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謝身邊的每一份溫暖和付出。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首先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推薦給大家一些精選的總結寫作示范,希望從中能夠獲得啟迪和借鑒。
語言文化論文篇一
:本文首先就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主要內涵維度進行說明,并就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對于茶文化理論構建的啟示意義進行闡釋,最后對茶文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措施提出幾點看法,希望能夠促進當前茶文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和我國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主要內涵維度在于:語言的本質是人的一種認知行為;理解特定語言的語義最為根本的方法在于準確把握“隱喻學”;語言功能的實現(xiàn)需要系統(tǒng)化構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對于茶文化理論構建的啟示意義在于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采取系統(tǒng)化步驟、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重視人本主義的導向。茶文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措施可以嘗試文化結構功能導向的構建策略、互文性構建策略。
:茶文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構建策略。
廣義上的茶文化泛指一切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我國,茶文化是一種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tài),它深刻地與人們的生活系統(tǒng)結合在一起,扮演著重要的養(yǎng)生功能、尊禮功能、怡情功能和社會教化功能等。世界上的茶文化版圖無論如何變化,中華茶文化是歷史最為悠久、內涵最為豐富、社會影響最為廣泛的一脈,在這一點上講中華茶文化是一種出類拔萃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時期陸羽所寫的《茶經》的問世標志著我國茶文化進入到了一個理論化的發(fā)展階段,也將茶文化的技藝層面的內容納入其中,形成了一個復合型文化體系。20世紀60年代以后所誕生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提倡用社會系統(tǒng)論的視角來看待和分析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當前這樣一個跨文化交際的時代我國茶文化理論的體系化構建面臨著“現(xiàn)代化”的命題。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方言”,如何通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構建發(fā)展成為一種可以融入世界話語體系的“現(xiàn)代性語言”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谝环N跨文化交際、弘揚中華茶文化、構建新的中華茶文化內涵的使命感,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引入到茶文化理論的現(xiàn)代性的構建中十分有利于我們提升當前的茶文化軟實力。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一種典型的系統(tǒng)論下的語言學理論,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由michaelhalliday、jamesmartin、christianmatthiessen、bronislawmalinowski等人所創(chuàng)立。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是屬于一種偏向于認知語言學范疇的流派,提倡采用系統(tǒng)化、結構功能導向、隱喻學等視角來審視特定語言的產生、流變過程??偲饋砜矗到y(tǒng)功能語言學的內涵包括這樣幾點:
1.1語言的本質是人的一種認知行為。
韓禮德等人在提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時候,語言學領域最為著名的另一種流派是認知語言學,也被稱為社會認知語言學,它認為語言本身不是形式主義語言學講的那種“客觀存在”,而是偏向于一種人的主觀認知、人的主觀價值判斷的能力。受這種理論啟發(fā),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更進一步,認為語言本身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能力,而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特定語境下人的一種主觀感知、主觀認知的交際行為。當代語言學家認為“語義”是主觀與客觀二者的結合,我們在認識語義時不可避免地要對認知主體的主觀看法加以探究。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到了人們對于特定事物的主觀看法就構成了一種“背景性知識”———或者說叫做“系統(tǒng)功能”。
1.2理解特定語言的語義最為根本的方法在于準確把握“隱喻學”
正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所講的,由于語言本身更多地是主體主觀認知、主觀感知的一種交際符號或者說行為方式,而不同語境、不同共同體環(huán)境中的人們往往對于特定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立場,這就顯示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學者們所講的“隱喻學”,而此處的“隱喻”指的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映合,對人的日常思維、推理和想象都產生很大影響,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外一種事物的方式”。對此,馬力諾夫斯基在調查土著居民語言變遷規(guī)律的時候曾經指出,我們如果要充分了解土著人語言的真實含義,就必須到土著人當時的語境中去尋找答案,這種語言發(fā)生的語境就是一種“隱喻”。
1.3語言功能的實現(xiàn)需要系統(tǒng)化構建。
