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種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我們應該保持不斷追求進步的態(tài)度。要突出重點,將重要的事項和成果放在總結(jié)的核心部分。小編精心挑選了以下幾篇總結(jié)范文,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p>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一
俗話說得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美味小吃。我們濮陽也有很多特色小吃,首屈一指的便是涼皮了。
說起我們濮陽的小吃呀,我便垂涎三尺了,那個香啊!聞一聞都會流口水,嘗一嘗,就會令你流連忘返。來到這里必要吃得,就是涼皮和壯饃了。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涼皮可以算是人間美味了。有一次我特別想吃涼皮,于是我去賣涼皮的店鋪,但是結(jié)果無一例外,每一家都排起一條條長龍,其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有英俊瀟灑的年輕人,還有懵懂無知的小孩子,甚至連的嬰兒也被母親抱在懷里排隊買。
走進店,一股清涼的氣味撲鼻而來。涼皮的香味,足以把我的味蕾引出來。只見晶瑩剔透的涼皮、金道的面筋、美味的黃瓜。我的口水已經(jīng)忍不住“飛流直下三千尺”了。這哪里是一個小吃,分明就是一幅美妙絕倫的畫卷。這可把我肚子里的饞蟲給引了出來。
涼皮的味道,美味十足。當你咬上第一口時,就會被它的美味所震撼,忍不住再來一口。那富有嚼勁的面筋和涼皮,那別具一格的美味,令你回味無窮,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還有那香甜可口的黃瓜,也仿佛讓你進入了一個仙境,它的美味是無法用語言所描述的!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二
1.語言平滑曉暢,刻畫細致,描寫生動;句意含蓄委婉,暗含深意。讀畢如酒后余香,不絕于口。
2.語言活潑,風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3.語言基本通順,偶有不暢。
4.語言不夠曉暢,句意含混模糊,佶屈聱牙,令人費解。
5.語句啰嗦,言不達意,只詳不略,贅話連篇。
6.語言過于簡略,似為綱要式敘寫,但又未能提綱挈領(lǐng),
7.文意殘缺不全,敘寫枯燥,干癟呆板,毫無生氣。
8.文章雜而不亂能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9.文章對……的氣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處對文章重點…作了細膩而傳神的刻畫。
10.…切合實際蘊含著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讀來令人精神振奮情緒激昂。
11.這篇文章充滿了激情從字里行間能體會到小作者對…的喜愛之情。全文層次清晰語句流暢。
12.事例敘述生動具體趣味性強且與前面的比喻…一脈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數(shù)語表現(xiàn)出了自已對…的情感令人感動。
13.文章前后連貫形成完整的形象。
14.文章語言清新活潑描寫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讀。
15.內(nèi)容生動豐富語言新穎清爽結(jié)構(gòu)獨特合理。
16.文章有詳有略言之有序內(nèi)容生動具體不失為一篇佳作。
17.特寫鏡頭別開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滿童心童趣讀來倍感親切。
18.文章能過清新有趣的語言描寫了…的事。字里行間充滿童年真童趣歡聲笑語不絕于耳不失為一篇佳作。
20.對細節(jié)傳神的刻畫恰恰相反到好處地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本文的成功之處。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jié)來臨之前,置辦年貨可謂是頭等大事,對于我這位十足的“吃貨”來說,制作年糕便是最有意思的。
年糕的做法并不難,首先將適量糯米粉倒入碗中,加入少量糖后,用剛燒開的熱水和面,水要少量多次的加,能讓面團不結(jié)塊,更細膩。下手揉成面團后,一定要再多揉一會兒,會使年糕的口感更好。取出后,搓成長條,切成大一些的劑子,在桌上撒些生粉,搓成小塊塊,最后在箅子上放塊濕網(wǎng)布,放上年糕,蒸30分鐘,晾涼即可。做好的年糕軟糯彈牙,特別有嚼勁。
