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9 14:18:44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九篇)
時間:2023-03-29 14:18:44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一

【摘要】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學校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斷的豐富起來,信息技術成為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只有熟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合理將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進行整合,才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多媒體環(huán)境為實驗探究性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關鍵詞】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整合 多媒體 課堂教學

新課程要求,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毫無疑問,以信息技術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的運用使課堂教學形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有效地增加了課堂教學信息傳輸能量。但是科技是把雙刃劍,作為新生事物的多媒體教學雖然帶來了一系列的益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偏差。只有正確認知多媒體教學,努力尋求它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之間的結合點,各施所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一、信息技術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整合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增加一些輕松的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調節(jié)氣氛還可以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一副形象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逼真的動畫,往往可以誘發(fā)認知的內驅力,使人對自己的認知對象產(chǎn)生強烈的熱情。同時,這些情景可以成為思維活動的向導,從而牽動著人對認知對象的想象。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使教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兩方面的限制,宏觀世界的博大和宏觀世界的復雜都能直觀再現(xiàn)在課堂上,使許多抽象微觀的知識具體形象化。

二、信息技術與實驗的整合

化學實驗教學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鞏固知識,獲得實驗技能,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使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化學實驗是對實驗教學的有效補充。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許多抽象的化學概念、化學規(guī)律,復雜的化學反應環(huán)境由靜態(tài)變動態(tài),由無聲變有聲,由抽象變具體,不僅能大大增強表現(xiàn)力而且易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有著極高的價值,從而促使學生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入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信息技術與演示實驗的整合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學科,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直觀的感知并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理解,同時對所學的一些理論知識進行實驗驗證,因此演示實驗在學生學習化學知識中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地位。

2、信息技術與微觀實驗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較好的解決教學中的微觀問題,對化學中微觀概念可以進行直觀演示,一個知識點可多次演示,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例如《晶體結構》這節(jié)課是物質結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微觀結構的知識,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是學生難于理解的重點和難點知識。為了使學生能真切地感知微觀世界的精彩和奇妙,將這節(jié)課通過多媒體輔助來完成,通多微觀動畫的演示,激發(fā)學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這節(jié)復習課中,通過學生們所認知的三類晶體進行深入的研究,結合有關的立體幾何知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們帶著新奇和強烈的探索欲望走進物質的微觀世界。在感受物質結構美的同時,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了思維的嚴密訓練。

三、信息技術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整合

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的探索、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習資源和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如在講授金屬材料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金屬材料知識以及這些金屬材料在工農業(yè)生活生產(chǎn)、航空航天、航海、生物、和高科技技術中的應用。并開展研究性學習,全班同學在網(wǎng)絡上共享、共同交流和討論等。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學習有了動力,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使課堂教學能充分面向全體學生。

學生討論題設計思路五花八門,各有優(yōu)缺點,各拿實物現(xiàn)場連接不太可能。如果讓學生現(xiàn)場畫在紙上,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馬上評價、修改,這樣就能達到反饋及時,一目了然,也鍛煉了學生的繪圖能力。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的整合

1、信息技術與課外學習的整合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要獲得是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對于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輔助材料和知識提升由于時間和空間上很具有局限性。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化學教學,使化學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書本、教室和實驗室,教和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和擴展。例如: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將自己的教案、課件、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和習題發(fā)在上面,供學生在課余時間上機查尋和使用,給學生的預習、復習提供了良好的課外學習環(huán)境,同時也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2、信息技術與化學復習課和習題課的整合

化學習題是化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鞏固“雙基”、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化學教學,能正確、高效地進行化學習題教學,對加強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意義。多媒體技術提供了強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該功能編制習題,進行習題訓練,使師生都能及時得到化學學習和化學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以便師生能夠及時進行學習和教學的糾正。對于形成性檢測,以選擇或填空的題型編制習題,課上集體練習,及時出示答案,并合理設置聲音、動畫,增強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解習題,可充分發(fā)揮其容量大、省時省力的優(yōu)勢,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可以替代小黑板出題或者進行過程分析,并且分析時完全可以 是動態(tài)的,故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下的化學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雖然在諸多方面比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更多的優(yōu)點,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因此,在化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應該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越性,解決傳統(tǒng)方法難于解決的問題。多媒體教學它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了教學環(huán)境,提高了教學效率。因此,我們要學會各種信息技術知識,更好的應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讓信息技術在我們的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彭立 《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教學資源應用》

[2]和學新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3]王磊主編 《化學教學研究與案例》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二

【摘 要】目前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本文粗淺的談了信息技術與學科如何整合的技能。

