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案(匯總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8 07:18:05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案(匯總14篇)
時間:2023-12-08 07:18:05     小編:碧墨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一

1、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特點。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diào)。

2、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特點。

一、導入新課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jīng)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賞析課文

1、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首聯(lián)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lián)傾訴思鄉(xiāng)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尾聯(lián)在一畝的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huán)境、氣氛,含茹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jié)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fā)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lián)的內(nèi)在聯(lián)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zhuǎn),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2、結(jié)合上一個問題,總結(jié)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fā),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lián),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fā)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lián)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xiàn)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diào)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lián)書寫思鄉(xiāng)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xiàn)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藝術(shù)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nèi)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lián)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lián)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lián)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xiàn),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xiāng)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guān)。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xiāng)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wěn)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三、小結(jié)主題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書寫了因戰(zhàn)亂而常年流落他鄉(xiāng)、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四、關(guān)于練習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參照古人的評點,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并探尋作者隱藏在“秋興”后面的思想情感。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二

1.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

2.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生命的意義。

領悟品味哲理性語言。

1課時

1.導語:

多媒體展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愿每個人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今天,我們將借助蒙田的《熱愛生命》來領悟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語句,說出你的理解。

a.“我們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賜,它是優(yōu)越無比的?!?/p>

(生命是經(jīng)過數(shù)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無可比擬。)

b.“生之本質(zhì)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c.“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p>

(因為好好享受過生活,對死亡就不感到遺憾。)

d.“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guān)心程度而定的?!?/p>

(關(guān)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用“豐盈充實”的生活使生命相對延長。)

3.延伸文章內(nèi)涵:

問:由你能夠領悟到生命的本真嗎?

蒙田在《熱愛生命》中說:人們總是喜歡把生命的時間用“度日”來概括,其實,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會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將它打發(fā)、消磨掉,仿佛這是一件苦事、賤事似的。而我卻覺得它值得稱頌,富于樂趣。如果我們覺得生命不堪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只能怪我們自己。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惱。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我才能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guān)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暫,越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其實,生命的時間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個人如何對這有限的時間加以精確利用,使自己的生命過得充實,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從中國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盡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憫中,仍然能夠發(fā)掘詩意的本質(zhì)和快樂的天性。

孔子一生輾轉(zhuǎn)于各諸侯國之間,理想不得實現(xiàn),曾經(jīng)因為長得像陽貨而被圍困于陳蔡,斷糧七月。但當他與幾名__共坐,聽他們述說各自的志向時,并沒有贊同想為官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點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嘆道:“吾與點也!”(我贊同曾點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學說中,博施濟眾的社會關(guān)懷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這一的帶有審美境界的對話中,孔子卻給予注重個人精神生活的曾點以很高的評價??梢?,在孔子整個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適意、暢達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詠而歸的想象,成了人的內(nèi)在氣象和胸襟氣度的表現(xiàn)。

這種審美意義上的“曾點氣象”,事實上已經(jīng)超越了社會關(guān)懷、文化憂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達到了胸心悠然,而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進入一種極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這種具有自己獨立心性見解和自由人生態(tài)度的生存方式,遠遠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稱為“高人境界”。

現(xiàn)實人生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歡樂安逸時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艱難時不要垂頭喪氣,要以從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時現(xiàn)實人生,從春天的一叢小草一只蝴蝶中,從秋日水中流動的月影里,發(fā)現(xiàn)美之所在,找到快樂的源泉。

音樂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話,他與妻子婚后在貧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個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訪他們,看到莫扎特夫婦正在攜手跳舞,因為他們無錢買炭御寒,就以跳舞來暖和身體,在對方明亮而樂觀的眼睛中,他們一定看到了快樂。只有心靈快樂的人,才會享受生命的快樂,只有生命的快樂,才能讓我們感覺到心靈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惱,有很多打不開的名韁利鎖。人為追求名利而四處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體會到生命的從容不迫。在對名利的追逐中,將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為在生命路途中四處奔走而不知所終的困獸,喪失了生活中閑庭信步的從容。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边@種寄興趣于生活過程本身價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徑,體現(xiàn)了晉人那種任性自然、超邁玄遠的生活態(tài)度。而這正是當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結(jié)束語:

當代社會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在固定的生活軌道中疲于奔命。從小當學生時忙于考試,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計,生子后又為下一代操勞。在無盡的繁忙中,人的靈性被湮滅,快樂被剝奪,只剩下忙碌與疲憊。那皎潔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蘊含了情、蘊含了思、蘊含了憧憬,但在當代人眼中,卻只是一個布滿了環(huán)形山的衛(wèi)星。

世界并不是完滿的,連美神維納斯都是斷臂的,但那種殘缺的美讓人如癡如醉。如果我們對生命能夠多一些認識,對生命的快樂有一種切身的體會,就會更遠離功名利祿,更遠離凡俗,更去掉躁動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從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即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要達到這種高妙超然的樂和境界,需要人們一生去追求。

愿我們每個個人都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煥發(fā)“豐盈飽滿”的氣象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三

1、理解樹在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2、理解認識樹與人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

3、體會并感受作者內(nèi)心對生命的感悟與傾訴。

“樹”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1、樹與人的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

2、文中詩意的語言和感傷的情感基調(diào)。

(一)、預習檢查

(二)、朗讀文章,把握大意。(整體感知)

1、三棵樹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長途列車的終點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樹。

2、三棵樹是指哪三棵樹?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

3、這三棵樹有什么特點呢?它們象征了人生經(jīng)歷的哪個階段時期?(提示:請先在文中找出描寫苦楝樹苗、石榴樹、枇杷樹的特點的語句,然后再來分析它們和人的生命形態(tài)的關(guān)系)

苦楝樹--幼小無依--幼年

枇杷樹--含蓄深沉--成年(青壯年)

石榴樹--熱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講述鳥兒、孩子。作者在對果樹的描寫中還提到了孩子和鳥兒,作者驅(qū)趕鳥和孩子,果樹卻迎接它們的到來,沒有怨言、執(zhí)著的付出,無邊無際的奉獻。

那么兩相對比的話,我們在果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什么精神?

