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07:44:12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通用18篇)
時間:2023-12-14 07:44:12     小編:溫柔雨

教案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制定的一種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設計,它是教學的基礎和保證。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提前思考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深入研究教材,有助于編寫出更好的教案。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一

比較物體的多少。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以及用數學的意識。

主題圖、小白兔圖、磚圖、小豬圖和木頭圖。

三角形、圓片、小花等學具。

一、故事導入。

《三只小豬》。

二、新授。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

2、師:這一天,河里的小魚在水里游來游去。咦,那邊為什么這么熱鬧?

原來是熱心的小豬們正在幫小白兔蓋房子。房子旁邊的桌子上擺滿了好。

吃的東西,這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子們用來招待小豬們的。

3、教學“同樣多”。

(1)有幾只小豬?幾只小兔?

小兔子們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幾塊磚?(出示兔子和磚一一對應圖)。

那4只兔子共搬了幾塊磚?

有多余的兔子嗎?

有多余的磚嗎?

師:沒有多余的兔子,也沒有多余的磚,那我們就說兔子的只數和磚的塊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1)找一找,圖上還有什么和什么同樣多?

(2)小組交流,指名反饋。

4、教學“多”與“少”。

(1)找一找,圖上有不一樣多的兩樣東西嗎?

學生說,教師現場板書,并適機提問:誰多?誰少?

5、剛才我們知道了“同樣多”、“多”和“少”,那你們知道圖上還有什么東西可以比嗎?課間活動。

三、動手擺一擺。

(1)教師擺橡皮和鉛筆,學生模仿。(教師強調一個對著一個擺。)。

學生同桌互相說:橡皮和鉛筆同樣多。

(2)學生隨意擺數個學具。

數一數自己的學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誰多?誰少?

在小組內比一比。

四、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3題、第4題。

五、發(fā)散練習。

利用今天學習的知識,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體,你發(fā)現了什么?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二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第一冊p32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夠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圖形。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辨認和區(qū)別各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生:(每個小組一份)鞋盒、牙膏盒、藥盒、磁帶盒子;易拉罐、鉛筆、茶葉罐;魔方、骰子、小立方體10個;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師:課件、各種形狀的實物若干、獎品、四種抽象出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出示講臺上的一些實物: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笥?,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由說各個實物名稱,師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生分組活動:說出帶來的東西的名稱。

師:大家?guī)У臇|西可真多啊!看看這些物體,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嗎?(鼓勵質疑)。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體(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

1、學具分類,初步感知。

a、動手操作。

師:你們看一看這么多物品中,有沒有形狀相同的物品呢?你們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兒嗎?請每個小組里的小朋友共同動手分一分。

學生分組操作,師巡視(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說說你們分了幾類?是怎么分的?(3分鐘)。

讓學生邊說邊舉起來讓大家看。

師:他們小組是這樣分的,和你們組是一樣的嗎?

c、小結概念。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能給每類物體起個名字嗎?

指名生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guī)范各種名稱,并板書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2、動手操作,感知特點。

a、感知長方體。

師:(舉起球)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請你也舉起一個球,互相看看拿對了嗎?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師帶領學生依次放回圓柱和正方體。

師:看看桌子上現在有的是什么樣的物體?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在小組里和小朋友說一說。(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你是怎么感覺到的?(5分鐘)。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guī)范語言名稱。并板書:長方體:平面。

c、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在你還想認識什么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你的感覺。

d、集體反饋各種物體的特征。

師: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你認識的什么物體?有什么感覺?

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板書出各種物體的特征。每匯報完一種,老師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找一個來看一看,摸一摸,驗證了他的感覺后再板書。

e、比較。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發(fā)現了圓柱和球能滾,那他們滾的是不是一樣的呢?

指名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說清楚就要鼓勵。

3、抽象思維,形成表象。

師:這幾種物體,如果去掉了它們美麗的外衣,你還認識它們嗎?

課件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

師: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一樣的嗎?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各種物體,它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5、聯(lián)系實際,拓展知識。

師:說一說你身邊的物體還有哪些是這些形狀的?

三、基本練習,鞏固知識。

1、找朋友:小朋友們學得都很認真,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請4名小演員分別扮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余學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舉起來給大家看。(如生: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響應)。

2、摸一摸:請各小組將桌上的物品重新裝到盒子里,蓋上,由一個同學報圖形名稱,另幾個同學摸,“看誰摸得準”。

3、數圖形:電腦出示畫有各種圖形的燈片,師:現在請同學們數一數,在這幅圖里,長方體用了幾個,正方體用了幾個,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填在這張表里。引導學生進行統(tǒng)計,說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其數量。

4、搭一搭: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四個伙伴兒隨處可見,它們的用途可廣了,現在我們就用這些物體做積木,搭一件你們最喜歡的東西,我們比賽看哪個小組合作得。你們愿意嗎?看看桌上的學具,可以先討論一下,你們組里想搭什么?然后開始動手設計吧!

