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7 12:27:07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模板14篇)
時間:2023-12-07 12:27:07     小編:影墨

讀一本好書,寫一篇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所讀內(nèi)容。寫讀后感時可以適度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評價,但要注意客觀公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精彩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一

《沉思錄》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讀的書,它為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該書充滿睿智而富而哲理,樸素無華,平淡無奇,卻直達心靈。它引導我們冷靜而達觀地對待工作和人生。作為從一名紀檢干部,《沉思錄》啟迪我,要干好紀檢工作,先從內(nèi)心的修煉開始:

《沉思錄》告訴我們“寧靜可是是心靈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我對他的確定”。紅塵滾滾,世界喧囂,紀檢干部要堅持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zhì),守護心靈的凈土,歷練內(nèi)心的從容。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照照“黨章”的鏡子,學學“廉潔準則”的標準,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過去,審視自我,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我的不足,看看應對名和利,能否堅持平常心,瞧瞧對待功和祿,是否迷失方向?!叭说綗o求品自高”,紀檢干部要始終堅持一種沉穩(wěn)、寧靜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要用平常心對待自我,以心靈的超越對待個人得失,以高貴的品質(zhì)和崇高的境界不斷塑造自我。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我們要不斷地審視自我的思想,洗滌自我的靈魂,守住心靈的寧靜,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zhì),不爭名奪利,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為利所動,不為名所惑,時刻堅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認識,不斷磨礪情操,堅持一身正氣,做一個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nèi)部的信念”。一個人的夢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的總開關(guān)。一個紀檢干部,他選擇了這個工作,他也就選擇了一種人生方式和態(tài)度,這就要求紀檢干部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內(nèi)心的信念,堅持原則,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趨利媚俗,不畏權(quán)貴?!耙裰帕⒂诓粩嗯拇虻木蘩酥暗慕甘?,它巍然不動,馴服著它周圍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認,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一些干部喪失了立場和原則,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個人如果夢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場,迷失方向,《沉思錄》告訴我們,那他的結(jié)果將是“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你將是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信念決定方向,我們要堅守信仰,身處逆境時不泄氣,不放棄,身處順境時不驕傲、不折騰。要堅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社會,講黨性,顧大局,克服急躁、消極和抱怨的情緒,要堅定心中的夢想和信念,理性地認識自我的職責和義務。正確地運用好手中的權(quán)力,履行好神圣職責,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氣概和勇氣去完成夢想,成就事業(yè)。

紀檢工作是一種特殊的事業(yè),應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們不能冷眼旁觀,更不能消極和泄怠。《沉思錄》告訴我們“當你做擺在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于任何別的事情?!薄爸灰覀冏裱硇孕惺?,便無所畏俱,因為只要我們是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對于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堅持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堅定地“懷著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做手頭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我們要珍惜好崗位,堅持清醒,遇到詆毀不失志,遇到苦難不自卑,要榮辱不驚,經(jīng)得起風浪;一份權(quán)力就是一份職責,在其位謀其職,我們要加強學習,不斷進取,在實踐中總結(jié)新經(jīng)驗,探索新辦法,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耕好手中的“職責田”。

引用書評的話:“《深思錄》是一本能夠安頓靈魂的書,是一本能夠啟迪智慧的書,更是一本能夠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凈和高貴的哲學自省書”。愿各位紀檢干部能從此書中得到啟發(fā),不斷修煉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強道德和人文修養(yǎng),堅持寬廣的胸懷,以從容豁達的心態(tài)、理性清醒的認識,飽滿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創(chuàng)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二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盡管隨著時間流逝,奧勒留寫書時的歷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來源已經(jīng)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難,可是我們?nèi)匀荒軌驅(qū)W到很多的東西。沉思錄這本書本來就由許多只言片語組成,可是正是從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讓我們吸取到精神的營養(yǎng)。

書中闡述了很多人應當具有的可貴品質(zhì),比如,卷一中所說的奧勒留的親友們所具有的品質(zhì)。有的人堅持仁愛寬厚,學會活的慢條斯理,為他人著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親切和藹又莊重威嚴。有的人低調(diào)樸實,不故弄玄虛。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們?nèi)ソ梃b??墒钦嬲顬榭少F的,不正是馬克奧勒留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長處的個人素質(zhì)嗎良好的品質(zhì),不只在于它讓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質(zhì)的人身邊的人生活地更愜意的環(huán)境,也在于,給擁有良好品質(zhì)的人一個與環(huán)境更加適應的機會。這正是倫理的意義吧。

