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專業(y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12:34:02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專業(yè)19篇)
時間:2023-12-14 12:34:02     小編:JQ文豪

教案是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和學生實際情況編制的一種指導教學的書面材料。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反思和評價,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這些教案范例涵蓋了不同學科和年級的教學內容,適用于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一

《桃花源記》中我們要在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追求的同時,也應當了解詩人那消極遁世的思想。下面是名師講桃花源記,一起來看看吧。

生:陶淵明。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他拒絕與世俗權貴合作,那他到底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師: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請大家齊誦課文,讓我們一起發(fā)現(xiàn)和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生背誦,師板書《桃花源記》。

師:大家都很認真,背誦的也比較有感情,那請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樣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據(jù)。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仔細。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xiàn)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鞓肥侵傅睦先撕秃⒆逾蛔詷?,還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很有條有理。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詳。

師:你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yǎng)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yǎng)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yè)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yè),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fā)現(xiàn)了!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zhàn)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huán)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鞓返纳?。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生:不能。

師:為什么?在課文中能找到證據(jù)。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社會黑暗戰(zhàn)亂,以后還會出現(xiàn)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二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xiàn)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1、 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 認真限時完成,規(guī)范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yè):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咸: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嘆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桃花源美在何處?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一ㄔ葱腋T诤翁??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三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桃花源記》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桃花源記》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睏钪x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逼饶海c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逼饶?,(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yǎng)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隨堂練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四

教學。

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fā)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圖片)。

(打出伊拉克戰(zhàn)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xiàn)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zhàn)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打出文章題目:桃花源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五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會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予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堂開始請同學們回憶上節(jié)課內容。具體導入語如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讀課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

1.描寫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的句子;。

4.描寫桃花源人衣著、勞動、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

5.體現(xiàn)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并寫出它們的意思;。

2.熟練背誦課文。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短一ㄔ从洝芬簿哂羞@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xù)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巴弊謱懫湟恍牟遏~,無意于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狀態(tài),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昂龇辍迸c“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胺疾蒗r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yōu)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shù)語描述發(fā)現(xiàn)仙境經過?!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

進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后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后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霸勌兀f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guī)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jié),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愿“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于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guī)往未果”等情節(jié),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lián)系。這虛渺靈奧之區(qū)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采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六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朗讀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標。

從中獲得審美情趣,提高文學鑒賞水平。

教學重點。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再現(xiàn)桃源,理解陶淵明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學生準備:

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根據(jù)注釋,試著翻譯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七

教學內容: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出示“桃林”圖片(播放ppt1-6),讓學生欣賞,問:大家有怎樣的感受?聯(lián)想到一個什么成語?(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義呢?投影明確: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不遭戰(zhàn)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課題目和作者。(播放ppt7)。

1、作者簡介(點擊“陶淵明”鏈接到ppt13);

共六方面:課文朗讀、字詞釋義、課文結構、思考討論、寫作特色、文言知識。

點擊播放“課文朗讀”課件,學生跟讀,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領會語氣節(jié)奏。

點擊播放“字詞釋義”課件,結合學生課前預習,對各段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解釋。(學生匯報)。

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發(fā)展)。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曲折、隱蔽、幽深)。

2、漁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見: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地方?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所聞:厭惡戰(zhàn)爭、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

4、在與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語句寫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所歷:民風淳樸)。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可是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這些說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是虛構的一個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7、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么一個世外桃源呢?(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

8、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討論歸納)。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相對照的`美好社會,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讀并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培養(yǎng)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課本注釋也較詳細,教師可鼓勵學生反復通讀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自己試譯課文。對不懂的地方,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撥。

3.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著眼于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4.延伸閱讀。分發(fā)《桃花源詩》,指導學生進行詩文對讀,更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作品及背景簡介;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情韻;整體感知文意,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概述桃花源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xiàn)。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設計(二)。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說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設計(三)。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設計(四)。

14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多媒體顯示其畫像)。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關于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zhàn)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xiàn)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三、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下發(fā)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詞。

