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文言文教案(十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5 08:22:54
2023年高中文言文教案(十五篇)
時間:2023-03-25 08:22:54     小編:zdfb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一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時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翼、楊修等為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①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nèi)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傳》)

①馳道:也稱御道,專供天子行車之道。②司馬門:即宮門,每門有司馬主管。

a.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信評論

b.每進見難問詰難

c.飲酒不節(jié)節(jié)制

d.公車令坐死判罪

a.①使各為賦

②故遂定為嗣

b.①應聲而對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楊修頗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誅修

①太祖甚異之

②植既以才見異

③文帝御之以術

④宮人左右,并為之說

a.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a.性簡易,不治威儀。

b.文帝暗用權術對付曹植,矯情自飾。

c.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說曹植的壞話。

d.曹植飲酒不節(jié),終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1)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譯: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譯: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教學內(nèi)容:朗讀正音,質(zhì)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①定文體。說,文體名稱。

②明內(nèi)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注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zhì)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異義

學者 從而

⑤詞類活用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而 乎 其 于 則 所以 猶且

④古今異義

眾人 小學

⑤詞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⑥文言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后結(jié)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后古將圣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于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后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②虛詞

③古今異義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于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jié)構(gòu)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為什么)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么)

從師標準 圣人無常師

(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系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jù)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zhuǎn)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jié)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巴敝杏小白儭?,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么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后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么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xiàn)在哪里?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三、作業(yè)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zhì)。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匯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jīng)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p>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師說”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jié)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jīng)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一)、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yè)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師道也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小學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圣人無常師 不拘于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欲也難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zhì)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jié)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jié):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jīng)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p>

這里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里,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屬于什么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表轉(zhuǎn)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jié)構(gòu)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涂;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gòu)(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音節(jié)助詞,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6)于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②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shù)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jié)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jié)果?

恥學于師 于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圣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p>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chǎn).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chǎn).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y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jīng)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xiàn)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xiàn)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小學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nèi)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么關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總結(jié)本文在語言、論證結(jié)構(gòu)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時,學于余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及結(jié)果。

(1)態(tài)度 結(jié)果

(2)態(tài)度 結(jié)果

(3)態(tài)度 結(jié)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收獲,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后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三

1.以虛詞,實詞翻譯為切入口,落實文言文復習,文言文教案。

2.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1.抓關鍵詞句(關鍵詞語、特殊句式),洞悉得分點。

2.借助積累(課內(nèi)文言知識、成語、語法結(jié)構(gòu)、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3.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踩點得分意識,以難詞難句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1.依據(jù)福建省考綱對文言文的要求著重落實18個虛詞和120個實詞的意思,4種文言句式的運用,常見的通假字的運用。

2.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是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作為高考的第一輪復習,由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以課內(nèi)文段閱讀為材料進行復習,通過"積累--遷移--鞏固"的復習原則,逐一落實考點內(nèi)容。

3.在學生掌握了"信、達、雅"三字翻譯目標和"六字翻譯法"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文言翻譯中的盲點,力圖引導學生總結(jié)歸納出解決翻譯疑難的技巧,并通過訓練驗證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從而增強文言文翻譯的信心。

4.為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讓學生變換角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內(nèi)容,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6課時

1、高考對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題型

1、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幾種題型

2、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翻譯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這節(jié)課我們進入高考文言文閱讀古文翻譯專題的復習。文言文是對學生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考查。近幾年來,高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分值基本保持不變,共計15分,設兩至三題選擇題,每題3分;設一道翻譯題,每題兩到三句,此題為9分。那么針對于這些題型,怎么做好復習呢?

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能力層次均為b級。分別要求做到"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也為b級。這部分題目學生感覺難度最大。

1.先將古今漢語語義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寫下來,將比較容易理解的內(nèi)容對譯出來,然后將現(xiàn)代漢語無法翻譯或不需要翻譯的地方刪去。以便將完全不懂的地方突顯出來。

2.將不懂的詞語放到原句中去揣測,大致推斷出它的意思。

3.統(tǒng)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協(xié)調(diào)和語句的暢通,保持原文語氣。

4.按照翻譯要求,寫出譯文。

5.將譯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檢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zhèn),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p>

譯文:①不久郭崇韜進來(向莊宗)謝罪,通過馮道化解了與莊宗的沖突。

②陛下憑借最高道德來承受天命,上天用豐收的年成來顯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應翻譯成"不久";"謝"意思是"道歉謝罪",不要翻譯成"感謝";"因"是"通過"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為講,而常作因此于是講,如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

第二句:第一個"以"是"憑借"的意思,是介詞;后一個以是"才",是連詞,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齊桓晉文之事》有:"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瑞雪兆豐年"

1、標準

簡言之三個字:信(準確)、達(通順)、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譯一般只涉及信和達。

2、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一般說來,應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高考文言文翻譯也主要考"直譯"。

3、直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diào)"、"貫"六個字。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nèi)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zhàn)術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雅"要求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號等)、地名、官職名、年號、國號等專門稱謂。

㈡度量衡單位、數(shù)量詞、器物名稱。

㈢古今意義相同的詞。

例題1:

