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留下閱讀記錄、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的一種方式。寫讀后感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書籍內(nèi)容進行解讀,深入剖析其思想和價值。以下是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從中你或許能找到你的寫作風格。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一
此書共分為兩部分,在書中楊絳女士關注了神和鬼的問題,人的靈魂、個性、本性,靈與肉的斗爭和統(tǒng)一,命與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融會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則由注釋《寫在人生邊上》多篇散文構成。在《論語趣》一文中,楊絳女士提到,錢鐘書先生和她都認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顏回,最不喜歡的是不懂裝懂、大膽胡說的宰予。
“有修養(yǎng)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shù)臐M足或發(fā)泄,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qū)使?!边@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xiàn)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后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jīng)歷什么,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yǎng)了。其實對于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我并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yǎng),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yǎng)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沖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艔?,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yǎng)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后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jīng)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并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為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也正是因為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后,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yǎng)往往體現(xiàn)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yǎng)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yè)都有各種職業(yè)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xiàn)在作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zhì)的軍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二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nèi)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nèi)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jīng)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fā)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nèi)涵引申。
曾經(jīng)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yǎng)。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霸鵀殪`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tài),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個人的晚年能夠有幸福快樂的回憶。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三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于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于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為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yī)院病床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后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著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后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后對孩子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因為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為什么喜歡楊絳先生?因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jīng)歷中讓我感受到活著可以這么好,這么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發(fā)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fā)。