在語言學上,很多學者對于語言的功能進行過多種多樣的實證化研究。到了韓禮德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這里,他們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語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一種相對抽象化的能力,代表著認知主體對客觀世界進行語言歸納的能力水平;人際功能代表的是主體開展社會交際的一種功能;語篇功能則指向更廣泛的信息傳播、理論構建、模型構建等內容。因此對于特定的語言符號的構建(比如說茶文化體系的理論化構建)來講,要采取一種結構功能的系統(tǒng)化步驟進行。
長期以來,盡管我國茶文化自成體系、自成流派,具有濃厚的東方閑情逸致、宗教哲學色彩,但是在理論構建上相對處于一個較低的發(fā)展水平。西方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引入的東方茶文化只是引入了其物質文化,對于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則沒有引進,所以在茶文化界一直存在著“西方人只是把茶當成一種飲料”,卻“沒有把茶當成一種信仰文化”來看待?;谶@種現(xiàn)實的認識,我們有必要因循著一定的步驟將我國傳統(tǒng)和當代形成的優(yōu)秀茶文化總結為一個有機理論體系,來向世界宣講。對此,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這方面給了我們這樣兩個啟示:
2.1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采取系統(tǒng)化步驟。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分析語言學的時候采用的哲學思維是“系統(tǒng)論思維”,它將語言學劃分為“語境”、“語義學”、“詞匯語法學”這樣三種層次,最抽象的層次是語境的分析。作為一種語言理論,這種系統(tǒng)化的思維對于我們構建新的茶文化的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無論是基于文化層次結構理論還是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論又或者是任何一種理論,中華茶文化的理論體系構建都要用一種系統(tǒng)化的步驟來進行,實現(xiàn)一種體系化的構建。
2.2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重視人本主義的導向。
我國茶文化本身帶有明顯的世俗主義人本的關懷,無論是茶文化的宗教理念屬性還是其物質功效和社會交際上的禮俗要求,帶有的都是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義關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盡管屬于一種語言理論,但是這種理論與認知語言學一樣,將人視為是語言的基本目的和價值理性所在,并且“高度重視作為社會個體成員的'人在認知發(fā)展和語言交際中所發(fā)揮的支配作用和能動作用”。因此,在對待茶文化理論構建過程時,要重視那些茶文化精神所器重的人格修養(yǎng)、君子之風的把握。這一點其實在教育界、語言界都是一種重要的共識性主張,例如說我國當前高校中的德育課程、選修課程等都開始重視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于各種茶文化的平臺和節(jié)日來向學生灌輸傳統(tǒng)社會的一些美德,十分有助于提升人本主義的社會化進程。
總覽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理論的構建,無論是茶圣陸羽還是任何其他人所寫的茶學專著,都帶有明顯的碎片化、技藝化的特點,茶文化盡管分散于這些著作或者人們的生活實踐中,但是沒有真正上升到一種系統(tǒng)化的理論層面,從而在一個全球化交際的時代也就不能給國內外的受眾和茶文化的愛好者提供一個整體性的中國茶文化感官的機會。對此,可以嘗試以下兩點策略進行構建:
3.1文化結構功能導向的構建策略。
在當代主流的文化管理范疇中,文化結構功能主義是一種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指導理論,并且這種理論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說,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圍繞著中華茶文化的結構布局可以整體上分為“形而上層次”、“形而中層次”、“形而下層次”這樣三個部分,分別代表著茶文化的精神價值哲學內容、茶文化的交際內容、茶文化的物質內容等。同時基于“功能”的視角,可以嘗試結合當前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趨勢(比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茶文化旅游產業(yè)等)積極拓展茶文化的功能,使其功能從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社會交際功能、人生修養(yǎng)功能、審美功能等拓展到更為豐富的產業(yè)經濟功能、文化傳播功能甚至是教育德化功能、政治外交功能等方面。
3.2互文性構建策略。
互文性是當前翻譯學術界和語言學術界都廣泛關注的一種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焦點領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分析特定的語言和理論時,是采取系統(tǒng)化思維、語境化思維的一種策略,將特殊語境中的文字內容進行特殊化理解,但是外在地又結合既有的研究知識和背景知識開展跨文化交際下的比較分析,這就是一種互文性的視閾,也構成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對此,中華茶文化的理論構建應當采取開放性、互文性的思路,將中華茶道與國外一些優(yōu)秀的茶文化精華(比如說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文化、美國茶文化、印度紅茶文化)等開展比較構建;同時,基于我國茶文化內部的地域性和流派性都比較廣泛和多元,可以嘗試在中華茶文化內部進行一定的比較研究,用內部的互文性和外部的互文性形成一種茶文化與茶文化之間的和諧溝通和語言上的對話。
[1]thies,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
[2]王梅.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與大學英語教學[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79.
[3]司顯柱,陶陽.中國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翻譯研究十年探索:回顧與展望[j].外國語,2014(5):100.
[4]朱永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研究的動因及哲學指導思想[j].現(xiàn)代外語(季刊),2012(4):335.
