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8 09:55:06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范文(14篇)
時間:2023-12-08 09:55:06     小編:雨中梧

良好的溝通是成功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總結自己的溝通方式來改進和提升。總結的內(nèi)容要有針對性,突出重點,不要泛泛而談。%20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一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于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后,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老北京中秋習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shù)摹G笆?,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F(xiàn)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jié)廟會上見過。中秋節(jié)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jié)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jié),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洞好鞑娠L志》里有“中秋臨節(jié),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边^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xiàn)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并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爸星?,大家互送禮節(jié),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jié)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jié)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lián)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xiàn)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仲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jié)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jié)從xx年起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xx年5月20日,該節(jié)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二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偷菜

在古代,許多地方流傳著中秋夜“做賊”的習俗。皓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未婚少女們偷偷地出動了,她們躡手躡腳,借著月色摸到別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3、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边@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fā)》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5、送月餅

現(xiàn)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p>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么形成的?據(jù)說緣于“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6、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7、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么區(qū)別。環(huán)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著粉紅色的臉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著一股英氣、機靈勁兒,非??蓯?。

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jié)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zhì)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shù)娘L俗可以說是這一現(xiàn)象的有力佐證。

1、準備美食

每個地方的中秋節(jié)都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妞妞這里就是每家每戶張羅一大桌的食物和裝飾品(每家都有一個用食物砌成的小塔,比如水果糖或者餅干),擺在路邊,音樂響起,祭拜月神,一條街看過去,很耀眼。那么,白天的時候,你就要幫父母準備好祭拜的東西,如果沒有什么習俗的話,那就去超市挑選精美的月餅吧。

2、家庭聚餐

和家人吃飯,閑聊也好,工作以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得可憐,珍惜每一次的聚餐,不要玩手機和電腦,就好好地陪伴家人一天。

3、吃月餅賞月

找個露天的地方,和朋友吃月餅聊天賞月,說說各自的近況,搞笑的事情都可以。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三

成都人在中秋節(jié)要抵攏的時候,一定要完成一項重要“業(yè)務”——收賬。對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種來來往往的貨款、尾款、賒賬、爛賬撿平抹光,大家都落得個不虧不欠,這過起中秋節(jié)來心頭才踏實、圓滿。

收完賬,各人就趕緊去買月餅、買麻餅、買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親朋好友之間再送送節(jié)禮,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開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餅瓜果等趕回娘家去拜節(jié)。

中秋期間,古代成都各街舉辦的“月光會”頗負盛名,每條街道幾乎都會籌錢請戲班子演皮影戲酬謝月光神,其中金堂縣的“月光會”最為出名。據(jù)載,金堂縣“月光會”始于19世紀90年代初,會期一到,各地商家都會聞訊趕來,金堂張燈結彩,商客來來往往,商品琳瑯滿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見的月餅是芝麻餅。成都人喜歡在圓面餅餅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黃色,中秋月圓之夜當成祭品擺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圓圓的金黃色餅餅寓意團圓,上面的芝麻又代表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除了吃月餅外,成都人還有中秋節(jié)打粑、殺鴨子、吃蜜餅等習俗。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餐桌上的鹵鴨子。這些鴨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雙流等縣上的鄉(xiāng)場上飼養(yǎng)的土鴨。

過去的鴨子沒有喂飼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態(tài),經(jīng)過兩三個月后,小鴨變成三兩斤重的半大鴨,這些鴨子成都人稱為秋仔鴨。用秋仔鴨鹵制的鴨子味道鮮濃,特別好吃。

中秋節(jié),學齡前小孩喜愛牽“兔燈”,稍大的孩子自制小桔燈、孔明燈。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中秋夜,小孩將孔明燈點燃放飛天空,許下心愿。而到新都則是成年人的好去處,三五好友相約,游桂湖,賞桂花,敘敘舊。

在成都,中秋節(jié)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習俗,因此在合江亭一邊賞月一邊放河燈和孔明燈的人特別多。盞盞做成蓮花狀的河燈飄在水面上,一盞燈,就是一個美好的心愿。

