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04:22:26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16篇)
時間:2023-12-13 04:22:26     小編:夢幻泡

教案應當具備足夠的靈活性,對于學生的反饋和教學實際情況能夠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改進。教案的設計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教案的制作要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校教學目標相契合。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一

教學內容:

最小公倍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初步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目標:

1、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初步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學習任務:

任務一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任務二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師:同學們,看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最小公倍數)。

看到這個題目,你會想到我們以前學過的什么知識?(倍數)。

2、師:(出示課件)誰會求這倆個數的倍數?有了這個知識做鋪墊,相信我們這節(jié)課一定會學的很輕松。

3、(出示目標)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初步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請同學們默讀一遍,并牢牢的記住它。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

一、任務呈現。

要求:先獨立思考,不會的小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學習。

教師巡視學習情況。

三、展示交流。

1、師:他們可選那幾日外出?(12、24)。

你是怎樣選出來的?根據回答板書;。

媽媽的休息日:481216202428----4的倍數。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6的倍數。

共同的休息日:1224-----4和6的公倍數。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數。

還可以用集合圖來表示,

2、仔細觀察兩組數據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強調4的公倍數就是媽媽的休息日。

6的公倍數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和6的公倍數就是爸爸和媽媽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12。

12也是這公倍數中最小的一個,叫做最小公倍數。

5、集合圖還可以這樣表示出示課件。

問:和前面的圖有什么不同?中間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會填嗎?把剛才的數據填在這個表里,中間填?兩旁呢?

這樣我們可以一眼看出4和6的公倍數是12、24.

6、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是公倍數?什么是最小公倍數?

7、89頁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數呢?

任務二。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一、任務呈現。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數。

2、想一想。

1.你還能想出幾種求法?

2.公倍數有多少個?你能找出的公倍數嗎?

3.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二、自主學習。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書。

2、交流以上三個問題。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求下列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要求5分鐘)。

2和74和8。

3和56和15。

2、結果反饋。

一次正確5分,自己改正4分,幫助改正3分,

3、反思總結談談收獲和不足。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二

教學內容:

教材19頁內容,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教學要求。

使學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能正確判斷一個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教學難點:會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教具學具: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10分鐘)。

(一)基本練習。

1、能被2、5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

2、能同時被2和5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三)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題。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規(guī)范、整理后說明:老師根據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結合本節(jié)內容歸納、整理、補充成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學們能根據自探提示認真探究,就能弄明白這些問題。)。

(四)出示自探提示,組織學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學課本19頁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觀察3的倍數,你發(fā)現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舉例驗證。

2、能被2、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鐘)。

1、檢查自探效果。

按照學困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yōu)等生評價的原則進行提問,遇到中等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組織學生合探解決。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主要內容。

2、著重強調;。

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三、質疑再探(4分鐘)。

1、學生質疑。

教師:對于本節(jié)學習的知識,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說出來讓大家?guī)湍憬鉀Q?

2、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學生釋疑,學生解決不了的,可根據情況或組織學生討論或教師釋疑。)。

四、運用拓展(11分鐘)。

(一)學生自編習題。

1、讓學生根據本節(jié)所學知識,編一道習題。

2、展示學生高質量的自編習題,交流解答。

(二)根據學生自編題的練習情況,有選擇的出示下面習題供學生練習。

1、判斷下列各數能不能被3整除,為什么?

72567951890111120373。

2、58115207210451008。

有因數3的數:()。

有因數2和3的數:()。

有因數3和5的數:()。

有因數2、3和5的數:()。

讓學生說說怎么找的。

(三)全課總結。

1、學生談學習收獲。

教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請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師歸納總結。

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教師對重點內容進行強調,并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的認識。

板書設計:

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

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三

我開始時,引出對立的一組矛盾,用一個數無法表達兩種相反意義的量,怎么辦?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矛盾,在數前用不同符號表達兩種相反意義的量,使這對矛盾在符號化的思想下得到統一,讓學生感受到符號的作用。

數學活動需要通過學生的操作實驗、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來完成,恰當的活動形式有利于數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與方法。但是,數學活動不是教學形式的“花樣翻新”,更不是“作秀”。課堂讓學生通過對話、傾聽、欣賞、互動和共享,實現了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必須關注全體學生,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真切地體驗、感悟和理解數學,引發(fā)數學思考,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這樣的活動才是數學課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動,才能全面地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