①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師說》)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屈原列傳》)

④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

⑤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

2、替換法(換):即用現(xiàn)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

㈠古代的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

㈡古今異義、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題2:

①請略陳固陋:請讓我大略的陳述自己固執(zhí)鄙陋的意見。

②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記》)

予:我。斯:這。徒:只。記:記載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國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先帝不認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卑鄙"一詞古今漢語都常用,但詞義已轉(zhuǎn)移,所以譯文用"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來替換它。"顧"今天不常用,譯文用"探望"來替換。

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要換成現(xiàn)代通俗的詞語。如:

④齊師伐我。

這句中的"師",要換成"軍隊";"伐",要換成"攻打"。

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這句中的"吾",要換成"我";"嘗",要換成"曾經(jīng)";"終",要換成"整";"思",要換成"想";"須臾",要換成"一會兒"。

3、刪減法(刪):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詞。對象:僅起結(jié)構(gòu)作用,沒有具體意義的虛詞。

情況:①句首發(fā)語詞。②句中停頓或結(jié)構(gòu)作用的詞。③句末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詞。④偏義復詞中的襯字。

例題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

①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③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梁襄王》)

⑤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⑥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⑦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⑧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長勺這個地方與齊軍交戰(zhàn),魯莊公將要擊鼓(命令將士前進)。(之,句末語氣助詞)

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這句中的"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中獨立性,不譯

4、增補法(補):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xiàn)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包括主語省略、動詞后賓語的省略、介賓省略、介詞省略等。

例題4:在下列句中準確的位置寫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號表示出來:

①(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記》)

②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③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石鐘山記》)

④尉劍挺,廣起,奪(之)而殺尉(《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如何行王道吧。

5、調(diào)整法(調(diào)):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diào)整,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對象是文言文中倒裝句,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等。

例題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語序的變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賓語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⑤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

⑥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這是賓語前置句,譯時要調(diào)為"動+賓"語序。、

⑦大王來何操?

這句是賓語前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四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jù)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fā)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nèi)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jié)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jīng)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p>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

(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jié)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nèi)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yōu)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jù)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

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zhàn)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qū)W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內(nèi)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第四小學

萬素麗)

b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皩P闹轮尽边@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現(xiàn)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F(xiàn)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zhì)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jié)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fā)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nèi)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jié)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jié)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lián)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習中的經(jīng)歷充分發(fā)言,認識到不專心產(chǎn)生的不良結(jié)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qū)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zhì)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yōu)槭裁礌庌q?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jié)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jié)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jié)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

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1)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3)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xiàn)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jù)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绷硪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罁?jù)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jù)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jù)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jù)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jié)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xiàn)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jīng)隹?;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p>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zhì)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xiàn)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五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了解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ppt

兩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對學習所應持的態(tài)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了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tài)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diào)施仁政、行王道,強調(diào)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diào)“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1、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既然是“勸學”,也就是勸勉人去學習,那么,你覺得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課文的中心論點呢?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里是兩個詞,“可”即相當于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么,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坝凇保航樵~,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輮”同“煣”,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坝小蓖坝帧?,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志。

金就礪則利?!敖稹?,古今異義詞。這里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每日?!昂酢蓖坝凇?,相當于“對”。介賓短語后置句?!岸边B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爸蓖爸恰?,“而”連詞,表遞進。

3、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那么,作者講到了學習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其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呢?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jié):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jīng)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來感學習后兩段的內(nèi)容。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jīng)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課文的后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jié)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岸笔潜硎拘揎椀倪B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爸毕喈斢诮Y(jié)構(gòu)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jié)構(gòu)”,是一個名詞性結(jié)構(gòu)。

登高而招?!岸北硇揎椀倪B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袄睘槭箘咏Y(jié)構(gòu),“使……銳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借助?!八泵鲃樱斡?。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六

1、了解文言文翻譯常見誤區(qū)

2、學習文言文翻譯要求和翻譯方法。

1、2

2

這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個知識點。盡管我們平時很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訓練,但同學們翻譯的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與“信、達、雅”的標準相對照尚有很大差距。從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個句子理解錯誤,或者個別詞語認識有誤,都不同程度地影響整篇旨意的準確把握。從翻譯方法上看,許多學生不能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致使譯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卻破壞了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如何實現(xiàn)“信、達、雅”的目標?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

首先,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體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情感傾向,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jié)構(gòu)來理解句意。

③對復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點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葉;或抓住關聯(lián)詞語,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④調(diào)動已有的教材知識,進行比較推斷,幫助理解。

★文言文翻譯要求:信、達、雅

1. “信”是指譯文的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赜矛F(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即譯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2.“達”是指譯文的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暢,沒有語病。

3.“雅”是指譯文的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yōu)美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在具體翻譯時,對文言文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達,還應該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句意盡量達到暢達、完美。

錯譯。主要表現(xiàn)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

譯錯詞義。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guī)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xiàn)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沛公軍霸上 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七

1、 明確中考考綱關于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考試要求。

2、 掌握課外文言文基本內(nèi)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掌握課外文言文基本內(nèi)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強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1、 教師以理論指導和實例示范相結(jié)合。

2、 學生以獨立思考,互助合作結(jié)合。

3、 通過加強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能力。

(一)、考點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學生自讀文段,要求拿出筆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詞、句子劃下來,準備交流。

2、點化重點的字詞,疏通文意。

3、師生交流并歸納答題方法。

(三)、實戰(zhàn)演練

1、學生自讀文段,疏通文意。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引導,師生完善答案。

3、:答題時注意細審題,相同考點不同的提法。

(四)、強化訓練

人物形象分析

板書設計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八

1、復習鞏固文言的倒裝句式

2、能將含有倒裝句式的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何判斷文言倒裝句的類型

2、掌握翻譯的要求

1、善哉,祁黃羊之論也!

