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怎樣寫報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報告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一
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能是培養(yǎng)多層次、全方位、社會主義現代會建設事業(yè)的人才,要使每位受教育者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和發(fā)展,這就要求基礎教育必須面向每一位學生,為全體學生的身心素質和諧、全面發(fā)展提供均等、充分的機會和條件,這也要求全社會以至每一個家庭都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重視英語教育。
當前,全國各地的英語教學水平有較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忱、英語運用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長期以來被單純應試教育的觀念所困惑,一味地追求升學率,使高中英語學困生面大、面廣的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事實:每個學校、班級、學期,英語差生的數量往往比其他學科多些,兩極分化的速度比其他學科快些,且年級越高,差生比例越大。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尤其明顯。這批學困生的轉化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英語教師。不少英語教師曾對此做過分析和探討,希望找到癥結所在。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卻是大部分教師對英語學困生采取“冷處理”的辦法,只要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對他們各項未達標的作業(yè)等情況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對那些個別擾亂課堂紀律的,則“請出”教室。更有甚者,為了追求班級成績在年級的排名地位,還動員成績不好的學生在考試那幾天請假。這些做法極其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完全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目標,“讓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成了一句空話。因此,高中英語學困生的轉化問題研究迫在眉睫。筆者正是基于這一事實考慮,選取“高中英語學困生的現狀分析及轉化策略研究”作為研究課題,期望能夠為解決高中英語學困生問題添磚加瓦。
本課題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廣泛的長遠意義。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鞭D化學困生是教育部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找到學好英語的動力,取得好成績。同時轉化英語學困生也是英語教師所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队⒄Z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是教師神圣的天職”,我們不能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縱觀我們的英語教學,英語學困生是一個長期存在又無法避免的問題,轉化他們是我們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困生的存在不僅阻礙整個教學集體的教學進度,著眼于他們個體,出現偏科甚至發(fā)展為門門落后也極大影響了他們的考試成績,阻礙了他們的學業(yè)及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對高中英語學困生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轉化策略是時代的使命,是教師的天職和學生本身的要求。
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英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根據英語學困生的不同成因,提出有針對性的轉化策略。研究解決這類學困生問題,不僅是提高英語成績和英語興趣的需要,而且對學生本身的成長也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學校乃至對社會都有重要意義,順應了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要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有利于提高我校整體的英語教育教學質量。
一、課題研究綜述分析
1、國外研究
對于學困生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國教育學界、心理學界、醫(yī)學界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國外對學困生常見的稱呼有“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等多種。盡管理論派別不同,所涵蓋的學生群體也有差別,但關于學困生的研究歷史悠久。國外最早研究學困生這一問題的專家是摩根(morgan),他是一位醫(yī)生,在臨床上發(fā)現有些兒童存在嚴重的“詞盲現象”(能認一些詞,但不知道詞的意義),并針對這種現象進行了一些研究工作。當時人們對學困生的研究,也僅僅局限于神經學和醫(yī)學的范圍內,研究者把學生學習成績差,特別是閱讀上的困難,一些學習行為上的障礙都歸因于大腦損傷的結果。但通過進一步研究,人們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學困生都是由大腦損傷所造成的,也可能是輕微的腦功能失調引起的,表現為知覺失調、學習障礙以及注意力渙散等現象。后來,研究者把研究的重點從智力上有缺陷的學困生轉移到智力正常的學生身上。國外許多研究者直接對學校的教學活動進行了學困生心理過程和學習特征方面的研究,有針對性的幫助學困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美國學者大都致力于學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如韋納研究的學困生失敗歸因理論認為,學困生常常將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失敗歸因于任務困難和運氣不佳等外部因素,而很少歸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在他們看來,無論自己怎么努力,最終都是失敗,于是形成了學習上的惡性循環(huán)。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缺乏自信心與消極的自我概念。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學困生稱為“難教學生”,這一概念從教育的難度上把差生和優(yōu)生進行了區(qū)分,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較強的科學性。他認為“難教兒童”雖然難教,但并不等于不可教,而應該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采取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贊可夫也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立足于教學實踐,從情感、意志等特點分析學困生。
2、國內研究
學困生問題在我國真正得到重視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在解放前以及解放后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學困生問題還不是很突出,并且當時我國的教育學和心理學都比較落后,因而很少看到有關學困生問題的文章和研究報告。10年*結束后,隨著我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差生問題的日益尖銳,許多研究者從各個方面、在各個領域探討學困生問題,撰寫了許多研究報告和論文。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所錢在森這樣界定學習困難學生:其一,智力正常,而學習效果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學習準備與學習任務不相適應,學習效果低下,處于持續(xù)困難的學習狀態(tài)。鐘啟泉的《差生教育與心理》,從原因診斷的角度,治療的角度,教學論和性格學的角度,以及預防教育的角度綜合地考察差生問題。鐘啟泉以國外的差生研究成果為依據,將差生分為“學習遲鈍兒童”、“學習不良兒童”,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近年來,我國在學困生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研究的重點已從探討學習困難兒童的特點和原因,轉變到如何通過教育干預,切實改善他們落后的學習狀況,以便大面積提高我國的教育質量,同時也更加深入地探討了如何指導幫助學習困難兒童成功進入社會。為此,我國教育工作者,從家庭教育、教育教學、學科教育、認知心理學等多領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些研究,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3、國內外學困生研究的啟示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外學困生研究對我們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學困生問題是國際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育研究的主題之一,我們在實施基礎教育階段如果能吸取國內外教育理論及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對于轉變學困生,促進基礎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各國的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視角不同,這些對我們可能都有借鑒作用。由于我國的教育是大班集體教學,班級人數多,故正視學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并積極探索轉化學困生的規(guī)律更具有普遍意義。學困生是與教育的普及相伴的,基礎教育階段應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綜觀世界教育,學困生問題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英語學困生與“差生、后進生”是特殊與普遍、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即有個性,也有共性??傊?,以上這些啟示為英語學困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高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英語學困生出現的原因有主要有兩個方面:內因與外因。內因主要有學生基礎學力不完善、缺乏學習興趣、意志力薄弱等,外因主要有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師因素等。
2、高中英語學困生的類型分析
高中英語學困生的類型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劃分,一是按照學困生的表現分為缺乏學習動機型、情感障礙型、意志薄弱型、自我消極型;二是按照學困生的成因分為自身因素不足型、社會環(huán)境異化型、家庭責任過度型、學校教育缺失型。
3、高中英語學困生轉化策略探析
根據高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不同類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出轉化策略:社會策略;家庭策略;學校策略等。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xx、8)
(1)擬定課題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討論課題開展的一些具體工作。
