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教案的教學流程要合理安排,從啟發(fā)性引入到鞏固性練習,層層遞進。下面是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一
1.能感受和表現(xiàn)大草原美麗的風光。
2.感受優(yōu)美恬靜和快樂奔放兩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并能與詩歌中的草原的不同風景匹配。
3.能通過文學的活動和美術作品感知音樂,大膽創(chuàng)編各種合適的動作來表現(xiàn)對音樂的感受。
4.提高邏輯推理能力,養(yǎng)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熟悉并理解詩歌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朗誦詩歌。
2.組織幼兒討論畫面與哪段音樂相符,請幼兒安靜欣賞。
3.啟發(fā)幼兒根據(jù)音樂與畫面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4.鼓勵幼兒根據(jù)對音樂的感知,即興創(chuàng)編。
5.幼兒自由選擇主題,美麗的草原風光或歡樂的草原進行繪畫活動。注意色彩、構圖與音樂性質(zhì)相符。
這首歌詞共分三小節(jié),歌詞中描寫了草原的無限美麗風光,贊美了牧民們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課件展現(xiàn)草原的美麗,再通過深入閱讀理解找出體現(xiàn)草原的美的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展開想象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進行表達,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學探究,弄清“你從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這個核心問題,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的體會。在研讀時,我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學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處都是花,彩蝶紛飛想到各種顏色的蝴蝶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百鳥唱想到很多鳥在草原上嘰嘰喳喳的叫著……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并結(jié)合課件讓學生想象,這樣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畫面,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教學中我搜集了很多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一下就將同學們帶進了學習的氛圍。在授課即將結(jié)束時,我讓學生親耳聆聽這首歌,并欣賞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有的同學甚至不由自主地跟著節(jié)奏翩翩起舞。整節(jié)課在歌聲中結(jié)束,使學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我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男女生比賽讀、喜歡讀的同學起立來讀、評價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激活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引發(fā)個性張揚,享受朗讀中的無限樂趣,使語文教學變的生氣勃勃,促進學生感悟能力的發(fā)展。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再熟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背誦就水到渠成了。
葉老一句“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道破了閱讀教學的天機。“教”怎樣達到“不教”呢?它的關鍵在“教”的內(nèi)容,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語言文字、思想內(nèi)容、寫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學生閱讀方法。掌握了方法,學生才自能閱讀,教師才可能“不教”。在學完歌詞的第一小節(jié),我引導學生總結(jié)學習此段的方法,學生在相互啟發(fā)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讀文找句子,抓詞來理解,感情來誦讀,熟讀背下來。然后進行學法遷移,學生再去學習第二、三小節(jié)歌詞,也就輕松自在了。同時我又引導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并且讓學生感悟背誦的方法。進行及時的總結(jié),逐漸形成學生學習的能力。
學文后,我還讓學生以《美麗的長春我的家》進行仿寫訓練,效果較好,我發(fā)現(xiàn)他們寫完后還在互相欣賞呢。我想語文教學就是要既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要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這樣才能相得益彰。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二
一、指導學生用歡快自豪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風格。
二、通過創(chuàng)設輕松活潑的情境,并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在聽,唱,演等情感體驗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
三、通過歌唱讓學生從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對自己家鄉(xiāng)“松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運用創(chuàng)新手段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并積極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對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現(xiàn)出歌曲的情緒和風格。
1、師:又來到了我們共同唱歌跳舞的歡樂時光!首先讓我們跳起來,動起來,一起放松心情好嗎?師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訪客人:
1)今天教室里來了很多客人,請同學們問一下他們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紹教師的民族:滿族
3、欣賞flash影片《家鄉(xiāng)》。(藏族歌曲)
1、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也蘊育了各具風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讓我們共同來傾聽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圖片中選擇出這個民族的服裝。初聽歌曲。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贊歌》。(課件1:無畫面)
3、再次感受,當你閉上眼睛傾聽,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腦海中會浮現(xiàn)什么畫面?
4、讓我們來一同欣賞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賞歌曲(課件2:聲像俱全)
5、看到美麗的景色,老師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們歡迎嗎?教師范唱。
6、出示圖片“美”。提問:你覺得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
2)歌詞美。有感情讀歌詞。
3)內(nèi)在情感美。介紹歌曲背景,并欣賞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課件3)
這首歌曲描寫了蒙古族少年兒童龍梅和玉榮兩姐妹為保護集體羊群與暴風雪搏斗的英雄事跡,也表現(xiàn)出他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贊美和熱愛,更展現(xiàn)了內(nèi)蒙草原的興旺發(fā)達,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
8、自學
請為歌曲分段,每段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和感情來演唱?