蒸好的年糕再煎一煎,頓時金光閃閃,油光油光的。我等的可真是望眼欲穿啊,迫不及待地就想品嘗啦!用筷子輕輕一夾,能拉出好長的絲來。我拿起一塊津津有味的試起來,真是松軟可口,入口即化,讓人回味無窮!細細回味,淡淡的糯米粉味縈繞著整個味蕾,糯糯的,甜甜的,比棉花糖的口感更厚實,比紅糖麻薯更香甜。
據(jù)說年糕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國都城傳到四面八方的。寧波一帶民間更是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比去年更好?!暗拿裰V。人們也用年糕印板壓成“如意”,“五?!钡刃螤?,象征著吉祥如意,五福臨門。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jié)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盛年籍以祈歲諗?!蹦旮庖卜Q年年高,寓意著人們工作和生活質(zhì)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小孩吃年糕便寓意著一年比一年長得更高。
讓我們在歡樂聲與爆竹聲中,送走充滿回憶的2021,迎來多喜樂,長安寧的2022!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四
我們鄉(xiāng)下有句俗話叫“廿三糯米飯,廿四撣灰塵“,說的是臘月準備過年的情景。雖然現(xiàn)在生活現(xiàn)代化了,很多傳統(tǒng)的習俗已經(jīng)失傳或變味,唯獨這“廿三糯米飯”,卻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今天,我就隨奶奶來到老家,去嘗一嘗奶奶做的赤豆糯米飯。
一路上西北風呼呼地吹著,像一把利刀,刺進我的衣服。盡管冷得很,但我的心里卻熱乎著。
開完這長征似的路,就來到老家。一進家門,奶奶就忙起來。我還沒反應過來,奶奶就洗好赤豆,放入鍋中,準備炒赤豆了。由于老家用的是土灶,要一人燒火一人炒豆,奶奶將“炒”的任務交給了我,自己坐在灶口,邊燒火邊指導我怎么炒。
赤豆呈紫紅色,他們一個個躺在鍋里,一個緊挨著一個,像一家人。我抓起鏟子橫鏟一把豎鏟一把?!扮I鏘鏘”,鏟子撞擊著鍋子,好像下一秒鍋子就會被擊碎。我把赤豆翻來覆去地炒,赤豆好像在舞蹈,從這兒跳到那兒,從那兒跳到這兒。
不知奶奶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我身邊。她在赤豆里倒了幾碗水,直到將赤豆全部浸沒。告訴我說:“炒好的赤豆,還要煮一下才能爛?!敝罅宋宸昼娮笥?,奶奶掀開鍋蓋,往赤豆里倒入洗好的糯米。
沒多久,屋子里便彌漫了赤豆和糯米的清香。
“滾了,再燜五分鐘就可以吃了?!蹦棠屉x開灶口,邊扯掉粘在身上的柴火,邊對我說。
香味越來越濃,終于等到吃的那一刻了。奶奶揭開鍋蓋,熱氣騰騰中,一鍋紫色的糯米飯呈現(xiàn)在我眼前。飯,竟然是紫色的,好神奇哦!剛想盛一碗來吃,就被奶奶攔下了:“第一碗要供灶家菩薩的?!闭f完,奶奶拿大碗,滿滿地盛了一碗,酒上紅糖,放在了灶山上。又盛了一小碗,也放上糖,遞給我吃。我挑起一口,吃下去,頓時,香香甜甜,融滿了整個口腔。
吃完赤豆糯米飯,奶奶開始給我講起廿三糯米飯的來歷: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去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甜甜的糯米飯祭灶王,請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
原來糯米飯的蘊意是這樣的,我有些不服氣地反駁奶奶:“《易經(jīng)》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如果平時品行不好,灶王也不會因吃了你的糯米飯而包庇你的。這是迷信!”
奶奶笑了,說:“聽起來是迷信,其實是勸人為善。有糯米飯供灶家菩薩這種說法,使許多人在為人做事時,會提醒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做壞人,不做壞事?!?/p>
原來這樣。傳統(tǒng)習俗中,包含著教育的大道理,神!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五
我喜歡吃年糕,可是卻不知道年糕是怎么做出來的。今天,我就要到年會,去看老師傅做年糕了。
