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保險基金論文 保險營銷論文選題(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5 10:29:18
推銷保險基金論文 保險營銷論文選題(四篇)
時間:2023-03-25 10:29:18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推銷保險基金論文 保險營銷論文選題篇一

告知義務是指在保險合同成立前,投保人對保險人的訊問所承擔的說明或陳述義務。

(一)告知義務是法定義務

在普通合同中也存在告知義務的問題。保險合同中的告知義務是保險法特殊明確規(guī)定的,這是在其他種類合同中所沒有的。

告知義務是一項法定義務,但該項義務是否可以通過雙方的約定予以免除,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學者認為,xxx告知義務是法律要求保險合同當事人須為一定行為的義務,義務人不能拒絕履行,更不能阻礙對方履行,雙方不能通過合同約定排除該義務的履行。xxx私以為,告知義務是為實現保險人的技術性要求而設立的義務。在無限告知主義的方式下,如果保險人認為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足以計算出保險費率,可以免除投保人的告知義務;在詢問回答主義的方式下,詢問條款以外的內容,視為保險人部分免除了投保人的告知義務,如果保險人未列詢問條款,可視為保險人全部免除了投保人的告知義務。

(二)告知義務是附隨義務

告知義務盡管為保險法明定的義務,但在具體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履行告知義務的內容是有較大差別的,其內容的確定主要依據誠實信用。另外,告知義務不可訴請履行,即為不可訴請履行的附隨義務之一種。

(三)告知義務是先合同義務

xxx告知義務為間接義務(所謂間接義務者,乃當事人對法所規(guī)定應為之一定行為而不為時,法律則課以不利益,以收間接強制其行為之效果者也)。xxx故,告知義務為保險合同之外的義務,是先合同義務的一種,告知義務條款并非是合同條款,而應是保險合同以外的條款。

二、告知義務的制度演進

(一)在告知義務構成要件主觀標準問題上,向傳統(tǒng)的xxx客觀主義xxx回歸

起源于英美法系的告知義務的歷史發(fā)展,采取了xxx客觀主義xxx原則,近代以來,曾出現過強調投保人須有主觀上故意或過失來作為其構成要件的xxx主觀主義xxx傾向。但隨后,人們又發(fā)現,傳統(tǒng)的xxx客觀主義xxx更趨于合理。因此,又出現了傳統(tǒng)的xxx客觀主義xxx的回歸。

(二)在告知義務范圍的司法確認上,由傳統(tǒng)的xxx無限告知主義xxx向xxx有限告知主義xxx演進

在告知主義的范圍上,傳統(tǒng)的原則是xxx無限告知義務主義xxx,又稱為xxx自動申告主義xxx,其內涵為一種主動性義務,即自愿的向對方充分而準確的告知有關保險標的的所有重要事實,而不論該事實是否為保險人所詢問到。而xxx有限告知義務xxx主義,也稱xxx詢問回答主義xxx,即投保人僅對保險人詢問的保險標的的真實情況作陳述,詢問之外的事實,投保人沒有義務告知。在這一問題上,英美法系對告知義務具有最先進、最發(fā)達的制度研究,形成了xxx重要事實(materialfact)xxx、xxx謹慎保險人(prudentinsure)xxx概念,規(guī)定告知義務的內容界定為xxx重要事實xxx的誤述,以事實的重要性標準和謹慎的保險人標準作為告知義務的具體內容要素。

(三)在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約束上,從傳統(tǒng)的xxx無效主義xxx向xxx解約主義xxx演進

xxx解約主義xxx是與xxx無效主義xxx相對應的,是在投保人違反告知義務時,并不是當然的使保險合同無效,而是賦予了相對人以撤銷權。

三、保險告知義務制度的立法啟示

(一)告知義務構成要件的主觀標準

我國《保險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立法上規(guī)定的違反告知義務構成要件采取了主觀過錯標準。