2、有人于此,指其過而告之則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營,立之階下,不之視。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謂語的后面,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何不試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賓短語做"試"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教案《文言文翻譯教案》。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jié)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構(gòu)成的定語后置。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構(gòu)成的。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4、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對于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例:寧信度,無自信也。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義。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讀"為"不知"的前置賓語,"句讀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6.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選自《明史》)?

(1)誠然,卿不朕欺。_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九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練讀中,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學習本文運用人物對話推動事件發(fā)展,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精練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1、誦讀法。

2、品讀法、演讀法。

2課時。

1、三國時眾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比如:“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戰(zhàn)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zhàn)勝邪惡的。但是有這么一場戰(zhàn)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贊的戰(zhàn)爭,也許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zhàn)。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么可以戰(zhàn)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zhàn)》。

2、解題: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nèi)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nèi)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jié)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zhàn)于長勺。

1、個體自讀。

結(jié)合注釋,讀得準,讀得暢,教師根據(jù)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虛詞停頓要鮮明;要再現(xiàn)故事的氛圍。

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3、小組競讀。

要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組,一人一段,一人評。)

教師根據(jù)朗讀實況糾正語調(diào)。如:

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⑵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⑷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⑸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說”的語氣。

4、學生齊讀課文。

1、學生個體自譯。

(對照注釋,疏通文意,質(zhì)疑問難,解難。)

對與以下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與老師之間互動解決。

⑴加粗詞的古今義: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大小之獄

⑵判斷句式:忠之屬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戰(zhàn)

⑷倒裝句式:“何以戰(zhàn)?”戰(zhàn)于長勺(倒裝)

⑸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yǎng)伙伴關系,形成共學優(yōu)勢。老師做點撥調(diào)控。

3、學生對照注釋對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利用大屏幕中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4、通假字;

5、重點虛詞;

6、重點文言句式

1、小組合作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尋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補情節(jié),用白話文再現(xiàn)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個場景人物人物活動

鄉(xiāng)下曹劌鄉(xiāng)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zhàn)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zhàn)時指揮;戰(zhàn)后對話

2、選擇小組中三個同學上臺來創(chuàng)造性地展現(xiàn)當時情景。

自由評說臺上表演的同學,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點和當時的氣氛。

學生根據(jù)對文本與課本劇的理解與感受來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魯莊公是個什么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寫人與寫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長勺之戰(zhàn)勝利了給我們什么啟示?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十

白話文用動詞“是”聯(lián)系判斷句中兩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xù)。文言文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

1.用助詞“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斷。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夫戰(zhàn),勇氣也。粟者,民之所種。

2.在主謂間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例如: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將項燕。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⑤環(huán)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澳恕薄皠t”“即”有“就是”之意。

3.動詞“為”和判斷詞“是”表示判斷。例如:①此為何若人?②問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憑句意去判斷。例如劉備,天下裊雄。

5.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例如:視之,非字而畫。

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里,主語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施動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文言被動句有以下幾種:

1.在動詞謂語后邊也用介詞“于”,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例如:①而君幸于趙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在動詞前邊用“見”作為被動標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又可以再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例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4.在動詞前邊用“受”,同時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5.在動詞前邊用介詞“被”作為標志,例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蛘吲浜辖樵~“于”引出行為主動者,例如:燕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

在古代漢語里,賓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一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為了強調(diào)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在疑問句里,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安、何、誰等),一般提到動詞或介詞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誰與歸?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賓語的代詞,也都提到動詞的前邊,例如:①時人莫之許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③彼不我恩也。

3.為了強調(diào)賓語,借助“之”“是”等的幫助,把賓語從詞的后面提到動詞的前面。這“之”“是”便成了賓語提前的標志,無其他義。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圖。

4.介詞賓語的前置。例如;①國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1.“……者……”為標志。例: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2.“……之……”為標志。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1.“于”為標志的介賓短語。例: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季氏將伐顓臾》)

2.“以”為標志的介賓短語。例: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

例;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虎丘記》)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十一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和駢散結(jié)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3.繼續(xù)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二課時。

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三段,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2.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常識。

一、 導入 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yǎng)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xiāng)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wěn)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響應號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讀背誦

1、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對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課文;同時提醒學生注意以下詞句:

○1注意以下加點字的讀音和在詞義: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門衰祚薄 日薄西山 煢煢孑立 床蓐