一進年會,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人。人山人海,把每個攤位都圍得嚴嚴實實的,而人群圍繞的中央,則有著一縷縷輕煙徐徐升起,這更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我賣力地擠到人群中想看個究竟。
“近了,更近了!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一個大大的蒸鍋,就是它,輕煙的源頭!“蒸鍋的里面是什么呢?”我探頭,看到蒸鍋里有一堆白白的東西?!澳鞘巧?,煮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币慌缘膵寢尀槲医獯??!芭?。”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同時又看到老師傅拿著沾水的竹條,先是往蒸鍋里放一些水,再抓一把生粉,均勻地撒進去,過一會兒,再放水,再撒粉,直至將所有生粉煮熟,再放入石臼進行“錘煉”。
那石臼有點破舊,但洗得干干凈凈,這可見它主人很疼愛這個上了些歲數(shù)的老友。老師傅拿起一旁的木錘,那木錘像個巨人,竟跟老師傅差不多高,老師傅右手握著木錘的上半部分,左手則握著下半部分。這木錘怕是有個二十斤左右,老師傅那飽經(jīng)風霜的手,竟有些顫抖,這就可見這木錘的重量了?!盀槭裁匆蚰旮饽??”我有點好奇,“因為打年糕可以讓年糕變得更有韌性,這樣年糕就更好吃呀。”媽媽替我解答道。
漸漸的,年糕的光澤變得亮起來,看上去表體也變光滑起來了。老師傅把打好的年糕搬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開始切年糕了,老師傅拿出一根十厘米左右的細線,手沾一下涼水,把線放在年糕的下方,左右手分別捏住線的兩端,同時往中間用力,雙手會合,又交叉,再分別往對手方向拉,直至雙手碰到桌子。就這樣,一大塊年糕被分成了兩份,而且切邊是那么光滑,一點粗糙的地方也沒有。老師傅用同樣的方法,把一大塊年糕分成了均勻的好幾份。然后,他把其中一塊年糕拉長,再雙手合并,從中間“切進”,當“切”到切不下去時,老師傅再把雙手分開,緊按在年糕上,然后分別向左右捋去,把年糕鋪平。
我在一旁看得有些云里霧里,問道“這樣有什么作用嗎?”“這可以使年糕更加美觀?!币琅f是媽媽為我回答。
只剩最后的“點紅”了。老師傅拿出了點紅用具,沾了點粉紅色的顏料,輕輕地在年糕上“蜻蜓點水”。霎時間,整塊年糕變得喜氣洋洋了。
我情不自禁地拿了一塊年糕,咬了一口。年糕初入口,有種黏黏的感覺,很有韌性,很耐嚼。慢慢咀嚼,有種甜甜的味道,吸引我繼續(xù)吃下去。一塊年糕下肚,胃里有點暖暖的滿足感,讓人感到很舒服。
真是千錘百煉,才成高(糕)??!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六
鄉(xiāng)的那個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蕩,每個人的心里都懷念著家鄉(xiāng),都思念著獎項那些難忘的味道,那個只屬于家鄉(xiāng)的味道。我出生在甌江北岸的一個小村莊,小河安靜地從石橋底下緩緩流過。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體某個角落的是某種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種如蒸餃般大小叫作番薯黃夾的東西。
關(guān)于這種小吃,我曾一直以為它就跟米飯面條一樣,普通得全國人民都知曉??墒侵钡剿晃?guī)У浇淌遥糜褌冇皿@異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名為番薯黃夾的東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帶農(nóng)村里。我們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總之,不超出一個小縣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很多年前,我問母親幾月幾吃番薯黃夾,她笑著摸摸我的頭說,想吃就做,哪來日期限制。
農(nóng)村婦女都有一雙巧手,母親也不例外。我親眼看過母親是如何制作番薯黃夾的。過程看似挺簡單。首先將番薯去皮煮熟,濾掉湯水,再摻入番薯粉攪勻至無顆粒狀,然后用手撮取少許搟成皮備用。至于餡,通常是由豬肉、豆干、香菇、蔥或韭菜等拌勻合成,當然也可依個人喜好放少許蝦皮、蘿卜絲等,最后包成餃子樣放入蒸鍋蒸熟即可。母親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黃夾個頭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還是沒有“瘦下身來”。我記得請同學來家吃的時候,她指著這黃溜溜的番薯黃夾驚訝地叫道:“哇噻,這是史上最大的餃子嗎?”