讀一本書,有的是學會技巧,有的雖然不能讓人學會技巧卻能夠真正的使人的內(nèi)心發(fā)生改變。沉思錄是一本具有改變?nèi)藘?nèi)心的力量的書。

讀沉思錄,讓我改變了自我的觀念。對善良,或者對自我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影響。在之前我一向以為,善良就是盡量讓別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學著尊重自我的理性。將理性與道德結(jié)合起來。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做事情。當然,依然沒變的是時刻記得盡量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正如書中所說,“不能被欲望驅(qū)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于與野獸無異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為一個人,自我將要做的事情是否對自我有益?!?/p>

對一本書,不一樣的人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人說沉思錄是一本哲學的冊子。在我看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對于自我生活方式的啟迪。它教會我們做一個冷靜而又達觀的人人是感性動物,上天在給予我們感情的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要衡量并且計算用不一樣的方式行事的得與失。

書中很多地方給我們做什么樣的人供給指導:“時時處處只注意自我的行為正當、高貴和良善的人,他的心靈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窺探別人的內(nèi)心的黑暗,不要左顧右盼,而只是筆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這句“在別人問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時候你能夠毫不猶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說出來?!蔽颐靼走@些事情很難辦到,可是至少它們供給給我們一些思路,讓我們?nèi)シ词∽晕业男袨?。我常常把這些話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認,人們常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無謂的抱怨之類的東西,可是,這類事情,是經(jīng)過仔細研究能夠避免的?;蛟S有成就與無成就的人的區(qū)別,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由于自我的無知,很多地方還讀不懂,可是這并不影響自我從書中獲得一些東西。比如馬克奧勒留一向在講與神性相連通的理性,或許他本來是要討論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的問題,可是對于我個人來說,了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經(jīng)是很大的收獲了。

其實自我的收獲,或因為零散難以陳列,或因為抽象難以表達,所以上邊說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讀完這本書,更加堅定了我讀更多的書的信念,我將會在下學期嘗試著讀更多的書籍,盡量完成自我大一時為自我制定的讀完一百本課外讀物的閱讀計劃。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三

在娛樂至死的現(xiàn)代,每一個明星的動向都是一場吃瓜群眾參與的風云盛會,此起彼伏的光影,讓很多人樂不思蜀。沉思,對于吃瓜群眾來說是一件非常浪費時間的事,看別人的熱鬧遠遠比書寫自己心靈的獨白來得重要。

“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基本上與烏合之眾無關(guān),這些都是哲學家們的事,別人寫好了,然后拿來就用,以示自己還是蠻有水平的。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擁有凱撒稱號的羅馬皇帝。正是看了《沉思錄》后,我才知道凱撒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人,而是一種稱號。馬可·奧勒留是一位凱撒,他不是與埃及艷后有曖昧的那位凱撒,他是著名的“帝王哲學家”。從《沉思錄》中可以看出,他對情欲非常的有節(jié)制,他更愿意把在朝堂之外時間用來思考。

《沉思錄》與其他哲學書不太一樣,它并不深奧晦澀,相反,它是非常容易讓人讀懂和理解的。最讓我驚訝的是,生于公元121年的馬可·奧勒留對于“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卻是如此的超前:他認為人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組成的,死后重新分解為原子歸于宇宙。要知道在中國古代,我們的帝王們都在追求長生不老,追求萬萬代的傳承,與此相比,馬可·奧勒留簡直就是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在《沉思錄》里,我看到了這位羅馬皇帝的智慧:“假如你真的愛自己,那么你應該去愛自己的本性及其隨之而生的意志。那些對自己天生才藝如此熱愛的人已經(jīng)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竭,他們甚至連洗澡和吃飯的時間都擠不出來;而你對自己本性重視的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雜耍演員對雜耍事業(yè)、舞蹈者對舞蹈藝術(shù)、財迷對錢、愛慕虛榮者對虛榮本身的重視程度。”

自古以來,抱怨從來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看得清自己的人和做擰得清的事。馬可·奧勒留用他的非凡的軍事才能平定了他在位期間的無數(shù)次戰(zhàn)爭。他的地位和智慧并沒有讓他沒有朋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沉思錄》本來是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看的,在他臨死的前三天,他和朋友們一起談論宇宙、神靈及人生的深奧哲理,當他起身奔赴戰(zhàn)場之前,把這份手稿留給了朋友們,所以現(xiàn)在的人們才可以閱讀到這冊充滿智慧的書。

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空有一肚子的才華卻遇不上伯樂,馬可·奧勒留說:“你說,人們根本不能欣賞你犀利的智慧。事實的確如此。”當有人抱怨人生不如初見時,馬可·奧勒留說:“失去只是另一種變化的形式?!薄胺材闼娭?,都將迅速消亡,那些目送過一切崩潰的人也不久于人世?!碑斢腥吮г购芏嗍虏还讲缓侠砩踔潦菬o用時,馬可·奧勒留這么說:“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處?!薄澳阌质菫榱耸裁茨康亩鴣淼竭@個世界的呢?”

