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通用十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9 07:34:14
最新《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通用十四篇)
時間:2023-03-29 07:34:14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一

《道德經(jīng)》俗稱《老子》,也被稱為《五千言》,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guī)》、《莊子》等都是國學(xué)經(jīng)典,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xué)派最具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著作,文約意豐,涵蓋哲學(xué)、政治、軍事等諸多學(xué)科,其中的內(nèi)容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為學(xué)、修身的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治學(xué)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jīng)商置業(yè)、從政為民,無論是從商、從政、從軍,都能從此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智慧。

《道德經(jīng)》一書共計八十一章,上篇《道經(jīng)》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化的微妙;下篇《德經(jīng)》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shù),包含了長生久視之道。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我將從為人,從政,經(jīng)商等領(lǐng)域,讓大家能夠更便捷地體會和感悟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我計劃每次一章,通過原文、譯文、解析三方面,給大家詳解《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

歷來《道德經(jīng)》對三種人容易產(chǎn)生影響和有價值的作用,第一類是特別聰明的人,深知學(xué)習道家對人生的意義,所以比較自覺早悟,學(xué)習《道德經(jīng)》就是他們的自然首選;第二類是失意的人,有才華,但又懷才不遇,因為失意者是處于逆境中的人,因為逆境中的人更需要尋找突破口,走出困境,所以會在認真研讀《道德經(jīng)》后受益匪淺;第三類人是年紀很大,經(jīng)歷過各種人生考驗的人,他們在學(xué)習過程中,很容易通過學(xué)習所得與生命經(jīng)驗相對比,獲得受益。正因為認真閱讀《道德經(jīng)》可以改變?nèi)松?,所以很多人將《道德?jīng)》視為安邦治國的方略,看作修身養(yǎng)性的良方,以及當做道教的經(jīng)典,講辯證法的哲學(xué)等,因此我們更要樹立正確的學(xué)習觀,了解清楚為什么而學(xué)習《道德經(jīng)》,應(yīng)該從什么角度學(xué)習?又應(yīng)該如何去學(xué)習?只有愿意曉其義,明其理,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才能達到真正的學(xué)習效果和獲得有益的學(xué)習價值。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二

感悟《道德經(jīng)》,修身養(yǎng)性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xué)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chǎn),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shù)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gòu)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jīng)》,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gòu)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gòu)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 先說安邦治國?!兜赖陆?jīng)》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疤幧隙癫恢?,處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zāi)害站在前面帶領(lǐng)人民群眾去救災(zāi),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經(jīng)》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學(xué)習其中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兜赖陆?jīng)》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立身處世,修身養(yǎng)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diào)心、調(diào)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后完成與道,真理相合,無所不及。普通人順著老子修身養(yǎng)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經(jīng)》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恒的,是難以描述的。難以描述是因為我們?nèi)祟愃季S、語文是具有極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如何,都是局限的,還有更高深的“道”是我們未能理解的。所以,不應(yīng)該停留在原地不思進取,而應(yīng)該不斷地發(fā)展和壯大自己,不斷地加以認識。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里的“用發(fā)展的眼光看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yīng)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xué)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上善若水”——他說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崩献油ㄟ^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yīng)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jù),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yīng)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yīng)該恢復(fù)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yīng)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yīng)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guān)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yīng)居安思危,因為災(zāi)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zāi)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zāi)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xué)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xué)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chǔ)。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xué)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三

開篇之前我以為應(yīng)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ān),便出關(guān)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guān)內(nèi),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xué)、人性涵養(yǎng)、軍事哲學(xué)、養(yǎng)生之道的聰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理?!痹俦确秸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以為此書有一種共同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榨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氣。確實,《道德經(jīng)》一書通知我們應(yīng)該怎樣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悲觀的人生觀、世界觀對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覺得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終身去詮釋!《道德經(jīng)》一書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呈現(xiàn)了八十屢次,那么終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了解此書了,但是,他又在后幾章屢次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含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gòu)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幾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屢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義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報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xué)習的就應(yīng)該是象水一樣的操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矛頭難劈至柔之水。我們曉得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能夠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但是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zhì)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由于道是“無”。我們曉得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shù)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共同。我們并不能由于這一點兒自居,應(yīng)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shù)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yīng)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xiàn)方式,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道和水的柔,只要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整,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世故。