(提示:對人平等無私奉獻的精神)

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

(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階段,作者在對待樹的得與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就請同學從文章中找語句,來談一下作者的情感脈絡。

悵惘---無奈自責---悲傷、隱痛與缺憾---快樂與欣喜---哀傷與緬懷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詢問:“我的樹在哪里”,請思考“三棵樹”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義,“樹”僅僅指自然界的樹嗎?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樹”象征著一個遙遠的夢想,我尋“樹”的過程象征著對夢想探尋的過程。

表達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這樣一個尋找的過程中,你覺得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為什么?

傷感、無助、無奈。關(guān)鍵是結(jié)果“我”沒有了樹,可見基調(diào)。

(六)、總結(jié)課文:人與樹的依存關(guān)系、對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過對童年記憶中火車站名三棵樹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經(jīng)擁有的三棵樹,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依存關(guān)系的眷戀。

(七)、拓展(表達訓練)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四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總結(jié)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必修五說木葉教案。

重點:1、分析課文,提取關(guān)鍵信息,并進行總結(jié)歸納;

難點: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xiàn)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jié)合。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shù)。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guān)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guān)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jié):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shù)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教案《必修五說木葉教案》。

結(jié)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請同學們再結(jié)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shù)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guān)"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shù)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jié)論:望月懷遠

討論,結(jié)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cè),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jié):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jié)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必修五《說木葉》教案(2)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shù)營養(yǎng)。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來的木頭嗎?(學生回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詞的鑒賞離不開對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們就走進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板書課題)

二交代預習情況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陸象山文集》

上詩的意思即是:1、讀書必須要靜下心,心靜自然能講文章理解透徹;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蘊,所謂的意味深長;3、讀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過,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點之處則應該仔細思量、考慮。

《說"木葉"》是林庚先生關(guān)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式】

感悟法、朗讀法、啟發(fā)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通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過細節(jié)來進一步體驗感知。

〖教學步驟

一、聽錄音,整體感受

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只需靜思)

二、放背景音樂,共同朗讀體會

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

(由這些意象,結(jié)合本詩說一段話)

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huán)境里,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悉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她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六

1、了解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戰(zhàn)爭與和平》的內(nèi)容和主旨。

2、通過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過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畫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

4、了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

1、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作用。

2、對作為圓形人物的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個性的理解。

一、文學常識:

1、作家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他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有人評價他是“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zhàn)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創(chuàng)作時間最長、作品數(shù)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師中的大師。

代表作品有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和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簡介:

《戰(zhàn)爭與和平》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它長達一百三十多萬字,是列夫·托爾斯泰歷經(jīng)7年艱辛創(chuàng)作的鴻篇巨制,被列寧稱為“了不起的巨著”。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就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小說的主人公是安德來·包爾康斯基、彼埃爾·別素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

安德來和彼埃爾是探索型的青年貴族知識分子。安德來性格內(nèi)向,意志堅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后來投身軍隊和參與社會活動,在嚴酷的事實面前逐步認識到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cè)重于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后來主要在與人民的直接接觸中精神上得到成長。

女主人公娜塔莎與兩位主人公的關(guān)系使她成為小說中重要的連綴人物,而這一形象本身又是個性鮮明、生氣勃勃的。小說充分展開了娜塔莎熱烈而豐富的情感,她與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氣質(zhì),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選文內(nèi)容為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托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后,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jīng)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于多勃琪諾戰(zhàn)役中身受重傷,娜達莎于傷兵中發(fā)現(xiàn)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并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說的最后一卷,彼埃爾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戰(zhàn)爭中的歷險經(jīng)過講給娜塔莎聽。他們互相愛慕起來。1813年,他們結(jié)了婚,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七

一、導入。

(古箏《漁舟唱晚》琵琶《琵琶語》二胡《二泉映月》洞簫《亂紅》)

可能大家的想象與語言還不足以表現(xiàn)音樂的高妙境界。但我們的先人卻通過詩歌,把音樂的美妙用文字表現(xiàn)了出來。我們今天要一起品讀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體感受。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jīng)穿越《詩經(jīng)》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圣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提問明確共同朗讀上述詩歌)

很顯然這位詩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明確:這首詩說的是元和十年,詩人被貶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聽到琵琶女彈琵琶,勾起了心中沒落的情感,他聽了琵琶女的彈奏并為他作了一首詩。

提問: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是什么?

明確: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后,詩人白居易為她翻作《琵琶行》。

提問: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明確:琵琶聲是兩人情感的媒介。因為有了琵琶聲,才會‘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因為有了琵琶聲,白居易才會‘移船相近邀相見’。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梁。這可能也是大家看過的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個橋段,佳人在不遠處彈奏樂器,悠揚婉轉(zhuǎn),才子聽得如癡如醉,于是便尋聲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樂天與這位琵琶女在潯陽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讓他們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話題。我們且看這曲琵琶是怎樣的。

三、品味琵琶。

提問:全詩寫琵琶寫了幾個回合?最生動的是第幾回合?

明確: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jié))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jié))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第二回合。

(學明確誦讀第二回合。)

提問:哪些地方應該怎么讀,才能準確的傳達詩人的情感?