語言文化論文篇二
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過程中,世界各地經濟、文化、政治交流日益頻繁,這對于人類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在世界貿易往來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英語翻譯更是其中的關鍵。基于此,加強度英語翻譯中語言多元化體現(xiàn)的研究具有十分現(xiàn)實的意義。
翻譯從理論上來說具有不可逆性以及可譯性,在翻譯過程中意在通過語言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將原文的含義清楚的表達出來。可以說,翻譯是譯者對知識綜合運用過程,是語言交流的紐帶。英語翻譯就是,翻譯者根據譯文產生的背景、蘊含的思想等,結合現(xiàn)實的觀點等,通過靈活的翻譯手法,準確的表達情感,促進讀者能夠感受到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讓讀者能夠從閱讀中準確的提取有用的信息。同時,譯者還需要對國家文化背景、歷史背景有很深的了解,這樣才能保證英語翻譯的精準性。
語言是人類交際中重要的工具,也是人類歷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在人類發(fā)展與繁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人際交往的作用不斷增加,同時其復雜性也越來越大。現(xiàn)如今,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形勢明顯,但各個國家、地域之間的人文習慣、語言等各不相同,對語言多元化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對語言多元化進行詳細的分析:
2.1 民族語言
語言起源于群體合作交流,在群體不斷壯大的基礎上,加上實踐活動深入性,語言發(fā)展速度加快,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部落、民族特有的交流形式。由于國家、地域差異性的存在,民族生活條件與環(huán)境大不相同,語言交流也存在差異性,也就形成多元化的語言形式。不同民族為了擴大生存范圍,需要在更大范圍內推行自己的語言,繼而就會產生語言文明。在民族與民族之間交流日益頻繁的過程中,翻譯應運而生。英語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帶動了英語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進而又推動了英語翻譯行業(yè)的.發(fā)展。
2.2 宗教信仰
所謂的宗教信仰指的是人對某中對象產生很深的認同感,將其作為自身的精神寄托,屬于現(xiàn)代社會中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從語言產生的角度上來說,語言發(fā)展對宗教發(fā)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正是由于語言思維、語言邏輯等,讓人們內心產生豐富的情感、欲望,也是宗教信仰發(fā)展的基礎。同時宗教信仰對于語言科學性、文明性傳播與發(fā)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在傳播宗教的過程中,語言跨越了很多空間,也是造成語言多元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2.3 歷史文化
中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導致語言文化多元性更加突出;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發(fā)展歷史較短,語言文化層次性較低,這也是造成國與國之間歷史文化差異的根本因素。在英語翻譯過程中,有時候因為中國歷史環(huán)境等因素,導致很難用英語表達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只有在更深一步語言多元化形成過程中,才能逐漸提升翻譯的準確性。
3.1 英語翻譯中語言多元化文化在實際交際中的體現(xiàn)
英語翻譯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中國文化基礎上,通過簡潔、準確的文字表達語境涵義。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語言表達上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體系,而英語國家文化背景與我國大不相同,如果想要準確的在英文和漢語之間進行翻譯轉換難度較大。漢語表達過程中相對委婉、含蓄,這與英語直接式的表達大相徑庭。
對于英語翻譯來說,如果向保證語言的精準,表達語言中真實含義以及蘊含的情況,需要基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如今,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日益深入,英語翻譯工作在各行各業(yè)中都呈現(xiàn)出不小的需求。
3.2 教育文化程度
近十幾年時間內,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綜合國力快速提升。在全球經濟領域中,很多國家步入了發(fā)達國家行列,而我國從人均水平上來說還處于發(fā)展中國家行列。由于發(fā)展階段差異存在,導致國與國之間環(huán)境不同。在城市中,政府工作人員、工程師、教授、教師、大學生、醫(yī)生等群體,接受過高等教育,屬于知識分子;而山區(qū)農村,由于教育資源匱乏,群眾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于接受過高中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的人,也被稱為知識分子。從這一個角度來說,英語翻譯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教育文化程度的不同,然后對一些名詞進行實際的定義。
3.3 民俗文化
