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模板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2 15:38:21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模板23篇)
時間:2023-12-12 15:38:21     小編:琴心月

總結(jié)是思考和反思的過程,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在寫總結(jié)之前,我們可以先進行信息整理和資料收集,做好準備工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一些總結(jié)范文,希望能對大家的總結(jié)寫作有所幫助。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一

反思這堂課,我覺得我們平常學習說明文太多的理性、邏輯與條理,使說明文的.教學課堂就像說明文一樣枯燥,即使是公開課,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語言點來設計,所以每次選擇初二上第四單元賽課時,老師總是選擇《大自然的語言》來講,因為這篇文語言很有特色,如果說明文語言平實就難以出彩。而《蘇州園林》的教學,讓我發(fā)現(xiàn),說明文教學抓住說明文的內(nèi)容設計,從說明文目的、內(nèi)容出發(fā)能使說明文課堂生動活潑。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二

《蘇州園林》是八上冊的第一篇說明文,雖然學生在初一學習過說明文體,但學習的很不扎實,課前提問,一問三不知(我?guī)У氖侵攸c班)。因此,上這篇文章前,我先給學生強調(diào)了說明文在語文考試中的分值,以及說明文是閱讀題中最容易的分的題型,引起學生的重視。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給學生從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方法及作用,說明順序,說明文語言等方面理論知識做以系統(tǒng)講解。

并給學生呈現(xiàn)了幾個典型的說明文考題及答題模式。

讓學生真正掌握如何去做說明文的閱讀題。

預留作業(yè):找出文中使用說明方法的句子,并試著分析其作用。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三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tǒng)“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huán)節(jié)。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先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里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jié)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jié)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jié)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xù)寫下去會寫什么?”;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于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cè)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nèi)ラ_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于培養(yǎng)。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說實話,我上《蘇州園林》這堂課,準備很倉促。開始選這篇課文上試教課的時候,征求周末流動學院的指導老師的意見。老師就指出,我選這篇課文上公開課不太明智。因為這篇課文不好上,難上出另人滿意的效果。最終我還是選這篇課文,其中有別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我還是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別人覺得不好上的課文,我要試試看。

今天在初二(6)班上完了這堂課,但由于組里開會,沒來得及評課(這是一大遺憾,沒有聽到老師們對我這堂課的建議和意見)。自己回過頭來想想,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優(yōu)點:

1、這堂課目標突出,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結(jié)構(gòu)和說明順序上,我覺得最后學生也學有所得。

2、能結(jié)合課文引用一些課外古詩詞,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3、盡量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4、教學過程較為流暢。

但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外,自己總結(jié)如下:

1、時間有點趕,我設計這篇教案的時候,初衷是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但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晌依鲜桥聲r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于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課文和圖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和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同樣的,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陳策說我這堂課有兩大亮點,一是導語,二是引用劉國正的詩,來進一步說明蘇州園林總的特征。但我覺得我還是沒有很好的利用這首詩,從回答問題當中可以看出,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境。如果我當時能適當展開一下,說說這首詩的意境,可能會取到課文和詩歌相得益彰的效果。

3、課堂中講到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的時候,學生當中產(chǎn)生了爭議。有人認為作者采用的是空間順序,有人認為是邏輯順序。課堂這時候也活躍起來。我知道,這是學生還沒真正理解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的概念和它們的作用??晌耶敃r也只是簡單交代了一下,沒有去更深的挖掘。

當然課堂的不足之處遠不止這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深在此山中。”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四

《蘇州園林》是葉圣陶寫的一篇介紹蘇州園林圖畫美的典型說明文。文章先指出蘇州園林在全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國園林的標本。接著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從四個大的方面指出體現(xiàn)圖畫美——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依次對應文章3—6段。7—9段又從注意角落美、門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細部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的特征。主體部分采用從總到分的結(jié)構(gòu)方式,分部又采用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文章結(jié)構(gòu)井然。

文章還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如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摹狀貌等。今天的`課最大的問題是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沒有考慮學生是初學文言文,特別需要對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掌握,如說明事物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很好地落實。文章的3—6段,應該透過語言文字,如關鍵性詞語,說明方法體現(xiàn)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可以給學生這樣設計問題:

那些詞語體現(xiàn)了蘇州園林的美;2.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總而言之,今后上公開課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

2.掌握學生學情情況;

3.一定要先試講,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作出調(diào)整;

4.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5.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

6.考慮當堂所學內(nèi)容學生需要對課文理解的程度,課前要預計好,并通過適當?shù)姆绞揭龑Ш?,如預習,導學案等。

7.注意好好和學生溝通。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五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晌依鲜桥聲r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于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課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和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同樣的,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于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3、這堂課作為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說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并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說明文的定義、說明文的分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4、本來準備的是用多媒體上課,因為這里的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讓他們只是讀課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獲,想象不到園林到底是什么樣的,所以只有通過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此有個直觀的了解,這樣對上本課有很大的幫助。