【關鍵詞】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什么是整合?目前國內對整合比較主流的理解是“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就是以其它學科知識的學習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其它學科的教學中去,從而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解決其它學科問題的綜合能力。這種觀點將課程整合的重點放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上。它突出計算機作為工具,去輔助各傳統(tǒng)學科的教學。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一個新的以教育技術的變革來推動教育本身變革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怎樣把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之中,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撐課程實施的基礎因素之一,并融入課程內容當中而成為一個整體呢?本人簡單地從以下幾點來進行探索。

一、信息技術課教學要積極主動地與各學科融合

從學科的基本屬性上講,信息技術課作為學科既有其獨立性又有與其他學科的相容性。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是以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為載體,把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知識和能力滲透到信息技術學科中來,一方面可以豐富和擴展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養(yǎng)了學生多思路、多方面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通過實際教學我深刻的體會到無論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還是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載體就是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信息技術課只有以其他學科內容為載體才能使信息技術課上得生動活潑而不顯得蒼白枯燥。

二、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是教學或學習的輔助手段,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由于信息技應用的介入而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種情形:(1)展示型教學。教師利用計算機或網(wǎng)絡以一定的文檔形式展示教學內容,如文本文檔的輸出、演示文稿的放映、一段視頻或者音頻文件的播放、學習資源的展示等。這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2)資料型教學。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借助某些學習軟件或從網(wǎng)絡上獲得相關的學習資料,以完成某項特定的學習活動。(3)拓展式教學。把在課堂內還沒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學習任務延伸到課外,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予以解決。因此,在課程整合中我們應當根據(jù)教學或學習活動的實際要求和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課堂教學的進行,以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和智力發(fā)展。

三、運用資源平臺,開展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

1.教學系統(tǒng)平臺。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系統(tǒng)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依托該平臺進行,而系統(tǒng)本身不提供學習資源。

2.教學資源平臺。教學內容通過軟件平臺呈現(xiàn)有序、系統(tǒng)化的特點,立足于知識點的分析與應用,在知識層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服務。

3.學習資源平臺。通過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或模擬某些學習情境,整合相關資源并進行專題學習活動。學習資源平臺可以是某些專題學習網(wǎng)站,基本欄目有“教學設計”、“學習資源”、“作品展示”、“討論社區(qū)”等,學生可在網(wǎng)站上按照教學設計的要求,利用學習資源進行學習活動(含小組合作、在線討論等形式),并把學習結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現(xiàn)在網(wǎng)站上。

四、運用信息技術達到能力整合的目的.

現(xiàn)代教育專家認為:“今天開設信息技術課,是為了以后不再開設信息技術課?!苯逃慕K極目的是培養(yǎng)能力,“課程整合”作為一種教與學的手段也概莫能外。如此說來,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在整合學習過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終身學習過程中的輔助功能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應該使受教育者(包括教育者)逐步達到以下三個層次的能力目標:

第一層次:有一種強烈的憑借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協(xié)作學習的意識。

第二層次:有較好的憑借信息技術實現(xiàn)對單一學科探究學習的能力。

第三層次:有一定的憑借信息技術實現(xiàn)對跨學科課程的整合學習能力。

在信息化社會里,知識的綜合程度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分科教學顯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師既要從事本學科教學又要善于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合科教學;相同學科的教師要加強合作,不同學科的教師也要相互協(xié)作。所以在硬件資源達到一定標準的同時,整合的中心任務應該是隊伍建設——人力資源的培養(yǎng)開發(fā)。要培養(yǎng)一支善于鉆研、勤于創(chuàng)新、樂于合作、有較強學科知識和較高信息素養(yǎng)的具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把有限的人力資源整合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資源整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得以優(yōu)化,使課程整合的過程真正活起來。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進程中,我們要從課程整體論和系統(tǒng)論來考慮,以網(wǎng)絡資源的應用以及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構建作為主要特征,從學習資源開發(fā)及應用到信息化課程開發(fā)及應用,特別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制定和實施,要大力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學結構模式,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從而培養(yǎng)出既具有高信息素養(yǎng)又能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不斷學習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內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概況 陶增樂

[2]新模式課與教學實踐霍坤譚瑩 徐世成

[3]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 何克抗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三

摘要:隨著21世紀的來臨,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是當前各類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術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本文闡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實施有效整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科整合 實施

21世紀,人類面臨從工業(yè)時代向信息時代的急遽轉變,知識傳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幾何數(shù)字遞增。以多媒體和網(wǎng)絡為核心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使得知識不再以單一的文本形式來傳遞,而是融入了聲音、圖片、影像等多種媒體,知識內容的豐富與傳遞形式的多樣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引發(fā)了一場世界范圍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學習革命。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涵義