5、匯報:城堡、火車、樓房……。

四、總結。

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們,課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了,小朋友們再見!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三

設計思想:

長期以來,計算教學忽視了教學本身的人文因素,脫離了學生個體。因此,計算教學總是與單調、枯燥連在一起。新課程的實施,給計算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構想、設計現實、生動、活潑,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欣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評互評等多種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并得到全面發(fā)展。

教材分析:

連加、連減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這兩類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從而擴大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并為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打下必須的基礎。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難點之一。教材先通過例1教學連加,然后呈現例2的摘絲瓜場景教學連減。接著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逐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鞏固對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的認識。

學情分析:

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這一知識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充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運算順序,掌握計算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多觀察、多討論、多表述,在多樣的活動中深入領會并掌握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情景建立連加、連減的數學模型,理解連加、連減的具體含義,會進行10以內連加、連減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

4、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連加、連減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快樂。

重點難點:

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學會計算。使學生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教學準備:

圖片、小棒、正方形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舊引新。

師:小朋友們,這個星期天,你們都到哪兒去玩兒了?(生自由發(fā)言)。

師:這個星期天,有兩位小朋友,芳芳和她的弟弟也打算好了去鄉(xiāng)下的奶奶家玩(貼出圖片:芳芳和弟弟)。星期天一大早,芳芳的媽媽就帶著她們姐弟倆一起乘上“口算號”公共汽車出發(fā)了。來,我們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來算一算吧!

學生看卡片口算。

師:一路上,芳芳看到車外的橘子黃了,地里的辣椒紅了,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不一會兒,她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雞呢!芳芳連忙跑過去幫奶奶喂雞。引出例1。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連加。

1、說圖意。課件演示小雞圖(動態(tài))。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小雞也想和我們交朋友,在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來了兩只,又跑來了一只。)。

(2)師:根據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小雞?)。

學生復述圖意,指名說,同桌說,齊說。

2、嘗試列式。

指名學生說說第一種方法兩個算式的意思。

師:老師看到小朋友們還列出了5+2+1=8和5+1+2=8這兩個算式,老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誰能來告訴老師?(生回答)。

(師恍然大悟狀)哦,老師明白了,原來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還可以直接把5、2、1三個數加起來!

(2)讀算式。(師:剛才的小朋友讀得真不錯,你也跟著他讀一讀吧)。

(3)比較不同。

引導學生看這兩個算式與以前學過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個數,兩個加號,讓學生給這樣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數學上叫做連加(板書:連加)生齊讀。

(4)說算理。

師: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來的?(生先討論,再匯報)。

匯報交流(學生可能說一個一個地數出來的?;蚴窍人?+2=7再算7+1=8……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只要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

師:是呀,計算連加時我們一般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師指板書:5+2=7),算出得數7(將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數(強調是算出的得數)加上第三個數,這樣的計算,也就是說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板書:從左往右)。

學生齊說計算方法。

探究連減。

師:你們幫小雞解決了難題,他們可高興了,過了一會兒,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原來有8只小雞,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說圖意(同連加)。

師: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你會編個數學小故事來考考大家嗎?(學生同桌先討論,再交流)。

師:要求還剩多少只小雞,會列式嗎?這個算式怎么讀?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還有一個2呢?8-2-2表示什么?得數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學生答后齊說,師隨學生回答將板書填寫完整)。

指出:計算連減時一般也是先把前兩個數相減,再把算出的得數減去第三個數,也就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連加、連減,在計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的。

三、聯(lián)系情境、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看老師擺出的圖,你們會列式計算嗎?

操作:(1)先擺4根小棒,再擺3根,再擺1根。

(2)先擺10個正方形片,再用線劃掉3個,再圈出5個)。

學生看教師操作過程分別在書本72頁上列式計算。

提問: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學并提問:為什么用10去減呢?

2、想想做做第2題。

3、想想做做第3題。

4、給小鴨子找家。

師:小鴨子們在河里游玩了一會都上岸了,可是,它們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他們找一找嗎?(出示圖,小鴨子身上寫著得數,小房子上寫著相應的算式)。

學生上來給小鴨子找家,個別提問:你是怎么算的?

師:還有誰找不到家啊?哦,老師幫得數是1的小鴨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們能幫它造完嗎?(學生交流方框中應填幾)。

師:你們真棒!咦?這里還有一只小鴨子,它為什么這么傷心啊?那怎么辦呢?誰愿意給它造房子?(學生給得數是4的小鴨子造房子,指名反饋,教師將相應的連加或連減算式板書)。

5、想想做做第5題。

師:夕陽西下,芳芳跟著媽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奶奶家,小朋友們跟著他也一起學會了許多的新知識?,F在啊,有一群小動物還想考考我們小朋友知識學得怎么樣呢,小朋友們,愿意接受小動物們的挑戰(zhàn)嗎?好,我們來看圖,請你看圖后把算式寫完整,看誰寫出的算式多!(出示圖片)。

生獨立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指名學生說出算式,并說說分別是怎么想的?(進行相應的反饋)。

四、全課總結、延伸課外。

師:今天,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計算連加和連減呢?指出:在以后的計算中,小朋友們要慢慢學著把第一步的得數記在腦中,不寫出來,直接寫最后一步的得數。

布置作業(yè):課后找找身邊的連加和連減故事,比比誰找的多!

