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實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14:37:12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實用16篇)
時間:2023-12-14 14:37:12     小編:QJ墨客

教案的存在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編寫教案時要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合理銜接和過渡。下面是一些設計精良的教案,能夠提供教學活動和案例,為您的備課提供參考。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教學內容: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關于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的事物,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于風景寫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尤其是在夜間,并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叭碎e”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fā)現(xiàn)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fā)出的一絲絲芬芳??傊?,“落”所能影響于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huán)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于它們已習慣于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fā)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們聯(lián)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于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tǒng)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并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fā)出叫聲?!皶r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huán)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chuàng)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fā)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傍B鳴山更幽”,這里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二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這首詩中寫景的是哪幾句?這幾句詩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自己早就對洞庭湖充滿向往,為下文蓄勢。

b.頷聯(lián)用比喻寫洞庭湖的闊大,意境宏麗。

c.頸聯(lián)是詩歌意旨所在,寫自己的身世,表現(xiàn)自己的處境凄涼落寞。

d.尾聯(lián)筆鋒一轉,表現(xiàn)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3.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由個人身世轉寫國事危難,感傷涕零的詩句是:,

”,出自杜甫的《登岳陽樓》。他們都以大胸襟、大手筆,寫出了洞庭湖的大氣象、大氣魄。

5.賞析頷聯(lián)。

答:

6.“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處?

答:

7.“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詩可以看出?

答:

9.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談談你對“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兩句詩的理解。

答:

10.你還知道哪些寫洞庭湖的名句?試寫出連續(xù)的兩句。

答:

【參考答案】。

1、答:寫景的詩句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詩既是寫實,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麗而又生動。

2、c。

3、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6、一“坼”一“浮”,攤販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佰濉弊?,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洞庭湖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下派壯闊的圖景展現(xiàn)形在讀者眼前。

7、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表達了詩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幫助;“老病有孤舟”,寫出了詩人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泊,以舟為家,前途茫茫,無處安身的孤苦無依。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不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這可以從“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兩句詩中看出。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zhàn)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

9、個人經歷:舉目無親,年老多病,以孤舟為伴;國家命運:戰(zhàn)爭未平、國家多難,老淚縱橫,作者不僅哀嘆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涼,更為國家動蕩不安戰(zhàn)亂不休而悲傷。

10.寫洞庭湖的佳句:

(1)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三

2.讓學生對旋律等音樂語言的分析。來感受和理解音樂內容的初步能力,獲得美的體驗。

教材重點和難點:1.能根據(jù)音樂旋律想象音樂畫面并能根據(jù)樂曲意境聯(lián)想與之相對的古詩。

教具準備:課件、古箏、《豐收鑼鼓》vcd。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的教室里多了一樣樂器,大家看這是什么樂器?

二、理解樂曲:

(一)學生完整曲欣賞一遍。

(二)學生回答問題。

(三)師小結:同學們說的都非常不錯,每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樂曲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感受和聯(lián)想。這首樂曲描繪了一幅夕陽西下,漁翁滿載豐收的喜悅,放歌歸航的詩情話景。

師:你們說樂曲可以分為幾部分呢?

生:三個部分。

(四)分段欣賞。

欣賞第一部分。

(彈奏一部分后生回答)。

節(jié)奏:平穩(wěn)情緒:寧靜速度:徐緩旋律:優(yōu)美、恬靜。

師小結:這一部分描繪了夕陽在漸漸西沉,船帆在緩緩移動,漁民在輕輕歌唱,真是一幅迷離而動人的風情畫。

學唱主題旋律:讓我們在這么美麗動人的畫面中隨著鄔欣寧同學的琴聲一起來唱一唱吧。

(2)欣賞第二部分。

在這一樂段中,你們聽到了一種什么聲音?(流水聲、一連串加快的音等)。

花指,古箏演奏一種指法記號。師示范。

師:一連串的音,通過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復,你們似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生答)。

師小結:這一部分讓我們仿佛看見湖面上一艘艘漁船滿載豐收的喜悅,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劃船比賽。搖櫓聲、船漿聲、水花飛濺聲越來越響,漁船越來越近。聽到了漁民們開心的笑聲。同學們說的這些,構成了湖面上一部快樂的交響曲。這也是這首《漁舟唱晚》樂曲的高潮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節(jié)奏、情緒、速度、旋律進行比較。

節(jié)奏:緊密,跳躍;情緒:活潑,激動人心。

速度:快速旋律:熱鬧、歡騰。

師:這一部分主要描繪了什么?