提問:“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表現(xiàn)了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明確:說明了詩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卻又怕驚擾了琵琶女的雅興,斷了琴弦,他想一聽為快。但這是琵琶聲卻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卻無從而得了,因此這里應該讀出這種疑惑的味道。

明確:江南小調(diào)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嘩啦的。琵琶女當時彈的應是《霓裳》和《六幺》,詩人在京城過慣了宮廷明確活,在宮廷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曲子。琵琶女所彈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對往日明確活的思念。因此,他聽到《霓裳》和《六幺》才會比較感傷一些。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chǎn)明確了共鳴。因此對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問: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宮廷名曲,易引起詩人的許多聯(lián)想。那么,大家認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經(jīng),撥動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為地域的東西,還是因為音樂本身所代表的什么?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明確:錚錚然有京都聲。

明確:詩人有著抱負和理想,而詩人被貶之后,開始不適應那種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覺得可以慢慢適應,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聲又勾起了他對往日奢華生活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華,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讓他有了一種在江湖間落魄飄零的感覺。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釋放了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

明確:“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聲音)寫的音樂有一種質(zhì)感,如裂帛,不僅說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說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都被撕裂了。四弦一聲如裂帛,豈止是帛裂,簡直是心裂。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寫得非常好,因為詩人是從這里開始描寫音樂的,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fā)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他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能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從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聯(lián)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雖然說音樂已經(jīng)停息,潯陽江上微波蕩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經(jīng)停息了,但是,東船西舫卻悄然無聲,觥籌交錯,飲酒作樂的場面已經(jīng)不再了,而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fā)了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郁悶和苦痛,令人感慨萬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圓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滿憂愁的銀盤,輕輕一碰就會溢出來,而這個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照亮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琵琶聲(并沒有直接抒發(fā))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人們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涼中,后來,人們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涼中。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幾句。這里可以讀出一種生命搏發(fā)的氣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種搏發(fā),“鐵騎突出刀槍鳴”讓人想起了項羽在垓下突圍的一個場景。那是對明確命的最后一個寄托,至少他是一個英雄。然后呢?“曲終收拔當心畫”就好像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場面,一代英雄跟烏江向遠方長流,而且流到現(xiàn)在,還會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種鳳凰涅磐。

“別有幽愁暗恨明確,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可以有兩個理解,一是音樂,此前說“凝絕不通聲暫歇”,“無聲”是對“聲暫歇”的高度贊賞,這就說明詩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種遭遇。還有就是從感情方面,“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說明這時詩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處在一種激昂澎湃的時刻,而且它后邊說“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說明這也是一個基點,他們的感情也必須從這個基點才能噴泄出來,“無聲”處應該是他們的一種思考,笛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經(jīng)歷了一個高峰,一個低谷,他們一定有滿腔的愁緒,所以“無聲”處就能表現(xiàn)出這里面的感情。

明確:“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可能想到那婉轉(zhuǎn)流利的琵琶聲從琵琶女纖細而微微顫抖的指間滑過,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顆顆從葉面滑過,從葉間滴下,滴入聽者的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又像黃鶯(在)花下的啼鳴,唱著輕快婉轉(zhuǎn)的歌曲,精致而優(yōu)美。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樂,它被冰阻塞著,發(fā)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說過“音樂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覺得是音樂把白居易和我們卷走,在他善感而優(yōu)美的韻律之中。

明確:詩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把音樂的音高、節(jié)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lián)想;第二個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疊字,還有“幽咽”,有雙關(guān)的意思的詞就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表現(xiàn)出來。其三是對比,動靜結(jié)合的方法就如詩中有聲與無聲的對比。其四,襯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襯托琵琶聲。

四、小結(jié)。

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無邊的秋月與清風伴著白居易聆聽了一位素不相識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讓人們吟誦至今。今天我們了解了詩人如何化無形為有形,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走入這兩位陌路之人的內(nèi)心世界。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前兩段。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八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nèi)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zhàn)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fā)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yè)無成的感慨。結(jié)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shù)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nèi)容不再拘于傳統(tǒng)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guī)定的宮調(diào)、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fā)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三、學生特點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習慣于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tǒng)教學,缺乏獨立發(fā)現(xiàn)和自主學習能力。

3.學習交往:多表現(xiàn)為個別化學習,課堂上群體性的小組交流與協(xié)同討論學習機會很少。

四、學法指導

采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詞是宋詞中的經(jīng)典,文辭優(yōu)美,感情濃厚,境界開闊,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一石二鳥。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展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寫弛馬射虎的孫權(quán))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寫足智多謀的周瑜)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寫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張飛:勇猛豪爽、天真魯莽;趙云:忠肝義膽、武藝超群;黃忠:老當益壯、獻身精神;周瑜:年輕有為、足智多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蘇軾最欣賞的又是誰呢?(周瑜)三國時代涌現(xiàn)出這么多的英雄人物,為什么蘇軾偏偏就對周瑜情有獨鐘呢?(板書:為何獨愛周瑜?)

現(xiàn)在就讓我們開聲來朗讀,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朗讀環(huán)節(jié)】

1、全班齊讀。

朗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稱做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課文第42頁有這么一句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意思就是說像這類豪放派的文章應該讀得高亢激昂、鏗鏘有力。

2、名家范讀。

節(jié)奏感很強: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經(jīng)過剛才的朗讀,大家所感受到的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呢?(豪放)

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是如何體現(xiàn)出這股豪放的,我們后頭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xiàn)豪放的精神?)