作為一道歷時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認為番薯黃夾起源于樂清翁垟。翁垟是離我家不遠的一個鎮(zhèn)。時至今日,那兒的番薯黃夾口感依然最純正,賣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這種地道的番薯黃夾,它姜黃色的皮,油亮油亮。隔著層塑料袋,似乎也能聞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涼后一口咬下去,餡汁流出來,沾得滿嘴是油,略帶彈性的皮跟油多卻不膩的餡兒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個美味呀!還來不及下咽,緊接著再咬第二口,把整個嘴巴塞得鼓鼓的。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七
我的家鄉(xiāng)在河南濮陽,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過于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鄭州的燴面了,這里面,我最喜歡吃的就是燴面。
燴面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jīng)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燴面已成為中原地區(qū)有口皆碑的佳肴,經(jīng)營羊肉燴面的飯店林林總總,遍布華街冷巷,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也陸陸續(xù)續(xù)開起了大大小小的燴面館。
燴面如此美味,制作起來當然甚是考究。燴面的面選用優(yōu)質(zhì)面粉加以鹽堿,用溫開水和成細膩潤白,比餃子面還要軟的'面團,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時間,制成四五指寬、十幾公分長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碼齊,也可用塑料紙加以覆蓋。
燴面的湯更是自成一家,獨具特色。羊骨劈開,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滾,小火細燉,因骨油熬出,湯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藥,遂喚“白湯”,營養(yǎng)價值極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間,隨便走進一家燴面館,幾乎家家客源爆滿。這時,你得快點找個座位,要上一兩個小菜,配以酒類或者飲料,慢慢的用著,然后再點上一碗燴面,十幾分鐘過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燴面就端上桌來。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湯,長寬均勻的面,上面在撒點綠色的香菜,紅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帶一碟辣椒油、糖蒜。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畫。
芳香四溢的面,讓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計,饞蟲勾引來。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湯,油而不膩,鮮而不厭,潤滑的要從嘴中滑出,真是賽過瓊漿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細均勻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頭。
水一樣的溫柔,火一樣的激情,小南風一樣的柔和,細細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燴面,確實當之無愧。
希望它像一顆明珠,永遠閃爍在中原,綻放在中國,走出國門!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八
我的家鄉(xiāng)在美麗的臺州,這里美食眾多,有外糯里香的青團,有香氣四溢的炊飯,還有涼甜解暑的桃漿……在不計其數(shù)的美食中,食餅筒是絕對的no。1,這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戶團圓的日子里,比如端午節(jié),家里的老人會事先準備好各種食材,然后開始制作食餅筒。先用面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面糊,這樣它就會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不想分開。
隨后再用手把面糊攤在平底鍋上,抹勻,使它平整地鋪在上面。餅越薄越好,就像給整個平底鍋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層。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鐘,鍋底聚集的熱氣就會冒上來,使面皮中央變成一頂“小帳篷”,就像有人在里面打拳擊,這時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帳篷”里面隱藏的一縷白煙就會蹦出來,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氣一樣。就這樣,香口彈牙的面餅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來就是炒菜了。食餅筒里面包裹的各種菜品很有講究,一家人簡簡單單一炒就是一大桌子,當然,里面最重要的要數(shù)炒面了,還有肥而不膩的紅燒肉,又酸又辣的土豆絲……家里“各單位”也分了工——爸爸負責洗菜,切菜;媽媽負責掌勺烹飪;奶奶負責攤更多的面餅。盡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開交,可廚房里還是有說有笑的,就連平時貪玩的孩子們,此刻也像趕集似的從四方聚攏過來,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個資深“美食品嘗家”。
如果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饞得流下口水了,就趕緊來我的家鄉(xiāng)品嘗一下食餅筒的味道吧!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九
鄉(xiāng)的那個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蕩,每個人的心里都懷念著家鄉(xiāng),都思念著獎項那些難忘的味道,那個只屬于家鄉(xiāng)的味道。我出生在甌江北岸的一個小村莊,小河安靜地從石橋底下緩緩流過。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體某個角落的是某種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種如蒸餃般大小叫作番薯黃夾的東西。
關(guān)于這種小吃,我曾一直以為它就跟米飯面條一樣,普通得全國人民都知曉??墒侵钡剿晃?guī)У浇淌遥糜褌冇皿@異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名為番薯黃夾的東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帶農(nóng)村里。我們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總之,不超出一個小縣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很多年前,我問母親幾月幾吃番薯黃夾,她笑著摸摸我的頭說,想吃就做,哪來日期限制。
農(nóng)村婦女都有一雙巧手,母親也不例外。我親眼看過母親是如何制作番薯黃夾的。過程看似挺簡單。首先將番薯去皮煮熟,濾掉湯水,再摻入番薯粉攪勻至無顆粒狀,然后用手撮取少許搟成皮備用。至于餡,通常是由豬肉、豆干、香菇、蔥或韭菜等拌勻合成,當然也可依個人喜好放少許蝦皮、蘿卜絲等,最后包成餃子樣放入蒸鍋蒸熟即可。母親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黃夾個頭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還是沒有“瘦下身來”。我記得請同學來家吃的時候,她指著這黃溜溜的番薯黃夾驚訝地叫道:“哇噻,這是史上最大的餃子嗎?”