(2)做好資源收集、分類工作。
2、研究實施階段(20xx、9——20xx、1)
(1)討論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案。
(2)根據研究方案,啟動課題研究。
(3)根據研究方案,在英語教學中具體實施。
(4)及時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
(5)完成資料、經驗的總結。
3、總結階段與結題階段(20xx、2——20xx、7)
(1)匯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研究論文。
(2)申請結題,上交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采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分析法。這一方法旨在通過分析多方了解高中英語學困生的情況,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
3、觀察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困生的知識接受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收集信息、經驗,
4、訪談法。在對高中英語學困生成因及類型分析完成后,選取部分學科生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以了解其行為態(tài)度,找到轉化方案。
一份問卷分析報告《高中英語學困生現狀分析報告》
一篇研究性學術論文《高中英語學困生的現狀分析及轉化策略研究》
一份課題結題報告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二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小組合作學習"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大"亮點"。小組合作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學習方式。但在當前的很多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搞得熱火朝天,但細細分析存在許多誤區(qū)。縱觀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幾點:1、部分教師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趕時髦"。沒有切合實際,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合作學習的理念了解不足,理解不全面,很多時候小組活動流于形式,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是一種擺設;往往部分優(yōu)等生是教師的"寵兒",他們思維活躍,反應靈敏,是教師"導演"下的學習 "主角",大部分學生則是學習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課堂上,優(yōu)等生往往比中差等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學生顯得手忙腳亂,降低了合作的效果;2、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不確定,僅隨隨便便限于"前后桌",學生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導致交流與討論具有隨意性;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3、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生生合作,還是師師合作、師生合作,教師不善于合作交流,勢必也會影響教學效率;4、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往往偏愛和關注學習好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參與較高,而學習不好的學生或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學生,教學中教師沒有考慮到互補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確的分工。
(1)通過研究,確實改變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
(2)通過研究,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策略性地學習;
(3)通過研究,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4)通過該課題研究,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要求。
合作學習成功最為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有著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王坦對其理論基礎做了簡要的分析,涉及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社會互賴理論、選擇理論、動機理論、凝聚力理論。
1、社會互賴理論是指當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互相團結的力量。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使他們:(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進小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組成功;(3)互愛,因為人都喜歡別人幫助自己達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組員之間的接觸。
2、選擇理論認為,青少年學生有四種需要,即歸屬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樂的需要。選擇理論其實就是一種需要滿足理論,認為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場所,學生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
3、動機理論認為,學習動機是借助于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積極的彼此依賴關系。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休戚相關"、"榮譽與共"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系是動機激發(fā)的一個重要標志。
4、凝聚力理論認為,小組建設,小組評議及任務的專門化,不但可以使小組的成員協調工作,而且還使全班作為一個整體發(fā)揮整體功能。
對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同時又為新課程提出的改變學習方式豐富了一定的理論。
1、改變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念,樹立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中的主動性學習為核心的教學宗旨,有重點地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主動性學習習慣,增強主動意識。
2、根據新課程標準,創(chuàng)立新的教學模式。(1)設置情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所營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圍中,同學們朝夕相處的共同學習與交往中,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培養(yǎng)了彼此間的合作與協作精神。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積極動腦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體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2)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創(chuàng)立新的教學模式,聯系教學內容,把多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合作成果進行鞏固,合作中的主動性學習能激勵發(fā)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教師在教學中營造出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
3、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自我,發(fā)展合作學習能力。(1)讓學生根據要求,選擇合作學習的形式。這樣學生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的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于進一步揚長避短,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習能力。(2)通過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學習小組的組建。首先宣傳發(fā)動,然后采用自愿組合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平日表現及學習成績把班級20名同學組成4個學習小組,每組4人,使各組總分基本相近,各組選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擔任組長,明確組長的職責,同時座位按學習小組編排,4人成"方陣"形,便于討論問題,便于展開活動。各組設計自己的組名,口號,制作成卡片粘貼于教師版面。
2、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在學習小組之間營造互相競爭的氛圍,組內每人尋找各自的競爭目標,五人擰成一股繩。形成"齊心協力,力爭上游,挑戰(zhàn)自我,永不言棄!"的信念。
3、對小組的成績的變化經常進行分析和對比,每次考試后對一、二、三名的小組分別給予:"三星"、"二星"、"一星"稱號以鼓勵,對進步的小組也給予鼓勵,對落后的小組給予激勵,對全體學生都有促進,進步的小組償到了成功的喜悅,未考好的小組中的未考好的同學會感到對不起本組同學,會暗暗地下決心爭取下次考好,這樣各組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氛圍自然形成。
4、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各組組長自己有學習任務還要幫別人,這種精神要不斷表揚。其實,輔導別人的同時,自己對輔導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對各小組進步特別明顯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5、運用評價策略,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與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教師、學生或同學之間對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有調整和指導作用。在學習活動中可以采取各種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的評價方法。實驗中,根據年級學生特點,建立相適應的自主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查。評價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注重評價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程度、參與能力的增強與提高。如高年級具體的評價指標:1、學習目標明確,有強烈的求知欲,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2、有不甘落后、自強不息、競爭向前的自信和意志力。3、有積極探索,敢于質疑,創(chuàng)新的精神。4、形成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優(yōu)良思維品質。5、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進行適當的調控。6、能有計劃、有目標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自覺地支配和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行為習慣。7、能積極地參與實踐,善于與他人交流合作。顯然,通過評價策略的科學應用,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表現和學習能力做出評價,這樣不但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他人,在評價過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主學習的過程,而且能夠發(fā)現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從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斷進行自我調節(jié)。另外,還要提供機會,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小學生天性活潑開朗,頑皮好動,喜愛集體生活,已具備一定的生活實踐能力。若把這些來自于學生的問題,放回于學生之中,鼓勵他們去自主解決,就一定會鍛煉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我成立學習互助組、采用"輪流值周,人人當班委、當學習組長、當小老師"這一自我教育形式。