5、拓展部分“以導游的身份介紹蘇州園林的某一處景物”這一個題目對于本班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比較難,或許可以改成“選一處蘇州園林的景點來詳細介紹”會更好一些。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認真?zhèn)浣滩?、備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六

上課前我搜集了相關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上完這一課,同學們都感到很滿意,既掌握了很多說明文知識,又領略了本文豐富有趣的語言。

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優(yōu)點:

1、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生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這堂課目標突出,重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結(jié)構(gòu),我覺得最后學生也學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里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講解比較詳盡、到位。

4.利用多媒體配合教學,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說明文的內(nèi)容。課件里的圖片豐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課文的內(nèi)容,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蘇州園林的美。

5、板書清晰,學生便于理解本課的整體結(jié)構(gòu)以及由此知道說明順序。

但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具體總結(jié)如下: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短K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晌依鲜桥聲r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于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課文和圖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和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不夠充分,致使學生說出來的東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還沒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這堂課的課堂氣氛相對平時而言比較沉悶。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加入能充分激發(fā)學生情緒的環(huán)節(jié),而另一方面是學生上課過于緊張的緣故。在學生的觀念中,課堂鴉雀無聲=紀律好,因此,平時坐不住的、愛插話的學生都“老實”了。

3.由于擔心時間不夠,所以在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時有點猶,如走馬觀花,沒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欣賞美景美圖,或許再留多一點時間給學生,效果會更好。

4、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于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5、這堂課作為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說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并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說明文的定義、說明文的分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認真?zhèn)浣滩摹鋵W生(讓他們克服上公開課課時的緊張心理,養(yǎng)成無論上什么課都是一個樣)。在課堂上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由于我的教學經(jīng)驗不足,以后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向老教師、有經(jīng)驗的同行請教,多聽課,吸取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七

教學反思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fā)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fā)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diào)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占有者轉(zhuǎn)變?yōu)橹R的動態(tài)研究者。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八

這是一節(jié)公開課,《蘇州園林》。主講者是我校的一名新秀。課進行的非常順利,老師落落大方,學生爭先發(fā)言。一切都像預期的那樣。概括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我知道,下面老師一定會賞析說明的語言,最后練筆。其實,大家都是這樣一個套路下來的。

可是,我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又多了一點什么。這樣困惑著,隨手看身邊一名學生的課本。在課文的正上方,大大的寫了兩個字:“靜”“境”。鉛筆書寫。我簡直欣喜了,問她:“為什么寫了這兩個字?”“我預習課文時寫的,這是蘇州園林給我的感覺。靜的美,有意境?!薄澳菫槭裁从勉U筆寫?”“怕錯了,好擦掉。”“沒錯沒錯,太好了!這兩個字!”真的太好了!可惜她沒有當堂發(fā)表,老師也沒有就此展開。這節(jié)課堂上少的那個東西,正是這個女生對文本感受最獨特的東西——是隱藏在蘇州園林背后的那種文化,具體說是蘇州園林所呈現(xiàn)出來的東方美學。東方美學在建筑上是講究對稱的,因為對稱體現(xiàn)出來的莊嚴、平衡、穩(wěn)重,是儒家的思想??墒牵疤K州園林是絕不講究對稱的”。這里,只用一句“講究自然美”來解釋,似乎流于淺顯了。在中國,儒家是主張入仕的,然而官場的失意之后,道家的思想往往會在此時出來救贖。于是,中國的文人常常要走向山水,回歸自然。于是,假山和池沼就產(chǎn)生了,蘇州園林就產(chǎn)生了。園林是道家的產(chǎn)物,它提醒你在世俗的繁忙之余,停下腳步,過一種慢節(jié)奏的恬靜的閑適的親近山水的生活,自然美是這樣產(chǎn)生的。有這樣思想的園林主人,他必定是不喜歡熱鬧與喧囂的,東方美學講究的是少、靜、幽。所以,我們見到蘇州園林的布景是“幾竿竹子”“幾棵芭蕉”,這種“少”營造了“靜”與“幽”,因而有了意境。它是含蓄的、內(nèi)斂的,與西方美學那種張揚的外放的美是決然不同的。這是文化上的差別,我們的課堂上,少了文化的傳承。多的是什么呢?老師所講的,正是考試的要點,學生所學的,正是考試的得分點。這是一種考試技藝的傳授。正是教師的匠氣所在。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九

自己回過頭來想想,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優(yōu)點:

1、這堂課目標突出,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結(jié)構(gòu)和說明順序上,我覺得最后學生也學有所得。

2、能結(jié)合課文引用一些課外古詩詞,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3、盡量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4、教學過程較為流暢。

但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外,自己總結(jié)如下:

1、時間有點趕,我設計這篇教案的時候,初衷是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但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晌依鲜桥聲r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于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課文和圖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和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同樣的,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陳策說我這堂課有兩大亮點,一是導語,二是引用劉國正的詩,來進一步說明蘇州園林總的特征。但我覺得我還是沒有很好的利用這首詩,從回答問題當中可以看出,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境。如果我當時能適當展開一下,說說這首詩的意境,可能會取到課文和詩歌相得益彰的效果。

3、課堂中講到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的時候,學生當中產(chǎn)生了爭議。有人認為作者采用的是空間順序,有人認為是邏輯順序。課堂這時候也活躍起來。我知道,這是學生還沒真正理解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的概念和它們的作用??晌耶敃r也只是簡單交代了一下,沒有去更深的挖掘。

當然課堂的不足之處遠不止這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深在此山中?!闭\摯的希望聽過這堂課的同仁們多給批評指正!謝謝!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

《蘇州園林》的教學已近尾聲,照例,我又詢問學生還有什么要說的。

沉默一下之后,一個男孩子舉手了,一發(fā)言,卻是石破天驚,他居然說他沒有在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絲美感。是的,《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可它是一篇談蘇州園林之美的說明文,是大作家葉圣陶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本來這個詢問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就上課的情形來看,我還自認為前面的引導、討論和分析是成功的,從孩子的學習反饋來看,他們對于說明文的閱讀把握也是挺到位的??上氩坏揭皇て鹎永?,他的發(fā)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紛紛表示也有此感。他的問題,大家的表現(xiàn)讓我一驚,然而我又實實在在看到許多學生眼睛里因為這一問題而散發(fā)的光彩。

此時,我的腦子里在高速飛轉(zhuǎn),本課的教學目標已經(jīng)順利完成了,這個問題要不要展開?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我原先沒有準備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把握不住?這個問題較復雜,能不能駕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個“火花”來之不易,不能輕易否決,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打擊他的積極性。既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如乘機引導,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于是,我決定先摸清狀況:“你們所說的無美感究竟是指文本無美感還是蘇州園林無美感?”問題提出后,全班議論紛紛,最后答案是兩者都有。問題的癥結(jié)弄明白了,我決定還是解決這個問題,多花費些時間做些額外的事或許也有價值??墒蔷唧w怎么做我心中確實也是沒有譜,說明文的知識要點孩子們已掌握,他們不認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風格,而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輸就能扭轉(zhuǎn)的思維。適逢救命的下課鈴聲響了,我也趁機宣布下課,請同學們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下節(jié)課再討論。

回辦公室的路上,聽到叮叮當當?shù)捻懧?,一看,是學校為了迎校慶,正在整修教學樓前坪花壇,那花壇外圍是一溜整齊的四季青,中間是一整塊碧綠的蘭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樹,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園林規(guī)則式的人工雕鑿美。再一想,教學樓后坪花壇風格卻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美,幾竿修竹,鳳尾森森,幾株木槿,高低錯落,綠草茵茵,極具清幽之美。念此,腦中是豁然開朗,此乃極佳的教學工具。

又到上課,先給孩子們十分鐘去看看學校的前后兩個花壇,請他們回?春蟾嫠呶夷母齦美。孩子們自是歡呼雀躍的去看了,回來都迫不及待的告訴我,當然更喜歡后坪花壇。他們的理由也顯示出他們已具備初級審美趣味,對于中國古典園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熱打鐵,問他們?nèi)~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是這個觀點并從文本中尋找答案。聰明的他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葉圣陶先生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時就是?“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我再追問,除了這點美之外,作者還介紹了蘇州園林具備的哪些美,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經(jīng)過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許多,順帶也回憶了我們家鄉(xiāng)很多美麗的景點??粗蠹倚臐M意足的樣子,我問他們:“蘇州園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時是異口同聲:“美?!倍?jīng)過這樣一番討論,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無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決了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美不美”沒有解決。

我又開始提問,這樣美的園林你們認為怎樣寫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經(jīng)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他們認為用寫景的記敘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夾雜大量的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襯托美麗的園林。對于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觀點得到認可的孩子們對葉圣陶的文章越發(fā)挑剔起來,覺得他寫得實在是太樸實了。我引導他們回顧舊知: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經(jīng)過一番梳理,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葉圣陶先生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有一百多個,而他把各個園林加以比較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準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練、簡潔、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這是多么了不起??;且這篇文章是為一本影集寫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去領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們即使不是很欣賞葉圣陶的這篇說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個知識:寫作目的不同,讀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fā)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fā)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diào)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占有者轉(zhuǎn)變?yōu)橹R的動態(tài)研究者。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一

昨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蘇州園林》,在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可課下練習學生卻不盡如人意。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一、課堂情緒高漲。