師:描繪了一派熱鬧歡騰、漁歌飛揚的景象,這熱鬧的景象表達了漁民開心的心情。

(3)欣賞第三部分。

師:你們聽!此刻湖面上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生彈奏尾聲部分)。

師:夕陽沉入水里,月亮爬上樹梢,暮色籠罩了整個湖面,湖面的平靜已取代了開始的喧鬧,就連最后一個水波漣漪也在裊裊余音中消失。

師:尾聲的節(jié)奏、情緒、速度,旋律又是怎樣了呢?

節(jié)奏:平穩(wěn)情緒:優(yōu)美、恬靜。

速度:漸慢旋律:平穩(wěn)、

(七)師:第一部分與尾聲主要寫景,二部分豐收的喜悅之情,與第一部分和尾聲情景交融,構成了一幅漁舟唱晚的美麗畫面。

三、完整欣賞。

配上一首古詩(指一個學生朗誦)。

四、拓展欣賞《豐收鑼鼓》。

古箏的表現(xiàn)力可謂是豐富多彩、淋漓盡致,不但能表現(xiàn)優(yōu)美恬靜的畫面,也能表現(xiàn)熱鬧歡騰的勞動場面,今天,我們一起再來感受一下《豐收鑼鼓》中古箏的音樂表現(xiàn)力。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四

1.掌握本課的四個生字,能夠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

2.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兩首古詩的情景,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并背誦。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xiàn)“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的設計思路,同時也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授之以漁”的過程。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解題知作者。

1.調動學生已有的古詩積累,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

2.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就“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的問題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其實也就為后來的古詩學習需要的方法作出鋪墊。

3.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知曉作者的資料,為理解古詩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據(jù)。

第二步,細讀討論明詩意。

1.一讀,詩文讀通順。

自由讀、齊讀、指名讀,選用多種方式朗讀古詩,讓學生充分熟悉詩文,掃除生字障礙,同時自主解決部分難點。

2.二讀,討論明詩意。

啟發(fā)學生借鑒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進行自學。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你都讀懂了哪些地方?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為學習任務,在多次自讀、指名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步:誦讀想像悟詩情。

要學生品讀詩人的內心,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因此,配樂誦讀詩歌,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畫面,把自己當作詩人,體會當時的心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古詩的學習,是為更多古詩的“不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帶著這些方法進行第二首古詩的自學,并有所收獲才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詩的學習當中,要敢于放手,充分尊重學生自學的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內心感受古詩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因為學校一直堅持開展“古詩誦讀”的活動,這兩首古詩大多數(shù)學生早就接觸過,所以并不陌生。對于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在古詩上有了一定的積累,盡管年齡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學的能力,小組的合作意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發(fā)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以前都學過很多古詩,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板書:題目、詩人、詩意、詩情)那么我們就試著來讀懂第一首古詩。

(二)學習《鳥鳴澗》。

1.板書課題,齊讀,你從題目中都了解到什么?

(重點在鳴、澗二字的字義理解上)。

2.這首詩是誰寫的?出示圖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地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磥?,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詩人的情況。完整板書:初讀解題知詩人)。

3.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

(熟讀法、結合注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4.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里討論解決。最后請每個四人小組的組長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自學、交流:

(1)哪些地方讀懂了?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過渡:看來,同學們在細細的朗讀討論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完整板書:細讀討論明詩意)。

7.交流,重點理解小鳥是被什么給驚嚇了?為什么會這樣?作者在山林里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體會當時山林的靜謐和作者閑適的心情、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通過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同學們想像到當時的情景,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完整板書:誦讀想像悟詩情)。

8.我們一起帶著作者當時的心情來誦讀這首古詩。

(三)學習《暮江吟》。

1.總結學法: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的?