有些人常以為只要“有”才是能夠被我們所應(yīng)用的。但是實踐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能夠獨立在“有”之上,只要經(jīng)過一定的形體才干顯現(xiàn)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由于“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如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途是由于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假如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如說一個糖果盒,由于里面是空的,能夠裝糖果,也就完成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只適用于物質(zhì)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假如其別人過多的觸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不過氣,十分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由于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在!(這里所提到的自在,是絕對的自在)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nèi)心總通知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由于我們內(nèi)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理想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地。只要這樣,才可能到達相對自在,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qū)與我們共同窗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中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能夠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方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以為這樣的設(shè)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表現(xiàn)。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由于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分,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huán)往復(fù)。,而有其他物質(zhì)肆意毀壞就會混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huán)往復(fù)是其道之基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yù)——毀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次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混濁的氣流的中漂浮。然后又恢復(fù)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xiàn)代也就是不能毀壞生態(tài)均衡。我們應(yīng)該正確的、不干預(yù)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互相轉(zhuǎn)換,不能由于一時的勝利而快樂的忘了本象,可能災(zāi)難正埋伏在明天,也不能由于一時的失敗而泄氣,可能僥幸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jīng)后我總結(jié)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珍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身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四

當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時,人生就會自然地取得勝利,完成人生的圓滿。

《道德經(jīng)》是講“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闡明“道”是不時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邊,浩瀚無比,又處在不時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能夠,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能夠,說到基本,是“無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產(chǎn)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chǎn)生了人和萬物。

由于根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能夠變化),所以它產(chǎn)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時變化的,這就請求人要順應(yīng)這種變化,即客觀要契合客觀,因而人就有了客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而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陀^上自以為是,不思索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客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yīng)自但是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那么,人能否就能做到無為呢?不能。

人是萬物之靈,原本也是客觀“道”產(chǎn)生的,但是人生來是不契合“道”的,為什么呢?由于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愿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愿望所限制,并不“靈驗”,不能順應(yīng)“道”的變化。詳細表現(xiàn)就是客觀認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契合。怎樣辦呢?這就要修道。

修道就是協(xié)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契合客觀,使客觀支配客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樣修呢?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jīng)》。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要沒有私心愿望,才干守靜,這樣才干體驗到“道”的微妙,從而順應(yīng)和契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愿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微妙,即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契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呈現(xiàn)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愿望,才干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yīng)客觀自然。那么在理想生活中,就可以悲觀自由地處事為人,而到達“無不為”。

人生離不開利益,那《道德經(jīng)》是怎樣對待利益的獲取呢?

經(jīng)濟學(xué)理論認同這樣一個準繩:人是理性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于“道”的行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這只需研討一下各種生物體的內(nèi)在設(shè)計和它們的代謝運轉(zhuǎn)及生物圈的散布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比比皆是。但人對最大化本身利益的了解常常是愿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契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jīng)》的修道體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胺凑?,道之動”。

“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由于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潛能發(fā)揮的水平深淺決議著生命的質(zhì)量上下。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要契合自然才干最大水平地發(fā)揮潛能,同時也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本身利益。而契合自然就要消弭愿望,就要修德,進步道德程度,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本身利益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五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nèi)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猓蓮摹疤撈湫摹眮眢w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可以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達到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钡母锌??!皬?fù)”與“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現(xiàn)在,是“復(fù)”,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兀湃徊粍釉混o,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但,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應(yīng)該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六

道法自然?!兜赖陆?jīng)》道經(jīng),廿五章

余幼時及曉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學(xué),自以為悟,實則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終或有所說,且胡言一二,權(quán)為談資。此斷章取義,弗言上下之文意,突發(fā)異想,誤之本矣,不可盡信也。

余之于道德經(jīng),喜愛異常,非翻覽而不得寢也。雖無哲思,觀覽亦不為積薪者,真?zhèn)握`或可辨也。然所見得之書,非有如此句讀“道法,自然”,非有其空也。是以,道法,自然否?上者名天道,下者謂時務(wù),順天道而識時務(wù)者,猶舉海而覆薪,順流而下矣。

近日,吾迫于情事,心神紊亂,不分晝夜。伊之待言,余之欲言,眾之催言,皆不可得,況亂神思,終于絲竹,各自東西,靜言思之,惑得解矣。情之一字,業(yè)之一事,世事萬物,皆可比于揠苗,灌溉悉心,陽云得雨,是有盛極之季。古之揠苗者,今之焦灼者,皆同此類,而欲速則不達,得以善果眾,鮮矣。

后言所感,伊之所擁,眾之憂解,先過以知。是以自然之事,水到而渠成。古有農(nóng)人,饑,尋食,餐七馕,然饋十四銅貫而嘆曰:餐其七馕足矣,何付前六馕之資,悔焉!悔焉!余譏其蠢笨,戲謔而笑。今自省,自嘲甚矣,余之于農(nóng)人,雖學(xué)或多,且知農(nóng)人之事,仍不免為笑,自是比之農(nóng)人不及,余自以為知而不知不知,當為自警。