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真境界應是“樸實無華、真實有效”的。它是真實、真效、真智慧的生動過程,是師生智慧共生的樂園!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四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和等式的關系。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區(qū)別。

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4、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并用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寫出答案。

5、數量關系式。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

五年級上冊數學《小數乘法》練習知識點。

一、填空。

1、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2、小數乘以小數的方法是,先把小數看成()。再按整數乘法算出積,然后看因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數幾位,點上(),并去掉小數點后末尾的零。

3、3.8擴大()倍是38.78縮小()倍是0.078.90縮小1000倍是(),()縮小10倍是4.6.13個0.25是(),0.25的8倍是()。

4、0.24×15運算時先把0.24看作,第一個因數就擴大了(),運算結果必須縮小(),才能得到0.24×15的積。

5、0.8平方米=()平方分米。

2.4分鐘=()秒。

2.5升=()亳升。

0.37公頃=()平方米。

6、根據56×125=7000,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0.56×125=()5.6×1.25=()。

560×12.5=()5600×0.125=()。

7、一個長方形的長是4.1,比寬長0.5米,周長是()米,面積是()平方米。

8、一個三位小數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7.3,這個數可能是(),最小可能是()。

9、一個平行四邊形花圃,底3.5米,高2.6米。如果每平方米能培植鮮花20枝,這個花圃一共大約可培植鮮花()枝。

10、南京地鐵一期工程分高架線和地下線兩部分,其中高架線大約長8.5千米,地下線的長度是高架線的1.6倍,第一期工程全線大約長()千米。

11、甲、乙、丙三名同學的平均身高為1.48米,已知甲、乙兩人的平均身高1.51米,則丙的身高為()厘米。

12、148×23=3404。

那么:

14.8×23=148×0.23=。

148×2.3=1.48×23=。

13、(1)3個1.7列式是()。

(2)15個0.18的和是()。

(3)已知32×9=288,那么3.2×9=(),32×0.9=()。

(4)0.7的32倍列式是(),結果是()位小數。

二、不計算,把乘積相等的算式用線連起來。

570×165.7×160。

0.057×160057×1600。

57×165.7×16。

0.57×1600005.7×1600。

三、列豎式計算。

0.26×73.105×1863.08×25。

11.4×193.8×50.59×4。

4.3×280.08×12525×0.125。

4.87×10028×1.50.82×2。

3.95×422.073×15。

第一,樹立自信,培養(yǎng)毅力。小學數學特別是高年級小學數學練習常有繁雜的計算,比較難懂和不易推理的證明,學生對此應有充足的信心,頑強的毅力和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做到善始善終。

第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目的。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課后練習的重要性。不論是預習練習,課堂練習,還是課后作業(yè),復習練習,告知學生不能只滿足于找到解題方法,或是簡單的得到答案就好,而不動手具體練習一練,學生應避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課后實際聯系不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題的技能技巧,而且,許多的新問題往往常在練習中出現,這樣既能鞏固知識要點,而且對我們整個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最有效地檢驗。

第三,養(yǎng)成勤思考、先思考,后解答,再檢查的良好習慣。例如遇到一個題,特別是拿起來還沒有具體解題思路的題目,學生不能盲目地進行練習和解答,無效計算只是徒勞無功,特別是在考試中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首先應深入領會題意,分清題意。弄清題目的已知條件、隱含條件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認真思考,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最后再作解答。要切記的是,題目解答完畢后,必須進行反復的檢查與驗算。

第四,善觀察,用技巧。對于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題目,學生應該大膽聯想,靈活運用公式,尋找解題規(guī)律和解題技巧,轉具體為抽象,則可得巧解,似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五

3、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內容。

自己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習內容47頁的例1和48頁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題: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頁”“練一練””的第3題。

讓學生根據題中的信息說說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問題,再讓學生根據問題合理選擇信息并列式計算。

3、用豎式計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個同學選做兩題,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確率,做得全對的同學予以鼓勵。

4、練習八的第3題。

可以結合線段圖讓學生說說對前3個問題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還可以自己補充問題:問學生你還想到了什么?

1、“小小診所”:練習八的第4題。

先找出錯在哪里,把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

你能把正確的結果算出來嗎?