(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暮江吟》。(板書課題。)。

2.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學《暮江吟》。

3.交流學習體會:

歡迎同學們進入“學古詩挑戰(zhàn)賽”,出示挑戰(zhàn)等級。

三星級:說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的資料。(重點解釋暮、吟)。

四星級:描述這首詩的情景。(重點理解“殘陽”“瑟瑟”“可憐”的意思)。

五星級:帶著作者當時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畫出這幅情景。

4.小結學生的表現(xiàn)。

(四)總結。

2.教師推薦有關“月”的古詩,供學生課下的誦讀、學習。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五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而B鳴澗》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圖,春夜,深山空曠,萬籟無聲,桂花從枝上飄落的聲息。忽然,一輪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灑滿山林。被月色驚擾的山鳥,時而啼鳴于深澗之中。詩人以花落、月出的動態(tài)和鳥鳴的聲音,非常生動深刻而細致傳神地表現(xiàn)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閑靜。這種靜境因為有聲音動態(tài)而顯得富于生機和情致?;洹⒃鲁觥ⅧB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

這首詩主要描寫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充滿了靜謐的意境,但“花落”“鳥鳴”“月出”寫來靜中有動,動中見靜。是很成功的寫景詩,如同一幅線條清朗的水墨山水畫,正是王維所擅長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一些古詩,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培養(yǎng)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根據(jù)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3.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習詩人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態(tài)度。

4.嘗試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聯(lián)想和體會,通過誦讀,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二、說教法及教學手段。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睘榱耸箤W生能學得快活,學得輕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采用“激趣導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制作了有關課件,把月夜的影視文件、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yōu)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制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三、說學法。

根據(jù)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取“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采用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全班討論交流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讀,即讀詩中的重點詞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始終貫穿于課堂的全過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聯(lián)想到了什么;“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說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始終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在反復的多形式的朗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

四、說教學過程。

(一)由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今天,我們要學一首古詩,這首詩就像剛才的音樂一樣,清新、雅致,恬靜、幽美,題目叫——《鳥鳴澗》。(齊讀課題)。

“澗”這個字,它的偏旁是“氵”,我們可以推想“澗”跟——水有關。水在哪里呢?水在兩山之間,所以,澗就是指夾在兩山之間的流水。這流水是涓涓細流還是洶涌波濤?那應該怎么讀題目呢?誰來試試?(齊讀)。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王維他的山水詩造詣極高,《鳥鳴澗》是他山水詩的代表作,蘇軾就曾經夸他的詩“詩中有畫”,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品這首詩,賞這幅畫。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王維在這看見了什么呢?請大家到詩中去讀一讀,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4遍,前2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爭取讀得字正腔圓,后2遍讀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1、學生自讀。

2、(屏顯古詩)指名讀。點評。

a你很會思考,夜靜春山空,“空”這個多音字你讀準了,真是一絲不茍。

b聲音清脆悅耳,讀詩正確流暢,很好。

c聲音響亮,把每個字的音都讀準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錯。

d讀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詩內部的停頓,讀出了詩的韻味。

3、齊讀。

指名回答,并說說依據(jù)。(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板書春夜)5、詩人王維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請同學們到詩中一行一行仔細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來,四行都找完了,再舉手。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花、山、月、鳥、澗)。

6、的確,詩人在詩中寫花落、山空、月出、鳥鳴、澗水流,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點呢?請你到詩中把這個合適的字找出來。

指名回答。(板書靜)。

的確,這首詩給我們的一個深刻感受就是“靜”。

(三)感知詩意,體味清幽。

1、第一行:人閑桂花落。

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出了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個靜靜的夜晚。就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桂花輕輕柔柔地飄落了,(屏顯:人閑桂花落)同學們看過桂花嗎?長什么樣子?小小的,細細的桂花落在地上聲音響嗎?聲音小到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也包括張老師可能都聽不到,但王維卻在那個夜晚聽到了。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這樣的靜,但不僅因為夜靜,更因為看風景的人心靜,所以,王維他還是感受到盛開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聲音??纯础叭碎e”兩個字,它正是告訴我們王維的心——靜。是啊,王維身處沒有戰(zhàn)亂,安定統(tǒng)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時隱居風景秀麗的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悠閑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說自己是——人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用朗讀把桂花落地地輕柔、舒緩展現(xiàn)出來。(指名讀)。

(女生齊讀、齊讀)。

女生讀起來清清幽幽的,別有一番情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第二行:夜靜春山空。

是呀,靜,靜得詩人覺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沒有了,空蕩蕩的。誰用朗讀來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指名讀)。

讓我們用朗讀來贊嘆這座空山吧!(男生齊讀、齊讀)。

讓我們把這個“靜”字留在心中,讀好這句詩。(屏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齊讀。

3、第三、四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出,月從哪出來呢?(云)怎樣的云?

