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模板(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42:00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模板(8篇)
時間:2023-06-06 14:42:00     小編:admin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一

司馬光這節(jié)課在語文教學系統(tǒng)中是第一次出現(xiàn)的小古文,因此,認識小古文、初步了解它的語言特點并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這樣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于是,我著眼于單元導語: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設置了“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溫習背誦日積月累里優(yōu)美的詞匯和諺語,然后以“優(yōu)美的語言猶如悅耳的鈴鐺,喚醒人們對美好的向往”開場引領孩子們齊讀單元導語“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力量和希望”,然后切入課題,引出具有美好品質的人物——司馬光。本節(jié)研討課主題是“傳統(tǒng)文化”,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加入了“司馬”——復姓——溫習姓氏歌以及介紹歷史上這一姓氏名人的環(huán)節(jié)。

接下來就是教學重點之——“讀”的環(huán)節(jié)了。但是,讀有讀的難處,越是簡單的讀,越要把讀的層次掌握好。本單元要求孩子們初步掌握“默讀”,因此,我在“初讀課文”前出示自讀提示,對“默讀”作了具體要求。接下來,教師范讀,生字讀寫教學,層次分明,由淺至深逐步過渡。在設計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讀出節(jié)奏的時候,我先以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最后一句話“光持石擊甕破之”引出在讀的時候要注意詞與詞之間的停頓,然后引導孩子觀察停頓符號,從而發(fā)現(xiàn)不同停頓符號停頓時間不同的特點,然后讓他們依據(jù)這樣的規(guī)律來練習朗讀。課后題中明確提出讓孩子在跟讀的過程中讀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這一點,沒有準確把握住學情,直接指名生起來讀,又跟讀,師生合作讀,齊讀,順序是錯誤的??此七@樣不起眼的一個讀,但是錯誤的順序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有可能給孩子造成不舒適的朗讀體驗,這是我在細節(jié)處理方面的顧慮不周。讀的體驗里,我加入了配樂誦讀,帶給孩子們“古典文章+古典樂曲”的美的感受。

為了讓孩子們結合情境體會這篇首次接觸的小古文,我精心準備了“連環(huán)畫”,設置了游戲環(huán)節(jié),并用事先分發(fā)的連環(huán)畫卡片教具引導孩子們結合課文注釋分組探討故事內容。小組討論后派代表給大家逐張講述圖片內容。接下來我設計的師“我是故事大王”環(huán)節(jié),這是引導孩子們完整陳述故事內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前面過于冗雜拖沓,造成時間比較緊,而我對學情把控和教材的解讀不足,居然臨時起意刪除這個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我還有很多的缺陷,我會在磨練中不斷改變和完善自己。將每一節(jié)課都當作優(yōu)質課來上,將每一次反思后的發(fā)現(xiàn)作為再起航的動力,不斷蓄力,不斷成長。

語文司馬光教學反思2《司馬光》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有難度,因為這是他們與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第一個立足點便是立足三年級,關注學情。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第一次與文言文接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朗讀,通過教師的兩次范讀,示范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古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愿意去親近古文。之后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經歷多次朗讀后,幾乎可以背誦,至此,完成課后的第一題要求。一方面,學生在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弘揚人文精神,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興趣。所以在課堂上推薦了一篇簡短的小古文《孔融讓梨》,同樣也是學生熟悉的故事,讓學生學以致用,保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在課后推薦了兩篇帶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馬光的另外一則小故事,一是稍微長一點的學生熟悉的古文,讓學生自讀自賞,體驗閱讀的樂趣,激活繼續(xù)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這節(jié)課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上,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朗讀,本班學生從低年級就有進行經典誦讀,如《論語》、還有本學期的《道德經》,學生對于古文并不是一張白紙,若是可以讓學生先自由試讀,隨后再是老師的范讀、帶讀,給學生較為充分的自學自悟的空間會,學生學習獲得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其二,在于課文的講解上,比較零碎,講解過程中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做到以讀代講。若是換為一個問題“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進行匯報,抓住學生的課堂生成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收獲會更大,對于課文的理解會深刻;其三,在板書設計方面缺少故事“結果”的呈現(xiàn),板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用簡潔的語言、符號等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在本節(jié)課上缺少司馬光破甕的結果,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有助于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從而達到本節(jié)課的另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學有所獲,但如何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如何培養(yǎng)質疑的能力,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尋找出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這方面還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努力。