中秋節(jié)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月光最亮的日子,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一家人一起在清風中觀看月華。而成都二三十年代有個習俗,那一夜沒有孩子的人家,會跑到瓜棚里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如果偷瓜時沒被瓜主人看見,那就很“靈”,來年說不定真會抱個大胖小子。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四

中秋佳節(jié)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省: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于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shù)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shù)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省:廣東各地有中秋節(jié)吃芋頭的習俗,據(jù)說是紀念元末殺的歷史故事。中秋節(jié)殺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山東?。簯c云縣農(nóng)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

山西?。郝喊仓星锕?jié)宴節(jié)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陜西?。何鬣l(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江蘇?。簾o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四川?。杭味h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jié)打糍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五

吃月餅是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據(jù)現(xiàn)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逼涿牢犊上攵?。

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3、賞月

除了祭月,中秋節(jié)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吃食和酒,一群人圍在一起飲酒賞月。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六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粼缭诒彼巍段淞峙f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湖南省與貴州省交界的懷化地區(qū),流傳“偷吃”風俗。每到中秋這天,家家大門、后門都半掩半開;平時,鄉(xiāng)親們對小偷深惡痛絕,可這天,明知“小偷”進了屋,全家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且為“小偷”準備豐盛的瓜果、月餅等,“偷吃”越多越高興。

在廣西壯族地區(qū),有一個非常怪的中秋習俗,叫做“罵中秋”。相傳古代有位美麗的姑娘,不喜歡虛假的甜言蜜語,偏偏喜歡尖刻辛辣的罵語。有個青年人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愛上。姑娘嫁給了他。從此,當?shù)匦纬梢环N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fā)罵的風俗。當?shù)仫L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nèi)容的奇特節(jié)日情景。

在臺灣中秋之夜,流傳著一種有趣的“偷菜求郎”習俗。中秋之夜,姑娘們踏著月光,往別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摘到后便預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間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的諺語。

中秋節(jié)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里,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樣,再把準備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籃裝好后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將瓜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后懷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謝這群小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灣地區(qū)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江蘇省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則習慣以桂花蜜酒佐食。

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芋頭是美味時令小吃,由于蝗蟲不食的特點,自古便有“平時菜蔬,荒年糧”的美譽。廣東有些地方過中秋節(jié)時,要吃芋頭。此時家家都要煨一鍋芋頭,合家團聚,一邊賞月,一邊齊享芋香之美味。中秋食芋,還有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兔兒爺?shù)钠鹪醇s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中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地區(qū)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浙江省山區(qū)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qū),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還手帕時,若“嫦娥”喜歡,則可交友往來,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結良緣。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jié)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十里飄香,沁人肺腑,古人贊云:“雖無艷態(tài)驚群目,卻有清香壓九秋”。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七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tǒng)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伙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fā)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jié)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jié)”。

朝鮮族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shù)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nóng)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黎族

黎族稱中秋節(jié)為“八月會”或“調(diào)聲節(jié)”。屆時各集鎮(zhèn)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diào)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八

在老天津人眼中,中秋節(jié)晚宴僅次于除夕晚宴。這時正是秋收時節(jié),小站稻的米、河海兩鮮螃蟹、百果等都在此時上了百姓的餐桌。在喝酒上也很講究,男人喝直沽高粱和五加皮,婦女和老人喝玫瑰露。到底天津的中秋節(jié)怎么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戶都有月餅模子,家庭主婦自制月餅叫做“家常烙”,制作方法和蒸餅兒一樣,但用餅鐺烙制,這個習俗如今在靜??h部分村落依然存在。好勝的家族往往訂制講究果餡用來自制“家常烙”月餅,在節(jié)前一兩日送給近鄰和至親好友,以顯示主婦的才干和家族的情誼。

天津中秋服飾民俗,主要體現(xiàn)在童裝上,舊時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謂兔鞋就是將童鞋的鞋幫縫制成兔子形狀,繡上紅色的兔子眼睛,縫綴兩只長長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賞月時,媽媽還要給嬰幼兒戴上豎起兩只長耳朵的兔帽,寓意驅邪祈福、健康長壽。

