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精選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9 14:54:10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精選23篇)
時間:2023-12-09 14:54:10     小編:書香墨

感悟是人們在面對各種經(jīng)歷和情感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和思考。感悟可以是對人生的思考,對事物的洞察,也可以是對自己的反思。感悟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世界,還能夠啟發(fā)我們成長和進步。經(jīng)歷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產(chǎn)生一些感悟,那么是時候總結(jié)一下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了。寫感悟時,要關(guān)注細節(jié)和細微之處,從中挖掘出感悟的真諦。讓我們一起傾聽他人的感悟,感受他們的智慧和真情。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一

讀完了這一整套書后,我受益匪淺,不經(jīng)想起了第一次接觸這套書時:那是初一上冊剛剛?cè)雽W(xué)時,我從我們組的同學(xué)強力推薦下,第一次接觸這類歷史方面的書。當(dāng)我看完第一本后,就急不可耐的借來了第二本如饑似渴的讀了起來……那時就有很大的觸動。隔了一段時間后,我又復(fù)習(xí)了一遍,同上一次讀完后,又有不一樣的感悟。

每次讀完都有新感覺。這套書不僅僅讓我們了解歷史,還讓我們了解歷史背后的每個人的喜怒哀樂,更讓我們明白做人道理。

第一本書中有狠毒的陳友諒,堅強的張士誠,機智的劉伯溫,心胸狹窄的郭子興,忠義的文天祥,驕橫的藍玉,英勇善戰(zhàn)的徐達,常遇春,等等。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善長和朱元璋之間發(fā)生的一件事,是講李善長在被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處死的時候,朱元璋念他為老交情的份上,在他臨刑前見了李善長最后一面,作者寫的讓我每每看到這兒都會鼻子一酸。亂世之中,皇上注定不會有朋友,那種孤獨感是你想要擁有的榮譽感所帶來的副作用。

而這本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陳友諒,他為什么會失???他不缺乏駕馭手下的謀略,也沒有婦人之仁,趙普勝為人豪爽,平日里最講義氣,對陳友諒也不錯,他自己是文盲,所以對會讀書寫字的陳友諒很是敬佩,每次都叫他陳秀才,把他當(dāng)兄弟看。但陳友諒為了自己的權(quán)力,殺害了他。倪文俊賞識他,提拔了他,對他有知遇之恩,但陳友諒殺了他。徐壽輝是陳友諒的上司,他愿意將權(quán)力讓給陳友諒,他只想活下去,陳友諒殺了他。他的腦海中從沒有過所謂的仁義,道德,誠信。直到他被他的屬下的一支冷箭射穿頭顱后,任然不知道擁有強大軍隊及裝備的自己為什么會失敗。因為最強大的武器不是強大軍隊及裝備,而是人心。

我從這些歷史人物中知道了想要成功,要用堅強的意志,無私的胸懷以德服人,要知恩圖報,利于人心的力量光明正大的獲勝。而且,朱元璋的勝利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于朱元璋。朱元璋是一個有遠見的人,而且,他遇到比自己強大的人后,并不是一味的恐懼,而是冷靜的分析事物,找到看似強大的敵人的一個微小的破綻,然后利用這個破綻,擊敗敵人,取得最終的勝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二

《明朝那些事兒》一套共七本,從高一一直讀到高二,整整兩年了。其間有過感動、憤怒、自豪……當(dāng)合上那本大結(jié)局,回頭看這兩年的讀書經(jīng)歷時,不由地感到自己已深深地愛上了我們這個民族,因為那些人,那些事。

“當(dāng)一個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時,自殺代表著尊嚴(yán)和抗?fàn)?。?/p>

成化年間,萬貴妃憑借著自己與皇帝的不倫戀情,私自地使有身孕的妃子流產(chǎn)??墒?,意外總是發(fā)生了。一位妃子生下了皇帝的兒子,后宮中所有人都盡自己所能保護這個孩子,不讓萬貴妃知道這件事。有一天皇帝正為自己沒有兒子而煩心時。張敏,一位普通的太監(jiān),明知將那孩子的事告訴皇帝必將得罪萬貴妃,只有死路一條,也明知這時是最佳時機,那孩子必須得到皇帝的認可,在生與義中,他毅然地選擇了義,將那孩子的事告訴了皇帝。事后皇帝高興地去迎接那孩子,但張敏卻選擇了吞金自殺。而那孩子就是后來的明孝宗朱祏樘。

我記得當(dāng)時看完這一片斷后,我流淚了,只因為感動。后宮,那個以利益為規(guī)則,良心早已被抹滅的地方,卻有著這樣一個人不為自己只為別人的普通人。太監(jiān)或許是被鄙棄的,但張敏則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死并不是代表著向萬貴妃那股黑暗勢力所妥協(xié),而是代表著寧死不屈,一個人應(yīng)有的尊嚴(yán),因為有時,尊嚴(yán)比生命還重要。

“一個人應(yīng)該堅持信念,至死也不動搖?!?/p>

當(dāng)看完東林黨慘遭魏忠賢毒害時,我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知應(yīng)該用什么詞去形容這些人。現(xiàn)在或許找到了一個——一群仰望天空的人。是的,東林黨為了報效祖國的信念,他們仰望天空,哪怕最終他們?yōu)榇烁冻隽藢氋F的生命,也無怨無悔。

楊漣,東林黨的骨干分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顧命大臣。在獄中遭到了閹黨許顯純非人性的虐待。當(dāng)他經(jīng)歷過所有肋骨骨折、體無完膚、鐵釘入耳后,在瀕死的狀態(tài),他用血寫了一份遺書,“漣即身無完骨,尸供蛆蟻,原所甘心。但愿國家強固,圣德明,海內(nèi)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碑?dāng)他即將要死之際,只有坦然、從容、以天下為己任。

這樣的大義凜然,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屈原、文天祥、于謙……或許讀書人在別人眼里只是一介文弱書生,但是只要自己的國家開始衰敗時,他們必定會堅定自己的信念,為國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這個人人為現(xiàn)實低頭的社會,這些人的事跡讀起來,總會令人感慨許多。堅定自己的信念,并勇敢地走下去,這才是成功之道。

“從來不需要想起,也決不會忘記?!?/p>

幾十年前的日本曾夸下???,三個月滅中國,可是歷史竟然如此的相似,早在幾百年前的明朝萬歷年間,日本也夸下??谡f五年之內(nèi)攻下明國。當(dāng)時,豐臣秀吉剛剛統(tǒng)一日本,結(jié)束了日本的戰(zhàn)國時代,整個國家還沒從戰(zhàn)爭中冷靜下來,武器先進。相比之下,當(dāng)時的中國政治腐敗,官員貪污,沿海城市因受倭寇的摧殘,聽到日本人就害怕,于是日本人有這樣的信心。但是正如當(dāng)年明月所說的日本人之所以在幾十年前侵華失敗是因為他們不懂中國人。當(dāng)他們打進來之后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僅僅一夜之間全變了,軍閥可以團結(jié)一致,黑社會可以潔身自好,文盲不識字,卻也不做漢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時也不怕死。幾十年前是這樣,幾百年前也是這樣。日本的幻想最終破滅。雖然這件事對于當(dāng)時的明朝來說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深深地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侵略者都是無法戰(zhàn)勝那些被侵略的國家的!