資料內容如下:

(1)辨明字音:

(6)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7)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8)四個“然”字詞:

豁然儼然怡然欣然。

(9)7個成語: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黃發(fā)垂髫。

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2.在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韻律。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1)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p>

(2)語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币痪?,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要求聲音要洪亮、節(jié)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四、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

教師提醒學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2)根據(jù)課文內容,利用想像,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腴。

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其他同學點評。

五、整體感知文意。

提問: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三個單音節(jié)詞概括。

學生思考并交流。

明確:美、樂、奇。

六、學生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樂”,評讀桃源之“奇”;深入研討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學生發(fā)表對其理想的評價;延伸閱讀《桃花源詩》,詩文對讀,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總結收束全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分步品味課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huán)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理解桃源之“樂”。

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

(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3.評讀桃。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九

1、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qū)別。

2、技能目標:

學會根據(jù)語境理解詞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切身體驗桃花源的自然美、風俗美。教學重點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jù)語境理解詞語。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重視對注釋的識記。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課前檢測:5分鐘。

二、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為創(chuàng)造性復述作準備8分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根據(jù)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腴。

三、分步品味課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1)朗讀、背誦文言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就出自我們即將學習的課文《桃花源記》,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胸懷大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遠離官場的隱居生活。

本文寫于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的時候,他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通過文中注釋及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準確地朗讀課文。

2、教師范讀課文,邊讀邊指出須注意的字詞讀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開朗屋舍(she4)儼(yan3)然阡陌(qian1mo4)。

咸(xian2)間(jian4)隔魏(wei4)晉郡(jun4)下詣(yi4)劉子驥(ji4)。

3、學生自由朗讀后分男女朗讀。

4、學生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準備開展理解活動。

1、一個同學翻譯一個句子,其他同學聽后做評論,看翻譯得好不好,若發(fā)現(xiàn)不足或有不同意見,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

2、復習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a、通過加字換字的方法。

b、結合注釋。注釋中往往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解釋的。

c、結合上下句加以猜測。

d、增刪調補。

3、翻譯文言文的要求:

a、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

b、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xiàn)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shù)夭捎靡庾g的方法。

c、譯文要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

――第一段:(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驚異。窮:走完。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第二段:(補充注釋如下)。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隱隱約約有點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第三段:(補充注釋如下)。

――(村中人)見了漁人,于是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詳細地告訴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臨走時)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p>

――第四段:(補充注釋如下)。

既:已經。志:動詞,做記號。詣:拜見,到…去。如此:像這樣。遣:派。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氐娇だ?,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原來的路。

――第五段:(補充注釋如下)。

欣然:高興地問津:探尋(桃花源)。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今節(jié)課我們主要的任務是疏通文中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今節(jié)課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熟悉、理解課文內容為主。

學生自由朗讀10分鐘后檢查背誦。(不記得處老師提示)。

學生看著課文翻譯,要求不看翻譯工具書,其他同學認真聽,不足處請指出。(一人一段)。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

補充。

如此――古義:像這樣說如此今義:這樣。

緣――古義:沿緣溪行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今義:唾液。

2.一詞多義完成練習冊p63練習7。

舍:舍棄――便舍船房子――屋舍儼然。

尋:尋找――尋向所志不久――尋病終。

志:動詞,做標記――處處志之名詞,標記――尋向所志。

為:作為――捕魚為業(yè)對――不足為外人道也。

向:以前――尋向所志對著――眈眈。

3、詞類活用完成練習冊p62第4題。

緣溪行――名詞作動詞,沿著。

欲窮其林――形容詞作動詞,走完。

未果,尋病終――-名詞作動詞,實現(xiàn)。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作動詞,意為感到驚奇。

有幾個出自本文的成語,請找出來并理解,完成練習冊p63第9題第四小題。

世外桃源――原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豁然開朗――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今節(jié)課我們的任務有朗讀背誦、歸納字詞、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語。同學們回去要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在閱讀時要提出你質疑之處,下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理解。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6、后遂無問津者。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1、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5、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6、漁人臨走時,村人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7、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8、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1、全文以什么作為敘事線索?