“我喜歡用歡迎的眼光去看待世事并欣然接受一切,且根據(jù)事物的價值使其充分發(fā)揮作用。”馬可·奧勒留成為羅馬皇帝這一段時間,就如他的所寫的這句話一樣,他給古羅馬帶來了輝煌,《沉思錄》讓他成為了比帝國更完美的人。

世界仍然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我也想像馬可·奧勒留一樣:“隨便把我放在什么地方,因為,在那里我能使我心中的本性仍保持安寧與平靜,換言之,感到滿足,只要它能依循其自身本性去感知與行動。”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四

當然,在《沉思錄》中,這樣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細說,恐怕要耗盡我的余生。

第一,適者生存。

第二,挺住精神。

第三,寡欲多福。

第四,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么。-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五

《沉思錄》的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被譽為“帝王哲學家”。作為古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學派斯多葛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時坦率真誠便贏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為了皇帝的后嗣,最終與維勒斯共享皇權(quán),但是顯然后者不如奧勒留名垂千古。

馬可·奧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羅馬帝國正處于一個衰亡崩潰的時代,戰(zhàn)亂頻繁、災害不斷更為加劇了這一趨勢。即使他夙興夜寐,堅定不已地工作,也無法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面對一個時代的悲劇,他大多數(shù)時間不是呆在羅馬,而是在邊疆或行省的軍營里?!冻了间洝芬簿褪撬麑懡o自己的書,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寫給讀者的“我……”由此,他對于人生、宇宙與帝國的思考也摻雜了斯多葛學派的特色,面對亂世,更希冀個人的品德來獲得自我撫慰。

他是羅馬皇帝,也作為這一哲學學派的一個代表,另一個著名代表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兩個人的出身與社會地位極為懸殊,但是并不妨礙他們擁有共同的一個生活狀態(tài)。從書中隱約透露出來的,對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著極為繁重具體的描述,但是對于一個時代來說,并不足夠。

這本書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尤其是積極進取的年輕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這里面強調(diào)的是個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這個作為磨礪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嘗試運用你的觀察與理智去教化他人。當然,這種處事方式需要極大的克制與自持。因而,他更適應一些需要時刻謹慎與保守主義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個人一個自我反省與避免犯錯的參照。而且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層面也適用于國家層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種世界主義的包容心態(tài),也確實值得后世借鑒。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出演一臺戲,終究有謝幕退場。這就是人的命運,不管準備好與否,都該為后來人騰出地方?;蛟S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提供我們的人生思考是極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這也是??滤f的“生活美學”與“自由實踐”。換言之,運用你的理性與道德智慧,追求一種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六

《沉思錄》是一本寫給作者自己的“筆記”,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意外地”給所有人呈現(xiàn)了一個人赤裸裸的靈魂。后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獲得了這筆精神財富。

我時常在感到浮躁時撿起這本書,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我在從中得以窺見我的靈魂,所有丑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羅曼·羅蘭似乎是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講過,讀書是在讀自己或者是在檢查自己,而不是在讀書,這句話用在這本書上尤其適合。有心人都可以在這本赤誠的反省書中照見自己的靈魂。歷史上并不是只有這一本剖析自己靈魂的書,后世的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汀也寫過《懺悔錄》,近代的法國哲學家盧梭也寫過《懺悔錄》。但不同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并沒有打算把《沉思錄》公諸于眾。因此《沉思錄》中重復的道德說教是更為真誠和動人的:這是一個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誡自己應該如何生活,最終在自己的靈魂中刻下這些信條。因為如同馬可奧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遺忘也是強大的習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訴自己才能記住。他寫道:“你時常怎樣想,你的靈魂便是怎樣的模樣,因為靈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第61頁)。

