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六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7 13:17:03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六篇)
時間:2023-03-27 13:17:03     小編:zxfb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一

總所周知,孔老夫子學問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記之曰:"仁",南懷瑾先生從一開始就給我們講學而時習之,而學的就是"仁"??鬃拥恼Z錄總是"微言大義",以至于后人對這個"仁"有很多解讀,莫衷于是。

"博愛之謂仁"韓愈如是曰;宋儒則道:"仁者核之心也。"認為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韓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愛"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讀孔子的"仁"總有畫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東西去解讀"仁"則難辭生搬硬套之咎??偠灾?,后人對仁的解釋,漫無限制,就像紀曉嵐批評學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詩評語一樣"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遠。

南懷瑾先生則通過對中國古代"仁"字的寫法分析說起,先解釋"仁"字為什么是人兩足走路旁邊加個二,他說,"‘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就會發(fā)生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南懷瑾先生分析說,仁從文字上的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

其實南懷瑾對"仁"的解釋通篇都有留痕,這里僅是一個方面或者是一個小的部分。我只是覺得奇怪,中國古代的"仁"字應該不是孔子發(fā)明的吧,如果是孔子發(fā)明的那從文字層面上去解讀孔子的思想未嘗不是一種便捷靠譜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發(fā)明的,那就是發(fā)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讀后才發(fā)明了"仁"字,也就是說南懷瑾先生的這種文字層面的解讀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讀的,不是最透徹、原汁原味的,也難逃偏頗之嫌。不過不得不承認,南懷瑾先生對孔子"仁"的解讀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貼切的。

恕吾愚鈍,只能借前人之解讀來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種解讀才是孔子真正想要傳達的思想,但我覺得哪一種解讀都無所謂正確與否,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后轉化為自己的人生哲學,體現(xiàn)在自己的行動上,落實到自己生活的點滴。讀書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過程,讀一本書,看一個世界,多一種經(jīng)歷,擁有好的思想并付諸實踐……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二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大師的著作。

南懷瑾先生,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他畢生講學無數(shù),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別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經(jīng)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shù)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們共讀的書目是《論語別裁》,當我讀了這本書后,我對做學問、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這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現(xiàn)在講來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熬硬恢貏t不威”,那現(xiàn)代化來講,也可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著來找南懷瑾先生,這青年說,他覺得自己不存在。南懷瑾先生說,你怎么不存在?這位青年說,他覺得沒有他。南懷瑾先生說,現(xiàn)在他講話你能聽到了吧?既然聽到了怎么會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沒有?南懷瑾先生覺得這個青年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個人“見危授命”,若喪失了自信心,就會非??仗?,在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wěn)固的,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么“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不要怕改過,要勇于改過,這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讀了《論語別裁》,感覺《論語》不再是那么生澀難懂了,南懷瑾先生通過講故事、講來源等方式讓我進一步走進了歷史,對《論語》有了更親切的了解。

《論語別裁》有助于大家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只是我讀得還不深入,以后的日子,我還要繼續(xù)捧讀它,因為每讀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收獲。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三

與南懷瑾先生的這部代表作的初次見面,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當年,從母校畢業(yè)不久,到異地大學教書,學校地處偏僻(出門的成本不低),工作相對輕松(兩天有課,五天沒課),因而頗多閑暇。教學樓與圖書館,僅一路之隔。出得食堂,摸著肚皮、稍踱兩步,便到館舍。大概某天,瞥見書架上的《論語別裁》,于是借閱。

借閱的原因,不難解釋。南先生名氣大,書名也很別致。但更重要的是,隨手打開一頁正文,就放不下了。將它捧回教師宿舍,作睡前讀物。每晚夜深人靜、洗漱完畢,翻幾頁。不敢貪心,怕“嚼不爛”。

手頭這本《論語別裁》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所出。如出版說明所寫,“有關《論語》的章句注疏也累代不絕”,但南先生的講法“別具一格”。個人淺見,其獨特之處或有三點:

說論語而不限于論語、談孔子而不止于孔子;

既娓娓道來,像閑話家常,又旁征博引,聯(lián)系典故;