猥以賤微 生當隕首 責臣逋慢 猶蒙矜育 過蒙撥擢 寵命優(yōu)渥

期功強近 終鮮兄弟 除臣洗馬 劉病日篤 更相為命

○2注意以下加點虛詞的詞義和用法:

以:臣以險釁 臣以供養(yǎng)無主 猥以微賤 臣具表以聞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劉日薄西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點的實詞:

慈父見背 二州伯牧所見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兒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聞 尋蒙國恩 除臣洗馬 猶蒙矜育 不矜名節(jié) 愿乞終養(yǎng) 聽臣微志 庶劉僥幸 不勝…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2、簡要疏通以上詞句。

3、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diào)。

第一段:凄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總起: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p>

祖母撫養(yǎng)【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p>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無親無戚【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臥【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p>

5、熟讀第二段。

6、指導背誦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p>

不矜名節(jié)【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p>

寵命優(yōu)渥【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篤【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p>

不能廢遠【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7、熟讀第四段。

8、解題:討論:結(jié)合上節(jié)課反復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那么,李密的這個奏表,題為《陳情表》,“陳”是陳述的意思,“情”注解沒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況(事實);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課后練習和同步訓練。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jié)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一、 導入 課題

背誦第三段導入 。

二、 賞析構(gòu)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yǎng)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出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身世孤苦悲涼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盡忠日長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決矛盾 先盡孝后盡忠

沐清化蒙國恩 祖母病篤(情)盡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焙竺媸÷缘囊痪湓挘⑾胂胱髡邽槭裁匆÷赃@句話?

引導:這個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jié)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jié)論,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jié)論直接了當?shù)卣f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提示:故臣當終養(yǎng)祖母,不能廢遠。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yǎng)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二在圣朝“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讓晉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實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見上圖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shù)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小結(jié):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diào)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傊?,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jù)。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gòu)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gòu)思,還要有恰當?shù)恼Z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fā)揮出來?!蛾惽楸怼访黠@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陳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jié)合文章的構(gòu)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閔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p>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p>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p>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nèi)都強調(diào)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yǎng)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xiàn)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shù)乇磉_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p>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fā)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以狼狽比喻進退為難的情境,形象生動。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似犬似馬,忠懇之情,怖懼之態(tài)溢于言表。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勢緊迫。

○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yǎng)”“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jié)”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6、小結(jié):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gòu)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diào)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diào)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yǎng)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蘇軾語)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后人續(xù))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十二

1、以翻譯為切入口,落實文言文復習。

2、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踩點得分意識,以難詞難句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1、抓關鍵詞句(關鍵詞語、特殊句式),洞悉得分點。

2、借助積累(課內(nèi)文言知識、成語、語法結(jié)構(gòu)、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以翻譯為切入口,落實第五冊文言文復習。2、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踩點得分意識,以難詞難句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1、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是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作為高考的第一輪復習,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認知規(guī)律,由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以課內(nèi)文段閱讀為材料進行復習,通過“積累——遷移——鞏固”的復習原則,逐一落實考點內(nèi)容。

2、在學生掌握了“信、達、雅”三字翻譯目標和“六字翻譯法”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文言翻譯中的盲點,力圖引導學生總結(jié)歸納出解決翻譯疑難的技巧,并通過訓練驗證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從而增強文言文翻譯的信心。

3、為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讓學生變換角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內(nèi)容,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6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掌握翻譯的一般目標及翻譯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技巧

2、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翻譯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復習鞏固(請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3、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我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4、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5、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關文言文翻譯的常識

1、標準

簡言之三個字:信(準確)、達(通順)、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譯一般只涉及信和達。

2、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耙庾g”,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一般說來,應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高考文言文翻譯也主要考“直譯”。

3、直譯的方法——“對”、“換”、“留”、“刪”、“補”、“調(diào)”六個字。

①對-對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譯成以該詞為詞素的合成詞。

[例]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

②換-替換。

這句中的“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中獨立性,不譯。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里的詞去替換原文里的詞。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先帝不認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

“卑鄙”一詞古今漢語都常用,但詞義已轉(zhuǎn)移,所以譯文用“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來替換它?!邦櫋苯裉觳怀S茫g文用“探望”來替換。

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要換成現(xiàn)代通俗的詞語。如:

①齊師伐我。

這句中的“師”,要換成“軍隊”;“伐”,要換成“攻打”。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這句中的“吾”,要換成“我”;“嘗”,要換成“曾經(jīng)”;“終”,要換成“整”;“思”,要換成“想”;“須臾”,要換成“一會兒”。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號、國名、官職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詞義相同的詞,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譯。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

④刪-刪略。文言文中有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表示停頓,或表湊足音節(jié),或表發(fā)語,或起語助、連接等作用),翻譯時應刪除。如:

[例1]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作戰(zhàn),(是靠)勇氣的。(夫,句首發(fā)語詞)

[例2]戰(zhàn)于長久,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長勺這個地方與齊軍交戰(zhàn),魯莊公將要擊鼓(命令將士前進)。(之,句末語氣助詞)

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這句中的“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中獨立性,不譯

⑤補-補充。古書中的省略現(xiàn)象比較突出,為了完滿的表達文章的內(nèi)容,譯文就應補出原文省略的而現(xiàn)代漢語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詞句。

[例]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桃花源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

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這句中省略的主語分別是“蛇”、“草木”、“蛇”、“人”。

②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這句中兩個“曰”前分別省略了主語“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語“廉頗”,省略了賓語“秦王”。

⑥調(diào)-調(diào)整。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特殊句式,翻譯應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這是賓語前置句,譯時要調(diào)為“動+賓”語序。、

①大王來何操?