學生練習,集體訂正。

2、解決實際問題:

練習八的第六題,讓學生從問題出發(fā)去思考該用什么方法去做。

練習八的第九題,解決前三個問題后,還可以結合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這一天中哪段時間病人體溫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時間病人體溫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問題,以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練習八的第十題:可以讓學生獨立解答前兩個問題,并要求說說每題的思考過程,再讓學生提出一些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

練習八的思考題。

可以先根據“5.1減去一個兩位小數得2.76”,算出作為減數的兩個小數應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確的結果。

教后記。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六

3、幾倍多(少)問題。

(1)學校有足球5個,比籃球的2倍少1個,籃球有多少個?

(2)李紅的爺爺今年75歲,比李紅年齡的5倍還大10歲。李紅今年多少歲?

4、綜合問題。

(2)食堂有一堆煤共重1.78噸,燒了一周還剩下0.38噸。平均每天燒多少噸?

五年級數學解決問題(多邊形面積的解決問題)。

4、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18dm,底長是4.5dm,它的高是多少dm?

5、有一臺收割機每小時可以收割3750m。

6、靠墻邊圍成一個菜園,圍菜園的籬笆長36m,這個菜地的面積是多少m。

2、張老師帶100元去為學校圖書室買新詞典,每本詞典8.5元,他可以買幾本詞典?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七

1.找一只溫度計,仔細觀察,并將觀察內容與家長交流;或上網搜索,了解有關溫度計知識。

2.學會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二、自主探究。

1.閱讀課本第1頁的例1。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聲地讀一讀,并在下面寫一寫)。

2.閱讀課本第2頁的例2。思考:怎樣表示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三、自主質疑。

你對正數和負數有了哪些了解?還有什么疑問?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八

每個五年級數學老師要做到教師引導與學生思考相結合,靜與動相結合,知識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所有的五年級數學教師都必須知道如何寫五年級數學教案,你也來寫一篇和我們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蘇教版五年級數學單元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與折疊的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過程,能夠準確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2、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重點難點:

能夠準確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準備:

長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長方體的表面積由6個面來組成,每組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二、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例題,一個知道長、寬、高的長方體紙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積?

學生利用手中的長方體紙盒為參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同組之間相互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每個小組的討論活動。

教師提問學生如何求長方體的表面積。

學生回答:(分別求出每個面的面積,再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讓學生把長方體的紙盒展開,看一看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組成長方體表面積的6個面,等于(長×寬+長×高+高×寬)×2=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讓學生自己求出長7厘米、寬5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學生列式:(7×5+7×3+5×3)×2。

教師讓學生思考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

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交流,教師提問學生。(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高×寬)×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由此建立表面積的概念。

2、能根據現實情景和信息,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觀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長方體的計算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求意識和探求能力。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建立表面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

掌握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長方體的特征。

生: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2、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都已經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那么今天我們繼續(xù)來研究長方體,一起來探究一下長方體的面。

二、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接下來學生動手剪(強調要求)。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展開后,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原來的立體圖形變成了平面圖形。

生:我發(fā)現長方體展開后還是由6個長方形組成的。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課件演示(實物展開后貼在黑板上)。

生:能。

師:那么請你們在自己的長方體展開圖中標出上、下、左、右、前、后。

師:觀察長方體展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師:為什么?

生: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個面的長和寬是長方體的長和寬,每個面的面積是長x寬;前、后每個面的長和寬是長方體的長和高,每個面的面積是長x高;左、右每個面的長和寬是長方體的高和寬,每個面的面積是寬x高。

師:同學們,像這樣我們把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長方體的表面積。

(板書:表面積)。

(2)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師:那么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呢?

小組合作:1,先獨立思考,記錄下自己的方法。

2,小組內交流,探討哪種方法更簡便。

學生作業(yè)展示:長x寬x2+長x高x2+寬x高x2。

或者(長x寬+長x高+寬x高)x2分別解釋。

教學例1。

出示例1:做一個微波爐的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課件出示)。

問題: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就是求這個長方體包裝箱的什么?

生:實際上就是求這個長方體包裝箱的表面積。

根據上面咱們總結出的公式來求一下表面積。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三、深化提高,綜合應用。

1、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六的習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

(1)指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讓學生發(fā)現本題中“沒有底面”這條信息很重要。

(2)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四、歸納知識,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在這節(jié)課學習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或深刻感受和老師、同學說說。

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操作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運用: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什么是正方體的棱長?