在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已經對人們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這就造成我國人民對一些事物與生俱來的偏見。例如,中國人在財富觀念中持有保守理念,一生中不斷的通過勞動來換取財富,然后支持后代發(fā)展,欠缺足夠的精神文明追求。但西方人注重享受,認為每個時代的人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奮斗,獲得物質以及精神各個層次方面的享受。由于國家文化背景不同,特別是民俗文化的不同,中西兩種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對比,也能體現(xiàn)語言的多元化。因此,在進行英語翻譯過程中,還應該加強對民俗文化的理解,確保翻譯文能夠清楚的表達對方的意義,消除交流的障礙。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不同國家、地域的文化、歷史、民俗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語言交流形式中也各不相同。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下,各民族、各國家必須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合作,語言翻譯就必不可少。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之一,進行英語翻譯是促進世界貿易發(fā)展、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礎。具體翻譯過程需要注重各地區(qū)文化背景、歷史背景,綜合考慮實際交際、教育程度以及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確保英語翻譯的精準性、科學性。
語言文化論文篇三
:無論是文化本身的價值屬性,還是語言在整個文化傳承發(fā)展過程中的價值作用,都決定了想要實現(xiàn)文化傳承發(fā)展,就要結合文化元素的發(fā)展與應用狀況。這些內容恰恰是目前整個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所必須充分注重結合的
學習
資源。本文擬從現(xiàn)階段英語
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問題及不足切入,通過融入茶文化體系的具體發(fā)展狀況,結合當前英語語言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從而探究基于茶文化視角的英語語言教育教學機制。事實上,就英語教學說,只有立足文化與語言上的差異,從而創(chuàng)新實施英語教學機制和方法內涵,并且,對于任何英語教學體系具體實施而言,需要通過突破文化障礙,選擇切合教學實際的文化元素。當然,文化障礙不僅制約了學生對整個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同時也影響了學生應用好教學資源。
就學生培養(yǎng)來說,無論是篩選學生學習的素材,還是確定整個教學體系的理念內涵,都至關重要。就目前整個英語語言教育活動本身來說,其只有立足現(xiàn)實,立足學生學習的要素,才能實現(xiàn)其期待的效果。但是就目前該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具體狀況看,其存在諸多問題,具體為: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缺乏文化理念的深層次沉淀,文化沉淀是語言教學的重要要求,尤其是對于當前英語語言教育體系的發(fā)展狀況來說,文化內涵在其中的價值作用進一步提升,而想要實現(xiàn)最佳教學效果,就必須立足文化基礎,融入多樣要素,從本質上豐富教學特征。但是目前在開展該教學活動過程中,其更多情況下將重點放在了語言詞匯的掌握,以及語法理論的融入上,忽略了該學科教學中的文化屬性。此外,英語語言教學活動中,未能從整體、更高視角來把握該活動,特別是沒有從文化傳播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語言教學活動的各項要求,從而限制了整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推進。不僅如此,語言教學需要借助合適的素材來開展,特別是在整個英語語言教學實施過程中,要結合中外文化機制的實際對比認知予以切入,但實際上,在對語言教學的理念認知上,未能形成該正確結論,從而大大限制了教學活動推進與學生學習的有效融入。
當然,隨著當前全球文化交流不斷成熟,如今茶文化體系已經突破了原有的'文化機制,逐漸從單一的中國范式元素發(fā)展成為具有全球基因的文化理念??梢哉f,在整個茶文化體系全球化推動過程中,語言承擔了重要的傳輸和溝通交流作用,就整個英語語言教育活動開展來說,選擇合適、精準的元素內容,不僅是豐富教學理念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實際上也是現(xiàn)階段學生培養(yǎng)的客觀要求。茶文化體系是我國文化機制的重要展現(xiàn),完善的茶文化機制,讓學生感知傳統(tǒng)文化內涵提供了更全面的空間。具體看,就學生培養(yǎng)體系構建來說,如果能夠將具體的教學理念內涵與學生成長的各個細節(jié)相結合,其必然能夠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重要支撐動力。當然,英語語言教學,有著自身的不同,比如其不僅僅是知識素材教學,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理念及價值規(guī)范,將茶文化以及中外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和全面差別融入到學生培養(yǎng)體系中,從而實現(xiàn)該教學活動的開展。
對于英語語言教育機制實施而言,關鍵是從文化上的具體差異出發(fā),結合教學創(chuàng)新的具體要求,通過全面分析英語語言教育機制的各項要素,進而確保英語教學體系在整個開展過程更真實、更準確。特別是隨著當前整個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如果想要實現(xiàn)最佳教學效果,就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意義,具體而言,要注重完善如下要求:首先,必須從整個英語學科的本身特點出發(fā),必須充分注重選擇合適的文化元素,結合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進而深化整個英語教學的客觀要求。通過對目前所使用的茶文化機制內涵和具體發(fā)展狀況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諸多元素內容,都能夠被融入和應用到當前英語教學體系中。而想要滿足其教學創(chuàng)新這一目標,客觀來說,英語不是我國學生的母語,所以無論學生目前還是相對缺乏語言應用環(huán)境的,尤其是對于語言來說,其有著濃厚的實際應用色彩,但是就當前我國英語教育的具體開展狀況看,其缺乏體系化的機制,因此,如何才能從學生自身的學習
愛
好和整個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點出發(fā),就值得我們去思索。其次,我們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要注重選擇與其他