板書設計:

5+2+1=88-2–2=4。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四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受童謠的音韻美;。

2、培養(yǎng)學生喜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二)知識要點:

1、學習并朗讀這首童謠。

2、能正確認讀本課11個生字。

(三)學法和習慣:

1、學習用指讀的方法聽讀識字。

2、能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漢字。

教學重點:

認讀本課的11個生字;通過朗讀感受童謠的音韻美。

教學難點:

兩、朋、友這三個字學生不常見,掌握起來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你們數學學數字了嗎?(學了)今天這節(jié)語文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和數字有關的兒歌“數字歌”(老師板書)。

二、講授新課。

1、這首小兒歌非常有趣,里面藏著好多小動物呢!打開書第11頁看看你能不能很快找出都有哪些小動物。(訓練學生說完整話。)。

2、如果你們能數出這些動物朋友各有幾只,他們就會從課本中跑出來和你們做游戲。請用數字標在圖旁邊。(老師把阿拉伯數字貼在黑板上。)學生匯報動物的只數,(要訓練學生說完整話。)。

學生每說出一種動物老師就在黑板上貼小動物的圖片,并把它們貼到相對應的數字下面。

3、自己小聲地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4、聽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尤其要聽清你不認識字的字音。在聽錄音時要用手指著每一個字,聽到哪,指到哪。(培養(yǎng)學生指讀習慣,滲透聽讀識字的方法。)。

5、誰愿意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注意:邊讀邊用手指著。讀后,你有什么收獲?

6、自己再讀兒歌,如果還有不認識的字,你可以向同桌請教,也可以問老師。如果認識了,就把記號擦掉。

7、你們學得真努力,課文里的字娃娃想看看你們是否真的認識它們了。瞧,他們偷偷的溜出了門。

(從黑板上的課文中拿出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和誰是朋友?(不按順序出示,讓學生把這些漢字與黑板上的數字一一對應貼。再單獨拿每個漢字數字卡片讓生讀完返還到課文中。)。

8、孩子們,還有幾個字在跟我們捉謎藏,來看一看(出示卡片“小朋友”“數字”)每個詞兩生讀,再齊讀。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五

比大小(計算、語言、社會性)。

1、尋找發(fā)現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2、通過觀察、比較,能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出“誰的大,誰的小”,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

3、能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積極探索。

4、隨即進行謙讓教育。

1、創(chuàng)設天線寶寶家的情景,擺放各種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盤子、湯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動周圍貼上大小不同的卡片,一樣的卡片大小各一。

3、活動室外面鋪上大地墊和小地墊,擺放大的天線寶寶、大紙箱和小的天線寶寶、小紙箱。

天線寶寶歡迎大家來到天線寶寶樂園來做客。丁丁喜歡大的東西,拉拉喜歡小的東西。(出示天線寶寶和他們喜歡的大東西和小東西)引導幼兒說一說他們分別喜歡什么?觀察分析該環(huán)節(jié)作為引入,孩子很感興趣。但是有些孩子吸引力都在天線寶寶上,不能聽清老師的要求。

天線寶寶樂園里還有許多有大有小的東西,請大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小朋友可別亂拿東西,天線寶寶們會生氣的!

幼兒自由探索——集中個別講述:看到什么東西大,什么東西?。浚ńY合社會性,進行謙讓教育)。

觀察分析。

孩子們對桌上擺放的玩具動物很感興趣,許多男孩在玩玩具,出現了爭搶的現象。活動后的講述活動,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話。

老師簡單示范——幼兒自由找朋友——集中講述。

觀察分析。

在找卡片的過程中,能力強的孩子會主動去找自己卡片上內容一樣的好朋友,能力較弱的孩子則不能,有些孩子沒有找到好朋友。因為固定位置的影響,有的孩子找到了好朋友卻不能一起坐。

四、延伸活動。

天線寶寶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們要不要一起去呀?門口有一條寶寶通道,拿大禮物的小朋友要爬過大的通道,去找大的天線寶寶;拿小禮物的小朋友要爬過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線寶寶,然后把卡片放進他們的口袋里??汕f別放錯了!

幼兒根據卡片上物體的大小怕地點——根據物體的大小將卡片放進大小不同的籃子里。

觀察分析。

孩子們對爬很感興趣,能按老師的要求不推不擠。有個別孩子將大卡片放進小箱子。

一、適宜性行為。

1、此次活動的選材上基本能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連貫。

2、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

二、不適宜性行為。

問題1:各個環(huán)節(jié)趕過場,給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少。

原因:怕孩子們在自由探索時,沒有按要求去做,所以孩子們才自由活動一會兒,就急著把他們集中回來。活動的指導沒有針對性。

對策:應放手讓孩子們自由探索,并給予一些能力較弱、不愿參加活動的孩子重點指導。還可以發(fā)揮孩子之間的互助精神,以強帶弱。

問題2:在“找卡片”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許多孩子找到卡片,也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物品相同的好朋友。但是兩個好朋友沒有坐在一起,互相講述,互相交流得較少。