――漁人的行蹤;進桃源前――在桃源――離桃源。

2、當時漁人是順流劃船還是逆流劃船?請找出依據(jù)?

――逆流;依據(jù):林盡水源。

3、漁人是第一次來這里嗎?請找出依據(jù)?

――是第一次;依據(jù):忽逢桃花林。

――自由發(fā)揮,言之有理即可。

5、漁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無信?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標記?

――自由發(fā)揮,言之有理即可。

6、桃花源的社會與漁人所生活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

――村人說來此絕境的原因是“避秦時亂”,說明這里是沒有戰(zhàn)亂、沒有壓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長時間與外界斷絕來往,因此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以至連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訴村人,村人聽了都感嘆惋惜,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同時又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慶幸。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一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桃花源記》是初中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體裁不同,有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zhàn)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

教學目的: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聯(lián)系實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積累文言詞語對照課文注解獨立完成課文翻譯;誦讀課文并背誦。

教學重點:進行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培養(yǎng)并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及探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誦讀、啟發(fā)、欣賞、探究。

(二)、說教法。

1、主要運用誦讀、啟發(fā)、讀書指導及欣賞、探究法,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2、對文言文的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才有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

3讀書指導是對朗讀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討性題目,可運用探究法,同時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思維。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合作討論。

朗讀法: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反復朗讀,也可為下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小組合作討論: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jù)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安排導入——朗讀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賞析、研讀——知識拓展延伸——教師總結、布置作業(yè)等幾個環(huán)節(jié)。

1、導入并題解。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tǒng)。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自從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

叫兩、三個學生書寫課題。

分析:源、園。

“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不要書寫錯了。

2、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齊讀,掌握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復述故事并口頭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一學生讀,讀后點評。

4、賞析及探究問題。

聽錄音朗誦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讓同學到文中尋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說說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生活美。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用一組句式整齊的句子描繪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及社會風尚。

探究桃源人舉家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的原因?

由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

要求:朗讀是應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源人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戰(zhàn)亂連年的年代,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結合前面的寫作背景分析)。

(同學可通過讀課文最后兩段來了解)。

暗示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個故事?

5、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yè)。

師小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

作業(yè)背誦全文。

6、知識拓展延伸。

抽一生描繪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讓同學隨著音樂朗讀課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說課板書:

景色美戰(zhàn)亂。

生活美沒有壓迫。

人情美剝削。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二

1、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2、展開想象,品味桃源勝境。

3、聯(lián)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走進陶淵明筆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jié)先生”。

三、讀文感知

1、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可以結合注釋跟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出示字詞檢測)

(2)隨機抽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2、配樂范讀:感知文章內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讀課文:學生自讀,結合注釋、工具書自行翻譯,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

四、品讀賞析:

屏顯“桃源訪談”: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現(xiàn)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xiàn)在我對村民現(xiàn)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

4、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或你們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為什么?請到文中找出根據(jù)。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三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xiàn)“練為主線”,培養(yǎng)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誦讀法。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xiàn)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fā)現(xiàn)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chuàng)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yǎng)、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容的串聯(lián)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解說: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二、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為乃。

(二)閱讀后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huán)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發(fā)垂髫”指,這里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后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三、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體現(xiàn)引導自學,體現(xiàn)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后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鑒賞水平,了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影響。挺實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四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jù)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jié)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

3、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使用成語導入的方法,讓學生在積累成語的同時,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精練、語言容量大的特點。

4、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語文教學的特點以及文言文的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傳達的感情,在讀的過程中獨斷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5、在教學《桃花源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fā)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臺,而且表現(xiàn)很不錯。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閱讀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小組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xiàn)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fā)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jié)。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五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理解陶淵明這篇桃花源記的創(chuàng)作目的。

一、導入: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四、概括xx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xx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四、分類感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黃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3、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xiàn)了林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八、深入討論。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lián)系當時社會現(xiàn)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xiàn)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十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書后思考練習。