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xiàn)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蹲叩饺松吷稀返那把灾?,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于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斗爭又相互統(tǒng)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xiàn)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jīng)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qū)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為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四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jīng)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fā)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nèi)涵引申。
曾經(jīng)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五
《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的創(chuàng)作,前半部分的自問自答的形式,先探討了神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全書的'大前提,如果不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不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那么之后的靈魂、命運、信仰等問題根本無從談起。接著楊絳先生對本書所談的“人”進行了界定,即人世間每一個具體的人。并且每次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都會先進性定義,如“靈魂”、“個性”、“本性”、“靈性良心”等。并且有問有答,內(nèi)容層層遞進,絕沒有隨意的篇章,邏輯嚴密清晰。這本書不是學術論文,但是楊絳先生卻依然以作學術論文的態(tài)度和嚴謹對待。
如果問及崇拜的偶像,我必答楊絳先生無疑。在她身上總能看到閃光點。胡河清曾贊嘆:“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睏罱{先生一生在探尋的過程中審視自我,關注內(nèi)心,不讓生活拿走自己的想法,磨平其棱角,還要保持對自我的肯定與欣賞,保持對人生的努力與堅持,所以她的人生自帶光環(huán),閃閃發(fā)光。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六
一位百歲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邊界,向后是這一生的酸甜苦辣,書中所寫的關于肉身與靈魂的看法,關于人間百態(tài)的點滴感悟,凡此道來的娓娓話語都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p>
關于生命的思考,楊絳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尋,肉身在不斷衰老,而靈魂卻在不斷升華,當身體走向盡頭的時候,靈魂又該如何安放?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命是無止境的。
關于教育,楊絳先生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長歷程及女兒的成長都是最好的印證。關于婚姻,楊絳先生認為無論何時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應該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會久伴。
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每一程都會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對于我來說,二十多歲的年紀,談一輩子太長,談人生閱歷太淺,能做好的只是堅定腳下的路,無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邊上,啟迪心靈,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七
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對楊絳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欽佩。
首先,該書是在楊絳先生96歲時寫成,也許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jīng)病臥于床,無心學術,抑或是早已命歸西天,去了另一個世界。可又正是這個年紀,正是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對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楊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這一本書。
對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價值,楊絳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貢獻,而是本身身為人、身為萬物之靈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真正價值所在,才不會因建功立業(yè)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默默無聞而自怨自艾。
書中也提到了對善惡的思考,性善和性惡,兩個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爭論。現(xiàn)在或許大都相信性惡論,于是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信任危機",就拿我們來說,好逸惡勞就是我們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惡。不到最后關頭絕不完成任務甚至到了最后關頭也完不成,這種現(xiàn)象叫"懶癌",在多少人身上,懶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楊先生在書中則是從人的本性出發(fā),提出人的靈性良心是主宰著人之善惡的關鍵。靈性良心占上風,人們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貪逸的本性,靈性良心被棄置,那這個人的良心也就輸了,內(nèi)心的欲望膨脹,往往變成極惡之人諸如希特樂,墨索里尼之類。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惡的,怎樣也變不回好的,這也是我自己認同的。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人生實苦》、《人需要鍛煉》、《修身之道》這幾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這幾篇文章,無論什么時候去讀,都不會過時,講的非常精準到位,我記得楊先生在書里不止一次提過,走到人生邊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把人生的意義用自己的理解和讀者分享,能夠有幸讀到楊先生的這本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前半部是哲學命題居多,解釋了很多哲學問題,后半部收錄了楊先生寫的小說,散文、議論文。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文學修養(yǎng)之高,無論什么文學體裁都駕馭自如,之前知道錢鐘書先生的學識淵博,讀了這本書之后,才對楊先生的學識大為贊嘆。好多年前看過楊先生的《我們仨》,時隔多年,再次拿起楊先生的書時,先生已經(jīng)駕鶴西去了,楊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極高的學者,我從內(nèi)心深處崇敬她。
