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 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優(yōu)質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2 13:40:11
2023年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 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優(yōu)質9篇)
時間:2023-12-12 13:40:11     小編:筆硯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一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

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

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yī)而聾。

遂往求療。

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shù)字,輒深了人意。

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

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

離黃州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里買了田地,因為去看田,得了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會看病,是個聾子。就去他那里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超過一般人。我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他就能夠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倆都是一時奇異的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左右。那里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詩歌:

山下蘭芽兒,短短的,浸在溪水里,

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凈,沒有污泥。

傍晚的雨瀟瀟下,子規(guī)鳥正在鳴啼。

誰說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請你看看那蘭溪水吧,還能流向西,

莫傷悲,白發(fā)老人還能作報曉的雞。

這一天,我們開懷暢飲才回去。

《游蘭溪》是一篇山水游記,又是記人之作。記游而記人,記人而及己。這中間,龐安常是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異”是關鍵之關鍵。作者去蘭溪,原本不是去游山玩水,欣賞名勝古跡,他是去看田的。一個風云人物,不“處廟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窮鄉(xiāng)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是“不得簽書公文”。只有“無案牘之勞形”。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里地,他一介文弱書生,經(jīng)不起寒暑的襲擊、田間之苦,何況還有心病。

他沒有朝廷太醫(yī)院供候,只好去找鄉(xiāng)村的“赤腳醫(yī)生”。有一醫(yī)術高明的人叫龐安常,是個聾子。作者不去寫見面寒暄,也無法寫他望聞問切,只是抓住“聾”這個特征來下筆。自己只能“以紙畫字”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而龐安常只能“以眼為耳”來向你了解病情。可是還沒有寫上幾個字,龐安常醫(yī)生卻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聰明絕頂。

專程去看田,卻不寫田。不光是急著看病,何病、何藥等也均沒有寫,由此引出龐安常,徑直把龐安?!耙匝蹫槎钡墓之愄貙懺谧x者面前。

在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戲言說笑,不怕忌諱。從后文同游來看,他們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此浦C謔,其實也是在寫他自己,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聾子龐安?!耙匝蹫槎保梢环角墒稚襻t(y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胺f悟絕人”,卻隱居鄉(xiāng)間,權充一名村醫(y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而又自居“異人”,可見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與樂觀自信的性情。得這樣一位同病相憐、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邊,直接寫他們在他病好過后同游清泉寺。

前者以文敘事,說得簡潔、生動,三言兩語便勾勒出一“穎悟絕人”的“異人”形象。后者以詞說理,前片寫景,畫出暮春村野景象;后片純作議論,且一反前人舊說,耐人尋味,而用語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還與一位才異之人相關,就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龐、蘇)都是異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詞,這是一種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豪情,最后一起暢飲而后歸。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脫的韻致。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二

朝代:元代

作者:高克禮

尋致爭不致爭,既言定先言定。論至誠俺至誠,你薄幸誰薄幸?豈不聞舉頭三尺有神明,忘義多應當罪名!海神廟見有他為證。似王魁負桂英,磣可可海誓山盟。繡帶里難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個年少書生。

該爭辯的卻不爭辯,已經(jīng)說定的就要言而有信。要論至誠我最至誠,不要你薄幸無情還有誰薄幸無情。難道不知道舉頭三尺就有神明,忘恩負義的都會擔當罪名。海神廟的故事可以憑證。像王魁負桂英。想當初他曾經(jīng)在神前海誓山盟,后來他負情,終于未能在女人手中逃卻生命,自殺身亡的桂英女,最終處死了這個年少書生。

雁兒落過得勝令:雙調帶過曲。又名《鴻門凱歌》。

致爭:爭氣。

當罪名:擔罪名,承當罪責。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三

碧水澄潭映遠空,紫云香駕御微風。

漢家城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鏡中。

向浦回舟萍已綠,分林蔽殿槿初紅。

古來徒奏橫汾曲,今日宸游圣藻雄。

宮廷宴會詩的恰當開頭方式之一是皇帝的威嚴光臨,經(jīng)常運用形容帝王威儀的現(xiàn)成詞語,如以“動地”描寫帝王的到來。沈佺期這首詩的開頭富有戲劇性,平靜的水池倒映著虛空,但隨著帝王紫光及香車的到來,這里突然充滿了色彩和動態(tài)。沈儉期運用了最流行的慣例,把帝王及朝臣描寫成天上的神仙。當詩人俯視池中的倒影時,他“錯”把他們的出現(xiàn)當成天上神仙的形象?;实垴{“云”出現(xiàn)在虛空的倒影中,他的車“御風”,這一詞語出自《莊子》,用來描寫羽化成仙的列子。