這句是賓語前置句,“何操”應為“操何”。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這句中的“驗之以事”,是賓短語后置,現(xiàn)代漢語句式為“以事驗之”。

3“蚓無爪牙之利”為定語后置句,現(xiàn)代漢語句式為“蚓無利之爪牙”,“利”是修飾“爪牙”這個詞的。

三、強化訓練

1、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4、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5、后事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6、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7、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

10、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十三

1、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找準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點

2、學會怎么樣才能使句子的翻譯更準確

1、如何達到古文翻譯"信"的要求

2、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實詞

一、知識鏈接

1、請看看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a組:b組:

行李之往來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憐體無比復夜引兵出門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相如引車避匿

形容枯槁,顏色憔悴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

小結(jié):文言文詞匯的重要特點就是以單音詞為主,而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大多數(shù)是復音詞,主要是雙音詞。這是古今漢語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漢語中,連用兩個單音詞恰好與現(xiàn)代漢語的某個雙音詞一樣,或者一個詞具有多個義項,或者詞的意義、色彩發(fā)生了變化,都是我們在古文翻譯中必須注意的地方,這樣,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實于原文,不憑主觀好惡隨意增減意思。實詞是古文翻譯時的一個重要踩分點,我們必須過好這一關。

二、文言中意義變化的詞

1、注意古今詞義、色彩的變化

同一個詞,因為時代不同,詞義也有不同的含義。它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zhuǎn)移、詞語色彩的變化、一詞多義等等。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色彩變化)

譯:先帝不因為我低賤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來看望我。

②璧有瑕,請指示王(單、雙音節(jié)詞的變化)

譯:璧上有斑點,請讓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詞義變化)

譯:(我)派遣軍隊守住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變故。

又如下列詞語:走去池嘗親戚臭江河好涕犧牲烈士`

爪牙謗卑鄙

2、注意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①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狀)

譯:一只狼徑直地離開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樣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劍出燕京(為動)

譯:君子為知已而死,提著劍離開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使動)

譯: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復生,使白骨長肉啊!

小結(jié):詞語的活用主要有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數(shù)詞的活用

練習: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項伯殺人,臣活之

君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一詞多義

這類實詞的含義豐富,義項眾多,是學習的重點。怎么掌握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含義,為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如: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莫名其妙

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小結(jié):要注意詞的本義、牢記重點、上下文辨析、逐步積累。

4、注意有修辭的語句翻譯

①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比喻)

譯:于是派蒙恬在北邊修筑長城并守住邊防

②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借代)

譯:我認為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更何況大的國家呢?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比喻)

譯文: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說法的語句的翻譯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后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

譯:我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離開我去世了;到了四歲,舅父強迫母親改變守節(jié)的志愿,把她嫁給了別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譯,要分開表述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三、鞏固練習

1、請學生朗讀短文《身無長物》: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睂υ唬骸罢扇瞬幌すВё魅?,無長物?!?/p>

2、請學生找出該文段的語法知識點。

如:

①坐六尺?。鹤诹唪?。

②東:名詞作狀語,從東邊。

③可以:古今異義,可以拿。

④去:離開。

⑤所坐者:所字結(jié)構(gòu),所坐的竹席。

⑥悉:了解。

3、請學生翻譯劃線的三個句子。

①你從東邊來,所以應該有這東西,可以拿一條給我。

②王大離開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條竹席送給他。

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邊沒有多余的東西。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會寫“哉、巍”等3個字。

2、感受伯牙與鐘子期知音相遇之喜和失去知音之痛,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3、能根據(jù)注釋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能說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話的意思,并結(jié)合“資料袋"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1、上課之前,老師帶了一份禮物——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他們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藝術的精華??!想聽聽嗎?閉目靜聽,想想這樣的音樂讓你想到了什么畫面。

2、同學們的想象力好豐富!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藝術形式,我們靜下心來多聽聽,就會被他散發(fā)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厲害的同學可能還能從琴聲里聽出琴師的心聲、志向、情懷、抱負呢!今天,我們學習一個和中國古典音樂《高山流水》有關的故事。

出示課題:伯牙鼓琴。指名讀準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這是一篇文言文,讀這樣的文章,要特別注意什么?(慢慢地讀,注意斷句,停頓。)讓我們打開書本,自己讀一讀,試著讀準讀通。

2、多種形式讀課文。

(1)師范讀。老師也來試一試,我給幾個難讀的句子斷了句,同學們仔細聽聽你讀準了嗎?