穿越時空,過去與將來、中國與外國、做人做事做學問等,一概打通。

1976年《論語別裁》臺灣初版至今已逾四十載,至今毫不過時。21世紀已過去五分之一,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讀者閱讀此書而受到的啟發(fā),不會更少、只會更多。全書上下,遍地寶藏、內涵豐富。我謹從書中零星挑選幾句,試談一二。

講論語的書,許多都是按部就班,從第一篇《學而》開始。因此大眾對《論語》的最深印象可能是開頭“子曰:學而時習之……”那幾句。然而據(jù)說《論語》是“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按理說,這樣的書從哪里切入都可以。南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道,老一輩過去讀私塾,“第一篇就開始讀《先進》篇,不是讀《學而》篇”。

“先進第十一”,從“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边@一句,南先生講到“素樸的美”。我看這是當今社會稀缺的奢侈品。

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原本野蠻生長,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人出生后,才會受教育,懂道理,有文化。但是,文化教育假如過度,加上社會或教育的價值取向如果又存在問題,那么就容易產(chǎn)生所謂“書卷氣、頭巾氣”,變成“書呆子”,受到教條的束縛,條條框框很多,人的思想不再單純從心底生發(fā)、從實際出發(fā),最初的“野性”喪失了,“樸實”沒有了,剩下的是過多的經(jīng)驗和過頭的世故。本來可以說的話現(xiàn)在不一定會講了,只怕“禍從口出”、招惹不必要的麻煩,還不如“沉默是金”好,至少實惠。如果因接受文化教育而成為似乎有文化、其實沒文化的人、失去“素樸的美”,實在遺憾,但這種現(xiàn)象確實普遍存在,否則,網(wǎng)民也就不會說,沒讀過書的農民,未必沒文化,掛滿碩士博士頭銜的“讀書人”,未必有文化。這也許算不得一個貼切的例子,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印證書里所說的道理。

南先生所講的“文化”或“教育”,應該不是狹義的文化知識學習或學校的學科教學,而是廣義的個人修養(yǎng)、為人處世的特定方式。不過為了方便討論,姑且當作二者等同,那么我想說:在現(xiàn)今社會,上學升學、拿學位發(fā)論文評職級,都是應該的,這沒問題;但要防止自己成為道貌岸然的、高學歷高職稱的、缺乏“素樸的美”的、沒有文化的野蠻人,做人做事不能連沒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都還不如。自古“禮失而求諸野”,那是整體;說到個體,人的自我追求、自我要求,是另一碼事。

接著,孔子提到他的學生,“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保瑥倪@句出發(fā),南先生講“知人論事”。

從先生的解讀看,論語此句似乎主要談用人之法,要了解人的長處短處,用人家的長處,不能讓無關緊要的短處影響人事決策。讀者可以選擇不同的視角或領域來理解。我們未必經(jīng)商、從政,手底下沒什么人向你匯報工作,但是人總有父母、子女、同窗、朋友、同事或者同好,請人家?guī)兔σ彩恰坝萌恕绷?,要多看長處、揚長避短。這當然還是其次的。更主要的是,我們可以超越“用人”,從人的德行與自我修養(yǎng)這個角度來看。按現(xiàn)在的話說,長處體現(xiàn)的是“專業(yè)性”,這是硬件(hardware),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你可能具備高度的專業(yè)性,你是內行,這很好;人的短處、毛病,可與“德行修養(yǎng)”掛鉤,這是軟件(software)。僅僅硬件強大,但軟件不行,電腦無法正常工作,此時需要升級軟件(upgrade),否則硬件的作用發(fā)揮不出來;僅僅軟件很好,但硬件不行,電腦也無法正常工作,此時必須升級硬件,否則軟件再好也于事無補。人要有一技之長(專業(yè)性、硬件),但手里這點本事,若非頂尖水平,是很容易被人家取代的,你一下子就沒了用武之地,何況現(xiàn)在知識和技術更新?lián)Q代很快。