明朝那些事,其實很精彩,它讓我看見了我們這個民族的靈魂。或許明朝的人和現(xiàn)在一樣為現(xiàn)實出賣良心,但也不缺乏那些有良知并為此舍身取義的人;或許明朝的官員很官僚,但也不缺乏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或許明朝的百姓很無知,但也會很團結(jié)。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有著無數(shù)缺點,但也有著無數(shù)的優(yōu)點,它的潛力是任何統(tǒng)計學(xué)都無法估量的。

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讓我相信了信念的力量,也讓我選擇了腳踏實地、仰望天空的人生法則,更讓我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堅韌與勇敢,令我深深地愛上了我們這個民族。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三

讀過《明朝那些事》以后,我贊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但是讀過后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金戈鐵馬,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豪氣;不是爾虞我詐,朝廷上明爭暗戰(zhàn)的鉤心斗角,而是一段段沉寂了千年的情誼。那情誼,有愛情,親情,愛國情。有的因為權(quán)力而漸漸消逝,有的情誼卻亙古不變。

看多了《甄嬛傳》,便以為后宮只有無盡的虛偽與爭寵,沒有一份真正的愛情,然而我錯了。深宮中自有真情!朱元璋與馬皇后那一份真情,患難與共,別人不可替代。朱元璋被囚,是馬皇后每天將熱餅放在胸口送到牢中,胸口被燙出無數(shù)傷痕。而朱元璋一代硬漢在馬皇后逝去時也流下無盡淚水。幾十年,即使朱元璋當(dāng)上皇帝,也未曾拋棄馬皇后,依舊與普通夫妻一般。這份情,真切濃厚。朱祁鎮(zhèn)與錢皇后那份愛更為震撼。朱祁鎮(zhèn)被俘,無人去管他的安危,唯有她賣盡家當(dāng),只求他平安歸來,而他在敵軍中能活下來,日日站在土坡上,向南迎風(fēng)眺望,無論刮風(fēng)下雨,日曬風(fēng)吹,只因她一句“我等你回來”。

在那深宮中自有一分真情,不要讓虛偽掩蓋了愛情、真情的光芒。

如果說愛情是兩顆陌生的心相互吸引而以身相許、白頭偕老的最美好最刻骨銘心的真情,那么血濃于水的親情就更真摯,更深切,更永久的了。然而當(dāng)親情碰上權(quán)力,在這里卻完全變了!帝王無情,因為無數(shù)的人盯著那個位置,一旦你從這個位置上下去,你面臨的便不是淪為庶民這么簡單了。朱棣、朱允文,一對叔侄反目成仇,叔叔將侄子打下皇位。侄子隱姓埋名,天天害怕被抓,叔叔擔(dān)驚受怕20年,夜夜輾轉(zhuǎn)反側(cè),一切都因為權(quán)力。朱高熾、朱瞻基一對父子,子弒其父。父子原本是世上最為信任的人,卻因權(quán)力陰陽兩隔,而這操控手是兒子。朱祁鎮(zhèn)、朱祈鈺一對兄弟,弟奪兄位,囚禁其兄數(shù)十載,一切源于權(quán)力。這樣真的好么?為了權(quán)力便不顧濃濃血緣之情?我想他們沒有人希望有這樣的結(jié)局,只嘆一句:奈何生在帝王家!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弊屛矣眠@詩句來描述你吧——于謙,書中我最敬佩的人。你為人清白磊落,兩袖清風(fēng),身居高位卻不貪一分一毫,在被人誣陷抄家時家徒四壁,竟抄不出任何東西。我敬你,還因為你有一顆赤子愛國心。土木堡之戰(zhàn),明朝20萬精兵全部戰(zhàn)死,只留下一座空城。當(dāng)時的大明朝,皇上被俘,國內(nèi)無兵,也先帶領(lǐng)的蒙軍正欲攻下北京,重建元朝。是你,在士氣低落時,用自己一介書生的力量鼓舞士氣!是你,利用余下的二線士兵打敗敵軍的數(shù)萬精兵!是你,在戰(zhàn)爭打響之際立下軍令:臨陣,將不顧兵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而在一個月之前你還是一個儒雅書生,是什么讓你變?yōu)橐粋€軍事家?除了知識,就是那一腔愛國之情了吧!在戰(zhàn)中,你立下只可出城不可入城的軍令,你要與大明共生死。

就是這炙熱的愛國情支撐著你,讓你最終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畫上了精彩的一筆!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四

許多歷史書要么全用古文書寫,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來像在翻譯火星文;要么全書都嚴(yán)肅刻板,讀起來好像在嚼一塊生硬的石頭。而當(dāng)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時,他擺脫了這種枯燥、毫無新意的形式。而采取了幽默、風(fēng)趣的寫法講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歷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沒錯,姓王,名大臣,一聽就是個惹事的主)就變成了王大膽。”“陳友諒扎營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里洗臉,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臉?biāo)?;他在河里洗腳,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腳水;他在河里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噴。比那些老掉牙的歷史書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當(dāng)年明月不僅使用正史,還敢于使用野史作為文章參考。

假如沒有《明朝那些事兒》,大多數(shù)人對明朝的認知可以說是:只停留在電視劇里那些胡編亂造的片斷中;或是那些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只高興掃兩眼的歷史書中的只言片語(自愿花個把年頭仔細研究一套大開本歷史書的人除外)。

且全文渾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續(xù)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里面的話就像是在描寫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與你在探討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受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好像在皇宮里指東打西、指南拱北;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fēng)云;在官場上爾虞我詐;在韁土上安居樂業(yè)。全文一氣呵成,字字珠璣,讓我深深折服,欲罷不能。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五

元月份買的《明朝的那些事兒》到今天終于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這書感覺是個明史老師的講稿,敢講,也還風(fēng)趣,整一個京油子的味道。讀起來比較輕松,但太油,有時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沒主題的不爽,不多總體上還是不錯。明史是很多愛好歷史的人喜歡研究的一段歷史。我對這也有點興趣,但看的這方面的書不多且零碎。小時就看過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這本書里描寫的可不一樣,印象最深的是郝?lián)u旗。

一個窮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歷經(jīng)270多年,期間演繹的悲歡離合忠奸邪正權(quán)謀黨爭實在是讓人掩卷而嘆。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說歷史是政客的玩物,還有人說歷史是權(quán)貴的妓娼,那是講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沒有那么強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一千個《王子復(fù)仇記》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樣了。

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貪財?shù)膹埦诱?、奸相?yán)嵩、魏忠賢、勤政廉政而又無力回天的崇禎、清廉敬業(yè)的奸臣溫體仁、有戰(zhàn)略眼光的孫承宗、忠貞的曹文昭、盧象升、有爭議的袁崇煥、起義的流寇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

這書講的最多的是權(quán)謀黨爭,作者也認為歷史其實就是權(quán)力的爭奪史。他講的明朝的那些事兒總的來說就是部宮廷斗爭史。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講歷史算是講的不錯的,當(dāng)然那里面的謬誤我等非明史專家也就是姑妄說之姑妄聽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做結(jié)語,我覺得也許有一定道理。但是這個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的人極少。一是客觀條件限制,二是主觀條件的限制,三是絕大多數(shù)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最終絕大多數(shù)人是以失敗告終。我看欲望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緣由。就是心凈的佛也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歷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臨其境之嘆,一切如過往云煙,但一切又循環(huán)往復(fù)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個宇宙的靈長,還是個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我看當(dāng)年明月笑談的《明朝的那些事兒》用《三國演義》中的一首詞來總結(jié)也是不錯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江山依就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fēng)。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六

記得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xué)那幾天都捧著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著的是一個名叫當(dāng)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dāng)時我認為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啊!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nóng)民起義,并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yán)世蕃入獄,嚴(yán)嵩倒臺,一直到明朝將領(lǐng)領(lǐng)導(dǎo)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盡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臺,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lián)想到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說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zhàn)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小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lǐng),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為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為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七