6、從方法措施入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自主學法"指導。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意識地總結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具體做法是備課中有"學法"設計,上課時有"學法"指導,課后有"學法"總結。實驗中,更要關注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僅靠自己還不會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尤為重要。實驗時,力爭做到在建構新知識時,教給學生課前預習、查閱資料的方法;在復習時教給學生歸類、整理、綜合性學習的方法;在出現錯誤時教給學生糾正、反思的方法。學習指導方法很多,還可以結合班級實際,靈活運用教法傳授學法。學期末評選"自主學習小主人"。條件是:愛學、會學、主動學、有創(chuàng)造性、有毅力、學習效果好、團結協作好等。
7、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努力創(chuàng)設適宜而新穎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參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一是創(chuàng)設專題性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即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專題性學習活動,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成語趣話"、"錯字門診"、"古詩積累"、"佳作賞析"、"即興演講"、"制作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科內容,又充實了學習生活,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進而產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學習活動,有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二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智力結構的核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來參與接受信息,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教會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將直觀生動地對學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三
題目:初中數學主體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究開題報告
理論意義:國家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落腳點,強調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強調學生要充分運用經驗潛力進行建構性學習。同時《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見在數學學習中合作這種學習方式的確很重要。
應用價值: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主體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標下已成為數學課堂教學探討的焦點問題之一。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建立各教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彼此協調、取向一致的關系;使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指導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數學教學 學習快樂、快樂學習 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創(chuàng)新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省內外同類研究現狀述評:我國自90年代初期起,開始探討合作學習,出現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少學生從中受益,教師們在實踐中也開發(fā)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實施策略。但目前國內對合作學習的研究主要是在高等學校,中學階段的。合作學習剛剛起步,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初中階段需要進一步開展合作學習,小學階段尚未看到數學與合作學習整合的研究課題。因此現在進行初中數學與合作學習整合的研究帶有前瞻性。國內目前的合作學習研究比較多的是提出一些原則,而對實踐的、具體層面的、可操作的方式與途徑的研究則比較少,本課題注重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什么是主體合作學習形式就是通過小組目標 、小組分工、角色分配與轉換 、集體獎勵等形式,激發(fā)每個學生 榮辱與共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道德情感,通過感染輿論,集體榮譽體驗等活動,使每個學生都感悟到只有自己努力對小組做貢獻,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學習方式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目前數學教與學形式上存在著種種弊端,要么是學習沒有目標,或目標不能落實;要么教師責任心不強,對學生的問題不聞不問,要么是教師主觀臆斷,脫離學生實際,總之數學學習形式亟待改變。
主體合作學習在學習數學中的作用。
高效率地利用時間,使學生有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能使學生互相取長補短,縮小兩端學生的差距,雙方都能獲益,尤其對后進生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師在主體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和地位。
轉變觀念是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在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的地位和角色也發(fā)生了改變。教師在小組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學習目標的制造者,程序的設計者,情景的創(chuàng)造者,討論的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和評價者。
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關鍵在于精心設計討論話題。從教師這方面看,設計話題應突出趣味性、情景性、可操作性、創(chuàng)造性。
小組學生合作學習評價對象和方法。
評價的對象包括評價自己、評價同學等。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態(tài)度、合作精神、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等幾個方面。合作學習作為系統的學習方式,必須具備相應的評價機制,建立合理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能夠把學生個體間的競爭,變?yōu)樾〗M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把整個評價的重心由孤立的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
本課題試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過程,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真實地感受、理解、掌握數學思想、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生活能力協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能數學地分析、解釋、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及運籌優(yōu)化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逐步養(yǎng)成自主意識、合作意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的實現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融合轉變觀念是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在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也發(fā)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該轉變?yōu)閷W習者學習的向導、參謀、設計師、管理者和參與者。通過課題的研究,培養(yǎng)出一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師隊伍。
研究視角 本課題從新課標合作學習的角度出發(fā),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方式,建立合作研究的多元互動,注重開放的合作過程,強調合作方式的建構。
②。 調查法:運用座談、問卷等方式,向學生了解數學學習的現狀,并對此作出科學的分析。
④。 實驗法:在學習方式的實驗階段,通過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分析的方式,研究這一學習方式的實踐操作效果。
⑤。行動研究法:在課題實施研究過程中,通過學習、實踐、反思、評價分析,尋找得失原因,不斷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
⑥。 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小組 合作 的途徑、方法和原則。通過各種方式全面搜集反映小組 合作 學習中事實材料,經過分析、整理和加工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作為 合作 學習方式的理論依據。
⑴準備階段(20xx年4月- 20xx年5月):
⑵實施過程(20xx年6月- 20xx年1月)
根據課題設計方案,有計劃、有步驟進行行動研究。不斷實踐,定期總結,每學期都有階段成果。