作為一道歷時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認為番薯黃夾起源于樂清翁垟。翁垟是離我家不遠的一個鎮(zhèn)。時至今日,那兒的番薯黃夾口感依然最純正,賣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這種地道的番薯黃夾,它姜黃色的皮,油亮油亮。隔著層塑料袋,似乎也能聞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涼后一口咬下去,餡汁流出來,沾得滿嘴是油,略帶彈性的皮跟油多卻不膩的餡兒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個美味呀!還來不及下咽,緊接著再咬第二口,把整個嘴巴塞得鼓鼓的。
車主用方言喊著“番薯黃夾呀,賣番薯黃夾”,一遍一遍,回蕩在來來往往的人們的耳邊。舌尖上的家鄉(xiāng),我最愛的番薯黃夾的味道!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十
開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會”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個年會上,鑼鼓喧天,金龍炫舞,人山人海。舞龍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著糖畫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還有連按手機快門的年輕人,都緊跟在“龍”身邊。
而我卻被那“咚——咚——”的響聲給吸引過去了。
我的好奇心更強烈了。趁大伯打開蒸籠的時候,我探頭探腦地想一看究竟??僧斘野涯X袋伸進蒸籠,看到的卻只是一股白氣像潮水般涌了出來。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對我說:“小朋友,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從這兒出來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爐火把我的臉蛋照得通紅。
“好咯,起鍋咯!”大伯一把掀開蒸籠,縷縷熱氣白霧,夾雜著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邊的一位爺爺對了一下眼,“嗨”的一聲,合力把大粉團子抬了出來,兩人小跑著來到石臼邊,又是“嗨”的一聲,一起把大粉團子翻進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著大粉團子。
隨后,大伯舉起了10多斤那么重的大錘子,舉過頭頂,漲紅了臉,使勁向石臼里的大粉團子打去。粉團沉悶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趕緊拎起大錘,趁此機會,爺爺就拿著“洗帚”往粉團上甩水。甩夠了,第二錘子也正好下來了?!芭尽尽贝蠓蹐F子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打一下,縮一下,不打了,又彈了回來。十幾下后,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說了聲“不行了”,就放下錘子,換那位爺爺來打。另外兩位大伯趁這個“換班”的間隙,雙手在冷水里一浸,合力抬起粉團,猛地將團子翻過身來。爺爺開始打了了。在這錘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團子變得愈發(fā)富有彈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時候,偷偷拔下一小坨來,一口塞進嘴里?!班?,真好吃!”我對著大伯連連稱贊。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將這白嫩嫩的面團從石臼里搬出來,放在沫過水的的桌子上,另兩位大伯就開始揉搓年糕,左手翻過來,右手按壓著,反反復復,直到把面團做成長方形的年糕模樣。
最后,他們在年糕上“點花”,其實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筆輕輕點上一朵“紅花”。紅花開在年糕上,在陽光下綻放,為新年平添了幾分喜慶。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十一
我很自豪,因為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群山環(huán)抱、青山碧水的地方,那兒不僅風景秀麗,點心也是很美味。粽子、清明粿、月餅、年糕……但我最忘不了的是鄉(xiāng)下的三大“明星”——黃粿、糍粑和社粿。
清香柔韌大黃粿。