【題目】

“念奴嬌”為詞牌名,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diào)因此而得名。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游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板書: 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nèi)容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文章的寫景片段(上闕)

2、提問:上闕描寫了赤壁古戰(zhàn)場怎樣的景色?或你腦海中的意境,它的特點是怎樣的?請用一個精煉的詞或詞組來概括。

討論明確:雄渾、壯闊,撼人心魄,氣勢恢宏、磅礴、似有氣吞天下之勢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統(tǒng)一,意思接近即可。)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三個詞――淘、穿、卷。

( 1 )淘。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的氣勢,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歷史的推進。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曠遠、深邃的意境,給了我們一個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個“淘”字,一下了如過電影般推到了我們的眼前。讀到這樣詩句,讓我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了《三國演義》中的那首卷簾詞。(一起背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笨梢赃@樣說滾滾東流的江水已經(jīng)超脫了物理意義上水的概念,它已經(jīng)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2 )穿。寫出了山巖高聳入云的動勢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寫出了浪花的洶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師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個“卷”字。“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一個“卷”字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可謂有聲有色。

你看這圖片,先來大處的景,大江洶涌奔騰,然后鏡頭往前移,目標慢慢縮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亂地直刺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張圖景明了了,你們看江水奔馬轟雷,十分驚心動魄。而我們?yōu)橹渖吓_詞的話,就可以用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畫的江山透著的是如此非凡的氣勢,有種“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臺布置完畢,序幕拉開,背景就是如畫的江山。追光燈亮起來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場了)

這個周瑜怎么樣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有關(guān)周瑜的片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p>

1、稱呼:公瑾、周郎 (稱字,而不是直呼名諱,有著對周瑜的尊敬,親切)

2、婚姻:小喬初嫁了(我們平常說“出嫁”是哪兩個字呢?——出嫁。問題來了,考慮一下,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出嫁”與這邊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教師總結(jié):蘇軾記周瑜,主要是記起赤壁之戰(zhàn),但在此卻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細節(jié),“小喬剛剛出嫁”,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如果按實際情況選擇了“出嫁”這個詞語的話,小喬已為老喬,那么便不夠美了,而周瑜同樣的也在變化,所以美女襯英雄,以“小喬剛出嫁”這點更襯出周瑜的年輕有為、春風得意,足以令人艷羨。藝術(shù)嘛,為了表達需要,有時可以虛構(gòu)的。

3、長相——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這是周瑜的儀容裝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是當時時髦的儒將打扮,更顯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那種瀟灑從容。)

4、作戰(zhàn)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仗卻還在談笑,顯然不把敵人放在心上,對戰(zhàn)爭有著必勝的把握。赤壁之戰(zhàn)對于東吳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zhàn)爭,3萬對10萬。而作為統(tǒng)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越發(fā)地從容、沉著。談笑間,借著東南風,巧用火攻燒掉了曹操的戰(zhàn)船?!皺{櫓”點出了水戰(zhàn),“灰飛煙滅”點出了火攻的特點,精確地概括整個戰(zhàn)爭的勝利場面。)

到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由“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塑造了一個青年將領周瑜意氣風發(fā)、春風得意的形象。

【蘇軾內(nèi)心】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場,卻是蘇軾被貶謫后流連的去處。面對著這樣的周瑜,蘇軾心里自是有個比較,且看二人的對比資料,板書如下:

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fā)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我們所認識的蘇軾是很有才華的,詩歌方面與江西詩派的核心人物黃庭堅并稱“蘇黃”;詞方面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蘇辛”;書法方面與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梢娝鞘钟胁湃A的,但是他的仕途卻頗為坎坷。蘇東坡來黃州之前,官場受挫,險遭殺頭之禍。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議與妒忌,他是帶著疲憊,滿心僥幸而又滿心絕望地,傷痕累累地來到黃州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zhèn)。這時的他已47歲,老之將至,卻功業(yè)無成。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著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難怪蘇軾發(fā)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了。他想到自己年歲已老,卻無法如周瑜般建功立業(yè),可以說是壯志未酬,心中涌動的是一種惆悵與失意。

【人生態(tài)度】

但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叭松鐗?,一尊還酹江月?!?/p>

這其實也就是他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蘇軾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著大江而東去,洗滌蕩盡了嗎!那么又何必去執(zhí)著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后來的惆悵失意,最后趨于平靜。

【誦讀體驗】

【歸納總結(jié)】

學生參考板書,解決第二個問題: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xiàn)?

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畫面波瀾壯闊,雄奇壯美。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上,通過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態(tài)。

這就是蘇軾的全詞了,上半闕寫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闋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fā)出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情。

【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詞。

預習《定風波》,試比較兩首詞在風格上的異同。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亂石穿空 雄姿英發(fā)

驚濤拍岸 羽扇綸巾

卷起千堆雪 檣櫓灰飛煙滅

(二)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fā)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九

1、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3、抓住意象,體驗意境,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鑒賞詞的一般方法,并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guān)系。

2、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xiàn)心境方法。

3、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fā)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jié),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毖蹨I和愁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shù)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shù)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guān)“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jié):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后總結(jié),強調(diào)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jīng)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后(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后(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經(jīng)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后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凄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后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鑒賞詞要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本。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學生發(fā)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并作示范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jié)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fā)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5、(出示flash朗讀課件),聽范讀,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師總結(jié):誦讀不是比誰的氣門長,不是看誰嗓門大。誦讀有一定的藝術(shù)性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和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緒相協(xié)調(diào)的感情來掌控好我們的聲音。誦讀時還應盡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象自己現(xiàn)在就是孤苦零丁、凄婉哀絕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討,理解意象

1、提問:請大家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2、詞中描寫了哪些場景?面對此情此景,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

淡酒澆愁

秋風急吹

征雁南飛

黃花憔悴

獨首窗兒

雨打梧桐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3、過渡:是啊,面對“秋風”“征雁”“黃花”“雨打梧桐”等極易讓人憂愁的景象,詞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連“愁”字都無法表達她憂愁之心。這種把詩歌中的形象、景象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我們稱之為“意境”;其中用來表達情感的形象與景象,我們則稱之為“意象”??梢哉f,在詩詞鑒賞中,通過把握意象來理解情感,是我們詩詞鑒賞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慮到高一學生較難理解“意象”,在教學中用探討的方式在無意識中讓學生意識到“意象”在整個詩詞鑒賞中的重要地位并學會運用。)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4、本詞寫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樣表達詞人內(nèi)心的愁苦?