在這部書中,我最記憶猶新的是寫抗日援朝的這些章節(jié)。

在我看來,日本人太不自量力了,他們把全日本的兵拉去跟明朝打。到最后,國內(nèi)沒人來,竟然把朝鮮人抓到日本種地。而明朝呢?打了七年,才用了四萬左右的兵力,到了最后,才增兵八萬,打了兩個月,收場,各回個家。從中我終于領(lǐng)略到,那時明朝是多么的強大。

在平壤血戰(zhàn)的時候,平壤日本軍的頭頭小西行長用火槍對付明朝將領(lǐng)李如松的部隊。我想,壞了,要敗了??赏笠豢?,呵呵,我全身冒冷汗。原來,為什么小西行長沒見過明軍用火搶,那是因為明軍已有了五雷神機、佛朗機……落后的火槍早已被淘汰了。

五雷神機有五個槍管,可以旋轉(zhuǎn),可以輪流發(fā)射。總而言之,這玩藝兒大致相當(dāng)于今天的左輪手槍,還可以連發(fā)。

書上還說,明軍的武器種類有二十余種,打起了嘩嘩地。媽呀,誰說國產(chǎn)貨不好,二十余種火器足以讓日本軍吃頓火器大餐了。不過日本人還有一點好,“一根筋”,“二桿子”,最適合稱呼他們了。不管剩下多少人,還拼了命的打。

但在這本書里,我最敬佩的人不是大勝日本人的李如松;不是朝鮮名將李臣舜。而是明朝一等一的大清官——海瑞。他第二天,為上京當(dāng)官到時候,京城老百姓集體放假,就為了一睹海瑞先生的風(fēng)采。就像今天的天皇巨星。不僅如此,海瑞還受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榮譽—加入了門神隊伍。各位,貼在門口的門神像,我想大家估計都看過,長得很有特點,還很能打。據(jù)我所知,上千年的門神也就是關(guān)公、秦叔寶等一波人,海瑞加入這一隊伍后,至今就沒人加入了。海瑞先生死之前的遺言是:請老仆把兵部多給的六錢銀子給兵部??催@一篇,我愣了很久才反應(yīng)過來。海瑞死后,全南京都的老百姓給他守孝。出殯時,送葬的人排了上十里。我想,看到了嗎?這就是清官,一位名副其實的清官。

皇上怎么說不重要,內(nèi)閣大臣怎么說也不重要。只有老百姓才能最公證的評價一個人。希望大家記住這位明朝三百年少有的大清官。不,應(yīng)該記住中華幾千年少有的大清官。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八

我從小就不喜歡歷史,我總覺得它很無聊。但是一本書沉底改變了我對歷史的看法,也讓我了解了明朝的歷史-------《明朝那些事兒》。

它是一本白話歷史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睹鞒切┦聝骸?,網(wǎng)絡(luò)上連載的中國明朝(1344年-1644年)歷史故事,掀起了明朝熱。作者當(dāng)年明月,本名石悅,是廣東順德海關(guān)公務(wù)員。xx年3月在天涯社區(qū)首次發(fā)表,xx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jié)成書出版發(fā)行,一共7本。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quán)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shù)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它會讓你了解更多,讓你的課余生活變得更充實就像聯(lián)想集團創(chuàng)始人柳傳志說的一樣“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這是本好書,除了把歷史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xiàn)代的語法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九

有一天,我在qq問問上偶然找到了“歷史十大清官”,我瀏覽了一下,有兩個排行,一是清廉程度排名,二是年代時間排名。其中有一個名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這個名字,叫海瑞。

海瑞,我們應(yīng)該很熟悉。這位海青天在清廉程度排名中,位居榜首;而在年代時間排名,海瑞是最后一個。

也就是說——“海瑞之后,再無海瑞”。(梁啟超同志不要生氣)。

悲哀,一個民族的悲哀。

清官,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稀有的物種,至少和貪官比起來,是不成正比的。正因為這樣,它才給人一種錯覺——清官等于能臣。

能臣,也同樣是一個稀有物種。什么意思?哦,我來解釋一下,所謂能臣,就是能治理國家,安定百姓的人,。說白了,就是有能力的大臣。但是他和清官是兩個概念,就是說:能臣不一定是清官,清官不一定是能臣。當(dāng)然,兩者兼顧者也有。

能臣不一定是清官,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張居正同志的偉大事例:張居正,萬歷年間最杰出的改革家,翰林出身,由于資質(zhì)優(yōu)越,升級超快,四十三歲進入內(nèi)閣(不過排行老末),后憑其“高深”的政治手段,干掉了高拱,擠走了其他人員,自己當(dāng)上首輔,而后又控制了皇帝,真可謂位極人臣。而后又實行改革,簡稱“張居正改革”。聽了以上簡歷,可能覺得張居正同志是個完人,但人無完人,他不僅僅存在著嚴(yán)重的經(jīng)濟問題,還有生活作風(fēng)問題(這個我非常不能接受)。雖然他的袖子不太干凈,時不時還收點黑錢,但是,人家有能耐,他貪的那點人家還能掙回來,并且多倍奉還,朝廷還因此收益,有這么一位能臣,經(jīng)濟問題,生活作風(fēng)問題都算不得什么。

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另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海瑞同志的偉大事例:海瑞,綽號海青天,嘉靖、慶隆、萬歷初年最著名的清官,不但自己清廉,手下那些人也不放過,而且工作起來極其認真,眼里容不得沙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各地官員都聞其名而喪盡膽,又稱他為海閻王。據(jù)說,他死后的遺產(chǎn)只有幾件打滿補丁的破衣服,還有幾只裝著破衣服的破箱子。遺言則更為雷人,他告訴他身邊的老仆人,說:“明天你去趟兵部把這六錢銀子送回去?!?具體的前因后果,請詳見《明朝那些事兒》第五本)。

有了兩個真實例子,說起來就方便多了。

主要看海瑞,他不象張居正,有著極深的城府,能夠左右朝政,他資質(zhì)平平,連舉人都沒中,雖然他比張居正的品行端正,什么經(jīng)濟問題,生活作風(fēng)問題統(tǒng)統(tǒng)的沒有。但是,有一方面,他絕對比不上張居正——政治方面。海瑞同學(xué)在政治方面應(yīng)該算是個低能兒,他不懂得局勢,不懂得什么叫做“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在他的眼里,只有法律,規(guī)規(guī)整整的法律。

所以,他只能做地方官,不可以入朝,更不可以入閣,(他要入閣皇帝就倒霉了,張居正同志也不會好過)因為他不是治國的料。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海瑞,雖然他是少有的清官,對于清官的印象,我都是比較好的,但沒有非常好的(除了于謙,我超喜歡于謙),尤其是海瑞,他雖清廉,但無治國之能,用某電影里的臺詞來說——“他是個好人,但是沒有用處。”

也許事實就是這樣。

即便我不想這么說,但我確實是這樣想的,也許有偏差。

就這樣吧,畢竟是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

《明朝那些事兒》是作家當(dāng)年明月創(chuàng)作的一部歷史小說。全書共七冊,主要講述的是明朝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發(fā)生的事情,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具體年代和風(fēng)云人物為主線,以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quán)貴以及小人物的身平事跡進行多方面的闡述,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shù)著墨最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學(xué)巨著。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冊是《萬國來朝》。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著名的忠臣于謙。