難點: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學老師的樣子再讀讀看,指名讀。

(3)小結(jié):合理的停頓可以讓古文更有節(jié)奏感;適當拉長字音可以使古文更有韻味。

3、再自由讀,嘗試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F(xiàn)在讀起來感覺怎樣?

4、齊讀。(古文就是這樣,越讀越有味道。)

5、看課題,誰來說說“鼓”的意思(引出讀注解和應用自己已有知識和語感)?!安拦那佟庇梦覀儸F(xiàn)在的話可以怎么講?

三、再讀課文,初解文意

1、出示讀懂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學習,試用現(xiàn)在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

(看注釋,看插圖)

2、交流:現(xiàn)在你知道伯牙為什么絕弦了嗎?(板書鍾子期)

文中有一句話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你能找到嗎?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借助注釋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2)斷句朗讀。文言文的斷句是根據(jù)它的意思而定的。

(3)古人用“知音”形容這一對朋友。請你自己讀讀課后資料袋,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

四、研讀文本,解讀知音

前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體會偶得知音之喜

師介紹資料:伯牙擅長彈琴,琴藝高超,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每當他撫琴彈曲時,聽琴的人就會紛紛贊嘆……當他彈著悠揚歡快的曲子,聽琴的人紛紛贊嘆……當他彈著哀怨悲憤的調(diào)子,聽琴的人還是紛紛贊到……不管伯牙彈什么曲子,不管他發(fā)揮的好或者不好,每次彈完琴都只能聽……伯牙心里會想什么?

(1)在伯牙感嘆人生苦短,知音難求的時候,他在楚地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山野樵夫鐘子期。

(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p>

你讀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

①志是什么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什么意思?子期怎么說的?

②“哉”是表示贊嘆的語氣詞,沒有實在的意義。善哉,用現(xiàn)代的話可以說成……原來,子期是在贊嘆啊,我們就用贊嘆的語氣讀一讀,女生讀伯牙的部分,男生讀子期的部分。

③這里還有一個與“哉”一樣是個語氣詞的你能找到嗎?“峨峨乎”是什么意思?把“峨峨乎”就是為了強調(diào)泰山的高大巍峨。我們讀的時候要把這個連起來。指名讀。

④“峨峨乎若泰山!”是什么意思?看圖,鐘子期閉著眼睛,就像巍峨的泰山就屹立在眼前。解釋的時候我們可以展開想象。

⑤你能解釋“湯湯乎若流水!”了嗎?把整句話的意思說給旁邊同學聽聽。

⑥齊讀。伯牙鼓琴,當他志在高山時,鍾子期仿佛看到……當他志在流水時,鍾子期仿佛看到……

當他志明月的時候,鍾子期仿佛看到了……當伯牙志在春雨的時候,鍾子期仿佛看到了……伯牙鼓琴還可能志在哪兒呢?同桌兩人試著編一編。

方鼓琴而志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鄙龠x之間而志在(),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p>

反饋交流。

總而言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聽懂。他們這種默契,用一個詞或一句詩形容,就是……能夠聽懂心聲,這就是知音?。∵B讀前三句。

(3)春花秋月,和風細雨……自然界的景物何其之多,何其之美,俞伯牙為何只選了高山流水,

鍾子期從琴聲里,真的只聽懂高山流水的美景乎?應該不止吧,你覺得伯牙想用高山流水表現(xiàn)什么,鍾子期從高山流水的琴音里還聽出了什么?(志向,胸懷,抱負)

(4)請聯(lián)系課后“資料袋”,說說你的看法。

(5)這世上愛聽伯牙鼓琴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能聽懂他的琴音,與他興趣相投,心靈相通,志向相似的人,卻唯有鍾子期一人!因此,伯牙謂子期為知音。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而伯牙何其有幸,能覓得子期這樣的知音!你覺得在伯牙什么所念,都能被子期必得之的時候,伯牙心情怎樣?他會對子期說什么?伴著《高山流水》的琴音仿寫: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嘆曰:“善哉,善哉,”

此時伯牙心情怎樣?讓我們來分享他們知音相遇的喜悅,讀讀前文。

2、體會痛失知音之悲

(1)再好的朋友也終有一別,他們分別時約定來年再聚,以敘衷腸。無奈世事難料,知音早逝,第二年,俞伯牙見到的是鐘子期之墓。你能想象這時的伯牙會是怎樣的心情嗎?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詩篇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出示配音朗誦《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你能想到什么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

于是,悲痛欲絕的伯牙做了一個決定。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誰能用朗讀讀出伯牙的悲痛?(指名讀)

帶著悲痛的心情一起讀讀這句話!

現(xiàn)在你對伯牙為什么這么做有什么新的看法嗎?