由于本課是對蘇州園林的描寫,課前我讓學生觀看了蘇州園林的相關視頻資料,并且做了充分的課前情景導入,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并且我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并且讓學生當回導游帶領我和大家一起去游覽蘇州園林,面對這一系列的“新奇刺激”、美景熏陶,學生自然是豪情萬丈,樂此不疲了。

二、課下練習不盡如人意。

仔細分析一下,原來是這樣:首先,說明文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比較較陌生,平時接觸較少的文體,由于對文體的陌生導致學生對題目的模糊認識,所以回答的不完整,甚至不靠譜。其次,課堂上我較多的偏重了對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而把說明文知識的強調(diào)有所忽略。

今后完善的方向:

1、基礎要夯實。雖說考試的時候?qū)ξ捏w知識的考察較少,但它畢竟是文體之本,不該忽略,反之該努力夯實才行。

2、情境激發(fā)與方法技巧相配合。教師在課堂駕馭中,應該注意既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要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方法技巧的歸納總結(jié)。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二

在我們小欖這里,學生們平時可以看到園林建筑,但是,能深入地欣賞,那還不算,大多只是從表面看看罷了。其實,如果細心地欣賞,你會有驚喜的發(fā)現(xiàn)!

中國園林是極富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所以,教這篇課文時,我認為本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學說明文,還要讓學生學會用鑒賞者的眼光來看園林,再進一步從細處來觀察,從傳統(tǒng)藝術來看,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園林、保護園林、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短K州園林》雖然是介紹“蘇州園林”,體裁是說明文,但是語言簡潔、生動,很有一種“圖畫美”,給人美的感受。我認為,教學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要引導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蘇州各名園的圖片和資料,深入了解。上課時,再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通過反復誦讀和重點詞句賞析,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蘇州園林“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點,不斷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傳統(tǒng)說明文學習時的單調(diào)、乏味一掃而光,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喚起了他們的美感,沉醉在美好的事物中。教師趁勢讓學生列舉祖國的一些名勝古跡,學生興奮起來,爭先恐后地說,課堂氣氛活躍,及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使學生熱愛祖國的美好,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說明,怎樣適當運用說明方法,還不夠具體,學生在這些方面比較薄弱,對學生的具體訓練少了些。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不夠;學生寫作說明文的能力還不理想。我要在教學改革中,不斷探討。在說明文的教學中,要強化說明文的有關知識,使學生逐漸對說明文加深認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不斷進步。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三

(一)學生說:“我感受不到《蘇州園林》的一絲美感?!?/p>

《蘇州園林》的教學已近尾聲,照例,我又詢問學生還有什么要說的。沉默一下之后,一個男孩子舉手了,一發(fā)言,卻是石破天驚,他居然說他沒有在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絲美感。《蘇州園林》雖然是一篇說明文,可它是一篇談蘇州園林之美的說明文,是大作家葉圣陶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怎么不美呢?就上課的情形和孩子的學習反饋來看,我還自認為前面的引導、討論和分析是成功的,他們對于說明文的閱讀把握也是挺到位的??上氩坏揭皇て鹎永耍陌l(fā)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紛紛表示也有此感。他的問題、大家的表現(xiàn)讓我一驚,然而我又實實在在看到許多學生眼睛里因為這一問題而散發(fā)的光彩。

此時,我的腦子飛速運轉(zhuǎn),本課的教學目標已經(jīng)順利完成了,這個問題要不要展開?這個問題較復雜,會不會把握不住?然而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打擊他的積極性。既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如乘機引導,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于是,我決定還是解決這個問題,先摸清狀況:“你們所說的無美感究竟是指文本無美感還是蘇州園林無美感?”問題提出后,全班議論紛紛,最后答案是兩者都有。問題的癥結(jié)弄明白了,多花費些時間做些額外的事或許也有價值。可是具體怎么做我心中確實也是沒有譜,孩子們已掌握了說明文的知識要點,他們不認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風格,而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輸就能扭轉(zhuǎn)的思維。適逢救命的下課鈴聲響了,我也趁機宣布下課,請同學們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下節(jié)課再討論。

(二)學生說:“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我保留我的觀點。”

回辦公室的路上,聽到叮叮當當?shù)捻懧?,一看,是學校為了迎校慶,正在整修教學樓前坪花壇,那花壇外圍是一溜整齊的四季青,中間是一整塊碧綠的蘭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樹,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園林規(guī)則式的人工雕鑿美。再一想,教學樓后坪花壇風格卻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美,幾竿修竹,鳳尾森森,幾株木槿,高低錯落,綠草茵茵,極具清幽之美。念此,腦中豁然開朗,此乃極佳的教學工具。