于謙,字廷益,號節(jié)庵,曾任兵部尚書兼太子太保(正一品),世稱于太保。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七月,應(yīng)奸臣王振限制蒙古肉質(zhì)產(chǎn)品沖擊國內(nèi)市場,瓦剌首領(lǐng)也先開始了對明朝的進攻。同年,發(fā)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獲,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守北平(北京),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力挽狂瀾,列陣北京九門外,大破瓦剌之軍。后派遣楊善說服也先,成功帶回太上皇(朱祁鎮(zhèn))。最終被石亨等人所殺,結(jié)束了自己多彩的一生。

縱觀于謙的身平事跡,似乎也不是那么的突出,可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愛國人士。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他主動進攻,以二十二萬軍隊拼死保衛(wèi)北京城門,斬敵數(shù)十萬,使瓦剌潰不成軍,毀于一旦。

于謙也是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可是他也證實了“只說不做事沒有用的”這個道理。古代的雅典雄辯家們口才極好,擅長罵陣,指東喝西,十分威風(fēng),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長槍一指,便把他們打得東倒西歪,四散奔逃。

辯論和演講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而于謙恰恰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成功了。

歷史是千百萬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quán)利。《明朝那些事兒》是別開生面的,是一種創(chuàng)造。而我們也應(yīng)該支持這種創(chuàng)造。

去發(fā)現(xiàn)更奇妙、更有趣的歷史!

我本身是個不怎么喜歡歷史的人,我不喜歡那些零碎的年代,難記的名字和影響,但當(dāng)我翻來《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對歷史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第二部,主要講了“靖難之役”后的事情。靖難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開始了他輝煌的一聲,使大明變成了一個富強的帝國,一個佇立在世界民族之巔的龐然大物。里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讓我真切的感受到這不只是書中描寫的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現(xiàn)。有朱棣的殘忍毒辣有朱高熾的忠厚老實。

既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又有南下討平安南的偉烈。明朝經(jīng)歷了朱棣的造反,社會的穩(wěn)定,“仁宣之治”后的動蕩。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

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朱祁鎮(zhèn),他在土木堡被敵軍也先活捉,后被喜寧陷害。經(jīng)歷了蒙古大漠的風(fēng)沙,險死屠刀之下,被喜寧的詭計算計,他被當(dāng)做傀儡,用來向大明要贖金,前前后后經(jīng)歷了九死一生,卻還是堅強的活著。后來雖然被救回來,卻被他的弟弟朱祁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讓他回來了以后就處于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卻很滿足,他帶著急促的步伐向南宮走去,當(dāng)他打開大門的時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來人,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jīng)哭瞎了自己的眼睛,當(dāng)一切浮華散盡的時候,她還會在這兒等著他,此情可流轉(zhuǎn),千載永不渝。

朱祁鎮(zhèn)這一生,從御駕親征的威風(fēng)到被俘,被親人拋棄的落魄,再到復(fù)位時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沒有發(fā)生一樣,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體會的?由于父親朱瞻基的早亡,年僅九歲的他便登上這個寶座。說起朱祁鎮(zhèn),也許有點人會對他恨之入骨,但我認為他雖不是一個明君,卻是一個好人。

另一個真正讓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謙,在“京城保衛(wèi)戰(zhàn)”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當(dāng)他保衛(wèi)京城的時候,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zhàn)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我仿佛看到了他挺驕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視死如歸的決心。這一幕幕的畫面在我眼前回放。

歷史不是殘臺斷瓦,不是古廟荒冢,也不是發(fā)黃的書卷,而是掛在人心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透歷史長河,吸取教訓(xùn)。歷史不是你想的那么枯燥,歷史原來真的很精彩。

建文帝的皇位是從爺爺手上繼承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朱允炆的父親太子朱標(biāo)的早亡,二是因為朱元璋對結(jié)發(fā)妻子馬皇后的深厚感情,也就是說它選的繼承人一定是馬皇后所生,朱允炆是個好人,但未必是稱職的皇帝,和他四叔朱棣正相反,所以被奪了天下也很正常,雖然爺爺給他出了道很棘手的難題,26個藩王叔叔各自割據(jù)一方,對中央政府形成威脅,但如果處理得當(dāng)也能相安無事。而且歷史上,漢景帝,漢武帝也曾經(jīng)遇到過相類似的事,漢景帝的削藩引起了叛亂,好在鎮(zhèn)壓下去了,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清松化解了難題。所謂推恩令,也就是說,皇帝頒布命令,藩王的兒子都有繼承權(quán),可以均分老爹的家產(chǎn),這樣一來,藩王的數(shù)量增加了,但個體的力量就變的很小,這樣就無法對中央形成威脅。朱允炆似乎是沒有讀過這段歷史,于是歷史就這樣被改寫了。

拜讀當(dāng)年明月老師的大作,受益匪淺,依筆者的性格,讀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讀后感留下,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老先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最具特色的開國君主,筆者在此大書特書的不是他的貧苦出身,也不是他的僧人身份,而是他對貪官毫不留情的態(tài)度。但凡人做事,都是受個人的環(huán)境限制,朱元璋在自己還沒有發(fā)跡時,深刻的感覺到官員的貪腐給百姓造成的深重災(zāi)難,以及對政府的巨大危害,所以在他當(dāng)政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預(yù)防懲治腐敗。例如:貪污六十兩銀子就要判死罪,這還不算完,死后要把皮剝下來,用草填充,立在衙門口,給后面的官員看??蛇@樣,被殺的官員依舊是成千上萬。但終洪武一朝,官員的清廉程度還是非常的高,然而自從朱老板歸天后,官員們可解放了,到崇禎朝,官員的腐敗到了空前的程度。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我們的深深思考,反腐為啥這樣難呀?其實答案也不難找,是制度的原因,從上到下的封建帝制很難容下真正的清官,當(dāng)然也有如海瑞那樣的例外,但是特殊的。所以我們得到的答案是,人民的真正監(jiān)督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治腐敗,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良方。

“明朝起起伏伏三百多年,多少不老傳說譜寫成章?”這個由漢人建立的最后一個政權(quán)----明朝,在作者‘當(dāng)年明月’的筆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明朝那些事兒》當(dāng)中,使人讀了不僅感嘆歷史的滄海桑田,統(tǒng)治者的智慧和艱辛,亂世之徒的陰險狡猾,更贊嘆作者的妙筆生花。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文講述明朝真實歷史的大型史學(xué)讀本,記敘了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并通過不懈努力建立明朝,至崇禎皇帝殉國的三百年精彩傳奇歷史,描述了那時期朝廷里、軍事上、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故事。

所以從這本書中,我飽覽明朝的傳奇與精彩,去細品作者想傳達的那句話“學(xué)會在亂世中不忘初心,成為一個正直無私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一

假期一口氣讀完了當(dāng)下十分火爆的創(chuàng)造網(wǎng)絡(luò)奇跡的奇書——《明朝那些事兒》,讀后確實感覺酣暢淋漓,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形容我讀后的感覺,那就是“爽”。一提到歷史想必大家都會聯(lián)想到枯燥乏味,而本書的作者當(dāng)今明月卻一改常規(guī),取而代之的是調(diào)侃幽默風(fēng)趣,讓讀者欲罷不能。

本書文風(fēng)嚴(yán)謹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評論尤其是恰到好處,我除了佩服作者那豐厚的史學(xué)知識,更是感嘆其無與倫比的社會洞察力。本書的作者當(dāng)年明月一個年僅27歲的年輕人,一個非文學(xué)和歷史學(xué)專業(yè)出身的普通公務(wù)員,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寫出共計七冊總計861285字史學(xué)巨著,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而本書在新浪博客連載三個月逾百萬點量,創(chuàng)造了一個文學(xué)史上的奇跡。因此我也常感嘆到“奇人也”!