兔兒爺是京津地區(qū)百姓對傳說中伴隨月宮嫦蛾的玉兔兒之尊稱,因相信兔兒爺能給人間帶來祥和和安寧,故此,中秋佳節(jié),除了賞月吃月餅外,還要買只兔兒爺供在屋里,增加節(jié)日氣氛。舊時中秋,百姓還有買糖“兔兒爺”的習俗。其實供“兔兒爺”的習俗最早源于北京,那時的“兔兒爺”大部分都是泥塑;流傳至天津后,“兔兒爺”逐漸演變?yōu)樘侵频摹?/p>

八月中秋,螃蟹應節(jié)上市,在中秋節(jié)這天,天津人全家要在一起吃螃蟹。吃螃蟹在天津衛(wèi)講究“七尖八團”,在舊歷七月,尖臍蟹滿腔脂肪;到八月中秋,團臍蟹滿黃頂蓋肥,個大肉細,蟹味鮮美。天津有“螃蟹酒最可口”之俗諺,民間順口溜流傳至今:“一碟子酸沙藕,一碟子拌海帶。一碟子小酥魚,一碟子拌菠菜。一碟子炸螞蚱,一碟子咸螃蟹?!?/p>

以前老天津舊民俗中秋之夜要舉辦祭拜月神儀式,舊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此都是由婦女祭拜,孩子們可以參加。月圓之時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上供桌,中央供太陰星君神祃,前面放上香爐,擺上鮮貨、月餅等供品,由主婦點上香,率領家里的女人、孩子跪拜月神,祈求全家平安,然后將神祃燒掉。

觀蟹爬、祈財運的習俗直到民國初期在天津民間還保留著。八月十五河蟹肥,中秋這天晚間,講究生活情趣者,特別是商人,他們捉來鮮活的螃蟹,在蟹身上系上用油浸過的紙捻,點燃紙捻,來看螃蟹爬行的方向。若向門里,俗信接下來的日子會發(fā)大財;若朝外,則俗稱“爬月”了,并非不吉利。

在花好月圓之夜猜燈謎也是天津中秋特色之一。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fā)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guī)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九

平陽的中秋節(jié)習俗與溫州風俗習慣相同,根據(jù)流傳的平陽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平陽中秋節(jié)有三錦、小擺設、送節(jié)等風俗。

農(nóng)歷八月十五,家家戶戶吃月餅。外祖父、舅父給外甥送月餅。月餅有大月、三錦、空心餅等數(shù)種,平陽中秋節(jié)的習俗相傳民眾起來殺元兵,就是在月餅中藏字條,統(tǒng)一行動?!叭\”方言諧“殺緊”。

溫州還有一項特殊的習俗,叫“小擺設”,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幾張桌子,專門擺設各種小模型物品,有的擺文昌神廟,有的擺封疆大吏的衙門或者王、侯、將相的第宅,所有旌旗、對聯(lián)、樂器、花圃、樓臺、輿馬、燈彩、燭臺、幾案、盤碗等一應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縮小到九、十五厘米不等,材料則采用玉、銀、銅、錫、木、石等制成,一般人家不過二三桌,有錢人家為了炫耀自己富有,還專門雇匠,細工制作,特多的可擺十幾張桌,中堂擺不下,另辟房間陳列。

送節(jié)這天,親友之間饋贈,用鴨和三錦之類的月餅,這是重禮。也有專送大月餅和“賞月食”。婿家送丈人的禮品,普通是鴨一對,加上魚、肉、豆糕?;乇P用三錦、粉干、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

以上為平陽中秋節(jié)的習俗的特色習俗介紹,在中秋節(jié)時可參與以上中秋活動。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十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呢?是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可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呢!我要好好地過這個象征著團圓的佳節(jié)。

