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熔爐》觀后感字篇一
對于這部電影,令大家深刻的就應(yīng)是那樣一句臺詞“我們努力奮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讓世界不要改變我們?!边@句話出自年輕的人權(quán)組織成員之口,表面看上去十分勵志,也值得稱頌。然而,她終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應(yīng)對現(xiàn)實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擇。相對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負家庭職責的男教師卻更讓我關(guān)注。在他的世界中,現(xiàn)實的拉力和誘惑是更大的,他能夠體會到更多的關(guān)于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所要付出的艱辛。影片似乎也是出于這種思考,所以讓這句話并沒有從他的口中說出來。相反,他一向以一個類似沉默者的形象出此刻電影中。他的默默和堅強是無聲的,也是沉重的。因為他的肩膀上左邊是正義良知,右邊是世事艱辛。這兩者在他身上加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擇才會如此有張力。
雖然我也是個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還好,算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猶如人權(quán)組織成員一樣,能夠因為微薄的薪水為自己的理想為自己所喜歡的事業(yè)義無反顧。然而,人到中年卻陷入事業(yè)和家庭雙重職責的男教師的生活又是怎樣的?我想更多的人是能夠理解他的:深處困境,這份工作對他來說能夠說是彌足珍貴的。加之女兒與母親的職責,他對于事業(yè)和金錢的依靠性會更大。故而,他所面臨的世界是更為困難和黑暗的。當他應(yīng)對這個事件的時候,也曾猶豫,也曾隱忍,更曾自私的思考過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他的搖擺不定時十分人性化也是十分具有合理性的。在生活的重擔面前,他的選取太少??v然如此,他卻無法容忍自己對此不聞不問,更無法寬宥自己的私心。所以,他選取了另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同樣的一件事,關(guān)系到他的兩種“職責”——一種是作為一名老師,或者說一個人應(yīng)有的正義感的職責,即道德層面理想追求;一種是作為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養(yǎng)家的職責,即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無論他如何去做,都會辜負其中一項職責。電影幾次在他選取的時候都加大了這兩種職責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壓力的夾縫中艱難前行。我能夠想象他抉擇的時候是多么的困難,卻永遠無法身臨其境的去體會他當時的情緒?;蛟S,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釋重負,但另一半又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影片中以弱勢群體對抗強勢群體,以“個人”對抗“群眾”,以不健全對抗健全……這些統(tǒng)統(tǒng)是外在的“殼”,撥開來,里面的“肉”但是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利,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不變的主題。它深深藏在每個人的dna中,隨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來,而人類的發(fā)展也是因為利益最大化的趨勢在不停地前進著。在本片中,之所以無法撼動這樣一個大家明知是錯的群體,原因在于他們構(gòu)成了利益共同體。小到學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檢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層的領(lǐng)導群體。談官官相衛(wèi)的話似乎僅僅是權(quán)利使然,但是利并不僅僅僅是官場的問題,幾乎每一個個人都能夠從一個事件中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當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只要是在這個利益團體中的人就能夠成為幫兇,猶如那些簽署了妥協(xié)協(xié)議的家長們。即使不是助紂為虐也能夠成為鐵板上的一顆螺絲。當一個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透過這樣的。利益集團獲得好處,那么剩下的人便只能成為他們砧板上的魚肉。在他們看來,這些人居然要沖破這樣的防線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是多麼的滑稽與可笑。在掌握著話語權(quán)、審判權(quán)、執(zhí)法權(quán)的群體面前,那些為了正義、公道而奮戰(zhàn)的人看上去的確不自量力。他們的力量便是這不斷加溫的熔爐,他們在不停地軟化其他人,盡力拉攏他
人成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這爐子才會越燒越旺。