⑶總結階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在以上成果總結的基礎上,對課題進行全面、科學的總結。寫出結題報告,召開成果匯報會。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四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chuàng)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份國家科研課題開題報告,大家可以閱讀了解一下。
《數學、語文、英語、體育學科優(yōu)質課堂中教學技藝運用的實驗研究》是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課題《優(yōu)質課堂與現代教學技藝運用的研究》子課題,它將系統、全面地研究優(yōu)質課堂,研究優(yōu)質課堂的范式、優(yōu)質課堂中各要素、各成份之間的關系及其實施措施、評價策略,以及現代教學技藝運用的問題。沒有優(yōu)質課堂就沒有優(yōu)質教育。優(yōu)質課堂的構建和普及是實現擴大優(yōu)質教育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優(yōu)質課堂的建構順應了新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潮流,有利于克服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技藝比較陳舊,中小學課業(yè)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的弊端,對優(yōu)質課堂和現代教學技藝的研究也是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扎根”研究。對優(yōu)質課堂和現代教學技藝的研究是提高教師教學素質、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它將對傳統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策略等的繼承和發(fā)展。
現代教學技藝作為教師與學生對話、溝通的有效載體,是教師思想、語言、情感、智慧的延伸,同時又是一種靈活的、親善的、交融的肢體語言,是一種直觀的、簡潔的、適宜的媒介。它能直接有效地傳遞信息,能含蓄地、豐富地表達情感,能讓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對現代教學技藝的研究也是對新時代背景下“人”的研究,不光是對教師自身,也是對學生的研究,同時也是對師生關系、對相互主體間性,對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的研究。它的研究要立足于前人研究基礎上的反思與總結,又要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當代教育研究的方向和目標之一。優(yōu)質課堂與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是促成和實現優(yōu)質課堂的關鍵。沒有教師教學技藝的提高,優(yōu)質課堂的建構就是“無枝之木、無水之源”,終會流于空談。所以,對教學技藝的研究便是從教師自身出發(fā),挖掘流淌在教師心間的生命之泉,從教育智慧到教學機智,從教學方法到教學手段,從教學策略到教學技巧,無不是技術和藝術的融合。也正是通過“優(yōu)質課堂”和“教學技藝”這個研究平臺,搭建一座通往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成長,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學質量普遍提高的橋梁。
本課題的研究可以深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從師生外顯的行為出發(fā),從教師外在的經驗和技巧入手,結合教師內隱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探索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一般規(guī)律和教學風格形成的經驗歷程。本課題研究,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成優(yōu)質教育任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課題的提出正如國家開題報告中指明的那樣,它是在國家教育“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科研基礎上提出來的:從“九五”重點課題《小學數學學具的實驗研究》的開展,到“十五”課題《中小學素質教育中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實驗研究》的實施,進入“十一五”《發(fā)展性課堂教學手段的研究》課題之后,我們更明確了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還是在于教師素質的提高,而教師素質提高的場所在于課堂,回到課堂原點,著力提高教師最基本的教的思想、理念、方法、手段上來,努力解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手段以及評價方式和策略等問題。國外關于優(yōu)質課堂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優(yōu)質教學的研究。
它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早在20世紀30年代,西方對優(yōu)質教學的相關研究已經興起,研究者的視野主要放在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上。最具代表性的是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加涅出版的著作《學習的條件》,不僅提出了“有效學習”的策略,還闡述了課堂學習的學習論體系思想,這也是優(yōu)質教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隨后,優(yōu)質教學的研究轉移到教師課堂行為以及教學過程的研究上來。1972年原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克服了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片面性”,教學活動已經“不單純是提高效率,而是要達到最優(yōu),即對該條件來說是最佳的結果?!边M入90年代以后,優(yōu)質教學研究開始走向繁榮,研究者的視角主要集中在教師品質形成的研究上,其中“富有熱情,教學清楚明了,關心、熱愛、尊重學生,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學過程關注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基本特征。這些研究分別從不同側面對“優(yōu)質課堂”所具備的某些要素和條件作了分析,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也進行了探討,但是很少有專門從教學技藝這個角度著手去研究的。國內的研究也同樣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全國就有部分大中城市開始組織上“公開課”、“觀摩課”,這些課本身就是“好課”,它的研究有很重的“優(yōu)質”成份,這應該是“優(yōu)質課堂”的前身。
第二階段:90年代中后期,國家提出要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方針,隨后興起了課程與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的變革已刻不容緩。1997年葉瀾教授提出“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國內掀起“課堂優(yōu)質化”的熱潮,“優(yōu)質課堂”的研究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優(yōu)質課堂的理解也是眾說紛紜。從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說;優(yōu)質課堂的高質、高效、高水平、高境界“四高說”;再到優(yōu)質課堂就是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的“好課”說,這些研究分別從不同層面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配置和實效性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除此之外,有從教學媒體的運用和網絡資源的開發(fā)方面對優(yōu)質課堂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的,還有從師生關系角度探討優(yōu)質課堂教學標準的。這些研究大多都是側重于理論研究,而對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操作,對密切聯系教師自身實際,靈活運用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結合現代教育特點,對教學技能、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改進和運用的研究還很稀缺。關于現代教學技藝的研究,國內外的學者也都有各種不同的爭論——“教育是一門科學還是藝術”中開始。
17世紀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發(fā)表以后,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認為,教學研究和探討的重點應該是揭示一般的教學科學原理,所以科學性的研究一直占主導地位。也有一些思想家認識到,教育還應該是一門藝術。法國思想家盧梭就認為教育作為一門藝術就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彼麄兊难芯看蠖歼€停留在經驗描述的水平上,很少有從具體操作的路徑去深入探討的。
進入20世紀以后,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十年代美國的學者,以及五六十年代英國的學者爭論,他們分別從“人”的角度和教學規(guī)律探索的角度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這也為現代教學技藝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論依據。隨后,美國學愛因斯坦等學者和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等對兩者的辯證關系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認為它是實踐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學既是一門探索規(guī)律、講求技術的科學,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問題,講究技巧的藝術,現代教學技藝研究的雛形已基本形成。其后,便有一些學者開始針對性地對某一個領域進行專門的研究,他們更傾向于研究其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而不是一個整體。
國內的學者也很早就認識到了國外“爭論”的問題,有的就認為,“教學法一方面要把科學做基礎,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藝術做方法?!逼浜蟮囊恍W者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達成了共識。其間,也有老師側重于對“教學藝術”進行研究的,如李如密老師出版的《教學藝術論》,直接從教學藝術的角度對教學技藝進行了研究。也有老師直接融合了教學技術和教學藝術的特點,提出課堂教學技藝概念的,如,徐高厚等編著的《課堂教學技藝》,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做了一些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但他們的研究更偏向于技術、技巧層面,側重于對技術的回歸及靈活運用,而對教學藝術的理解和領悟還不是很深刻。數學、語文、英語、體育學科優(yōu)質課堂中教學技藝運用的實驗研究,不僅具有其實踐意義,更重要在于更具有其現實意義。
首先有助于提高此課題研究參與者的科學研究水平,更是對所有參與者的一次歷練和提升。第二它是提高教師教學素質、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使教師從傳統的教育桎梏中解脫出來,創(chuàng)新自己,發(fā)展自己。
