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一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chǎn)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tǒng)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huán)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lǐng)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quán)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yǎng)出來的。關(guān)于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xiàn)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世說新語》在藝術(shù)上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shù)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妒勒f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nèi)。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故事短小,盡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它總能述說出一個發(fā)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說著一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世說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xiàn)代書。但事實并非如此,據(jù)說《世說新語》編于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終于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稍倩仡^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來《世說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jié)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一定篇數(shù)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標有注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么,《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獲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后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diào)的歷史記載。而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閱起來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過故事傳播著道理,看著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范,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們班又讀完了《世說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chǎn)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tǒng)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xiàn)著鮮明的.詩性品質(zhì),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為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里都有數(shù)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卻也引人深思。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看的我云里霧里,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三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fā)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shù)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fā)人深思的道理。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诔缘泥嚢苑Q時便經(jīng)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彼贸懲ū扔骺鬃拥拿裕瑏碚f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fā)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fā)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zhì),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zhì)經(jīng)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庇昧艘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zhì)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jīng),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tài),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fā)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diào)侃,卻引出了顧悅?cè)绱烁挥姓芾淼幕卮穑嘿Y質(zhì)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nèi)W習借鑒。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四
我在讀中學的時候?qū)ξ难晕牟幻舾?,所以文言文的底子很薄弱。今天讀《世說新語》很感吃力,幸得有現(xiàn)代文翻譯,勉強讀了下去。所以,學問之淺的害處就體現(xiàn)在我的身上了。
一般意義上認為,《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shù)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p>
《世說新語》還是成語的發(fā)源地,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都出自這本書。比如:“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余”、“望梅止渴”、“道旁苦李”等等,這本書的文化內(nèi)涵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今天讀來,受益頗深。
《世說新語》開篇講德行,通過四十五個小故事講述“德為本,行為端”的道理。世人效法的典范陳蕃,敬賢人,立榜樣;患難中的真豪杰荀巨伯;臥病求鯉、孝順后母的王祥;還有愛母孝母、感動人心的陳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由小見大,引發(fā)我們對于“德”行的思考。立人先立德,德行是為人之本也。一個人如果德不好,那他為人處事定也不得善名。
我們做老師的,教育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很重要,但培養(yǎng)高尚品德的少年更重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成才先成人”。從教近二十年,我也接觸了各種層次的學生,他們大多是向善的,在求學之路和走上社會之后都是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的。但也有個別的孩子誤入了歧途,失去了“德”之本,甚至觸犯了法律,受到了懲罰。
我有一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就是班里的調(diào)皮蛋,打架、逃課都是他常常做得。走上社會以后,因為年少輕狂和人打架造成嚴重后果,最后被判了刑。在往屆的學生中,他是為數(shù)不多的經(jīng)常和我聯(lián)系的`一個。有一年他給我打電話說:“老師,上學的時候不聽話,光惹你生氣了,這大了也懂事了,也知道學習是好的了,可是也晚了。”他的一番話使我很震驚,一個當年的后進生能有如此感悟,我是該高興了??墒撬男盐蚴腔ㄙM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換來的。如果當年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多加引導,或許,他就不會走上這個岔路口。這件事,我有著屬于自己的責任。作為老師,尤其是一名班主任老師不能只盯著學生的分數(shù)不放,分數(shù)背后,他們的“德行”是不是健全要更重要。
當老師久了,我也成長了。我知道了,分數(shù)不是孩子們的唯一,還有比分數(shù)更重要的成人。所以,現(xiàn)在的每一節(jié)班會課,我都盡可能地去上好,育人立人,不可怠慢。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也經(jīng)常會根據(jù)課文的體裁滲透做人的道理,引導學生們正三觀,端品行。我現(xiàn)在正在教的三年級孩子,有幾個異常調(diào)皮的。他們的調(diào)皮中透著痞痞的“壞”,比如會罵別人“傻x”,這是很惡劣的。一旦有這種情況發(fā)生,我一定不會放過教育他們的機會。
一個人的成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來自家庭的,來自社會的,當這些成長中的不好點集中到學校,在學校里暴露出來,做老師的就有義不容辭地教育他們的責任。講“德行”,才能夠培養(yǎng)出“德少年”。
讀《世說新語》,可以正衣冠,檢品行,思不足,正三觀。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五
古文,是中國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jīng)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jù)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yōu)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xié)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梢侨A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六
讀了整個暑假,我總算把那本超級后的世說新語給讀完了,真爽,不過也挺累的。世說新語里的故事真的許多,有的長如龍,有的短如蟻,不過這兒的每一個故事都告知你一個道理,盡管很單調(diào),但它畢竟是一本好書啊,接著讀吧!