語文司馬光教學反思3在教學《司馬光》中,我緊緊抓住“讀”來完成一系列的問題。

一、以讀為主,熟讀成誦。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xiàn)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范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并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后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兩個問題:①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不足之處: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北疚氖切W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戲。一個小孩爬上甕,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甕。甕破了,水一下子噴涌出來,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現(xiàn)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本文非常簡短,雖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傳甚廣,學生學習起來并不會感到困難,反而比較容易找到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共通之處,初步體會文言文言簡義豐的文體特點,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通過注釋、查閱工具書及以往的閱讀經驗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司、庭”等7個生字。

2.正確跟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

教學重點:1.能按照文言文的節(jié)奏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2.結合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簡約的特點。

教學難點:

抓住文中的動詞,了解事情的經過,體會司馬光聰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愛護同伴的美好品質。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1.出示組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

(1)學而不思則罔(wǎnɡ),思而不學則殆(dài)。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ǎ瞑溃┮?。

2.學生試讀句子,相互交流說說以上句子和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

3.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4.教師簡要說說句子的含義,歸納小結。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舆@句話的意思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小結:像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是我們祖國語言文字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

5.出示課題,引導學生回顧知道的傳說故事。

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司馬光》。你們誰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學生舉手發(fā)言)宋朝時,一個小孩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其中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水缸里。這個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頭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這個小孩就是司馬光。這個故事就是《司馬光砸缸》。這是一則歷史故事,記錄在古代史書中。由于古代書面語與我們現(xiàn)代的語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過的故事都是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出來的。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用古代的書面語講述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書面語與我們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呢?讓我們一起去課文學習中體會一下吧。

1.學生齊讀課題,認識復姓“司馬”。

思考:你還知道哪些復姓呢?(相機出示課件,介紹古代名人)

2.出示課件,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sù)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擔任過高官,死后獲贈太師、溫國公封號,謚號為文正。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踐行儒學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宋神宗時,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就離開了朝廷。花十五年時間,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3.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過渡:偉大的人物總是在童年時就顯現(xiàn)出他的與眾不同來。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小時候的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小孩。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試著把句子讀通順。

4.教師檢查自讀效果,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朗讀課文。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生詞,教師指導正音辨形。

馬 院 落 人 丟 有 裂

(2)指導歸類識字。

◆部首歸類:

廣:庭(家庭)——應(應該)——座(座位)——床(床單)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詞語去拼音,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指名學生試讀課文,挑戰(zhàn)一字不差讀課文,指導多音字認讀。

◆多音字:

沒 mò淹沒 沉沒 沒收 méi沒有 沒人 沒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虧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讀準節(jié)奏。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6)聽音頻朗讀,齊讀。

1.出示學習要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參考注釋,自讀自悟。借助工具書和書上的注釋,把關鍵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待下一步與同學一起研討。

(2)小組合作,互助學習。一句一句研討,各自說一說對每句話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體探討。

2.匯報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組推選代表匯報課文的意思。全班同學邊聽邊思考,看哪個小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個小組的說法,教師相機點撥,明確:每句的意思說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變,能說出重要詞語的意思即可。

3.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劃分層次。

起因: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經過: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

結果:水迸,兒得活。

4.全班齊讀,注意節(jié)奏、停頓。

小結:這短短的兩句話卻寫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你讀懂了嗎?結合注釋再來讀一讀。

過渡:文言文中的用詞寫句,跟我們現(xiàn)在的說話習慣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除了注釋中的字詞,還有一些字詞,我們應該怎么理解呢?下面我們就來一句一句地讀一讀、說一說。

1.課件出示:群兒戲于庭。

(1)指名讀。思考:這句話中你有不理解的詞語嗎?

(2)引導理解字詞。(“于”就是在的意思?!皯颉本褪亲鲇螒颉⑼嫠5囊馑??!巴ァ敝竿ピ?。“群兒戲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戲。)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單音節(jié)詞語,如“戲”“庭”等,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語“游戲”“庭院”來代替。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沒”“眾”“石”等字組成“淹沒”“眾人”“石頭”等詞語來理解。

(4)指導朗讀,讀出高興、喜悅之情。

2.課件出示: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過渡:孩子們玩玩這個,玩玩那個,多開心??!突然,意外發(fā)生了。怎么回事呢?我們趕緊去看看。