課程所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從文化與語言體系之間的具體關聯(lián)視角看,在目前英語教學活動推進過程中,不僅要對英語教學課堂的特征進行全面準確認知,同時也要認識到英語元素轉化前后的文化差異,以及語言上的不同。當然,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中,不必拘泥于使用某一種方法,而應該是從教學目標群體的語言習慣出發(fā),通過明確學生的學習重點和愛好內容,進而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后,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考察其教學效果合理性的基礎在于學生培養(yǎng)活動的具體實施,在當前整個學生教育機制日益完善背景下,學生的學生訴求和理念內涵實現(xiàn)了完善發(fā)展與具體創(chuàng)新,當然,這也是我們開展語言教育不斷成熟的具體要求。如果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未能對文化元素的融入性進行把握和考量,或者缺少了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具體關注度,那么這不僅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其很難將學生培養(yǎng)與教學創(chuàng)新相結合,進而限制了英語教學機制。怎樣
選擇文化元素,選擇什么
樣的文化元素,就至關重要。就英語教學機制來說,不僅是教學體系的完善應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內涵的表達,可以說,英語教學想要實現(xiàn)理想效果,必須融入整體性教學要素,從而實現(xiàn)整個英語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文化元素至關重要。結合對整個文化體系的發(fā)展狀況認知和了解,可以看到茶文化元素不僅是英語教學的革新點與融入點,同時也是其轉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當然,該觀點的提出主要基于兩層視角,第一層視角是在茶文化機制中,涵蓋了文化元素體系和精神理念,同時更重要的其詮釋了茶文化機制的價值理念,當然茶文化作為整個文化的核心要素,其能夠為整個英語語言教學活動開展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實現(xiàn)整個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從第二層視角看,當前茶文化已經不是我國所獨有的文化元素,在全球文化交流不斷成熟的今天,茶文化理念日益與世界各地相融入,尤其是其與西方各國的
生活
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內含獨特、理解不一的英美茶文化,所以,此時在開展英語語言教育活動時,如果對整個茶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剖析,其能夠在具體豐富語言教育素材的基礎上優(yōu)化教學機制,當然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全面、精準的認知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別,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正確而體系化的語言學習習慣和思維意識。而英語語言教學的基礎是詞匯與語言應用要求,想要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全面而體系化實施,就必須注重篩選出與該教學活動相匹配的元素,而茶文化元素就是與整個教學活動發(fā)展應用匹配度最佳的元素內容,因此,如何從茶文化這一基礎性視角來創(chuàng)新整個英語語言教育機制,就值得我們深層次探究。就我國茶文化體系和中西方茶文化的具體對比狀況來看,語言詞匯不僅是整個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其中所存在的語言應用習慣正是語言教育學科的關鍵內容,其實際上也是當前學生語言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要求。當然,要想提升語言教育的理想價值,就需要在充分有效借鑒教學素材的前提下,結合英語本身的特點,通過深層次剖析教學內涵,提升學生自身的語言應用水平,并且實現(xiàn)整個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想目標。當然,目前在具體實施英語語言教育過程中,要豐富具體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結合當前時代發(fā)展的全面要求,從而實現(xiàn)整個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最佳效果。
語言文化論文篇四
“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吧。
摘要:詞匯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詞匯作為英語語言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面對基礎薄弱的藝術生,如何通過在詞匯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知識,培養(yǎng)其英語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藝術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
英語詞匯教學在高中語言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中英語教師歷來對它較為重視。但令人沮喪的是,許多學生學了六年甚至更長時間英語,到了真正交際時卻找不到合適的詞,根本無法實現(xiàn)暢通的跨文化交際,或是經常出現(xiàn)交際失誤。導致這一理由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詞匯學習方式不當,以及文化輸入的不足顯得尤為突出。筆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江蘇省三星級高級中學,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盡管很多藝術生學習了近6年的英語,但是上課時的“老師好”表達都不準確?!癵oodmorning,teacher”在國外這樣說實際上是不對的,應該是miss.x或者mr.x。諸如此類的.文化反差,讓我們不得不深思語言與文化的相輔相成攜手提高的理由。文化意識作為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知識技能一樣理應成為我們高中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英語教學的基礎階段,在搞好語言教學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這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需要。
一、當前高中藝術生英語詞匯教學中的目前狀況。