順應(yīng)自然,不抗于道,智者所為,而免禍患恥辱也。

皇氏三墳,布道天下,雖千夫指,義不容辭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七

最近稍閑。在家里讀書寫字的時間似乎多了一些。

這周末讀到了韓鵬杰老師解讀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本來就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再能看到當代的一些解讀本,這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午才翻了幾頁,就看到了對于“士”,“王”,“圣”三字的釋義。很好玩。

其實《道德經(jīng)》整本書五千言不是對老百姓講的,而是對針對“士”,“王”,“圣”三類人寫的。

在第十五章出現(xiàn)士這個概念,大家覺得分量還不夠。大家看第六十八章開頭的這一段,由四句話構(gòu)成,尤其是第一句話和第四句話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話告訴大家“善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揚威!不要有了一點小小的位置,就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耀武揚威。你以為做媽媽耀武揚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吧茷槭空卟晃?,善戰(zhàn)者不怒?!崩舷矚g發(fā)脾氣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沒大出息?!吧苿贁痴卟慌c”,你要真的想戰(zhàn)勝對方,說服對方,不要老跟他正面沖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樣嗎?一旦正面沖突,這事情就難解決了。委婉一點,迂回一點,善勝敵者不與,與就是正面沖突。老先生實在是心機太高了。最后一句話,“善用人者為之下”。大家注意那個士的寫法,最后一橫,自己定位就在下面。

不要說這個士,大家再寫一下“王”。你不要以為在士上邊加一橫,就以為念“王”?!巴酢币欢ㄒ@樣寫:上面是個干事的干,把自己又放在下面。這是這本書里最強調(diào)的,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講的第一類。第二類人是什么呢?各位想我們怎么樣選國家的主要領(lǐng)導(dǎo)者?怎么樣選一個單位的主要領(lǐng)導(dǎo)者?當時也有很多的諸侯王,這類的職位比較高的人去向老子請教?!兜赖陆?jīng)》里邊老子給講話最多的一類人,就是第二個王。古代這個王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現(xiàn)在一個縣的規(guī)模都相當于古代一個諸侯國的規(guī)模,而且還不小。所以我們這個王講的第二類人就是一個主要的領(lǐng)導(dǎo)者,家庭的主要的領(lǐng)導(dǎo)者也算,現(xiàn)在小學(xué)老師幼兒園老師,我們大家不是都叫他“孩子王”嗎?你看那也屬于王的系列,單位企業(yè)最高的領(lǐng)導(dǎo)者,大家背后不是叫他大王嗎?各位女士不得了啊,現(xiàn)在三八婦女節(jié)都過成“女王節(jié)”了,現(xiàn)在你們發(fā)微信都是把自己稱作女王,可見,王,帶有形容比喻的色彩,所以它是對這類人講的內(nèi)容——王。大家先看三章,這三章王都在。為什么讓大家看?大家千萬不要把《道德經(jīng)》當作一個太神秘的宗教的東西來讀,你看這些話你進到書里一看,別人在給你講的時候,你把這些提出來不是太明顯的證據(jù)了嗎?

第三類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寫?在王上邊再加個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口,說話溫暖有領(lǐng)導(dǎo)力,就是《道德經(jīng)》里邊講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個好的領(lǐng)導(dǎo)者領(lǐng)導(dǎo)人在《道德經(jīng)》里邊就叫做圣人,多簡單。儒家講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養(yǎng)高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講的圣就是通達事理的領(lǐng)導(dǎo),通達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連做事情的這個道理都告訴大家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見。你越不爭,大家越往高舉你;你越不爭,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為而不爭。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八

《道德經(jīng)》是一部由老子撰寫的不朽著作,這部道教經(jīng)典中寫明了許多道理。

初看《道德經(jīng)》,其晦澀難懂的差點使我放棄,但經(jīng)過仔細研究,其中的意蘊又令人醍醐灌頂,回味無窮。

《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講“道”和“德”,這也是這整部文章的中心。

開篇第一句便是聽的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逼湟鉃橐?guī)律可以認識,可以說明,但不是永恒不變的,會隨著事物發(fā)展而改變;規(guī)律可以用名稱和概念概括,但這種概括也要隨著事物發(fā)展而變化。我把它和我所學(xué)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大概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

據(jù)了解,老子知識淵博又十分好學(xué)。在受教學(xué)習時,老子總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鍋問到底,對知識非??释?。然后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jīng)常仰頭觀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輾轉(zhuǎn)難眠。我認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時,已經(jīng)是在參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經(jīng)》中的“道”,不僅是自然之道,還有個人修行所需的道,這便有了“德”?!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個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寫出《道德經(jīng)》或許是想讓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學(xué)會如何自我修道,而擁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為基礎(chǔ),才能修好個人的道。