(薄薄的幾片云)是呀,一輪明月從云層中鉆出來,皎潔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傾瀉在山澗中,睡夢中的鳥兒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鳥兒以為天亮了,睜開朦朧的睡眼,啾啾叫著。

對,這就是一種反襯手法,以動襯靜。古人就說“鳥鳴山更幽”

我想,鳥兒此時一定是用它動聽的叫聲在贊嘆。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詩。(指名讀)。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六

一、詞語解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緣:沿著。

2、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美:鮮艷美麗。落英:落花。

3、甚異之。異:對……感到詫異。

4、豁然開朗?;砣唬洪_闊的樣子。

5、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6、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通:交錯相通。

7、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怡然:喜悅的樣子。

8、問所從來,具答之。具:詳盡。

9、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10、處處志之。志:作標記。

11、尋向所志。尋:尋找。向:先前(的)。志:標記。

12、聞之,欣然規(guī)往。欣然:高興的樣子。規(guī):計劃。

13、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尋:隨即,不久。津:渡口。

二、翻譯。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翻譯: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翻譯: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翻譯: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翻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5、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翻譯: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6.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翻譯: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7、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翻譯: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8、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翻譯:(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七

識記與能力:

能通過注釋和查閱工具書準確理解課文,并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品味分析課文中精煉、形象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

【重難點】。

積累識記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并背誦課文。

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

【預習檢測案】。

一、課前預習。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關知識(寫在課題下面的空白處)。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fā)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huán),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八

嶺外音書斷[1],經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后,即與家人斷絕了聯(lián)系,且已持續(xù)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xiāng)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郁結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xiāng)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安桓覇枴?,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么,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xù)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zhàn)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此撇缓锨槔恚鋵嵵皇乔闆r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九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釋:

龍鐘:淋漓沾濕的意思。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

譯文: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鑒賞: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肮蕡@”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皷|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褒堢姟痹谶@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tài)。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

1、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2、感受、把握周處的性格特點,把握課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煉。

教學難點。

1、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譯的要點積累。

2、從周處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過自新的重要意義。

3、片斷描寫中想象力的啟發(f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學期,我們曾經學習過《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它出自哪里?

(《世說新語》。)。

2、誰來介紹一下《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南北朝人,文學家。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朗讀課文,了解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讀準字音。(處、說、橫、蹉跎、朝、彰)。

2、讀好停頓。(又義興水中有蛟;或說處殺虎斬蛟;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積累文中的重點詞句。(并、橫、尤、沒、俱、更、竟、始、蹉跎、彰;。

三、再讀課文,加深課文理解。

1、問題一:在鄉(xiāng)里人的眼里,周處是個怎樣的人?

(兇強俠氣,禍害,是三橫之一)。

2、問題二:你是怎樣評價周處這個人物的?

1)斬殺蛟和虎:勇猛、武藝高強。

2)知道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入吳尋二陸:虛心接受,知錯就改。

3、周處勇于改過自新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到任何時候,想要改過都是可以做到的。)。

四、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煉。

周處如何擊殺蛟和虎?可以從哪些方面描寫(環(huán)境、動作描寫)。

五、總結:

“知恥而后勇”,周處曾被鄉(xiāng)里人認為是“禍害”,都能成為“忠臣孝子”,成為名傳千古的大英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有志者事竟成”,讓我們一起記住文末的一句話:“人患志之不立”吧!

[布置作業(yè)]。

1、翻譯文中有句式特點的語句。

2、完成片段描寫。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過比較,探究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文學價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比較探究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文學價值。

教學方法:

比較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宋之問,一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人。弱冠知名。初征,令與楊炯分直內教。俄授雒州參軍,累轉尚方監(jiān)丞,預修《三教珠英》。后坐附張易之,左遷瀧州參軍。武三思用事,起為鴻臚丞。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時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之問與薛稷、杜審言首膺其選,轉越州長史。睿宗即位,徙欽州,尋賜死。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二、詩文解釋。

客居嶺外與家里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離故鄉(xiāng)越近心中越膽怯,不敢詢問遇到的家鄉(xiāng)來人。

三、詞語解釋。

嶺外:今廣東省一帶。

怯:畏縮、膽怯。

四、詩文賞析。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人記述了還鄉(xiāng)之情,描寫了一個長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書信的人,回鄉(xiāng)途中擔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問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態(tài)。這首詩曲折含蓄,真切細致。