鄉(xiāng)下的早餐少不了黃粿。早上七點,勤勞的奶奶就開始動手做黃粿了。奶奶將事先浸泡好的粳米加上灌木堿水煮到八成熟(這個煮米的灌木堿水的來歷可不一般,在山上砍下野灌木,再燒成灰炭,接著用沸水浸出堿水,最后才能用來浸泡粳米)。煮好米后,將粳米撈進一個木制的兩頭比中間稍小的木桶里,留下來的黃澄澄的米湯倒進臉盆里。這木桶叫飯甑,在高壓鍋還沒“流行”的年代,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用這個來做飯!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米香鉆進了我的鼻子,香氣直揪我的心。不知不覺,飯煮熟了。家里的大人把飯拿到門口,倒進了石臼,拿起木榔頭輪流捶了起來,奶奶端出了剛才的黃米湯,他們每捶一下,奶奶便在飯團上灑點米湯,抹一下榔頭。我看爸爸捶得挺輕松,榔頭一起一落像蝴蝶上下飛舞,也想試一試??墒?,我雙手舉起大榔頭,仿佛有千斤重,用力往下捶,粿團便粘在了榔頭上,只好換爸爸上陣。過了大約半個小時,粳米成了泥狀。奶奶把它放在干凈的木板上,分成小塊,手上沾著米湯,趁熱把它捏成圓球、長方塊。豬仔粿最誘人,把粿團弄成圓球,用手指扎出三個小坑,胖嘟嘟的,很可愛。
黃粿可以炸著吃,沾上鄉(xiāng)下的辣椒醬或咸菜,一口咬進嘴里,先是一陣米香,接著透出鄉(xiāng)下辣椒的刺激和咸菜的鮮香,黃粿經(jīng)油炸后外焦里嫩,咬起來很有韌勁兒。
黏黏糊糊軟糍粑。
每逢過年過節(jié),鄉(xiāng)下人家總愛做糍粑。做糍粑用的糯米要浸泡一夜,然后把泡好的糯米蒸四十幾分鐘,再倒到石臼搗成糊,做糍粑時搗的時間比黃粿要多一些,因為糍粑的特點,就是黏嘛!捶好后的糍粑裝在大盤子里,隨吃隨取。
做的糍粑可以直接食用,吃咸的加一勺咸菜,吃進嘴里像棉花糖一樣軟,里面夾雜著一粒粒香噴噴的咸菜,真香;吃甜的可以油炸一下,油炸時鍋里發(fā)出“嗞嗞”的聲音,好誘人呀!出鍋后兩面金黃,拌上糖放進嘴里,“咔吱、咔吱”比電視里的餅干還美味。糍粑最美味的吃法是做湯,鄉(xiāng)下人家,喜歡把自家研磨的小豆腐或綠豆煮成湯,待湯沸騰時把糍粑丟進去,煮上十來分鐘,就成了糊,入口先是豆香,然后沖出一陣米香,黏黏糊糊的,真好吃誘人!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十二
小時候,我最喜歡老家門口那條街了,那里似乎時時刻刻都有人在賣東西,吵吵嚷嚷的。雖然沒有大城市那樣嘈雜喧鬧,但是因為有很多好吃的,所以在我的舌尖上留下了難忘的印記,這么多美食中,最難忘的當然要數(shù)酸酸甜甜的糖葫蘆了!
記得還是上小學時,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突然看見一個小攤,周圍被人圍得密不透風。如果不是那一縷冰糖的甜香,我還以為是變戲法的呢。“是什么食物這么什么有吸引力,讓人在傍晚停下回家的腳步,只為了品嘗它的美味呢?”我好奇地擠進人群。
攤主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爺爺,他的右手邊放著一籃鮮紅的山楂,左手拿著一把剔核刀,正前方擺著一口小鍋,鍋內(nèi)盛著金黃的糖汁。那糖汁金光閃閃的,濃稠似蜜,在橘黃色的余暉之下更顯得晶瑩剔透,令人饞涎欲滴。周圍大部分人手中都攥著花花綠綠的鈔票,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小鍋,好像恨不得立馬就能吃到。
“老板,來兩份?!蔽业穆曇粲彩前讶巳赫ㄩ_一條縫。
“好嘞!”老板應聲喊道。說罷,他擼了擼袖子,左手拿出一個山楂,右手拿剔核刀在它的上下兩面割了兩個小圈,剛好比竹簽的直徑小一點點,接著一抖手,把兩塊“蓋子”抖落在地上,然后用刀輕輕一挑,一個完整的核就掉了出來。重復了幾次以后,拿竹簽一串,一個半成品就做好了。竹簽剛好從孔中間穩(wěn)穩(wěn)地穿過,像配套的螺絲和螺母一樣緊緊地套在一起。接下來,就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裹糖漿了。
只見老板左手抄起那串山楂,輕輕地在鍋里沾了一些糖汁,不斷轉(zhuǎn)動竹簽,金黃色的糖漿就在鮮紅的山楂上裹了晶瑩剔透的一層。接著在涼水中一浸,一串令人垂涎欲滴的糖葫蘆就做好了。我欣喜地接過,看著它玲瓏剔透的樣子,我竟不忍下口,只用牙輕輕咬下一小塊,酸甜可口的味道化在了嘴里,留在了心間。
除了糖葫蘆,家鄉(xiāng)的街道上還有許多美味,每次回老家我都會迫不及待地來到這里品嘗各種小吃,直吃到肚子圓鼓鼓的、實在裝不下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這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那種種顏色各異、造型百變的小吃更是視覺的盛宴,還蘊含著我對家鄉(xiāng)的絲絲情愫,令我至今都無法忘懷。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十三
我的家鄉(xiāng)在杭州,那里是一個很美麗的城市,這里風景秀麗,物產(chǎn)豐富。
來杭州,你首先來到西湖的西湖。一條小溪映入我的眼簾:清澈見底的湖水中,一塊塊方方正正的大石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一絲不可數(shù)量的光彩,顯得更加美麗!一陣微風吹過,湖面泛起一層微微的漣漪,猶如一位姑娘在跳著優(yōu)美的舞蹈,又似一位仙女在翩翩起舞。一陣微風吹來,湖面上泛起一層層漣漪,像是一位少女在甩動著自己的長發(fā),美極了!一陣微風吹過,湖面泛起了層層漣漪,像是少女那美麗的舞裙,隨風舞動。
再來到西湖的中心。那里的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粼粼粼的光芒,像是在給游人們帶來無比的歡快的禮物,又像是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小天使。一條條小魚游上來,在水中歡快地游著,好像在說:“快看呀,快看呀,這些魚兒們多么可愛呀!”這里的人們在欣賞著美麗的景色,好像在欣賞這美麗的風景呢!
