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觀潮教案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教案(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6:38:09
2023年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觀潮教案 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教案(3篇)
時間:2023-06-06 16:38:09     小編:zdfb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四年級語文觀潮教案設計部編版四年級語文觀潮教案篇一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xù)”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童真童趣。

3.通過自讀自悟,讀懂課文內容。

4,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

體會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教學難點】

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授法、演示法

【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圖片和放風箏的情景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2,準備一只風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導入:

2,沒錯,紙鳶就是風箏。出示課件資料袋,介紹風箏。

3,同學們,你們誰放過風箏,那位同學來談談放風箏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風箏》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古詩《村居》引入課文,既幫助學生復習了既有知識,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課文,一舉兩得。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從三年級開始,在有的課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形式多樣,或文字介紹,或圖片介紹,目的是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了解與課文有關的信息,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顯然,“資料袋”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覷。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輕視,甚至忽略了“資料袋”,致使“資料袋”成為可有可無的擺設。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資料袋讓孩子學會在較短時間內提取與文本相關的重要信息,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能力。

二,復習鞏固

(一)生字詞的復習

1,課件出示上節(jié)課所學的生字詞,指名學生讀,其余學生評價。

2,學生齊讀。

3,將生字詞上面的詞語去掉,再讓學生讀

,課文內容的復習。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誰來說一說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幾件事?課件出示填空題讓學生填,并伺機板書。

“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也寫在上面”……

設計意圖:要求明確,學生就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復習,這樣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學生經常得到這樣的訓練,有助于提升記憶和總結能力。

三,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風箏做好了,此時孩子們最想干什么?

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的畫面。

2,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

3,課文中哪一個自然段是寫放風箏的呢?請同學們自由的讀一讀,感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詞語反映了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心情。

4,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重點句:

風箏越飛越高,他們的快樂也就——越飛越高;

風箏越飛越高,他們的幸福也就——越飛越高。

(2)同學們注意“翩翩飛舞”這個詞,左邊一個“扁”字,右邊一個“羽”字,同學們想象一下,又扁又輕的羽毛飛起來是什么樣的?你們通常用翩翩飛舞這個詞來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風箏就像你們眼中的色彩斑斕的蝴蝶一樣翩翩起舞,請你再來讀一讀,感受風箏的飄逸和作者的情懷。

5,是啊,風箏飛得高高的,那是最快樂的事了!請大家找一找這群快樂的孩子是怎樣放風箏的?哪些詞語體現了放風箏時的動作?課件出示填空,指名學生回答。

找兩位同學談一談他們放風箏時的動作,并且請同學上講臺拿著事先準備好的風箏演示一遍。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品讀及表演,體會放風箏時孩子們的動作和心情,比單純的說教好得多。

6,孩子們放風箏的時候有沒有人看到呢?課件出示:

“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1)他們究竟是帶著怎樣地語氣或表情說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嗎?(驚奇、羨慕)

(2)驚奇、羨慕,村里人在羨慕什么呢?僅僅是因為我們把風箏放得高嗎?你能否嘗試著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羨慕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著那個年齡段獨有的天真和快樂,這怎能不讓人羨慕呢?請你帶著這份孩子們的快樂和村里人的羨慕再來讀讀這一句吧。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插入放風箏的圖片,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們曾經放風箏的生活體驗,從而讓學生們的情感與課文中的小伙伴們產生共鳴,真切地感受到放風箏帶給伙伴的快樂。

四,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正當我們歡呼雀躍時,忽然來了一陣風,線斷了,風箏怎么樣了?

2,風箏不見了,孩子們是怎樣的心情呢?你是從哪句話中體會到的?

“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p>

(1)我們一起讀讀,讀過之后,你體會到了他們怎樣的心情?(很著急,很傷心)

(2)那你們是從哪幾個詞語中感受到的?(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大驚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驚,臉色都變了)

“千呼萬喚”是什么意思?(呼喚很多次)

3,同學們,不過就是一只風箏不見了,孩子們?yōu)槭裁磿按篌@失色”“千呼萬喚”呢?(結合上節(jié)課學的知識想一想,風箏上有什么?)