一般認為,將保險合同中違反告知義務的標準簡單的歸類為故意或過失兩種情況,無法體現保險契約的最大誠信合同的特殊性。在未來我國保險法的修改和完善中,應借鑒客觀主義在該問題上的先進之處。我國告知義務構成應采無過錯標準,將因故意和過失而未告知或不實告知這些情形,放入合同法中的欺詐、可撤銷合同或可變更合同制度中去調整,使得我國告知義務制度真正在其特有的適用范圍內發(fā)揮作用,而名副其實的成為保險法的固有制度。(二)告知義務范圍的司法確認

我國《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了我國保險法的告知義務制度。從這兩條可以看出,我國采用的是詢問主義的告知范圍制度。

在判斷要保人所應告知的事項是否為重大事項或重要事實時,必須依保險種類及個別保險契約的內容或目的,客觀的以保險技術之觀點加以評價?,F代保險立法在立法技術與理念上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一方面,保險監(jiān)督機關立于準司法的地位;另一方面由xxx自動申告主義xxx向xxx詢問回答主義xxx演進,以限制投保人的告知范圍;并為避免日后發(fā)生爭議時舉證困難,立法要求以書面方式為必要;更近一步者,投保人的告知說明范圍以重大事項為限制,什么是重大事項,若非是保險專家并不能清楚知悉。我國現行《保險法》中,沒有英國保險法告知義務的核心內容--xxx重要事實xxx的概念。對于重要事實的規(guī)定也過于簡單化,并未對其具體內容認定標準作出規(guī)定,特別是沒有關于法定除外情形的規(guī)定,對于任何事實都需要通過抽象的判斷標準進行判斷,無形中為具體保險糾紛的解決設置了障礙。我們認為,應當在我國《保險法》中引入xxx謹慎的保險人xxx這一客觀判斷的標準。

(三)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約束

告知義務在性質上屬于先合同義務,即締結保險合同之際依基本誠信原則而發(fā)生的說明、告知、協(xié)作等義務。該義務存在于要約生效之后,保險合同成立之前。對于其違反者,成立締約上的過失責任。

對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我國主要采用的是xxx解約主義xxx立法模式,即保險人可以選擇解除合同或通過加收保險費或減少保險金額使保險合同繼續(xù)有效。在解除行使之前,保險合同成立且有效。文章認為,對違反告知義務適用撤銷制度比較恰當。違反告知義務是一種先合同義務,影響到保險人真實意思的表示,構成意思表示瑕疵,以可撤銷方式給無辜方法律上的救濟,撤銷合同后,雙方回到保險之前的狀態(tài)。在撤銷合同之外,我國應否采用損害賠償作為救濟方式?我們認為,我國現今保險法對于違反告知義務并未有損害賠償之救濟方式,也不應該采納這樣的規(guī)定。

【論文關鍵詞】:保險;保險合同;告知義務

【論文摘要】:保險告知義務制度是保險法中的核心問題,各國保險立法無不對這一制度關注有加。我國現行《保險法》頒布以來,有關告知義務之爭訟不斷,文章旨在對告知義務的性質、內容等問題作深入研究和反思,以期使其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肖梅花.《保險法新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陳云中.《保險學》,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版.

[3]徐衛(wèi)東主編.《保險法學》,科學出版社,2004年.

[4]江朝國.《保險法論文集》(一),臺灣瑞興圖書公司,1993年版.

推銷保險基金論文 保險營銷論文選題篇二

一、我國保險業(yè)誠信建設的現狀

目前我國保險業(yè)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市場出現了一些違背誠信原則的現象。一些保險公司利用信息優(yōu)勢和保險業(yè)務專業(yè)性強的特點,在個別案件中拒賠不合理;違規(guī)經營,支付過高的手續(xù)費、采用過低費率等惡性競爭行為,損害了保險公司的社會聲譽。而不少保險人在利益驅動下,許諾虛假的高回報率,回避說明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一味向客戶推銷保費高卻不一定適用的險種;還會出現撕單、埋單、私吞或挪用保費、制造假賠案、誤導甚至欺騙投保人等行為。而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時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在不滿足投保條件下為獲取保險保障而提供虛假信息;更有甚者,騙保騙賠花樣翻新等等。這些違背誠信道德和法律的行為對保險業(yè)的發(fā)展已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二、我國保險業(yè)誠信現狀的成因