夜幕降臨,在黑幕中一輪玉盤漸漸升起。?。《嗝疵髁恋脑铝?,月亮映著一家團圓。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月餅,在中秋節(jié)里吃著月餅是多么甜蜜,滋潤人的心田,月餅也像月亮一樣,在中秋節(jié)里,是象征團圓。我們坐在桌邊上吃著飯,這樣真得很高興,平時父母都是早出晚歸,吃一頓飯要吃得很快,沒有能一起說說話,聊一聊天。可今天不一樣,平時不太搞笑的爸爸今天也開起了玩笑,還說笑話。吃完飯,我本想去賞月,但是媽媽說;“你還是先待會去吧,姥姥在家里,很孤獨,你去打個電話,和姥姥說說話?!蔽液屠牙言诹奶熘校衣牭嚼牙研Φ煤芨吲d,如收到最好的禮物。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月亮。今天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出國的滿月更亮更圓。許多詩人給這明月作詩,里面都含有對家人、對親人的思念。對啊,每次見到這圓圓的月亮,都會想起親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獨,一種缺少愛的滋味,多么不好受。我覺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許多人因為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團聚,只能仰望天上的明月。更可憐的是沒有父母的孤兒,他們不明白,為什么中秋節(jié)我就不能與家人團聚。

這個團圓的中秋,給多少人帶來幸福、美滿的回憶,我真想把時間永遠地停在那一刻。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十一

中秋佳節(jié),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巴嬖聵颉痹诜蜃訌R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jié)的習俗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稱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國農(nóng)歷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中秋節(jié)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边@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jié)。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jié)。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吃月餅是節(jié)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象葡萄、西瓜等象征著團圓的水果也被人們擺上餐桌。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恰好是莊稼成熟的季節(jié),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農(nóng)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

中秋節(jié)與元宵節(jié)和端午節(jié)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tǒng)佳節(jié)。究中秋節(jié)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jié)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中秋節(jié)各地風俗 臺灣中秋節(jié)的風俗

首先是祭月和拜月。一般認為中秋節(jié)的起源,是源於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後來,民間也漸興此風。到了明清時代,祭月時的供品,已形成規(guī)模: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上還會出售一種“月光紙”,上面會有月光、菩薩、宮殿,還有兔形人在月光下?lián)v藥。祭月後,即將此“月光紙”焚燒。祭月的活動男士可以參加,但拜月的活動男士就不能參加了。所以在臺灣,“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當婦女們忙著置辦各種拜月的物品時,小孩子們也趁機跟著忙活。每值中秋,臺灣街市上都會賣一種用來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源于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姿如人形。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轉變成了“中秋”的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多樣:有武士形,商販形,還有剃頭師和裁縫師形等,其多樣化的造型豐富了兒童過中秋的情趣。

在臺灣農(nóng)民中,過中秋時,則要祭拜土地公。此習俗是要感謝土地公保佑其有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nóng)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在臺灣南部,森林茂密,農(nóng)民們在中秋之日,還有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除了拜月、拜土地公、臺灣民眾在中秋還有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的習慣,皆因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月亮之神,既然中秋要拜月,那就少不了要拜月神,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陽娘娘祝壽的活動就包括奏表拜祭,念經(jīng)祝壽,舉行月光晚會等。

臺灣還有一些和女性有關的中秋民俗,也很有意思。在中秋夜祈求長壽:臺灣民間相傳,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長壽,尤其是少女在中秋夜晚睡,會使自己的母親長壽。

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園里偷摘到一個瓜抱回家,來年就會生個胖娃娃。

中秋夜深時,臺灣婦女往往會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了欲問卜的事後,還要請示出門的方向,然後持香出門,一路上聽到談話和歌唱時,便擲杯問神,直到得到神明的認可答案為止。

中秋節(jié)北京風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俗呼為八月節(jié)。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于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jié)”。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shù)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shù)?。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F(xiàn)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jié)廟會上見過。中秋節(jié)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jié)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jié),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洞好鞑娠L志》里有“中秋臨節(jié),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边^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xiàn)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并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爸星?,大家互送禮節(jié),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jié)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jié)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lián)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xiàn)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xiàn)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制-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jié)供后的食品。

月圓最是中秋明,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卑次覈鴼v法解釋,農(nóng)歷八月居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舊時的中秋節(jié),有賞月、拜月、飲團圓酒,吃月餅等風俗,而中秋節(jié)又喜被人們看作團圓的象征,因而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佳節(jié)之時,合家歡聚,賞月、飲酒、吃月餅,以示祝福,喜慶團圓。