第三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優(yōu)質課堂也正是此項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和落腳點,實現了這一點也就達到了最主要的目的。第四它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課業(yè)壓力的一種有效措施。
我校現有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占全校教師的三分之一強,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近十年來,我校承擔的國家、省、市多項研究課題均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課題主要負責人出版專著8本。我校的語音室、多媒體備課室、天文館、信息技術中心、科普園地和各個教師的多媒體展示平臺以及良好的師德素養(yǎng)、教學水平為做好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課題組由起始年級的語文、數學、外語、體育四大學科組成,根據學科又分為四個研究小組,每一個小組均由高級教師、中級教師和青年教師三結合,優(yōu)勢互補,為課題研究提供各層次的切入點。以上這些從實踐到理論保證課題研究的連續(xù)性和實效性。學校領導十分重視并親自參與課題研究,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專門研究課題實驗方案,并為課題研究提供一切時間和財務等等方面的便利條件。為此我校有能力做好此項課題研究工作,并保證課題研究的圓滿完成。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五
(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要求具體明確、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頁)。
《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實驗研究》開題報告
我校申報的課題是《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實驗研究》,經山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審批,于20xx年11月被列為省“十二五”規(guī)劃研究課題。為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達到研究目的,今天特邀請市區(qū)教科所的領導和專家為我們進行課題論證。下面我就本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課題組織、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簡要闡述,請各位專家給予指導和幫助。
1、課題提出背景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所做出的戰(zhàn)略選擇,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教育評價機制仍然存在著諸多缺陷與不足。在學校內部,傳統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嚴重制約了素質教育的實施,無論是校長還是普通教師在社會的壓力和功利主義影響下,不得不為學校的“聲譽”和單位的“成績”而忽視甚至放棄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解決這一頑癥的根本途徑就是改變 “以升學率和成績評價教育的單一評價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方位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引導評價制度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對學生進行綜合的素質培養(yǎng)與評價,使學生成為真正健康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擔當起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我校在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為了進一步拓寬評價的渠道與途徑,完善評價的方法、內容、形式,彰
開題主要研討課題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晰思路、聚焦問題和分工落實。 開題活動建議由市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或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并盡可能向社會開放
顯評價的功能與實效,進一步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等功能,經教科室研究考察,確定了這一實驗課題。
2、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改變過分重視量性評價的傾向,對不易量化測驗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評價手段。
(2)從單一重視主科測驗轉向全學科綜合考察;從只重視結果轉向過程的跟蹤、觀察和反饋記錄。
(3)更新拓寬教師觀念,改變有些教師對學生素質評價理解不深,無法滲透到日常教學中,甚至把綜合評價誤以為綜合評分等問題。
(4)在操作層面,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細化評價內容,量化評價標準,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全方位落實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深圳育才小學于20xx年8月參與課改實驗以來,在實踐中學習、研討、探索和創(chuàng)新“評價制度”,創(chuàng)建并組織實施了“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法,對“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多元評價體系”作了探索性研究,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為了使評價內容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又將評價內容、方法不斷規(guī)范和完善,創(chuàng)建了“小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學分制評價手冊”,得到了家長、老師們廣泛地認可。
福建省泉州市實驗小學把期末考試的考場安排在學生家里,他們還推行了一種沒有“標準試卷”的考試,學生不但不怕考試,還感到其樂融融。同時,該校統一制作了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素質教育袋”,學生擁有了自評空間,使評價具有了多種維度,并可以有效地跟蹤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在教育領域運用“檔案袋評價”, 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同伴作出評價的相關材料;韓國對小學生逐行評價,強調對學生認知、情感、身體等領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綜合地評價學生個人變化與發(fā)展。
2、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qū)別、預計有哪些突破
本課題與國內外運作的評價模式的聯系在于都能激勵學生的內在發(fā)展動力。區(qū)別在于該課題的研究重點關注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期望在以下四方面有所突破:
①試圖構建一整套與新課改理念相適應的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評價體系;
②力求對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評價內容趨于多樣化,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③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尋求拓寬評價方式的切入點,探索適應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學科活動評價規(guī)律;
④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探索擴大評價主體多元化的途徑,改變評價主體單一的現狀。
1、課題界定
小學生素質:把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做為基礎發(fā)展目標,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引領每一個孩子做最好自己。
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而且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現和發(fā)展小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運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培養(yǎng)能力、建立自信,不斷獲得發(fā)展。
實驗研究: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作為評價的終極目標,通過對小學生心理、認知發(fā)展水平的觀察、實驗與研究,分析制定出準確、公正、科學的評價方案,對小學生反映出的可教育性和實際發(fā)展水平進行系統分析及趨向判斷,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完善。
本課題是指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全面呈現小學生成長現狀,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幫助小學生發(fā)展和完善自我。
2、研究依據
1、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性的。應該擯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考核為重點的評價觀,從多方面觀察、評價和分析學生的優(yōu)點和弱點并把由此得來的資料作為服務于學生的出發(fā)點,確實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出初步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使評價確實成為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2、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不同認知發(fā)展階段的兒童年齡差異較大,即使處于同一認知發(fā)展階段內的兒童年齡差異也很大。所有兒童按照相同的發(fā)展順序經過各個階段,但發(fā)展速度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承認發(fā)展進程的個體差異,在對小學生的評價上,也應如此。
3、人的主體發(fā)展理論:人的主體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本體主體性(指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與自身的方式)、價值主體性(指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的主體性)、實踐主體性(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的主體生成、發(fā)展和呈現)。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理應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的主體性。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學生素質綜合評價體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細則。
2、設計科學的評價方法。采用靈活多樣、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關注過程評價,全面描述學生發(fā)展狀況。(1)變以往的期末一張試卷評價為設計活潑、全面的綜合性評價,全面改進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考試結果處理,注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2)探索出對學生日常評價和階段評價相結合的追蹤式評價流程。(3)為學生創(chuàng)建展示才華、