1.制度缺陷

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

從誠信的保障機制來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健全的國家,會從制度上保證誠實守信的合法權益,誠信的人會獲得更多的交易和贏利機會;而在一個不守信用的社會中,守信用者卻將付出代價。在目前我國的保險市場上,由于社會信用基礎薄弱,信用的保證主要是基于人的倫理道德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驅動下,出現了利己主義動機,產生違反誠信原則的道德風險。

(2)保險信用法規(guī)建設滯后

盡管我國保險信用法制建設有所進展,但與高速發(fā)展的保險經營活動相比仍顯滯后。目前,我國對違背誠信的行為懲罰機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懲罰規(guī)定尚不完善,經濟上的懲罰力度不大,約束機制軟化,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從人格、倫理上進行譴責,這就難以抑制失信行為的出現,比如“回傭”。一方不“回傭”,而另一方“回傭”,客戶就會被奪走,從而造成遵紀守法卻遭受損失,違規(guī)失信卻增加收益的局面。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勢必助長失信毀約的歪風蔓延。

(3)保險誠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保險供給者及保險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險公司員工及保險人的誠信行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當員工及人的誠信狀況失控超過一定的范圍和度,就會弱化保險公司的誠信能力。而我國現行的保險人制度是一種松散的經濟利益關系,委托人無法實現對人合理有效的激勵和約束,進而導致人偏離委托人的目標,為追求自身利益而產生各種有損委托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行為。如營銷員挪用保費問題,如果沒有制度能保證營銷員不接觸現金,那么這個問題將永遠存在。

2.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則客觀上為失信行為提供了條件。

(1)對于保險人而言

潛在的投保人總是比保險人更了解保險標的風險狀態(tài),保險雙方存在信息差別。尤其是在保險定價中,保險人通常使用簡便的分類計算法厘定保單價格,但卻不能區(qū)別不同風險程度的保險標的,從而也就不能確定適合于投保人的保費水平,其最終結果是高風險類型消費者把低風險類型消費者“驅逐”出保險市場,即所謂的逆選擇問題。另外,我國《保險法》采取的是詢問告知形式,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資料都是新的,保險人對其真實準確與否無從評估,致使保險人難以根據投保標的的真實風險狀況確定是否承?;驊允裁礃拥臈l件承保。廣州保監(jiān)辦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指出,“車貸險”騙保之所以能得逞,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是“各保險公司尚未共享有關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的投保人及汽車經銷商的信息,保險公司各自為政,給投保人騙貸或一車多貸以可乘之機”。

(2)對于投保人而言

由于保險商品復雜多變,保險服務參差不齊,而人們的保險知識和法律知識又比較欠缺,因此,在保險過程中,投保人(被保險人)方面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況下,投保人事實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難以了解保險公司的真實經營狀況,以致很難對保險公司作出正確的評價。同時,保險合同是要式合同,是保險公司事先擬訂的,投保人只能被動地接受或拒絕,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再加之絕大多數保單條款在表述上所含專業(yè)詞匯過多,致使投保人看不懂合同,無法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而且賠付時,一般由保險公司解釋賠付的條件和拒賠的理由,投保人由于缺乏專業(yè)知識,抗辯的余地很小。所以,在保險合同的制定、履行、賠付等一系列過程中,都存在保險人利用其掌握的優(yōu)勢信息損害投保人利益的可能。

(3)對于保險人而言

目前,對營銷員的考核以業(yè)績?yōu)橹?、傭金實行首期業(yè)務傭金和續(xù)期業(yè)務傭金相結合(首期業(yè)務傭金較高,續(xù)期傭金則逐年遞減)、人的違規(guī)成本太低、缺乏長效激勵機制等,這極大地誘發(fā)了人的道德風險。在獲得更多手續(xù)費的利益驅使下,保險人在其業(yè)務中欺騙保險人、投保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阻礙或誘導投保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片面夸大保險產品的增值功能,甚至誤導投保人等等。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是基于保險人、保險人以及投保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三、對策建議