(1)出示“甕”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

預設:“甕”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來儲水或是儲藏別的東西的,類似于現(xiàn)在的大缸。只不過甕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兒和甕的對比圖,做動作理解“登”。

預設:“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這個“登”。水缸這么大,孩子這么小,難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沒水中”。

預設:小孩兒爬上了水甕,就在這時,意外發(fā)生了——“足跌沒水中”。撲通一聲,有人落水了?!白恪蓖ǔN覀冋f的是“腳”,腳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皼]”是淹沒、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兒失足掉進了甕里,甕里盛滿了水,他一掉進去就沉沒了。

(4)指導朗讀,讀出焦急、緊迫的感覺。

(5)指名說說整句話的意思。(一個孩子爬到甕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進甕中被水淹沒了。)

3.課件出示: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

過渡:意外發(fā)生以后,別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讀句子。

(2)理解“眾皆棄去”。

預設:“眾”指的是誰?除司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敖浴笔侨?、都的意思。在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皆”也是這個意思,如“比比皆是”等?!皸墶笔菕仐?、放棄、丟下的意思。“去”是逃開、離開的意思。

(3)想象一下這群孩子們當時的表情、心理、動作,描述一下當時的場面。

預設: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們臉都嚇白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張張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擊甕破之”。

預設:所有的孩子都驚慌失措,只有一個人不這么慌亂。是誰呢?(司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擊甕破之。)誰來表演一下?(學生表演,教師相機點撥指導,要雙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擊”,敲擊,擊打;“之”指代甕;“破之”,使甕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這是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言詞語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種,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對這種詞,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摘抄、積累,有時間多讀讀,培養(yǎng)語感。

(5)想象一下,司馬光持石擊甕時,他心里會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趕緊想辦法,快點把他救出來。否則,他會有生命危險的。)

(6)教師引讀。

引讀:撲通一聲,一個小孩掉進了甕里,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引讀:小孩在甕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引讀:情況越來越危急,小孩的動作越來越弱,眾皆棄去,光——(學生接讀)持石擊甕破之。

4.課件出示:水迸,兒得活。

過渡:幸虧司馬光急中生智,持石擊甕破之,結果怎么樣?

(1)指名朗讀并說說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甕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來了,甕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機解除了,此時你的心情怎樣?(慶幸,如釋重負……)

(4)帶著這樣的心情讀這句話。

5.連起來說說全文的意思。

1.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

過渡:在同伴命懸一線而其他孩子驚慌失措、四散逃離的時候,司馬光選擇留下來,并想到用石塊砸破甕的辦法,救出了同伴。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善良友愛。)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對司馬光的贊賞。

4.出示故事圖片,引導學生看圖講故事。

(1)學生自由交流后,教師歸納小結。

要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代替古時候的書面語言。

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講,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要有場面,把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描述出來。有細節(jié),故事才更生動。

還可以補充想象的內容。

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要通過語調的變化和一定的肢體語言,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

(2)同桌互助學習,互相練習講述故事,互相補充完善講述的內容,教師巡回指導。

(3)指名或是自由上臺講述故事,評選“故事大王”。

5.播放司馬光砸缸的動畫故事,引導學生欣賞總結,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內容。

6.拓展閱讀,了解更多與故事相關的內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后世千年,為人們所稱贊,那么當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誰呢?其實,這個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說這個人的名字是因為司馬光救過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謝司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許多禮,逢人就夸司馬光聰明機智。上官尚光也不尋常,他從小喜歡讀書,參加科舉當上了官,但由于政績不突出,沒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當了一名教書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將此事記載在家譜中,讓世世代代永遠不忘司馬光的恩情。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后人將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為“上官崗”。這份感恩之心,也應該被人們銘記。

1.出示課后題第3題,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朗讀、理解詞句的體會,討論交流。

思考: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學交流。

明確:(1)課文里許多詞語是由單個字構成的。(2)課文用“光”來稱呼“司馬光”,這在其他課文中比較少見。(3)課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課中三個“兒”字,第1、第2個泛指兒童,第3個特指落水的兒童,前后意思不一樣,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代詞“它”。(5)語序不太一樣。“群兒戲于庭”,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順序應該是“群兒于庭戲”。(6)這篇課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識理解文意,其他課文是白話文,容易理解。

2.引導學生結合本課學習經驗,交流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認真跟著老師多讀幾遍,培養(yǎng)語感。