南先生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都好的,實在少見?!钡拇_如此。但從學生的自我要求和個人追求來說、從老師教書育人的宗旨來講,不難悟出這個道理,那就說:應該兩手抓,不可偏廢。一是學做人,包括學生活(過日子)、學說話、學人生態(tài)度,懂得志向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道理。二是學做事,學點手藝,學到家、做到位,學做事的方法。這樣,人就軟件硬件相對全面,可以自立,也可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普通人的小日子也能夠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人稱之為“幸福感與成就感”)。對師生而言,做學問已經(jīng)包括在以上兩點當中了,無需單獨討論。如果一個人懂得如何過日子(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灑掃庭除等等)、知道怎么和人相處(包括和自己相處)、明白做事的方法(定目標、定計劃、有步驟、有備案、會反思等),那么當他面對狹義的學問、知識、技術,諸如數(shù)理化生文史哲,他應該會有較強的好奇心、內驅力與自信心,這是自然的。

說到知識、學問、學生求學,就不免聯(lián)想到師生關系。南先生在談學而篇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痪鋾r,曾感慨道,過去學生是“弟子”,師生如父子,“一日從師,終身若父”。

幾十年前的情況,與21世紀的今日相比,可能好一些,但近百年的變化太大,導致與上千年的傳統(tǒng)相比,大不同了。在消費主義橫行全球的現(xiàn)在,學生與家長代表著買家、消費者,老師與校長代表著賣家、供貨商、服務商。據(jù)說消費者的地位有如上帝。這既是技術進步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又反過來可能造成教育、文化、技術、社會的發(fā)展難以進一步到達更高階段。拉鋸戰(zhàn)正在進行當中,每天都是。前幾日高考結束后,一年一度的撕書、“天女散花”大戲毫不意外地在全國各地上演,便是明證。書都不想要了,還談什么學問、文化、進步、發(fā)展。老師和家長紛紛穿著紅色t恤、紅色旗袍,陪伴高考學生,考前考后,各種打雞血、擺拍照片,新聞說甚至有的老師“懸賞”,考到高分的學子,可免費旅游,師娘陪同。局面如此,短期之內,“復興師道”恐怕無望?!耙蝗諒膸?,終身若父”,也談不上,因為大家都斯文掃地了。話說歸來,并不是每一個“天女散花”撕毀教材的高中畢業(yè)生,都是糊涂蟲。也許某些人是被環(huán)境脅迫的,不得已而為之,逢場作戲而已?;蛘咭恍〔糠秩烁揪蜎]有參加高考,他選了一條不同的路,反正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時代,由于種種原因,可能都會有一些“幸存者”,他們知道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與外在環(huán)境兼容,他們明白該怎么對待考試、對待老師、對待學問、對待自己、對待人生、對待世界。他們有數(shù)的。以前在另一家圖書館找書,曾見過一本書,里面有一句話,大意是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沒有變化,改變的都是細枝末節(jié),始終覺得這話有些意味深長。

第九篇子罕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南先生講“良冶之門多鈍鐵”。他說,古今中外,“凡是成大功、立大業(yè)、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學問是要體驗來的”。

這兩句話,非常質樸,老百姓很好理解的。想到現(xiàn)實問題,有時讓人很困惑。其實心里不是不明白,只是無可奈何。改變不了別人,那就先做好自己吧。成就大的功業(yè),有時候也靠天命、看緣分,這姑且按下不表。我們先說“體驗”吧。隨著城市化(urbanization)的發(fā)展,農村人口集中到城市,孩子進城,在城市的學校上學。過去稀松平常的事情,如今對孩子們來說,可能難得一見。我是80后,據(jù)說再早出生一年,可能就餓肚子。我們這一代,經(jīng)歷了相對較多的變革,這樣有利有弊。從體驗的角度說,至少我們的生活體驗比較豐富,比我們晚出生的人,也許就沒那么多機會了。我們務農,插秧、種田、割稻、曬谷,都干過一點;我們務工,廠里常見的銅鐵鋁、銼刀鋼鋸車床,都是摸過的,作為義烏人,小時候也做過按件計酬的手工零活;我們見識過如何蓋房子,打地基、運送原料、準備水泥、砌磚墻,都出過力;我們還當過服務員……