《道德經(jīng)》中“德”找了比較大的部分,與其是基礎(chǔ)有很大關(guān)系。其中有說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大致意思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約束下發(fā)展,因為社會發(fā)展天道離我們而去,就需要道德來維持發(fā)展,現(xiàn)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義的方式,讓人們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推己己人,當世界有愛,一切都回美好?,F(xiàn)在人心不古。連起碼的愛人之心也喪失了。所以我們教他們什么是道義,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但道義不足以約束人們,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禮儀。李雙優(yōu)說“德是仁、義、禮、智、信的和合統(tǒng)一”,這讓我懂得了堅持這些美好品質(zhì)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經(jīng)?中我學(xué)習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九

縱觀《道德經(jīng)》,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微言大義,可謂博大精深。數(shù)次讀罷,仍多有不解之處,然只窺冰山一角,亦覺受用無窮。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p>

《道德經(jīng)》一書,“道”一字貫穿全文,可謂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說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實際上不可言說,但我們還是希望道有所言說,所以勉強給它一種代號,稱之為道,就我理解,類似于西歐哲學(xué)中的“邏各斯”(仍有區(qū)別),即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保ǖ谑拢┎⒂谩兜赖陆?jīng)》向我們傳授了許多有關(guān)道的感悟,教導(dǎo)我們?nèi)绾瓮ㄟ^了解自然規(guī)律,并以此指導(dǎo)個人行動來全生避害。而關(guān)于自然規(guī)律,老子提倡“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對領(lǐng)會老子以及整個道家學(xué)說至關(guān)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不如孔子積極,就是因為對老子的“無為”二字理解錯誤所造成的?!盁o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過分作為。

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物極必反,所以過分作為必將適得其反,老子舉例說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保ǖ谌拢┒献犹岢恼_做法為“襲明”,既“將欲弱之,必先強之”(第三十六章),“襲明”的通則馮友蘭先生解釋:“想要得到的東西,須從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惫识麖?,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為無為,則無不治?!保ǖ谌拢?。如今社會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然富而不貴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們過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記》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醉,便有欲,欲,則有求,求,必缺靜,躁,終將過,過,猶不及?!暗溎笥诓恢?,咎莫大于欲得?!保ǖ谒氖拢?,所以,必須清心寡欲。

關(guān)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賢,不使民爭(第五十七章)”,既必須摒棄虛名,而后《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辈⑹匾饽钋迕鳎憧汕逍墓延?,便可無為。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們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國平先生說:“人應(yīng)該致力于成為優(yōu)秀的人,名利只是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鄙偎焦延且环N靜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貧,不受名利困擾,安心工作,不做畫蛇添足之事,從而提升人生境界。

靜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為,還有謙遜,這樣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君子謙遜行事,謹遵天道,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于他的主管感覺和客觀環(huán)境而存在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就到了前進極限,艾薩克·牛頓說他感覺到他對于宇宙的認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對于海的認識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對于人類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綜上所述的德性,無為、清心、謙遜后,人自然會有淡然超脫的心境,寵辱不驚,善利萬物而不爭,于品格修養(yǎng),有“唯之阿之,相去幾何?善之惡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從容,這種君子會以自身為輻射中心,帶動良好的風氣,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僅抑制了自身的輕浮躁動,也會令周圍人心向往之。寵辱不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小子自知淺薄,讀罷《道德經(jīng)》略抒己見,為免貽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

《道德經(jīng)》九九八十一章,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為止,其中除了極個別的章節(jié)中沒有出現(xiàn)”道”這個字眼之外,幾乎所有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梢姟钡馈钡母拍钤诘兰艺軐W(xué)中的核心地位。而這個最核心的概念就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

道家哲學(xué)典籍中”道”這個概念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宇宙。即指天地萬物的總和或宇宙的本原。二是規(guī)律。即大自然、人類社會及思維運行的必然性。三是方法。即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治理一個國家或教化一國人民的方法。這三層意思中無不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道家諸子莫不承認宇宙萬物的客觀存在性,并認識到所有的客觀存在的運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道家崇尚“無為之治”。道家先哲們認為一國之君應(yīng)當遵循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即道,并按照道的要求去治理國家;千萬不能妄動,不能逆道而行;這樣才能政治穩(wěn)固,人民安康。道家提倡“清心寡欲”。個人修身養(yǎng)性也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道養(yǎng)生則可以長生。 “無為”不是讓你什么事都不作,而是勸誡人們不要違背規(guī)律胡作非為;“清心寡欲”乃是讓人們不要好高騖遠,去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只能是白白地耗費并摧殘了生命。換用今天的話來說,不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么?