張揚個性特長的舞臺。(4)多元化評價方式。讓教師、學生、家長都成為評價的參與者;并把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和學生互評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評價的功效。
3、建立活動教學體系,豐富學生生活內容,評價成績展出激勵。(1)學科素養(yǎng)全面測評。(2)社會性自主活動。(3)創(chuàng)造性群體活動。(4)興趣小組活動。
(二)研究方法
準備階段主要采用預測法、觀察法、調查法問卷法。
實施階段主要采用對比試驗法和案例研究法。
對比實驗法:從學習興趣、合作意識、接受程度、評價效果等方面對比觀察評價實施前后學生的變化,統計并分析實驗數據。
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選擇一個或多個與兒童有關的某件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觀察、調查和追蹤,獲取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對一個個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尋找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標準、方法及操作步驟。研究過程中輔助使用的方法還有觀察法、統計法、談話法、行動研究法等多種實驗方法。
總結階段主要采用文獻法、經驗總結法,注意積累原始資料,按研究內容寫出階段性總結和研究報告。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多種方法靈活運用,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邊總結。
(一)成立課題組
主持人:朱桂青
成 員:楊文波 鄭志芳 王秀雙 朱桂芬 徐 娟 萬吉雷 王文利
課題主持人任北順小學副校長,分管教科研工作。先后參加國家、省、市、區(qū)級多項實驗課題,積累了一定的課題研究經驗。課題組成員都是青年骨干教師,有省市級教學能手,有教壇新秀,教學經驗豐富,參與活動積極熱情,都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研能力。
各位成員在各級各類的活動中,課堂教學、優(yōu)秀論文、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獲得過不
同等級的獎勵??梢钥隙ǖ卣f,本課題一定能夠按期完成目標任務,取得預期研究成果。
二)工作步驟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9-20xx.12)
為開展實驗做好思想、人員、組織的前期工作,創(chuàng)設實驗的必要條件。
(1)成立課題實驗小組。(朱桂青)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楊文波 鄭志芳)
(3)進行評價改革的宣傳,使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了解并認同評價改革
的理念。(朱桂青 楊文波)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0xx.1)
(1)組織實驗教師學習教育評價理論及課題實施方案(朱桂青 楊文波)。
(2)制定、督導、實施小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方案。(楊文波 鄭志芳 王秀雙)
(3)制定、督導、實施小學生非學業(yè)成績評價方案。(徐 娟 萬吉雷 王文利)
3、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2-20xx.8)
(1)收集整理實驗資料。(朱桂青 楊文波 王秀雙 徐 娟 朱桂芬 萬吉雷)
(2)撰寫實驗總結報告。(鄭志芳 王秀雙)
(3)課題組申報科研成果。
(三)預期研究成果
1、對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摸索出具有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方案,制定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細則》。
2、課題實驗優(yōu)秀論文、科研成果匯編。
3、裝訂相關子課題的個案研究成功案例。
4、 整理小學生素質評價資源庫。
學校對本課題的研究經費將予以全程、全力支持保障,保證課題研究所需的全部費用,如:研究設備、工作資料、培訓學習、考察交流、專家指導、開題、結題、獎勵等項費用,均在辦公經費中合理開支,確保不因經費原因影響課題研究進度與效果。
我們期望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與實驗,進一步拓寬我校教師對學生素質綜合評價的渠道與途徑,完善評價的方法、內容、形式,彰顯評價的功能與實效,進一步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等功能,努力形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科學評價體系。
課題負責人簽名
年 月 日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六
“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并不是在其他領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識,而是強調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和整體性。我們認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指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數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數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綜合應用,是指應用不同的數學知識、方法、活動經驗、思維方式等解決實際問題或探索數學規(guī)律。我們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為載體,著重研究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本課題按實驗、研究、總結、推廣的運行模式進行研究。我們將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為目標,深入、扎實地開展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1、個案研究法
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階段進行個案研究。
2、行動研究法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策略體系,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調查法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校在該課題研究之初,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有效實施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利民路小學一、二、三、六年級學生。
(一)準備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5月至xx年12月底,)
1、確定課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結合小學數學學科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開展情況,初步擬定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作為我校低年級數學組的主攻課題。
2、制定方案
征求課題組成員意見,制定整體方案討論稿,對方案進行研討、修改、定稿。
3、開題報告
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邀請有關領導參加,對課題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二)實施階段,xx年第一學期(xx年3月至xx年7月)
1、教學實踐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每學期組織教師在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教學中進行嘗試。
2、案例分析
分析“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案例,探討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3、交流小結
每學期都對教學實踐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并相互交流。
4、撰寫論文
每學期都根據研究專題撰寫論文,并依次補充,初步完成專題論文。
(三)總結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9月至xx年1月底)
1、論文交流
對已撰寫的論文進行充實、完善和交流。
2、總結經驗
探討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總結經驗,準備結題工作,并為后繼研究做準備。
3、研究結題
召開課題結題報告會,邀請校有關負責課題的行政領導和上級領導部門,對研究課題進行現場評審,鑒定和驗收。
4、成果展示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方案、結題報告,參加課題研究教師的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和科研論文等。
20xx年5月至xx年12月,即準備階段其間,制定出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3月至xx年7月,即實施階段其間,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
20xx年9月至xx年1月,即總結階段其間,撰寫結題報告,撰寫由優(yōu)秀課例構成的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論文和創(chuàng)造性開展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教學設計。
成員分工:
苑蘭鳳課題負責人,負責課題研究的設計、研究人員的組織協調,研究報告的組織和撰寫。
楊永良、楊艷蕊、陳麗、(王芳、陳靜、閆愛民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實施階段研究報告或論文。
喬梅、師玲雪、張鳳杰、(史艷麗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結題報告或論文。
全組人員負責實驗執(zhí)行、研究個案、優(yōu)秀課例或實踐作業(yè)資料的收集。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七
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技能訓練,努力使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應用能力。而在聽、說、讀、寫中,說和寫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集中表現。培養(yǎng)初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初中英語課程目標之一。而在聽、說、讀、寫中,說和寫尤其對于寫是師生們感到相當棘手的事。它既是反映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體現,也是中考失分較多的因素之一。本課題研究立足于我縣初級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普遍對書面表達訓練有畏難情緒,多數學生畏于老師的任務和要求,勉為其難,勉強完成寫作。完成的寫作多半錯誤百出,漏洞比比皆是,看到滿是修改紅筆的寫作,老師總是無言以對,信心全無??吹桨嗌?0%的長期空白寫作,卻也無能為力。如何培養(yǎng)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能力,這是廣大英語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課題的理論意義:《新課程應用標準》對英語教學目標培養(yǎng)提出了明確要求:培養(yǎng)初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初中英語課程目標之一。即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實際語言操作能力即說和寫的能力,能就生活中的人和事發(fā)表個人的觀點和看法,努力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使語言知識能力轉化為語言運用能力,能將所學知識指導我們的生活,學習。