明確:淡酒,秋風,過雁,梧桐,黃花,細雨。

教師示范分析“過雁”這一意象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其他意象是如何表達詞人內(nèi)心的愁苦,老師適時點撥釋疑。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五、鑒賞品味。

讓學生說說《聲聲慢》里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師生總結(jié)詞的鑒賞方法

1、熟讀成誦

2、知人論世,聯(lián)系詞人的生活遭遇來鑒賞。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鑒賞。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七、聯(lián)想拓展,體驗創(chuàng)造美。

請同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美。1、讀或唱。

2、寫對聯(lián),賞意境。

上聯(lián):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請同學們據(jù)《聲聲慢》的意境描寫對出下聯(lián)??梢韵嗷ビ懻?,集中集體智慧。(多媒體呈現(xiàn)上聯(lián)。)

學生討論醞釀后,交流發(fā)言。教師隨機評點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讀:

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雁過南窗,梧桐細雨寫點點離愁

(出示幻燈片,顯示佳作)

3.請大家用幾句詩意的話寫寫自己的酸甜苦辣,試著使用“借物言情”的寫法。

八、布置作業(yè)

為了幫助同學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我選了幾首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同學們可以任選一首,運用所學方法鑒賞評析。

九、課堂小結(jié)

教師自作一首小詩,師生共讀一遍表達我們對一代才女的鐘愛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詩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歸去,

心向故土度進退。

梧桐細雨藏離愁,

天接云濤溢豪情。

清麗婉約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燈片,顯示詩作)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升古典詩歌鑒賞的能力。

2、熟讀課文,了解“樹葉”“木葉”“落葉”“木葉”的情感差別以及作者的觀點。

3、理解并積累文中的古詩詞句子,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木葉”“落葉”“木葉”在藝術(shù)領域的差別。

2、把握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導航:

1、積累文中“相去無幾”“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語,糾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錯誤。

2、把握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見意象的含義。學法指導:

1、熟讀課文,走進文本,認真細致地把握語句的含義以及作者的觀點。

2、調(diào)動平時閱讀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guān)評論做一番比較。

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同學們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來自廣西;我的丈夫姓張,來自云南富源?!?/p>

【提問】

請問,我剛剛這段話給大家傳遞了一個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經(jīng)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聯(lián)想意義,可以傳遞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木葉給我們傳遞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擺現(xiàn)象——中國古代詩人鐘愛“木葉”

【提問】

文章的題目是《說“木葉”》,這告訴我們本文主要討論的中心是“木葉”,那么請問,文中告訴我們一個有關(guān)“木葉”的什么現(xiàn)象?(請大家快速瀏覽第一段,篩選有效信息。)

——現(xiàn)象:中國古代詩人鐘愛“木葉”一詞?!緋pt展示】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毒鸥琛?/p>

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謝莊《月賦》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醢抖珊颖薄?/p>

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懾省杜R江王節(jié)士歌》

(二)析問題——分析“樹葉”“木葉”“落葉”“落木”的藝術(shù)差別

(1)“樹葉”與“木葉”

【提問】“樹葉”與“木葉”的`差別點在于“樹”與“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請大家快速瀏覽第三段、第四段,篩選有效信息,回答“樹”與“木”的區(qū)別。)

樹——有生命力的,翠綠的,枝葉繁密的

木——沒有活力的,枯黃的,樹葉落盡的

【朗讀】第四段最后兩句話

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

(2)“落葉”與“木葉”

【提問】“樹葉”會讓人聯(lián)想到飽滿青翠的葉子,的確不適合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那我們改用“落葉”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請大家快速瀏覽第五段、第六段)

落葉——強調(diào)的只是樹葉落下的動態(tài)

木葉——不僅強調(diào)了樹葉落盡,樹干光禿禿的樣子,還暗含著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

【朗讀】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3)“木葉”與“落木”

【朗讀】第六段倒數(shù)三到六行

“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下結(jié)論——“木葉”與“樹葉”在藝術(shù)領域有巨大差別;

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朗讀】最后一段(第七段)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課本的“一字千金”應改為“一字千里”。

【高考鏈接】把握常考成語的含義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個字,用來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無幾:兩者之間距離不遠或者差別不大。

一字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話中,只有一個字的差別,表達出的意蘊卻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

“樹葉”與“木葉”不過一字之差,在藝術(shù)形象領域的差別卻一字千里,這種一字千里的差別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十分常見。下面就分析詩人為何鐘愛“落紅”“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紅”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詩歌中“落英”出現(xiàn)的情況不少,《全唐詩》約有16句,《全宋詩》中約有36句,而《全宋詞》就約有26句,但其中也有個別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詩人歐陽修的《暮春門有感》“春事已爛漫,落英漸飄揚”。陸游《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秋來更有堪夸處,日傍東籬拾落英?!鼻赜^《如夢令》“桃李不禁風,回首落英無限”,晏幾道《浣溪沙》“涼月送歸思往事,落英飄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紅”表落花意的也不勝枚舉,《全唐詩》中約26處,僅《全宋詞》中就約有91處,如:張先《天仙子》“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蘇軾《水龍吟》“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

【提問】詩人們?yōu)楹卧诋斢谩奥浠ā睍r而棄之不用,卻鐘情于“落英”“落紅”呢?