五、比較探究。

異曲同工“真”“奇”“妙”

——《渡漢江》與《述懷》比較鑒賞。

述懷杜甫。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以下簡稱“宋詩”)寫的是貶客歸家之心事,盛唐詩人杜甫的《述懷》(以下簡稱“杜詩”)述的是身經喪亂之情懷,但兩詩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謂異曲同工,下面分別作一賞析。

(一)、感情之“真”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宋詩和杜詩之所以能引起讀者感情上的某種共鳴,首先歸因于詩人的真情實感。正如宋顧樂稱《渡漢江》“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絕”,申涵先說《述懷》“非身經喪亂,不知此語之真”。宋詩的前兩句追敘謫居嶺南與家人音訊斷絕的情景,一個“斷”字,真實地道出詩人的思家之苦,思鄉(xiāng)之切,其羈旅之愁、孤寂之感也盡在其中。特別是“近鄉(xiāng)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兩句,更是把詩人急切盼音書又怕不祥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維妙維肖。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一、認真誦讀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體會小說的語言特點。

三、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傾向。

教學重點:

一、分析人物形象。

二、體會小說的語言特點。

三、分析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方法:

閱讀指導、討論分析。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及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戰(zhàn)爭影片境頭槍林彈雨、炮火硝煙、流血、尸體。這是戰(zhàn)爭留給我們的記憶,是血腥、殘酷、悲痛。然而戰(zhàn)爭是否總給人們留下的都是痛苦呢?當然不是。今天我們就接識一位用獨特視角描寫戰(zhàn)爭的作家,學習孫犁先生的小說《山地回憶》。

二、關于孫犁及他的作品。

[幻燈播放]。

孫犁原名孫樹勛,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縣人,中學畢業(yè)后無力升學,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蕓夫”筆名在大公報上發(fā)表文章。1936年,到安新縣同口鎮(zhèn)小學教書,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人民群眾的生活。1937年冬參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區(qū)從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調阜平晉察冀通訊社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并在這里發(fā)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到短篇。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鄉(xiāng)下從事寫作。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長期從事編輯工作。解放后寫的作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說和散文結集《白洋淀紀事》。這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合集。其中的大多數(shù)篇目,并沒有緊張的戲劇性沖突和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象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莊稼那樣,以它們清香、美麗的花實和新鮮、活脫的氣息吸引著讀者,并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藝術經驗。

三、小說情節(jié)及結構。

情節(jié):

一次工業(yè)展覽會看到故友穿的“阜平藍”粗布短褂,引起了“我”的回憶,寫“我”在阜平和妞兒一家的交往和深厚情誼及“我”對山地生活的紀念和妞兒一家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

結構:

課文自然分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故事的緣起及我與女孩子妞兒在河邊相遇、相識。

第二部分寫“我”與妞兒一家的交往和培養(yǎng)起來的深厚情誼。

第三部分寫抗戰(zhàn)勝利,襪子遺失,激蕩著我對于那女孩子的紀念。

第四部分照應開頭,交代妞兒一家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

四、人物形象分析。

1、根據(jù)課文及課后練習二題由學生分析概括妞兒的性格特征:

爽快率直、潑辣;質樸善良;勤勞能干。

2、文中“我”(八路軍)的特點:

大度、實在、堅強、勤快、熱情、樂于助人。

總結:

孫犁的這篇小說寫的雖是家常閑話、紡紡織織,卻表現(xiàn)了我們軍民關系的團結融洽和根據(jù)地人民淳樸、愉快的生活氣氛。文章刻劃了妞兒形象,這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作者特別善于刻劃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在他筆下,中國勞動婦女一個個都是那樣堅貞美麗,活潑可愛;她們對待自己的親人是那樣溫柔多情,細致體貼,對待敵人則是那樣英勇頑強。我們可以在《荷花淀》中仔細體會。

五、布置作業(yè)。

1、誦讀課文,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特點。

2、閱讀《荷花淀》(印發(fā)內容),體會孫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課時。

一、樸素自然清新的語言特點。

1、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對話刻劃人物。文章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用平易單純的文字,寫出了人物身心的內在的美。充分重視語言的錘煉,成為孫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并在形成他的獨特風格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作者曾這樣講到語言:“語言實際就是群眾生活的一部分?!薄耙驗槟阃罕娨黄鹂紤]問題,一同把精神深入一個事件里去,生動的群眾的語言,有力的表現(xiàn)手法,附帶地收獲到了?!蔽覀兺ㄟ^閱讀本文和《荷花淀》充分感受到作者樸素自然清新的語言特點。