如此種種,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若非刻意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是較難接觸到的,這對他們的成長而言,是損失。別的不說,語文課寫作文,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有些東西,憑空怎么寫得出來?!疤煜挛恼乱淮蟪?,我聽說有的語文老師讓孩子們照抄大屏幕上的范文。我表示理解,但無法贊同。明白人都曉得,實際上,文章寫得不夠好,并不可怕;怕的是,白紙黑字出來的東西,它不真。多么希望孩子們可以充分體驗現(xiàn)實生活,然后寫點真話,真心的話,表達個人真實的思想感情。從體驗中學習,邊做邊學,在做中學(西洋人稱之為learning by doing),才是正道。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孔圣人”,《論語》之所以被當作“圣賢書”,不是沒有道理的。書里遍地黃金,就看讀者是否識貨了。好在有南先生的指引。比如,第九篇子罕,還寫道“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蹦舷壬v“古之學者為己”。

臺灣學生讀書是為聯(lián)考,大陸學生讀書是為高考,聽說日本韓國這些亞洲地區(qū)的學子,都有這樣的通病,大家的功利心可能太盛?!翱鬃拥那髮W問,是為自己學問而學問,并不是拿學問來作工具求取功名”。

在考試升學的壓力下,我的部分學生(說“部分”可能還太保守),也展現(xiàn)出這一傾向性。他們傾向于應付考試與作業(yè),而不是專注于學問本身。無他,考試太多,作業(yè)太多,任務太重,時間太少,哪有功夫、哪有心情去鉆研學問,除非傻瓜。所以我不怪他們。但是,有時候,做學問需要這樣的傻勁兒,做事也一樣。前幾年大陸媒體討論的日本天婦羅大師和木工大師身上展現(xiàn)出的“工匠精神”,說白了就是這種傻勁兒。小聰明也不是沒價值,但要做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境界,無論學問或事業(yè),就都需要一股傻勁兒了。說回學生,從根本上說,求學需要有動力,well—motivated(所謂內驅力強),才能車輪滾滾向前而去。內驅力來自興趣,喜歡,熱愛,而不是外部壓力。后者短期有效,而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重要。

最后,我想回到第一篇學而。人人都熟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南先生說,這句話說的是知己,“遠”體現(xiàn)“知己之難得”。孔子認為“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他鼓勵人,不要害怕寂寞,甚至要享受寂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當今社會,比較浮躁,許多人、許多時候,很容易心浮氣躁。這是客觀現(xiàn)實,是外部環(huán)境,是許多因素決定的,它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是你想要淡定就一定能淡定下來、從容起來,雖然外面應該這樣去追求。但是,如果你認定自己確實喜歡一件事,這件事本身也沒什么壞處(也許你不是立即能看大它的好處,盡管往往其實是有好處的事——可能沒有人天生愛做壞事),那么你就做吧,做下去,享受它。早早晚晚,你會發(fā)現(xiàn)“有朋自遠方來”,你會遇到“知己”,或者說知己會發(fā)現(xiàn)你。在整體上依然寂寞冷清的情況下,你會享受到寂寞之后的充實與豐盈,以及你堅持做這件事所感受到的樂趣與成就,你會看到這一切的意義,或者意義它自己就會蹦出來對你說“你瞧,你根本沒有浪費生命!”

以上所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與他人無關,純屬個人追求。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追求,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就好?!凹词挂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p>

《論語別裁》的“干貨”太多,端午假期、端坐桌前,敲擊鍵盤整整一下午,天都黑了,也只能言及書中要義之萬一、心中所想之點滴。南先生書中所講,我將結合現(xiàn)實生活、學習與工作、結合人生旅途的每一個站點、每一段故事,去反復閱讀、思考、感悟。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四

子曰:“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并不那么容易,也許我們了解的只是工作、生活中的某一個側面,相互之間很難達到一個全面、通透的交融,難免別人不了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國籍的船長,有著不同種族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航海經(jīng)歷,甚至他上個航次經(jīng)歷了什么,上個港口的引水對他及他的船舶產(chǎn)生了什么,我們也不大了解,船長對我們亦是如此。所以他們有可能對我們引航員自己覺得對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質疑。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因為船長的不理解、質疑而強烈反彈甚至“不慍”,那還是君子么?