從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來看,忽視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大部分教師十分強調英語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卻認為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可有可無。他們認為英語學習應該以語法和詞匯為中心,在學生掌握好單詞和短語的基礎上強化語法訓練就可以學好英語,至于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以本校為例,在藝術班的日常英語教學中,由于藝術生自身文化基礎薄弱這一特點,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步驟為先講單詞和短語,接著講課文,教師往往不厭其煩地列出所有知識點和大量例句,甚至發(fā)學案讓學生背誦,最后做練習題來鞏固知識點。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甚至根本不會提及詞匯的文化差異和語用原則,更談不上跨文化意識的滲透。這種做法使學生的語用錯誤層出不窮,詞匯使用不當?shù)那闆r頻頻出現(xiàn)在學生口頭交流和書面作文中。最后造成幾年英語學下來,這些藝術生記住的往往是一些干巴巴的詞匯和短語,卻不知道用在哪些具體的情境或場合中。他們在日常對話中常常張口結舌,感到滿腦子的詞匯、短語,不知該選哪個最合適,這使很多藝術生喪失了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信心。
二、高中藝術生英語詞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滲透的途徑。
針對高中藝術生整體基礎薄弱的目前狀況,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要從記憶的策略角度培養(yǎng)學習興趣,講策略的同時要把詞匯的文化背景講出來,所謂追根求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在培養(yǎng)興趣的同時要注重詞匯文化背景的傳授。
眾所周知,高中藝術生基礎文化知識普遍不高,不提高他們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無法達到文化的滲透。大部分高中藝術生對詞匯學習很厭倦,學習詞匯的動機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跨文化滲透的同時要注重詞匯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應當重視詞匯的背景知識講解,認真積極地向學生導入詞匯文化。此外,英語詞匯的文化背景知識還可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近幾年高考英語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比例正在不斷增加,高考愈發(fā)著重測試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而非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緊密結合高中英語教材,進行文化意識滲透。
現(xiàn)行的英語教材均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以教材作為媒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元素,這些元素涵蓋了多種方式,其中包括:打招呼、告辭、打電話、請求、邀請問候、致謝、道歉等用語的規(guī)范使用,談話時話題的選擇、委婉語、禁忌語、社交習俗及社交禮節(jié)。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二單元wordpower中colloquialisms學習,如allthumbs指笨手笨腳,awetblanket指一個掃興的人;模塊六第二單元wordpower中提到了表達情感的詞匯,如overthemoon,oncloudnine;模塊九第三單元wordpower涉及顏色詞和colouridioms。學生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逐步了解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不同方面,進而提高了對跨文化意識的了解,逐步增強的語言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加深了解和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性。
(三)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詞匯學習的時效性。
在不同民族語言文化背景下,同一個詞匯會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義與聯(lián)想含義。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擴展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并選擇有代表性的本族文化與外語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例如: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土地和中心,象征權勢、地位及威望,是被賦予最高特權的顏色,也是中國古代皇族專用的顏色。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賦予反面的象征作用,“yellowdog”指卑鄙的人、“yellow-livered”指膽小懦弱的;在中國,人們常把“南”置前,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傳統(tǒng),而英語中“從南到北”則為“fromnorthtosouth”;漢語諺語“貓哭老鼠”英語則譯為“shedcrocodiletears”。
現(xiàn)代社會日益發(fā)展的步伐,國際交流頻繁,這也對高中英語藝術生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提供了豐富的內涵,當前高中英語藝術生詞匯教學中忽略跨文化意識滲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廣大教師只有認識到跨文化意識滲透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有效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成效,從而為提高整體英語水平及高中藝術生的整體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嚴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陳俊森.外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林立.英語新課程與學科素質培養(yǎng)[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語言文化論文篇五