伯牙覺得只有這么做,才能表達他對鐘子期的深情厚誼,他用這種方式來……板書:謝知音

五、再讀文本,升華積累

1、短短幾十個字,記下這樣一段動人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之情,流傳千古!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人們根據(jù)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2、播放樂曲。伴著這一曲的《高山流水》一起來記住這段動人的情感。

3、練習背誦。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書戴嵩畫牛》,會寫“軸、曝、錦、矣”4個生字。

2、在理解全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可以明白實踐出真知和藝術源于生活的道理。

3、結(jié)合注釋,結(jié)合資料袋,能用自己的話講《書戴嵩畫?!返墓适隆?/p>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戴嵩畫牛。戴嵩是一名唐代的畫家,最擅長畫牛。戴嵩曾畫過一幅《斗牛圖》,幾百年后,關于這幅圖,蘇軾寫了一篇文章(補充板書“書”),來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2、理解課題,讀準節(jié)奏。

(1)同學們知道“書”在這個題目里的意思嗎?(寫)

(2)引導學生根據(jù)停頓,讀好課題。書/戴嵩畫牛

(3)了解作者:蘇軾。

看樣子,小學六年以來,我們已經(jīng)學了蘇軾那么多首詩,知道蘇軾書畫都好,其實學了今天的文言文,我們還會領略蘇軾的智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主學習。同學們,文言文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讀好文言文,讀出節(jié)奏感。現(xiàn)在先讓我們讀一讀課文吧。

出示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注意停頓,用“/”標出停頓。

2、孩子們,學習文言文是有難度的,因為文言文精煉,里面的每一個字都是需要我們好好理解,才能夠真正讀懂一片文章。課前老師用了預學單,想看看大家的預學能力如何。

(1)課件出示一:嵩蜀軸謬搐婢拊掌

(2)指名朗讀,正音。

看樣子,這幾個字難不倒我們班的孩子,老師這里還有幾個字,再請同學來讀一讀。(指名讀)

(3)課件出示二:

好處處士好事喜好數(shù)學數(shù)一數(shù)曝光曝曬

有同學發(fā)現(xiàn)了,這四個字是多音字。誰來用他們的另一個字音組詞。(指名組詞)

3、剛才同學們朗讀的時候也畫了分隔符號,表示停頓。你對照老師的,看看自己都畫對嗎?

出示課件: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碧幨?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辈豢筛囊病?/p>

有了分隔符號的幫助,請大家先自己練讀,讀出節(jié)奏感。請你來讀讀好嗎?(請生朗讀)嗯,讀出了節(jié)奏感,也都讀對了。哪一組也想試試?(請小組朗讀)通過有節(jié)奏的朗讀,也能幫助我們理解文言文的大概內(nèi)容,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嘛。

三、趣讀入情境,對比態(tài)度

1、故事就是圍繞一幅畫展開的,同樣的一幅畫,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出示要求:請同學再讀讀文章。用橫線畫出杜處士對這幅畫的態(tài)度,用波浪線畫出小牧童對這幅畫的態(tài)度。

2、交流:先請同學來說說,關于杜處士看畫所找到的句子。

句子: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①一下子就找準了關鍵句子,那么這個句子中,軸用了兩次,什么意思?看樣子難倒一部分人了,你們看這道題,你們給兩個軸字選擇一下意思。(請生回答)。

出示:給”軸”選擇正確的義項()

a、圓柱形的器物,可往上卷或繞上東西。

b、量詞。

②這位同學真的很能干,不僅理解了一軸是表示數(shù)量,也用義項a理解了“錦囊玉軸”,很會聯(lián)系上下文,也很會活學活用。

③讀了這句話,你覺得杜處士對這幅畫是怎么的一種態(tài)度?

很看重。為什么?(請生回答)你聯(lián)系了上文,這畫是戴嵩畫的,屬于名家名畫。還有嗎?

你注意到了詞語“常以自隨”,什么意思?

④學生想象說話,理解“常以自隨”。

是呀,就像你們說的,杜處士非常喜歡戴嵩的《斗牛圖》,經(jīng)常將此畫帶在身邊。

孩子們,你覺得杜處士會把畫帶去哪里?(請生想象說話)

剛剛我們緊扣“常以自隨”進行了合理的想象,體會到了杜處士對這幅畫的喜愛。

(板書:合理想象)

⑤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那么小牧童呢?他看到了畫,怎樣的表現(xiàn)?誰來說說?(指名回答)

句子: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p>

①學生讀句子并反饋態(tài)度:非??尚Α⒖尚χ翗O。

追問:你從哪兒看出小孩子覺得可笑?(拊掌大笑)

②這位小兒,你如此拊掌大笑,是為何故?

出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③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笑的原因嗎?(指導理解句子)

④誰來當當牧童,要演得像。

評議指導:最后的“矣”字是個語氣詞,你覺得在這兒是怎樣的語氣?

3、聚焦“笑”,對比不同。

①過渡:小兒“拊掌大笑”,處士“笑而然之”,處士會怎么說呢?”

處士笑而然之,說:“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家都很會猜,根據(jù)“笑而然之”這個詞語展開了合理的想象。

4、孩子們,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蘇軾,這位大家通過這篇文章,又要告訴我們一個怎么樣的道理呢?

出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1)“奴婢”的意思大家知道嗎?(指名說)那將它們分開用,又分別是什么意思?猜猜在這里指的是什么人?

出示:奴:耕田種地的男仆

婢:紡織織布的女仆

(2)追問:耕田和織布為什么要問農(nóng)夫和侍女呢?