原因:孩子們受固定位置的影響。

對策:改變椅子的擺放。

問題3:延伸活。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六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2、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能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

3、再簡單的購物活動中,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逐步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

課時按排:

10。

教學重點:

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簡單的購物活動中,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逐步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

教學難點:

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及人民幣的兌換。

教學策略:

1、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

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系統(tǒng)地學習有關人民幣的認識。

2、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認識人民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本單元的評價。

要注意考察學生是否正確認識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是否知道了人民幣的單位以及各單位之間的關系,能否進行簡單的人民幣的計算。此外還要考查學生是否熱情主動地參與模擬購物、人民幣兌換等各種實踐活動,是否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是否具有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和情操。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連加連減的含義和運算順序。學習有關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學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的算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會學。初步感知連加連減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連加連減,理解多樣化的計算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

教學難點:

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關鍵:

學習有關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以舊引新。

師:放假時,你們喜歡和爸爸媽媽去外游玩嗎?有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去鄉(xiāng)下的奶奶家玩了。(出示圖片:小明)。

一大早,小明的媽媽就帶著他一起乘上“口算號”公共汽車出發(fā)了。來,我們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來算一算吧!

師:小明看到路旁的小雞正在吃米。你說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嗎?

生:原來有5只小雞,又來了2只,現在一共有多少只?5+2=7。

生:原來有5只小雞,又來了1只,現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雞?7+1=8。

師:不一會兒,他們來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雞呢,小明可是個懂事的孩子,連忙跑過去幫奶奶喂雞。引出例1。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1)理解情境。

師:看,有幾只小雞在吃米?(演示5只小雞在吃米)然后來了幾只?(演示來了2只)最后來了幾只?(演示來了1只)。

師:你能將喂雞的過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并提出數學問題嗎?(如果說不好,可重復演示課件)。

生:小明在喂5只小雞,跑來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現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雞?

師:口才不錯,你說得真完整。

(2)列式。

師: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小朋友們會列式計算嗎?

5+2+1=8。

(3)理解列式的意義。

師:真聰明。我們來讀讀這個式了。

地上的小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三部分)。

師:原來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還可以直接把5、2、1三個數加起來。

師:這樣三個數或三個以上的數加在一起叫做連加。(板書)。

小結:剛才的5+2=7相當于5+2+1的第幾步?(第一步)。

7+1=8相當于8+2+1的第幾步?(第二步)。

看來今天我們學習的算式更加簡單,更加直接。

(4)探究計算方法。

師:這個式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齊)先算5+2=7,再算7+1=8(師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板書演示“搭橋”法,即在5+2的下面畫橫線并在線下寫出得數7)。

師:1與誰相加?(7)。

列式:4+3+1=8。

師:然后打開數學書72頁,填一填。

1與誰相加?怎樣得到的?

小結:計算連加時,我們一般先算出前兩個數的得數后,再加上第三個數。也就是說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板書:從左往右)。

學生齊說計算方法。

三、突破難點,鞏固練習。

(1)演示情境。

看,小雞們吃飽了。(演示小雞跑走圖)。

(2)合作探究。

師:看了這幅圖,你會編個數學問題來考考大家嗎?(同桌交流,再回答)。

師:要求還剩下多少只小雞,怎樣列式更簡單呢?(板書:8-2-3)。

師:這個算式就叫做(生:連減)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連加、連減)。

師:這道題我們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8-2=6,6-3=3。

師:3從哪里減(6),6是什么?(8-2的結果)(師同時板書演示“搭橋”法)。

小結:連減的計算方法:先把前兩個數相減,得出小得數后再減去第二個數。

(3)練一練。

師:什么意思?誰上來擺一擺?說一說。

生:原來有10個三角形,先拿走3個,再拿走5個,還剩多少個?

師:我們也來擺一擺,說一說。

小結:喂完小雞后,小明也認識了今天的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都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從左往右)。

書第73頁第2題,第74頁第5題同桌說圖意,先不做。匯報,再做。

生說師在黑板上擺:我買了……一共多少元?

媽媽沒空,給了10元錢給小明,記得剩下的錢要還給媽媽。誰來試一試?(連減)。

生說師在黑板上擺:我用10元買了……還剩多少元?

小組合作,匯報。

四、總結。

今天小明去了奶奶家,收獲多嗎?你也說說學會了什么?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八

教學目的。

1.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體會減法的含義并且能夠應用.

2.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是本小節(jié)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一)出示圖片:金魚圖和綿羊圖。

1.請你根據圖意列式。

2.教師總結。

(1)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

(2)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

(3)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他們的和不變.

(二)教師設疑。

二、學習減法。

(一)看圖自主理解減法含義。

1.出示圖片:主題圖。

(1)請你自己想一想,這幅圖什么意思?

(2)小組內說一說。

(3)你知道怎樣解答嗎?

2.全班討論。

3.教師小結。

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記做減號.