信息技術是指人類對數(shù)據(jù)、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各種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檢索的經(jīng)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當今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以個人電腦、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傳播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給許多領域都帶來了革命性變革。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有價值的文化信息的傳遞為學生個體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從文化傳遞的角度講,信息技術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學科課程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個新概念,要有新思路?!罢稀敝小罢薄K恕罢{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罢稀币辉~,鮮明地體現(xiàn)了改革的召喚,強調了改革的力度?!罢稀闭咽局@樣的精神: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這兩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氣力,經(jīng)過一番整治,使它們在新的水平上結合成一個整體――全新的課程體系?!罢稀钡哪康暮鸵饬x不僅是為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是要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實現(xiàn)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全方位的現(xiàn)代化,要突破傳統(tǒng)教育的模式?!罢稀?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學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學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把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有機的組合,把知識與思維、理論與實際、感性與理性辯證統(tǒng)一起來。學科整合既有教育技術的整合,又有學科知識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要發(fā)揮“不可替代”功能,不擺花架子,要從實效出發(fā),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要多發(fā)揮信息的獨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學內容用別的方法、甚至是比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機器擺花架子。教學內容、學校條件千差萬別,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也會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樣的教育技術,取決于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經(jīng)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國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普遍反映整個教改并沒有大的突破,主要問題在于,現(xiàn)有教改對教學理念、內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徹底,是在不觸動原有體系的基礎上的“改良”,未能對其實施“大手術”。主要表現(xiàn)在:1.教學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智力的培養(yǎng)而輕視能力、情感的培養(yǎng),至今未能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匱乏。2.教學內容: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教材大同小異,沒能超出既定模式,創(chuàng)新成為了奢談。3.教學手段:各個學校添置了不少設備,但設備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閑置未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4.教學方法:在教改中我們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學方法,但遺憾的是最終因為種種主、客觀原因都未能推而廣之。5.教學模式:深受前蘇聯(lián)學者教學模式(激發(fā)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運用鞏固――檢查效果)的影響,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然運用。在21世紀信息時代,我們有必要運用信息技術參與教學改革,進行學科整合,促進教學改革。

三、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實施

1、注意結合各門學科的特點,建構易于實現(xiàn)學科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每位教師都應結合各自的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地體現(xiàn)新型教學結構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所以模式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不應將其簡單化。但是若從最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考慮,則有兩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能夠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即“研究性”學習模式(也叫“探究性”學習模式)和“協(xié)作式”學習模式(也叫“合作式”學習模式)。

2、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與學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相整合,是為了實現(xiàn)徹底改革傳統(tǒng)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促進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成長的目標,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作指導,對于我國教育界的現(xiàn)狀特別有針對性――它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對于我國傳統(tǒng)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是極大的沖擊;建構主義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多媒體和網(wǎng)絡通信技術的日漸普及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可以說,沒有信息技術就沒有建構主義的“出頭之日”,就沒有今天的廣泛影響,它可以對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和自主探索,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tài)就難以改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也就落空。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并非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fā)多媒體素材或課件,而是要求廣大教師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網(wǎng)上的已有資源。在確實找不到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的情況下,才有必要由教師自己去進行開發(fā)。

4、注意運用“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使計算機既可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又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最理想的辦法是將“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理論;這種理論正好能適應“既要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要求。在運用這種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并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課程整合的整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5、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來進行整合。為了推進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須明確認清教學過程的本質,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把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創(chuàng)建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學教并重”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這一中心來進行,不能把“整合”變成技術與教學的簡單“疊加”,那是沒有意義的。要求教師密切注意教學環(huán)境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看看通過自己將要進行的“整合”,能否使各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和傳統(tǒng)教學過程相比發(fā)生某些改變,改變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將會改變,哪些還沒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緊緊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通過最終教學設計所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xiàn)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這樣的整合才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李健平.整合學科教學過程構建信息技術平臺[j].教育發(fā)展研究,(7)

[2]沙培寧.淡化學科意識強化工具概念[j].中小學管理,(11)

[3]蔡祖泉.試論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遠程教育,(10)

[4]楊舸.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江西教育,2002(11)

[5]王倩.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其發(fā)展趨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增刊)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四

瑞安市玉海中學 劉麗霞

[摘要] 電腦的發(fā)明及發(fā)展使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要求廣大教師在學科的教學中廣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我校從創(chuàng)辦開始就一直提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xiàn)了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多媒體網(wǎng)絡化教學成為教學的常規(guī)手段。如何有效地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充分發(fā)揮信息資源的優(yōu)勢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我們每一個老師認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英語學科 整合

[正文]

一、案例背景

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為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供了理想的資源與環(huán)境。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發(fā)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要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軟件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在教學中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提倡任務型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和任務型教學的整合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互動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完成設定的目標任務,從而使學生能主動、自主地學習知識和提高語言技能,增進對外國文化的理解,達到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高一英語新教材(下)unit 14 festivals,period 3的教學實踐案例。

二、案例過程

“the birth of a festival”網(wǎng)絡教學設計方案

ⅰ、學習目標與任務

1) 學習目標

語言技能目標:

﹡ know something about kwanzaa, such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estival, the aim of creating such a festival etc.