回頭再看看馬可·奧勒留的身世,他是歷史上被譽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最后一位,而羅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他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長大,衣食無憂,很難想象為什么出身于這樣階級的人會選擇“斯多亞式”(另譯: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當你聯(lián)想到另外一位偉大的斯多亞派思想家愛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隸階層。當然,我并不是在奇怪居然有個奴隸成為了一個哲學家(因為蘇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貧如洗,雖然他不是奴隸),而是在奇怪一個位高權(quán)重,甚至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quán)的人居然成為了一個哲學家,而且是斯多亞哲學家,而不是(更有可能發(fā)生的)伊壁鳩魯主義者(字面意思上的享樂主義者)!斯多亞哲學流派,廣為人知的是它的禁欲主義觀念。(這個哲學流派是希臘化時期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此外還有伊壁鳩魯主義、懷疑主義、柏拉圖主義等等或多或少地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哲學的流派。)斯多亞學派主張宇宙是統(tǒng)一的實體,是一種有秩序的、規(guī)律的整體。這是一種古老的宇宙觀,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諧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為物質(zhì)的總和的宇宙)。這種觀點相信存在一個宇宙的原則,即自然法,而人作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應該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為其部分的人也應該理性地生活。奧勒留寫道:“你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你從何處來便將消失到何處去,也可以說你將經(jīng)過一番變化而回復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第39頁)。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亞主義者認為我們應該摒棄生活中的欲望、激情,不貪圖享樂,因為人的本質(zhì)是理性的。這樣的教條直覺上更適合于貧寒的人,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沒有更多可以失去:他們沒有名譽、財富、權(quán)勢。相對來講,作為一個帝王,奧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則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說,他可以擁有所有他想擁有的東西(當時)。試想一下,在今天,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是中產(chǎn)、上層階級),能夠絲毫不留戀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東西嗎?對于我們來說,盡管生活中有諸多不順,也會眷戀所擁有的東西,比如各種廉價的娛樂。當然,你也可以說,或許他厭倦了所有東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棄甚至更為簡單,那么,現(xiàn)在又有幾個應有盡有的名人放棄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來。19世紀的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有名言:權(quán)力導致腐敗,絕對權(quán)力導致絕對腐敗。財富和名譽可以類比之。因此,奧勒留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成為一個斯多亞主義的哲人是極其難得的。

在這本《沉思錄》中,可以窺見一個偉大的靈魂是怎樣的,他寫到死亡:“死,和生一樣,是自然的一項秘密——幾種元素的組合,又離析成為那幾種元素——絕不是什么可羞恥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動物的本質(zhì),與人生的法則亦無任何抵觸”(第37頁);寫到為人處事:“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他們不能分辨善與惡。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麗的‘善’的性質(zhì),那丑陋的‘惡’的性質(zhì),那和我接近的行惡者本身的性質(zhì)——他不僅與我在血統(tǒng)上同一來源,而且具有同樣的理性與神圣的本質(zhì)所以我既不會受他們?nèi)魏我粋€的傷害(因為沒人能把我拖累到墮落里去),亦不會對我的同胞發(fā)怒而恨他。”(第14頁)寫到如何生活:““隨時下決心,像一個羅馬人像一個大丈夫似的那樣堅定,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嚴肅而不虛驕,要懷著慈悲、自由與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違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動,避免一切虛偽、自私,以及對自己一份命運的抱怨?!保ǖ?頁)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依舊能夠從他(以及其他東西方偉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學到一些人生智慧,這真是一種神奇的事。畢竟人類的生活方式、知識水平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蛟S的確是有一種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恒的。歷史上只有少許人在思想的盡頭發(fā)現(xiàn)了它。而普通人既沒有發(fā)現(xiàn)它也沒有興趣發(fā)現(xiàn)它,畢竟“存在”已經(jīng)足夠美好,不一定要發(fā)現(xiàn)“本質(zhì)”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較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亞哲學是關(guān)于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學之一。它的倫理學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關(guān)于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認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節(jié)制、公正,擁有這些美德,人就能過一個好的生活,甚至來講,斯多亞哲學所教導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夠。或許我們不能放棄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們快樂的事物,但同時也能認識到,就算沒有這些外在的事物,一個人也可以過一個充足的生活。如奧勒留所寫的:“所以從今以后,你該隱退到你自己那塊小天地里去,不要過分緊張,不要急躁,要從容自持,要像一個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公民,一個塵世凡人,那樣地去面對人生?!?/p>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七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的《沉思錄》,是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對事物、對人類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認識的一種心靈解讀,是追求靈魂凈化和內(nèi)心和諧安寧的思維記錄。對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該如何應對浮躁的世界、正確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頗有啟發(fā)和收獲。讀完此書,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發(fā)和思考:

《沉思錄》作者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結(jié)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反復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恒地織著與你相關(guān)聯(lián)的線。這種樸實的辯證唯物論思想,對于當前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人是理性的,就應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與宇宙世界的關(guān)系是個體和整體的關(guān)系,每一個個體的優(yōu)劣關(guān)系著整體的和諧和穩(wěn)固,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己,對待構(gòu)成社會環(huán)境的人們彼此友愛、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關(guān)愛和理解,因為組成社會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個性和脾氣,同時也會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緒。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了自己對整體的作用和力量。如禮貌潔凈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huán)境衛(wèi)生,雖然事小,但作用和好處巨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會影響到他人和社會整體,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隨意和一味地責怪他人,應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會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以用心的心態(tài)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不再孤單寂寞。