【結(jié)論】一、花字出現(xiàn)的時間比英字晚,“英”在《詩經(jīng)》中就有,如《有女同車》中“有女同行,顏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見《辭源》)。二、“落英”“落紅”與“落花”相比,前兩者雅致,后者通俗。三、意韻不同,“落英”狀花瓣繽紛飄落之態(tài),“落紅”盡顯花的明艷之色,這都是“落花”一詞所不能勾畫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過渡】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一個詞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態(tài)度,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些詩句能暗示出詩人什么樣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態(tài)度。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K軾《水調(diào)歌頭》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

四、課堂活動

林庚,字靜希。詩人、詩歌理論家。畢業(yè)于清華大學,與季羨林等人并稱清華園“四劍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決意退出講壇,為學生最后一次講屈原和李白。開講那日,名流如云,燕園為之擁塞。整整一節(jié)課,先生只講了一首詩,卻講得激情飛揚,貫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講授中,長眠千古的屈子和詩仙神奇般地復活了。這堂課下來,聽者皆感慨:詩歌竟然可以講到這個境界!

是的,讀詩可以獲得心靈的撫慰,而寫詩亦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初學寫詩,可以從一些小片段寫起,重在靈感與堅持。下面,請同學們每人根據(jù)兒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詩《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紅的花呀映出綠的草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過渡語】:

老師根據(jù)木葉的形象也寫了一首詩,與同學們分享。配樂詩朗誦《聽見葉落的聲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個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滿了淚水;秋夜,眼簾緊閉,在她微微的鼾聲中,我聽見,一片葉落的聲音;清晨,窗子微合間,溜進一絲泥土的氣息,我看見,一地斑斕;原來,銀杏與紅楓,相約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見了個面。

五、課堂小結(jié)及板書

《說“木葉”》一文從“木葉”出發(fā),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以及豐富的詩句,詮釋了“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奧道理,讓學生在體悟詩歌魅力的基礎上,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說“木葉”》

樹葉——木葉...

落葉——木葉暗示性

木葉——落木

六、課后作業(yè)

1、搜集整理古典詩歌中常見意象的含義及情感特征。2、閱讀文章《林庚:喧鬧時代里的隱退者》,積累寫作素材。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十一

首先談一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一篇,本首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xiàn)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化,而又面對著的是新的環(huán)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這些所形成的跨度勢必導致學生心理體驗、心理傾向的極大不同。他們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懷舊、厭學、缺乏信心,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甚而焦慮不安。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對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設立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tài)度。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以上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學方法

根據(jù)教學目標,我本堂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篇文章的興趣。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diào)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現(xiàn)代詩歌斷句的正確方式。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shù)特色。

設計意圖: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也能養(yǎng)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發(fā)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設計意圖: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五)小結(jié)作業(yè),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jié)。

2.舉辦詩朗誦比賽。

設計意圖:掌握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詩朗誦競賽的方式劇激發(fā)學生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興趣。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本堂課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簡潔,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十二

1、了解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戰(zhàn)爭與和平》的內(nèi)容和主旨。

2、通過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過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畫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

4、了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作用。

2、對作為圓形人物的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個性的理解。

一、文學常識:

1、作家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他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有人評價他是“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zhàn)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創(chuàng)作時間最長、作品數(shù)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師中的大師。

代表作品有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和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簡介:

《戰(zhàn)爭與和平》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它長達一百三十多萬字,是列夫·托爾斯泰歷經(jīng)7年艱辛創(chuàng)作的鴻篇巨制,被列寧稱為“了不起的巨著”。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就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小說的主人公是安德來·包爾康斯基、彼埃爾·別素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

安德來和彼埃爾是探索型的青年貴族知識分子。安德來性格內(nèi)向,意志堅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后來投身軍隊和參與社會活動,在嚴酷的事實面前逐步認識到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cè)重于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后來主要在與人民的直接接觸中精神上得到成長。

女主人公娜塔莎與兩位主人公的關(guān)系使她成為小說中重要的連綴人物,而這一形象本身又是個性鮮明、生氣勃勃的。小說充分展開了娜塔莎熱烈而豐富的情感,她與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氣質(zhì),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選文內(nèi)容為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托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后,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jīng)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于多勃琪諾戰(zhàn)役中身受重傷,娜達莎于傷兵中發(fā)現(xiàn)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并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說的最后一卷,彼埃爾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戰(zhàn)爭中的歷險經(jīng)過講給娜塔莎聽。他們互相愛慕起來。18,他們結(jié)了婚,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十三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自尊自信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是人們成才和成功的重要條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自尊和自信。

從事例和活動中引導學生明確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課:

我們說,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有很多種,自尊自信就是其中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一個人的成才和成功,除了科學文化知識外,自尊自信也是重要的條件。那么,今天,我們舊來認識一下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怎樣促使我們?nèi)〉贸晒Φ?,我們有應該災難樣培養(yǎng)我們的自尊自信呢?現(xiàn)在,我們先來了解身們是自尊心。

(二)、看圖片,分析情景。

第一幅畫:《注重儀容》

小冬每天上學都要穿好校服,且在出門前都要在鏡子前照一照,看一下領子有沒有反好,紐扣有沒有扣好,鞋帶有沒有綁好等,總之,小冬升上中學后,開始注意修飾自己。

第二幅畫:《名牌》

小明學習成績不理想,看到好友小剛穿了一雙名牌鞋,非常羨慕,但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工資都不高,買不起,就跟幾個同學借錢也買了一雙。穿著名牌鞋來到學校,許多同學投來了羨慕的目光,還有一些同學圍過來欣賞,小明感到很快樂。

