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精選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0 14:34:12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精選18篇)
時間:2023-12-10 14:34:12     小編:筆舞

讀后感可以是對書中人物遭遇和成長的感慨,也可以是對作者思想和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思考。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首先要認真閱讀書籍,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圖和表達方式。以下是一些我認為很有價值的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一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yīng)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yīng)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chǔ)上,順應(yīng)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二

其實很早就已經(jīng)讀過莊子的著作,但是最近閑下來的時候重新溫習莊子,發(fā)現(xiàn)感慨更甚,收獲更多。

其一:順其自然——走過去了,其實都不過如此。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币廊?,就必須到達一定高度,要清楚結(jié)果,就必須走過一段過程?;乇懿皇翘与x,沉默也不是懦弱,向前或者向后,其實都是一種經(jīng)歷,走過去了,其實都不過如此。就算將來知道現(xiàn)在的選擇不是最好的,可是至少看到了全部,經(jīng)歷了過程。

其二:自然而然——認知、把握、而后將來。

一杯水就是一種人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在恰當?shù)臅r候只能做恰當?shù)氖虑椋芏鄷r候,接受不只是無奈,也是睿智。人的命運就是選擇在妥協(xié)中不斷突破的藝術(shù),所以暫時的放棄也是一種成就。沒有一成不變的道路,所以才有精彩非凡的人生。堅持不一定是原則,放棄也不意味著淪陷。

于是短暫的妥協(xié)并不意味著完全的放棄。認清現(xiàn)狀,才能夠獲得機遇。但是只有抓住屬于自己的風,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被L為羽,才有萬里鵬程。

我們需要認知現(xiàn)實的能力,需要把握機遇的能力,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暫時不具備這種能力。但是無能所以無謂,無知所以無畏,無謂所以得到安逸的快樂,無畏所以能面對巨大的困苦,不同的境遇是不同的感受,只有合適的才是舒適的。無能算不上懦弱,無知也算不上罪過,但是無能無知而不自知自制卻會造成巨大的災(zāi)難。

境界早就決定了成就,前提也早就影響了結(jié)果,漫長的積淀才可能成就遠大的將來?!斑m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比绻枰?,那么辛苦一點,這不是遷就,而是必須全方位的接受;要是真做不到,可以選擇現(xiàn)實一點,“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彼约词箤聿荒敲葱腋?,現(xiàn)在也不那么辛苦。

其三:君子自立——人生其實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

人生其實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钪鸵馕吨c他人交集,誰也無法回避,而這正是生活。所以人生其實就是成就自己,生活能夠改變命運,而生命本源的意義同樣也很簡單——就是滿足生存的目的,活著就是真理,活下去和讓更多的人活下去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因為生活,所以有了紛擾的世界,但是人是有別于萬物的智慧動物,被上蒼生而賦予思考與選擇的權(quán)利,許多人放棄了,所以淪為禽獸,但是更多的人在堅持,成就了一個越來越繁榮的人類社會,而這其中,極少的一部分人幸運的正確使用了這種權(quán)利,于是被人們慕而聞名。

生活中影響人生態(tài)度的有兩個常見而重要的因素:利還有名,就是名利。

因為生存,生活中有一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錢,因為錢的需要所以構(gòu)成了利益的追求;而生活中還有一樣東西是很多人羨慕的,那就因為人的羨慕而構(gòu)成的名。但是名利只是滿足生存的一種需要,所以人可以自私但不能僅僅自利,所以人可以追求正名但不能追求盛名。

名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過程而非結(jié)果,人生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如果因為活著和活下去而不得不選擇一些名利的需要,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因為名利而造成活著和活下去的困擾,何其辛苦?難道就不是舍本而逐末?人生的態(tài)度不是名利,起碼并非因為名利?!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边@是一種好的態(tài)度,至少是可以認可和得到滿足的幸福態(tài)度。

然,這并非我的態(tài)度。

我只是單純的希望讓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和讓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這或許不是最好態(tài)度,但是至少不會是錯誤。而這——正是我選擇的態(tài)度。