這本書里我看到一個對我來說蠻有趣的內(nèi)容,就是楊先生小學的時候,關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這個倒是意外的收獲,日本現(xiàn)在的星期描述原來出處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讓我恍然大悟。我真沒想到看楊先生的書,能夠讓我多了這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舉。
我慶幸我還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問題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們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過來的,是可以變勤奮的。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八
走在人生邊上,除了年齡,還有靈魂。當然,這兩者相輔相成。希望將靈魂洗凈鉛華然后“回家”,對人生來一次深思,對生命進行拷問,到底我們匆匆忙忙來往真正的意義所在何方。
之所以會為人是因為“靈性良心”,楊先生,百歲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為人的定義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靈性良心”就可稱人。所以,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能容忍、容納很多其實不配稱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論看到了,人初生為赤子時的純白,我認為這是一種樂觀主義,努力去糾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東西。而我認為“性惡論”更加符合對現(xiàn)下人的認知,人性里最多最廣泛的是灰色地帶,首先要做的是正視,其次才是糾正。人,生來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來修修補補。這艘船上有“靈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風浪的大海上,這一點點的東西要經(jīng)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驗,風平浪靜時見不了可貴,最可貴處當在漆黑夜里的狂風呼嘯、海浪奪命中。
作為掌舵者的自己,當時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九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nèi)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nèi)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yǎng)。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霸鵀殪`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拔覀冊绱丝释\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tài),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作者:華琴。
楊絳楊先生,我在國館中看過對她的介紹,也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看過她的性格,同樣在微博里瞥見說能被稱為先生的女子為數(shù)不多?!蹲叩饺松吷稀?,楊先生高壽,即便是老了,腿腳不靈活也依然堅持寫作和閱讀。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錢鐘書先后離世的慘痛后,“我們仨”走散了,卻也依然沒有消極。她說,“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讓我想到王小波,萬壽寺里失憶的年輕人也同樣有一顆樂觀的心和自嘲的勇氣,我崇敬這些人。
她分析肉體和靈魂的關系,也論神與鬼的問題。在一個無所牽掛的老人心中,會想到這些問題,那么答案也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讀完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只是這其中的感悟,就像勞神父給楊絳的那盒巧克力,她九歲聽到的話,一直到九十歲才恍然大悟。你說孔子到底有沒有女兒呢?如果有他對他女兒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氣有點冷,讓我讀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顯赫之人。你我不過皆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快樂,即使后人記不住你。那么我們又何苦為了身后名而勞神呢?大抵俯仰無愧于天地即可。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nèi)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nèi)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yǎng)。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霸鵀殪`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拔覀冊绱丝释\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tài),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一
人老了反而沒有清閑,這是從不曾想到的。老本身已經(jīng)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再加上纏人的病,恐怕就斷送了大半光陰。還要應付親朋好友來訪,又要寫東西,難怪先生感嘆又老又病又忙。這樣的情形,還是“廢稿寫了一大疊”,令我輩汗顏。“——和自己的老、病、忙斗爭中掙扎著寫成的?!闭f這話的人九十六歲。
