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jié)氣民俗大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07:42
小寒節(jié)氣民俗大全
時間:2023-06-06 15:07:42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寒節(jié)氣民俗篇一

小寒的時候,寒潮是標配,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寒節(jié)氣民間民俗活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吃臘八粥

臘八一般都在小寒和大寒的之間,到了小寒,就意味著快要過年了。臘八的這天,南北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傳統(tǒng)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于佛寺,有一次,釋a牟尼修行的過程中饑餓難熬昏倒在地,得到好心的牧羊女施予他加了野果的糯米粥,才得以存活下來,這一天是12月初8,佛家于是就在這一天熬粥供佛,這一天熬的粥就被叫做臘八粥,“臘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傳到民間以后,一直就流傳到了今天。臘八粥的食材也有很多,北方的臘八粥有黃米、紅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泥等,和水煮,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紅糖、白糖、葡萄干點綴。南方的臘八粥還會加入蓮子和桂圓,北方煮粥的時候并不會吧蓮花和桂圓放進去。

2、糯米飯

在小寒節(jié)氣的時候,廣東人一般都會吃糯米飯,大家都知道廣東人是最講究吃的了,它們把臘肉、臘腸、花生、蔥白都搭配在糯米飯中食用,不僅美味富含營養(yǎng),而且還具有非常好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

3、菜飯

對于南京人來說,小寒節(jié)氣都會吃一些這叫做菜飯的食物,就是用糯米、板鴨、香腸、青菜肉片等食材煮成的,是一種非常好吃的傳統(tǒng)美食。

1.飲食上多吃溫熱食物

小寒這是冬天的時候,天氣也是非常的干燥,在這個時節(jié),腎為了調節(jié)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功能強健,所以要“防寒養(yǎng)腎”,同時還要補心助肺。當然也有很多人選擇在這個時節(jié)進補,要注意的是不能想當然的亂補,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養(yǎng)生效果,合理進補才能補充氣血,防寒保暖。

所以人們進補的時候應該以食補為主,以溫補是最適合的,不妨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如韭菜、大棗、羊肉、豬肝、雞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以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2.起居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節(jié)氣之一,強冷空氣活動是非常的頻繁,南北方的氣溫都是比較寒冷的。天氣也是非常的寒冷,氣血會凝滯,容易引起關節(jié)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養(yǎng)生保健專家提醒說,在這個節(jié)氣,人們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出門在外的時候要戴帽,睡覺別蒙頭。特別是對肩頸部、腳部等部位要加倍呵護。對于老人家,則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小寒節(jié)氣今天迎來,多地伴隨著大風降溫天氣,而濟南第一場雪悄然降臨。小寒寒氣逼人一點也不亞于大寒。甚至比大寒更寒冷。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天從1月9日開始數至1月17日結束。而小寒節(jié)氣正接近三九天。自然是即將進入天寒地凍之時。雖然古人比現在當今人更重視小寒節(jié)氣,但是小寒節(jié)氣御寒尤為重要,所以小寒習俗飲食流傳至今,今天是小寒節(jié)氣,小寒習俗有哪些呢。

小寒正處三九前后,俗話說:“冷在三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氣象諺語,可做佐證。如華北一帶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說法,江南一帶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jié)氣,小寒節(jié)氣開始,冷空氣降溫過程頻繁,但達到寒潮標準的并不多。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開始。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精神調養(yǎng)要養(yǎng)心

“養(yǎng)生重點是要養(yǎng)心?!睂<医榻B,要養(yǎng)生先養(yǎng)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小寒養(yǎng)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上班族可在午飯后適當小睡片刻,以緩沖工作壓力。專家還說,春夏為陽,氣候溫熱;秋冬為陰,氣候寒冷。人也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發(fā)生生理上的變化。冬季的3個月,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如果冬天過度消耗陽氣,體內陽氣儲存不足,則次年春天容易發(fā)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現象,對養(yǎng)生不利。