又到上課,先給孩子們十分鐘去看看學校的前后兩個花壇,請他們回來后告訴我哪個更美。孩子們自是歡呼雀躍的去看了,回來都迫不及待的告訴我,當然更喜歡后坪花壇。他們的理由也顯示出他們已具備初級審美趣味,對于中國古典園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熱打鐵,問他們?nèi)~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持這個觀點并從文本中尋找答案。聰明的他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葉圣陶先生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時就是用“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我再追問,除了這點美之外,作者還介紹了蘇州園林具備的哪些美,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經(jīng)過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許多文段,順帶也回憶了我們家鄉(xiāng)很多美麗的景點??粗蠹倚臐M意足的樣子,我問他們:“蘇州園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時是異口同聲:“美。”而經(jīng)過這樣一番討論,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無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決了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美不美”沒有解決。

我又開始提問,這樣美的園林你們認為怎樣寫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經(jīng)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他們認為用寫景的記敘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夾雜大量的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襯托美麗的園林。對于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觀點得到認可的孩子們對葉圣陶的文章越發(fā)挑剔起來,覺得他寫得實在是太樸實了。我引導他們回顧舊知: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你們感受到的蘇州園林之美是不是作者的文章帶來的?經(jīng)過一番梳理,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葉圣陶先生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有一百多個,而他把各個園林加以比較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準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練、簡潔、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這篇文章是為一本影集寫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去領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們即使不是很欣賞葉圣陶的這篇說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個知識:寫作目的不同,讀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四

選擇這篇文章上師里調(diào)研課,其實我自己的心里并沒有很大的把握。因為說明文實在不好上??墒牵矣X得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應該各個方面都嘗試一下,挑戰(zhàn)一下自己。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優(yōu)點:

1、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生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這堂課目標突出,重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結(jié)構(gòu),我覺得最后學生也學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里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講解比較詳盡、到位。

4、教態(tài)比較自然,教學過程比較流暢。

5、上新課前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讀音等講解一遍,避免了學生在讀課文時出現(xiàn)讀錯字音的現(xiàn)象。

6、板書清晰,學生便于理解本課的整體結(jié)構(gòu)以及由此知道說明順序。

但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具體總結(jié)如下: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短K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于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課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和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同樣的,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還沒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這堂課的課堂氣氛相對平時而言比較沉悶。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加入能充分激發(fā)學生情緒的環(huán)節(jié),而另一方面是對學生來說,有領導、老師聽課,他們的心理壓力也不小。在學生的觀念中,課堂鴉雀無聲=紀律好,因此,平時坐不住的、愛插話的學生都“老實”了。

4、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于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5、這堂課作為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說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并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說明文的定義、說明文的分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6、本來準備的是用多媒體上課,因為這里的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讓他們只是讀課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獲,想象不到園林到底是什么樣的,所以只有通過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此有個直觀的了解,這樣對上本課有很大的幫助??墒桥R時有了改變,由于本學校調(diào)研的老師較多,多媒體教室有限,而大部分老師準備的都是多媒體課,所以沒有被安排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改在教室上。

7、拓展部分“以導游的身份介紹蘇州園林的某一處景物”這一個題目對于本班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比較難,或許可以改成“選一處蘇州園林的景點來詳細介紹”會更好一些。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五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詩。中國園林更是極富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詩,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所以我認為本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學說明文,還要讓學生學會用鑒賞者的眼光來看園林,擴而大之會看傳統(tǒng)藝術,進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短K州園林》雖然是“談”蘇州園林,其體裁是說明文,但本文語言簡潔、生動,很有一種“畫意美”,因而我認為教學本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畫意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蘇州各名園的圖片和資料,并加以簡要生動的.文字說明,在班上展覽;課上則通過反復誦讀和重點詞句賞析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蘇州園林“處處入畫”的特點,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傳統(tǒng)說明文學習時的單調(diào)、乏味一掃而光,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喚起了他們對祖國美好風物的熱愛,也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本課的教學中,我沒能及時抓住契機充分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主人翁”的地位還可以有更充分的體現(xiàn)。新課改,新課堂,給每一位老師的啟發(fā)是多樣的,也是深刻的。它對每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參與者”的責任更重了。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六

《蘇州園林》是八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上課前我搜集了相關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上完這一課,同學們都感到很滿意,既掌握了很多說明文知識,又領略了本文豐富有趣的語言。

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優(yōu)點:

1、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生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這堂課目標突出,重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結(jié)構(gòu),我覺得最后學生也學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里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講解比較詳盡、到位。

4、板書清晰,學生便于理解本課的整體結(jié)構(gòu)以及由此知道說明順序。

但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具體總結(jié)如下: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短K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晌依鲜桥聲r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于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課文和圖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和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不夠充分,致使學生說出來的東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于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在課堂上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七

昨天的一節(jié)課做了比一樣平居仄居略微充裕點的預備,正在課前還正在網(wǎng)上尋尋了《蘇州園林》的視頻,發(fā)現(xiàn)視頻中的那位教員的講授打算不錯便援引到了本人的講堂上。