中秋過節(jié),始于唐代。中秋節(jié)的韻事是賞月,有唐明皇游月宮的傳聞,到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中秋節(jié)“臨軒玩月,安排家宴,團聚子女,以酬佳節(jié)”的記載,形成風尚。月餅被列為節(jié)日佳品,流傳至今。蘇東坡有詠《小餅》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币褜ⅰ霸隆焙汀帮灐甭?lián)系在一起。

明代以來,有許多關于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的記載。月餅用以祭月,及作為饋贈的禮物,流行于民間?!锻鹗痣s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餅互贈,呼為“月餅”?!段醭瘶肥隆芬舱f,中秋,民間以月餅為禮品相互贈送,取團圓之意。《西湖游覽志》亦云:“中秋民間以月餅想遺,取團圓之義?!泵髂┡硖N章在《幽州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絮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年藥,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單顏?!闭f明廚師將嫦娥奔月的傳說藝術地再現(xiàn)于月餅之上。

到了清代,清統(tǒng)治者的宮廷生活皆襲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餅。為了適合本民族的飲食習慣,清宮月餅的餡心中摻入了奶油等,出現(xiàn)了“敖爾布哈月餅”、“**月餅”等特色品種。敖爾布哈為滿語,漢意是奶餅子。在塊形上,清宮月餅小者寸許,大者尺余。重量上,輕者盈兩,重者二十斤強。在品種上,除以上所舉**月餅外,尚有桃頂月餅、供尖月餅、自來紅月餅等二十余種。月餅的花色品種進一步斗奇爭妍。據(jù)說大的直徑有一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中秋節(jié)到來時,家家戶戶除吃月餅外,有些地區(qū)還有自己的應節(jié)食品,以增添節(jié)日氣氛。比如陜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jié),當?shù)孛考易鲳x,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征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在江蘇東臺一帶,每逢中秋節(jié),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簫、嗩吶,敲起長鼓、銅鑼,歡歌曼舞直至深夜。

潮汕地區(qū)的許多人家于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設案供上水果、月餅祭月,俗稱“拜月娘”。祭月之后全家人邊吃月餅邊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月餅種類越來越多,有蘇式、廣式、京式、潮式、滇式等百余種。月餅餡有豆沙、花生、百果、金華火腿等多種。餅皮上還刻有各種不同的圖案,外觀、口感更是各具特色,工藝越來越考究。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十二

流行于廣西德??h。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海”,“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shù)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面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后,數(shù)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后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里說著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后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案绾ⅰ毕聛砗螅[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nèi)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后對歌還要持續(xù)數(shù)個晚上。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jié)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nèi)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伙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fā)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fā)罵的風俗。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十三

潮汕傳統(tǒng)中秋餅食,有著深厚文化,名揚四海,東南亞僑胞,每來家鄉(xiāng)探親,無不帶上潮汕傳統(tǒng)餅食,以饋贈在僑居的鄉(xiāng)親。

潮式月餅:意溪朥餅產(chǎn)于潮州意溪,原料為綠豆、面粉、豬油、砂糖,豆沙餡制成后須裝入壇中貯藏數(shù)月。貴嶼朥餅產(chǎn)于潮陽貴嶼,清康熙年間薛源合創(chuàng)制,選用黑芝麻、瓜丁、白糖、面粉、豬油,成品為圓形小餅。蘇南朥餅產(chǎn)于澄海蘇南,首創(chuàng)于清末,選用原料與意溪朥餅相同。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鮮艷,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每年出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潮僑居住地好幾百噸。

青蔥油、腌糖白肉丁作餅餡,制成1寸正方寶斗型狀后,放入平底鍋爐烙烤,不斷翻轉,掌握火候,使餅體內(nèi)外熟透,呈金黃色,餅體棱角分明,形成方體。餅皮入口酥脆,呈油蛋香味,餡細膩潤滑,味道清香甜。

蘇南麻薄酥:清光緒年間,澄海蓬陽堅裕號餅食店首創(chuàng)。麻薄酥用純正芝麻,白砂糖作原料,經(jīng)精選精制而成,質(zhì)地酥脆,入口清爽,甜中有香。