接下來,宮殿群倒影的出現(xiàn)使得凝視水池的詩人產生了一時的錯覺:由于宮殿群的倒影添加在天空的倒影上,他錯認為它們是天上的宮殿,但又“糾正”了自己的比喻,指出它們是“漢家城闕”。詩人的視界逐漸充實和擴大,從空澄的水池到皇帝一群的來臨,再到宮殿群,這一切都是從水中倒影看出來的。接著詩人又從他的“鏡子”中看到了京城地區(qū)的全景。讀者在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中已看到,舊的虛構需要加以合理化,在這里是宮廷和天的同一;解決辦法是一種在唐詩中流行的比喻形式——“迷惑的比喻”,詩人含蓄地或明確地承認比喻的虛構性,他不說“甲是乙”,卻說“在我看來”、“我誤認甲是乙”。

開頭四句寫得直率自然,具有戲劇性的秩序和宏壯的音調,接近于盛唐風格。第三聯(lián)描繪的是狹小的特定景象,這在早期宮廷詩及盛唐詩中都可見到。詩人此時抬起頭來,先看到水池周圍的景象,然后看到遠處的樹林。第六句描寫聳立于樹林中的宮殿,但有一部分被盛開的木槿樹遮住了。沈佺期與陳子昂一樣也用了“分”這一動詞,描寫打破視覺延續(xù)的某事物的出現(xiàn)。在宮廷詩中,時節(jié)經(jīng)常根據(jù)植物的花序確定,如這首詩,一種植物“已”呈現(xiàn)某種狀態(tài)(此處為”綠“),而另一種則是“初”——開始開花。另一種流行的時序平衡法,是在對句中以“已”和“未”相對。

最后一聯(lián)指漢武帝的《秋風歌》,寫于他在汾陰祭祀后土的一次快樂出游中,李嶠的《汾陰行》描寫了這一事件。尾聯(lián)對中宗詩的高雅評價,回到了帝王主題上。但是,詩人不僅是一般地將中宗與漢武帝相比,而是認為中宗詩的“雄”超出了漢武帝。一千多年來,許多帝王試圖獲得漢武帝橫濟汾河的同等樂趣,但只有唐中宗成功。第三聯(lián)精致小巧的泛舟畫面超過了漢武帝的強烈感情。從中宗現(xiàn)存詩篇的質量來看,沈佺期的恭維是言過其實的。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四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官吏大聲呼喝得多么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么悲苦。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里再也沒有別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zhàn)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這是杜甫著名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之一。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經(jīng)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jīng)新安、潼關、石壕,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jīng)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步騎二十功贖罪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于戰(zhàn)爭吃緊,唐王朝為補充兵力,到處征兵。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xù)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實錄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詩中刻畫了官吏的橫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自己的。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墻逃走,到事后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有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情節(jié)完整,并頗為。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詩人虛實交映,藏問于答,不寫差吏的追問,而只寫老婦的哭訴,從哭訴中寫出潛臺詞、畫外音,將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婦的前致詞中,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寫老婦的哭訴,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婦的口吻,且隨著內容的多次轉韻,形成憂憤深廣、波瀾老成,一唱三嘆,高低抑揚的韻致,使沉郁頓挫達到極致。

全詩述情陳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這里,詩人通過新穎而巧妙的藝術構思,將豐富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體的形象里,澆注于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讓故事本身去顯露詩人的愛憎。這種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的藝術手法,使全詩顯得簡潔洗練,而又蘊涵豐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zhèn)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傊?,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huán)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了;所以下面的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xiàn)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梢韵胍?,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jīng)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傊?,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蓱z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五

原文:

馨香餅餌,新鮮瓜果,乞巧千門萬戶。到頭人事控摶難,與拙底、無多來去。

癡兒妄想,夜看銀漢,要待云車飛度。誰知牛女已尊年,又那得、歡娛意緒。

賞析:

宦海沉浮,恰如海的潮漲潮落,永無停息。尤其是在調遷頻繁卻無法擔當大任、壯志難酬時,其落寞的心情更為沉重。此詞抒寫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起筆三句敘事:扁舟昨天剛停泊,今天就來到高亭上,極目遠望千里閑云。“閑云”也顯出一股輕松之感。但是,他畢竟是來散心的,以解胸中郁悶,“孤”字見出他的孤獨感,“目斷閑云千里”也隱約透出念遠、懷鄉(xiāng)之意。作者的心情并不那么閑適,而較為復雜,有如夏末秋初的黃昏那和著涼意的熱燥,使人并不好受。

“前山急雨過溪來,盡洗卻、人間暑氣”。天順人意,降下一陣好雨!將那熱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間的一切塵垢連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煩悶也一洗而空。此詞的“前山急雨過溪來”又加之“盡洗卻”,這樣的心情表現(xiàn)得更為痛快。此時他的愁悶似乎散去了,他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過片寫雨后情景?!澳壶f木末,落鳧天際,都是一團秋意?!睒O目秋景一片高遠,可是,暮色寒鴉卻不無一種惆悵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團”來形容這秋意?!耙粓F”,即憂絲難理,煩躁中難堪的心境,委婉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下面說:“癡兒騃女賀新涼,也不道、西風又起?!毙虑锏臎鏊强上驳模墒窃诓恢挥X間,西風起了,節(jié)序便又推移了。這句是從蘇軾的《洞仙歌》:“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鞭D化而來。表達出作者此時的情緒底蘊:他是在感嘆似水的流年。以“癡區(qū)騃女”作反襯,益發(fā)顯得悲涼。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六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長安城內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