2、作者在描寫人物的時候總是扣住時代特色,從人物身上可以感到強烈的時代氣息。同時,作者在對話中從側面來反映大的斗爭。

“我站立起來轉過身去,才看見洗菜的是個女孩子,也不過十六七歲。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她穿的衣服很單薄,就是那種藍色的破襖褲?!?/p>

“十月嚴冬的河灘上,敵人往返燒毀過幾次的村莊的邊沿,在寒風里,她抱著一籃子水漚的楊樹葉,這該是早飯的食糧?!?/p>

……。

“什么時候,才能打敗鬼子?”女孩子望著我,“我們的房,叫他們燒過兩三回了!”

……。

“我問你為什么不穿襪子,腳不冷嗎?也是講衛(wèi)生嗎?”

“這是沒有法子么,什么衛(wèi)生!從九月里就反‘掃蕩’,可是我們八路軍,是非到十月底不發(fā)襪子的。這時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襪子穿呀?”

作者在這樣的描寫和對話中刻劃了人物,又交代了時代或生活背景:“阜平的天氣冷”,百姓艱難的生活,八路軍艱苦的生活,抗戰(zhàn)最困難的時期。把殘酷的戰(zhàn)爭寫得如此平淡,這是作者獨特之處。

二、簡要的環(huán)境描寫。

1、環(huán)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山地回憶》開頭寫阜平環(huán)境:“阜平的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頭,雨水很多很暴,”“阜平的農民沒見過大的地塊,他們所有的,只是像炕臺那樣大,或是像鍋臺那樣大的一塊土地。在這小小的、不規(guī)整的,有時是尖形的,有時是半圓形的,有時是梯形的小塊土地上,他們費盡心思,全力經營。他們用石塊壘起,用泥土包住,在邊沿栽上棗樹,在中間種上玉黍?!绷瘟螖?shù)語,白描手法,我們就看到了冀中惡劣的生存條件,看到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艱辛,也看到了冀中人民的勤勞智慧,更看到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支援抗戰(zhàn)的犧牲精神和崇高品德。我們從簡要的環(huán)境描寫中,更加敬佩作者筆下的人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說主題。

2、《荷花淀》也是寫抗戰(zhàn),也有很精彩的環(huán)境描寫,和本文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體會作者寫作的目的。(同學討論)。

三、總結。

孫犁的作品看來似乎平淡,但從平淡中顯出新鮮;表現(xiàn)簡樸,而于簡樸中含著雋永;近乎輕柔,卻從輕柔中透出剛強。他的作品沒有離奇,不覺緊張,然而主人公的遭遇和命運卻緊緊扣人心弦。自然景物,作者輕輕勾勒,濃淡適宜,既富地方色彩,又充滿時代特色??梢哉f,他的白描手法做到既繪形又傳神;作家關于鄉(xiāng)親和故土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描寫,凝結著他對于人民和祖國的深沉愛戀,也飽含著對于他們命運的熱烈關切。作品的語言凝煉優(yōu)美,刻劃人物抒情寫景,十分準確細膩,而且基本上是群眾化的語言,這就使作品更易在群眾中傳播。這是一位十分重視創(chuàng)造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小說作家。

四、布置作業(yè)。

閱讀孫犁的作品及有關評論文章,討論交流,談談自己的體會。

板書設計[幻燈片]。

山地回憶。

孫犁。

一、關于作者。

《荷花淀》《白洋淀紀事》。

二、情節(jié)結構。

1、遇故友引起回憶。

2、回憶山地的生活。

3、寫作緣由。

4、必要交代照應開頭。

三、人物形象。

妞兒爽快率直、潑辣;質樸善良;勤勞能干。

“我”大度、實在、堅強、勤快、熱情、樂于助人。

四、樸素自然清新的語言。

1、簡單平易的對話。

2、講話中暗含時代或生活背景。

五、簡要的環(huán)境描寫。

強調生存條件,深化主題。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三

1.積累文中字詞,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

2.明白本小說題目的含義和主題。

3.體味細節(jié)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4.欣賞小說的人物美,學習主人公美好的品質。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感情。