《沉思錄》強調(diào)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事情,遵從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強調(diào)有原則、講仁愛,學會原諒和理解。我們的黨是堅守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我們的組織是有鐵的紀律和嚴格原則的,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就應自律自愛自尊,堅持原則,做到最好。但我們的每位黨員都是一個個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覺地做錯事情,我們就應學會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人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講教條,而是就應體現(xiàn)鮮活的人的特點,在堅持原則的基礎(chǔ)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忙、相互促進,團結(jié)一切能夠團結(jié)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講原則,而是學會換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讓每一位成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自發(fā)地產(chǎn)生回歸感,自然而然地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沉思錄》強調(diào)的師法自然、個人和整體的關(guān)系,對我們的科研團隊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蒲行枰獎?chuàng)新,需要突破?,F(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科研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一項具有先進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將涉及多學科、多領(lǐng)域、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技術(shù),單靠一個人是很難較快地完成的,需要團隊的協(xié)作和配合。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創(chuàng)新團隊,必須是一個由各種人才和具備多學科知識的專家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特點,每個人都有思想閃光點,不要忽視任何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靈感都將可能成為科研創(chuàng)新的核心和突破點。一個人的潛力不是萬能的,科研工作者就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師法自然,深入實際,激發(fā)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潛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資源,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開創(chuàng)實質(zhì)性的突破和進展,也才能最大程度發(fā)揮科研創(chuàng)新的力量。

笑對人生通讀《沉思錄》,個人的總體體會是,眾生平等,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善抑惡,修身養(yǎng)性,以平和寬容的心態(tài)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于承擔。用自己一顆高貴、仁愛、真誠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喚良知的回歸。學會自律知足,知足常樂,就會驅(qū)趕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緒和受傷的心靈,平和地處事,生活就會有較強的滿足感,不抱怨,朝著正確的方向勇往直前,樂觀生活,笑對人生。

讀完《沉思錄》,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憂郁,總感到作者在高貴、沉靜心靈背后的一種無奈,應對無能無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動地理解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奮感。全書貫穿著“我做好自己即可,別人或身外的事我無能為力”的一種思想,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要惡人不作惡,就像讓無花果不結(jié)果一樣不可能,我們只要完成自己的義務就夠了,這是我不贊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視而不見,放任自流。每個社會的人不僅僅有自律義務,也更有一份社會的職責。一個良好社會的秩序,是依靠懲惡揚善維持的,若當滿大街都是小偷,卻沒有人去見義勇為,沒有人阻止,社會就將陷入一片混亂,人們的生活就將極不穩(wěn)定。對于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我們就應發(fā)揮一切能夠發(fā)揮的力量,用心地阻止和糾正,勇于與不良現(xiàn)象作斗爭,維持社會正義,維持社會穩(wěn)定,維持我們完美的生活環(huán)境。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八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jīng)被風刮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guān)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后,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xù)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么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lián)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于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贊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yōu)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p>

對于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這是一種屬于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存活著,時刻等待著爆發(fā)。神明對于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著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jīng)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著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fā)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難的壓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九

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nèi)憂外患,沒什么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為軍人,他戰(zhàn)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guān)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gòu),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于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學,在于這部《沉思錄》?!冻了间洝烦蔀楣帕_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后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tài),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彼偸沁@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diào)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如果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tǒng)一起來。他關(guān)于人的德行的強調(diào)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diào)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十

世界上很多哲學家在不間斷地探討人生問題,人活著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么?至今沒有答案。‘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好像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畢竟人與動物有區(qū)別,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為了信仰和事業(yè)甚至為了愛情,不惜生命,也有人茍且偷生,一輩子混日子。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說過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的?!边@句話代表了大部分人群思想。今天的文明社會,很多人信仰宗教,把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神靈、上帝和佛祖上,驗證了‘命與天’的關(guān)聯(lián)。20xx年前一位叫馬可·奧勒留的古羅馬皇帝,在戎馬生涯中記錄了一本《沉思錄》。他崇拜神明,但在生與死問題上有其獨特的看法,他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shù)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shè)了靈魂的階梯,他竭力用自己的語言試圖解答‘人活著為什么’‘生命究竟有無意義’這些問題。這位帝王的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和未來的社會都將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同樣會令后人敬仰。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數(shù)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思索和尋找這三個古老的哲學命題答案。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結(jié)果,是微觀物資自然結(jié)合演化的結(jié)果,它經(jīng)歷了復雜的結(jié)合過程和時間考驗,也可以這樣認為人從自然中來,最后回到自然中去?!冻了间洝纷髡哒J為:“人生也是這樣啊,昨天或前天你出生時從宇宙那里得到呼吸的本領(lǐng),有朝一日你又要將它還回去,從哪里得來的,便還到哪里去”。這個觀點實際是人們對人生的一個基本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你就不會懼怕死亡。小說《紅樓夢》中的主人公賈寶玉他自己并不知道是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甚至感嘆“活著真沒有趣兒!”他是一塊多余的石頭,最初由一僧一道帶來,最后又由一僧一道帶走,‘既從空中來,應向空中去’。單從故事表面上看覺得荒誕無稽,但它揭示了人從哪里來還得到哪里去深邃的哲學道理。