書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的小說,說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朱元璋農(nóng)民起義,經(jīng)過艱苦戰(zhàn)斗,打敗陳友諒,憑借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重權(quán)獨攬;朱棣被逼造反,遷都北上,開創(chuàng)永樂盛世;無奈朱祁鎮(zhèn)親信宦官王振,斷送了“宣統(tǒng)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萬歷爺孫更是深居簡出,不理朝政,東林黨與閹黨的爭斗四起;誰知明朝氣數(shù)已盡,任憑勤勞努力的崇禎如何力挽狂瀾,也無法挽救頹勢,明朝最終在內(nèi)憂外患下滅亡。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二

最近我開始閱讀一本書,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沒有閱讀意義的閑散文字,而是作家“當(dāng)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拿《明朝那些事兒》與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對比,我覺得前者是更勝一籌的?!睹鞒切┦聝骸返膬?nèi)容不像歷史書那樣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敘述一件事,也可以用現(xiàn)代的流行詞來形容一個人,也會時常變化著花樣逗樂讀者。但它的嚴(yán)謹性與真實性卻絲毫不亞于教科書:它引用了很多史書上面的原文,再一一詳細地解釋。有時作者為了真實地還原人物所處的場景,還自費去場景實地考察,用來更好地還原場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書中對歷史人物的小事記述,以小見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買肉。海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祿吃飯,拒絕任何外來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沒有什么多余的錢,為了減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勞作,從來不買外面的東西。有一次海瑞母親過生日,海瑞實在沒有什么好東西給老人家祝壽,就去街上買了二斤肉。沒想到,這一舉動竟然驚動了全城,到處都有人在議論這件事情“海縣令今天竟然買肉了!”海瑞買二斤肉就引起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見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兒》銷量過五百萬冊,為三十年來最暢銷的史學(xué)讀本,這并不是偶然的。它以它獨特的風(fēng)格記錄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來我們陌生的人物帶到我們面前,使哪些真正偉大的人不會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同時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語言直觀地展現(xiàn)歷史,深度解剖歷史,以幽默的語言逗樂讀者,給讀者真正的閱讀樂趣和使人們記住明這個朝代。這些,才是這本書真正的意義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三

這本書早就聽說過,但那時候一向在看《東周列國志》,沒心思看這個。別的書看完了才把它翻出來看。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其他書了,全扔一邊了。

能夠說正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讀書的欣賞水平。

這本書的作者當(dāng)年明月是一個非專業(yè)研究歷史的公務(wù)員,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這部《明朝那些事兒》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說,歷史不能夠幽默不能夠白話,因為歷史是嚴(yán)肅的,這話沒錯,該書作者也說:“不是歷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歷史書是給專業(yè)人士看的學(xué)術(shù)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yīng)當(dāng)是幽默趣味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xiàn)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yè)出來的,沒有那么多關(guān)于歷史的基礎(chǔ)專業(yè)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家伙都去預(yù)習(xí)一回歷史基礎(chǔ)課,看完通史或通鑒才能夠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而當(dāng)年明月就使的我們能看到這幽默的歷史“書”,讀歷史居然能夠這樣簡便。

該書資料以明史為藍本,幾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個別出自野史之處,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我的分析,說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quán)貴和小認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shù)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作者說,由于早年讀了太多學(xué)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能夠?qū)懙煤芎每?,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

而作者也的確證明了這句“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從明太祖朱元璋開篇,到崇禎朝結(jié)束,前后歷時二百余年,共六部。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經(jīng)過精心“海選”和“pk”的,作者說:“不是牛人不入書,不是牛事不敘述”。

這部書的主線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個重大事件及歷史人物,它讓我們明白歷史里好看的不僅有野史,其實正史同樣好看。并且讓我們了解了那些我們只窺其一斑的全豹。它告訴我們,朱元璋是殘暴的它登基以后誅殺開國功臣,心狠手黑。所有開國功臣,包括開國六公爵和四個手握免死鐵劵的老臣,另外兩張鐵劵的主人,常遇春開國之初即暴病,當(dāng)初拉他入伙的湯和也只因當(dāng)朱元璋看到他時,這位當(dāng)年英勇無畏的將軍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著涎水,支撐著向他行禮。據(jù)說當(dāng)初開國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湯和共兩人,另一個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機發(fā)明的酷刑簡直就是慘絕人寰,并且他還有一個歷史上其他皇帝沒做過,也沒想過的“庭杖”——皇帝親自拿著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還告訴我們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他的殘暴只對大臣,貪污銀六兩者剮刑。對百姓能夠說是“耶穌救世主”,在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用今日的話說幸福指數(shù)快速的上升。

它告訴我們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權(quán)。但它還告訴我們在當(dāng)時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學(xué)生要搶刀,癡人說夢。朱棣是當(dāng)時整個大明最優(yōu)秀的將領(lǐng)他手上又有當(dāng)時做強悍的軍隊。削藩,不可能。

它告訴我們,宦官鄭和七下西洋是永樂大帝偉大英明的決定,但它還告訴我們,鄭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宦官,在朱棣造反的時候它更是一位偉大的將領(lǐng),曾為朱棣立下汗馬戰(zhàn)功。

它還告訴我們,以往有一個被稱為“黑衣宰相”的和尚,他極力的鼓動朱棣造反,能夠說是朱棣成勢的最大功臣,但朱棣登基后他卻退居下層,不做高管。但他依然是那個朝代實際的宰相,所以被稱為“黑衣宰相”等等等等。它里面有我們不明白的卻十分有意思的事。

該書分六部,但前后連貫,無筆法的不一樣可作為一部明史來看。到最終一向?qū)懙街煊尚C荷阶詺⒍?,全書完?/p>

我不是學(xué)歷史的,所以我不分析歷史。我只是一個讀者。我只喜歡好看的故事。當(dāng)年明月做到了既讓我看到了好看的故事,又看到了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四

近日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本。

其實我并不喜歡看這種歷史類的書,但是我還是被《明朝》獨特的敘事方法給吸引住了。我想這就是《明朝》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緣由吧。

我覺得《明朝》這本書用的寫作手法很獨特,有點類似于小說,但又沒有小說那么注重細枝末節(jié)?!睹鞒肪褪沁@樣一本書,在幾句幽默而凝練的話中,像是寫一部青春勵志小說一樣,把本來死氣沉沉的歷史寫活,寫的生動又耐人尋味。

但是《明朝》也不是一本嬉皮笑臉的“歪史”。我不太喜歡櫻雪丸那種從動漫的角度寫日本歷史,那種寫法,雖然讓人輕松一笑,但是卻有一種缺乏嚴(yán)謹?shù)母杏X?!睹鞒肪捅苊饬诉@一點。

明朝雖然有作者自己的人物心理分析,但都有根有據(jù),不缺乏嚴(yán)謹性。雖然語言幽默,比如開頭寫朱元璋的“職業(yè)生涯”,作者寫了要飯、皇帝等。令人輕松,但也不會過于瘋魔。

我覺得不僅是研究歷史的人應(yīng)該讀這本書,對于我們,這些不同職業(yè)的人也應(yīng)該讀一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不僅僅是歷史,還包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也有熱血小說的影子,激勵我們努力。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五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一本好書,是能讓人受益終生的,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更為難得,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就甚是喜歡,而今重新翻開依然是愛不釋手。這不僅僅是因為作者獨特的寫史風(fēng)格引人入勝,更打動我的還是他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評,也許這些品評未必都是“正確的”和“客觀的”,但是透過這些觀點,你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并由此窺見并體悟到生命的普世價值與永恒意義。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寫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他們像話劇演員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以點帶面地連綴起大明王朝歷史長廊里承前啟后的歷史事件。對于他們,作者有褒揚、有貶斥,不過更多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