2.指出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并說出長方體的特征。指出正方體的棱長,并說出正方體的特征。

二、新課講授。

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在上面分另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

師生共同復習長方形的特征。請同學們沿著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開,得到右面這幅展開圖。

(2)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分別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然后師生共同復習正方體的特征。讓學生分別沿著正方體的棱剪開。得到右面正方體展開圖。

觀察后,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經常需要計算哪些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2)出示教材第24頁例1。

理解分析,做一個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是求什么?(這個長方體飯包裝箱的表面積)。

先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再分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后把每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3)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交流反饋。

老師根據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板書。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6個面的面積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請同學們嘗試自己解答教材第24頁例2,集體交流算法,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解答計算正方體表面積的。

三、課堂作業(yè)。

1.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頁練習六第1、2、3、4、6、7題。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內容p19例1、做一做、練習五第1—2題。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認識行與列,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表示物體的。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從已有經驗到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探索過程,體驗用數對確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簡潔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體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經歷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探索過程,知道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數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與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含各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以及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主題圖,播放動畫。

怎樣才能既準確又簡明地表示張亮同學的位置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進一步。

學習。

“確定位置”。(板書:確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例1的內容。

(1)。

學生。

讀題,了解已知信息。

教師引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來思考這個問題。

(2)問:已知張亮同學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學,你能指出誰是張亮同學嗎?

學生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根據圖中張亮所在的列數的行數來確定張亮的位置,教師給予肯定。

2、認識數對,學會用數對確定具體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問題(看來用第幾列、第幾行描述一個人的位置真好,讓我們有了一個統一的說法。)。

大家覺得用這種方法表示一個人的位置,簡煉嗎?

師:能不能把這種方法再簡化一下?

(2)創(chuàng)造、交流。

同學們可了不起,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了這么多種不同的表示方法。

這一種是哪個小組創(chuàng)造的?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

師;不錯,既然每個小組都不約而同地保留下了這兩個數,說明——?這兩個數很重要!

真好!那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說得太棒了,數學規(guī)則需要統一,想不想知道數學上統一使用的方法,請看先寫4,接著打上逗號,然后寫3,最后打上括號,因為它們是一個整體。大家知道嗎?像這樣,用列數和行數組成的一對數,叫做——數對。

書:(2,3)。

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用數對表示位置。

3、游戲中概括提升。

我發(fā)現咱們班同學學得特別快,下面咱們玩?zhèn)€游戲好嗎?

(1)師出生對。

我說數對,請符合要求的同學快速地站起來??凑l反應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來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對。

如果讓你來出數對,你能讓一排同學站起來嗎?誰來試試?

生:……。

師:也不錯!有沒有誰能說出點不一樣的?

生:(1,1)(2,1)(3,1)(4,1)(5,1)(6,1)。

師:發(fā)現什么了?能說說為什么嗎?

生:……。

師:也就是說,數對中的第二個數相同,他們就都在同一行。

(3)師再出。

示(4,_)可能是哪些同學?

師:你的數對是?奇怪,我上面寫(4,1)了嗎?那你為什么站起來?

生:(第一個數是4,表示第4列,第二個數是求知數,所以第4列的每一個同學都有可能)能不能確定,到底是誰?如果_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誰?其他同學坐下去,看來,要想確定某一個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數行不行?還得知道?(用數對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兩個數)。

師:(__)又可能是哪些同學?(全班同學都站起來了)。

師:全班同學都有可能嗎?_、_表示兩個相同的數,你的數對是(?,?),符合嗎?不符合的同學請坐下。當_=1、2、3、4、5時,看來(__)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學?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數、行數相同同學的位置。

三、做一做,鞏固確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組織學生觀察情景,思考教師的提問。

2、引導學生利用在例題中學到的確定位置的方法來回答問題。

3、組織學生用一組數字來表示它們的位置。學生思考后可交流討論,最后全班匯報。

四、反饋練習。

完成教材第19頁的做一做。

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

教學目標: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并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全面概括.準確判斷.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教學難點:找出100以內的質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加深前面知識的理解,為新知作鋪墊)。

下面各數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誰是偶數,誰是奇數.