【難點】分析題目含義,把握文章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預習】。

學生查字典、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熟讀課文。搜集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便于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預習,享受學習樂趣。

字詞積累語音字形詞義。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四

1.京中有善口技者。

關鍵字:善:善于;擅長。者:……的人。

句譯: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表演的人。

2.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關鍵字:會:適逢,正趕上。施:設置,安放。而已:罷了。

句譯:正趕上有戶人家大宴賓客,在大廳的東北角安放八尺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面,道具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3.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關鍵字:眾:眾多。團坐:相聚而坐。少頃:一會兒。但:只。撫尺:作動詞用,敲醒木。滿坐:即“滿座”,坐,同“座”。寂:安靜。然:……的樣子。嘩:喧嘩,吵鬧。者:……的人。

句譯:賓客們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障中敲了醒木一下,滿座靜悄悄的,沒有敢喧嘩的人。

4.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關鍵字:覺:睡醒。欠伸:打呵欠,伸懶腰。其:她的。囈語:說夢話。

句譯:遠遠地聽見深深的巷子中有狗在叫,接著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了,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

5.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關鍵字:既而:不久。撫:拍。(婦撫兒乳)乳:作動詞用:喂奶。(兒含乳啼)乳:名詞,(媽媽的)乳頭。嗚:輕聲哼唱哄孩子入睡。之:代詞,指孩子。

句譯:不久孩子醒了,大聲啼哭起來。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孩子給他喂奶,孩子含著媽媽的乳頭啼哭,婦人拍著孩子輕聲哼唱著哄他入睡。

6.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關鍵字:絮絮:連續(xù)不斷地說話。止:停。

句譯: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

7.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fā),眾妙必備。

關鍵字:當:處在(某個時候)。是:這。初:剛。叱:大聲呵斥(大聲責罵)。一時:同一時候。眾:眾多。妙:妙處。畢:全,都。

句譯:在這時,婦人用手輕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哼唱(哄孩子入睡)的聲音,孩子含著媽媽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過來的聲音,丈夫大聲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一時間一齊發(fā)出,各種妙處,全都具備(各種聲音摹仿得極像)。

8.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關鍵字:側目:偏著頭看,形容聽得入神。嘆:贊嘆。以為:認為。妙:奇妙。絕:極,到極點。

句譯:滿座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贊嘆,認為(口技人的表演)奇妙極了。

9.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關鍵字:未幾:不多久。齁:打鼾。作作索索:老鼠活動的聲音。傾側:傾斜,翻倒。

句譯:不多久。丈夫鼾聲響起,婦人拍打孩子也越來越慢,聲音漸漸停止了。隱約聽見有老鼠悉悉索索地出來活動,盆罐(被碰到)傾斜翻倒在地,婦人在睡夢中咳嗽。

10.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關鍵字: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稍稍:漸漸地。

句譯:賓客們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地都坐端正了。

11.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句譯:忽然,有一個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身大喊,婦人也起身大喊。兩個孩子一齊哭起來。

12.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關鍵字:俄而:一會兒。

句譯:一會兒,成百上千人大喊,成百上千個孩子啼哭,成百上千條狗在叫。

1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關鍵字:間:夾雜。力拉:擬聲詞。崩倒:(房屋)倒塌。作:興起,發(fā)出。曳:拉。許許:擬聲詞。

句譯: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爆裂的聲音,呼呼風吹的聲音,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發(fā)出;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求救的聲音,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從火里)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救火的聲音。

14.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關鍵字:凡:凡是。

句譯:凡是(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

15.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關鍵字:雖:即使。(手有百指)指:手指頭。(指其一端)指:指明。名:作動詞用,說出。其:其中的。一端:一頭,這里是“一種”的意思。一處:一個地方,這里亦指“一種”。

句譯: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即使人長了一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一百只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

1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關鍵字:于是:在這個時候。于:在。是:這(時)。色:臉色。奮:張開,展開。股:大腿。戰(zhàn)戰(zhàn):哆嗦的樣子。幾:幾乎,差點兒。先:爭先。走:跑,這里指逃跑。

句譯:在這時,賓客們沒有一個不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腿哆嗦,幾乎想要爭先逃跑了。

17.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關鍵字:畢:全,都。絕:停止,消失。之:代詞,指屏障里面的情形。