無論何時讀這套書,心里總有一種獨特的直觀樂趣,在作者的筆下,歷史不再是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它也開始變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學(xué)者書櫥,變身成為了普羅大眾的精神食糧,也許正如前人所云,歷史本不在帝王將相的家譜中,而在坊間巷里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讀起,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感,個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自己與他們的距離感也漸漸消弭。有時仿佛會覺得自己是長著第三只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只眼去窺視著里面這些人物的命運沉浮,讓自己的喜怒哀樂伴隨著他們的命運而波動,于是一時笑,一時流淚,一時激動地像個憤青,一時你又沉靜下來思考。

然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都是關(guān)于勇氣、氣節(jié)、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實感,因為它們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繹方式。“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丈夫意如此,不學(xué)腐儒酸?!?,這是于謙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這是楊繼盛視死如歸的信念;“漣即身無完骨,尸供蛆蟻,原所甘心。但愿國家強固,圣德剛明,海內(nèi)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這是楊漣舍生取義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明代兩位姓楊的人物對理想與信念的堅守最讓我震撼!楊漣終生致力于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以正宮闈,憑著自己對正義的堅守,勇敢地和閹黨魏忠賢作斗爭,楊繼盛位低官卑,卻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韙”,上書彈劾奸臣嚴(yán)嵩,兩人都在獄中受到了嚴(yán)刑摧殘,最終楊漣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賢的真面目,而楊繼盛則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嚴(yán)嵩的真面目??酱颉⒄勰?、毫無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們的身體,卻沒有制服他們的意志和理想,他們從未放棄過對光明的追求,在慘無人道的時代里義無反顧地維護著正義!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信念,他們到死依然在堅持,一個到死都不放棄的人,該是用怎么樣的信念支撐著!也只有這樣的信念,才能在歷史的洪流里閃閃發(fā)光。

撥亂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階也是我敬仰萬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卻善于隱忍如司馬懿,目標(biāo)實現(xiàn)卻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張良,為官則鞠躬盡瘁,兢兢業(yè)業(yè),為師則海納百川,獨具慧眼。當(dāng)年,在嚴(yán)嵩父子的奸計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煉、楊繼盛也都相繼倒下了,然而徐階挺住了,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只為了一個目的:鏟除奸臣嚴(yán)嵩!在嚴(yán)嵩父子不斷的擠壓中,徐階終于找到了嚴(yán)世藩的致命弱點并給于致命一擊,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嚴(yán)嵩父子踏上黃泉路。而徐階的愛才之心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尊敬,正是他如歐陽修的慧眼識英才,才有了張居正的成長,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后輝煌——萬歷新政的出現(xiàn)!縱觀徐階一生,年輕時的他正直張揚、一腔熱血,隨著閱歷的加深,他變得老練深沉,但是唯一沒有變過的是——他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是的,變的只是處事方式,不變的是他為國為民的理想和抱負。這也是支持他一生的信念!徐階,我心中的英雄。

世間已無張居正。數(shù)百年來,每每憶起張居正,后人總為他的離世帶給大明王朝的遺憾而唏噓不已。在我眼里,他更是一個將自己為國為民的理想和信念詮釋到極致的人物。他從一介布衣奮斗至首輔帝師,卓然是個奇跡,然而當(dāng)他登上權(quán)力頂峰后并沒有志得意滿,而是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國家”這個概念和與其并無很大關(guān)系的百姓而向整個官僚體系發(fā)起挑戰(zhàn),改革弊制,嚴(yán)懲腐敗。為了改革,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他嘔心瀝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于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時他的下場將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慘??墒窃跉v經(jīng)無數(shù)腥風(fēng)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他依然保存著他的理想。因為他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貴賤,都有生存的權(quán)利。這就是他的理想,幾十年來,這個信念支持著他一天也不曾放棄!就這樣,他幾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帝國再次煥發(fā)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續(xù)70年??墒撬俏春?,他的子孫后代就慘遭抄家之禍,他自己也差點被鞭尸,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為萬歷皇帝的翻臉而心寒,同時更為張居正的善于謀國、拙于謀身而感動不已!張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quán)勢而凋亡!

面對著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楊繼盛和楊漣是用一種知識分子的方式,徐階和張居正則是用一種政治家的方式。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理念人,為信念而生活,講究“不可為而為之”;政治家作為一個務(wù)實者,運籌帷幄順應(yīng)時勢,仰望星空而更關(guān)注現(xiàn)實,在恰當(dāng)?shù)臅r間做恰當(dāng)?shù)氖?。然而不管怎么做,本質(zhì)都是一樣的,同樣的都是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回百轉(zhuǎn),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們,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偉大的。今天,這些卻好像在失傳。當(dāng)人們在談及方孝孺、史可法時,語調(diào)里有時卻充滿著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當(dāng)時民族的主流文化??梢哉f,當(dāng)人們越來越只關(guān)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計算行為的有效性時,必然會漸漸忽視對精神的培養(yǎng)和道德的實踐,導(dǎo)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沖擊,理想信念不免會被扭曲,這個民族的將來會是多么的可悲!做人,應(yīng)該有自己的理想,并要以之作為一種信念支持著自己不斷奮斗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實理想并非都是那些國家大義、民族氣節(jié)這樣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轉(zhuǎn)化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溫潤的品格,它們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時刻牢記腳踏實地的同時不忘仰望星空。對于我們從事檢察工作的人來說,就是不管在何時,都要牢牢謹記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

感謝當(dāng)年明月的這套書,它用史實和智慧指引著世人,喚醒國人之靈魂,重現(xiàn)中華之文明!還記得作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段話: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jīng)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xùn)|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一個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個,就是秉持著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六

最近在讀史書,《明朝的那些事兒》曾在網(wǎng)絡(luò)紅紅火火,這兩天在看朱元璋卷。作者的寫法,其實我并不是很感冒,閱讀的感覺像是雞肋。對人物只能有個骨架,并不豐滿。為了惡補一下自己的歷史知識,所以也就讀了下去。

讀罷,感觸良多,結(jié)合最近讀的《曾國潘》,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朱重八——朱元璋,幼年放牛,少年做和尚,后時勢造英雄當(dāng)上了皇帝!最記得朱元璋的名言——要么不做,做了就做絕!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稱帝后的朱元璋把建明的功臣一一剃了頭,名將——劉基、李善長、藍玉等一一都在他的屠刀下喪命;胡惟庸案牽連上萬人,一一殺盡;空印案牽連上三萬官員,一律殺無赦;官不論多少一律殺無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真正在明朝,當(dāng)官成了高危職業(yè)。官員們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門口舉行儀式,抱抱妻兒,交待后事,然后訣別而去,散朝的時候,家人在門口等著,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會慶祝一番——今天又多活了一回!恐怖!悲哀!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建立了完備的法律——《大明律》及《大誥》,《大誥》屬判例法。為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確實花了一番心思,規(guī)定如果犯罪之人,如果家中有《大誥》此書,則罪輕一等,如果則罪重一等,如此家中人人放一本,以防身。為防官員,他設(shè)立錦衣衛(wèi)。錦衣衛(wèi)有特殊的權(quán)力,只效忠于朱元璋一人,逮捕人不受任何阻攔,重權(quán)在握,大臣家中一旦出現(xiàn)錦衣衛(wèi),就意味著一去不復(fù)返!