《前言》。
“去”是什么概念?每天都有人“去”,不相干的人無知無覺,僅限于認識的人會念叨上幾句,關系密切的人心里會空上一塊?!叭ァ钡娜四?從唯物的眼光看,人死如燈滅;從已成體系的唯心論,這人的去處不外是下地獄、上天堂、投生轉(zhuǎn)世。天堂的說法很多種,最沒意思的就是黃金鋪地,白云鮮花、清風月色,隨便拿一樣也比黃金像樣。歌唱的天使很棒,音樂本來就屬于天堂。前生的親人相聚也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前生事已了,不可以如此糾纏不休。至于未了的情緣,見一面未嘗不可,可以詳細約定來世相見的時間地點,不怕互相認不出來;孽緣就算了,錯過了也沒什么可惜。而且照規(guī)矩,似乎也躲不過,那只好聽天由命。地獄就沒什么可說的,生前種種境遇的苦楚未必有遜于地獄者,況且既然是前生因果,做的時候就注定必須擔當?shù)?,只管來就是。投生轉(zhuǎn)世,如可以選擇,曾經(jīng)想做一棵樹,溫厚沉默,陽光雨露一視同仁地照耀滋潤,但是如果有情緣未了,還是做個人,畢竟言語爽利、行動敏捷,可以淋漓盡致、快意恩仇。如從唯物論,那只好順其自然,各種元素聽天由命,趕上什么就什么罷。只是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似乎永無寧時,并沒有一了百了那么簡單。
靈魂的有無,無論唯物唯心都承認有,唯心不用說,唯物的就是那不滅的能量,轉(zhuǎn)換來轉(zhuǎn)換去,總有個東西在。
上帝或者神佛或造物的有無,說法因人而異。曾經(jīng)因什么引起過一點敬畏之心的,都承認有。不曾有一點敬畏之心,或者是愚蒙不化,或者那就是上帝本人。
鬼故事聽過許多。身體虛弱醒著的時候曾感覺影影綽綽有什么在身前身后,小時自驚自嚇,大了反而沒什么反應。也許是受了多維空間論的影響,以為自己神思渙散,撞到了另一個空間。這個理論不是迷信,是有待于證明的科學。人類的眼界有限,思維應該更自由些。身體虛弱時確實容易夢見故去的親友,這不好解釋。不知是親友乘虛而入,還是因虛弱潛意識浮上來。相見總是好事,即便夢中相見,也是彼此不忘,情義難得。
親身經(jīng)歷的怪事只有一件。某天天將黑時坐出租車回家,有那么幾分鐘時間似乎是大夢初醒,前一刻腦子里想的什么全不記得,似乎被什么亂碼似的電波占據(jù)了頻道。那一刻感覺很驚悚,似乎被偷走了時間。也或許只是過度勞累,睜著眼睛打個盹而已。
宇宙只是一粒微塵,以人的眼界難觀全貌。我們可以動用智慧,由小及大地推算,或可見一斑。比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先賢所見,定有深刻勝于我輩者,自證旁證,或許能在人生的邊緣上有所領悟。這也許就是人生的意義。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二
“有修養(yǎng)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shù)臐M足或發(fā)泄,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qū)使。”這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xiàn)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后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jīng)歷什么,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yǎng)了。其實對于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我并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yǎng),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yǎng)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沖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常慌張,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yǎng)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后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jīng)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并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為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也正是因為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后,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yǎng)往往體現(xiàn)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yǎng)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yè)都有各種職業(yè)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xiàn)在作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zhì)的軍人。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三
《走到人生上》一書于20xx年看了一點以沒多大興趣結了尾,20xx年的一月份再次拾起這本書,就沒再放下了。想知道楊絳先生在人生邊上的自問自答,期望能帶給我一些認識和思考。
整本書下來,楊絳先生的謙虛,她看問題的透徹,她一直尋求答案的態(tài)度,她一直修煉自己的努力,讓人越發(fā)的敬愛她。
命與天命,人性,神鬼,人類的文明,人需要鍛煉,修身之道,人生的價值等等問題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沒有回答,很多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卮鸩涣说膯栴}就交給時間,大約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去實踐,去證實。特別認同先生在人生的價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是的,無論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鍛煉,能做到有成績,也算沒有白來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有的人吃喝溫飽會成為問題,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歡命由天定這個詞,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實際關鍵的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是自己的認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這個主。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詞。生下來的條件,沒有辦法去改變,但是你可以通過努力,通過鍛煉通過好的性格去改變你的命運。