那么畫《斗牛圖》,該問誰呢?(請生回答)

出示:

(3)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這句話,好不好?誰來說說你的看法。(請生回答)是的,有總結(jié)全文的意思,還有嗎?(還可以使論據(jù)確鑿的作用。)

5、小結(jié)道理:所以我們要認真、仔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fā),因事求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

四、選角說故事

1、預設語言:孩子們,我們在理解了本文意思的前提下,讓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考考大家講故事的能力。請看學習要求:

出示:選角色講故事。

①選擇一個角色,練習說故事。

②組內(nèi)交流,推薦代表。

③講故事時可以增加適當?shù)南胂笈叮?/p>

2、交流評價,相機點撥。

合理想象,角色轉(zhuǎn)換,形象表達。

(1)我姓杜,人稱杜處士。

我讀了不少書,

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2)我是一個牧童

今天天氣真好!放牛去嘍!

還沒出村子,我看……

(3)我是蘇軾

聽說四川有個杜處土

尤愛……

3、小結(jié):孩子們,這節(jié)課,小牧童勇于指出戴嵩畫牛的錯誤,讓我們知道了做事情要從客觀事實出發(fā),不做憑空想象的外行人。這節(jié)課結(jié)束后,也希望大家回家可以給家人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高中文言文教案篇十五

本文選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的第二則。寫的是兩只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狡詐的狼想吃掉屠戶,卻最終雙雙斃命于屠戶的刀下。

全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敘事,寫屠戶與狼相斗的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張曲折。第一段寫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和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第二段寫屠戶懼狼,兩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蹤,表現(xiàn)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貪婪兇惡,這是故事的發(fā)展。第三段寫屠戶御狼,表現(xiàn)屠戶情急之下的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這是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也是故事的轉(zhuǎn)折之處,屠戶開始由被動轉(zhuǎn)入主動,雙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寫屠戶殺狼,表現(xiàn)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jié)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議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說明狼無論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zhàn)勝。

本文篇幅短小,結(jié)構(gòu)緊湊,情節(jié)曲折,語言簡潔生動,主要通過動作、神態(tài)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在文中,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交代得很清楚。隨著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生動地表現(xiàn)了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以及屠戶心理、行動的變化。綴行甚遠并驅(qū)如故等,表現(xiàn)了狼的貪婪和兇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徑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現(xiàn)了狼的狡詐;懼投以骨復投之等,表現(xiàn)了屠戶的害怕心理和僥幸心理;顧奔倚弛持等,表現(xiàn)了屠戶丟掉幻想準備抵抗的決心和行動,也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暴起劈斃轉(zhuǎn)視斷等,表現(xiàn)了屠夫的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

方法闡釋

1、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能加深理解,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

2、疏通文義是必要的,但切忌煩瑣的講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確解。主要讓學生借助注釋自行領悟,教師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簡要的講解。

3、本文敘事簡潔而又情節(jié)曲折緊張,引人入勝??梢騽堇麑?,將學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對生動的情節(jié)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兩點: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議論。抓住這兩點,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關系。

5、進行比較閱讀,使所學知識內(nèi)化,在超本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目標定位 知識 1、了解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2、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能力 1、進一步提高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情感 學會勇敢機智的與邪惡勢力作斗爭。 重點難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教學輔助工具 電腦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朗讀課文。(去掉標點。)

2、知名示范朗讀

3、點評。

4、自由朗讀。

5、劃分句中節(jié)奏

6、理清結(jié)構(gòu)。

7、為每一段加小標題。

8、找出主旨句

1、小組交流預習翻譯課文情況,重點解決疑難,串譯課文。

2、課堂交流,質(zhì)疑答疑。

3、課堂練習,翻譯句子。

4、完成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

5、學生自批。

6、自批反饋。

7、鞏固記憶。

1、本文異在哪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回答?

2、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狼的狡猾?

1、閱讀《狼三則》之三。

2、說說本文異在哪里。

3、完成練習。

1、用蒲松齡《狼三則》最后的一句話作結(jié)。

2、通過學習這兩篇文章,你有什么啟發(fā)?

3、小結(jié)。

1、收集有關狼的成語。

2、好書推薦:姜戎的《小狼小狼》《狼圖騰》。

學生記憶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完成后交流

學生翻譯理解

指名回答 意在分清文章節(jié)奏,為理解文章內(nèi)容打下基礎。

明確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完成翻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質(zhì)疑答疑,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通過知識卡片的建立,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建網(wǎng),形成體系。

通過深入研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

通過拓展延伸,使所學知識內(nèi)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別切通過想換內(nèi)容的比較學習,進一步加強理解。

深入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使語文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 案例評價:

本文是一篇情節(jié)比較簡單故事有趣的課文;串譯課文比較簡單,但常用實詞、虛詞較多,在教學中通過朗讀課文,尤其是對文章節(jié)奏的訓練、課文結(jié)構(gòu)、主要內(nèi)容的理解等環(huán)節(jié)設計,為突破本文教學重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文言文積累卡片的建立,又將所學知識進行了建網(wǎng),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同時也為將來運用知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独侨齽t》之三的閱讀,又進一步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運用知識提供了一個平臺。本課授課效果良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103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