朱元璋為穩(wěn)固帝業(yè),肅清了周邊的一切威脅,濫殺了無數(shù)無辜,也可以說濫殺了無數(shù)社會的精英。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也許是最遠離官場是非,分得了田地,因此認真耕作起來,因此漸漸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了繁榮之景!

記得羅杰斯給女兒的箴言:多學(xué)習(xí)歷史,因為歷史會重演!朱元璋從一個寒門子弟成就霸業(yè),最后把一路成就他霸業(yè)的功臣一一鏟除,這樣的歷史在中國真的一再重演!人性,可怕可怕!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七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寫到了崇禎皇帝的覆滅,生動形象寫出了大明276年歷史,那個風(fēng)起云涌的年代已經(jīng)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yīng)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曹文昭等人的無力回天……今朝,我們沉浸于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淀里,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jīng)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日月山河永存,大明江山永存,縱觀大明朝276年十六帝的長河,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遠下西洋傳揚我華夏神威,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或許有的皇帝被人討厭,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萬歷,酷愛木工的天啟帝,但無論國家處于多么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沒有一個軟骨頭。

朱元璋建國之初,手下的幾員大將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都是不出世的奇才,還有劉伯溫這樣的天才,到之后的張居正,戚繼光,鄭和,徐階,李成梁等等,那明末苦苦守衛(wèi)大明江山的曹文詔,盧象升,洪承疇,左良玉,陳奇瑜,左寬這些將領(lǐng),大明無論何時都會奮起播發(fā),即使后期衰敗,但幾萬人擊敗十幾萬的日軍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朝代富有過,凋零過。它可能不完美,但不可替代。

朱棣是大明朝第二能打的皇帝,燕王掃北,赫赫武功,打得韃靼畏手畏腳,他的能力也著實逆天,朱棣似乎是史上首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從最初北平被迫起事,不過幾千人的兵馬,短短幾年竟然殺到了南京,奪了朱允炆的帝位,藩王對抗中央,實在是難如登天!其他諸如下西洋等等功績也非常不錯的,絕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

沒有于謙的保衛(wèi)北京之戰(zhàn),可能就不會有后面的歷史了,于謙救大明于水火之中,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國土無雙,寸土不讓。

要說大明第一人,文才武略樣樣精通之人要屬王陽明莫屬,他的心學(xué)影響了后世幾百年,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能臣,一代儒生,卻立下偉大的戰(zhàn)功,依靠知行和一,成為了可以和朱熹并肩的思想大家。

我時常在想也許就是所謂的氣節(jié)才能使中國在四大文明繼續(xù)存在吧,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中國依舊存在,依舊傲世這一切。什么叫信念,就是這件事辦成——死,辦不成——死,但義不容辭。純粹和執(zhí)著,也是有區(qū)別的。所謂執(zhí)著,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純粹,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八

《明朝那些事兒》這冊主要講了“三大案”引發(fā)的黨爭,魏忠賢興起及袁崇煥之奮戰(zhàn)。自張居正去世后,便無人敢管明神宗萬歷。為爭國本,萬歷與大臣們展開拉據(jù)戰(zhàn),三十年不上朝。東林黨隨即興起,與齊、楚、浙三黨明爭暗斗,借國本之爭扶持明光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朝政,可見團結(jié)是十分重要的。

記得有一次打乒乓球,我和曹安東搭配,對戰(zhàn)其他雙人組合。對手很強大,每次都朝我們的弱點打,不過每次我們都贏了,這主要是我們配合得好,團結(jié)一心力量大!我們的秘訣是,短球我來挑,長球他來拉,扣球我來抽,搓球他來接,我們都讓對方把自己的長處發(fā)揮出來,這樣就戰(zhàn)無不勝了!

這冊中,我最喜歡袁崇煥。他考上了蔗吉士,并拜朝師孫承宗,訓(xùn)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大軍。在錦州,努爾哈赤以絕對的優(yōu)勢攻城,袁崇煥率領(lǐng)軍隊奮勇殺敵,并用炮火、火筒攻擊,將士們團結(jié)一致,齊心殺敵,致使對方傷亡慘重。最后,努爾哈赤發(fā)動所有兵力拼死一搏,袁崇煥則講究策略,擺出“三環(huán)陣”抵擋,誘敵深入,努爾哈赤中了連環(huán)計,全軍覆沒,自己也中箭身亡。

這就如同打乒乓球,要講究戰(zhàn)術(shù)和策略,除了要了解對方的弱點,還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壓著對方打,牽著對方的鼻子走,讓對方不能發(fā)揮,這樣自己就會越打越順手,直至勝利!

學(xué)習(xí)也是一樣,也要講究方法,對自己不好的功課要多花時間看,多練習(xí)多鞏固,成績總會有提高的。另外要勞逸結(jié)合,保持精力,學(xué)習(xí)的效率才會高!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十九

話說歷史,本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由許許多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之所以史書不夠暢銷,不是因為其文筆有所欠缺,而是因為史書中夾雜了太多的長篇大論,褒揚貶低,幾乎剝奪了讀者的思考余地。于是,《明朝那些事兒》闖入了我們的視野,教我們?nèi)绾蝿谝萁Y(jié)合的讀史,品史。

《明朝那些事兒》第六部主要講述了由“三大案”引發(fā)的一系列內(nèi)憂外患。從爭國本,查妖書,打悶棍再到萬歷三十年不上明;從東林黨的明爭暗斗,扶持新帝再到援朝抗日,打蒙古,滅女真以及最終的決戰(zhàn)遼東,說不盡的政治爭斗,權(quán)謀之術(shù),戰(zhàn)爭策略,道不清的善與惡,優(yōu)與劣,美與丑,讓人欲罷不能。

其中,從爭國本到“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梃擊案”,我看到了一個無奈、無能又無力的皇帝。身為皇帝,本應(yīng)高高在上,麾下千軍萬馬任憑使喚,受萬人膜拜,卻在最基本的立太子上犯了難。萬歷欲立寵妃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但論嫡論長都輪不上朱常洵皇后又無子嗣,權(quán)衡之下,朱常洛無疑是最佳人選??芍斐B宓纳肝迨喜坏脤櫱页錾碡氋v,萬歷無論如何也不答應(yīng)。然而言官與內(nèi)閣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燈,屢屢上奏,讓皇帝馬上冊封,以免引起非議?;实鄢涠宦?,再加上鄭貴妃一直在旁煽風(fēng)點火,皇帝暗向鄭貴妃保證:皇后與太子之位非你們母子莫屬。一向認死理的言官以一天數(shù)十封奏折的效率催促皇帝,并將矛頭指向了鄭貴妃母子。一向忍氣吞聲的皇帝終于勃然大怒了,以勢如破竹的速度罷免了幾十位官員,降級了十多位朝廷重臣。就這樣整整托了十五年,萬歷才在所有人齊心協(xié)力的逼迫下,極不情愿地立了太子。是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獨善其身,更無法隨心所欲,在古代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政治爭斗中,封建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并成為一把學(xué)生的枷鎖。