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

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zhàn)爭,讓我丈夫結束遠征。

1、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2、萬戶:千家萬戶。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3、吹不盡:吹不散。

4、玉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5、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6、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对姟ぬ骑L·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绷T:結束。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籠統(tǒng)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伴L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lián)P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王夫之評價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保ā短圃娫u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說:“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保ā段髌栽娬f》)其實未必是這樣?!安恢柚{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的“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薄@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讀者須知,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秋歌》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六朝樂府的《清商曲·吳聲歌曲》里有《子夜四時歌》,李白這組詩是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新詞,其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七

原文: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莫把欄干頻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云遮。

譯文

春天來臨,南樓上的積雪已經(jīng)化盡。春到來,元宵燈節(jié)期間群花也依次綻放。剛下過小雨仍有寒意,獨自一人依靠著闌干思緒飄遠。

不要總是依靠在闌干上,因為眺望遠方也只能看到那層層疊疊的煙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黃昏時的云霞與霧氣遮住了。

注釋

燈期:指元宵燈節(jié)期間。

花信:指群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jié)?!把┍M”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秴问洗呵?。貴信》云:“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惫手^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jié)又稱燈節(jié),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云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熬┤A”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決:“暮云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八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游子吟古詩賞析:

“母愛”是人類純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性主題。謳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詩經(jīng)》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簡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聲。而唐代詩人孟郊(字東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于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加以弘揚和歌頌,使之膾炙人口,連不識字的婦孺都會記誦不差: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游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念親的至深情感。首聯(lián),“游子”,本謂遠游的客子?!妒酚洝贰坝巫颖枢l(xiāng)”。也許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游子”也可指離鄉(xiāng)遠游的舉子。有唐以來,開科取士,游子不絕于途,輾轉流徙,饑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讓人細味和借人傳達,如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表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評價。接著,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

“游子無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遲遲歸”的內涵?!岸陶绿N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fā),更是意境的'升華。末尾二句,從意義上說,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書但云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于萬一,給人以奮發(fā)和鼓舞,因此,詩句的思想意義也更深刻和積極。

此外,就詩的藝術性看,有兩點值得注意。這既是“雅俗共賞”的一個原因,也可窺見詩人的藝術探索之一斑。

一是濃情淡化,引起廣泛的共鳴。共鳴,是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主人公一起體驗他的痛苦、磨難和愿望等;濃情淡化,是指作者通過對藝術的理解,把濃烈感情融注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而使讀者覺著是淡然地傳達出來的。這首小詩濃情淡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詩的審美客體僅是慈母為游子縫制征衣所生發(fā)的感情;但它喚起的卻是人們對母子至性情愛的體驗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

為什么?我們不能不從詩人對審美意識的理解去探求,慈母為游子縫制衣裳,是最為習見的生活圖景,而其中浸透的卻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誰無父母,誰無兄弟?離親別故在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人際活動中總會發(fā)生的,思親戀故之情又誰能避免?人們讀文藝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總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獲得歡娛,哪怕是一瞬間的。一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撞擊力在讀者身上引起的回應力應該是適度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

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沒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環(huán)境及其他,但蘊藏的故鄉(xiāng)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摯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淡淡的說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鳴?!队巫右鳌肥?jié)饬疑詈竦母星椤拜p描淡寫”似地傳達出來,在讀者心理上,引起震動,像山泉沁入心脾,給人以某種滿足、慰藉和感奮。總之,這首詩的情思、哀愁、藝術氛圍都是淡淡的,然而人們卻從中產生共鳴,引起反思和感奮。

二是沖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語言,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運用。這首詩是抒情詩,體例為樂府詩,它俚語入詩,明白曉暢,著語不多,純是白描,洋溢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那真摯深沉的感情就從平淡的語言中得出。從而較為適應廣大讀者的審美心理,使人們自覺地接受其詩歌的思想,心靈得到了陶冶和凈化。

總之,這首抒情小詩歌頌了偉大的母愛,稱得起廣泛流傳千古不朽之作。而戀母、思鄉(xiāng)、念國,似在人們情感上一脈相承而呈現(xiàn)階梯性或說檔次,因此這首小詩,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鄉(xiāng)念國的情感,產生特殊的反響,那么,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東西了。

蒹葭古詩原文和翻譯篇九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了一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讓出門在外的我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靜了亮著燈不肯睡覺。

注釋

蕭蕭:風聲。

客情:旅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挑:挑弄、引動。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qū)又叫蛐蛐。

籬落:籬笆。

創(chuàng)作背景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并捉蟋蟀。

節(jié)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xiāng)愁。詩人客居異鄉(xiāng),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98891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