《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結(jié)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常常與“玄學(xué)”并提。清華的一門公共課的名字就是《道家與玄學(xué)》。很多時候,道給人的感覺就是“玄”。

什么是玄呢?玄就是變化。因為變化,所以玄妙、深奧。老子對宇宙的解釋是,宇宙最初是虛空的,即“無”;道的力量使得宇宙逐漸形成,但混沌一片,即所謂“道生一”;然后混沌之氣逐漸化解為陰陽二氣,此二氣又交互對流運動逐漸滋生很多存在物,即“一生二,二生三”,再到后來,各種存在組合而成天地萬物,即“三生萬物”??偫ㄆ饋硪痪湓挘骸盁o中生有”。怎么一個無中生有呢?那是通過種種復(fù)雜的運動、變化才得以形成的。運動的觀念始終是道家哲學(xué)一個永恒的話題,貫穿于其所有的理論當中。

《道德經(jīng)》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老子很早就深刻地認識到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而且事物的對立面之間總是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這不是矛盾論的原型嗎?這是相當難得的。

如果你想得到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很多人都想得到,怎么才能使它最終落在你的手里呢?智者的選擇是“不爭”。因為不爭,所以別人不會把你當作競爭對手,不會打你壓你。這時候,你反而最有機會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你想名垂千古嗎?智者的回答是不想。如果一個人并不在乎名利,只是專心做他該做的一些時事,他反而能做的相當出色,自然而然地得到別人的尊敬甚至流芳百世。柔可以克剛,不爭者得。道家思想中蘊藏著深刻的辨證思維,如果你不懂得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你是很難理解道家思想的。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p>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一

(山頂洞人,自幼孤僻、倔強,喜好戰(zhàn)爭。曾致力于財色名利的追求,為達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結(jié)果碰得頭破血流。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開始接觸佛道,卻為了追求神通而屢屢被邪師所騙。但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懸崖勒馬,棄惡從善,精進修行,同時發(fā)愿解出《道德經(jīng)》,因為這一念善心,終于獲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山頂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經(jīng)》

解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譯文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這樣翻譯從文字上來說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內(nèi)容上來說是完全錯誤的。

老子最反對的是“智”,這種“智”也就是現(xiàn)代社會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辯聰,說白了就是小聰明,我們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慘了。老子高瞻遠矚,早就知道我們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復(fù)提醒,遺憾的是我們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確翻譯應(yīng)該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話叫做認識一個人難,認識自己更難,還有幾分靠譜。

就我們的人體而言,經(jīng)絡(luò)、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學(xué)發(fā)展到如今,只是承認了有,還是解釋不了。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現(xiàn)在的科學(xué)不敢完全否認了,甚至有科學(xué)家開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兩可。為什么同樣是人,性格、命運會相差那么懸殊?我們?nèi)祟悓ψ陨淼牧私膺€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經(jīng)把這些問題洞穿了,可惜我們學(xué)不懂!我們對法界有多無知,對自己就有多無知,反過來,如果能夠完全徹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無明”之后的“明”,就是開悟!不開悟的人哪怕?lián)碛惺澜缟献盥斆鞯哪X袋,依然只是小聰明而已。

不過,有些人確實很“自知”,覺得自己悟性不夠,要開悟恐怕很難。再說極樂世界又那么好,于是退而求其次,追求極樂世界去了。又不要讀經(jīng),又不要打坐,只要憑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去極樂世界,何樂而不為呢?這種想法實在是把我們世俗人的小聰明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現(xiàn)實中別說做買賣,哪怕交友,我們都考慮投入產(chǎn)出比,而現(xiàn)在竟然將這一招用到出世間來了。我們怎么不想一想,要是這樣能去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豈不個個都是人精!那既然大家都是人精,各種爭斗豈不是更厲害?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譯文為: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譯文從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還是模糊。這句話的真實義就是,要戰(zhàn)勝別人并不是難事,要戰(zhàn)勝自己就太難了。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用錢、用權(quán)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太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因果業(yè)力捆綁著,不管我們表面上多牛,我們的都是業(yè)力捆綁下的囚徒!再大的權(quán)勢、再多的金錢也解脫不了!而要掙斷這根繩索,除了行善、修行,別無他法。