其四:自知自制——合適的才是舒適的。

最困難的不是了解別人而是了解自己,因為我們往往只能通過鏡子看到自己,可能會是全面的,但肯定不是真實的。

同樣困難的不是掌控別人而是掌控自己,因為我們的雙手對我們的身體總是有所未及。

所以人生最珍貴的是能夠自知和自制。所以“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人生,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才可能比多數(shù)人走得更遠,但是過度也可能累成精神病的。所以眼光可以更遠一點,但是步子一定要更實一點?!苞匉嵆灿谏盍郑贿^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合適的才是舒適的,無知而妄不僅造成他人的困惑,更可能造成自己的災(zāi)難。所以“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彼匀松?,不過是興趣相投而相擁不擾。

其五:天生我才——存在就有道理。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存在就有道理,轉(zhuǎn)一個角度,就是一個世界,換一種眼光,地獄也是天堂。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三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饑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游》。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游》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后,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游》是一本好書,里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癡、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呢!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四

初讀《逍遙游》,感受到鵬的“肆意”——“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氣,體積大、目標也遠,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飛翔的過程中其他鳥兒碰到的困難,像閃電、強風,對它來說不足一提;當它俯視大地時,地面的一切多么渺小,目之所及,或許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這些文字,我的腦海總想勾勒鵬的畫面,鵬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云”?這樣的龐然大物,它內(nèi)心所思考的問題肯定和其他動物甚至人類不一樣。

鳩之小。

在《逍遙游》中和鵬不同的是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有了前者鵬的對比,蜩與學鳩顯得渺小、目光短淺。

鵬與鳩。

莊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讀文字都發(fā)生著一次變化。他極力描述著鵬的磅礴,又提到鳩的渺小,讓人無比羨慕鵬,但轉(zhuǎn)眼間提到“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仿佛前者都是虛無。

比較永遠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積,用稱重器量的是重量,當我們被莊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間時,無意間進行了比較。故在《莊子的現(xiàn)代解讀》中,提到這一句:“心知執(zhí)著人物的才性氣性,也執(zhí)著人間的名利權(quán)勢,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別與比較,此成為生命的自困自苦?!北容^常常給人們帶來困苦,但其實無需困苦,不用比較。此為“逍”,消解心知的執(zhí)著與分別。

逍遙。

逍遙應(yīng)該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在執(zhí)著和比較之外,那更為廣闊的天地,我認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懷揣著人性中最純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鵬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之中。

電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當遇到?jīng)_突與困難的時候,他都會選擇成全他人,憑借著自己的善意舍棄另外的東西。最后當他面臨困難時,天使、身邊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過了難關(guān)。人性中的善意讓他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帶著他走向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義能讓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動著抉擇,推動著周遭的變化,人生也就因此變得廣闊。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五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痹S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p>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N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quán)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xiàn)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我想:許由、應(yīng)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六

到最后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懷疑主義者,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加繆說這個世界是荒誕的,人們在其中只是“擔當荒誕”。如果不愿和這個荒誕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蛘?,重新尋找世界的意義和價值,重新確立信仰與信念,以抵抗和改變這個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質(zhì)。在你存在前,它已經(jīng)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還將繼續(xù)存在。這樣的世界,不可能主動賦予人以意義和價值,只能靠人自己尋覓。

喜歡蘇東坡的這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币恢闭J為,那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便是人類賦予這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在雪化前找到了那個偶然留下的指爪,也許我就能按圖索驥,找到我要的信仰和信念。

當一個人要尋找這些東西時,他不可能背棄他所處的國家和民族的哲學思想文化傳統(tǒng),他必須從中尋求幫助,尋求答案?;厮葜腥A民族的哲學思想與文化傳統(tǒng),儒家的思想“忠君愛國”,殺身成“仁”,君和國是最終信仰寄托所在嗎?如果是,屈原就不會投江而亡了?!叭省笔菃??可能是吧,但這個仁太難取了,為了堅持信仰就要舍棄生命,這個不是我想要的。道家呢?道家講究“無明”,它根本就不提倡人們?nèi)ケ婷魇篱g真理。如果我追隨道家,我就無需向這個世界索求意義和價值了。釋家已出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說來我的一切追尋,只是庸人自擾。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七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八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yīng)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yīng)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chǔ)上,順應(yīng)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謂逍遙只是發(fā)泄或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九