﹡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能力目標: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earching、gaining、consulting an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reading as well as other abilities.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reating.

情感目標:

﹡ develop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ng

﹡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aim of creating festivals.

2) 學習任務

﹡ 課前:學生分小組查找有關chinese spring festival 和christmas 的資料,整理并呈現(xiàn)書面報告。

﹡ 課上:教師通過不同的任務,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再以生生編對話、學生合作討論等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和提高。

﹡ 課后給出網(wǎng)站,自由查找一個節(jié)日,寫一篇有關節(jié)日的文章。

ⅱ、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于節(jié)日比較感興趣,也喜歡搜集這方面的材料,因此學習有一定的主動性.再加上多媒體的介入,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ⅲ、教學過程

step 1 lead-in

以flash<

>導入新課(上該課時正值情人節(jié)),輕快的歌曲和美麗的畫面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today is feb,14th

ss all know that feb,14 is valentine’s day. so ask some more questions:

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valentine’s day ?

what do lovers usually do on that day?

how does valentine’s day come from?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說明:通過情人節(jié)自然引出西方的節(jié)日,flash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氣氛,為課文的處理做了鋪墊。

step 2 pre-reading

t: 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the world. which festival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china? how about in the west?

make a comparison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popular. it is as important as christmas in west.

get the ss to repor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time from the first day to the 4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on dec. 25th

preparation cleaning, hair cut, buying new clothes and so on cleaning, buying presents, decorating christmas trees, etc

special food new year cake, dumplings candies, cookies

presents foods,fruits,clothing, etc christmas decorations,drinks,fruits

activities meals, visits, family reunion,meals

purpose saying goodbye to the old year and welcome the new year celebrating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question :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說明:通過比較兩個重要的節(jié)日,讓學生把已經(jīng)準備好的材料報告出來,使學生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同時對chinese spring festival和christmas 有一個更深的了解,問題do you think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culture and history? 為創(chuàng)設節(jié)日的意義討論埋下伏筆。

step 3 reading

ng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other festival-kwanzaa.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to african americans. i have spanided the passage into 4 parts.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para 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creating kwanzaa

part 2 para 3-8 seven principles

part 3 para 9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kwanzaa

part 4 para 10 effects of creating festivals

說明:通過速讀,概括每部分的大意,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同時訓練了學生的組織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及速讀的能力。

ng

1) part 1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1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o created kwanzaa? in which year?

why did he create kwanzaa?

what characteristics did the african first fruit festival have?

2) part 2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2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 in mind

what are the seven principles?

after ss answered,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to think about a question,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get several pairs to report.

下面是有些學生的觀點:

s1: unity, if we don’t unite together, we can’t do anything.

s2: purpose, because purpose can make us do better.

s3: creativity, we can’t live without it.

s4: faith, we should have belief in our mind.

3) part 3

get the ss to read part 3 slowly with the questions in mind

why did a decide the dates one day after the christmas?

how do african americans celebrate kwanzaa?

4) part 4

get the ss to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and find out what effects will bring by creating a festival.

(以上答案見課件)

說明:學生對文章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后轉入細讀每一部分,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訓練了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討論題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給了學生一個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step 4 summary

1) watch the video to revise what we have learnt

2) do “true” or “false” statement

1. kwanzaa is a very old festival.

2. the word kwanzaa means first fruit in swahili.

3. kwanzaa is based on old african festival.

4. kwanzaa is celebrated on the same day as christmas.

5. people who celebrate kwanzaa light a candle for each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6. creating festivals help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economy.

(答案見課件)

說明:通過“true” or “false” statement, 使學生鞏固所學書本知識并能正確判斷有關kwanzaa的內容。

step 5 post-reading

1) interview

ss work in pairs, playing the roles of a journalist and an african american, make an interview. then the teacher invites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 interview.

model: j- journalist a- african american

j: good morning, i’m from ruian daily. i’d like to know about kwanzaa. may i ask you a few questions?

a: sure

j: when was the kwanzaa born?

a:……….

說明:通過這項活動,使學生們把已有的語言知識轉化成口頭的語言,提高了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對語言的組織能力。

2) comparison

get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 compare kwanzaa with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in which way are they similar and how are they different?