回結(jié)起往,我的預設泛起了很大年夜的標題成績,起首輕忽了學死的水安然鬧熱熱烈繁華領會才具;第兩便是標題成績預設的曖昧讓學死尋尋的目標不發(fā)略;終了導致工婦上的充沛,乃至齊數(shù)講堂的得誤。

2、正在講堂上,許多學死懶于動筆,只從書上做標識表記標幟,我提醉他們該當勤于動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動筆重新枚舉框架的優(yōu)點還可覺得本人渾算出更渾晰的文章布局,但許多學死仍然只是天然樣子面貌,我看出來他們覺得本人能回覆得出來便好了。這大年夜概跟本人沒有讓學死正在講堂上養(yǎng)成動筆標注的好風尚有關,古后要記得做好這一圓里的工作,一個好的風尚能讓一個學死受益一死。

3、由于正在枚舉框架上破鈔了將近兩十往分鐘的工婦,導致這堂課終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觀視頻,道讀后感的工婦不敷,所以我將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到了下一節(jié)課,也便是本堂課的使命沒有完成,十分的遺憾。假定學死能正在終了五分鐘看到對應的視頻,而且連絡文本,信賴他們可以道出本人的感到感染的。這也是我預設的本文的一個易點戰(zhàn)明點所正在,果而,這堂課是得誤頻出了。

1、本課的講授流程是先讓學死讀課文帶著標題成績感知辭意,讀完古后列出中間句,再枚舉框架,再由框架回納出本文的申明挨次,發(fā)略蘇州園林畫意之好。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順遂進止下往了,正在第兩個環(huán)節(jié)枚舉框架的時分我請我班里結(jié)局較為不錯的一名男死上烏板列框架,上里的同硯本人正在簿子上列,我列框架的發(fā)問是“請從文中找出提醒本文中間句的風光。”所以,學死們紛紜尋尋了文中的風光,多而復純,而且正在此破鈔了大年夜量的工婦。

正在上完這堂《蘇州園林》古后才發(fā)現(xiàn),我的講堂泛起了許多的壞處: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八

我感覺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的持續(xù)興趣提供可能。學生所面對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說明文學習,不再是死板地了解每一段的說明內(nèi)容,而好似一群游覽的詩人在美麗如畫的園林中漫步,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錘煉了語言,而且使他們在實際的閱讀與寫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目標。

1.這堂課流程比較流暢,目標突出,各環(huán)節(jié)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語言精練到位。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和結(jié)構(gòu)上。

2.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里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引導比較詳盡、到位。分析四個“講究”時,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課外語段《晉祠》拓展練習,深入理解,學生學有所得。

但這堂課也有遺憾之處:寫作拓展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結(jié)合港中圖片和課文的寫法,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有效訓練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的運用。但是,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不夠充分,沒有很好地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

通過反思,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營造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和敢于表達的能力。教師應當更多關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教師要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善于適時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疑問,敢于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同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氛圍,應用恰當?shù)男问?,引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jié)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并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于爭論、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的精神。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十九

初次讀完葉圣陶的這篇文章,感覺他的語言大師的魅力沒有得到體現(xiàn),后來經(jīng)過大量的查找資料和在課堂與學生的思惟碰撞,最終在這課教學中還是有所收獲的。

這課最大的收獲在于指導學生回歸文章,從作者的本身出發(fā)去思考文章內(nèi)容,通過這樣美的園林你們認為怎樣寫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這個問題引入。經(jīng)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生認為用寫景的記敘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夾雜大量的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襯托漂亮的園林。對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觀點得到認可的學生們對葉圣陶的文章越發(fā)挑剔起來,覺得他寫得實在是太儉省了。我指導他們回顧舊知: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經(jīng)過一番梳理,孩子們恍然大悟,本來葉圣陶先生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有一百多個,而他把各個園林加以較量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準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練、簡便、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這是何等了不起??;同時這篇文章是為一本影集寫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

至此,孩子們即使不是很欣賞葉圣陶的這篇說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個知識:寫作目的不同,那末作品的顯露形式也會有所不同。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二十

這是一節(jié)公開課,《蘇州園林》。主講者是我校的一名新秀。課進行的非常順利,老師落落大方,學生爭先發(fā)言。一切都像預期的那樣。概括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我知道,下面老師一定會賞析說明的語言,最后練筆。其實,大家都是這樣一個套路下來的。