這兩種關系也很重要,一般的企業(yè)容易將這種關系搞混,不是我們這里非要又分出一個概念來,而是這兩者的關系確實太混亂了,很多企業(yè)中人與管理中人,都將此兩種的關系混淆起來,或者合二為一,都沒有很好的處理這兩者的關系。
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真正的品牌管理才剛剛開始,大家都注意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品牌在內需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重要性,于是,到處去談品牌,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做,知道做的人,大部分是企業(yè)的“老人”,知識結構己經老化,或者是“新人”,相關的知識還沒有跟上來,他們唯一認知的就是企業(yè)要有點文化,有點思想,不然如何去統(tǒng)一思想呢?二是這些人和從事品牌管理的人,將品牌當成企業(yè)文化來管,把企業(yè)文化與品牌關系當成一回事,這也是很多企業(yè),品牌沒有做起來,或者說是做偏差的一個主要原因。
品牌是和文化關系密切,但品牌應是那個區(qū)域的屬性,是和那個利益人群息息相關,這些管理人員并不清楚,結果只能是越做越偏。
簡單的來說,企業(yè)文化偏于企業(yè)內部,品牌文化偏于企業(yè)外部。一個是針對員工及股東,一個是針對消費者與利益相關者。
企業(yè)文化用于凝聚人心,團結力量,以制造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品牌文化用于吸引受眾,建立影響,以創(chuàng)造管理出長期吸服受眾的文化。
企業(yè)文化告訴別人,我們是什么樣的公司。
品牌文化告訴別人,你為何需要的理由。
讓我們看看世諾公司的企業(yè)文化。
“歡迎加入諾世全公司。
我們很高興你加入我們的公司。
我們的第一要條提供。
杰出的顧客服務。
請你定出高標準的個人和事業(yè)目標。
我們對你達成目標的能力深具信心。
諾世全的規(guī)定。
運用力應付所有狀況。
除此之外無其他規(guī)定。
有任何問題,請勿遲疑。
隨時間你部門經理、店經理或分區(qū)總經理?!?/p>
這樣一種表述,就是一種企業(yè)文化方面的表述,而不是品牌文化的表述,因此看,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
比如:索尼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在其《日本造》一書中寫道:我們確實有信奉的綱領,即索尼精神。首先,索尼是未知世界的開拓者。通過進步,索尼為全世界服務。索尼的理想是通過它獨創(chuàng)的技術和國際間共同協(xié)作,向要求嚴格的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產品,通過這些為世界作貢獻。
1977年6月,正值日本松下電氣公司成立60周年之際,松下幸之助先生出版了《實踐經營哲學》一書。在書中他以自己的切身體驗證明:正確的經營理念,可以激發(fā)全體員工崇高的使命感和奮力工作的干勁。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經營理念都非常重要。對于企業(yè)來說,技術力量、銷售力量、資金力量及人才等,雖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是最根本的還是正確的經營理念。
只有在正確的經營理念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員、技術和資金發(fā)揮作用。松下幸之助認為,公司是為了社會的繁榮發(fā)展而存在,而不是為了公司自身的繁榮發(fā)展而存在。有人認為企業(y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潤,松下幸之助則認為利潤并不是企業(yè)的.最終目的。企業(yè)的最基本的使命,是把物美價廉的產品充分地供應給社會,而利潤則是更好地實現(xiàn)企業(yè)根本使命的重要因素。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索尼公司企業(yè)文化的特點,非常鮮明與突出。是表述我們要怎樣怎樣,而不是消費者認為的是怎樣。
以上這些都說明,企業(yè)文化扎根于企業(yè)內部的運營機制,而不是外部的。
而品牌文化講的是什么呢?
在我們看來,品牌文化講的主要是消費者文化,是消費者對一個企業(yè)或產品的,服務的認知。
1995年為什么garder和levy提出將產品與品牌分開,主要的原因是產品,還只是內部生產的一個物質,還沒有形成交換,還沒有變成商品,從商品變成品牌,還要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文化價值觀方面的需求。
品牌文化賦品牌以精神文化內涵,品牌的精神價值是消費者心理滿足的重要源泉。消費者價值觀念從“物品價值”向物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的轉型,引發(fā)了商品結構、消費觀念、市場發(fā)展趨勢等一系列的大轉變。
可口可樂作為全球最成功的品牌,在于它把代表美國精神的文化揉進品牌,以至于能夠和自由、民主并稱美國三大文化;迪斯尼公司亞太地區(qū)總裁說:“我們賣的產品價格都不便宜,但很受歡迎,就是這些產品融進了米老鼠和唐老鴨的特征:溫漫、誠實和親如一家”;西門子這一品牌涉及眾多行業(yè),但它始終堅持一種可靠、嚴謹?shù)钠放莆幕尨蟊娬J為它代表著德國一絲不茍的民族傳統(tǒng);“紅豆”品牌憑借唐代詩人王維“此物最相思”的詩意,使名不見經傳的小制衣廠獲得了巨大成功。品牌文化構建與消費者互相吻合的價值體系,在心理深層次符合消費者的內在需要,從而吸引和留住消費者。
關于品牌與文化的關系,davidson提出了“品牌的冰山”論,認為品牌的標識、符號等是品牌浮在水面的15%的部分,而冰山藏在水下85%的部分是品牌的價值觀、智慧和文化,冰山的沖擊力來自于龐大的水下部分。
kundc依據價值和參與度兩個維度建立了品牌信仰模型,他把品牌的發(fā)展分為產品,概念化品牌、公司理念、品牌(景象)文化和品牌精神等五個等級。品牌依此順序上升到最高境界,這時的品牌是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的匯聚。該模型中五種不同類型品牌之間的區(qū)別如下。
(1)產品:沒有任何“附加價值”的一般產品,僅具備一些普遍要求。
(2)概念化品牌:在情感價值的基礎上而非產品資產的基礎上得以運行的品牌。
(3)公司理念:與一個整體運行完全一致的公司相融合的品牌。
(4)品牌文化: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于消費者將其等同于其所代表的功能的品牌。
(5)品牌精神:這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對于消費者來講,這是品牌就是一種必需的選擇,就是一種信仰。
因此,從這樣的一個細分中,我們看到品牌文化外在性的鮮明特征。
如果定義清晰的話,應該是,品牌文化是企業(yè)構建的被目標消費者認可的一系列品牌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