“人生是一場戰(zhàn)爭,一段旅途?!弊匀唤缋锢ハx,出世以來就靠自己覓食,它的母親只是提供了一個有食源的環(huán)境,能否生存全靠自己去努力。人比動物要優(yōu)越得多,在幼年、少年完全由父母精心照顧,但仍然避免不了疾病的侵襲。人的一生除了要與疾病磨合外,還要與自然災害相斗,與人相斗也是常事,特別是踏入社會后會遭遇各種風險,甚至會遇到惡人的傷害。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敘述了生物界“必得進行生存斗爭而不免遭遇重大的死亡?!边@是一場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即適者生存。人類也是一樣?!吧畹乃囆g(shù)與其說像是跳舞,不如說更像角力,因為人生不可預見,必須牢牢地站穩(wěn)腳跟,準備應付四面八方的攻擊?!币虼?,從廣義上講人生確實是一場戰(zhàn)爭。人生也是一段旅途,人生經(jīng)歷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就像行路一樣,有時很順利,有時也很艱難,當你即將走完人生時,你會感嘆:“人的生命如此短暫”。

“人生便是朝生暮死”這個論點是對生命過程的高度慨括?!叭松呛蔚榷檀?,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灘黏液,明天也不過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塵。”生死之間不過一線之隔。“死和生一樣,都源于自然的奧妙?!比说纳c生物界一樣是有限的,一切源于自然的一種轉(zhuǎn)換,終究會走向死亡,“生命像割刈成熟的麥穗,這一批長出來,那一批倒下了。”人一出世,就一天天向墳墓靠近,雖然有過它的旺盛期,但很快就會衰退直至死亡。美國的企業(yè)家史蒂夫·喬布斯有一句名言“記住,你即將死去”,這是在告誡人們,生命是暫短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隨你的心靈和直覺,也正是生命意義所在。

“死后最長久的名聲微不足道”“所謂的‘名垂千古’是什么呢?只是虛無罷了?!焙芏嗳嗽谌松凶非竺?,總想留下痕跡和渴望美名,沒有想到人死了什么也帶不去,即使留下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會逐漸淡忘?!冻了间洝分嘘P(guān)于名聲有很多敘述,作者認為追求名聲是不明智的,他既對自己要求,也是對世人告誡:“無論如何要謹記:你和別人都會很快死去,不久之后你們的名字也將被后人忘記。”中國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有一句名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比松拖聒櫻阍陲w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三國時期軍事家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比绻豢吹司蜁ブ鞠?。人生在世不可為名利和名聲困惑,盡管你在世的時候名聲大噪,死后也會被人遺忘。名利也是一樣,生前獲得了巨大財富,死后你卻享受不了,即使幾代親屬繼承,最后也將散盡。人活在世界上,應該努力去探求生活的意義。

“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好人”“做一個樸實、謙虛的人”。一位古代的皇帝的思想境界超過了現(xiàn)代受過教育的人,他努力從哲學中去尋求生命的意義,他沒有故弄玄虛,而是從生活中點滴做起,他從他身邊人和親屬中學習別人長處和優(yōu)點,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成為這樣的人吧:樸素。善良、嚴肅、高尚、不做作、愛正義、敬神明、溫柔可親、恪盡職守。”當他把生死看透后,并沒有消極對待現(xiàn)實,而是在盡自己的責任,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抓緊時間奔向自己的目標?!叭粢蛊返抡橛谕晟?,就要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末日,既不放縱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顯得虛偽。”“不管別人說什么做什么,我自己一定要做個好人”他就像一塊裴翠,始終保持著天生的光彩。

讀完了《沉思錄》,深感人生短暫。如果始終選擇在無意義的生活之中就猶如一具僵尸。其實在生命未結(jié)束時有很多事情值得人們尋求,“追求更優(yōu)雅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要用盡自己的才華多創(chuàng)造一點美。”無論結(jié)果如何,你努力了,你沒有浪費時間。人生要像一盞燈一樣,不到熄滅就不會失去光芒。

記住馬可·奧勒留留下的一句話吧:“好好把握那只屬于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現(xiàn)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能平靜、安詳?shù)囟冗^你的余生,成為一個與你內(nèi)在的神明和諧一致的人?!?/p>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十一