一段、輕快有彈性的聲音,似乎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聽到馬兒馳騁的噠噠蹄聲。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發(fā)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同時也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組合作學習
一組用“嗒”伴唱;一組主唱;一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組用舞蹈表演。
2、學生朗讀自編的歌詞。
3、隨音樂熱情的演唱《松原贊歌》。
在《愛我中華》中結(jié)束這愉快的四十分鐘!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三
。2、通過聆聽和表演等音樂活動去了解蒙古的風土人情,感受蒙古音樂的風格特征,進而產(chǎn)生對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愛之情。3、通過合作式的學習發(fā)展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編創(chuàng)與活動。4、在濃郁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民族的音樂的同時,引導學生注意了解家鄉(xiāng)的特色,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對祖國熱愛。
:1、學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且表演。2、聆聽器樂曲《擠奶舞》表演。3、編創(chuàng)與活動:多聲部的節(jié)奏練習。教學重點:在音樂活動中感受蒙古音樂,了解蒙古風土人情,引導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多聲部節(jié)奏的練習與編創(chuàng)。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獎勵品(黃色小絲帶)
一、組織 鋪墊1、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與學生一起拍手進教室。2、引導:同學們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嗎?我們祖國的56個民族象56朵花一樣繽紛、美麗。列舉幾個知道的民族名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音樂氛圍之中,讓學生通過歌詞了解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為下環(huán)節(jié)作鋪墊。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1、“比比誰的耳朵靈”:今天來了一位少數(shù)民族的小朋友,大家想不想認識他呢?不急,先來聽聽他的歌聲吧!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2、多媒體:蒙古族小朋友做自我介紹,教案《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教案》。小朋友來自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三、學唱歌曲并表演1、多媒體播放歌曲音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歡迎這個新朋友。再次感受蒙古的音樂。2、你能想象描述一下大草原上的景象嗎?3、說得真好,我們隨蒙古小朋友去草原游覽一下吧?。ㄕ故径喾菰瓐D配上歌曲音樂),正象歌中所唱得那樣(圖中配上歌詞)聆聽歌曲。4、作為朗讀的獎勵,老師代蒙古小朋友教大家?guī)讉€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動作,表達開心的心情。5、隨著歌曲做蒙古族的舞蹈動作。分組編創(chuàng)。6、小組展示,其他學生配唱歌曲。鞏固歌曲。
四、編創(chuàng)與活動1、奇奇說:我們蒙古族人民不但能歌善舞還善于騎馬、射箭、摔跤。聽!(多媒體播放歡呼聲)那是在舉行那達慕大會呢?。úシ糯髸嬅妫┳骱喗?。了解“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人民在每年7、8月份舉行的“祭神節(jié)日”中舉行的射箭、摔跤、騎馬大會。2、舉行我們的“那達慕大會”(媒體出示表示不同節(jié)奏的運動項目供選擇)學生選擇自己想?yún)⒓拥捻椖?,分三組念節(jié)奏,打拍,然后三聲部同時拍出。3、更熱鬧,要求為節(jié)奏配上象聲詞。4、比一比,哪組能拿到冠軍。三聲部同時讀出。
五、聆聽蒙古樂曲,欣賞、體驗、表現(xiàn)。1、慶祝大家的勝利,蒙古人民跳起了舞。(播放《擠奶舞》錄象)說說他們的動作是在做什么?并且模仿擠奶動作。2、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在勞動中積累學會的技能。他們在勞動中也不忘唱歌跳舞,把勞動的動作也編進了舞蹈中。體會蒙古族人民的聰明與勤勞。3、播放音樂,大家一起來跳一跳!學生合著音樂跳一跳,表達快樂開心的勞動心情。
六、總結(jié)、拓展1、作為一名善璉小朋友,我們怎樣感謝這位蒙古的小朋友呢?引導學生挖掘家鄉(xiāng)的特色。(多媒體出示家鄉(xiāng)風景圖片)2、 大家說一說怎樣向他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請他也來江南小鎮(zhèn)玩一玩3、總結(jié):送一首詩給奇奇:草原是你們美麗的家;水鄉(xiāng)是我們可愛的家;祖國是我們繁榮的家;我們都愛共同的家?。ㄅ涓枨恫菰褪俏业募摇罚?、宣布草原之旅結(jié)束,讓我們騎上小紅馬回家吧?。。ㄒ魳贰段沂侨嗣竦男◎T兵》)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四
1、認識我國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了解我們位置的優(yōu)越性。
2、明白我國領土的四至點,識記我們的海上和陸上鄰國。
3、了解我國所臨海洋和主要內(nèi)海和島嶼。
我國領土的四至點。我國的陸上鄰國的名稱和位置
中國疆域示意圖,地球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導入新課: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學習了世界各地的地理狀況,這天開始學習我國的狀況。
2、(拿出地球儀)請同學們參考地球儀和以前所學資料,分析我國的位置,從海陸和緯度兩個方面。
比較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蒙古、日本,分析我國位置的優(yōu)越性。