再來到西湖的中心。一陣風吹來,水面上蕩起了一層層的波紋。湖面上有幾條波紋,一圈一圈的,像是在一圈圈地蕩漾,又像是幾條小鯉魚在水的里面游動。這些魚兒們有的躲在水草下,有的探出頭來,好像在尋找著什么;有的在水中游來游去,好像要準備在水中玩一玩;還有的在水底睡覺,好像在散步似的這兒的景色也不甘落后。
西湖的中央有一個湖,湖的中央有一座橋,橋下是一片片樹葉,在水中有一條條波紋。
西湖的中央有許多柳樹,柳樹的枝條垂下來,像一位姑娘的長發(fā);小草也有綠色的大衣,像一位位小姑娘的頭發(fā);柳樹的葉子也是嫩綠的,像一把小扇子一樣扇來扇去,還像一位位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西湖的中央有一些奇怪的石頭,有些石頭像一位老爺爺,坐在石頭上,頭發(fā)一直垂下來;有些石頭像一位老爺爺,正坐在樹上休息;有些石頭像一座橋,正在慢慢的走,還像一座小橋一樣,真是好看極了。
西湖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呀!我愛我的家鄉(xiāng)!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十四
快過年了,爸爸說:“你這么愛吃春卷,今天我們就做一回吧。”說完,爸爸把春卷皮、菜餡放在桌子上,叫我包春卷。可我哪里會包,只好向母親大人求助。
媽媽站在我旁邊,給我做起了示范:先將春卷皮放在桌子上,取適量的菜餡放在春卷皮的邊緣,然后將春卷皮一層一層地卷起來,這樣,一個春卷就做好了。
我照著媽媽的做法包了起來,先夾一些菜餡放在春卷皮上。這時,媽媽提醒我說:“餡不能放太多,不然會漏出來,也不能放太少,不然會不好吃?!蔽铱粗约旱拇壕?,發(fā)現(xiàn)菜餡太少了,馬上改正。要卷春卷了,媽媽又提醒我說:“不能裹得太緊,也不能裹得太松?!蔽艺罩鴭寢尩恼f法,開始裹起來。裹好后,讓媽媽檢查。媽媽一看,夸獎道:“不緊不松,正好!”聽到媽媽的夸獎,我不禁自己欣賞起來:看,這春卷是多么標準啊,不大不小鼓鼓的,似乎就要把皮撐破,可又是那么牢固,根本不用擔心皮真的會破掉。
欣賞完了,我加快了包春卷的動作。不一會兒,我和媽媽就生產(chǎn)出了兩大盤春卷。
我托著兩大盤春卷,送到廚房。爸爸打開火,向鍋中倒了一些油。油熱了,就把春卷一只一只地放入鍋中。沒過多久,春卷就穿上了金黃的衣。爸爸又番動了幾下。不一會,春卷起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剛想狠狠地咬一口,爸爸說話了:“剛炸好的春卷,又燙又韌,還不能吃。得等到放涼才又香又脆?!卑?!原來吃春卷還有學問呢。我耐著性等,等到差不多涼了,拿起一個,一咬,外脆里嫩,還夾雜著新鮮的蔬菜味,太好吃了。
這傳統(tǒng)美食里,肯定有文章,我得好好探究探究。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十五
在我的家鄉(xiāng),年糕是過年的必備品。請菩薩,祭祖宗,都要用到年糕。除了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好口彩外,還有這樣的傳說:
一只叫“年”的怪獸,兇猛無比。到了冬天,找不到食物了,就跑下山吃人。人只好躲起來,給怪獸充足的條塊糧食充腹。漸漸的,這種避害的方法傳了下來。條塊糧食演變到現(xiàn)在,就成了“年糕”。
那么年糕是怎么制作的呢?據(jù)媽媽說,他們小時候,每個村子都有人組織起來互相伴工打年糕,現(xiàn)在,漸漸失傳,要看打年糕,只能到桐鄉(xiāng)非遺館的年會上去看了。
非遺館廣場熱鬧非凡。
一聲令下,年糕老師傅們開始拌粉,就是在磨好的米粉里放進去一些水。那要放多少水呢?我問老師傅們。老師傅們說:‘說不準,要看粉的干濕。主要是手對粉的感覺,差不多了就行?!啊澳侨绻杏X錯了,會怎么樣呢?”我有些奇怪地問?!叭绻哦嗔耍瑫蔂€粉,年糕打不結(jié)實了,吃起來會粘‘烏機板’;水放少了,年糕就打不動了?!蔽衣牭靡汇兑汇兜?,全憑手的感覺,真是神技啊!