可是,我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又多了一點什么。這樣困惑著,隨手看身邊一名學生的課本。在課文的正上方,大大的寫了兩個字:“靜”“境”。鉛筆書寫。我簡直欣喜了,問她:“為什么寫了這兩個字?”“我預習課文時寫的,這是蘇州園林給我的感覺。靜的美,有意境?!薄澳菫槭裁从勉U筆寫?”“怕錯了,好擦掉?!薄皼]錯沒錯,太好了!這兩個字!”真的太好了!可惜她沒有當堂發(fā)表,老師也沒有就此展開。這節(jié)課堂上少的那個東西,正是這個女生對文本感受最獨特的東西——是隱藏在蘇州園林背后的那種文化,具體說是蘇州園林所呈現(xiàn)出來的東方美學。東方美學在建筑上是講究對稱的,因為對稱體現(xiàn)出來的莊嚴、平衡、穩(wěn)重,是儒家的思想。可是,“蘇州園林是絕不講究對稱的”。這里,只用一句“講究自然美”來解釋,似乎流于淺顯了。在中國,儒家是主張入仕的,然而官場的失意之后,道家的思想往往會在此時出來救贖。于是,中國的文人常常要走向山水,回歸自然。于是,假山和池沼就產(chǎn)生了,蘇州園林就產(chǎn)生了。園林是道家的產(chǎn)物,它提醒你在世俗的繁忙之余,停下腳步,過一種慢節(jié)奏的恬靜的閑適的親近山水的生活,自然美是這樣產(chǎn)生的。有這樣思想的園林主人,他必定是不喜歡熱鬧與喧囂的,東方美學講究的是少、靜、幽。所以,我們見到蘇州園林的布景是“幾竿竹子”“幾棵芭蕉”,這種“少”營造了“靜”與“幽”,因而有了意境。它是含蓄的、內(nèi)斂的,與西方美學那種張揚的外放的美是決然不同的。這是文化上的差別,我們的課堂上,少了文化的傳承。多的是什么呢?老師所講的,正是考試的要點,學生所學的,正是考試的得分點。這是一種考試技藝的傳授。正是教師的匠氣所在。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二十一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fā)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fā)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diào)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占有者轉(zhuǎn)變?yōu)橹R的動態(tài)研究者。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二十二

一堂全力以赴的課最終以這樣的效果結(jié)尾確實不甘,最初備課過程中組內(nèi)老師早已對我的課堂設計提出了修改意見,設計確定后初期試講有幸教研員張老師去聽了一節(jié)試講課,課后給出了嚴厲的教導,展示課結(jié)束后的評課會議上學校王波老師又是對我所上的課堂進行了批判。諸位前輩的教誨仍縈繞在耳邊,回味這一路的備課經(jīng)歷不禁心酸,心生挫敗。不是因為被批評的傷心而是想不透為什么自己構(gòu)思好的想法為何在課堂上呈現(xiàn)不出來。直至周末張老師向我們推薦李華平老師的一篇文章《迷失在學科叢林中的語文課》自己方如醍醐灌頂。失敗原不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夠而是出發(fā)時方向已經(jīng)錯了。

這堂課中自己遠達不到李華平老師所指出的“所上語文課迷失在了哲學、美學、生命教育等學科叢林中”的層次,但確確實實是“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道,失卻了語文教學的味道”。課堂的設計使自己不自覺中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先入為主的教學思想,自我個性化解讀的炫耀使得課堂面目全非。

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理解性把握說明文的知識方法。但現(xiàn)實教學中因文體特征學生對此類文體興趣不高,很多教師對說明文只是以簡單的知識點講解為主,學生也只能是生硬記憶,造成有辨識能力而無確切的理解感受,造成在說明文學習上愈行愈遠。所以講解過程中應做到不要以學生初始興趣來定位文本的教學而是以科學正確的文本教學來調(diào)動學生興趣。這一想法提出后組內(nèi)老師鼓勵我可以進行嘗試,并確定我成為課題的實驗教師。是以自己沉浸在這個想法之中,力圖呈現(xiàn)這樣的效果。

如李華平老師所言,語文課的偏離往往始于老師課堂之前是否已存有“成見”。文中講到“簡單地說,就是讀者的自我意識在文本解讀中的惡性膨脹,用自己的感受或者觀點代替對文本本身的細讀。抱著一個“成見”(早就有的觀點)去讀文本,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文本,并用文本中的話來證實自己的“成見”。這樣一來,解讀文本前已有這個“成見”,讀過文本以后,還是這個“成見”,這個文本就失去了其獨特的價值,唯一可用的價值就是作為引出解讀者拋售“成見”的“引子”。自己在研讀《蘇州園林》文本之初就已經(jīng)確定了文本解讀的方向,我要在這篇文章之中解讀出說明文章中存在的人文性色彩。為此在課堂上自己步步為營,設置情景帶著學生向自己既定的目標去走。而如此經(jīng)典的文章在自己的手中就成了一個引出自己理解的一個工具。個人的解讀完全代替了學生們與文本對話后生成的理解。個人的偏執(zhí)也使得課堂教學失去其最本真的意義。想想自己確實悲哀,而對被我生拉硬拽上完這堂課的學生來說確實可憐。