首先應健全誠信法規(guī)制度,從法律高度保護誠實守信行為,從保險條款、財務方面加強監(jiān)管,嚴厲懲戒毀約失信行為,在保險業(yè)內形成“有信者昌,無信者痛”的氛圍;其次,在完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同時,保險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對保險行業(yè)內部信息的公開,建立保險從業(yè)人員的信息庫,以利于社會查詢,同時,各保險公司之間只要不涉及商業(yè)秘密的信息應能共享,以減少信息的不對稱;再次,對保險經營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考慮制約制衡機制,建立規(guī)章制度,尤其要在保險監(jiān)管機構的干預下健全和規(guī)范我國保險中介體系;最后,保險人可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成熟的保險市場的保險技術和運營策略,對風險進行精確的分類和測算,設計不同類型的合同,將不同風險的投保人區(qū)分開,從而規(guī)避投保人的逆向選擇,而且可以通過條款約定等形式,對投保人投保后的行為加以限制和激勵,從而預防和控制道德風險,以防止被保險人的欺詐行為。

論文關鍵詞:保險誠信成因

論文摘要:保險公司經營的產品是以信用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的承諾,這就決定了保險業(yè)較其他行業(yè)對誠信的要求更高,但目前誠信問題卻成為我國保險業(yè)發(fā)展的桎梏。因此,本文從制度缺陷和信息不對稱兩方面對保險業(yè)誠信現狀的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加強誠信建設的建議。

眾所周知,負債經營是保險業(yè)的基本特征,如果沒有誠信,公眾就會喪失對保險業(yè)的信心,切斷涌向保險業(yè)的資金鏈條,動搖保險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因此,良好的信用是保險業(yè)的生命線。但目前誠信問題卻成為我國保險業(yè)發(fā)展的桎梏。

參考文獻:

[1]吳定富.加強誠信建設促進保險業(yè)健康發(fā)展[r].世界經濟發(fā)展大會報告.

[2]黃小江.保險誠信缺失問題的思考[j].中國市場,2005,(5):78-79.

[3]劉彬.信息不對稱對保險業(yè)的影響及治理措施[j].經濟與管理,2006,(4):76-79.

推銷保險基金論文 保險營銷論文選題篇三

一、責任保險

責任保險,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人依法應負的民事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保險,又稱為第三者責任險?!侗kU法》第50條規(guī)定: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付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按保險標的的不同,可將其分為雇主責任保險、產品責任保險、職業(yè)責任保險和公眾責任保險等。

根據《保險法》的規(guī)定,責任保險的保險標的顯然屬于民事責任,后者又包括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兩種。由于違約責任可以通過訂立信用保險合同或保證保險合同來解決,因此責任保險的保險標的即是侵權責任。

一般認為,1855年英國鐵路乘客保險公司向鐵路部門提供鐵路承運人責任保險,是歷史上首次出現責任保險。1875年,英國又出現了馬車第三者責任保險,可以看作是汽車第三者責任險的先導。隨著工業(yè)生產的不斷進步,責任保險的范圍也不斷增大,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而如前所述,責任保險以被保險人對于第三者的侵權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這使得其和侵權法之間產生了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責任保險使侵權責任社會化。侵權責任本應由侵權行為人來承擔,但責任保險使得侵權行為人(即投保人)的侵權責任轉嫁給保險公司,并通過保險公司這一媒介轉嫁給整個社會來承擔。

2、責任保險使侵權法的損害賠償功能發(fā)生變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一方面是對受害人的補償,另一方面又是對侵權人的一種懲戒。責任保險雖然使受害人的損失因有了保險公司作后盾而能得到保證,但也使得對侵權人的懲戒變得徒有虛名。