3) discus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any cities are creating various festival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for example, ruian bar culture festival, shangdong weifang kite festival. our school will hold the second campus culture festival…….what effects do these festivals bring? good effects or bad ones?

spanide the ss into two groups, one for good effects and one for bad effects.

to encourage them the teacher will give one point to a piece of effect.

下面是學生的觀點:

good effects bad effects

develop the economy a waste of money

help understand each other a waste of time

keep the culture alive bring pollution

share the happiness make some people tired

…… ……

說明:通過這兩項活動,使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語言知識,發(fā)展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

step 6 homework

1) retell the text

2) read a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history of valentine’s day”

3) write a festival including :a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b the reason for its creation

c the principles of the festival

d the activities during the festival

consult the website:

說明:要求學生把自己整理的有關節(jié)日的資料組織成一篇文章,批改后

可以將優(yōu)秀的上傳到玉海中學網(wǎng)站,對學生的寫作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促進。

三、案例思考

et 網(wǎng)絡教學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知識新,趣味性強等特點,但有時也不乏垃圾。所以教師必須課前提煉信息并把相關網(wǎng)站提供給學生,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增加獲取信息的數(shù)量,掌握更多的知識。

2.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我在布置學生預習時,叫學生去找自己感興趣的一個節(jié)日的有關信息,幾乎全體學生都有去找,再加上提供了網(wǎng)站,學生獲取信息的時間短了,信息量多了,也愿意去做了。

3.網(wǎng)絡教學可以提供足夠的信息支持他們的探索和設想,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鍛煉,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比較寬札節(jié)和春節(jié)及圣誕節(jié)的異同,說出創(chuàng)建節(jié)日的好處及壞處,學生利用已找到的資料,節(jié)省了比較的時間,同時發(fā)展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4.網(wǎng)絡教學轉變了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不僅僅成為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和評價者。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能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5.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與學生借助多媒體和網(wǎng)絡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追求教學的最優(yōu)組合。信息技術和英語學科的整合將使我們的教學手段更多樣化,具有層次性,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適合學習的開放的語言環(huán)境,使我們的英語教學跟上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五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論文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之間存在諸多聯(lián)系,在信息時代,計算機、網(wǎng)絡是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將會是美術教學的新趨勢,是現(xiàn)代美術教學的新形式。

近幾年來,我校就 “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 ” 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談談我在實踐中的體會和思考。

一、美術與信息技術存在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信息技術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立體地表現(xiàn)信息,它們在呈現(xiàn)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為主?,F(xiàn)代美術中,電腦美術作為美術領域的新成員,有著極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目前,計算機已經(jīng)成為美術創(chuàng)作中應用極其廣泛的工具。而在省編小學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很多學習內容是相互關聯(lián)的。以下表所列內容為例,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很多內容本身就是在美術的任務驅動下開展學習的,這正是整合學習最為常見的形式,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有些學習內容已經(jīng)和美術整合了;美術課本中的許多內容也非常適合于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而且,美術課的有些內容只有通過信息技術才能達成學習目標,如《電腦美術設計欣賞》,學生只有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操作,才能體會電腦美術的設計方法,如果教師能夠演示運用 phsotoshop 軟件設計圖片,將會讓學生大開眼界,深刻體會電腦美術的強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們的整合將獲得一個雙贏的結果,既能夠達到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又提高學習效率。

二、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賞 評述 ---- 資源浩如煙海,查找可隨心所欲。

“ 欣賞 評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 “ 欣賞 評述 ” 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 “ 欣賞 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 傳統(tǒng)的欣賞教學,學生不知道怎樣欣賞,更不知道怎樣評述。之所以會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資源,除了聽教師介紹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信息來源。目前小學美術中的欣賞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繪畫、雕塑、建筑、民間藝術、兒童美術、卡通形象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美術領域,教學中最讓教師為難的仍是缺乏資源。

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但解決了學習資源匱乏的矛盾,而且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美術欣賞的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只要掌握了 ie 網(wǎng)絡瀏覽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的方法就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只需提出學習的任務,比如制作一張網(wǎng)頁、寫一篇配有插圖的小論文、制作一張幻燈片、編一張電子小報等,幫助學生解決技術困難,協(xié)助學生完成作業(yè)。

比如美術第十一冊《中國古代建筑欣賞》中關于故宮的欣賞。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展示一些故宮的圖片或者幻燈片,像導游一樣介紹有關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識,回答學生的一些問題,或者干脆組織學生觀看《紫禁城》的錄像資料,然后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們開展的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是:教師提供一些有關故宮博物院的網(wǎng)址等,讓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搜集資料制作一份介紹故宮的幻燈片,并進行交流。教學中,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上網(wǎng)搜集資料,下載圖片,制作幻燈片。在有意識地選擇、組織材料的過程中,他們不僅了解了故宮的歷史、建筑特色,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立體的故宮藝術知識體系,而且為我國古代建筑大師的杰作驚嘆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進而產(chǎn)生了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巨大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最后通過網(wǎng)絡教室展示幻燈片,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都相當投入。