第三幅畫:《當眾批評,我很難受》

這天,小強放學后又踢足球,很晚才回到家。恰好,啊姨一家來他家作客。小強的父母看到小強又遲到回家,很生氣,當著眾人面就批評小強,還把小強學習成績差,不做家務,懶惰這些壞毛病一一數(shù)出來,小強覺得和難受,很沒面子。

第四幅畫:《受到表揚,我很高興》

小華在這次期中考試語文、數(shù)學、英語都拿到了好成績,老師在班會課上表揚了小華,同學們都投來了贊許的目光,小華覺得很高興。

請同學們來判斷一下,哪些是自尊心的表現(xiàn)呢?(第一、三、四都是,第二個不是)小明借錢買名牌,追求表面的榮耀、光彩,以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是不是自尊呢?(這是虛榮心的表現(xiàn))虛榮心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尊呢?(讓學生先講)人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并注重維護這一尊嚴。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人們不僅需要在容貌和衣著上修飾自己,還要在阿姨能夠性上約束自己,同時不容許別人歧視與侮辱,甚至自己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績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或尊重。我們說,這就是自尊。自尊也稱為自尊心,是一種自己尊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信呢?

第一幅畫:

小玲同學的身體比較胖,總是怕同學笑話她,由于她學習成績也不理想,更覺得同學都看不起自己。所以,她從不主動與同學交往,同學不了解她的心理,只是覺得她不好接近,漸漸疏遠了她。因此,她變得情緒消沉,性格孤僻。

第二幅畫:文藝晚會即將來臨,當老師讓幾個同學負責演出一個節(jié)目時,問同學:“你們能行嗎?”同學們思索一下,馬上回答:“行,我能行。”

哪一個是自信心的表現(xiàn)呢?(第二個)為什么第一個不是呢?因為第一是自卑的表現(xiàn)。自卑往往容易把困難想得過于嚴重,失去進取心,很難取得成功。第二個就是自信的表現(xiàn),那什么是自信呢?就是一個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對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

(三)、聽故事,講故事

我們說,自尊自信很重要,它是一個人成才與成功的重要條件。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為先導的。請同學們聽愛迪生的故事,我們就能體會到自尊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條件。(讓一個學生來講):愛迪生是世界有名的“發(fā)明大王”。但是,他在小學的學習成績很差,只讀可3個月書就退學了。由于他學習成績太差,還偏偏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經(jīng)常問得老師張嘴結(jié)舌,老師非常惱怒,常常當眾說他是“傻瓜”。愛迪生受不了這樣的侮辱,眼淚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媽媽訴說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在也不進學校的大門了。當過教員的媽媽同情兒子的處境,給愛迪生退了學?;氐郊?,媽媽嚴肅地對愛迪生說,從今以后,我教你讀書,你有沒有決心學好。媽媽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愛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嚴肅神情,回答說:媽媽,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讀書,長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業(yè)。這就是少年愛迪生最早立下的志向。他一生有約2000項發(fā)明,像留聲機、電燈、電影、蓄電池等等。愛迪生從一個窮苦的、沒有受過正式學校教育的孩子,成長為受人尊敬的發(fā)明家,在世界科學發(fā)展史上,他的名字永遠閃耀著光輝??梢哉f,愛迪生取得的重大成就來自于他的自尊自信。同學們還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讓學生講)象這樣的離子還有很多很多,所有的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了自尊自信是我們成才成功的重要條件。

(四)、表演小品

自尊自信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我們說自尊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培養(yǎng)起來的,我們應該怎樣培養(yǎng)自己的自尊自信呢?先請同學們看小品(小品的內(nèi)容是:班集體在評選三好學生時,對李華是否當選產(chǎn)生了分歧。班上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李華夠條件,但個別同學卻不同意:小平同學認為,期中李華的成績比他還少2分;小強同學說,100米測驗,他還比李華快呢;小明同學說,他的書法在區(qū)里的過獎,而李華在班級還沒有出線。對此,李華也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確實還不行。)看完后,請同學們發(fā)表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學生討論,老師總結(jié)。)

首先,這些同學的觀點是不對的,每個人總是既有長處,又有短處,要學會全面看待自己、看待別人。另外,作為李華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堅信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能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這樣才有可能獲取成功。同時,李華要獲取別人的尊重,也要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斷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樣才能獲得同學的尊重和信任,成為每個同學都認同的三好學生,取得最后的成功。那么,作為你自己又應該如何做到自尊自信呢?(按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去做,嚴格要求自己,衣著整潔,不講粗言隈語,遵守紀律,樂于幫助別人,爭取優(yōu)良的成績等等,這樣就能做到自己尊重,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另外,在生活、學習中,發(fā)掘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這些長處、優(yōu)勢就是我們自尊自信的支撐點。)

(五)、學生交流和表演

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老師已經(jīng)讓同學們回去先找一找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現(xiàn)在你能把你的棖觸和優(yōu)點告訴老師或表演給老師看嗎?(請同學表演,然后回答:這些長處和優(yōu)點對你的成長有什么作用呢?)