一直認為自由是不受約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現(xiàn)在看來,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tǒng)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學會含忍。就覺得打開了另一塊未知的思維,好像莫名覺得有點兒道理。雖然我還無從解釋。
或許是覺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過這個區(qū)域在某個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認同的一些觀點,意見暫時保留,看看伴隨時光的流逝會發(fā)生一點什么變化吧。
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越來越贊同認識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達到自己真正舒適安逸自由的狀態(tài)。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四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后,不得不感嘆:這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前輩,96歲,老病相催,在人生暮年依然不忘自己對真理、生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追問并克服很多的困難寫下來幫助后人,現(xiàn)將讀后感如下。
《走到人生邊上》是一本對人性和生活探討的哲理性散文集。在書的前言部分,楊先生的開篇就直指“死”字,她寫道:我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律都用這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楊先生在九十多歲的高齡,能灑脫地面對將來不可避免的“走了”,是一種超我的人生境界。
楊絳先生提到所謂的“靈”與“肉”的斗爭和統(tǒng)一,當“靈”即理性一面占據(jù)上風,便是顯示了我們作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戰(zhàn)勝獸性的時候;當“肉”即獸欲占據(jù)上風之時,便是顯示我們也是動物中的一員的本性。作為一個人,我們也是時刻處在矛盾與斗爭之中。人一生的修養(yǎng)與鍛煉,即是“靈”的鍛煉,也是”肉“的鍛煉?!比缫憻捯粋€能做大事的人,必須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如同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其實,也就是我們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書中,楊先生談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體需要鍛煉,人的品德需要修煉。她說: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墒侨说撵`性良心,愈煉愈強。要想成為堂堂君子,必須經(jīng)過磨練,同時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個高的層次。那么,聯(lián)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坎坷坷,當時覺得是多么的痛苦不堪,回頭看,又何嘗不是上蒼送的禮物,感恩上蒼賜予的考驗,感恩出現(xiàn)在生命中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尤其表面讓我飽受磨難,實質(zhì)讓我有機會不斷感悟生命,完善人性的,變著各種花樣出現(xiàn)在我生命中的人和事。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五
說起來楊絳先生的文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打動人心”,如清風明月般帶給人片刻安寧。所以,想要說的第一本書便是她所著的《走到人生邊上》。
自《我們仨》和《洗澡》之后,這是第三次拜讀楊先生的作品?!白叩饺松吷稀笔窍壬淖詥栕源鹱越庾晕?,猶記得在書中楊老開篇就提到過的鬼神之說,雖也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說,但離奇的事卻時有發(fā)生,使人不知所以。那這世上究竟有無神鬼出沒?未可知。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無。本不過就是一場飄渺的旅行罷了,何必深究其中難以自拔?自問,自答,自解,自悟。筆筆皆是。
簡讀之后,所謂有感不過是管中窺豹。對楊老提出的“靈性良心”略做一點自己的看法。早在《魚我所欲也》中就認可一種說法―“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我個人將之與靈性良心相連,正因為有靈性良心,所以可以抵擋誘惑,抵擋名利爭奪,抵擋縱欲難捺……楊先生講到斗爭,靈與肉的斗爭,靈性良心與內(nèi)在本我的斗爭,小我與大我的斗爭……而一切斗爭的背后是“我”與許許多多本體的“我”,客體的“我”在抗衡。諸葛孔明一生鞠躬盡瘁,輔助劉備,扶持劉禪。有著“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稱譽。明明可以稱王稱帝,明明那邊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卻還是選擇“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之謂本心。一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既是表忠心也是書本心。提到孔明,就不得不提曹操,一代奸雄,拋開他的軍事才能,只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私心,便將靈性良心掩蓋的無影無蹤。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此之謂失之本心。
讀這本書的同時,也看了一些時事新聞。印象最深的就是“梁穎羅冠軍事件”一開始看到這個熱搜的時候,我像大家一樣,轉(zhuǎn)發(fā)那個女孩的微博,聲討羅冠軍,因為今年這種新聞實在是太多了,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是相信所謂的“受害者”但我實在是不得不感嘆互聯(lián)網(wǎng)的強大功能,果然,事件發(fā)生了反轉(zhuǎn)……一場鬧劇以兩個人的聲明接近了尾聲。聽到那個女孩的錄音之后,相信大多數(shù)人的感覺有“如果每個律師都以一些下三濫的招數(shù)去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律師這個行業(yè)如何進行下去?”也有“既然有先例在前那以后真正的受害者怎么辦?”可能也是跟那段時間讀的書有關,我聯(lián)想到“靈性良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消費善意的同時也泯滅了自己的良心。可能是因為年輕吧,控制不住欲望,只能任由他從一顆火種蔓延到漫天大火,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吞噬自己本有的靈性良心。