2、對另一學習領域 “ 設計 應用 ”

《課程標準》建議 “ 用計算機或其他手段進行書籍封面、文體活動海報的設計 ” 。美術課程中還有許多內容,如郵票設計、賀卡設計、板報設計等,都可以采用計算機設計的手段。像用畫圖、word 、金山畫王等軟件進行較為簡單的圖案設計,用比較專業(yè)的 photoshop 軟件進行封面設計、廣告設計,并利用計算機光盤中大量的圖像、照片以及材質資料,利用計算機字庫中豐富多彩的字型、字體等,設計出更加精彩的作品來。

例如美術第九冊《平面構成設計》的教學。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每個學生起碼要準備大小一樣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紙片各三張,通過排列組合將這些紙片構成幾個不同的圖形,然后選擇其中一二個繪制出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由于學具的限制,只能獲得一些常見的圖形;繪制艱難,許多學生因為制作過程過分繁復而失去耐心,畫不出精致的作品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卻能夠克服上述缺點。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選圖形 “ 圓形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設置成 “ 無填充顏色 ” ,再通過 “ 復制 ” 、“ 粘貼 ” 獲得數(shù)個基本圖形,然后隨意移動這些基本圖形,把他們組織成新的圖形。學生可在計算機上反復嘗試,直到滿意為止。最后把構成的圖形 “ 組合 ” 在一起,復制到畫圖軟件中,并填上自己喜愛的顏色。(由于在畫圖軟件中不能任意移動圖形,在 word 中又無法完成區(qū)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構圖,再在畫圖軟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繪制的設計方式受設計者自身技術水平的影響比較大,也比較費時間,所以學生往往難以實現(xiàn)預想的構思,設計會以失敗告終?;谛畔⒓夹g環(huán)境下的設計顯得輕松和得心應手,學生容易實現(xiàn)預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帶來的不快,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突破難點, cai 很管用。

cai (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圖形動畫和仿真等功能,輔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 cai 課件大多以演示為主,是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教師可運用 powerpoint 等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多媒體課件,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用于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中 cai 主要應用于以下幾種情形:

( 1 )分析解釋。

cai 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啟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美術規(guī)律。比如:《千變萬化的線》一課,制作一個可供教師演示和學生學習的課件。課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線,并用閃爍的效果將這些線條突出出來,然后概括出線的種類,接著通過說說、畫畫讓學生體會線條的千變萬化,最后再讓他們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線條的美。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cai 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觀地解釋了線條作為重要的美術語言產(chǎn)生的過程,展現(xiàn)了線條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術課程中某些內容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遠,比如《歡樂的元宵節(jié)》,我們當?shù)氐娘L俗不太重視元宵節(jié),學生對這一節(jié)日知之甚少。教學時,如果不提供足夠的學習素材,學生將難以開展學習。因此,充分發(fā)揮 cai 課件的優(yōu)勢,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錄像等直觀信息,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提高學習的質量。

( 3 )對比實驗。

美術是視覺藝術,所以通過直觀的對比實驗能夠很好地說明道理和規(guī)律。比如認識冷色和暖色,可通過觀看大量的對比圖片讓學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異,這比光憑教師的講解來得直觀、簡單得多。

(4 )激發(fā)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中要求教師 “ 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 信息技術具有集聲音、文字、圖形、圖像于一體立體地表現(xiàn)信息的功能,使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變得得心應手。比如《茶壺造型》一課,可通過欣賞精美的宜興紫沙壺來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六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理念

課程的發(fā)展是愛到學科發(fā)展和社會狀況影響的。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斷完善,社會對于一般成員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要求放緩;伴隨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急劇提高,社會對于一般成員信息技術素養(yǎng)以外的有關信息科學、信息倫理與法規(guī)等方面的要求卻明顯加強,所以,我們認為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一、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

(一)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兩個層面

1 、是基于“輔助”的.理念,即將信息技術作為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持學習。

3 、有效的“整合”應用模式中的教師與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夠促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的教學觀念、信息素養(yǎng),以及教師創(chuàng)造性和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是確保“整合”應用效果的關鍵。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提出并實踐的一種“整合”應用模式――“主題――任務――活動――評價”模式,通過信息技術將多學科的知識和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來促進學生個體符合時代需要的和諧發(fā)展。