預設:(1)因為這只風箏是我們精心做的,

(2)風箏上有我們的名字。

(3)風箏上寄托著我們的憧憬和希望。

(4)這只風箏是我們的“幸福鳥”。

4,是的,它是我們的“幸福鳥”啊,它飛走了,就意味著我們的幸福也(飛走了),所以,我們剛才還洋溢在臉上的笑容,一下子(沒有了),歡呼聲也(沒有了),什么也沒有了,剩下的只有(著急,傷心)。

誰能讀出孩子們的這份著急和傷心。

5,看著風箏越飛越遠,越來越小,我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們千呼萬喚,那我們會呼喚些什么呢?(風箏,快回來。風箏,別走!……)

設計意圖:孩子在通過對重點句的研讀過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風箏給作者帶來的快樂,羨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們在朗讀中中獲得精神與語言的同構。孩子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悟,建構著心目中的美麗風箏。此時此刻,孩子們完全走進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課堂,他們在學習,更是在放飛著最美麗最圣潔的風箏——這風箏,是屬于每個孩子自己的。

五,品讀體會,升華情感

1,依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1),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話,你讀明白了什么?(孩子們很傷心,難過)

這段話中還有那個詞也表現了我們很傷心?(垂頭喪氣),那垂頭喪氣是什么意思?(耷拉著腦袋,神情沮喪)

誰能讀出孩子們的沮喪和難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一遍遍品讀,可以對學生讀書情況加以鼓勵評價,進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升華感情。

(2),風箏不見了,難道他們僅僅只是哭,只是垂頭喪氣地坐著嗎?

“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這說明了什么?

(孩子們很著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風箏)。

我們的“幸福鳥”飛走了,我們能不著急嗎?所以——我們到處尋找。

2,我們邊哭變找,穿過田野,走過小橋,找遍了各個角落,還是不見風箏的蹤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們怎么說的?這說明了我們的孩子們對于尋找風箏懷著一種怎樣的決心?(不會放棄)

預設:風箏上寄托著我們的快樂,憧憬和希望;

風箏上有寫著我們的名字,有著我們的希望;

風箏是我們精心做的,是我們的“幸福鳥“。

4,是的,對于孩子們來說,風箏就是快樂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們在課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繼續(xù)尋找“幸福鳥”。請同學們齊聲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地讀。

六,作者介紹:

這么美麗的風箏是誰做的呢?同學們知道本課的作者是誰嗎?課件出示作者簡介。

設計意圖:介紹作者,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

七,課堂練習:

小小的一只風箏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不管是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孩子們的心情也隨之波動,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筆和練習本寫一寫描寫心情的詞語。寫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學生讀一讀各自寫的內容。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平時積累,訓練學生的思維。

八,拓展升華:

同學們,不光是高鼎,賈平凹寫過風箏,還有很多的藝術作品都是跟風箏有關的,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覺得這首歌的歌詞與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這篇課文的內容非常接近,現在請大家來欣賞一下。課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設計意圖:這篇課文寫的是孩子們秋天放風箏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寫回憶童年放風箏的歌曲。通過歌曲播放,可以開闊眼界,讓孩子們初步感知藝術不同的表達形式。

九,作業(yè)(課件出示):

后來,孩子們找到風箏沒有,課文沒有寫出來,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接著寫下去。

設計意圖:這是一次拓展訓練。這種有意識的寫作訓練,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及書面表達力。

十,總結:

同學們,學習了課文,大家一定也像課文里的孩子們一樣喜歡風箏吧。讓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一顆美好的心,一顆憧憬的心,在風箏身上放飛我們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書設計:

16.風箏

做風箏快活放風箏快活

找風箏傷心

小學四年級語文觀潮教案設計部編版四年級語文觀潮教案篇二


1、技巧

2、游戲

1、認知:了解本課的練習方法,能初步了解前滾翻動作的技術要求

2、技能:通過本課練習,使85%以上的.學生正確掌握前滾翻動作

3、情感:學生能積極參與練習,并能大膽嘗試高難度動作

4、負荷:中

1、課堂常規(guī)