有人說,我有錢有勢還要改變什么命運?請問,生老病死哪一個我們能用金錢和權(quán)勢解決得了?所謂家大業(yè)大,金錢和權(quán)勢如果不善于應(yīng)用,只是造業(yè)的工具而已,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閻王那一關(guān)我們是想憑本事闖過去呢?還是憑金錢買通過去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迷信,隨便,到那時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或貧窮,或疾病,這時候,誰都渴望得到特別的幫助,但能如愿以償?shù)膶嵲谏僦稚?!從表面上看,這些弱者實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誰能看到他們的過去世,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過去世其實是很風光的,而且落到今生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們再反推,現(xiàn)在市面上的風光人物下輩子會怎么樣呢?所以,風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暫時的假象,我們只有不跳出輪回,就只能永遠在苦樂間搖擺。當我們樂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多了不起,誰要告訴我們將來要受苦,基本上是不會信的,而當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誰又救得了?所以,我們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選擇的。如果不覺悟自心,即使誰能救得我們眼下一時之苦,接下去無盡輪回之苦誰來救?觀音難救世間苦,就是這個道理。

“知足者富”。這個“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樂安詳。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是與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乎我們感覺夠不夠。哪怕我們有十個億,如果我們覺得在千億富翁面前抬不起頭,就依然是窮人。

再說很多人雖然富有,但內(nèi)心無時不被苦痛、煩惱、不安困擾著,生活過得很緊張、很忙碌,這些錢對我們到底是一種束縛,還是一種快樂呢?這樣的“富”有意義嗎?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內(nèi)心的安詳、自在、快樂,即所謂知足常樂。

“強行者有志”的“強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讀書,拼命搞事業(yè)就算“強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叫“強行”。所謂“強行”就是我們把世俗的人物看明白了,覺得這樣無止境的輪回沒意思,扔掉不玩了,掙脫業(yè)力的束縛,以至于最終與道合一。這可是大丈夫的行為,也只有這樣才算“強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們的依止處,知道生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這時候的輕安、自在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比擬的。“不失其所者久”的“久”就是跟十法界溶為一體,不生不滅了。這時候,我們的肉身反而是個累贅,還要他干什么呢?扔掉這個肉殼子,剩下真正的“我”,這個“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說“死而不亡者壽”。

當然,世俗人扔掉肉殼子后,也同樣有個“我”,只是這個“我”還債務(wù)纏身,還是一個帶著枷鎖的奴隸,還在服勞役。這一點誰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沒法阻擋他去親身體驗。

佛祖在《法華經(jīng)》里把我們比喻成火宅中瘋玩的孩子!有些人還沾沾自喜,以為他不在火宅中,他學(xué)佛了,是個佛子,殊不知他學(xué)的是愚癡佛。若問,佛還有愚智之別嗎?有??!愚癡佛滿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悟。

這個世界很奇怪,大凡能進監(jiān)獄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樣,大凡能下地獄的,很多都是學(xué)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師!

曲煥章白藥-誕生于1902曲煥章白藥創(chuàng)始人——曲煥章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二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辟、意義深遠、思想廣博。不同時代、不同學(xué)派、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都能讀出不同的理解,和《紅樓夢》一樣,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筆者今天想要寫的讀書筆記,是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對“水”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故幾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于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品德和修養(yǎng)非常高,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這種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種不爭不搶、無私奉獻、接近于道的境界,當然這種不爭不搶和當今現(xiàn)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樣,佛系是用佛來保護自己用佛來安慰自己,而水的這種“不爭”是胸懷和境界的不爭?!阜蛭ú粻?,故無尤」,因為水不和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雖然水利萬物不爭,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說水的力量非常強大?!柑煜氯崛跄^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說天下最為柔弱的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內(nèi)在很強大,沖擊和戰(zhàn)勝堅韌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水是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取代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軍”,看似堅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戰(zhàn)勝不了,這就是水“外柔內(nèi)剛、剛?cè)岵钡钠沸泽w現(xiàn)。

老子說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幾句話非常高深、充滿了哲學(xué)的道理。人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柔軟的,而死亡的時候卻是非常堅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為柔脆的,但卻是最有生命力的時候,而枯萎的草木則干硬了。這個道理說明強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樣,凡事爭強好勝,永不低頭反而容易受到傷害,做人有時候要能伸能屈,靈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謙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為長久。

《道德經(jīng)》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無處不在,水看似不爭不搶但卻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壯闊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也就是說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處在低處成就了江海的寬廣、壯闊和浩瀚。