作為一篇教育方面的書,劉墉的《世說新語》真實有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書本,確實文如標題“新語”。他用最樸素生動,形象風趣的言語出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小作業(yè),小故事,而這些文章都顯現(xiàn)了他對教育的.情緒與考慮。讀來令人深思,發(fā)人深思。
看了他的文章,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他對待孩子的那種情緒。用一個詞來歸納的話便是——“寬恕”。現(xiàn)在的社會干流文明早已不在倡議“嚴師出高徒”的辦法了,那么作為教師或家長,究竟用怎樣的情緒對待小孩子呢?劉墉給我們供給了一種方向。
我是個80后,在我仍是個小屁孩兒的時分,常常聽到外界對我們這代人的點評,例如:獨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爺?shù)鹊?,總歸大人們對我們充滿了不信賴。這樣的批判之語聽多了,一朝一夕便有點信了,所以自己如同都不太自傲了起來。從校園走向社會,即便上了班,在剛開端的時分也仍是遭到質(zhì)疑了。但是漸漸的一年,兩年,三年,日子作業(yè)中的一點一滴讓他人知道了我,也信賴了我。周邊的許多朋友搭檔也是如此,在閱歷了這樣的蛻變之后總算成為了社會的“國家棟梁”,由于80后現(xiàn)已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過頭來,許多人發(fā)現(xiàn)本來擔憂會垮掉的一代并沒有垮掉,反而是在越來越多的舞臺上看到了他們的身影。
當我成了大人之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如同在用閱歷過的這一切對待這90后的孩子們。第一屆的學生就現(xiàn)已是90后了,當他們不仔細,調(diào)皮搗蛋,犯錯誤的時分,我也曾無比擔憂地拿過去的話批判他們?,F(xiàn)在想來我們是不是太杞人憂天了呢,日子會教會他們許多東西,但是我們?nèi)缤绷艘稽c,總想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感悟和閱歷提早交給他們,但其實人生是要一點一點去閱歷的不是嗎?哪怕閱歷一點波折,又怎么呢?奧運完畢了,許多獲獎的選手便是我們口中所責怪的難以擔任重擔的90后,但現(xiàn)實是他們做得很好,并且將來或許更好。
劉墉說得好,他認為我們只看到了學生們身上的缺陷,卻忽視了他們身上的長處,所以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90后的孩子身上確實有些年代大環(huán)境所帶來的缺陷,但是他們身上其實也有一些年代所賦予他們而我們這些60后,70后,80后們身上所沒有的長處。所以,寬恕一點吧,先學會底子的做人道理,其他的或許僅僅我們和他們挑選的路途不太相同,或者是走向結(jié)尾的辦法不太相同吧。
因而用心教育每一位學生,就算現(xiàn)在效果再差,再不聽話,只需我們用心去交流,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用暴力的變相體罰。我信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七
讀后感是對一本著作的一個及,一篇好的讀后感能讓讓一個讀者對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得到最重要的內(nèi)容和一覽著作的好奇心,同時,讀后感也是表達個人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融合在一起,悲傷和幸福的文字產(chǎn)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讀后感思想和文學在對著作進行一個美好的文化傳達的同時,也表達著個人內(nèi)心的呼吁。歡迎參考讀后感范文。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F(xiàn)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鬃诱f: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jīng)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jīng),舊瓶裝新酒,經(jīng)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shù),辭學修養(yǎng),也包括人生態(tài)、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nèi)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xiàn)的包容和學術(shù)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說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jīng)?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jīng)?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里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里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嘆服,雖是“婢女”,卻能那么嫻熟地引經(jīng)據(jù)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跡時,又不盡然,這里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里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yǎng),鄭玄的學術(shù)修養(yǎng)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fā)揚光大,同時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jù)《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后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shù)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后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yǎng)卻是我們現(xiàn)在做研究和國家發(fā)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fā)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shè)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wù)撟罹实牟糠指嬖V他,并問道:“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zhì)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zhì)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復論辯多次。何晏并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梢哉f王弼的行為在現(xiàn)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并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說這種思想將有利于更好的促進學術(shù)的進步,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shù)氣息,讓人向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么異同?”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衛(wèi)d嘲笑他說:“一個字就可以調(diào)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說:“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說話而調(diào)用,一個字都是多余的?!庇谑莾蓚€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衛(wèi)d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說服了衛(wèi)d,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shù)性探討,并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xiàn)了文人的學術(shù)氛圍和寬容的學術(shù)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八
1.《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fā)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shù)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fā)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jīng)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彼贸懲ū扔骺鬃拥拿?,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fā)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fā)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zhì),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zhì)經(jīng)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zhì)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nèi)W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2.《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戳恕妒勒f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內(nèi)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guān)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蓖ㄟ^與華歆的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yǎng)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xiàn)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霉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里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后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于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請保留此標記。)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shù)上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shù)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nèi)。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由于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只言片語和某個細節(jié)來論定一個人的優(yōu)劣,或據(jù)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沖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動,名價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jié)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圣教同異?”阮回答說:“將無同?!蓖跹芎苜p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為椽。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chǔ)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yǎng)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妒勒f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內(nèi)容?!叭握Q”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于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tǒng)治階級的兇殘、丑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這些內(nèi)容可以為研究歷史做參考。