這些長處和優(yōu)點,能夠增強我們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從而也增強了我們的自尊自信,不斷地促使我們獲取成功。

(六)、總結(jié)

總之,不管前進的道路有多困難,只要我們擁有正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給我們以力量,給我們以勇氣,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奪取我們學業(yè)的成功,事業(yè)的成功,成為一名生活的強者。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邊城》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自讀課文。本單元學習中國現(xiàn)代小說和外國小說。單元教學目標是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和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及其發(fā)展變化,注意情節(jié)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guān)系。欣賞小說語言,要品味語言的內(nèi)涵,學習作者語言運用的技巧,鑒賞作者不同的語言風格。

《邊城》發(fā)表于1934年,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tài)。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之間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xiàn)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因外出闖灘而死,儺送因心懷愧疚離開家鄉(xiāng),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只剩下翠翠苦等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課文節(jié)選自《邊城》第13章至第15章。教學重點是體味人物的細膩心理,感受湘西邊地特有的民俗風情和人性之美。教學難點是分析環(huán)境描寫是如何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結(jié)合學生實際,分析本文特點,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積累精彩詞句,品讀文中描寫環(huán)境和心理的語段。

2、體會小說的語言風格,領會通過環(huán)境描寫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寫作技巧。

3、感受湘西邊地淳樸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似水柔情的人性之美。

說明: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閱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fā),才能通過吸收內(nèi)化而學以致用。語文學習除了關(guān)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關(guān)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guān)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tài)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方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習”和“問題探究”的教學方法。

借助文本研習,整體感知小說的詩化語言,領會翠翠的美麗心靈;通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構(gòu)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四、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三說學法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所采取的研究態(tài)度?!本唧w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激趣和質(zhì)疑中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根據(jù)以上依據(jù),學法如下:1反復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們知道,評價、鑒賞能力是語文諸能力層級中的最高層級,在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中對評價、鑒賞能力的考查已經(jīng)成為高考的一個熱點。在小說的評價、鑒賞中,理解關(guān)鍵詞語對理解文意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篇小說中讓學生通過美讀體會情感,反復揣摩翠翠情感變化的關(guān)鍵詞語,再加上適當?shù)挠行У挠懻?。不僅能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篇小說的抒情特色,又能夠通過翠翠情感變化所勾勒的故事情節(jié)中體現(xiàn)的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來把握小說對人情美人性美的歌頌。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打開鑒賞這篇小說之門的金鑰匙。

2美讀課文(包括分角色朗讀主要對話,體會人物情感。)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鮮明地體現(xiàn)著人物的性格特征。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實,思想的實際表達為語言。”所以抓對話理解對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著重要的作用。開頭讓女生美讀,有助于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世界。

3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yǎng)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四、說教學過程課時安排:2課時,分為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意境)1播放一些湘西風情的圖片,使學生對小說中刻畫的獨特而美麗的景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給學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2介紹沈從文及其作品風格,介紹《邊城》的寫作背景,給出“邊城”的解題(從時間、文化上考慮)。

理論依據(jù):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導入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激趣的第一個重點,也是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介紹整個小說的情節(jié)

這篇課文是節(jié)選的,知道整個故事情節(jié)有助于把握情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理解文意。

(三)整體感知,把握情節(jié).

在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課文,概括各節(jié)的具體內(nèi)容.因為這篇小說屬于節(jié)奏比較緩慢的抒情小說,讓學生熟悉情節(jié)是理解課文內(nèi)蘊關(guān)鍵。

(四)分析人物形象1翠翠形象

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關(guān)鍵詞語,仔細觀察和揣摩這些詞語及其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其實構(gòu)成了一條翠翠感情變化的線索,讓學生結(jié)合作者寫作風格和課文背景理解這些情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凄涼”—“胡思亂想”—“哭起來”—“神往傾心”—

“頂美頂甜”—“吃了一驚”—“沉默”—“吹不好”—“柔軟”

設問讓學生揣摩情感:1翠翠為什么心中有些“凄涼”?(抓凄涼的含義:寂寞冷落)

2翠翠為什么“胡思亂想”想離開祖父,想讓祖父著急呢?

3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哭起來”的原因嗎?

2去城里打聽卻不告訴翠翠——給她余地,不影響翠翠的選擇

3第三節(jié)對話——爺爺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親的事當笑話講。(這部分找學生分角色讀去體會,老師點撥)4翠翠心亂了,吹不好蘆管,爺爺給她吹,吹的她心都軟了?!斫獯浯涞男?當儺送出走,翠翠確不知情,翠翠讓爺爺唱歌,爺爺唱的事儺送唱的歌翠翠就又摘了一把“虎耳草”?!奶鄞浯洌鋵嵤且环N復雜的感情。

我們通過翠翠的這條感情線索,看到了爺爺對翠翠在愛情上那么無微不至的呵護,生怕有一點點對孫女的影響,這種來自心靈的愛護是那么的讓人感動。

爺爺形象總結(jié):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典范,勤勞,善良,對孫女愛憐備至,特別是為翠翠愛情,默默的操心擔憂,對其心靈呵護倍至。

3天保儺送兄弟兩個人都深愛著翠翠,他們的愛情“決斗”方式確是最淳樸的唱歌,當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過,翠翠喜歡的是儺送時,自己選擇了孤獨的離開,成全兩對有情人,但他最后卻死于意外,而儺送因為哥哥的死內(nèi)疚,也選擇了離開。

五)主題全文通過細膩入微的逼真?zhèn)魃竦男睦砻鑼懞颓楦凶兓瘉碚宫F(xiàn)了純真女翠翠的愛情由朦朧到清晰的過程,翠翠的情感變化這條紅線一頭是爺爺對翠翠愛情心靈上的呵護,另一頭是線索所關(guān)聯(lián)的情節(jié)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經(jīng)意中,譜寫了一曲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詩篇。在課文講解結(jié)束后放映了電影《邊城》,這樣能更好的去體會人物的情感,并真正去理解小說的主題。結(jié)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有些學生觀看完后感動的流了淚。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05218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