板書:一、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
1、緯度位置
2、海陸位置
3、優(yōu)越性
講解:我們的國家海陸兼?zhèn)洌暥冗m中,是一個位置優(yōu)越的國家。
讀4頁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分析其南北和東西的距離。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四至點
講述:我國面積廣大,居世界第三,東西距離5000千米,南北5500千米,各地景觀相差很大。
下面我們沿著我國的陸上疆界,找出所臨國家
總結(jié):東:朝鮮
北:蒙古、俄羅斯
西北:哈、吉、塔
西:阿富汗
西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
南:緬甸、老撾、越南
(強調(diào))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資料,要注意位置和名稱的記憶。
再找出我國的臨海和內(nèi)海,還有隔海相望的國家。
講述:我們海洋廣闊,領海寬度為12海里,內(nèi)海是渤海和瓊州海峽,同6個國家隔海相望,便于海上對外交往。
總結(jié):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國土,重點是我國陸上相鄰的國家和領土四至點。
海陸小組分析蒙古和日本,緯度小組分析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外交往、海洋事業(yè)方面分析優(yōu)越性。
在圖上找出我國領土四至點,明白分別位于什么省份,派代表上黑板給同學們指出。
模擬陸上旅游,逐個找出12個陸上鄰國,回憶亞洲的6個分區(qū),看分別屬于那個地區(qū)
分成兩個小組,一個找海洋,包括臨海和內(nèi)海。另外一個找國家,說明分別位于東面還是東南。上黑板給同學們指出并說明。
描畫中國疆域示意圖,標出我國的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我國的領土四至點和臨海。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五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收聽歌曲“歌唱祖國”
一、課堂導學。
(一)認清目標,明確要求。
1.掌握我國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特點,學會運用地球儀或東、西兩半球地圖說出我國的位置,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
(二)、先閱讀教材,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中國是________洲東部、_______洋西岸的國家。
2、從東西兩半球看,中國位于______半球,原因是。
從南北兩半球看,中國位于_____半球。原因是。
3、讀“中國的疆域示”圖,找出中國瀕臨的四海一洋,臺灣島,海南島。
二、師生知識梳理。
1、指導學生讀第2頁圖,復習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的知識,在圖上辨認我國的半球位置。聯(lián)系五帶劃分與北溫帶范圍的知識,在地圖上辨認我國的五帶位置,討論中國的.緯度位置的特點,(說出至少三種生長在熱帶的動植物、說出至少三種生長在溫帶的動植物。雖然同樣是寒假,??谝呀?jīng)是春耕季節(jié),而哈爾濱還是冰天雪地,我們要去哈爾濱看冰燈。)。
看圖比較中國與加拿大、巴西的緯度位置,比較分析中國緯度位置的優(yōu)越性。
三、課堂訓練。
1、臺灣海峽屬于()。
a、渤海b、黃海c、東海d、南海。
2、我國的邊緣海中,位于熱帶的是()。
a、渤海b、黃海c、東海d、南海。
3、屬于我國的內(nèi)海的是()。
4、春節(jié)期間,當b處還是冰天雪地時,
海南島已經(jīng)是春耕大忙了,這是為什么?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
2、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想象創(chuàng)新的能力。
教學重點: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遼闊美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
教學用具:掛圖.
一、揭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過草原草原嗎?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同到我國內(nèi)蒙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遼闊和美麗.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思考:課文主要講什么?
三、自由讀文
要求:(1)讀準課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四、學習生字詞
五、自由讀,初步感受草原的美麗,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六、作業(yè)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上節(jié)課,我們初學了《錫林郭勒大草原》,它留給你的是什么樣的感覺?
2、引:哪一個自然段讓我們感受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想從那兒感受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廣闊的,再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
(1)(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從這兒能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無邊無際,而且都是綠色,很美。)
除了廣闊,還感受到了什么?(美麗)[板書]
讀出你的感受來。
(2)(山嶺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滿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
說說自己的理解。
指名讀.
再讀讀這兩句,讀出大草原的廣闊與美麗來。(有感情的朗讀)
還能從哪兒感受到草原是廣闊美麗的?
(3)(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寶鏡一樣。在草灘之中,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
水面映出了太陽的七彩光芒,想想還映出了什么?