泡腳增強身體抵抗力

入冬以后,有人經常會覺得腿腳冰涼。中醫(yī)認為,“風寒腳下生”,冬天天氣寒冷,人體容易出現氣血淤滯、寒性肌肉酸痛、神經末梢循環(huán)不良,從而導致手腳冰涼及各種不適。建議,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可以疏通經絡,解表散寒,緩解手腳冰涼,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腦部供血。尤其是小寒后,配合養(yǎng)生的各種要訣,每天堅持泡腳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但要注意熱水泡腳并非人人適用。但如果患有腳氣 的人常用熱水泡腳,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此外,糖尿病 患者和心腦血管患者也不宜熱水泡腳,所用水溫以溫度適宜為好。

調養(yǎng)不適合高強度運動

小寒市民應早睡晚起,等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冬季天氣寒冷,晨練過早容易使人體受寒冷空氣刺激,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建議,時間自由度大的鍛煉者,可將晨練安排在上午7時至9時。此外,冬季高血壓患者如果晨練太早,氣溫太低會使血管驟然收縮,高血壓患者晨練最好在上午9時許再開始晨練。應該注意的是,這時候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以強度適中的運動為主,讓身體發(fā)熱或微微出汗即可,比如瑜伽、慢走、太極拳比較合適。

小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jié)氣,冬季第五個節(jié)氣,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黃經為285度。小寒時節(jié)的到來,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第23個節(jié)氣,在1月5-7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285度。進入小寒之后,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

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由于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

還有人說,此時,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不寒冷的程度。《月令一七十二候集解》:

“十二月節(jié),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蔽覈糯鷮⑿『譃橹缓颍骸耙缓蜓惚编l(xiāng),二候鵲始巢,三候錐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鴝”為鳴叫的意思,錐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小寒節(jié)氣民俗篇二

小寒這段時間一般是最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要好好的保暖好自己,冬天的這個階段,也是一個養(yǎng)生的最佳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可以多吃一些補品,養(yǎng)好自己一年的精氣神。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小寒節(jié)氣的特點民俗,希望有所幫助!

小寒的特點是天逐漸的開始寒冷,尚未大冷的時候。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于本節(jié)氣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這是因為在上一個節(jié)令冬至的時候,地表得到太陽光、熱是最少的時候,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

一般都會等到冬至過后,也是到“三九”的前后,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盡管能夠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但是還會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的時候。

1.探梅

這個時候臘梅已經全開了,紅梅含苞待放,挑選有梅花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會為之清爽振奮。

2.冰戲

我國北方的各省,人冬之后就會天寒地訴,冰期十分長久,動輒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春冬之間,河面結冰厚實,冰上行走都會用到爬犁。爬犁或由馬拉,或由狗牽,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桿如撐船般劃動,推動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區(qū),大多都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競走的,古代稱為冰戲。

3.廣東:吃糯米飯

廣州的傳統(tǒng)習俗,小寒早上都會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一起吃。

4.養(yǎng)生上來看講

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日常食物中屬于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于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薺菜、蘆筍、芥菜、南瓜、生姜、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鱔魚、鳙魚、鰱魚、蝦、海參、淡菜、蚶、酒等。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jié)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燜羊肉的好時間,在這一天可以和親朋好友一起出去吃。

5.吃黃芽菜

民間一直有句流傳下來的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梢姶蠛托『畷r節(jié)寒冷的程度使人無法想象的。從字面上來看,大寒冷于小寒,但實際上,小寒一般在二九的第6天,再過三四天就是三九,所以可以說小寒節(jié)氣才是全年最冷的的時候。

為了御寒,我國的青少年在小寒的時候就會有一些特別的體育鍛煉方式,如滾鐵環(huán)、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湖南鄉(xiāng)間一直到今天還會流行。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就會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的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的。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不要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并且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小寒節(jié)氣民俗篇三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叭拧倍嘣?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jié)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guī)律,少數年份也可能比小寒冷。