靜下心來再去整理自己的備課材料時,發(fā)覺自己在備課準備過程中所準備內(nèi)容和側(cè)重方向多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真正的關于文章的解讀,知識性的講授的部分自己卻沒有足夠重視。想來也太可怕,語文課不是炫耀個人解讀的平臺,也不是為達成自己目標而進行的嘗試。當我們在想給孩子們呈現(xiàn)什么的時候也應該先想一想,通過語文學科知識這一階段的孩子應該接受的是什么;沉醉于個人的解讀時是否應該想一想學生是否能夠通過語文學科規(guī)律而大部分都能獲得你的這種解讀。自己所謂“深度”的發(fā)掘,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灌輸,扼殺了學生們自己思考的空間,課改的要求、學生主體地位的倡導從何體現(xiàn)。語文課想來我們講的是解讀文本的方法而不是呈現(xiàn)自己的成果,我們給予學生的是過程的陪伴而不是終點的召喚。語文課,不必這么難,也不止于這么簡單。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總結(jié)篇二十三

(一)學生說:“我感受不到《蘇州園林》的美?!?/p>

《蘇州園林》的教學已近尾聲,照例,我又詢問學生還有什么要說的。

沉默一下之后,一個男孩子舉手了,一發(fā)言,卻是石破天驚,他居然說他沒有在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絲美感。是的,《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可它是一篇談蘇州園林之美的說明文,是大作家葉圣陶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本來這個詢問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就上課的情形來看,我還自認為前面的引導、討論和分析是成功的,從孩子的學習反饋來看,他們對于說明文的閱讀把握也是挺到位的??上氩坏揭皇て鹎永?,他的發(fā)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紛紛表示也有此感。他的問題,大家的表現(xiàn)讓我一驚,然而我又實實在在看到許多學生眼睛里因為這一問題而散發(fā)的光彩。

此時,我的腦子里在高速飛轉(zhuǎn),本課的教學目標已經(jīng)順利完成了,這個問題要不要展開?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我原先沒有準備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把握不???這個問題較復雜,能不能駕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個“火花”來之不易,不能輕易否決,放過它,可能會喪失一次絕佳的教學機遇,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打擊他的積極性。既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如乘機引導,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于是,我決定先摸清狀況:“你們所說的無美感究竟是指文本無美感還是蘇州園林無美感?”問題提出后,全班議論紛紛,最后答案是兩者都有。問題的癥結(jié)弄明白了,我決定還是解決這個問題,多花費些時間做些額外的事或許也有價值。可是具體怎么做我心中確實也是沒有譜,說明文的知識要點孩子們已掌握,他們不認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風格,而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輸就能扭轉(zhuǎn)的思維。適逢救命的`下課鈴聲響了,我也趁機宣布下課,請同學們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下節(jié)課再討論。

(二)學生說:“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我保留我的觀點?!?/p>

回辦公室的路上,聽到叮叮當當?shù)捻懧暎豢?,是學校為了迎校慶,正在整修教學樓前坪花壇,那花壇外圍是一溜整齊的四季青,中間是一整塊碧綠的蘭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樹,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園林規(guī)則式的人工雕鑿美。再一想,教學樓后坪花壇風格卻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美,幾竿修竹,鳳尾森森,幾株木槿,高低錯落,綠草茵茵,極具清幽之美。念此,腦中是豁然開朗,此乃極佳的教學工具。

又到上課,先給孩子們十分鐘去看看學校的前后兩個花壇,請他們回?春蟾嫠呶夷母齦美。孩子們自是歡呼雀躍的去看了,回來都迫不及待的告訴我,當然更喜歡后坪花壇。他們的理由也顯示出他們已具備初級審美趣味,對于中國古典園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熱打鐵,問他們?nèi)~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是這個觀點并從文本中尋找答案。聰明的他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葉圣陶先生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時就是?“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我再追問,除了這點美之外,作者還介紹了蘇州園林具備的哪些美,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經(jīng)過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許多,順帶也回憶了我們家鄉(xiāng)很多美麗的景點??粗蠹倚臐M意足的樣子,我問他們:“蘇州園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時是異口同聲:“美?!倍?jīng)過這樣一番討論,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無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決了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美不美”沒有解決。

我又開始提問,這樣美的園林你們認為怎樣寫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經(jīng)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他們認為用寫景的記敘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夾雜大量的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用優(yōu)美的語言來襯托美麗的園林。對于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觀點得到認可的孩子們對葉圣陶的文章越發(fā)挑剔起來,覺得他寫得實在是太樸實了。我引導他們回顧舊知: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經(jīng)過一番梳理,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葉圣陶先生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有一百多個,而他把各個園林加以比較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準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練、簡潔、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這篇文章是為一本影集寫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去領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們即使不是很欣賞葉圣陶的這篇說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個知識:寫作目的不同,讀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fā)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fā)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diào)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知識占有者轉(zhuǎn)變?yōu)橹R的動態(tài)研究者。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01812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