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美德,代代相傳。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便流傳了下來。如今,在我們中華兒女身上還有著令人贊嘆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我們常常說道,“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做到的。應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從小到大,我們的一點一滴成長都浸透著父母的心血,每一次提高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誨。為了我們的成長,他們的頭上有了一根根白發(fā),為了我們,他們的身體開始衰老。
孝,其實十分簡單。它能夠是在父親心煩時的一句笑話,能夠是母親生病時的一聲問候,還能夠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我們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父母的恩情。
從古之今,我們中華民族的感人孝心故事從未間斷。臥冰求鯉,黃香溫席,古人是我們的表率。田世國換腎救母,張尚峻背母上學,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孝心從語言做起,每一天給父母一些安慰。孝心從小事做起,每一天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孝心從此刻做起,孝敬自我的父母,用自我最真摯的孝心來回報他們。
我國的歷史還在繼續(xù),我國的美德還在發(fā)揚。做為祖國的期望,讓我們傳承中華美德,讓這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巨人更加輝煌!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二
在開心、快樂、的寒假生活中,我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記述了魯迅先生從童年的生活到青年時求學的不同階段的過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fā)了魯迅先生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我覺得幼年的魯迅和平凡的孩子一樣,充滿了歡歌笑語,充滿了鳥語花香,可是童年已離他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回味無窮的記憶,所以我們要留住自己的童年,把留在心底,也變成我們那散瑣的記憶。
在我們的童年中,也有許多記憶猶新的事情:我再上五年級的時候,星期六、星期天經(jīng)常在寫完作業(yè)后到河堤上的草地上,春天時,用柳條編柳帽;夏天時,躺在草坪上沐浴陽光;秋天時,到草坪上和伙伴們一起捉迷藏;冬天時,大家一起打雪仗……那片和地上的草地,是我最難忘,最回味無窮的地方。
讓我們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與我們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讓我們和魯迅一起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三
之前在語文課本上,陸陸續(xù)續(xù)讀過一些《朝花夕拾》里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讀起來特別有味道,往往讀過之后就很難忘記。這次,我翻開《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細細地讀著,里面的每篇文章都特別精彩,讀后令我有感而發(fā)。
童年是美好的,魯迅的童年卻特別精彩,每讀里面的一片文章,就讀出了真實的感情,猶如親身經(jīng)歷著魯迅童年里發(fā)生的每一件事。而且,我將魯迅的同年和我的童年相對比,發(fā)現(xiàn)我們的童年有一些相似之處。
魯迅童年的時候,家道已經(jīng)衰落,大人們必須為生活奔波。魯迅由于做錯事情,經(jīng)常被長輩責備,這些都讓他感到難過。
我出生在平凡的家庭,爸爸媽媽必須為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而辛勤工作,根本沒時間陪我,在我做錯事后,他們會大聲責備我。魯迅,在文中流露出渴望得到家長的理解,我也希望家長理解我。
這坌書中,最吸引我的一篇是《狗、貓、鼠》,魯迅沒有朋友,只有小狗、小貓、小老鼠陪他玩。文中寫道,魯迅和一只貓結(jié)仇,其實,和魯迅憂愁的不是貓,而是他生活的那個家庭環(huán)境。
讀了這本書,我讀懂了魯迅的童年生活,也思考著自己的童年生活。
這是一本值得一度的好書。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四
放假第三天,按照原計劃我每天在《朝花夕拾》的這冊散文集中閱讀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讀的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圖》。
魯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后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這篇讀后感的讀后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魯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話運動的領袖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正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沖擊,闡明先生對于白話運動的立常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wèi)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懂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文找出,加以對比閱讀,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袄先R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達的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這些所謂的“孝”實在是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謂至孝,家里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贊,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翱棠臼掠H”、“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封建時代的信仰與理念并非都是要繼承或拋棄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確地進行理解才是最正確的。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fā)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wèi)這些的披著羊皮的衛(wèi)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五
先來說說什么是《二十四孝圖》吧:它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魯迅先生著重描寫了他對“郭巨埋兒”的反感。也難怪,郭巨竟然為了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挖坑要埋剛生下來的孩子,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這是多么迂腐的行為??!百善孝為先,但是殺了自己的兒子來盡對母親的那份“孝心”,不能說是“善”。他這么做一來是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來陷老母于不仁。
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chǎn)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統(tǒng)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并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小時候我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xiàn)在終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看了《二十四孝圖》我心中不免產(chǎn)生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要知道我父親也是一個孝子,但是他不是那種“愚孝”。他每晚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奶奶,為她老人家做做家務捶捶背。這雖然是再普通不過的小事,但是奶奶能體會到爸爸的關懷。
“孝”字是放在心中,用心去書寫。而不是整天掛在嘴邊,甚至犧牲家庭去盡責。如果能成為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這才是作為一個母親最希望他兒子做的。
其實婆媳關系的破裂的主要責任應該歸罪于兒子。如果兒子能在中間起到橋梁作用,婆媳應該會相處得很融洽才是。盡孝的方式不止一種,只是看你會不會罷了。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六
《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我從書架里拿出來從未看過幾眼的魯迅先生晚年時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細去看內(nèi)容,卻發(fā)現(xiàn)這部
散文
集中寫的,有全是魯迅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去到晚上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篇,回味無窮。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圖》對于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并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chǎn)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統(tǒng)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并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
文章是作者由兒童讀物談到《二十四孝圖》,回憶起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重點寫了最令“我”反感的“老菜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同時也啟發(fā)著我們要孝敬長輩,盡到做子女的職責,比起舊中國的兒童,我們幸福多了。
然而,今天的我們對父母的孝敬做的并不好。老而無養(yǎng)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看著可憐,聽著心痛。烏鴉還有反哺之恩,更何況我們還是人呢?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必如舊社會對父母惟命是從,但我們做兒女對父母的孝敬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孝,是道德的淪喪,是可恥的。是我們堅決反對的。
剛放暑假,在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前,我和好朋友去北京的孔廟參觀,在眾多的展品中,我不知為何一眼看見了墻角極小,連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圖,而且一眼看見了其中的“郭巨埋兒”。正如魯迅所說,圖的確很清楚,可我還是不愿意承認我理解的意思。圖上還有批注,字非常小,我又一眼看清了,而且后來發(fā)現(xiàn)也只能看清其中的一列字,“子可再有,母不復得”,不過我并不知道他為什么埋兒。直到八月,看了《朝花夕拾》,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們家窮,實在養(yǎng)不起那么多人,只好先養(yǎng)活老人,把兒子活埋。