(展開想象:映出了藍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綠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們再讀讀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寶鏡一樣的湖水,還有什么呀?
(4)(還有各種各樣的野花。有鮮紅的山丹丹花,粉紅的牽?;?,寶石藍的鈴鐺花,散發(fā)著陣陣清香。不光有綠色,還有其它花的顏色點綴著,還散發(fā)著清香,這里的景色真美。)
這里抓住哪幾個方面進行描寫?
2、師范讀。
3、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么?4、學生自由讀
5、指名讀,感受廣闊美麗
6、小結(jié)。
1、我們知道草原不僅是廣闊美麗的,而且還是個歡騰的世界。
2、輕聲讀讀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為有什么,才使錫林郭勒大草原成為一個歡騰的世界?
(1)訓練學生用因為……所以……說話。
(2)小組同學連起來說說。
看到了大草原廣闊美麗的景色,感受到了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么?(表達喜愛之情)
(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表達自我感受)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七
1、知道蒙古族是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2、通過觀看音像資料和圖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3、對蒙古族產(chǎn)生好奇感。樂意隨著音樂表演蒙古舞蹈。
1、收集關于蒙古族風情的影像資料。
2、中國地圖一張。
3、蒙古音樂舞蹈《小小騎兵》。
1、播放蒙古族影像資料,讓幼兒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1)教師:剛才你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們是哪個民族的人嗎?
(3)引導幼兒學習一句蒙語,例如:“你好”。
2、分段欣賞,進一步感知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歌曲欣賞。
(2)欣賞蒙古族的民族舞蹈。
(3)了解蒙古包。
教師:蒙古族住在哪里?蒙古包是什么樣子的?
3、出示圖片,進一步感知蒙古族的民俗風情。
(1)教師(出示食物圖片):你知道蒙古人喜歡吃什么?認識酥油、奶酪等。
(2)教師(出示馬頭琴):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它由什么用?
(3)讓幼兒欣賞一段馬頭琴的彈奏的音樂,讓幼兒感知馬頭琴悠揚的琴聲。
4、知道蒙古族是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
(1)教師出示地圖,找出內(nèi)蒙古的位置,并貼上標志。
(2)啟發(fā)并引導講述自己知道的民族,教師總結(jié)。
5、音樂舞蹈:《蒙古舞》。
引導幼兒觀看錄像,學習表演簡單的蒙古舞蹈。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八
1、通過對文本的學習,領略散文優(yōu)美的文字魅力,積累對散文這一文體的審美體驗。
2、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凈化心靈世界。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2、對初二學生而言,散文是記敘文中比較新的文體,鑒賞比較有難度。
1、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圖片展示法--師生交流互動法--提問法--課文分析法--講授法。
1、通過,掌握生字詞的讀音、意義。
2、通讀課文,在各段落之前標上序號,并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3、有條件的情況下,課前通過查找一些圖片圖像,從而對草原這一自然景觀有更直觀的印象。
1、以上節(jié)課學過的《刺勒歌》導入,全班齊聲背誦。
2、導入課文后,抽查預習情況,請同學到講臺上為生字詞注音,解釋文中的生詞意義。
3、進入課文講解環(huán)節(jié),提問同學對文章的閱讀體驗,鼓勵同學自主發(fā)言。
4、同學發(fā)言完畢后,老師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師生相互交流對課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課文,選取重點句段講解。
a.從遼遠、蒼茫困惑這幾個詞語歸納出看不到這個特點,第七段歸納出看不盡這個特點。
b.看不到看不盡--單一,但是單一中的豐富體現(xiàn)在哪里呢?在與海的對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觸,撫摸,打滾兒,過夜等)。
c.重點段,第11自然段,結(jié)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壯闊,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沒有拘束,也就沒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無措--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感覺。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為什么作者要說愿意像母牛和烈馬一樣,溫柔和剛烈的對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懷抱中。草原可以給人感受到寬容溫柔的一面,也可以體會殘酷堅硬的一面--豐富人的性情。
e.最后兩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華至內(nèi)心情感。
f.總結(jié),作者對草原懷有什么樣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熱愛,像兒女對母親的那種熱愛和仰慕。
找出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賞感覺;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覺;草原和大海的對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對比;母牛和烈馬的對比;草原與人的對比。
6、理解完課文,請同學分組分段把整篇課文朗讀一遍。之后,檢查同學背誦情況,請兩位同學背誦第11自然段。
7.結(jié)束課文,布置課后作業(yè)和下節(jié)課預習任務。
草原的特點:
遼遠、蒼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際--看不盡。
單一(單純)--豐富(包容性)。
相關對比:
壯闊無邊--無拘束、自由。
局促、無措--不自由。
母牛--烈馬。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九
教學內(nèi)容:
1.歌唱教學:簡單的復習《牧歌》。
2.欣賞教學:
b.器樂曲欣賞:馬頭琴獨奏《萬馬奔騰》,二胡獨奏曲《戰(zhàn)馬奔騰》或者《狂野飛駿圖》。
c.舞蹈欣賞:藏族民歌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細膩飽滿連貫的聲音唱《牧歌》。
2.通過欣賞,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知識,認識馬頭琴的音色及二胡的音色。
3.通過欣賞,了解哈薩克族.藏族民歌的基本常識和藏族舞蹈的特色。
設計思路。
3.舞蹈《北京的金山上》的欣賞了解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的風采。
教學過程。
2.《牧歌》獨唱欣賞,(注意歌曲中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diào)連綿,語言明白如話,演唱者的演繹流露出的強烈感嘆,贊美之意。
3.組織學生用細膩的飽滿連貫有感情的演唱。
5.播放無伴奏合唱《牧歌》。
6.問題:表演方式有什么不同。
a.無伴奏合唱就是沒伴奏樂器,由人聲不同音色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具有很強的音樂表現(xiàn)力,被認為是合唱的最高藝術形式之一)。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十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獲得愉悅的情緒,繼而產(chǎn)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向往與追求。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