經(jīng)濟滑坡,名不聊生,貪腐橫行,物欲橫流。

合縱連橫,人才輩出,制法變革,思想?yún)R集。

這,便是戰(zhàn)國。

時代呼喚英雄,人民期盼變革。商鞅、毛遂、白起、趙奢……無數(shù)英雄豪杰匯成了不朽的詩篇。在歷史的星河上閃爍。然而,有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屑錦衣與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爛泥巴里快樂而又自由地打滾。其人謂誰?蒙城莊周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宏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讀《莊子》,讀到的是豁達與超越。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比f物的知識、標準不一。所以“人為”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就像《逍遙游》中所述的那只龐大的怪鳥,當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昭文不再彈琴,因為他在彈琴時,只要發(fā)出一個聲音便失掉了其他的聲音,只有不彈時,才會五音俱全。這正如陶淵明的“五弦琴”。

讀《莊子》,讀到的是灑脫與淡然。何謂逍遙?列子御風而行,自由自在,這是逍遙嗎?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飛行忘不了風,也只能成為世俗的幻想與淺見。真正的逍遙在我們的心。如莊子“無為而無不為”“天人合一”,面對世俗,嬉笑怒罵,皆由性情,他逍遙于世間,淡泊于名利。面對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嚇吾也?!焙蔚鹊?。正如南朝詩人柳惲就曾在他的《詠薔薇》里有言:“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p>

讀《莊子》,讀到的是坦然與欣慰。莊子妻子死時,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譴責,但他卻悠然地依舊如此,因為他滲透了生命的真諦,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賀,死何嘗不是回歸,一如中國民間的紅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莊子》是哲學的天籟,更是我們心靈的琴音,他讓我們找到了那個最本質(zhì)的自己,花開花落,靜謐無聲,這是心靈的盛宴。

無論你再走多遠,請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自己原來出發(fā)的目的。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

《逍遙游》,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只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閱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脫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于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說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脫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局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向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說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葑右仓恢烙煤J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yǎng)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xiàn)目的,反過來說,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xiàn)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guān)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xiàn)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于世俗于他人無用,于自己無求。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一

聽說《拯救與逍遙》在八十年代末橫空出世的時候,年輕的劉小楓令人刮目相對,此書更是令不論贊同或反對該書觀點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書在精神上帶給人們的震撼。劉小楓出完此書不久就去巴塞爾大學讀神學,并且不同間出版社對此書的再版。但禁不住讀者的呼聲,劉終于還是重新修訂之后,帶給讀者一本新的《拯救與逍遙》。不過具說內(nèi)在的根本思想沒有改變,而是去除了一些不成熟的話語,加進一些新的思考。而我讀的正是新版的《拯救與逍遙》。

僅僅是修訂版前言一本,就讓人感覺到劉小楓所走過的人生歷程是多么豐富多彩,多么與眾不同。劉高中就接觸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受此影響深入于俄國和歐洲的古典小說中思考人生。而他所講的這一句話更是令人驚嘆和仰慕于他的境界高深――舍勒令我尖銳、海德格爾使我沉迷、舍斯托夫讓我感動、維特根斯坦給我明晰。忘記我剛看這句話時是只知道有個海德格爾,或者最多加上維特根斯坦,而且還僅僅是聽過名字,根本搞不懂他們是干嘛的。等到更深入的看這本書時,接觸到了更多從沒見過的人物,如荷爾德林、卡夫卡、加繆、薩特等,更加驚嘆他的淵博學識、博覽群書,并且視角獨特。當然如此生疏的人名和術(shù)語,令毫無人文基礎(chǔ)的我看得異常吃力,常常囫圇吞棗,不知所云,思想混亂。甚至有時感覺自己越來越無知,有些固有的思想觀念受到了沖擊,但具體是什么卻又說不上來,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因此得出來的感想也不知是否是書中作者所要表達的,只能自娛自樂一番。

引言作為價值現(xiàn)象學的精神沖突(簡單講述了東西方在精神品質(zhì)上的差異就是拯救與逍遙)。

緒論詩人自殺的意義(講述了詩人在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時,尋找不到而絕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殺的道路)。

一“天問”與超驗之問(講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歷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現(xiàn)實的沖擊,因而質(zhì)疑上天。但屈原沒有一個超驗的神圣上帝可以給他答復,他的提問仍然停留在現(xiàn)世而不是超驗之問)。