看課文的注釋,理解詞語的意思。

給一些字組詞,也是理解詞義的好辦法。

還有聯(lián)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遇到難句反復多讀幾遍、讀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學到這里,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背誦下來嗎?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誦的看著書朗讀。

1.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字,引導學生觀察結構、字形等特點。

明確:“司”“庭”等右上包圍和左上包圍的字,注意筆順規(guī)則為先外后內?!暗?、棄”是上下結構,“登”字上邊部分撇、捺要舒展?!俺帧弊⒁鈳讉€橫畫之間距離要相等?!氨姟笔瞧纷中谓Y構,注意第二個“人”捺變點,整個字呈三角形。

2.師范寫生字,學生注意書寫要求,練寫生字。

3.布置課后作業(yè)。

(1)將《司馬光》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要講得生動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馬光的其他故事讀一讀,對這個人物做進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學重點片段實錄

◆探究人物活動場景,解詞悟文。

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生:其他小孩子都離開了。

生:不是的,司馬光沒有走。

師:那這里的“眾”指誰?是所有的小孩子嗎?

生:不是,是除了司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師: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氨娊詶壢ァ敝械摹皸墶?,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覺得“棄”在這里是丟棄的意思。意思是說除了司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這個落水的小孩子丟棄在這里,自己離開了。

師:如果大家都離開,棄這個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顧,這個小孩子會怎么樣?

生:會淹死的。

師:一定會這樣嗎?有沒有其他可能?

生:別的小孩可能會喊大人來救他了。

生:他拿著石頭把甕砸破了,掉在甕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師:你能來演示一下司馬光砸甕救人時的動作嗎?

(一生演示,其他同學仔細看)

師:同學們,請將石頭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個字來表示,那就是——(持。)拿著石頭把水甕砸破的動作就叫——(擊。)

師:“破之”就是使甕破裂。我們一邊讀句子一邊做做司馬光砸甕的動作。(全班一邊讀句一邊做動作)

生1:他是個遇事沉著冷靜的孩子。

生2:他是個聰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他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離開。

師:是呀,他的確是個善良的孩子,沒有棄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顧,而是果斷做出判斷,想出辦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賞析: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重在探究“群兒”“一兒”“眾”“光”這些人物活動的場景,解詞悟文,體會人物的品質。具體教學實施中應注重學生課前的預習,讓他們借助文中注釋、工具書等途徑初識字詞。授課時教師進行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悟,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而領悟司馬光的善良和熱心助人的高尚品質。

司馬光砸甕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詳,故事的情節(jié)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xiàn)在三年級的課文中,首要任務便是在誦讀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其次,要幫助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文言文大意,繼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馬光的善良和熱心助人的品質。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善于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初識文言文,對自主朗讀的要求不能過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讀時的斷句、節(jié)奏等,仍需要教師“牽手引領”。范讀之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精練和韻味,結合對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測到詞句大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質。因此,我不單要求學生利用注釋識詞,也結合了圖片、動作演示、生活體驗等,深入淺出,幫助他們打通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的界限;利用引讀、想象讀、講故事等形式,體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質,最后熟讀成誦。

三、比較感知,了解古文。學習需要及時反饋,學完課文之后再回頭引導學生比較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差異,能使學生對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三

《司馬光》這一課是很傳統(tǒng)的課文,文中講述司馬光和小朋友在花園里玩的時候,有個小朋友一不留意掉進了大水缸里,在這危急時刻,司馬光沉著冷靜,用水缸旁邊的大石頭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這篇課文一向深受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歡。教學本課時我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和學生實際出發(fā),透過多種形式朗讀,理解課文資料,將語言知識,潛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不僅僅讓學生讀懂課文,學會生字、說話,會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地讀,大膽地想,勇敢地說,盡情地演。引領學生學會積累語文。在平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善于積累的習慣。文中有一個關聯(lián)詞“有的……有的……教學中我借機讓學生思考,還有什么時候能用上這組詞語呢?學生們各抒己見。一個適時的點撥擦然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拓展了思維空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針對司馬光在危急時刻機智救們學生件事我適時進行拓展。下課了,有一個同學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這種狀況,你會怎樣辦學生們都說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十分可行。

1、從司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請你對司馬光或那個被救的小朋友說句話。

2、如果你在場,你還會有什么好辦法救那個小朋友嗎?

3、假如你身邊發(fā)生了意外的事,你會怎樣辦?