3和154和2449和7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組合作學習質數和合數的的概念。

全班分兩組探討并寫出1~20各數的因數。

1、觀察各數因數的個數的特點。

2、板前填寫師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個因數。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

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

3、師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的數叫做質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們的數叫做合數。(板書:質數和合數)。

4、舉例。

你能舉一些質數的例子嗎?

你能舉一些合數的例子嗎?

練習:最小的質數是誰?最小的合數是誰?質數有多少個因數?合數至少有多少個因數?

5。探究“1”是質數還是合數。

剛才我們說了還有一類就是只有一個因數的。想一想:只有一個因數的數除了1還有其它的數嗎?(沒有了,)1是質數嗎?為什么?是合數嗎?為什么?(不是,因為它既不符合質數的特點,也不符合合數的特點。)。

引導學生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練習:自然數中除了質數就是合數嗎?

三、給自然數分類。

1、想一想。

生:質數,合數,1。

2、說一說。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那么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關鍵是看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關鍵看因數的個數,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個數就是質數,如果有兩個以上因數,這個數就是合數。

四、師生學習教材24頁的例1。

老師:除了用找因數的方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還可以用查質數表的方法。

1、師引導學生找出30以內的質數。

提問:這些數里有質數、合數和1,現在要保留30以內的質數,其他的數應該怎么辦?(先劃去1,)再劃去什么?(再劃去2以外的偶數)最后劃去什么?(最后劃去3、5的倍數,但3、5本身不劃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數?(剩下的就是30以內的質數。)。

(特殊記憶20以內的質數,因為它常用。)。

2。小組探究100以內的質數。

3。

匯報。

100以內的質數。師生共同整理100以內的質數表。

4。應用100以內質數表:

練習:(1)有的奇數都是質數嗎?(2)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嗎?

五、思維訓練。

有兩個質數,它們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數,并且是17的倍數。求這兩個數。

六、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質數和合數)什么叫質數?(一個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什么叫合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因數的,這樣的數叫做合數。)你會判斷質數和合數嗎?判斷的關鍵是什么?(看這個數因數的個數。)。

反思:在。

設計。

質數與合數這一節(jié)課時,我用“細心觀察、全面概括、準確判斷”這一主線貫穿全課。并在每個新知的后面都設計了一個小練習。以便及時鞏固和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最后的思維訓練,是給本節(jié)課學得很好的學生一個思維的提升。小結又針對全班學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時根據已積累的知識經驗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通過實踐活動和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及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結論”的過程,體驗其中的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舊知復習,蘊伏鋪墊。

復習時我安排了兩道練習,引發(fā)學生記憶的再現,為學生選擇原有知識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鋪墊。

1、展示問題:

(1)什么是倒數?

(2)你能舉出幾對倒數的例子嗎?

(3)如何求一個數的倒數?

2、展示多媒體:笑笑和淘氣去買白糖。

問題1:他們每人買了兩袋白糖,一共買了多少袋白糖?

問題2: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問題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意義。

展示多媒體: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1、利用準備好的紙,先把紙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將這4份平均分成2份,將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這部分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

2、匯報。

三、大膽猜想。

學生通過操作,明白2/7是怎樣得到的。那么到底應該怎樣計算分數除法呢?讓學生大膽猜想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學生根據剛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的計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學生很快發(fā)現有些算式是無法用以上結論計算出來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盡的。

2、讓學生動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讓他們進行小組交流。

3、得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板書:分數除法(二)。

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十

1、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一個數最大的因數等于這個數最小的倍數。

2、5的倍數的特點:個位是5或0.

2的倍數的特點:個位上是2,4,6,8,0.

3的倍數的特點:它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

3、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奇數。也就是個位上是2,4,6,8,0的數叫偶數,個位上是1,3,5,7,9的數叫奇數。

4、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像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因數,像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5、100以內的素數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6、兩個素數的積一定是合數。舉例:3×5=15,15是合數。

7、兩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這兩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用符號(,),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是6,可以表示為(12,18)=6,兩個數的公因數也是有限的。

8、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用符號[,]表示,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數是36,可以表示為[12,18]=6,幾個數的公倍數也是無限的。

9、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互質關系的兩個數,最大公因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舉例:(3,7)=1,[3,7]=21。

一個素數和一個合數,最大公因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5,8)=1,[5,8]=40。

特殊關系的數(兩個都是合數,一個是奇數,一個是偶數,但他們之間只有一個公因數1),比如4和9、4和15、10和21,最大公因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