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九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說。里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shù):“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jīng)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jié)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jié)了這么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贝蠹艺吕钭右粐L,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么這么笨,有這么多的果子,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于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梢愿鶕?jù)事物的現(xiàn)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fā)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回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丑,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僧敯职执蜷_它后,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彌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來,我嘗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xiàn)象,就急著去下結(jié)論,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么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毀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边@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yōu)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yōu)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yǎng)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
劉義慶不是詩人,他及其門下文人編纂的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也不是一部詩歌作品,然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xiàn)著鮮明的詩性品質(zhì),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主要在反映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妒勒f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tǒng)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huán)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謝安以其脫俗的言行、超逸的氣質(zhì)而為士人所仰慕,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
總體說來,《世說新語》受到魏晉流行的老莊哲學的影響,因此在用語上,語言雖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節(jié)具有戲劇性,曲折風趣。善于把記言與記事結(jié)合起來寫?!妒勒f新語》中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說,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節(jié)。其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但是言簡意賅,很能傳達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質(zhì)樸的散文,反映出有時如同口語,但是意味雋永物的個性特點。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時的描寫。善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戰(zhàn)時謝安的沉著和朝中大臣們的驚慌。
還有,桓溫伏甲設(shè)宴,廣請朝士,想借機除去謝安、王坦之。王坦之驚恐萬分,謝安卻“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贝送猓妒勒f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于它原生態(tài)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tài)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
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因為政治原因,魏文學智慧、人生智慧晉時期“玄言”成風,名士彥流多尚清談,經(jīng)常雅集,清談時多手執(zhí)麈尾,作神姿仙態(tài)名士風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標舉才情,狂放不羈,隨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或體現(xiàn)為山林之志,或表現(xiàn)為乖時癖行。耿介不阿,傲視萬物,不與時務(wù)經(jīng)懷,瀟瀟灑灑。我想不憤世嫉俗人的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世說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世筆記影響尤其大。
《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xiàn)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一
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不料遇上了戰(zhàn)亂。友人讓荀巨伯離去,荀巨伯不愿意舍棄友人離開,而且還愿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動,搬兵走了使全郡得以保全。
荀巨伯的友人在危難時刻還不忘讓荀巨伯先行離開,而荀巨伯在危難時刻不肯舍棄友人,而且還愿意代替友人去死,讓友人離開。表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正是的那種深厚友誼,感動了賊寇,救了全郡,可見這種精神之大無畏。由此可見做人應該講情義,重情重義的人值得被人尊重。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二
古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
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經(jīng)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jù)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yōu)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xié)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
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
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
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
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
當時以為美事。
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jīng)史,精音律,善長下棋,并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nèi)擔任從事中郎,后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后來由于戎衛(wèi)北境有功,賜爵為關(guān)內(nèi)候。
這里“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
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他贖了出來,不久后又任命他為從事中郎。
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并沒什么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
首先,他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可以說是對劉寶有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
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個人情。
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
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
他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
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yè),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他人曾有過什么過錯或是做過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對他心存不滿。
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fā)現(xiàn)他人身上的閃光點。
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有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
我們應有的是積極向上、改正錯誤的態(tài)度。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
看了《世說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內(nèi)容和形式了。
也可以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
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
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
其中關(guān)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
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yǎng)出來的。
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xiàn)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
而倒霉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
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里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后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于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shù)上有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shù)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nèi)。
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
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
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由于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只言片語和某個細節(jié)來論定一個人的優(yōu)劣,或據(jù)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77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