從上述兩個方面出發(fā),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疑問:責任保險是否在變相的鼓勵人們放棄謹慎小心的生活態(tài)度?其最終結果是否有益于社會?本文將運用法經濟學方法對上述疑問進行回答。

二、法經濟學

法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主要是運用價格理論,以及運用福利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及其他有關實證和規(guī)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結構、過程、效果、效率及未來發(fā)展的學科。簡單的來說,法經濟學就是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對法律問題進行分析的科學。

1、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則是無限的,這就決定了每個人在進行任何滿足自己某種欲望的行為之前,都會通過理性的思考做出選擇。

2、每個人在進行各種日常生活的行為(感情生活除外)時,都會進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并做出最有效率的選擇。而整個社會在進行某種抉擇之時也會進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做出最有效率的選擇。

科斯在1960年所發(fā)表了論文《論社會成本》,被認為是法經濟學研究的里程碑。在該文的開篇,科斯提出,“傳統(tǒng)的(分析)方法總是使得所做決定的性質變得模糊不清。當a給b造成了損害之后,在需要做出判斷時,慣常的思維方式會這樣考慮:我們應當如何抑制a?但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具有相互性:消除了對b的損害即意味著對a造成了損害。因此,我們應當做出的判斷應該是:是否應允許a損害b,或者說是否應允許b損害a?問題的關鍵在于避免更為嚴重的損害。”這就是法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即以是否具有效率作為判斷法律問題的標準,而非僅僅是以公平和正義作為標準。著名的科斯定理也是由該論文所推出的(科斯并沒有明確提出):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并且其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則無論財產權的初始狀態(tài)為何,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然而現實之中任何交易的成本都不可能為零,并且交易成本往往都很巨大,人們無法將其忽略。由于實際的交易成本必然為正,對科斯定理反推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最有效率的市場均衡結果必然產生于交易成本最小的情況。因此,最佳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就是使交易成本最小的配置狀態(tài)。科斯認為,法律對于資源配置起著極為重要的最用,因為財產權利的歸屬往往是由法律來設定的。舉例而言,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規(guī)定了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被無處分權人擅自處分的物的所有權,而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就是因為這比相反的規(guī)定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即具有效率。同樣地,“法院也應當了解其判決的經濟后果,并在判決時考慮這些后果”。這就是法經濟學不同于傳統(tǒng)法學的地方,后者往往是以公平正義(即道德標準)為標準,而非以效率為標準。

三、對責任保險制度的經濟分析

假設a是侵權行為人,b是無過錯的受害人,a的行為使b遭受了1000元的損失。在沒有責任保險的情況下,根據侵權法,a應當對b的全部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此時會出現以下三種可能的情況:

1、a有能力承擔1000元的賠償數額。

2、a只能承擔部分賠償數額或完全不能承擔任何數額,但是b卻有能力自己承擔全部損失或a無法承擔的那部分損失。

3、a只能承擔部分賠償數額或完全不能承擔任何數額,同時b也無力自己承擔全部損失或a無法承擔的那部分損失。

在前兩種情況下,a需要全部或部分承擔b的損失,由于這個損失是由a或/和b自己完全承擔的,所以就沒有外部成本產生。此時的社會成本也就相當于a和b之間的私人成本,即只有1000元。

而在第3種情況下,由于a和/或b無法承擔全部的損失,b所遭受的損失無法得到全部補償。這就意味著需要由a和b之外的人來承擔無法被補償的那部分損失,即a和b之間的活動在私人成本之外還產生了外部成本。而此時的社會成本就是上述私人成本和外部成本的總和。對b而言,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該如何使自己的損失得到完全的補償,b獲得補償的途徑的不同就意味著所產生的外部成本的不同,并最終導致社會成本的不同??梢詮囊韵聝蓚€方面來考察這個問題:(1)沒有責任保險制度。但存在政府設立的某種社會救助制度,b就可以依靠該制度獲得補償。但是,這種制度往往都存在于經濟較為發(fā)達的社會之中,并且該制度的設立毫無疑問也需要耗費巨額的成本。毫無疑問,此時的社會成本一定會超過1000元。如果不存在政府設立的社會救助制度,那么就只能由b自己來想辦法補償自己的損失了。要么b會無奈的接收現實,并最終無法生存;要么b會通過犯罪來滿足自己對財產的需求。無論是任何一種情形發(fā)生,其所產生的外部成本都是巨大的,而最終的社會成本也必然是巨大的。