從5個里面減去2個,還剩3個,寫作:5-2=3。

(二)反饋。

1.出示圖片:做一做1。

2.出示圖片:做一做2。

3.出示圖片:小刺猬拿蘋果。

(三)小結。

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

三、練習。

(一)出示圖片:手指圖。

(二)出示圖片:小鳥摘果子。

(三)出示圖片:老鼠做數學。

四、小結。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九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2、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含義,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愛勞動、愛家庭的教育。

教學重點:

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逛過超市嗎?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擺放的?

為什么要這樣擺放呢?

分類擺放后顧客去買東西更方便。你們想不想學習怎樣分類呢?

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分類。

板書課題:分類。

二、授新課。

1、活動一:整理房間。

(1)有個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園玩,可是他的媽媽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間整理好。

(2)課件出示:同學們看了亮亮的房間,你們想對亮亮說什么?

你們愿意幫幫他嗎?那么你們認為該怎樣整理房間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組匯報。

你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整理嗎?(強調同一類的要放在一起)。

課件演示整理過程。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學習用品?

(3)整理后的房間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你們在家整理過房間嗎?請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

2、活動二:到動物園。

問:你看到了哪些小動物?你能給這些小動物分類嗎?

這些小動物可以分為兩類,會飛的。分為一類,另一類是不會飛的。

請大家給會飛的動物穿上漂亮的衣裳??茨奈煌瑢W涂得又快又好,教師就把他的作業(yè)展示給大家看。

展示學生作品。

問:他涂的對嗎?你有沒有不同意見?你知道會飛的小動物還有哪些?

3、活動三:到農貿市場。

(1)導入:參觀完動物園,亮亮哏媽媽來到農貿市場,課件出示,問:你們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媽媽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指名匯報。

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水果有哪些?你平時還喜歡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還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營養(yǎng),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動四:百貨商店。

(1)導入:最近亮亮的媽媽開了一家商店,讓我們去看看她進了哪些貨?課件出示。

(2)這些貨物就這樣擺放好嗎?

你們能幫阿姨整理一下嗎?怎么整理?指名匯報。

(3)如果把這些貨按玩具、文具、服裝鞋帽三類來分,該怎么分?(同桌討論)。

指名匯報,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5、活動五:把同學分類。

下面的同學注意觀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引導用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把同學進行分類。

三、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開心嗎?請你說說今天你學會了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類的?(如我校的垃圾分類、書店的書等)。

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都要分類,請大家回家后說給家長聽,并請家長記下來,明天交給老師。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

1、教材分析拔蘿卜——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內容。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十數加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蘿卜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并說出計算過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計算方法(并非讓學生全部掌握,學生還可以有別的方法)。在學了加法計算之后,讓學生試著計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個蘿卜?”以促使學生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上去。這是新教材與舊教材的不同。

教學目標:

(1)自己探索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2)從加法計算方法遷移得出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

發(fā)展應用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學生學會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二、說教學法。

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了解。對于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在本節(jié)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樵谧灾鳌⑻骄?、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并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幅畫,是一個好聽的故事,大家想聽嗎?

(二)討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研組材料公開課說課稿2010.3.302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師: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生:我想知道,兩只兔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個?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個?(教師將生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三)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這兒還有三個問題(指黑板),咱們來解決“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的問題。怎樣列算式呢?生:36+23=?(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師: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來的,其他同學自己想辦法計算36+23的結果,可以用小棒、算盤、練習本等。(學生動手探究,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幫助。)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生a: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我在左邊擺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邊擺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數一數,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生b:我是撥計數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撥了3個珠子,在個位撥6個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一看是59。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生f:我是用豎式計算的(邊列豎式邊說),先寫一個加數36,再寫第二個加數23,并把加號寫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寫好后在下面畫一條橫線,再計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師:很好。在列豎式時一定要注意,兩個加數中個位的兩個數上下要對齊,十位上的兩個數也要對齊。然后再計算:個位上6+3=9,把9也寫在個位上,和上面對齊,十位上3個10加2個10是5個10,5寫在十位上,和上面對齊。師:以上四種方法: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列豎式,你認為哪種最簡單?生a:我認為列豎式簡單。生b:我認為口算簡單。

(四)探究類推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問題,后面還有兩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

教研組材料公開課說課稿2010.3.303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四個人共同去解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并討論解決問題。小組長匯報:組a: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蘿卜,我們的算式是36-23=13。師:你們是怎樣計算36-23的?組a:我們用口算,6-3=3,30-20=10,10+3=13。組b:我們列豎式(邊寫邊說),先寫第一個數36,再寫第二個數23,6-3=3,3-2=1。師:是3-2=1嗎?生:是3個10減2個10等于1個10。組3: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五)總結。

師:在這節(jié)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生a:我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好。師:哪一點表現得很好?生a:老師提的問題我認真思考,還積極發(fā)言了,而且我講的故事很好。生b:我認為自己表現得還可以,我也積極發(fā)言了。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我把36+23算錯了。師:同學們也可以評價一下別人。學生踴躍發(fā)言,都很注意發(fā)現其他學生的長處。師:在這節(jié)課中,有好多同學都表現得好,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而且把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好。大部分同學也都能好好地去學習,個別同學沒積極思考,老師希望你下一節(jié)課有所進步。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整理物品的習慣。