3.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征,并能用語言簡單表達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并能夠哼唱歌曲的主題旋律。
重點: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體驗民歌的魅力。
難點:了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征,
多媒體、鋼琴等。
播放蒙古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提問:你們能聽出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作品嗎?
師生總結(jié):這是一首我們在小學階段曾經(jīng)欣賞過的歌曲。它表達了蒙古牧民為自己生長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及對蒙古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聽著這首悠揚的《蒙古人》,我們又一次進入了音樂的王國。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自由、舒緩的心境,去領略草原那獨特的民俗,去傾聽蒙古族那跳動的音符。讓我們現(xiàn)在就走進音樂的世界,開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提問:同學們對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師生總結(jié):內(nèi)蒙古是我國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域遼闊,蒙古族又稱“馬背上的民族”,總體而言,蒙古民族是一個質(zhì)樸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開闊的胸襟在他們身上一覽無余。同時,蒙古人的歷史充滿了蒼涼、悲愴的藝術之美,這些特點在蒙古族民歌中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
師生總結(jié):《遼闊的草原》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情歌),表達了蒙古族人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現(xiàn)的是一個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像遼闊草原上的泥沼一樣難以捉摸。
這首歌曲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在多處出現(xiàn)了裝飾音。這種旋律形態(tài)具有蒙古族長調(diào)民歌的特點。其音調(diào)高亢,音域?qū)拸V,曲調(diào)優(yōu)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字少腔長,節(jié)奏自由而悠長,是蒙古族音樂草原風格的標志。
提問:根據(jù)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習性,大家思考長調(diào)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請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
師生總結(jié):長調(diào)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游牧過程當中,觸景生情,即興創(chuàng)編而成,無垠的草原,廣袤的蒼穹,養(yǎng)育了長調(diào),我們不難想象,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沒有任何現(xiàn)代通訊設備的條件下,來長調(diào)來述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長調(diào)是自由的、即興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兒有不同的演繹?!伴L調(diào)歌后”寶音德力格爾老師在20世紀50年代她也帶著這首歌曲參加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贏得金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聆聽寶音德力格爾的原聲回放,提問:為什么用“長調(diào)”來表現(xiàn)“遼闊的草原”?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jié):長調(diào)具有舒展悠長的旋律,節(jié)奏自由,恰當?shù)谋憩F(xiàn)期盼和美麗的遐想,善于表現(xiàn)遼闊草原的意境。用長調(diào)來表現(xiàn)遼闊的草原,不僅與音樂特點有關系,而且跟長調(diào)產(chǎn)生的根源也息息相關。《遼闊的草原》是“長調(diào)”的典范之作。
再次聆聽歌曲,并思考:長調(diào)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與平時我們聽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處?
師生總結(jié):氣息綿長,有顫音,這種顫音在蒙古族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是一種特殊的發(fā)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即發(fā)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復雜動作,發(fā)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一般抖動兩三次?!爸Z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diào)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
教師范唱,請大家跟著一起哼唱這首內(nèi)蒙長調(diào),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場景。
師生總結(jié):
蒙古族的歌曲悠長、親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xiàn)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我們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音樂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關注民歌,多聽、多唱民歌,熱愛民族音樂文化。讓這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永遠放射出不滅的光輝。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十一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獲得愉悅的情緒,繼而產(chǎn)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向往與追求。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
3.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征,并能用語言簡單表達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并能夠哼唱歌曲的主題旋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體驗民歌的魅力。
難點:了解草原民族音樂的形式與特征。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鋼琴等。
四、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播放蒙古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提問:你們能聽出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作品嗎?