二適性得意與精神分裂(比較了中西方詩人在面對絕望的環(huán)境時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中國詩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殺,而且走向陶淵明和蘇軾式的逍遙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時回歸田園,或自怡自樂。直到近代王國維在受到西方叔本華悲觀思想,才又看見中國詩人的自殺。而在西方詩人那里,自殺、發(fā)瘋似乎已見怪不怪。在啟蒙運動之后人性復蘇,人本主義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拋棄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時,詩人們發(fā)現(xiàn)不知要如何來面對人性中的惡,現(xiàn)世中的惡、苦難與虛無,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詩人們只能走向絕望的道路)。

三走出劫難的世界與返回惡的深淵(比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愛去對抗惡及曹雪芹以情抗惡的不同結(jié)局。當西方的理性復蘇后,人們企圖以歷史理性主義來解釋終極意義與價值。但是歷史理性主義無法解決個人痛苦的問題,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陀斯妥耶夫斯基主張愛非常無法消除惡,但仍要與惡抗爭,以愛抗惡,返回惡的深淵。而曹雪芹以情為新人進入到石頭的世界,卻最終遭遇失敗,不得已只能走出劫難的世界。)。

四希望中的絕望與絕望中的希望(介紹了經(jīng)證明而得來的本體論、宇宙論的上帝所面臨的危機,因為這個上帝無力解釋自然法則下存在的惡。并且令人看到以卡拉馬佐夫中主人公伊凡所提出的“小孩子的眼淚”對本體論乃至圣經(jīng)中的上帝、原罪論的質(zhì)疑。)憑什么無辜的孩子要遭遇如此的不幸?上帝永恒的計劃就可以犧牲無辜的孩子嗎?對這樣的質(zhì)疑和詰難,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似乎也無可奈何。他無力證明上帝的存在,只能以“如果上帝不存在”這樣的命題,令人看到?jīng)]有上帝存在的世界的虛無及荒誕。在充滿苦難和惡的世界上,在充滿絕望的思想里,絕有基督神圣受苦的愛能給人于希望。作者以魯迅的思想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做了對比。闡述了魯迅的思想本質(zhì)是以惡抗惡,借助惡的力量來達到維持生命自然力的更新。以惡抗惡最終只會走向沒有路口的道路,在希望中走向了絕望。)。

五擔當荒誕的歡樂與背負十字架的苦行(本章脫離中西方對比的途徑,詳細闡述了現(xiàn)代西方的虛無主義,荒誕主義的思想,并對此予以批判。作者以基督思想的立場認為只能以基督的受苦與神圣的愛,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思想的此起彼伏,有時茅塞盾開,有時一知半解,有時深受沖擊,有時感動不已。簡單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首先想到的是尋找人生終極意義的必要。作者通過緒論中詩人的自殺的描述令人看到那些常常思考自己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詩人。盡管許多人走上了不歸路,但起碼他們在思考、尋找、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不幸的是他們沒有找到真正的終極意義??上缃竦臒o神論、進化論、唯物主義的思想,使很大一部分國人走向了實質(zhì)意義上的虛無和荒誕。虛無和荒誕帶來的就是人生是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沒有真正的上帝,沒有絕對的道德和善良。為此許多人干脆不再理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是走向了“今遭有酒今遭醉”,走向了利己損人主義,走向了及時行樂,瀟灑過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是對儒釋道比以前多了一些了解,并且看到了儒釋道在現(xiàn)實中的局限性,僅管書中的觀點可能不夠全面,而我個人的理解更是膚淺。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惡的反應(yīng)上。儒家走的是歷史王道的路線,也相當于歷史理性主義。在歷世歷朝的歷程中,一切以君王政治為基礎(chǔ),人就是為了國家服務(wù),為了君王服務(wù)。而對于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惡與苦難,也只能為歷史王道的傳大讓路。佛家主要以萬事皆空為念,參禪打坐,涅盤重生,清凈的佛門以外,苦難、眼淚都不能全然顧及了。道家的逍遙思想也是如此。就算你躲在桃花源里怡然自得,無欲無求,但世界上的苦難依然存在,這樣的舉動只能像躲在沙子里面的駝鳥,無視存在的問題。佛教以前給我的印象很不好,但發(fā)現(xiàn)其實印度佛教的精神還是不錯的,悲天憐人,救苦救難。只是發(fā)展成中國的禪宗卻講究隨性,處處為佛,“平常心是道”。大慈悲行動變成了由人的“本來面目”取代,宗教價值被大大削除了。