《道德經(jīng)》通過水的一系列論述,告訴了我們寬容、柔弱、謙和、無私、大度、忍讓等等品質(zhì)背后蘊含著的強大力量,正所謂「靜水流深」,水看似平靜不聲不響,卻蘊藏著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爾也看了下白巖松老師在全國大學(xué)生的演講視頻——《對白》,作為知名媒體人,白巖松老師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jīng)》,演講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典原文和講解其背后的哲學(xué)含義和道理,我覺得非常好,《道德經(jīng)》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結(jié)晶,是優(yōu)秀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藏,值得深度和細悟。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道孕育了世間萬物,德滋養(yǎng)著世間萬物,天地讓萬物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而世間的各種力量互相作用之下,萬物又有了各種功用。所以,世間萬物尊崇“道”,也認為“德”特別寶貴。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沒有人給它尊貴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卻一直這樣做。道孕育萬物,德畜養(yǎng)萬物,讓萬物生長,讓萬物成就,讓萬物養(yǎng)育,讓萬物豐厚,讓萬物生養(yǎng),讓萬物有保護。道產(chǎn)生萬物卻不去擁有萬物,有作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帶領(lǐng)大家卻不說自己是主宰,這就是深遠的德行。

這一章是老子關(guān)于道、德與萬物的關(guān)系的理論,是關(guān)于天之道特征的論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

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來畜養(yǎng),做到知行合一,在具體的事件中賦予“道”以形態(tài),用“物”和“器”來涵養(yǎng)“道”。物,指物體的本身,實物。器,物體的功用、用途。

老子的世界觀是這樣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無名無形,不可捉摸的。而它落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有具體的形態(tài)了,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不分陰陽、混沌一體,這就是道在這個世界上的物質(zhì)基礎(chǔ),開始有名有形,這個時候叫“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一”。因此,“道”與“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這個世界里的具體表現(xiàn)、實物存在。按照河上公的講法,這“一”就是德,德開始畜養(yǎng)“道”所生成的混沌狀態(tài),不斷讓它增大,畜養(yǎng)它,然后開始分出陰陽,陰陽合一再變成一個新物質(zhì),是陰陽合一的物質(zhì)。然后再生成了許許多多新具體的物質(zhì)。“三生萬物”,也就是“物形之”。物體有了形態(tài)之后,便有了各種功用,成為有用的各種具體的“器”,稱為“器成之”。

“道”是世界運行規(guī)律,無名無形,我們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這個世界上的外在表現(xiàn)。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道”是里面的內(nèi)涵,而“德”則是外邊行為體現(xiàn)的品德。我們明白了“道”之后,光懂還不行,如果不在具體的德行上體現(xiàn)出來的話,明白也是白搭。因此,悟道之人必須踐行“道”,明白之后要說,讓更多的人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做,要有具體的行動。那么踐行的“德”越多,“道”就越鞏固,這就是用“德”反過來畜養(yǎng)“道”。

因為萬物由道生之、德畜之,所以萬物尊重道與德。而這種尊重、尊貴并不是別人加封的,是自然形成的。

“爵”最早時候當一種鼎,這種“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說當年只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擁有這種鼎,這叫“爵”。后來引申為爵位,也就是說一個人崇高的地位。

道德為什么這么尊貴?是因為即使不給他尊貴的待遇與名位,人家也一直這樣做,所以萬物更加“尊道而貴德”。這個道理很有意思,對我們生活中的指導(dǎo)太有意義了?,F(xiàn)實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是我盡可能地做工作,不在意回報;另一種人是我就要這個爵,每做一點事我要這個回報,給我好的評價,給我點贊。如果你是領(lǐng)導(dǎo),你會喜歡哪一種人?如果你是群眾,你會喜歡哪一種人?

唐朝名將郭子儀大家都把他當做一個武將,其實他絕對是悟道之人,他的境界很高,他就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每次平叛以后,朝廷里的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說他壞話,不斷地整他,結(jié)果釋去兵權(quán),讓你回家了。別人會覺得不公平,氣憤的不得了,所以當時還有一個名將叫仆固懷恩,他也跟郭子儀一樣能征善戰(zhàn),但是因為不公平待遇,他就覺得氣不過,最后也反叛了,最后他整個人生一敗涂地。而郭子儀被釋去兵權(quán)以后,他根本就不在意,而下次平叛的時候還需要他出來,結(jié)果一而再再而三,這樣的人真的就會吃大虧嗎?就在當年,郭子儀就成為大家的偶像了,全天下的老百姓看不在眼里嗎?佩服他,尊敬他,這就是“道”的原則。沒給我地位,但是我依舊這么做,一直這么做,很自然,這種境界的人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領(lǐng)導(dǎo)。所以郭子儀人生圓滿,活了八十多歲,子孫滿堂,家里邊孩子都成才了,皆為國家棟梁,到哪去大家都尊重他。