(二)信息技術課教學四原則現(xiàn)已納入中小學教育計劃,并越來越受到高度的重視。

a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強調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去學、去用。為學生提供獲得多種信息資源的手段,既豐富了知識、又開拓了眼界。鼓勵學生自學,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提倡團隊精神,培養(yǎng)合作意識。要引導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原則

教學過程中要以鼓勵為主,要啟發(fā)學生充滿信心、大膽動手,切忌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應經(jīng)常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以啟迪;要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的設備和條件,想方設法提高機房的利用率,保證設備的完好率,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上機環(huán)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則

d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理論學習固然重要,實踐操作也必不可少,這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當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總之,隨著步入信息化社會步伐的加快,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問題成為教育界新的研究熱點。究竟是獨立開設信息教育課程,還是將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整合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也成為新的討論焦點。在與各種信息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靈活地理解與運用各門學科所提供的知識與技能,來達到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各學科知識能夠整體化、不留痕跡地整合于整個研究活動過程中。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七

課程的發(fā)展是愛到學科發(fā)展和社會狀況影響的。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斷完善,社會對于一般成員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要求放緩;伴隨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急劇提高,社會對于一般成員信息技術素養(yǎng)以外的有關信息科學、信息倫理與法規(guī)等方面的要求卻明顯加強,所以,我們認為信息技術教育(-雪風網(wǎng)絡xfhttp教育網(wǎng))的發(fā)展趨勢在于走向信息教育(-雪風網(wǎng)絡xfhttp教育網(wǎng))。

一、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

(一)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兩個層面

1 、是基于“輔助”的理念,即將信息技術作為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持學習。

3 、有效的“整合”應用模式中的教師與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夠促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的教學觀念、信息素養(yǎng),以及教師創(chuàng)造性和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是確?!罢稀睉眯Ч年P鍵。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提出并實踐的一種“整合”應用模式――“主題――任務――活動――評價”模式,通過信息技術將多學科的知識和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來促進學生個體符合時代需要的和諧發(fā)展。

(二)信息技術課教學四原則現(xiàn)已納入中小學教育(-雪風網(wǎng)絡xfhttp教育網(wǎng))計劃,并越來越受到高度的重視。

a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強調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去學、去用。為學生提供獲得多種信息資源的手段,既豐富了知識、又開拓了眼界。鼓勵學生自學,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提倡團隊精神,培養(yǎng)合作意識。要引導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原則

教學過程中要以鼓勵為主,要啟發(fā)學生充滿信心、大膽動手,切忌對學生要求過高、過急;應經(jīng)常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以啟迪;要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的設備和條件,想方設法提高機房的利用率,保證設備的完好率,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上機環(huán)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則

d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理論學習固然重要,實踐操作也必不可少,這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當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總之,隨著步入信息化社會步伐的加快,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問題成為教育(-雪風網(wǎng)絡xfhttp教育網(wǎng))界新的研究熱點。究竟是獨立開設信息教育(-雪風網(wǎng)絡xfhttp教育網(wǎng))課程,還是將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整合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也成為新的討論焦點。在與各種信息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靈活地理解與運用各門學科所提供的知識與技能,來達到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各學科知識能夠整體化、不留痕跡地整合于整個研究活動過程中。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八

在當今這個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已經(jīng)改變了人類學習與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同時也改變了幾個世紀數(shù)學教學、數(shù)學學習的方式。由于它對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性,迫使人們不斷思索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的切合度;更是因為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技術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使人們認識到它在數(shù)學課程結構中的重要性。信息技術必將改變人們對數(shù)學的內容、形式、應用、人文價值以及評價的認識與看法,因此,信息技術發(fā)展與數(shù)學學科課程發(fā)展中的互動客觀存在的。

所謂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揭示數(shù)學思維的過程,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數(shù)學模型,學習研究事物的科學方法,使數(shù)學成為終身學習的奠基石。

一、通過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如果解決了動力不足或動力缺乏問題,那么學生的學習障礙就幾乎解決了一半。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整合在解決這個難題上發(fā)揮了很大的優(yōu)勢。在數(shù)學教學中,不僅有數(shù)、式的變換,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變換。利用多媒體技術flash軟件畫出函數(shù)圖像,展示幾何模型,進行圖像的`平移、翻轉、伸縮變換,把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同時把數(shù)學中的對稱美、和諧美和曲線美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領略到數(shù)學學習中的無限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情趣。

二、通過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德國數(shù)學教育家棟科教授認為:思維著的教學活動決定著學習的質量。學習如果過分依賴學習者的經(jīng)驗或感性世界,即純粹的經(jīng)驗堆積,而不是通過認識活動對經(jīng)驗進行加工,那么學習將會出現(xiàn)危機。因此必須重視人的思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解決這種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實際與理論間的矛盾,利用信息技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可以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集于一體。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