第三,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當理性得到了完全的、甚至超越的解放之后,神圣的上帝便被人放置在一邊了。當理性完全取代了上帝,人類自己便變身成為上帝?!蹲锱c罰》中拉斯科爾尼科夫便是在理性邏輯的推理下殺害了無辜的放貸的老太婆。他的理性邏輯是:放債取代的老太婆是社會上的寄生蟲,對社會毫無價值可言。而他可能是拿破侖式的人物,拿破侖可以在千萬人的血泊中建立自己的功勛地位,并且被人稱為英雄。他的理性將無用的人定義為虱子,他殺害老太婆只是捏死一只無用的虱子,并她的錢用來造福人類,使更多的人得到幸福。他的理性似乎是正確的,但他其實無權(quán)將別人的生命放到自己的邏輯計算之中。理性取代上帝之后,人們便以理性為武器,互相攻擊,正義常常只是理性用來殺人的借口。

《卡拉馬佐夫》中伊凡的詰問非常有力度。“我不愿接受最高的和諧,這種和諧的價值還抵不上一個受苦孩子的眼淚……所以抵不上,就因為他的眼淚無法補償?!椭C被估價得太高了,我了不起這樣多的錢來購買入場券……”。

但是伊凡所質(zhì)疑的只能是理性的上帝,本論論的上帝,他將這個上帝和圣經(jīng)中的上帝替換了。雖然這個質(zhì)疑對我的沖擊也很大,我一度也無法理解苦難的意義,就算現(xiàn)在也無法完全理解。為什么約伯受苦使他的孩子們都死掉了?就算最后約伯得到更大的報償,但那么他的孩子們的犧牲誰來承擔呢?還有許許多多無辜的人們的眼淚和痛苦,誰來給他們安慰呢?確實很難想明白的問題。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也很為難。他筆下的伊凡似乎無法戰(zhàn)勝,以至于《卡拉馬佐夫》的另一主人公――伊凡的弟弟阿廖沙――面對這樣的詰問也無可奈何。但陀氏讓我們回到基督的愛里面尋找答案。那就是雖然無法解釋苦難,但只要看到神圣的上帝親自進入時空之中,以無罪圣潔的身軀被釘在十字架上,親身經(jīng)歷世人的苦難,那么似乎能讓人得到安慰和盼望。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給人以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經(jīng)人的濫用產(chǎn)生了惡,產(chǎn)生了苦難。上帝無法消除世上的苦難,因此他親自經(jīng)歷苦難,用神圣受苦的愛來與無辜的人們一同面對苦難。

以惡抗惡是沒有出路的,虛無與荒誕更是沒有意義和價值,唯有以愛抗惡,以基督受苦的愛去面對惡。這讓我想起了《火影忍者》中的一幕:佩恩為了消除戰(zhàn)爭的痛苦,不惜以暴制暴,以痛苦壓制痛苦。他的觀點是世人都是充滿仇恨的,都是弱肉強食的,唯有以更加強大的力量來壓制仇恨,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這是典型的以惡抗惡的思想,是佩恩的理性所思考得來的。但他同樣忽略了個人生命的犧牲并不是他可以決定的,他無權(quán)制造痛苦,雖然他的目標是要壓制痛苦。當佩恩問鳴人如何面對仇恨時,鳴人說他會努力的忘記仇恨,努力的以犧牲的精神,去面對仇恨。這個觀點和以基督受苦的精神去面對惡的思想很接近。

似乎對一本書的感想和評價往往要提出批判的意見。但如果一個水平及其低下的讀者去看一本泰斗級的作者的書時,心想還是以學習和吸收為主。網(wǎng)上似乎很多人說劉小楓的思想混亂,邏輯能力一般。我不知道是因為這個原因使書中很多章節(jié)令人看了摸不著邊,沒有很好的銜接上,不過可能還是由于我閱讀能力低下,沒有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不過如果每節(jié)能加個小標題就好了,那樣看下去就會輕松很多。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我無知?;蛟S看書的過程常常也如這一句話所體現(xiàn)的,看完一本書發(fā)現(xiàn)自己有更多的問題,更多的“不知道”,更多的迷茫。不管如何,人應(yīng)當?shù)拖吕硇愿甙旱念^,離開獨自逍遙的自我,放棄虛無和荒誕的思想。基督徒同樣也不能只單單的將自己圈在教會的范圍之內(nèi),而是要更多的思想世界的惡和苦難,效法基督的悲天憫人,效法基督的降卑受苦,以更多的愛心、關(guān)懷、同情、憐憫、幫助,進入到社會中去,以愛抗惡。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二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游》: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成鳥后,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借助風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后,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認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們你們是否憧憬學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xiàn)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讓各種借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三