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用心的思考想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開發(fā)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潛力的構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四

課上,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敏感地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老師結合生字和學生的識字經驗,讓學生自學互動的基礎上,加上老師指導時的示范作用,使學生學有所獲。。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狀況,引導學生在簡單、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chuàng)新見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各種潛力,促進了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xiàn)。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生字,練寫生字,培養(yǎng)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讓學生明白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并要腦眼手互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沉著、鎮(zhèn)靜的習慣。這一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是有六個,高效課堂提倡學生自主互動。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分析、交流、練寫,使學生這部分的學習十分扎實,有實效。

上完一節(jié)課下來,我也感覺自己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時間上安排不到位,上課時沒有顧及到全班學生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結合其他老師的推薦不斷的改善我的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五

這篇課文是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聽過。所以課開始我出示三張圖片,讓學生猜”誰是司馬光“。一張為司馬光本人圖,一張為現(xiàn)代人的圖,一張為將軍圖。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根據(jù)書上第一句”古時候,有個小朋友叫司馬光。“找出線索。但學生似乎還不能領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現(xiàn)代人圖“。這里也讓我感受到學生平時的生活體驗太少,或者說根據(jù)文本判斷的能力還欠缺。

1、識字

這次生字我采用給生字標序號,根據(jù)序號讀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讀,學生的興趣還算高漲。接著我請同學上來校對,這樣的方法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但今天因為第一次這樣做,還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夠細致。到后面,還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勁“等字。

2、寫字

這節(jié)課的六個生字有兩個”口子旁“,兩個”利刀旁“,兩個”右耳旁“。所以我也是兩個兩個教,讓學生發(fā)現(xiàn)左右結構注意”左窄右寬“。但在教學中還是發(fā)現(xiàn)有些小朋友急于完成作業(yè),不好好寫字的情況。

3、讀

這節(jié)課的讀還是做得不夠,就初讀了一次。中間讓學生根據(jù)詞語大概說說故事內容,也就叫了三個小朋友,我應該叫更多的同學起來嘗試。再同桌互相講一講,這樣能將內容更加鞏固一些。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六

課上,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老師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加上老師指導時的示范作用,感情朗讀則水到渠成。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情況,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chuàng)新見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了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xiàn)。

新《課標》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fā)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么重要。因此,我這堂課的教學也注意到這一點:課堂上,我用課文掛圖來貫穿生字詞、句子、課文的學習,讓學生生首先對課文有感性的認識,再引發(fā)學生想象與說話,在此基礎上掌握課文中的詞語,解決課文中句段的朗讀。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生字,練寫生字。但一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是非常多的,如果都一一指導的話,勢必費時費力,且效果不大。因此,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熟練、準確的掌握生字詞,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通過“候、園、哭、爬”這四個頗具特點的生字的來進行本課生字寫法的指導。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練寫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這部分的學習非常扎實,有實效。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七

我在教學中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chuàng)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導概括內容,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先請幾位小朋友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誰(司馬光),做了一件什么事(砸缸),結果(就出了小朋友)。部分小朋友在初讀課文時就可以把課文的大致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我利用說繞口令的方法激發(fā)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被充分調動,很快走進了文本。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lián)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毕茸寣W生初步感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jù)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司馬光教學反思篇八

《司馬光》一文,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在教學時,我安排了趣味識字、朗讀訓練、模仿動作表演、思維拓展訓練、說話練習,多花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意鍛煉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自然地進行德育教育,讓教與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在課的結尾處,我設計了拓展訓練: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呢?(要求:大膽想象。)由于時間倉促,我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予很正確的評定。孩子們相象豐富,有說找梯子的,也有說幾個小朋友疊起來,把那個落水的小朋友扯上來。

聽了他們的回答,我和孩子們一起推敲此辦法的可行性,有的說,要是找梯子的話那還不如喊大人快;還有的說幾個小朋友疊在一起,下面的那個孩子能承受得住嗎?另外,就此引導到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孩子們像司馬光一樣,做聰明的孩子。通過這節(jié)課教學,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訓練應豐富多彩,應該在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展開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展示個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更有生命力。

拓展訓練,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想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開發(fā)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課堂上,學生想研究什么問題?想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研究這個問題?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識。按照學生的意愿展開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學生學得特別積極主動,聰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過這節(jié)課的實踐,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們身上所具有的潛在的不可估量的創(chuàng)造力。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10964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