這里,其他老人齊心協(xié)力,挪動沉重的石臼,準備開工。那個拌粉的老師傅開始用一只篩子篩粉,通過篩網(wǎng)的粉,漸漸堆起來,越堆真高,中間尖尖的,真像一座米粉山。
篩好的粉,撒進蒸籠,開始用旺火蒸粉。
“好了?!辈恢览蠋煾涤质菓{什么斷定粉蒸好了。反正他說好了,另外的老人都沒意見,他們合力將蒸籠里的熟粉,倒進石臼。
老師傅舉起笨重的木榔頭,使勁打下去,一下又一下。石臼里飄出的霧氣環(huán)繞在我們身邊,猶如置身在仙境中一般。在老師傅的千錘百煉下,年糕漸漸地被打得扁扁的。
“好做了。”老師傅又一聲令下,其他老人七手八腳,把面團從石臼搬到了桌子上。
大年糕經(jīng)過拉升,拍平,切割,最終變成磚塊大小的小年糕。人們在年糕上點上紅花,象征著來年更加紅紅火火。
我用右手托起一塊,聞著清香,在年糕上咬了一口,細細品味,仿佛還有一種甜甜的味道。
可我始終想不通的是,老師傅到底是憑什么把握打年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火候”的?
高手在民間哪!
子州舌尖上的家鄉(xiāng)篇十六
眼看春節(jié)即將來臨,家家戶戶都開始置辦年貨了。江南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年糕了。那你們知道年糕是怎么做的嗎?來,和我一起到年會上瞧瞧吧!
九點,我們來到了年會。年會上人山人海??矗@里很多人圍成了一個圈子在觀看什么,我們好奇地擠了進去,原來是年糕師傅在準備做年糕??!年糕師傅們分工合作,劈柴、生火、燒水、篩粉,井然有序。
準備工作就緒,開始上鍋蒸粉,年糕師傅們把木質(zhì)蒸籠放在熱水鍋上,還在蒸籠邊上圍一圈布,防止水蒸氣跑出。一位老師傅,一手舀起篩過的面粉,均勻的向蒸籠里倒,另一只手把面粉鋪平。這樣不停地倒面粉,鋪面粉,直到把蒸籠裝得滿滿的,蓋上蓋子,等候。
過了一會,粉蒸好了,掀開蓋子,一股熱氣攜帶著糯米的清香向外沖出,白茫茫的一片,猶如置身于香氣繚繞的仙境之中。老師傅往打年糕用的石臼中灑水,灑水是因為怕年糕粘在石臼上,另一個老師傅吆喝一聲,快速搬出熱氣騰騰的熟粉,小跑到石臼邊,雙手熟練地一番,“啪”的一聲,粉團不偏不依,正好落入石臼底。老師傅繼續(xù)圍著石臼,往年糕上灑水。覺得水灑得差不多了,老練的兩位師傅,高高掄起木錘,用力捶打著年糕,熟粉在石臼中響起“啪啪”的捶打聲,變得越來越有韌性。老師傅們有節(jié)奏地掄著木錘,一個剛剛落下,另一個就高高揚起。
熟粉在千錘百打之下終于成了年糕。師傅們把年糕抬到桌上,用手往年糕上抹水,然后在年糕的兩頭拉扯。這年糕可真有韌性,怎么拉都不會斷掉。四個師傅用力拉著,年糕越來越長,最后成了長條板凳的凳面。
年糕拉扯完了,就得切糕了。這可不是用刀來切哦!而是用一根棉線,棉線的兩頭各捆著一根小小的竹子。老師傅拿著兩頭的小竹子,用棉線在年糕上繞一圈,拉緊,年糕被一點一點地切開。年糕散發(fā)出的糯米清香更濃了,我忍不住,伸手拿一塊,咬下一口慢慢咀嚼。新打的年糕十分有韌性,像泡泡糖一樣,嚼不爛,在舌頭與牙齒之間滑來滑去,糯米的清香,也就在唇齒之間彌漫著。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61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