子曰:“觀過而知仁”。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別人犯了錯誤,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這個錯誤。當我們在安全會上或者生活的閑聊中,聽別人講起、分析他遇到的尷尬情況、險情甚至事故時,我們更要深刻的反思、總結,在吸取他人經(jīng)驗教訓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謹慎操作,不可魯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樣的情況下犯相同的錯誤,真正的做到“觀過而知仁”。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作為長期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孝順父母?打錢給父母是一種方式,但我想這絕不是僅有的一種方式,也許父母更想聽聽你的聲音,見見你的樣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時候可以多給父母打打電話、視頻一下,多多溝通,拉拉家常,讓父母心安。避免給父母“色難”,避免無意識的給父母難看的臉色。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了別人,而將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了最關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應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鬃赢吘故鞘ト耍覀兂H藷o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過來講:“不逾矩而從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規(guī)章、規(guī)范去做,如果修養(yǎng)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規(guī)章、規(guī)范內“從心所欲”。例如寧波港區(qū)航道有順水時16節(jié)的限速規(guī)定,我們大可以在規(guī)范的限制內、安全的前提下,走14節(jié)或者15節(jié)而“從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規(guī)范,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們不必執(zhí)著于、抱怨于規(guī)范帶來的不適感,而是要著眼于提高自己的內心修養(yǎng)、養(yǎng)成積極、優(yōu)良的心理狀態(tài),真正做到“不逾矩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平時應該多向高級別的師傅們學習,向船長學習,向同級別的同學學習,也可向低級別的徒弟學習,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專長的項目,只有調整好心態(tài),虛心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術才會不斷地進步,才會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讀書人要有胸懷,特別是從事航海職業(yè)的讀書人更要有海一樣的胸懷。讀書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wěn),對事情處理有見解。作為引航員,是每天站在十幾層樓高的駕駛臺,面對著廣袤的大海,要處理各種繁雜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財產(chǎn)安全的男人,更要有著廣闊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五

這個月還是接著讀《論語別裁》,畢竟這本書也比較有分量,需要我們細細咀嚼,慢慢品嘗。

總→←所周知,孔老夫子學問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記之曰:"仁",南懷瑾先生從一開始就給我們講學而時習之,而學的就是"仁"??鬃拥恼Z錄總是"微言大義",以至于后人對這個"仁"有很多解讀,莫衷于是。

"博愛之謂仁"韓愈如是曰;宋儒則道:"仁者核之心也。"認為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韓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愛"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讀孔子的"仁"總有畫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東西去解讀"仁"則難辭生搬硬套之咎??偠灾笕藢θ实慕忉?,漫無限制,就像紀曉嵐批評學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詩評語一樣"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遠。

南懷瑾先生則通過對中國古代"仁"字的寫法分析說起,先解釋"仁"字為什么是人兩足走路旁邊加個二,他說,"‘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就會發(fā)生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南懷瑾先生分析說,仁從文字上的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

其實南懷瑾對"仁"的解釋通篇都有留痕,這里僅是一個方面或者是一個小的部分。我只是覺得奇怪,中國古代的"仁"字應該不是孔子發(fā)明的吧,如果是孔子發(fā)明的那從文字層面上去解讀孔子的思想未嘗不是一種便捷靠譜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發(fā)明的,那就是發(fā)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讀后才發(fā)明了"仁"字,也就是說南懷瑾先生的這種文字層面的解讀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讀的,不是最透徹、原汁原味的,也難逃偏頗之嫌。不過不得不承認,南懷瑾先生對孔子"仁"的解讀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貼切的。

恕吾愚鈍,只能借前人之解讀來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種解讀才是孔子真正想要傳達的思想,但我覺得哪一種解讀都無所謂正確與否,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后轉化為自己的人生哲學,體現(xiàn)在自己的行動上,落實到自己生活的點滴。讀書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過程,讀一本書,看一個世界,多一種經(jīng)歷,擁有好的思想并付諸實踐……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字 論語別裁讀后感800字篇六

看書也講究緣分,如同擇友。不經(jīng)意間,在網(wǎng)購時看到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學識,亦或是于丹的讀書心得有所觸動,很想知道南先生對論語到底有何別裁,就毫不猶豫地訂購并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讀與體味。南先生詼諧的語言,旁征博引的求證,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識,透過本質還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讀,仿佛是一壇陳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罷不能??茨舷壬臅?,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幫你指點迷津,許多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領悟。讀后唇齒留香,凈化心靈。終于我把總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開始反觀內省,那種精神的滋養(yǎng)慢慢滲進心靈,從內里改變自己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終生。