三、通過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F(xiàn)代教學認為,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的最好場合和手段應該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學活動。信息技術課是一種最能體現(xiàn)信息潮流的課程,目前也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學生基本掌握計算機的性能之后,便可適當布置一些創(chuàng)造性作業(yè),讓有條件的學生在自己的家用電腦上獨立作業(yè),會產(chǎn)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誕節(jié)、教師節(jié)、春節(jié)等,學生通過家用電腦發(fā)送卡片,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滿著幽默風趣的話,有的還可以制造出簡單的動畫,這些知識,我們平時都沒教,但學生通過自學或家長的指導都制造出來了。這樣,學生的愛好、特長得到了充分發(fā)展,興趣得到鞏固。

四、通過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處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種能力?;诰W(wǎng)絡的數(shù)學課程教學,所選擇的學習素材附帶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學生通過網(wǎng)絡收集提取有關素材,對相關素材進行分析、研究和比對,通過實驗、觀察、類比、聯(lián)想、交流和討論,最后歸納、綜合,實現(xiàn)意義建構。教師的角色和行為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教師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學活動中的導航者,設計者和幫助者;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索者;自主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組織、學會協(xié)作、學會思考和交流。

五、通過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學科教學整合,培養(yǎng)學生個別化、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

合作學習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倡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努力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需要溝通與互助,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因此,在教學中經(jīng)常給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的機會。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使資源共享,組織引導學生合作和討論,讓學生在共同探討中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在討論中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完善、提煉和概括知識,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數(shù)學,學會在合作學習與交流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總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極大地拓展了數(shù)學教學的空間,豐富了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給教學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但是,無論計算機技術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數(shù)學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數(shù)學知識和基本功,還必須熟悉和掌握多媒體教學,將多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法有機地結合,在課堂上找準使用多媒體的最佳時機,把握好度和量,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功能,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教學,為全面推進數(shù)學素質教育發(fā)揮強有力的作用。

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篇九

信息技術與政治學科整合策略探討論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觀念在廣大教師中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是從現(xiàn)實來看,對其真正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從而導致部分教師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都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和誤區(qū)。那么,如何巧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信息技術與政治學科整合呢?就這一問題談談我的思考與看法,與大家交流,以期共同進步。

一、“整合”要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

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一旦掌握在觀念落后的政治教師手中也會變異,成為“舊”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廣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都必須以人為本,要堅持以“一切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原則。教師應該將自己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方法融進信息技術手段之中,從而發(fā)揮先進手段的教學優(yōu)勢,只有這樣,信息技術手段才不會成為擺設。

二、“整合”要注意信息技術的實用性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整合”的目的是為提高教學的水平、教學的質量。因此,在進行“整合”實踐時,要講究實用,不能脫離實際,要把教學質量搞上去,這種“整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學科特點決定了他的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加進更多的直觀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動、看得見、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是以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的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的學習。

比如:在講《人生難免有挫折》時播放一段來自自然、人為造成挫折的錄像,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入情境,學生看過后自然就理解了人生難免有挫折,進而引導學生面對挫折的正確態(tài)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幻燈片打出本課的重點內容,非常的直觀,既節(jié)省時間又便于記憶。在課下練習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不明白的問題,通過幻燈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學生必須在認真學習課程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問題,所以利用信息技術,學生不僅提高了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掌握了提問題的技巧。

三、“整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

我們是在為學生講課,為學生準備“整合”的素材,因此,這些素材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要提高藝術性,注意趣味性,讓學生愛聽愛看,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才能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所以為了真正使信息技術走入課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創(chuàng)課件,鼓勵學生將幻燈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學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比如在學習八年級《消費者的權益》時,先發(fā)給學生導學案,設置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有了設計目標,興趣自然就高漲,他們根據(jù)教材的內容選擇同幻燈片主題能夠相吻合素材,并配以適當?shù)膭赢嬓Ч?,使得幻燈片中所表達的學科知識內容鮮明、直觀,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

將信息技術融入政治學科教學中去,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困惑,例如:怎樣整合才會更有效?怎樣整合設計每一堂課等。我們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術業(yè)務水平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將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中。這樣才能依據(jù)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運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設計出更靈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信息技術成為新時代學生不可缺少的探究知識的工具。

總之,政治課的教學是一個特殊的教學過程,學科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一如既往的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而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為政治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我們可嘗試通過網(wǎng)絡教學這種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和靈活的教育手段對學生實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的灌輸模式,給學生提供探究性學習的條件。作為新時期的政治教師,應該也必須認真掌握和實踐,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wǎng)絡教學與思想品德課整合起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2748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