師生總結(jié):這是一首我們在小學階段曾經(jīng)欣賞過的歌曲。它表達了蒙古牧民為自己生長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及對蒙古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聽著這首悠揚的《蒙古人》,我們又一次進入了音樂的王國。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自由、舒緩的心境,去領略草原那獨特的民俗,去傾聽蒙古族那跳動的音符。讓我們現(xiàn)在就走進音樂的.世界,開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課教學。
1.簡介內(nèi)蒙古。
提問:同學們對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師生總結(jié):內(nèi)蒙古是我國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域遼闊,蒙古族又稱“馬背上的民族”,總體而言,蒙古民族是一個質(zhì)樸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開闊的胸襟在他們身上一覽無余。同時,蒙古人的歷史充滿了蒼涼、悲愴的藝術之美,這些特點在蒙古族民歌中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
2.初步感知。
師生總結(jié):《遼闊的草原》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情歌),表達了蒙古族人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現(xiàn)的是一個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像遼闊草原上的泥沼一樣難以捉摸。
這首歌曲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在多處出現(xiàn)了裝飾音。這種旋律形態(tài)具有蒙古族長調(diào)民歌的特點。其音調(diào)高亢,音域?qū)拸V,曲調(diào)優(yōu)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字少腔長,節(jié)奏自由而悠長,是蒙古族音樂草原風格的標志。
3.介紹長調(diào)。
提問:根據(jù)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習性,大家思考長調(diào)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請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
師生總結(jié):長調(diào)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游牧過程當中,觸景生情,即興創(chuàng)編而成,無垠的草原,廣袤的蒼穹,養(yǎng)育了長調(diào),我們不難想象,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沒有任何現(xiàn)代通訊設備的條件下,來長調(diào)來述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長調(diào)是自由的、即興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兒有不同的演繹?!伴L調(diào)歌后”寶音德力格爾老師在20世紀50年代她也帶著這首歌曲參加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贏得金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4.再次聆聽。
聆聽寶音德力格爾的原聲回放,提問:為什么用“長調(diào)”來表現(xiàn)“遼闊的草原”?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jié):長調(diào)具有舒展悠長的旋律,節(jié)奏自由,恰當?shù)谋憩F(xiàn)期盼和美麗的遐想,善于表現(xiàn)遼闊草原的意境。用長調(diào)來表現(xiàn)遼闊的草原,不僅與音樂特點有關系,而且跟長調(diào)產(chǎn)生的根源也息息相關?!哆|闊的草原》是“長調(diào)”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長調(diào)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聽歌曲,并思考:長調(diào)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與平時我們聽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處?
師生總結(jié):氣息綿長,有顫音,這種顫音在蒙古族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是一種特殊的發(fā)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即發(fā)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復雜動作,發(fā)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一般抖動兩三次。“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diào)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師范唱,請大家跟著一起哼唱這首內(nèi)蒙長調(diào),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場景。
(三)鞏固提高。
師生總結(jié):
(四)課堂小結(jié)。
蒙古族的歌曲悠長、親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xiàn)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我們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音樂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關注民歌,多聽、多唱民歌,熱愛民族音樂文化。讓這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永遠放射出不滅的光輝。