監(jiān)視自己,反思人生的一本書,雖然是西方歷史哲學,時下依然值得再三品味。對于道理,讀過的人大都能明白,但能夠時刻約束提醒自己的卻少之又少,并非人們不想做,很多情況下是想做而做不完善的。所以,讀了這本書,懂了這些道理,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對世事的那種平和的心態(tài)和對職責的那份執(zhí)著的堅守。

尋找思想的源點??赐陼?,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在想,為什么一個去世已經(jīng)這么久的人,他所說的話仍然對我們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他們生活的時代跟我們不同,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跟我們更是差之千里,但是他們的思想,他們曾經(jīng)實踐過或者未實踐過但在努力實踐的想法,他們對人、事的評判及其思考的方式,穿越千年的時空障礙,仍在對我們發(fā)揮作用,而且常常讓我們感覺到汗顏。許多時候我們認為我們已經(jīng)很現(xiàn)代,但是總是在直面問題與困難的時候不得不回頭去看先人的思考。歷史及過去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要大的多。我們老是把歷史當作包袝想把它甩掉,但每一次我們又都從故紙堆里去尋得靈感與支持。我們之所以努力想辦法去忘記過去,那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們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個時空上的錯覺,生活的變化可能會很大,但心靈與思想的變化比我們想像的要小。

生命因堅守而倍顯高貴。對于時光飛逝、時不我待,必須緊緊抓住現(xiàn)在來思考和完成最重要的事情,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有一些論述,今天讀來仍具有極強的啟迪和教育作用。馬可?奧勒留說,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shù)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xiàn)在所過的生活。唯一能從一個人那里奪走的只是現(xiàn)在。如果這是真的,即一個人只擁有現(xiàn)在,那么一個人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并不擁有的東西。(在人的生活中,時間是瞬息即逝的一個點。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后一天度過。塞涅卡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他說一個人要是因為自己未能在千年之前就活著而放聲大哭,你不認為他是大傻瓜嗎?那么,為自己不能再活一千年而流淚的人,同樣也是大傻瓜。這兩個時期——你尚不存在的時期和你將不再存在的時期——是毫無區(qū)別的。你進入的是此刻——假如你要讓它更長一點,你又能把它變得多長呢?人類的壽命,馬可?奧勒留時代一般只有四十年,現(xiàn)在社會一般也不超過百年,在這有限的生命里,我們確實應該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

寧靜致遠但有所追求。作者反復要求自己要寧靜修心,專注現(xiàn)在的工作,時刻關(guān)照內(nèi)心,動機要高貴,行動要正直。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古話:“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馬可?奧勒留說:“當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于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純凈,仿佛你必定要把它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欲望亦無所畏懼,滿足于你現(xiàn)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于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jié)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任何人能組織這一點?!被蛟S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這樣去做的,但是作者以如此樸實卻深邃的文字把它表述出來,回過頭看看,確實如此。作為一個人,必須要有所追求,給自己定一個人生的目標,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地去努力,去追趕,享受拼搏而帶來的充實感,享受這種過程,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天,但不苛求結(jié)果。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心靈因?qū)庫o而溢散甜美。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職場的競爭,每個人都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人們交談中說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累”,身體累,心更累,終日為生計而奔忙,為享樂而追逐,可真正的快樂在哪里呢?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馬可?奧勒留告訴我們,“如果外部事物讓你煩惱不安,那么請你注意,使你心情煩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把它打發(fā)掉的?!闭f到底,一切都是意見,一切事物都在于你怎樣看待它。你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你就會獲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面對世事的煩惱,歲月的蹉跎,只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就能如海邊峙立的礁石,巍然不動間,已讓狂風巨浪馴服于腳下。這是一種心靈的獨守,更是一種境界的升華。

心中歸于平靜,對他人更寬容,對自己更節(jié)制,對困難無所畏懼,對榮譽更釋然,對生死更坦然,于是生活更珍惜每一秒的時間。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十二

我利用這個寒假的時間閱讀了《沉思錄》和《瓦爾登湖》這兩本書。雖然這兩本書都讓我受益匪淺,但是相對于《沉思錄》嚴謹?shù)恼軐W思考,《瓦爾登湖》里作者恬淡的生活和自己重塑的過程讓我感觸更深。

在一個變化迅速的時代,真有一種危險,那就是信息靈通和有教養(yǎng)是互相排斥的兩件事情。要信息靈通,就必須很快閱讀大量只是指南手冊之類的書。而要有教養(yǎng),就必須讀比較少量的書,那是不同尋常地發(fā)生過,思考過,感覺過的人寫成的書,這樣的書必須慢慢地讀,并且慢慢地去欣賞。而《瓦爾登湖》正是這樣一本值得慢慢欣賞的書。