句譯:忽然醒木一敲,所有的聲音全部消失。撤去屏障看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12個字,認識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

查找資料的方法,與自身相結合方法、閱讀、討論、談話等方法。

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培養(yǎng)課外閱讀的習慣。

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查找資料,了解水滸人物故事與同學交流,感受閱讀的快樂。

教學重點:

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我”愛讀《水滸傳》。

教學難點:

復述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寫“程、咬”等6個字,認識8個字。能借助工具書和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理解詞語意思。

2.檢查預習情況。

3.能在預習的基礎上,說出文章具體講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內容。

4.學習1~3自然段,體會“我”如何愛上讀《水滸傳》的。

教學重點:

1.檢查預習。

2.初步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教學難點:

從哪些詞句能夠體會“我”愛上讀《水滸傳》的?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初識《水滸傳》。

1、播放《好漢歌》,調動學生的情緒。

2、展示《水滸傳》全套書。讓學生談談對《水滸傳》有什么了解。

(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強調要求:

a)讀通課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詞語,借助工具書或者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

b)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我”讀《水滸傳》的幾個過程?

c)查找資料,了解《水滸傳》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寶賣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讀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下面請同學們讀詞語)。

3.反饋交流。

聲音響亮地讀一讀(出示)。

程咬金秦叔寶猛烈圈套燒煤。

赤手空拳打獵智力提綱提供。

分小組讀--------齊讀。

師:誰能把你讀懂的和不懂的內容跟同學們說說?(指名說)。

(三)新授:

師:下面我們就默讀課文,思考一個問題:課文寫了作者讀《水滸傳》的幾個過程?

[激勵]同學們把握機會,積極參與討論吧!

師:現(xiàn)在我們就開始具體的看看“我”讀《水滸傳》有哪幾個過程?

想看《水滸傳》——愛看《水滸傳》——讀《水滸傳》有的收獲。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具體的看看“我”是如何經歷這幾個過程。

a學習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請你們自由朗讀課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愛上讀《水滸傳》的?

指導學生體會:

a)小時侯聽鄰居老大爺講故事,初次接觸水滸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對于武松打虎更是百聽不厭。

b)寫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滸傳》,雖然看不懂,卻盼望能讀像《水滸傳》這樣有趣的書。

c)寫當心愛的書被大火吞沒了后,哭著要《水滸傳》,直到媽媽答應了才破涕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滸傳》的心情。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指導朗讀相關的部分。

師:通過這幾件事情,我們不難看出“我”愛上了讀《水滸傳》。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體會了,現(xiàn)在請帶著自己的感情來讀一讀1~3自然段。

自由讀,指名讀。

2.齊讀1~3自然段。

帶著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我們一起來讀讀1~3自然段。

3.師小結:還有兩個過程,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四)寫字。

1.師重點講解“叔、套”,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

2.寫字時注意書寫規(guī)范。

鳥鳴澗北師大版初三語文教案篇十六

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細絲錠子,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蓖缿舭雁y子(捏抓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蓖缿暨B忙把拳頭(縮收取)了回去,往腰里(放揣擺),口里說道:“也罷,你而今相與了這個張老爺,何愁沒有銀子用?他家里的銀子,說起來比皇帝家還多些哩!他家就是我賣肉的主顧,一年就是無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銀子何足為奇!”又轉回頭來望著女兒說道:“我早上拿了錢來,你那該死行瘟的兄弟還不肯,我說:‘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給他用,只怕姑老爺還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銀子家去罵這死砍頭短命的奴才!”說了一會,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的去了。

1.從文中括號里選擇最恰當?shù)膭釉~填在橫線上。(3分)。

2.上文橫線上所填的動詞,刻畫了胡屠戶怎樣的性格特點?(3分)。

3.中舉前,范進稱胡屠戶為“岳父”,中舉后稱呼他為“老爹”,這種稱謂上的變化說明了什么?(4分)。

4.上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刻畫胡屠戶這一人物?試舉例說明。(5分)。

答案:

1.攥縮揣。

2.解析結合人物想要又推讓的動作體會人物的性格。

參考答案見錢眼開又虛偽做作。

3.解析要從稱謂變化看人物態(tài)度的變化,體會人物的性格。

參考答案中舉后二人身份地位發(fā)生改變,范進得意忘形,趾高氣揚。

4.動作描寫、語言描寫。舉例略。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4964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