(2)存在責任保險制度。如果a事先向保險公司投保了責任險,那么保險公司就會代替其向b支付賠償金。此時a和b之間的私人成本是1000元,而外部成本為零,因此社會成本是1000元。雖然在a和b之間出現了保險公司這一第三者,但是保險公司僅僅是代替a支付了對b的賠償金而已,其和b之間并沒有任何的其他關系。a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保險合同關系則是另外一個經濟活動,當然,這項經濟活動同樣要產生成本。但是,這種成本肯定要比由政府建立社會救助制度的成本要小的多。

當然,一個貌似合乎邏輯的推理會在此時產生:在沒有責任保險之前,人們?yōu)榱吮苊庾约撼袚熑危瑫男兄斏髯⒁獾牧x務來防止自己的行為可能對他人產生的損害。但是有了責任保險,由于可以讓保險公司承擔責任,人們就會降低自己的注意程度,從而使保險事故的發(fā)生更為頻繁,導致社會成本的增加,并將其所帶來的收益抵銷。事實上這種推理忽略了本文之前所提過的一個基本原理,即每個人總會基于理性的分析從而作出對于自己效用最大的選擇。以醫(yī)生為例,假設醫(yī)生a在其執(zhí)業(yè)過程中的醫(yī)療事故率為5件/年,其向甲保險公司投保了職業(yè)責任險。根據上述結論,由于a因為投了保險,那么便會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降低自己的注意程度,必然的結果就是醫(yī)療事故率增大。這樣一來,至少會出現以下幾種結果:首先,甲會提高對a收取的保險費。由于醫(yī)療事故率的增大,如果甲繼續(xù)根據5件/年的事故率來收取保險費,則其無法從中獲利。其次,由于醫(yī)療事故率的增大,政府部門很可能會因此而吊銷a的醫(yī)師執(zhí)照。再次,很多原本想讓a治療的病人便不會再選擇a,即a的潛在顧客會因為醫(yī)療事故率的增大而選擇其他的醫(yī)生就醫(yī)。無論如何,對a而言降低自己的注意程度都是不利益的,作為理性的人a是不會選擇這種做法的。論文關鍵詞:保險;責任保險;法經濟學

論文摘要: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人依法應負的民事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保險。法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學科。從法經濟學的角度對責任保險這一法律制度進行分析,可以考察其產生和發(fā)展的合理基礎,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此項制度。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m].

[2]王成.侵權損害賠償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李玉泉.保險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許崇苗,李利.中國保險法原理與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5]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6]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7][美]ronaldh.coase.“theproblemofsocialcost”[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october1960).

[8]朱崇實陳丕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之法律經濟分[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推銷保險基金論文 保險營銷論文選題篇四

一.一 營銷意識薄弱,營銷觀念后進 受傳統(tǒng)保險業(yè)的影響,目前國內保險公司的營銷意識普遍較弱,營銷理念也較為滯后。良多保險公司過分強調本身,而沒有充沛斟酌到客戶的需求,將營銷過錯理解為針對于個人的擴散性業(yè)務推行,缺少長遠的營銷目標以及戰(zhàn)略。

一.二 市場定位不許確,產品特點性不強 現代營銷理論認為,在進行營銷前必定先做好市場調研工作,掌控好市場定位。但受粗放型經營方式的影響,1些基層保險公司不注重市場調研工作,認為其可有可無,造成為了市場定位不許確,影響了產品設計、產品開發(fā)、目標市場分析等后續(xù)工作的展開,致使產品缺少特點,缺少競爭優(yōu)勢,影響了保險公司的長效不亂發(fā)展。