五、板書設計。
長調(diào):旋律悠長、節(jié)奏自由、字少腔長。
短調(diào):句幅較短、節(jié)奏整齊、字多腔少。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十二
浩瀚遼遠寥廓豐饒富饒肥沃恬靜。
沉寂荒涼貧瘠荒蕪。
河漢縱橫平疇千里沃野千里一望無垠一馬平川。
水草鮮美無邊無涯橫無際涯寬闊無邊一望無際。
莽莽蒼蒼高低起伏千溝萬壑坎坷不平墨線勾勒。
生機勃勃沃土千里炊煙裊裊依山傍水綠草如茵。
羊腸小道牛肥馬壯麥浪翻滾山環(huán)水繞百花爭艶。
生活恬靜依山傍水青山綠水青山環(huán)抱野草遍地。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十三
教學內(nèi)容:
1、唱歌教學——《牧歌》。
3、音樂知識——蒙古民歌的長調(diào)和短調(diào)的旋律形態(tài)。
教學目標:
1、自信而有感情的演唱《牧歌》。
2、了解蒙古民歌的旋律形態(tài),認識民族樂器馬頭琴及其音色。
3、對音樂與地理環(huán)境和當?shù)厣a(chǎn)生活之間的關系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教學過程:
(一)唱歌教學《牧歌》。
(1)播放歌曲《天堂》片段引入問題及導語。
(2)問題:這段音樂描述的是哪里?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3)導語: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和學習蒙古草原上的音樂。古詩有云:“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毕旅嬲埻瑢W們翻開課本第28頁,我們來學習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遼闊的草原。首先,我們來學習一首蒙古民歌《牧歌》。
(5)教師隨伴奏范唱《牧歌》,或根據(jù)條件播放《牧歌》,學生小聲跟唱。
(6)教唱歌曲《牧歌》兩遍。并演唱《牧歌》簡譜。
(二)欣賞教學。
1、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
(1)播放錄音,學生聆聽,并思考問題:
(3)師:《牧歌》已經(jīng)被改編為多種舞臺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獨奏、小提琴獨奏、無伴奏合唱等。剛才我們欣賞的就是由作曲家瞿希賢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
無伴奏合唱可以說是合唱的藝術形式之一。
顧名思義,它沒有伴奏樂器,但由人聲的不同聲部音色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同樣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比如我們聽到的這首無伴奏合唱《牧歌》,在藝術價值,表現(xiàn)意境上與原民歌相同,但在表現(xiàn)力和表現(xiàn)的幅度上,較原民歌的單一聲部要豐富。聽起來,更易于感受到蒙古草原的遼闊和美麗。
(2)問題:這首歌的節(jié)拍是怎樣的?邊聽音樂邊嘗試擊打節(jié)拍試試。你能找到節(jié)拍點嗎?
(3)介紹蒙古民歌的長調(diào)和短調(diào)以及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
(4)文字介紹:蒙古民歌大體可以分為長調(diào)和短調(diào)兩種旋律。
形態(tài)。長調(diào)民歌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有獨特的裝飾音。短調(diào)民歌節(jié)拍律動鮮明、結(jié)構句法清晰。
(5)長調(diào)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長調(diào)不僅是一種歌曲,而且是牧民的生存方式,是他們構成牧業(yè)生產(chǎn)勞動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長調(diào)的話,一個人不可能在那樣一個遼闊的環(huán)境里面長期生存,也不可能保持自己的身心平和。
短調(diào)是光緒二十八年,扎薩克圖旗、鎮(zhèn)國公旗招墾、官墾放荒后,這兩個旗由純牧業(yè)經(jīng)濟逐步轉(zhuǎn)變?yōu)榘朕r(nóng)半牧經(jīng)濟。隨著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蒙古民歌出現(xiàn)了長調(diào)和短調(diào)民歌并存同進的格局。
a.柔美婉轉(zhuǎn)。
b.富有動感和舞蹈性。
c.粗獷豪放。
(7)欣賞騰格爾《蒼狼大地》片段,想一想,蒙古民歌旋律粗獷豪放、節(jié)奏舒展、悠長的特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播放不同地域的民歌作對比。
江南——草長鶯飛,溫柔似水的水鄉(xiāng),音樂柔情婉轉(zhuǎn)。
云南——山清水秀,音樂清亮,甜美。
(8)師:藝術是時代與環(huán)境的產(chǎn)品,一定的地域環(huán)境孕育具有個性的地域藝術。蒙古民歌粗獷、豪放,節(jié)奏舒展,悠揚。他產(chǎn)生于“天蒼蒼,野茫?!钡沫h(huán)境中。作為游牧民族,居無定所,使其音樂更透露出一種豪邁,蒼涼的內(nèi)在品質(zhì)。(地廣人稀,在狩獵、放牧、馴馬、套馬等生產(chǎn)活動中喊叫溝通)。
3、欣賞馬頭琴獨奏《萬馬奔騰》,談談聽后的感受。
(三)問題:
1、蒙古民歌按旋律形態(tài)大致可以分為哪兩種?其中節(jié)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有獨特的裝飾音的是。節(jié)拍律動鮮明、結(jié)構句法清晰的是()。
2、蒙古民歌粗獷、豪放,節(jié)奏舒展,悠揚的風格特點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3、下列民族樂器中哪一項是蒙古族的?
a.冬不拉。
b.二胡。
c.馬頭琴。
d.葫蘆絲。
(四)小結(jié):這節(jié)課通過欣賞學習歌曲《牧歌》,我們了解了蒙古民歌的特點以及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方式對這些特點的形成所產(chǎn)生的影響。如果同學們對我國的草原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的話,我們下節(jié)課接著探討!