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

2、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3、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社會理想。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1、展示幾副圖畫,讓學生聯(lián)想到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并讓學生談談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紹陶淵明及時代背景,自然導人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2、商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學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詞、釋義,師生共同解決。

4、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jié)。

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簡潔語言概括故事情節(jié),理清課文結構。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桃花源的印象。

四、訪談練習。

設置情境,利用“時空在線”專訪節(jié)目深化理解,研讀課文。假設教師以節(jié)目主持人的身份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對村民現(xiàn)場采訪。

采訪問題:

1、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2、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嗎?你們想出去嗎?(漁人說是晉朝。想出去,因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為外面兵荒馬亂。)。

3、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靈!)。

4、你們?yōu)槭裁床蛔対O人向外人介紹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擾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5、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6、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yōu)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五,品位研讀、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2、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淵明來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么?

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七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跟農民來往跟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跟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跟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shù)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guī)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跟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跟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xiàn)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跟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跟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氐娇だ铮グ菀娞?,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八

1、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2、文言知識積累。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了解陶淵明其文其人。

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重點:

理清敘述順序,把握敘述線索,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難點: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2課時。

(第一課時)。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潛,字淵明,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東晉偉大詩人。出身沒落士族。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善文。41歲時,任彭澤縣令,僅80余日,因政治難圖,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辭官歸里,一直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他特別愛菊,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體,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著有《陶淵明集》。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陶淵明歸隱田園已經十六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土,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tǒng)治者作了最后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

要求:句讀分明。

節(jié)奏合理。

語速適中。

語句流暢。

注意音韻鏗鏘。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第1段,寫漁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熱情款待。

第4、5段寫漁人出桃花源,太守尋而不得和劉子驥往而無果。

從文章各段的敘述看,1、4、5段寫略寫,只是交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結果,與第2、3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兩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安樂自由的生活環(huán)境和熱情淳樸的社會風尚。如詳寫這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寫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雞犬之聲,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的社會環(huán)境;詳寫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和與漁人的誠懇交談,表現(xiàn)出這里沒有戰(zhàn)亂,沒有剝削壓迫,民情淳樸,是一個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充分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第二課時)。

請同學復述課文。

回顧重點語言知識。

種作義為耕種,蓋本于《書·堯典》之“東作”。《齊民要術·種谷篇》引晉楊泉《物理論》曰:“種作曰稼,稼猶穡也,收斂曰穡,穡猶收也?!敝N作為晉人恒言。

“問訊”一詞,課本無注。有人把這里的“問訊”理解為“詢問”,“打聽消息”。這里的“問訊”,作“問候”解。《爾雅·釋言》:“訊,言也?!惫弊ⅲ骸跋鄦栍崱!碧瘴淖杂脝柡蛄x。

“嘆惋”一詞,課本無注。常見的注本,多把“惋”字解釋為“惋惜”。只有陳中凡先生在《漢魏六朝散文選》中把它解釋為“嘆息駭恨”。

按:這里的“惋”,應當是驚駭?shù)囊馑?。桃源人對暴政深惡痛絕,避之唯恐不遠,他們聽了漁人對秦漢魏晉的介紹之后,除了感到驚異之外,不會有什么“惋惜”之感。“惋”字在晉人《一切經音義》引《字略》:“惋嘆,驚異也。”《集韻》二十九換:“惋,驚嘆也?!?/p>

這是一篇內容新奇、文學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按時間先后順序,從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情況寫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著重寫漁人看到的景象,后寫漁人了解到的內情。最后兩段寫桃花源一現(xiàn)而轉瞬即逝的奇特情況,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作者調動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遠離人世的理想境界。這個理想境界通過作者的筆,寫得又真實又虛幻。同是桃花源,真實的一面,寫得自然真切,如現(xiàn)目前,且充滿人情味;虛幻的一面寫得迷離恍惚,若隱若現(xiàn),無從追尋。這兩方面的結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與現(xiàn)實的有機結合。