一.三 缺少專業(yè)的營銷人材 目前,專業(yè)的保險營銷人員較為稀缺,我國保險公司現有的從業(yè)人員普遍缺少專業(yè)的營銷理論知識,營銷管理經驗不足。此外,保險公司的培訓不到位,良多營銷員基本未接受過專業(yè)的營銷培訓,業(yè)務知識水平不高,業(yè)務質量低下。同時,1些保險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缺失,責任意識稀薄,保險誤導、收取回扣、歹意招攬等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保險業(yè)的名譽。

二 保險營銷模式的可行性立異

二.一 e行銷 e行銷是1種e化的銷售思惟,它通過采取電子化技術以及工具的方式進行高效地保險服務,集保單銷售以及事跡管理于1體。與傳統(tǒng)的保險營銷方式相比,e行銷主要有下列幾方面的優(yōu)勢:1是時間短,效力高。e行銷通過1種全自動化的銷售平臺實現了高效保險營銷,客戶從投保到取得保險保障僅需半個小時。2是本錢低。保險銷售人員在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力的同時,也減輕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負擔。3是高效便捷。挪動展業(yè)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保險營銷的時空限制,客戶可以在任什么時候間以及地點進行投保,同時可和時取得保險保障。

e行銷因為其凸起優(yōu)勢,遭到了良多保險公司的歡迎。中國人壽在二0一一年六月建設e行銷試點,并推出了系統(tǒng)的行銷規(guī)劃以及方案,樹立了 “國壽e家”,同時還提出了爭創(chuàng) “二0一一年打造萬名科技先鋒”的營銷目標;泰康人壽踴躍與銀行合作,開發(fā)pos刷卡平臺,加快發(fā)展e行銷。

二.二 社區(qū)營銷模式 所謂社區(qū)營銷,就是指深刻社區(qū),直接與客戶進行溝通接觸,和時獲取客戶的相干信息,以為其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目前,保險公司在發(fā)展社區(qū)營銷模式時可以依靠我國城市已經經發(fā)展成熟的社區(qū)組織,深刻展開保險業(yè)務宣揚以及服務工作。在這類營銷模式下,企業(yè)可以依據其市場分析來肯定其目標市場,即選擇目標社區(qū),先樹立幾個保險營銷試點,在逐漸展開推行宣揚工作。在社區(qū)展開保險業(yè)務可以有效地節(jié)儉其資產投入,同時也進1步拓展了保險的業(yè)務規(guī)模,實現了社區(qū)規(guī)模內的資源同享,大大提高了保險公司的服務質量。

二.三 “嫁接式”保險營銷模式 “嫁接式”保險營銷模式采取聘用各大企事業(yè)單位的離退休老干部為專門的“風險管理專員”,通過其人脈資源優(yōu)勢以及信譽資源優(yōu)勢展開保險營銷。同時,保險公司還要依據其發(fā)展需要,按期組織專業(yè)培訓,踴躍提高其業(yè)務水平。這類高效營銷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1是有效地保證了保險合同順利的簽訂。由單位離退休人員組成的“銷售中介”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戶的信任度,打消客戶對于保險投資的顧慮,增添保險業(yè)務的勝利率。2是這些“風險管理專員”無比熟識單位職工的個人情況,能及時掌握其保險需求,提高保險服務的針對于性。

三 小結

跟著我國保險業(yè)的發(fā)展,保險營銷模式的首要性也日趨凸顯。營銷的精華在于兵無常勢,市場瞬息萬變,因而,筆者所總結的幾種營銷模式只是作為鑒戒,技術的革新與突破,經濟形勢的變化都將對于營銷模式發(fā)生影響,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更為全新的保險營銷模式將會引領行業(yè)發(fā)展,但有1點是可以確定的,國內保險行業(yè)將繼續(xù)維持高速發(fā)展,使之能與目前中國國家的國際位置符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1541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