(五)下課。
遼闊的草原教案篇十四
歌曲《草原上》為4/4拍,羽調(diào)式,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節(jié)奏舒展,旋律優(yōu)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非常符合三年級小朋友的欣賞學習。歌曲的第2至第3小節(jié)運用了七度大跳,抒發(fā)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豪爽的性格。這曲調(diào)是內(nèi)蒙古民族音樂的特有的旋律,可使孩子們得以觸及到內(nèi)蒙古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國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藝術。
二、教學目標。
綜合教材內(nèi)容及其他教學要素,我認為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聽、唱、舞、奏、創(chuàng)等大量的音樂實踐活動,初步感受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民族風格。
2、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并進行即興編舞,編配伴奏,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3、唱準“3、5、6、”三音的音高,并進行即興編曲。
其中教學重點設定為:在聽、唱、奏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體驗感受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民族風格,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難點為:唱準3、5、6三音的音高。
三、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的確定。
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加強音樂實踐與創(chuàng)造。同時還強調(diào)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鑒于以上理念,我決定采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從而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jié)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再有,本課的編創(chuàng)等實踐活動穿插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唱中有創(chuàng),動唱結(jié)合;聽中有創(chuàng),邊聽邊動,自始自終都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那么到底要怎樣使我的音樂課堂成為學生享受音樂美的圣殿呢?我決定這樣安排教學過程:
四、教學流程及相關考慮:
一)組織教學:
讓學生跟著已學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樂聲,做蒙古族騎馬的動作進教室,師生共同律動。
待音樂聲結(jié)束后,師生用音樂語言相互問好。
(本課的重點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感受內(nèi)蒙古民族的音樂風格。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聽、律動等形式,一定能對內(nèi)蒙古民族音樂風格有大致的感觸,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次,也營造出了濃郁的音樂課氛圍。)。
二)創(chuàng)設情境。
1、先請學生欣賞課件演示內(nèi)蒙古大草原及人民的特色文化活動。
2、然后師生展開關于蒙古族風情的交流討論。
3、鼓勵學生照著課件上的舞蹈動作,學一學,動一動。
4、老師小結(jié)。使孩子們明確:蒙古族人民自古以來,以能歌善舞著稱。騎馬、射箭、摔跤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勤勞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的北方,過著自由、幸福的游牧生活。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借助課件,通過欣賞、交流、學習舞蹈等方式,不僅使學生了解到許多有關內(nèi)蒙古民族的風土人情,激起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又能促使孩子積極展開想像,引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孩子的審美能力。)。
三)、練習356三音,創(chuàng)編旋律。
1、課件緊接著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小羊找媽媽”的情境。
2、請學生跟著老師模唱這三個音,感受音高的不同。
3、在教師的組織下,聽辨三音,找出相應的“羊媽媽”
4、老師任意調(diào)換三音位置,請學生聽一聽,唱一唱。
5、以小組為單位,用已經(jīng)掌握的356三音即興編自己的歌,唱一唱。
(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小羊找媽媽”的游戲使枯燥的聽辨練習變得生動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也為學生學習歌曲,唱準音調(diào)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相互合作,即興編創(chuàng),充分發(fā)掘了個人和集體共同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強群體意識。)。
四)、學唱歌曲《草原上》,表現(xiàn)歌曲。
1、播放歌曲,體驗歌曲情緒。
2、出示歌詞,讀一讀,感受歌詞描繪的蒙古草原。
3、通過聽錄音范唱、和老師一起學唱歌譜,跟琴正確地填唱歌詞等方法學會準確地演唱歌曲。
4、鼓勵學生邊唱邊舞。創(chuàng)編恰當?shù)墓?jié)奏型為歌曲伴奏。
5、分組進行唱、舞、奏的表演。
(一堂音樂課會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愉悅的感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通過唱、舞、奏等創(chuàng)編活動,他們的興趣、創(chuàng)造里、個性、社會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已完全沉醉在音樂本身的樂趣中,完全體現(xiàn)了“樂(音樂)既是樂(快樂)”的道理。)。
五)、組織下課。
師生互道再見。在《草原上》的音樂聲中,邊舞邊離開教室。
(音樂教學的功能決不僅僅體現(xiàn)在一堂課上,讓孩子們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聲中邊舞邊離開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學生把課堂上所感悟到的,帶到教室外,帶進自己的生活,使音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服務?。?/p>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對本課的一種設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去,我想還應該考慮孩子們的學情,學習的習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樣,我認為,一堂音樂課能成為孩子們享受音樂美的圣殿,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50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