古時候對小寒非常重視,例如到了小寒時節(jié),北方人就會吃煮菜,主要是一些偏暖性的食物。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已經慢慢淡化了,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注意適當的保暖。

而到了小寒的時候,也將接近一年的尾聲了,這個時候的年味也變的濃很多了。大家已經差不多在準備過年要用的東西了,大街小巷也能夠聽到喜氣洋洋的新年歌,而小商小販也開始賣起了各種各樣的年貨了。

古人在意小寒,還因為這個節(ji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小寒到了,寒冬臘月也就來了,此時古人特別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后冬天的棉衣全都會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滿身,牛到大寒草滿欄?!?/p>

小寒節(jié)氣民俗篇四

“小寒”時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候,人們很容易被風寒侵襲,抵御嚴寒最快速有效的辦法不是一件棉衣,而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

羊肉是溫熱食物中性價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胡蘿卜一起煮,加上大蔥和生姜調味,建議每周吃一次,不但不會上火,還可以暖暖地過個冬天。

以“當歸生姜”為主要原料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非常適合慢性疲勞、亞健康狀態(tài)較為嚴重的白領一族;而有嚴重腰膝酸軟、畏寒怕冷的人群,則適合進補“羊腎紅參粥”,有益氣壯陽的作用。

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

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糯米飯

廣州傳統(tǒng),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暖乎乎。因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yī)理論上來說,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菜飯

小寒節(jié)氣,老南京講究吃菜飯,其來源估計與天冷進補有關系。

所謂菜飯就是青菜和米飯一起翻炒,加入咸肉、香腸、火腿、板鴨丁。其中矮腳黃、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極具南京特色。

小寒節(jié)氣民俗篇五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jié),也是老中醫(y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jié)前后。

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tǒng)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jié)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huán),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小寒節(jié)氣民俗篇六

小寒節(jié)氣的各地的民俗大有不同,而且各地的寓意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就是詳細的介紹的。

小寒節(jié)氣的到來,意味著進入了隆冬季節(jié)。民諺有云:“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日子開始的標志,民間歷來有“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的古諺。

舊歲已近暮,新歲將登場。寒冬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小寒當天新疆西北部、黑龍江中東部、山東西部、西藏東北部、青海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qū)有小雪或雨夾雪;江淮西部、江南大部、華南中東部、西南地區(qū)東部及臺灣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福建東部沿海、臺灣東部局部地區(qū)有大雨。內蒙古中東部等地有4~5級風。東海大部、臺灣海峽有5~7級、陣風8級的東北風。

雁北鄉(xiāng):小寒之日“雁北鄉(xiāng)”,這個“鄉(xiāng)”是趨向,北飛雁已經感知到陽氣,是為先導。

鵲始巢:小寒后五日“鵲始巢”,喜鵲噪枝,已經開始筑巢,準備繁殖后代了。

雉雊:再五日“雉雊”。雉是野雞,陽鳥,雊(gu),求偶鳴聲,這時,早醒的雉鳩就開始求偶了,早春已經臨近。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xù)為春節(jié)作準備。

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yǎng)身體的做法。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jié)日,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jié)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笨梢哉f,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jié)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算熬好了。

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yè)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

陜西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馓”。

寧夏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作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人體受到寒冷的刺激,需要大量的能量維持正常運轉,適當進補在小寒節(jié)氣很有必要。

由于氣候寒冷,脾胃功能減弱,小寒進補宜溫補,可適當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盡量選擇蒸、煮、燴、燉等烹飪方法,以減輕胃腸負擔。切不可大魚大肉,生冷無忌。

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

1、當歸、生姜、羊肉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黃酒,旺火燒沸后撇去浮沫。

2、改用小火燉至羊肉熟爛,即可加入食鹽等調味品食用。

益氣補血、溫中祛寒。

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小寒的各地風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小寒節(jié)氣寒冷,脾胃虛弱所以此時做好養(yǎng)生工作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的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才行,食補效果最好的吃起來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00083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