一般關系的兩個數,求最大公因數用列舉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數用短除法。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十一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能靈活運用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3.結合數學“再創(chuàng)造”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比較等邏輯思維能力與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十二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以往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單價分別是多少呢?我們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單價。

2、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匯總的各種方法,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

引導出“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理解算理。

5、引導歸納總結,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6、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集體訂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小數除以兩位數與除以一位數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4題。

教師巡視指導。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

11。5÷5=2。3(元)12。6÷6=2。1(元)。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十三

一、學習情況分析(知識、能力、學習習慣等)。

五年級一班現有學生x人。大部分學生擁有自我學習能力,而且抽象思維能力非常充足,具有觀察、分析、自學的能力,不過探討力還需要提升,本學期重點還是抓好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學,幫助學生們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教材分析。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因數與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因數與倍數,在前面學習整數及其四則運算的基礎上教學初等數論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5、3的倍數的特征,質數和合數。教材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分數的加法、減法,結合約分教學公因數,結合通分教學最小公倍數。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觀察物體、圖形的運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三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認識圖形的軸對稱和旋轉變換;探索并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圖形之間的關系,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及表面積公式,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單式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向學生滲透優(yōu)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yōu)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會進行整數、小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數的特征;會求100以內的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3、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4、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有關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5、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6、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7、認識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現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yōu)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因數與倍數,長方體與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假發(fā)和減法,統計。

教學難點。

因數與倍數,長方體與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旋轉。

五、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基礎。

2、積極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和經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學的輕松快樂,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的效率。

3、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認真?zhèn)浜谜n、上好課,批改好作業(yè),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來影響學生,提高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使學生愿學、樂學。

4、加大培優(yōu)輔差的力度,以激勵表揚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展開競爭,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對后進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作業(yè)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質量的提高。

六、教學進度。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后續(xù)學-和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借鑒前面的學-方法學-后面的內容是本課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特色,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輕松,而且能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學-方法,這些學-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對于今后的學-是很有幫助的。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愿意自主參與,自己發(fā)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

教學目標:

(體現多維目標;體現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發(fā)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

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jié)課設計成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huán)環(huán)的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教學過程:

媒體運用。

任務導學。

明確任務。

師:課前我們來做個報數游戲,看誰的反應最快。請兩大組的同學參加。

師:請報到3的倍數的同學起立,報到4的倍數的同學起立。你們發(fā)現了什么?他們?yōu)槭裁匆鹆纱?(因為他們報到的號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是嗎?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師板書:12、24)。

師:像這些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我們就把這些數叫做3和4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公倍數。

一、課堂探究,自主學-。

1、出示例1。

師:同學們,仔細讀要求,你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什么?

生獨立思考,領會題意和要求。

課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動手操作。

我們每一對同桌都準備了一張方格紙和一些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下面就用這些長方形來代替瓷磚在方格紙上來擺一擺、畫一畫或直接算一算。

3、匯報交流。

師板書:2的倍數:2、4、6、8、10、12、14……。

3的倍數: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數: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確意義。

(設計意圖:這幾個問題連環(huán)遞進,通過第一問使學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數,9只是3的倍數,不論是邊長4厘米還是9厘米均不符合題意,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義;通過第二、三問使學生發(fā)現能鋪成的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2和3的公倍數,而只要符合這個條件的正方形是有無數個的,從而滲透了數形結合與極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數。

師: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數呢?其你也舉個例子里找一找他們的公倍數,有一個要求:看誰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找到的公倍數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匯報交流。

師:請找到最多的同學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紹給大家。

3、發(fā)現特殊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特點。

師讓學生舉例,然后將學生所舉的例子分成了3類。啟發(fā)學生:我是根據什么標準來分的?你所舉的例子屬于哪一類?咱們再來看一看,他們的最小公倍數有什么特點?(讓舉例的學生匯報最小公倍數)。

得出規(guī)律:兩個數是互質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他們的乘積;。

兩個數是倍數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較大的那個數。

如果以后讓你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會怎么做?

三、反饋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師:為了能同時出發(fā),你認為周老師該選擇哪些時間出發(fā)?

3、求三個數的公倍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評價檢測。

練-十七2、3、4題。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十五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qū)別。

3.發(fā)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qū)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yè)。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十六

“梯形的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并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用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0888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