文章描寫景物,能夠用很少筆墨做到生動逼真優(yōu)美。例如寫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寫桃花源內,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我們讀了,會感到其中的詩情畫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之中了。

作者的語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飾,簡潔平易,淳樸自然。用這種風格的語言記事寫景,使得整個桃花源的理想境界親切而真實,給人以美的陶冶。

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不能脫離作者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東晉末年,社會政治混亂,兵禍連結,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戰(zhàn)亂之苦,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非常不滿,但又改變不了這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于是他虛構出一個人人勞動,自食其力,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睦相處,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勞動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作者也自知這只是一種空想,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1.完成課后習題。

2.注意下列句中紅色字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3.請同學們預習下一課。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稿篇十九

本文是一篇經典名作,課時安排為兩課時。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掌握重點語句含義,最后再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線索,初步感知桃花源的美好生活這一內容。在教法上主要是采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學習,體現(xiàn)捆綁式評價機制,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就本節(jié)課的發(fā)言程度看,大部分學生學習熱情較高,能主動在小組中尋求幫助并能合作學習。但本課也存在不少問題,在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指導得還不夠深入,總感覺不是那么得心應手,時間上有些倉促。老是擔心時間不夠用。另外在分析部分,有的學生發(fā)言顯得膚淺,但教師的追問沒有跟上,沒有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這些都是我以后教學中要努力的方向。

我們的小組合作是如何進行的?我采用的小組是每組四人,按成績的高低排號,一號二號課堂發(fā)言一次各得1分,三號四號學生發(fā)言一次各得2分,每堂課下課時組長算好分數(shù),交給課代表,評出兩個優(yōu)勝組,那么這兩個優(yōu)勝組的每個人學生在班級考核中各獎勵一分。畢竟教學中什么方法都不是萬能的,但學生反映還不錯,有一次我也就這個問題向學生做了一個調查,我上課問學生大家對這樣的合作學習,捆綁評價怎么看,當時學生發(fā)言非常踴躍,都爭著說:“能調動積極性,能提高效率,能集思廣益,能體現(xiàn)團結合作的樂趣,能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能鍛煉反應能力……”

總之,象這樣的發(fā)言很多,竟然有個學生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樣能讓有的學生不走神了”,這個學生平時學習熱情不高,以前上課不太注意聽講,所以當時我就說:“主要是讓你不走神了吧”。學生也是哈哈大笑。。。起初,很多學生可能就是為了為組里多掙點分,他或許沒有考慮老師是為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我們要善于抓住這個契機,在后來的教學中我也在不斷完善,比如,有的學生就給我反應,說:“老師,那個xx,他回答的次數(shù)是多,但都沒有說對,這樣就不應該加分”我覺得這個建議提得很好,所以我就對學生說:“發(fā)言中明顯的錯誤,本次發(fā)言無效”。

還有比如平時分析課文遇到一些開放性的.試題,需要你自己組織語言,像這個事或這個人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你怎么看到某人的成功等等,我都跟學生說,發(fā)言必須是三句以上,并且語義不重復,這樣漸漸向發(fā)言質量靠攏?,F(xiàn)在我不光在課堂上用,平時作業(yè)也用,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就扣該組本節(jié)課的發(fā)言分數(shù),所以其他組員有責任監(jiān)督這個學生課后完成作業(yè),起初我自己來檢查作業(yè)書寫情況,現(xiàn)在我開始采用組與組間互相檢查,挑毛病,這樣就促使一部分學生能更認真些。當然,這里也存在問題,比如在前面說的那次調查中,就有一個學生發(fā)言說:“老師,他們說的都是優(yōu)點好處,但我覺得不好,他們就光想著怎么去搶答問題了,你講的他們都沒有聽。”我說:“你觀察得太仔細了,說得太好了,我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彼晕乙舱谂Φ南朕k法,怎么才能讓學生該安靜聽課就安靜,該活躍時就活躍。

以上這些是我在教學關于合作教學的一點粗淺做法,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46283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