仙城束砂:清同治年間,潮陽仙城人趙嘉合首創(chuàng),用炒熟的花生米簸上煮煉過的白糖,令所作束砂糖衣均勻,潔白如雪,質(zhì)地酥脆,味道香甜。

達濠米潤:先將糯米蒸熟曬干,過篩除雜質(zhì)后在滾熟豬油中泡炸,再過篩后與麥芽糖、白糖、蔥茸和豬油熬制成的糖膏混和,經(jīng)反復壓制,加工而成。米潤呈板塊狀,潔白晶瑩,入口膠粘而不沾牙,甜而不膩,香醇清爽。

沙浦酥糖:首創(chuàng)達濠珠浦村黃源盛酥糖鋪。用早造花生米曬干選仁、炒熟、脫膜、去芽胚、分片,然后拌入糖漿蔥油,輾壓成小塊,停放一星期后包裝出售。特點是色澤金黃,鮮艷宜人,食時松脆,香甜爽口。

炮臺南糖:由精面粉、鮮雞蛋、鮮肥豬肉、飴糖、砂糖為主要原料,生產(chǎn)時嚴格控制火候,先將面粉、雞蛋混合攪拌,并充分搓揉碾薄,放進熱騰 中炸熟,再與飴糖、砂糖煮成糊狀混合物,冷卻后切塊包裝。南糖質(zhì)淳爽口,清香怡人。

中秋節(jié)習俗參考篇十四

中秋,是民俗"四時八節(jié)"中的一個大節(jié),因農(nóng)歷八月十五居于秋季三個月之中,故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而今,無數(shù)的佳句源于天上的那輪白玉盤。 又到了一年一度賞月品茶嘗月餅的最佳時節(jié),在潮汕地區(qū),中秋前后的天氣不熱不寒,秋高氣爽,宜人的氣候總能激發(fā)人過節(jié)的熱情,關于中秋習俗,在潮汕這一地帶還真不少。

首先是拜月,潮汕人稱為"拜月娘",體現(xiàn)出對大自然,對天象的一種熱愛,同時也體現(xiàn)人類的一種原始崇拜,對自然力的尊崇和敬重。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餅, 芋頭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還有化妝品和文具?;瘖y品美其名曰是個月娘梳妝打扮的,實際上則是年輕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變得越來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讀書的小孩能更加的聰明伶俐,學習進步。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寄托的都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另外的還有"男不拜月"之說,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了。 第二,是不可不說的中秋月餅,中秋月餅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食品,潮汕的傳統(tǒng)月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正圓形的占絕大多數(shù),意為好兆頭,在次日,沒有一個潮汕人無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其中,芋頭和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月餅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咸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云片糕均為潮人送親戚之家假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 潮汕人過中秋的還有另一大習俗———燒塔。塔置與廣場路口等處,高1米以上,系用磚塊與碎瓦片壘砌而成。塔基留有塔口,便與支撐竹木等燃料,塔尖不密封, 以透煙火,燒時火舌從塔縫塔尖伸騰而出,加上噼噼啪啪的聲音,可謂有聲有色,大為壯觀。燒塔源于中秋夜百姓舉火為號上午抗元斗爭。

中秋節(jié)的芋頭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民諺云:"河溪(銀河)對中(音"冬"),芋頭珊珊(松脆之意)""河溪正對,芋頭食到畏。"中秋是芋頭大豐收和可口的時候,所以大吃芋頭成了中秋的一大樂事。

另外潮汕人過中秋還有蕩秋千這一習俗,古書說:"秋千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 潮語沒有把千秋倒轉為秋千,卻稱其為"丁秋",把蕩秋千叫為"疏丁秋","疏丁秋",這可能是和中秋的"秋"有關。昔日潮洲不少村落都在中秋節(jié)前后高塔" 丁秋棚",要蕩好長時間。蕩的越高越精彩,觀者掌聲如雷。

蕩秋千是潮汕地區(qū)中秋節(jié)期間一項很有益的民間體育活動。 舊時民俗,隨著歲月的遷移,一些已不復再現(xiàn),但仍有很多流傳至今,成為中秋節(jié)潮人必備"節(jié)目"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民俗,一樣的美好,依然是團團圓圓。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08994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