課題的實踐意義:
培養(yǎng)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能力是將學生的主體學習,合作探究放在第一位,在日常英語教學中,通過引導,操練等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對語言重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功底訓練和基本寫作技能訓練等措施,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詞、句、篇的表達能力。在三個年級的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詞匯、語法、句型操練,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由零散到系統的訓練語句表達能力。利用分階段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正確,端正,熟練的書寫字母、單詞和句子。注意大小寫和標點符號,進行組詞造句,組句成段練習,為語言作文寫作進行扎實的基礎功底能力培養(yǎng)。加強學生的基本功訓練,培養(yǎng)寫作能力。力求在七、八、九年級不同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各種方法指導下,分層次地進行分類作文的系統訓練,使寫作有不同層次的提高,進而形成書面表達能力。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培養(yǎng)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能力”是指初級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能力培養(yǎng),即英語書面寫作能力培養(yǎng)。也就是說在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要求學生正確,端正,熟練的書寫字母,單詞和句子,大小寫和標點符號,進行組詞造句,組句成段練習,達到書面表達的能力。在各階段的文本課文教學中,老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展開寫作方法指導,如寫詞造句、連詞成句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造句的能力。再如,在開辟的作文課上用說寫結合,自寫自改,互相說改,互評等方法來規(guī)范表達句式。多題材,多形式進行書面表達訓練,加強學生意念功能培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初中學生在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第一階段開題階段(xx年3月-xx年5月)選擇課題,申請立項,搜集資料,完成開題報告(負責人:彭榮梅)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xx年5月-xx年11月中旬)
1、研究初期(xx年5月-xx年6月)完成當前本校英語教師英語書面表達寫作的現狀調查(座談、問卷調查;屈繩慧、屈繩燕、束嶸、華小琴、張世忠老師負責),優(yōu)秀書面表達文章觀摩,寫作課堂教學課件,學習好的班級書面表達的經驗交流(制作課件、座談交流;彭榮梅負責),運用分階段訓練培養(yǎng)寫作能力設計案例交流(屈繩燕、束嶸老師負責七年級教學案例設計,屈繩慧、張世忠老師負責八年級教學案例設計,彭榮梅、華小琴老師負責九年級教學案例設計)。
2、研究中期(xx年7月-9月)搞好作文能力培養(yǎng)的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1)開展一節(jié)興趣指導課:主題“書面表達能力培養(yǎng)”如何調動學生寫作興趣,目的——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fā)寫作興趣。(參與研究教師認真研究在自己課堂教學中,如何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體現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fā)寫作興趣的。自己在作文評定時是否采取了錯誤的方式,是否采用發(fā)現亮點的鼓勵式,或僅用冷酷分數式)
(2)實際基本功訓練(a、b階段):
a、參與研究教師抓好知識儲備:詞匯量(單詞和短語句式)的積累,簡單5種基本句型(s+v;s+v+o;s+v+o+o;s+v+p;s+v+o+c)講解及操練。
b、以說促寫:(參與研究教師利用作文課抓好說的訓練,寫的前提是會說,會說才會寫,必要時教師指導好句式及模式框架)
(3)寫作方法指導促進表達能力形成(c、d階段)專門寫作課完成
c、寫作方法訓練(短句短篇分類作文訓練)
d、寫作4步訓練(材料作文訓練)(參與研究教師指導學生按規(guī)定步驟完成讀題,破題,立題,解題,完善的過程)集中訓練。1看材料寫提綱(開頭—中間---結尾);2列出寫作要點;3打草稿連詞成句,連句成篇;4校訂修改完稿。研究教師做好問題及解決方案記錄
(4)“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培養(yǎng)”課堂實施探究。參與研究教師認真研究“書面表達能力培養(yǎng)”課堂實施過程,寫出課后反思和小論文。
(5)中期匯報。準備匯報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記錄資料以及匯報ppt課件;彭榮梅負責)
3、研究后期(xx年10月-xx年11月)參與研究教師撰寫論文,參與研究教師匯報課。(參與教師均完成此任務)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xx年12月上旬)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完成結題報告。(彭榮梅負責)
行動研究法、對比研究法(實驗教師分三個年級各承擔一個班的教學工作,教學中始終圍繞培養(yǎng)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展開課堂教學,其它非實驗班用其它的教學模式教學),問卷調查法。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預計包含以下內容:分年級段的教學設計,課件,研究教師的課后反思,小論文,課堂教學實錄,成績對比分析,活動記錄等。
課題負責人:彭榮梅成員:屈繩燕、屈繩慧、束嶸、華小琴、張世忠
分工:屈繩燕、束嶸負責七年級實驗班教學組織、操作和資料收集。
屈繩慧、張世忠負責八年級實驗班教學組織、操作和資料收集。
彭榮梅、華小琴負責九年級實驗班教學組織、操作和資料收集。
1、學校擁有33個教學班,各班均配有電子交互式白板,具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從硬件上保障了課題研究的實施。學校英語組有高級、一級、初級教師18人,年齡搭配上具有老中青的結合。課題負責人和成員具有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學經驗,具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
2、積極與學生交流反饋教學信息,以便即時改進。
3、即時與指導專家聯系,尋求專家的幫助和指導。
4、邀請本學科教師對課題實驗課進行評價和指導。
5、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外校教師進行交流。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八
中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的案例研究
一、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逐漸提高和現代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以英語為主導的外語教育已經逐步走向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據一項研究顯示,“聽”占人們日常語言活動的45%,“說”占30%,“讀”占16%,“寫”僅占9%。由此可見,“聽”在語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聽力作為語言輸入、信息輸入的過程,在英語學習以及英語的實際運用中顯得尤為重要。聽力測試作為一種常見的英語考試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把握,考查學生對英語日常交流的理解能力。中學階段,聽力水平也是新課程標準對中學生英語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怎樣運用有效的聽力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聽力水平是學生和老師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一)中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積累不足,對材料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知識儲備量小,必備的語音知識缺乏,辨音能力差,詞匯量小。
(二)英語聽力教學方式單一,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主要以聽錄音核對答案為主,學生對聽力易產生厭倦與畏難情緒。
(三)聽力訓練時間不足。
三、本課題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通過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策略的案例進行研究,探討和發(fā)現可行的、有效的策略,讓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有的放矢,正確引導。
(二)幫助中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力習慣,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能,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英語成績,避免聾啞英語的出現,激發(fā)學生的英語興趣,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聽力水平在人們日常生活交際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讀和寫的基礎。
二、根據陜西省高考新動態(tài),高考英語將于20xx年恢復考查英語聽力。
三、由于近幾年陜西省高考不考英語聽力,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閱讀、語法、詞匯和寫作方面,因此學生的聽力能力相對較弱,亟待提高。
四、由于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都在非英語環(huán)境中進行的,如何通過有效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已成為英語教學中師生共同探討和研究的課題,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及新課標的提出,英語聽力成為陜西省高考英語的“焦點”,英語聽力課也逐漸成為許多教師所著力探討的課題?!奥牎钡倪^程是對接收到的聲音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快速做出反應的積極而又復雜的心理過程。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更注重語法、詞匯,閱讀等方面,以致學生在聽音的過程中常常有先翻譯后理解的心譯傾向,嚴重影響信息的輸入,導致學生可能聽到的是支離破碎的詞或句子,從而影響對語言的綜合理解。如何幫助學生排除聽力障礙,掌握聽力技巧,提高聽力水平是我們中學教師著力探討的問題之一。