南先生用“經(jīng)史合參”的方法,細心體會原著的本義,撥開秦漢儒學和宋明理學等古代名家設置的層層霧障,力圖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雖然褒貶不一,甚至是質疑和批判,但南先生從千年中華文明著手,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自身,細膩而不缺大氣的闡述,使《論語》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讓我們找回了曾經(jīng)遺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

年早過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價值究竟應該體現(xiàn)在哪里,怎樣的人生才算幸福。南先生用最淺顯的語言,為我們詮釋著孔子的大教育,為我們指點著迷津??鬃幼羁粗亍叭省弊帧_@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鬃诱f“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靶藜骸彪m是自我教育,但背后還系著一個社會目標——安人?!鞍踩恕笔墙o人類以和平、快樂。教育的根本并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礎,而后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的私利,不是為升官發(fā)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有這個使命,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

南先生對學問的解讀最讓我佩服: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所以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知識淵博不等于有學問,文章寫得好也不等于有學問。有學問就是會做人、會做事。它的前提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狈从^我們目前的教育,還糾纏于應試的泥淖,暑期有些學校還為了提高幾個百分點,侵占學生難得的社會實踐和休息時間進行集體補課;有時我們還會困惑于如何開展素質教育這些基本問題之中,實際上我們的古人早已弄明白學問的真諦,并真真實實地付之于行動,也取得過巨大的成效。只是在這人心浮躁、追逐功利、唯文憑為是的時代,我們忘了老祖宗的教誨了。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必須正本清源。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為我們這些不懂古文的假知識分子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提供了無私的幫助,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許多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論語》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復,愚笨的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復便又不同。孔子的教學是因人而異的,充分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認為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

從中可以看出,他提出的教育哲學是民主自由的,他把人看作是平等的個體來對待,并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他的這種教育哲學,連同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我認為都是現(xiàn)在提倡的以人文本理念的思想源頭,至今仍有其先進性,并將繼續(xù)對我國的教育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還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叭诵校赜形?guī)熝?。”“君子不重則不戚,學則不固,主忠信,無憂不如己者,過則勿改?!钡鹊?。這些關于教育教學的至理名言在《論語》里比比皆是。

《論語》在一問一答之間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思想,通過南先生的別裁,娓娓道來,對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提供了許多的啟示?,F(xiàn)再舉兩例為證。

《論語》第二章《為政》里有這樣一段話:“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贝笠馐亲訌堃鬃觽魇谌绾沃\生,怎樣找職員當?shù)膶W問。看起來這個學生學習的動機并不純,但孔夫子并沒有氣的把他攆出去,反而傳授了一套辦法說,想做一個好干部,做一個良好的職員,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多經(jīng)驗,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要保留,多請教,講話要謹慎不講過分的話。一個人做到講話很少過錯,處世很少后悔,當然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這樣去謀生,隨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祿位的道理就在其中。如何以人為本,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在解惑之時適時地傳道,這不就是我們目前提倡的融德育于教學的理念的最好詮釋嗎?

《論語》第三章八佾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贝笠馐亲酉膯査睦蠋熆鬃樱簽槭裁础对娊?jīng)》里這三句話要這樣描述?孔子回答他:“繪畫完成之后才會顯出素色的可貴?!币袁F(xiàn)在的人生哲學來說,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于平淡的可貴,暗示淡泊以明志的道理。這是孔子的啟發(fā)教育,以子夏的聰明,一聽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報告,說:“難道禮儀的后面還有一個禮的精神嗎?也就是說禮的內涵比表之于外的禮儀更重要嗎?”孔子聽了,大加贊揚,說子夏不但講得對,還更啟發(fā)了自己。

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啟發(fā)式教育嗎?通過啟發(fā),讓學生明白以知識背后的情感培育立身處世的胸襟,以知識的學習過程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這不正是目前教育中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嗎?同時我們應該效仿孔子,當遇到部下或學生有好的意見時,就應該及時地鼓勵與贊揚,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讀過《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南先生告訴我們,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道。我們學習了《論語》,領悟到了學問的真諦,了解了孔子關于教學的見解,就應該把這些圣人的見解貫徹到做人做事之中,貫徹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675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