這部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結(jié)尾并沒有一個光明的結(jié)局,讓我感到殘缺的欣慰。欣慰是因為這才是現(xiàn)實,如果全面勝訴、壞人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那么我是不會相信的。作為一個有著必須社會閱歷和認知的人來說,我不相信這樣的理想局面會出此刻此刻。而殘缺,是作為理想化的我來說,從心理上是期望這樣一群人得到他們應(yīng)有的懲罰。但是,現(xiàn)實終究是現(xiàn)實,而今,這部電影能夠拍攝、能夠上映、能夠走進千家萬戶引起大眾的關(guān)注和共鳴,已然是不錯的成績。
在這個大大的熔爐之中,或許你、我以及你我身邊更多的人并不甘愿被高溫所融化,并不單單向著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滅了良知。那么,如果你要做熔爐中的這樣一塊時刻持續(xù)自我的一塊鋼材,你不僅僅時時刻刻銘記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續(xù)心中永遠擁有一塊凈土。我不敢保證自己在何時何地可能就被這個大大的熔爐融掉了,但我期望自己的堅持與努力能夠繼續(xù)下去,直到無能為力為止。
因為我明白,在世界面前,一個人要做到多努力才會不被改變。又或許,我根本不明白一個人要多努力,才能夠不被世界改變。
《熔爐》觀后感字篇二
終于鼓起勇氣將《熔爐》看完了,從它上映的時候開始,我就對電影和小說的名字過分的好奇。明明是集世間最慘痛、最無奈、最悲憤的故事于一體的,可為什么用一個表達不是很明確的題目呢?為了滿足自己那該死的好奇心,就各種百度,又去知乎上豆瓣上找尋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么樣的回答都有,只有當我親自讀完了小說,看完了電影,才明白是因為太過傷痛,覺得世間所有詞語都難形容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又必須有個題目,才取得這個模糊籠統(tǒng)的詞。我的理解是這個事件雖然發(fā)生在一個地方,但它是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縮影,就像熔爐一樣,你的本質(zhì)是什么,在經(jīng)過這個烤煉的過程才會暴露的那么徹底。
這是一個改變了韓國法律的故事,是真實發(fā)生的事情。首爾的一位老師通過走后門的關(guān)系進入了市里的一所聾啞學校,時間久了自然的就知道了學校對孩子們做的事情,他向他的律師朋友透露過之后,兩人決定要揭露真相,結(jié)果老師就被殺害了。悲痛之余,律師更加堅定了要為孩子們討公道的決心,他一直在上訴,可是幾年時間過去了不僅沒有成功,自己反而是重病在身。后來他遇到一位醫(yī)生,醫(yī)生決定幫他,兩人又開始了上訴之路。最后是成功了,可是由于公訴時間已過,沒有能夠懲罰得了他們,所以三個受害者中的男孩子為了報仇與老師同歸于盡,臥軌自殺。
之后,律師重病加上無盡的打擊,最終去世了。醫(yī)生還在堅持,可是因為孩子們的撫養(yǎng)權(quán)不在他的手里,最終兩個孩子還是被帶到了聾啞學校。醫(yī)生受不了自責,最終自殺,死后留給大家的是長達三萬字的事件經(jīng)過,所以這才收到了社會的關(guān)注。后來,韓國的一位作家親自去到學校找到了兩位受害者,并詢問了詳細經(jīng)過,決定將故事改編成小說在網(wǎng)上連載。當時還在服兵役的演員孔侑看到了這本小說,決定要拍成電影,電影上映之后,收到了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后來迫于民眾壓力,修改了相關(guān)法律,社會稱它為“熔爐法”。
影片的悲痛無疑貫穿全部,讓我深深覺得平凡人與當權(quán)者的較量就是雞蛋碰石頭,但同時它還傳達給我們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會有影片最后的那個情節(jié)。
女主問:“經(jīng)歷這件事情前和后有什么不一樣”,受害者回答:“這件事讓我們知道了,其實我們跟其他孩子一樣,有人不喜歡我們,但是也有人努力保護我們,給我們溫暖!”說實話,看到這里我覺得女孩兒是勇敢的,如此沉重的事情發(fā)生,她看到了世界的冷漠,但是她卻選擇珍惜那些她曾經(jīng)獲得過的溫暖,并且懷著這些溫暖勇敢的活下去。
同時也更有感覺,對于聽不到說不出的孩子而言,我們本應(yīng)該要讓他們的眼睛里裝滿美好,要讓他們感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幸福。但是作為師者,作為長輩,卻將世間最骯臟的東西帶給他們并以此來傷害他們,這中間體現(xiàn)出來的欲望、利益和自私的人性讓人噤若寒蟬。
除了感嘆世間事的無限可能,我又重新思考是什么原因讓校長和老師做出這樣的事呢?如果真的像電影里演的那樣,那很可能是他們也是有心理疾病的,并且比孩子們的缺陷更加嚴重。他們只能通過一些看似很刺激的事情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說到底還是生活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這就得從觀念的教育抓起,從小的家庭教育和老師的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僅僅是學習,還有人生。
原句:我們一路奮戰(zhàn),并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如果你我都沒有因為世界改變,或許就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但是人最難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反倒說我只是跟別人一樣做不到罷了,久而久之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圈,被這個圈子套住的人不計其數(shù),卻依然“前赴后繼”。
一直喜歡冬天,但是今天才知道原因,冬天的到來就是為了讓我們在寒冷中感受那一絲溫暖。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