2、教師宣布本課內容、并安排見習生

(3)、組織學生進行比賽

組織:兩人一組,相隔1.5米至2米遠

(1)、教師組織學生自發(fā)式練習滾翻動作

(2)、教師講解前滾翻技術動作(舉例說明)

①、前滾翻動作分解動作:1、蹲撐,兩手撐墊,兩腳蹬地

2、屈臂,低頭,使頭后部、肩、背、腰依次著墊

3、背部著墊時抱小腿團身

4、起立成立正姿勢

重點:滾動園滑,直線滾動

難點:蹬地有力,頭后部著墊

實驗:教師拿一只有氣的籃球和一個正方形物體進行比較

必須做到團身緊,滾動圓

(3)、學生分組練習,小組長帶領,教師巡視指導

(1)、教師講解動作的技術要求,并示范

在滑翔時,眼睛看好球的路線,用自己的前額頂球

(2)、請小足球隊員進行表演

(3)、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項目進行練習

(4)、教師巡視指導

4、穩(wěn)定情緒放松身心

(1)、隨教師提示完成放松動作

(2)、教師點評本課

(3)、歸還器材

(4)、師生再見

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男同學,前滾翻掌握不錯,雖然沒有教師預想的那么好(85%的學生掌握)不過離目標已經不遠了,值得令人高興。尤其是男同學對高難度動作的興趣很高,掌握也不錯。

思:女同學對高難度動作具有一定的恐懼心理,沒有克服,還需多加練習。

小學四年級語文觀潮教案設計部編版四年級語文觀潮教案篇三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是詩人王冕為自己所畫的墨梅圖而題寫的。全詩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貞純潔的品格。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了解詩歌的大意,領悟本課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3、能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身品格高潔、孤傲的胸襟。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首詩,領悟本課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身品格高潔、孤傲的胸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詩:

生吟誦古詩。

在剛才同學們吟誦的古詩中,詩人或是借物抒懷,或是托物言志,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感情、遠大的志向、高尚的節(jié)操。古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詩言志,歌詠懷”。在古詩中就有不少以詩言志的名篇佳句,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墨梅》正是詠梅、贊梅的上乘之作。

板書:墨 梅 元 王冕

(課件出示20 《古詩兩首━━墨梅》)

1、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名讀,齊讀。(課件出示《墨梅》) 2、《墨梅》是一首標準的七言絕句。七言絕句的節(jié)奏一般是××/××/×××/(課件出示《墨梅》范讀錄音)

下面,老師給同學們一段時間,結合書上注釋,自學這首詩??醋陨砟茏x懂多少,把讀懂的內容用鉛筆寫在書上,把自身讀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學。

洗硯池、淡墨、清氣、乾坤 (課件出示詞語注釋) (2)交流每句詩的意思。

(3)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帶著對這首詩的理解自由讀讀這首詩。

(3)這是一幅畫,詩中為什么說是“只留清氣滿乾坤”? 生匯報交流,師總結。(課件出示代表詩人品格的相關詞句) 四、品詩: 1、同學們,誰見過盛開的梅花?老師收集了幾幅梅花的圖片,想不想欣賞?(課件出示幾幅盛開的梅花圖片)

2、王冕筆下的梅花從外表上看給了你什么樣的印象?默讀前兩句詩,思考一下。

(素潔、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氣)

4、指導朗讀:你們說的老師深有同感。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指點:“淡墨痕”淡雅的,要讀得輕一點。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墨”與“清氣”,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板書:墨梅、清氣

6、同學們,王冕寫《墨梅》這首詩,僅僅是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潔的品性嗎?不是的,他更是為了通過這首詩來表述自身的胸懷,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潔、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賞的性格。

小結:王冕曾說: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作者已與墨梅融為一體,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課件出示王冕的話: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生齊讀。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傾注筆端,揮毫潑墨,暈染出一幅幅驚世之作。 王冕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課件出示)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詩《墨梅》,同學們還知道這樣的古詩嗎? 1、品讀其他的詠物詩。

墨梅

元 王冕

墨梅——借物喻人——不與世俗 清氣——托物言志——同流合污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00467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