教學重點:學習按一定的標準給物體分類。

教學難點:學生在議一議,評一評,分一分的活動中,切實感受到物體如何按某一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時間:1課時。

第一課時分一分。

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4題。

課時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整理物品的習慣。

設計新意:通過舉例加深學生會按照標準分類。

教學準備:文具盒,鉛筆,橡皮,尺等;學具盒,三角形,正方形,圓形。

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觀察教材的插圖。

提問:課桌上有些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應該怎樣整理,各種物品應放在文具盒里還是放在學具盒里。

總結:這些物品可以按用途分類分成文具和學具兩類。

引導學生把自己課桌上準備的學具﹑文具進行整理﹑分類。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是怎樣整理的,分成了幾個部分,各是哪些物品。

二、鞏固與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識別畫的各是什么動物。從左往右排列,上面一排是金魚﹑狗﹑青蛙﹑海獅﹑鯨,下面一排是鹿﹑螃蟹﹑猴﹑松鼠﹑蝦﹑小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出這些動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把它圈出來;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動物,則不要圈。

2、第2-4題。

先讓學生討論怎樣分,確定分的標準后,再動手分一分。

其中第2題可以按食品和非食品分類,第3題可以按水﹑陸﹑空分類,第4題以按蔬菜和水果分類,也可以按它們不同的顏色分類。

三、總結評價。

要讓學生觀察﹑討論,弄清按什么標準分,自己分一分。要根據習題內容和學生的需要,合理安排學生獨立學習或合作完成。還要組織學生交流分類的結果和分類的思考。

板書設計:分一分。

學具盒水中交通工具。

文具盒陸上交通工具。

水里動物空中交通工具。

陸地動物蔬菜水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二

教學內容:教材第2-3頁數一數。

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看圖能力,數數能力,感受數學在身邊。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學會觀察的方法,會用點來表示物體的個數。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看圖能力。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有好多小朋友和你們一樣,也喜歡去公園玩。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出示圖)。

二、新課。

1、看圖。

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說。

你能按順序說一說有哪些物體嗎?指名說。師生齊看圖。

2、數數。

什么物體有幾個呢?自己數一數,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匯報:**有幾個。

3、提問:

(1)大象滑梯有幾個?所以可以用1個點來表示。師:有幾個物體就用幾個點來表示。

(2)秋千有幾個?用幾個點來表示?為什么可以用2個點來表示?

(3)木馬有幾個?用幾個點來表示?

(4)幾架小飛機?畫上幾個點?

(5)幾只小蝴蝶?用幾個點表示呢?

(6)小鳥有幾只?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畫上幾個點?

(7)哪個物體用7來表示?

(8)哪個物體用8來表示?

(9)球有幾只?用幾個點來表示?為什么?

(10)哪個物體用10來表示?

4、小結:

小朋友們真聰明,能看圖按順序說出這個圖里面有哪些物體,還能細心地數出第個物體有幾個,有幾個,就用幾個點來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數一數(板書課題)。

三、練習。

1、看一看,在我們的教室里你還想數哪些物體呢?

數一數:有幾張桌子?幾個窗戶?你還想數什么?

2、看圖數數,并用點來表示。(補充)。

3、作業(yè):練習冊第一課:數一數。

四、課后記。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三

使學生通過操作,初步知道“同樣多”、“多”、“少”的含義,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用數學的意識。

重點:會正確地進行“多”、“少”的比較。

難點:會比較幾個物體的多少。

課時:一課時

“同樣多”、“多”、“少”兒童一般在入學前對它們都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并不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而往往是憑直覺,或者用數一數的方法來比較多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應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一、導入

播放書本上的圖片,請學生講講圖中的故事,引出比較。

二、激趣感知,掌握方法

1、觀察圖片,教師出示第一個問題:比一比,小兔和磚的數量誰多誰少?說說你的理由。

(1)學生討論交流。

(2)匯報答案。

(3)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較同樣多的方法。

(4)應用學習“同樣多”。

2、觀察圖片,教師出示第二個問題:比一比,小豬和木頭的數量誰多誰少?說說你的理由。

(1)學生交流問題。

(2)匯報結果。

(3)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較“多”、“少”的方法。

三、鞏固拓展

1、教師出示問題:仔細看圖,圖中還可以比什么?快和小伙伴們說說吧!

2、學生交流并匯報結果。

四、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1、觀察圖片,學生動手擺一擺。

2、選擇練習“同樣多”、“多”、“少”。

3、畫一畫“同樣多”、“多”、“少”。

五、小結

想一想: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yè)

請同學們回家后拿出自己喜歡的物品,再動手擺一擺同樣多或一行多,一行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四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1~9頁,上下,前后,左右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

2、使學生學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根據行、確定物體的位置。

三、教學重點:正確辨別“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學難點:正確辨別“左、右”的相對性。

五、教材分析: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過前面的學習,對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不一定能準確地加以判斷,因此本單元進行集中教學。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特點:

1、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兒音體驗空間方位。

2、依照兒音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進行編排。

六、教學建議:

1、注意根據學生認識空間方位的特點安排教學。

一般學生在6歲時就能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辨別尚未發(fā)展完善。因此,對于“上、下”、“前、后”,可以盡量放手讓學生獨立辨別,而“左、右”則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為中心過渡到以自然標志為中心進行辨別。

2、要適當把握教學要求。

“左、右”的相對性比較難理解,教材主要是通過一些活動和游戲來幫助學生辨別。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或自己創(chuàng)設活動,組織學生充分地體驗,應避免抽象地讓學生判斷。

七、教學安排:

1、上、下…………1課時。

2、前、后…………1課時。

3、左、右…………1課時。

4、位置……………1課時。

一、上、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使學生形成辨別一定的空間方位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教具、學具準備:掛圖、彩筆、紙。

教學方法:討論法、游戲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新的一學期開始了,編書的叔叔、阿姨們給我們帶來了兩位朋友——聰聰和明明。他們可是數學王國里的小精靈噢,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他們就會跳出來幫忙的。同學們愿意和他們成為朋友嗎?現在,我們就和聰聰、明明一起進入神奇的數學王國吧!

2、揭示課題。

聰聰問我們:“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這們說得真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上、下。(板書課題: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說一說我們生活中有關上、下的例子嗎?

2、觀察畫面,體會上、下的含義。

(2)出示掛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告訴大家好嗎?

(3)大家發(fā)現了這么多東西,真了不起!

誰能說出:汽車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師這樣提出問題嗎?

3、看書第1頁,完成書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訂正。

三、活動。

1、拍手游戲。

(1)教師發(fā)口令,學生上下拍手。

(2)聽反語:教師說“上”學生在下面拍手,教師說“下”學生在上面拍手。

2、小組活動。

四、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認識了誰?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作業(yè)布置:

畫一幅自己喜歡的能夠表示上下關系的畫。

板書設計:上下。

教學反思:

二、前、后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頁,做一做的第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義,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使學生形成辨別一定的空間方位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前、后”的基本含義,了解它們的相對性。使學生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三者相比的相對性。

教具、學具準備:第2頁的情景圖。

教學方法:討論法、游戲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做個游戲。咱們玩“老鷹捉小雞”好不好?(師做母雞,一生做老鷹,其他生做小雞)。

二、學習新知:

1、師生一起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

2、師提問:我的后面是誰?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誰的前面?我前面是誰?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誰?

3、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

4、出示第2頁主題圖。

(1)自己根據圖畫提出問題。

(2)小組內解決問題。

(3)在書上填寫。

三、練習:做一做第2題。

1、學生自己根據圖意提出問題。

2、小組解決問題。

3、在書上填寫。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前后。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五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學生每天接觸的鉛筆作為教具,創(chuàng)設兩手分別拿著3支鉛筆和2支鉛筆的情境,并夸張地做把兩部分合起來的動作,讓學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支鉛筆。通過合起來的動作讓學生了解“合起來”就是計算一共有多少,并讓學生拿著鉛筆跟我一起做一做,以加深他們的印象。接下來讓學生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并且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皵怠睂τ诤⒆觽儊碚f都不是問題,但是讓他們說的時候,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由于他們是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語言表達既不準確也不完整,于是我試圖讓他們跟著我學說,經過幾次的訓練,大部分孩子已經可以按照題目的意思表達清楚。接下來我試圖讓學生來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但學生的“問題”真的是一個大問題。有的學生的問題是:2+3=5;有的是:2支鉛筆加3支鉛筆是5支鉛筆;有的是:2支鉛筆加3支鉛筆是多少?雖然有的同學已經將加法的意義說出來了,有的同學的問題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簡練的問題。直到解決完問題,我結合本情境引導、強調算式和問題的不同后,還有些同學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問題的概念。在下面的“練一練”中,我也能讓學生結合情境圖說說圖意并提出問題再列出算式解決,進一步鞏固加法的意義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jié)課只為提問題開了個頭,學生在反復引導下已經逐漸抓住了提問題的雛形,我相信以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更棒的!

本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擺一擺”這一活動中,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等圖片轉換成學生現有的小棒,讓他們根據圖意來擺一擺,可是,一年級的小朋友真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啊,讓他們拿出小棒來之后就開始和小棒交上朋友了,盡管我一直提醒,但是收效甚微,孩子們還是沉浸在小棒中不可自拔。數學課堂上的活動需要老師精心的設計與引導,由于本次是學生第一次使用學具來活動,所以孩子們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我在以后的活動課中,我要更加精心的去設計和組織,爭取使學具成為真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體驗,在動手操作中逐漸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六

1、在非常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初步了解兒童認數、數數情況。

2、通過觀察等探求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讓學生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快樂,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

4、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對人對物的愛的情感,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會聽、會說、會補充的良好習慣。

5、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內容法制教育。

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數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及合作與參與的意識。

教學準備情境圖、實物。

授課時數1。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激發(fā)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跨入小學的校門感覺新鮮嗎?上學了,你已經是一個小學生了。從現在起,你將和老師一起在這所學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學習、生活,探討許多數學問題,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高興嗎?讓我們來相互認識一下。