書中梭羅用質(zhì)樸的聲音,歡快自信的語調(diào)告誡我們,一億人當中才能一個人生活得詩意而神圣。讀過《瓦爾登湖》才懂得何謂深邃純凈無雜質(zhì),有時我覺得它比蒙田的隨筆,紀伯倫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領(lǐng)略智慧之美。梭羅心中充滿理想與激情,他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純潔,人可以返璞歸真,達到完美境界,堅信只有在簡樸的生活中才能感覺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尋找自己。

《瓦爾登湖》是真正偉大的作品,它能夠直通你的心靈,深入你的骨髓,熔鑄到你的整個品性和人格,甚至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當然,你得用心去進入。梭羅在《湖》中這樣寫到:“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并不是宏偉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邊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但是這樣一個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稱,值得給予突出的描寫。這是一個明亮深綠色的湖,半英里長,周圍約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積約61英畝半?!蓖撟匀辉倨匠2贿^了,但它時刻喚醒著我們記憶中的那份風景?!八f話語氣很輕,帶著幾分癡傻:我也沒有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幸福無涯?!?/p>

梭羅眼中的湖不僅僅是一個湖,而且是一個充滿著性情的湖。因為“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側(cè)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淺。湖所產(chǎn)生的湖邊的樹木就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這樣欣賞風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卻常常是失望的。后來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瓦爾登湖,而且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其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瓦爾登湖。

當然,梭羅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而我們卻從他那里發(fā)現(xiàn)許多的光亮。他在《閱讀篇》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個比褻瀆過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時晨,他一定是已經(jīng)對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著一條降入黑暗的道路?!痹凇洞禾臁分兴终f:“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自由地生活?!焙孟袼诮o我們眾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彼罅_好像對生活有一種妙悟,是的,一種真正的人生妙悟。這種妙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瓦爾登湖那里思得來的。誠如他在書中的《結(jié)論》指出那樣:“至少我是從實驗中了解到: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jīng)營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p>

梭羅《瓦爾登湖》的意蘊,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學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說,怎一個“細”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種審美體驗的全面與細致。梭羅詩意的散文與川端散文的小說都要在虛靜中閱讀的,在虛靜中才能體悟到其中的好處。

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有這樣一段話。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的面對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惡語詛咒它,它并不像你想得那么壞,當你最富有之時,卻是你最貧瘠之日,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哪怕在天堂之中他都能找到錯誤,你縱然是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在濟貧院里,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和榮幸的時光。黃昏的霞光照射到濟貧院的窗戶上,如同照射在富戶家的窗上一樣耀眼奪目,門前那早春的積雪同在消融,我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的宛如皇宮里一樣,生活的若此開心而又如此滿足”。

只愿我們都能像梭羅一樣,在寂寞的人生中活出充實的自己。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十三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后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我今天有幸讀到了這本書給了自己一些人生啟發(fā)。

《沉思錄》可以說是一部自我對話錄,一個人的自剖之語,一部私人日記。多年來他的帝國一直動蕩不安,危機四伏,甚至可以說兵荒馬亂,加上軍隊的內(nèi)訌,他的年輪幾乎是在戰(zhàn)車下轉(zhuǎn)動的,他的身體也十分疲憊。盡管所到之處,人們都在高呼“皇帝萬歲!”但皇帝本人卻深知來日不多,一種壯士一去不復還的預感徘徊在他心頭。不過他早已作好隨時放棄生命的充分準備。作者利用四方征戰(zhàn)與政事辛勞之間的片暇,記錄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開啟了別樣的風景。遠古與當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進取終難替代內(nèi)部心靈的安頓。今天,當工具理性與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時,我們更有必要從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故園。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nèi)心的意見,并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作者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nèi)居羞@些品性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惡性質(zhì),知道前者美,后者丑的人。作為知道做錯了事的人的本性是與我相似。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說得一樣,人畢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也知道善惡美丑。但有人卻偏偏選擇了從惡。作者說:不論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這段時間來清除靈感上的陰霾,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我們每天都要進行反思,我們每天做了什么。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時間也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我們剩下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在衰老之前,我們應該要保持理智。

讀了《沉思錄》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沉思錄英文版讀后感篇十四

其實我是更喜歡讀小說的,但偶爾也會附庸風雅地讀點其他書籍,就象網(wǎng)絡紅人鳳姐的搞笑名言“我經(jīng)常看的都是社會經(jīng)濟學和一些文學類的著作!比如說《知音》和《故事會》”。

但《沉思錄》除外,這是我自覺的想去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獲的越多,并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于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shù)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shè)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為我們凈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zhì)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瑯瑯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边@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志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說得好,有大師風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后,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啟發(fā)與品味。不要說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xiàn)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88056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