長,就是讓萬物去生長。遂,就是成的意思。亭,指路邊給人休息的建筑物,這里是養(yǎng)育的意思。毒,這里不作“毒害”講,是養(yǎng)育、厚的意思,使它變得更加豐盛。覆,就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保護的意思,保護它、覆蓋它,讓它存活?!伴L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講的都是天之道對萬物是怎么保護的,它對萬物不斷地養(yǎng)育、保護,讓它生長得很好,這是“天之道”對萬物的所作所為。所以老子講無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作為之后隱身于背后,不自恃功勞,這叫“為而弗恃也”?!伴L而弗宰也”就是他帶領(lǐng)大家往前走,他是這個首長,但是他不說我是主宰,我才是你們的主人,你們?nèi)课?,而是盡量保護大家,讓大家活得好。

“玄德”,很深遠的德行,“玄”是高遠、深遠的意思。這是老子對領(lǐng)導(dǎo)者的要求,也就是說領(lǐng)導(dǎo)者有這種符合天之道的態(tài)度以后,您做事會完全不同的,您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團結(jié)您所領(lǐng)導(dǎo)的群眾,您就能做到,因為您沒考慮自己的利益,為大家做事,所以人家會把你放到尊貴的位置上,這種尊貴不是強行要求的,而是您做到了德行深厚,人家都來追隨您、成就您,所以這是真正的領(lǐng)導(dǎo)力。所以,人要像“天之道”一樣,要默默做事,不要總是想著自己的功勞。

大部分人之間的智力其實沒有多少差距,相差最大的是德行,做人的態(tài)度。做人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了你能不能團結(jié)周圍的人,能不能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法則。我們都是普通百姓,我們就學(xué)這個。如果您對工作就像天之道對萬物一樣認真做事,不計回報,您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看到以后覺得你做得太好了,精益求精,做這么好,人家能不給你一個很高的評價嗎?作者:高風清揚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篇十四

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歟?故為天下貴。

道是萬物中最尊貴的,是善良人的寶貝,是不善良人的保護者。稱贊道的功用可以換取人們的尊重,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可以獲得增益。不善良的人,為什么要放棄他們呢?所以上天設(shè)立天子、三卿管理天下,雖然會有各種珍貴的東西供其使用,但是不如坐下來進入到道的境界。古人為什么認為道是最尊貴的呢?還不是說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貴的。

奧,房子里西南角,過去是祭神的,所以這是最尊貴的地方?!吧迫恕敝赣小暗馈钡念I(lǐng)導(dǎo)者?!安簧迫恕?,未悟道的,不善良的人。那么,為什么道是不善良的人的保障、保護者呢?因為,如果都沒有“道”的話,這不善良的人,壞人永遠壞下去,這社會就沒指望了。不善良人有了“道”才能有保障的活下去,而等他們明白“道”以后,也會慢慢的改變,他們才有希望,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

道是所有人生活的寶藏,明白了道,大家都會有所改變。我們每個人可能介于善人和不善人之間,就是說不一定多么好,也不一定多么壞,可是如果我們學(xué)了“道”以后,您把“道”當作寶貝,同時“道”讓您慢慢改變,來保護您,您說這是不是好事呢?

經(jīng)常稱贊“道”的功用,可以讓你博得大家的尊重。雖然“道”的原則告訴我們做好事不計回報,可是這么跟大家一講不計回報,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有一種方法是先告訴你是有好處的,做著做著,慢慢明白“道”了,真的道理明白了,讀書筆記.可能就不在乎好處,但是好處還是存在的,只不過你不在意它而已。佛家也這么做,叫方便法門的做法。傳播道,遵行道,人生會獲得提升。

“行可以賀人”,就是你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你的人生可以增加、增益,增加了很多內(nèi)容,會越來越好。老子這里強調(diào),單單去夸耀“道”的功用還是不夠的,光嘴上說是不行,還要去行,去踐行?!叭酥簧埔玻螚壷??”,也就是說那些并不善良的人,難道要放棄他嗎?我們不斷用道啟發(fā)他善的一面,讓他把惡的一面忘記,這人慢慢也可以做到不斷增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好人。

三卿,即為三公,周朝級別最高的官員。老子這講的是上天在人間設(shè)置領(lǐng)導(dǎo)這樣的職務(wù),以天子、三卿等職位泛指領(lǐng)導(dǎo)者,因此我們就翻譯成領(lǐng)導(dǎo)者就行。拱璧是需要手環(huán)抱一樣拿著的大玉石。這個拱璧當年是上朝的時候用的,后世有一個詞叫視若拱璧,就是特別珍視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玉石一樣。駟馬,并排用四匹馬拉的馬車。在古代,坐這種馬車的人地位很高,非常尊貴的。

榮華富貴都不如“道”尊貴。明白“道”以后,人生會有明顯的改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1199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