聽力作為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測試形式,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關注和重視。關于“教學策略”,很多研究者所給出的闡釋不一。華東師大心理學教授、教育心理學博士生導師邵瑞珍認為,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行為(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5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敖虒W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學策略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隨時發(fā)生變化。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學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煉或轉化課程內容的問題?!保ㄊ┝挤剑?996)。但無論何種解釋,教學策略都是為了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而采取的技術和手段。在現行條件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在非英語環(huán)境下進行,而聽力教學策略作為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謀略和技術的綜合,其效果直接影響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
聽力教學策略的案例研究是指在實施聽力教學的`過程中,截取研究對象所進行的典型的聽力教學現象及活動,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發(fā)現并總結其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此課題確定我校高中學生個體為研究對象,選定特定的研究對象,展開聽力教學,分析其中所采用的聽力教學策略的目標達成度,通過跟蹤調查不同教學策略在同一個學生身上的不同效果,總結出效果更佳的、更具操作性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力習慣,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英語成績,從而提高英語聽力教學效果。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目標
本課題主要是通過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策略的案例進行研究,探討和發(fā)現可行的、有效的教學策略,讓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有的放矢,正確引導,并幫助高中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力習慣,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能,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英語成績,避免聾啞英語的出現,激發(fā)學生的英語興趣,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二、研究內容
(一)通過仔細調查和研究中學生在聽力課上的表現和課堂效果,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找出這些問題的根源。
(二) 通過隨堂聽課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探討,了解目前中學聽力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教學策略及這些策略的長處和不足。
(三)通過前期的準備工作,使學生具備相關的語音、語義以及語法方面的基礎知識,再開展聽力教學,并且選出特定的研究對象,以我校高中學生為實例來與以往的聽力教學策略相比較,觀察在同一個學生身上兩個教學效果的差異,找出更佳的解決策略并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完善。
(四)總結和提升研究中的收獲和感悟,并呈現出相應的研究成果。
(一)行動研究法:搜集資料,分析問題,確定問題。
(二)實驗法:建立課題實驗班,確立特定的研究對象,展開跟蹤式調查,并比較不同的教學策略在同一個學生身上的不同效果。
(三)比較法:比較實驗班與其它班級的效果。
(四)文獻法: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時間:一年(20xx.12——20xx.12)
(二)研究步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2——20xx.03)
1、選題、成立課題組。
2、申報課題。
3、開題論證。
4、課題組教師學習相關理論、收集信息、借鑒經驗、確定初步的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04——20xx.09)
1、通過問卷、座談、調研等形式對學生、教師進行跟蹤式調查,了解學生在聽力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了解教師在聽力教學中通常采用的教學策略。
2、根據學生實際及聽力教學現狀,將本課題改進后的教學策略應用于教學實際,并比較教學效果的差異。
3、在總結前期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出階段小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10——20xx.12)
1、教師撰寫相關研究論文及教學設計,并匯編成冊。
2、進行研究總結,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3、申請結題。
課題負責人:孫娟,為本課題的總策劃人與負責人,負責課題實驗的總體規(guī)劃、整體指導與監(jiān)督工作,開展課題實驗教學活動,負責課題方案的制定,課題申報書填寫,對課題參與教師進行培訓和理論指導,及時檢查與督促課題教師開展各項工作,撰寫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
課題組核心成員:雷靜、李向力、茹靜靜負責相關資料的整理,做好課題實驗班聽力課的調查,收集好教案、課件、學生的作業(yè)、練習和考試試卷等。開展聽力教學策略的研修活動,完成課題負責人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務。
課題組其他成員:課題組成員梁曉花負責資料分析整理,協助課題負責人完成實驗報告和論文撰寫,完成課題負責人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務。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歸納整理,形成以下成果:
1、本課題研究的課題開題報告、結題報告、總結、案例、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的專輯
2、課題組教師課堂教學實錄等。
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流程篇九
我國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借款費用》對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及其會計實務處理都作了具體規(guī)定,其中,對于借款費用可予以資本化的借款的范圍及開始、暫停和停止資本化的時間,也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同時,對允許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及借款費用的披露也有明確的說明。但是,《國際會計準則》中關于借款費用及其資本化的相關規(guī)定,與我國會計制度中的規(guī)定有些差異,尤其是在允許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范圍上,我國比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guī)定要窄。在對我國相關規(guī)定的了解過程中,發(fā)現了許多不足之處。針對發(fā)現的問題,對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提出改進建議。
在企業(yè)的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產生的費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價的攤銷、因借款發(fā)生的手續(xù)費等輔助費用、外匯借款的匯兌差額等。借款費用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于發(fā)生時直接確認為當期損益;二是予以資本化。借款費用的資本化是指將借款費用直接計入所購建設資產的價值,在財務報表中作為購置資產的歷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對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處理方法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孟辛。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n]。中國稅務報,2006.
陳炳輝、單惟婷。企業(yè)財務管理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楊鈺。借款費用新舊會計準則之比較[j]。財會月刊,2006.[4]鐘國昌。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探討[j]。理財廣場,2004-08-15.
安保榮。財務管理教程[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09-17.
左春燕。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思考[j]。林業(yè)財務與會計,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2006[m]。經濟出版社,2006.
(一)主要內容
(1)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概念、范圍及確定條件
(2)對中外借款費用資本化和新舊借款費用資本化
(二)預期目標
(1)具體分析我國借款費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對策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經過大量的信息收集對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情況進行分析,探討了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現狀,找出了其發(fā)展的意義和存在弊端,為提出解決方案積攢資料,本文同時采用了歸納分析法,從國內外對借款費用資本化處理的對比中,分析歸納出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對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費用資本化基本理論綜述。闡明與借款費用資本化有關的概念、確定的條件及實施的范圍等,以此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
第三部分:通過對中外借款費用資本化和新舊借款費用資本化進行探討,其中重點針對房地產開發(fā)中借款費用的資本化進行探討,來分析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其成因。
第四部分:對解決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問題的對策進行深層次挖掘,進一步借鑒國外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經驗和成果,并輔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總結全文。
第一階段:2月23日前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3月底完成論文大綱
第三階段:4月份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階段:5月份徹底完成初稿
第五階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階段:6月份答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01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