一本書,一個人,一部劇,一首歌,的確不能給生活帶來什么特別多的改變。但是質(zhì)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既然我想寫,就不能把經(jīng)營一個公眾號當成日記來寫,也不想為了寫而寫。我看了看自己原來寫的東西,看著看著,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的確,我目的性確實不強,但是既然想做,就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既為了自己能堅持閱讀的習慣,也想把快樂分享給每個關注我的人,就先朝著“簡讀有感”這個方向努力了。我討厭文字帶給我味同嚼蠟的感覺,我的文字我想讓她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而不是在無病呻吟,無中生有。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六
從微信上分享了一篇文章《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寫的是百歲老人楊絳。讀完此文,我當時在微信上留下的感想:
1城里的人想沖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所謂的圍城,不出去不知道天地廣闊,不進入不知道圍城里的微妙。
2不要小看身邊任何人,說不定清掃廁所的就是一代文豪。
3該知難而退就順勢而為,因為心不所屬。
偏執(zhí)。
年初四,又分享《百歲老人楊絳,做主的是人,不是命》,這是一篇摘選自楊絳《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的短文。之前沒有看過這篇文章,只是初二的感慨,感覺這篇文章寫的不錯,就又分享了。有同事看后問《走到人生邊上》,好想讀完如評論家所說,讀出:出生嬰兒般的純真與美麗,奈何閱歷淺,無法體會大家之美。問我讀過嗎?我確實沒讀過,上班后同事,就把一本商務出版社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拿給我,我也是n年后看這種純文學的書籍。
在現(xiàn)在什么都講究快的社會,能靜下心來讀讀書,是人生一大快事。之前,看書主要看些有關電子軟件,工作需要的技術書籍,很少看這種純文學的。用兩個晚上囫圇看完了近200頁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筆者用通俗易懂的筆調(diào),將自己近百年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不摻雜各種說教又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觀點。楊先生認為人有靈魂,人有個性,人有本性。靈與肉斗爭與統(tǒng)一。命與天命,天命不可違,但可以通過自己改變命運,當初寧當教員不當校長,是她改變自己命運的行動。她相信命運,也相信鬼、神。對算命先生也不是不信。同時她對孔孟之道很推崇?!疤烀^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人的本性是天生的;順著靈性良心為人行事,就是該走的路。。。。。。應該時時刻刻順著自己的靈性良心。”整本書她都在表達自己的.樸素唯物主義或者是樸素的唯心主義。這種思想,沒有摻雜那種經(jīng)過各種說教的唯物論。
“初生的嬰兒還不會笑,但夢里會笑,法國人稱“天使的微笑”,做媽媽的多半見過,是無法形容的寧靜甜美。以后嬰兒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嬰兒長大,能聽懂大人贊許,也會劃手劃腳表示歡歡;假如聽到大人責罵,也會哭,。。。。。。待到小娃娃知道“自稱”我時,孩子開始有“我”,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保╬34-36)。
由于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沒有說教,只是表達她自己的內(nèi)心記憶或者是對生命的理解,恰如初生嬰兒“天使微笑”一樣,發(fā)自內(nèi)心。也許讀出:出生嬰兒般的純真與美麗,就是指的這個。
這本書,對現(xiàn)在社會的價值觀應該有很大的影響,只是讀到的人不多。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讀后感篇十七
首先,先生提出神和鬼是否存在的問題,以古籍《論語》中孔子的觀點和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依據(jù),推導出“沒有見到過不代表不存在”的觀點。那么在這么一個未知的世界中,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每個人都有雙重本性,一個是靈性良心,一個是血肉之軀(即善惡雙重本性),而對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先生的觀點是分兩個階段:最初的嬰兒階段是本善的,但過了這個階段人的欲望開始生長,劣根性慢慢浮現(xiàn)。這是就會出現(xiàn)靈與肉的矛盾與斗爭,在這個爭斗中,難以出現(xiàn)一方完全壓制另一方的情況,修道之人亦有欲望隱隱浮現(xiàn)之時,而萬惡的罪人在晚年也往往會有一絲內(nèi)疚,所以更多的情況是靈與肉的妥協(xié)。既然自然的存在情況與人的本真已定,那么人會由天命決定嗎?先生舉例自己的家庭經(jīng)歷,相信天命的存在,人一生的經(jīng)歷中許多都是當時的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出選擇的還是自己?!八忝陌衙毂茸鞔?,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船要擱淺或傾覆時,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天地造人,讓人在大環(huán)境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長,外界環(huán)境可能非常艱苦,人便在其中鍛煉?!昂帽认懔?,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運用適當?shù)姆椒?,鍛煉我們的靈魂,肉體只是媒介,那么即便我們百年歸天,肉體腐爛消失,我們還留下一個好的靈魂,靈魂固然不滅,只是不知道會飄往哪里罷了。
正文之后先生用許多小故事作本書的注釋,展現(xiàn)不同的靈魂。人一輩子,最難得的是活得明白,我們乘一葉扁舟,在生命的大河中動蕩起伏,顛沛流離,或許迷失在風雨中,或許安然于陽光里,待到走到生命盡頭再來回望,才會發(fā)現(xiàn)也許人生的道理很簡單。仍記得研一時給我們上哲學課的韓國教授說,魚是無法知曉自己身在水中的事實的,我們通過事物的邊界來認識事物,人生也該是如此吧,需等到最后畫句點的時候才看得清整體。須時刻謹記,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蒙蔽了眼睛,任何情況下都要秉持自己的信念,記得天地之間為人的本質(zhì)。在熱鬧的世界,守住一方自己的天地。
摘錄幾句很喜歡的書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876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