在《逍遙游》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鳩與斥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氨饲肄蛇m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最多只能飛到數(shù)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與定乎內(nèi)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御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后抑,先對宋榮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贊,然后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yǎng)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夸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

雖然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夠達到,但對于莊子本人來說,擁有豁達的情懷,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被凡塵俗世所侵擾,保持一顆超然于外的心,難道不是另一種踐行逍遙的方式么?正所謂“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鼻f子筆下的大鵬需要憑借六月的大風才能夠飛行,待到風停歇下來的時候,鵬鳥雖然不能夠御風而飛,但仍然可以簸卻滄溟之水。在順境時可以乘風而上,在逆境時也可以不必狼狽度日,這才是真正的瀟灑。莊子雖貧,其廣闊之胸襟足以支撐他笑看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逍遙?愿鵬徙南溟時,逍遙任我行。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四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五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六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的代表作。莊子散文想象奇?zhèn)?,言辭瑰奇,設(shè)喻貼切,句式靈活,汪洋恣肆,別具一格。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將莊子列為先秦諸子文學作品的第一等級,蓋源于此。

《逍遙游》旨在論證達到絕對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逍遙游》啟示我們,任何個人,在萬物紛紜的現(xiàn)實世界中,要進入自由的境界,從客觀上來說,“猶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賴客觀條件;從主觀上來說,要不斷加強理想人格的修養(yǎng),以至臻于“無己”(順應(yīng)自修,忘掉自我)、“無功”(不求有功)、“無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鯤,變化為鵬,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就是它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所以《逍遙游》中說:“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鵬離不開“海運”,即“海風動”。宋人林希逸解釋“海運”道:“海運者,海動也。今海瀕之俚歌猶有‘六月海動’之語。海動必有大風……”言必有此大風,而后可以南徙也。蜩與學鳩是小蟲、小鳥,力氣不夠,“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彬枧c學鳩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高,飛不遠,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莊子的結(jié)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薄帮L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主體自然不可能到達自由境界。

就主觀上來說,任何個人要進入自由境界,必須擺脫現(xiàn)實世界種種物質(zhì)上、思想上的束縛。莊子所以說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養(yǎng)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莊子《逍遙游》中列舉了傳說中古代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宋榮子“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彼螛s子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列子順應(yīng)自然而能不熱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間亦不見多。堯知高士許由賢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為喻,“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樹立了至人“順應(yīng)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許由以“名者,實之賓”“予無所用天下為”(“名是實的影子”,“天下對我是沒有用的.”)辭謝堯的禪讓。莊子以宋榮子、列子、堯、許由等傳說中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傳說,形象地說明了要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擺脫對物質(zhì)、名譽、地位、金錢的汲汲追求。

既然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要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賴客觀條件,那么當客觀條件還沒有具備,或者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個人與人類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進入自由境界;既然個人與人類要進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養(yǎng)成理想人格。

《莊子·逍遙游》所宣揚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我們在閱讀時應(yīng)該認識到,任何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七

重新翻劉小楓《拯救與逍遙》,昔日讀此書的激動已經(jīng)不再,留下的是一種激情的灰燼。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澤厚浮華文風的影響,劉小楓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滿了古今中外的廣征博引,深刻的主題被駁雜的引用所遮掩。

不過說回來,八十年代還是給青年學者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不必思考寫作格式要求,而是盡力進行思想表達。這種順暢的表達,讓很多問題真正能夠浮現(xiàn)到歷史舞臺。劉小楓這部《拯救與逍遙》就是在對自我批判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討現(xiàn)代性批判問題。在讀《詩化哲學》的時候,就能看到劉小楓通過梳理浪漫主義哲學對于現(xiàn)代性所展開的批判,這個立場有別于八十年代啟蒙哲學的氛圍。

在《拯救與逍遙》中,劉小楓在深入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同時,揚棄了浪漫主義哲學立場。劉小楓在展開對中國浪漫主義傳統(tǒng)批判之前,首先樹立了一個傳統(tǒng)靶子――儒家傳統(tǒng)。將儒家傳統(tǒng)視作世俗哲學,并對其進行人性論的批判,這自然就是浪漫主義敘事的開端。當然,這種中國思想的敘事,是通過一個引言,即詩人與死亡展開的。