1、師生相互介紹。

2、教師簡單介紹我們的校園及小學生活。

伸出兩只小手,互相數一數同桌小朋友有幾根手指。

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

(二)數一數。

1、激發(fā)觀察興趣。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2~3頁掛圖,出現一所“美麗的小學”情境圖。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生:知道,學校。

生1:這里有一位老師,還有很多小朋友。

生2:這里有一座大樓。還有一面國旗。

配合學生回答,貼一面國旗圖在黑板上,并說明國旗的特征。教育學生:國旗是國家的標志和象征,要熱愛、尊重國旗。同時向學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相關內容。借機教育學生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時應該注意的紀律。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第十三條升掛國旗時,可以舉行升旗儀式。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的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并可以奏國歌或者唱國歌。全日制中學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私人住宅地方不得升掛國旗。第十九條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涂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較輕的,參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處罰規(guī)定,由公安機關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2、數圖中的數量。

(1)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里有幾面國旗?

(2)師:一面國旗,就可以用數字“1”表示。(同時在圖右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3)教師領讀,學生自己小聲讀。

(4)小朋友們再找一找,圖中還有哪些也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5)小朋友們再數數看,你又發(fā)現了什么?有多少?

(三)認讀1~10各數:

1、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后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2、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認讀1~10各數:

1、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后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2、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四)數身邊的事物:

你有幾個鉛筆盒?幾枝鉛筆?

第一行有幾位同學?幾位男同學?幾位女同學?

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戶?幾枝日光燈?

你的右邊有幾位同學?左邊有幾位同學?

黑板的上邊貼了幾個字?

(五)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數10以內的數,有的小朋友很聰明,還會數比10更大的數,真了不起!老師希望小朋友們回家后在數數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東西。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寫10以內的數。

板書設計:

數一數。

1、2、1、2、5、6、7、8、9、10。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七

學生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之前,已經學習了1-6的口訣,對口訣的結構及意義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數較大,記憶不太容易。因此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自主參與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掌握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利用文學作品和相鄰乘法口訣間的聯(lián)系來理解并記憶乘法口訣,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習用數學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從整個流程上來看,還算順暢,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我知道這是教學的基本要求,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借助孩子們熟悉的圣誕節(jié),引出問題,然后根據情境圖,讓孩子根據每個小朋友說的話自己發(fā)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孩子能容易提出。接著出示表格,借助一個星期有7天,把表格獨立填寫完整,集體訂正。

2、主動探究,編制口訣。

學生已經學過了1到6的口訣,已經知道了口訣的一些特點,如小數在前面,大數在后面,還有積的一些變化規(guī)律。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編口訣。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努力,而總結并熟悉了乘法口訣而感到很高興,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并對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課外延伸都進行了很好的關注。然后進行反饋,再反饋時,投影展示了兩個學生的作品,發(fā)現學生在圈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孩子對乘法口訣意義的'理解有問題,不能熟練的說出算式或是口訣的意義,孩子沒有利用點子圖進行推算和幫助自己理解記憶口訣的的意識,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對孩子這一意識的培養(yǎng)。

3、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這節(jié)課我認為還有一個有待提高的的地方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可能是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孩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讓孩子交流討論時,積極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小組合作的練習,增強孩子的合作意識。

4、及時捕捉生成性資源。

課堂上,我充分的讓學生觀察、交流,在問孩子是怎么記口訣這一問題時,孩子都動腦去向各自的方法。另外在學習到難點的時候,7×8=7×()+7×()時,當給學生出示出課本上的豎線圖時,孩子明白這一種方法之后,又想出來其他的全部方法,當孩子展示出這種方法時,及時給予孩子鼓勵。使學生初步體驗探索研究的過程,分享探索成功的樂趣,獲得超越教材的知識。

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還有,我認為我的評價語言過于蒼白,針對性不強,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評價語言的運用,讓每一節(jié)課都能給學生帶來收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級數學還剩下多少教案文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高、有矮;通過合作交流,學會比較物體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來的。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合作交流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高矮。

學具準備:積木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高有矮。

1.引導比較。

找兩個身高相差較大的學生比較,你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說有高矮,胖瘦的區(qū)別都應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高矮的問題。

板書: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兩個身高差不多的同學到前面分開站著,比較高矮。

好像有點困難,我們該怎么辦呢?

2.布置活動:小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匯報交流。哪個小組來匯報給大家聽。

4.總結方法:直接比或作記號比等方法。

三、排隊游戲?

1.小組內比較說說誰誰最矮。

2.逐漸增加小組人數,說說誰第二高。

四、反饋練習。

1.第12頁第7題。

(1)說出動物名。

(2)比較高和矮。

2.舉其他喜愛的動物作比較。

五、學生活動。

1.摸高活動。

說一說怎樣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來摸)。

2.擺高活動。

拿積木或鉛筆搭高不倒比較。

3.悄悄話游戲。

(1)表演。

兩生上臺,對一生說悄悄話:踮腳尖比高矮?

(2)判斷思考。

誰高,問題出在哪兒?

六、評價總結。

比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學會了些什么?

板書設計:高矮。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38617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