這二十四孝圖太恐怖了,為了一個“孝”字,竟要那么多講究,甚至把自己、子女等全部拋棄。更何況,有時還是為了孝順并未養(yǎng)育過自己的后母!難怪過去人見父母都是跪下說“不孝兒來見爹娘,求爹娘……”就這二十四孝圖,我與小時侯的魯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并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畫中的那個孩子還在她母親的懷抱中笑著玩呢,旁邊的他父親卻要。那小孩的母親似乎有些不舍呢,我記不清了,若是,這婆媳關系將來好不了,若不是,那這個小孩也是孝子了!一點也不反抗他父母!
舊社會真是萬惡,人們說的沒錯。而且我想,郭巨的母親會不會是故意的?她不會想不到郭巨會埋兒吧。因為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順。
后來,我與我的朋友一同去首都博物館玩兒,,又看到了二十四孝圖,這次的圖很大,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他聽,她也深感恐怖。看來魯迅先生認為的不錯,小孩子們都是可愛的,且心意相通的。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fā)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chǎn)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此拼笮?,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jié)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翱棠臼掠H”、“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wèi)道是可恨的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七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墒且话鄤e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現(xiàn)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或者說,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那么,這麻叔謀乃是胡人了。但無論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這些話,紳士們自然難免要掩住耳朵的,因為就是所謂“跳到半天空,罵得體無完膚,——還不肯罷休。”而且文士們一定也要罵,以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損于“人格”。豈不是“言者心聲也”么?“文”和“人”當然是相關的,雖然人間世本來千奇百怪,教授們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說他的小說好”的特別種族。但這些我都不管,因為我幸而還沒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無須怎樣小心。倘若無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來罷。然而在跌下來的中途,當還未到地之前,還要說一遍: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在書塾之外,禁令可比較的寬了,但這是說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樣。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歷鈔傳》,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電母站在云中,牛頭馬面布滿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shù)膱髴?。這所報的也并非“睚眥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
然而,對于陰間,我終于已經(jīng)頌揚過了,無法追改;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偠灾?,還是仍然寫下去吧。
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藏的老書,并非我所專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但是,我于高興之余,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這并非現(xiàn)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qū)嵨磭L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瓣懣儜呀邸币膊⒉浑y,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棒斞赶壬髻e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遍熑舜笈宸?,于是孝子就做穩(wěn)了,也非常省事?!翱拗裆S”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xiāng)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jié)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fā)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fā)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F(xiàn)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葉,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贝蠹s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于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衣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保ā短接[》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里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現(xiàn)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何況現(xiàn)在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么《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jié)制生育》咧,《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xiàn),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fā)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后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讀后感篇八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賞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
散文
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tài)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tài)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么喜愛,這就是白話。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抖男D》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著一本彩版的《
三字經(jīng)
》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想那時只侑略侑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xiàn)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侑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侑趣,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了今日,又會侑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侑些禮節(jié)過于繁索,侑些做法過于愚昧,也存在著虛偽和殘酷,但和現(xiàn)在侑些人來說,已經(jīng)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侑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侑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xù),那么《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么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時一個年幼的孩子聽過《二十四孝圖》,正睜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著父母的一言一行,時刻擔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險??蓯鄱钟字珊⒆拥耐?,竟被這故事嚇到如此地步,這難道是封建統(tǒng)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這恐怕是他們所期望的。
如果要細細分析《二十四孝圖》中所謂的孝,我覺得“郭巨埋兒”的一段可以當作一個范例?!肮蘼駜骸钡墓适率钦f一個孝子郭巨,家里貧窮,生了兒子之后怕養(yǎng)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為典范的人們,本來是要贊揚郭巨的孝順吧??赡暧椎聂斞缸x了后,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發(fā)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認為,魯迅這般話太過激,不過我認為這是一篇擲地有聲的批判封建意識的宣戰(zhàn)書。并且關于老萊子稍近人情的記載以及劉向《孝子傳》說郭家要埋郭巨時掘得黃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記載,說明《二十四孝圖》是那些儒者編了來騙人的,是用來摧殘兒童心靈的。
不過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涂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涂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因為本來凡事都有個度,過了度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我在網(wǎng)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nèi)绱诵㈨槨U^“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gòu)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xiàn)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要養(yǎng)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fā)。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yǎng)育并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后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4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