若說努爾哈赤是一頭猛獸,那袁崇煥就是關(guān)押猛獸的牢籠。但在寧遠一役之前,他只是個無名小卒,志在必得的努爾哈赤在經(jīng)過前幾次大戰(zhàn)后,對這座小城幾乎不屑一顧。可三天后,袁崇煥會成為他此生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我而言,對袁崇煥的欽佩不僅是因為他大獲全勝了,更是因為在所有將士棄甲而逃時,惟有他,目光堅定地說:“我一人足守此!”;努爾哈赤率精騎六萬而來,可他僅有一萬身陷絕境的明軍;后金士兵均有高厚度的防護裝甲,而明軍連軍糧都沒有。但他贏了,靠得不是戰(zhàn)略,不是智慧,不是驍勇,不是幸運,而是決心,是寧肯同歸于盡也不后退的決心!或許后人會覺得這種行為太過魯莽,是自不量力,但如果沒有他的誓死堅守,永不放棄,失陷的不僅僅會是遼東,明朝也會就此毀于一旦。袁崇煥用他成功的事實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打不贏的仗,只有甘心輸?shù)娜恕?/p>

歷史,不僅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的故事,更是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是航標(biāo),指引我們擺脫迷茫;是箴言,激勵我們奮發(fā)進取。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二十

拜讀當(dāng)年明月老師的大作,受益匪淺,依筆者的性格,讀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讀后感留下,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老先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最具特色的開國君主,筆者在此大書特書的不是他的貧苦出身,也不是他的僧人身份,而是他對貪官毫不留情的態(tài)度。但凡人做事,都是受個人的環(huán)境限制,朱元璋在自己還沒有發(fā)跡時,深刻的感覺到官員的貪腐給百姓造成的深重災(zāi)難,以及對政府的巨大危害,所以在他當(dāng)政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預(yù)防懲治腐敗。例如:貪污六十兩銀子就要判死罪,這還不算完,死后要把皮剝下來,用草填充,立在衙門口,給后面的官員看。可這樣,被殺的官員依舊是成千上萬。但終洪武一朝,官員的清廉程度還是非常的高,然而自從朱老板歸天后,官員們可解放了,到崇禎朝,官員的腐敗到了空前的程度。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我們的深深思考,反腐為啥這樣難呀?其實答案也不難找,是制度的原因,從上到下的封建帝制很難容下真正的清官,當(dāng)然也有如海瑞那樣的例外,但是特殊的。所以我們得到的答案是,人民的真正監(jiān)督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治腐敗,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良方。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二十一

生活在當(dāng)代的我們,總會對過去的歷史心生好奇。比如當(dāng)我第一次從某本扁上發(fā)現(xiàn)附錄上的“歷史大事表”時,便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們中國是如何走到現(xiàn)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漢……元、明、清。也明白了每個王朝的建立者與歷史上許多激烈的戰(zhàn)斗與對外國侵略者的反抗。每個朝代的盛衰同時一目了然。

了解歷史的皮毛還不夠,興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個朝代。之后我又去買了《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鑒》等書籍,但還覺得不夠細致,于是,我的書柜里又多了一位給我講解歷史的老師《明朝那么事》。

這一套書詳細講了明朝的創(chuàng)立到終結(jié)這段歷史。尤其詳細講了每一場激烈的戰(zhàn)役,讓人總有身臨其境之感。且語言風(fēng)趣幽默,并非單純枯燥地說書。并且將人物內(nèi)心想法與人性斗爭的復(fù)雜刻畫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斗爭,高潮迭起,令人欲罷不能!

于是,我就這么帶著勁地讀了下去。讀著讀著,我不禁開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詐,陳友諒殺徐壽輝之前,說了句“你在亂世是怎么活下去的?”這就暗喻了在亂世上,只會出奸雄。他們無情無義,在關(guān)鍵時刻誰都敢殺。我又感慨人性之殘忍: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后,對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許多人被殺后還滅族?一個也不放過。我還感慨現(xiàn)實的無奈:朱元璋雖是一位起義領(lǐng)導(dǎo)者,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這是因為他領(lǐng)導(dǎo)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與糧食,而隊伍又需要經(jīng)費,沒辦法,他只能把地“租”給農(nóng)民們,自己來收租金。于是,他便成了一名實實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時沒有資本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進了這種現(xiàn)象。

唉,這就是被歷史車輪匆匆碾過的大明朝。環(huán)顧中國整個古代史,有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雖說有明君開國,但終究是毀于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現(xiàn),破壞了原始的共產(chǎn)制度,繼而演變成了奴隸制、封建制與資本主義制度,成了個越變越大的瘤。同時還有一個規(guī)律,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再強盛的帝國終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就是時間的力量。回顧歷史,就是吸取前車之鑒,展望更好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二十二

我喜歡歷史,這次我讀的是《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講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偉大,他從一個窮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個皇帝的故事,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朱元璋:別名朱重八,家庭出生為貧農(nóng),出生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歷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貧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為劉德這個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為劉德放了12年的牛,后來天下大饑荒,朱元璋的親人幾乎全部餓死了,他只能去寺里當(dāng)和尚。

公元1344年,17歲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雜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漸漸缺了糧食,所以只好去化緣,說的好聽叫化緣,其實就是討飯。在討飯的途中,他受盡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討飯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鄉(xiāng)的皇覺寺里,繼續(xù)開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飯,擦佛祖的金身,而且還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當(dāng)時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還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閑。這些臟活累活當(dāng)然由新來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從這一年開始,朱元璋就進入這一生中最光耀的時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駐守在濠州,但是他覺得在郭子興這種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帶了24個人出去打天下,后來他的勢力越來越強,打敗了他爭取皇位的最強敵人——陳友諒。

公元1368年,朱元璋當(dāng)上了皇帝,帝號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卻開始殺戮功臣。原因是因為怕他們造反,只留下了幾個只會守,但不會進攻的武將。公元1398年,70歲的朱元璋逝世。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體會篇二十三

今年暑假,我讀了當(dāng)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俏皮的語言風(fēng)格、獨特的觀察視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湯顯祖為主角的“稀泥謝幕”最讓我感慨萬千。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xué)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guān)漢卿、王實甫齊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二十歲時,湯顯祖就考中了舉人??上\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之所以說他運氣不好,并非張居正討厭他,恰恰相反,張首輔很欣賞他,還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湯顯祖清高,瞧不起張居正,擺了譜,表示拒絕交友。跟張首輔擺譜,張首輔自然也要擺他一譜。結(jié)果可想而知,湯顯祖會試時落榜了。

三年后,湯顯祖再次上京趕考,張首輔依然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絕。張首輔又擺了他一譜,湯顯祖再次“光榮落榜”。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又一次去趕考,這一次張居正并沒有阻攔他(因為張居正此時已經(jīng)死了),終于成功上榜。可由于朝廷內(nèi)部爭斗,湯顯祖沒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當(dāng)了個禮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并沒有磨滅湯顯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禮部主事的日子里,他盡情地將自己的抱負寄托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終寫成了經(jīng)典戲曲《牡丹亭還魂記》,后人又稱《牡丹亭》。縱觀他的一生,雖為官不濟,卻為文不朽。

湯顯祖一生坎坷,卻不肯低頭,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叵氲阶约?,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游泳班學(xué)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錯,但是苦于教練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術(shù)時,都沒叫到我。偶爾叫到我時,該死的下課鈴就響起來了。因此,我內(nèi)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親傾訴我的煩惱?!皨寢?,我的游泳水平還不錯,可沒有機會展示,這游泳不學(xué)算了。”“趙然啊,你要記住,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人,無論在哪都能干出成績?!甭犃四赣H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練習(xí)游泳。終于,在一次游泳課上,我自告奮勇,把自己的游泳技術(shù)展現(xiàn)給大家看。結(jié)果,獲得了同學(xué)們的一致好評,連教練都夸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不管時間有多久,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斷去努力、去奮斗、去拼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到達不了的彼岸,實現(xiàn)不了的夢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29769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