在《詩化哲學》中,劉小楓提出了二十世紀是殘酷的世紀,是詩人自殺最多的時代,也是人性敗壞的時代。那么,背后就有一個隱含的假設(shè),即現(xiàn)代性扼殺人的靈性,詩人不得不選擇死亡。這個命題,讓劉小楓找到了中國思想的敘事起點。屈原死于政治與儒家倫理的彷徨,是浪漫對于政治現(xiàn)實的否定,或者人性對于的反問?詩歌傳統(tǒng)確實存在浪漫主義傾向,劉小楓將其作為對于現(xiàn)實政治的否定,則未免過分用拔高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嫌疑,或者用德國浪漫主義置換了中國詩歌傳統(tǒng)中的浪漫因素。當然,劉小楓這種置換是隱藏在其敘事之中,這種通過浪漫主義對現(xiàn)實政治的批判,其實與德國浪漫主義對于現(xiàn)代性的拒絕,是同一種思維的產(chǎn)物。

當然,這種浪漫主義被追溯為屈原天問、莊禪的逃逸、曹雪芹的紅樓說夢,魯迅的冷眼觀世,總之又是粗線條地將中國浪漫主義拉了出來。但是,劉小楓并未如《詩化哲學》停止于此,而是將中國浪漫主義與西方神學加以對比。這種對比,應(yīng)該是類似于釜底抽薪。本來以為劉小楓不過是做了一個中國版的《詩化哲學》,結(jié)果卻是通過神學對浪漫主義的否定。這讓八十年代美學熱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或者劉小楓所說的“四五”一代人驚愕不已。

我在這個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了劉小楓并非是簡單追求神學,而是回到了《詩化哲學》中存在性的追問,在有限與無限的追問之中,他開始了個體與上帝之思。人終免不了一死,哪怕是詩人或者藝術(shù),都會因為時間而腐朽。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不朽?存在主義只是暗示了存在,并沒有真正回答。劉小楓的追問,必將回到上帝的永恒。上帝的救贖,讓劉小楓找到了新的超越維度,超越理性(儒家)的世俗,超越詩化哲學的永恒,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不朽,人只有認知上帝,才能與上帝永恒。這種追問,導致他對于中國浪漫主義或者德國浪漫主義的否定,在自我否定中,他走向了神學。

有些人曾經(jīng)說劉小楓是二道販子,不斷跳槽者,卻不曾被他這種存在主義的追問所困擾。究竟在我們當下的親在后,是否存在永恒的不朽,這才是他不斷追求的真理所在。就像下一本書《走向十字架的真理》所暗示,他是一個不斷追求真理的存在。在不斷追求過程中,他揀盡寒枝不肯棲!

拯救與逍遙讀后感篇十八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钡谝痪湟怀?,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韻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虛無縹緲,并非真實存在的。但在腦海中,卻能意外浮現(xiàn)出深海中一條大魚的情景。深黑的海,襯托著大魚更加的醒目。

“而化為鳥,其名為鵬?!保芭w,其翼若垂天之云?!蹦敲麨轹H的大魚游著游著就飛起了,從深黑的海洋到湛藍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是那樣的輕巧。閉起雙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著微風,領(lǐng)略著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詩仙李白那樣,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遙自在了。

逍遙游,至始至終,語言簡潔,讀起來卻讓人深陷其中的意境,無法自拔。從文章的第一句開始,就陷入了章子創(chuàng)造的,只有在夢境李才會出現(xiàn)的畫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欲無求,逍遙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馳騁。

《逍遙游》全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肆意,卻又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篇文章讀下來,哪怕并不了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發(fā)出來的浪漫氣息和自由逍遙的氣息所感染。

其實,文中不論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還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篇文章借此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成為真正的“逍遙”。里面的大道理,對于我來說或許很難一時去理解,但我能體會到,文章中每一詞,每一句所散發(fā)出來的自由和逍遙的感覺。

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境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能是真正的“逍遙者”。

我很向往那種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遙、什么是忘我。在如今這個誘惑極多、十分嘈雜的世界里,有誰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個現(xiàn)代的“逍遙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我對追求逍遙的理解就是減少對物質(zhì)上的需求,我們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遙的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46881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