品牌文化是品牌與消費者價值共融的結果。與企業(yè)文化定義主要以企業(yè)內部的對象不同,品牌文化必須同時兼顧企業(yè)內部和外部的對象。但核心在于外部的目標消費群為基本對象。
品牌文化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品牌理念,包括品牌原景、品牌使命和品牌價值觀。品牌行為包括企業(yè)或產品品牌行為和消費者品牌行為。
所以,我們說,將企業(yè)文化與品牌文化混淆是一重大問題,也是一種沒有協(xié)調好雙方平衡關系所致。
從定義上看,品牌文化是指企業(yè)構建的被目標消費者認可的一系列品牌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而企業(yè)文化是指現(xiàn)階段為大多數(shù)員工認可的一系列的企業(yè)理念和行為方式,包含使命、愿景、價值觀、制度等組成要素。
品牌文化與企業(yè)文化在傳播對象上的區(qū)別是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異,是產生其他差異的最根本的源頭。
品牌文化主要是向企業(yè)以外傳播的,最主要的傳播對象是消費者及其他一些利益相關者。盡管專家學者或者企業(yè)人對品牌的認識千差萬別,然而有一點認識是相同的:消費者才真正擁有品牌,企業(yè)只是品牌的代管理者??梢娖放频南M者觀點是很重要的。作為一項企業(yè)的品牌戰(zhàn)略——品牌文化戰(zhàn)略,傳播對象也必須直接指向消費者,達到與消費者價值觀相一致的程度,才能夠最終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是花這些錢值不值得,會帶來哪些風險,消費這種品牌產品會不會與其個人價值觀相沖突,選擇這種品牌產品能夠給他們帶現(xiàn)哪些功能和情感上的利益。
企業(yè)文化主要是在企業(yè)內部傳播的,其主要傳播對象是企業(yè)的員工。企業(yè)文化是現(xiàn)階段企業(yè)大多數(shù)員工認同的一系列理念和行為方式??傊饔脤ο蟛煌瑳Q定了企業(yè)文化不能夠等同于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與企業(yè)文化之間的其他差異還包括形成機制差異、功能差異、傳播渠道差異、文化沖突反應方式差異。等等。
因此說,處理好企業(yè)文化與品牌文化的關系,撐握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作者系首都經貿大學中國品牌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兼秘書長,著名管理專家)。
語言文化論文篇六
要正確理解文化語言學的`學科性質,就必須了解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本文從揭示語言與文化的相互關系入手,闡明了文化語言學的人文價值,指出了我國文化語言學研究的意義以及促進漢語教學的意義.
作者:唐素華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刊名: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6)分類號:h1關鍵詞:文化語言學語言文化關系
語言文化論文篇七
外語:英語精通粵語水平:精通。
其它外語能力:法語能看懂和聽懂一些,法語能力較差。
國語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專長。
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活動和參與學生工做,曾任級蹲點委員負責人,主要負責新生的團組織活動和團員教育,除了需要于新生保持聯(lián)系外,還需要協(xié)調級內各個蹲點委員的工作。
曾任班級組織委員,主要組織班級的`活動,曾成功組織一次班級旅游(自由行)。
曾任級公寓管理聯(lián)合會宣傳組組長,主要負責宣傳海報的設計和制作,協(xié)調部門內部的活動執(zhí)行,工作量是一個月三大分宣傳海報。
個人自傳。
做事認真負責,思維活躍,而且常常會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勇于嘗試;善于分享,喜歡與朋友交流,通過溝通來解決事情。
語言文化論文篇八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大多數(shù)高校的英語專業(yè)都陸續(xù)開設語言學課程(潘之欣2002[1])。但是,整體而言,語言學課程開設效果不容樂觀,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教師課堂講授太多,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理論講解過于抽象,忽視理論知識實際運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等方面(潘之欣2002,鞠玉梅2007[2],江曉紅2010[3])。因此,切實有效提升語言學課程教學效果極為關鍵。全人教育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想,它重視人的完整性和整體性,是一種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社會思潮(文旭2014:12-13)[5]。換句話說,全人教育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人的理性價值而不是工具性價值。本文認為全人教育思想對于英語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啟發(fā)人們進一步認清英語學科的人文學科性質。采用全人教育的理念,合理調整語言學課程設置,注重語言學的跨學科視野,能有效促進語言學課程的教學,切實有效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
我國英語專業(yè)語言學課程開設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該課程在英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整體而言,學生對語言學課程的態(tài)度比較端正,他們普遍認為語言學課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英語,有助于英語學習。但是,在授課的效果方面,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不太滿意的態(tài)度。主要認為教學方法差,內容枯燥,理論性太強等等(潘之欣2002)。不少學生認為課堂上教師應該增加課堂討論的時間,教師應該適當使用漢語講解比較抽象的概念,補充漢語語料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學生還普遍認為課堂教學應加強理論聯(lián)系語言學習、語言使用實際,增加課堂趣味性(江曉紅2010)。在教材使用方面,李克、李淑康(2008)[6]的調研指出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比較枯燥乏味、深奧費解、學術性太強,也不乏有術語解釋不清、難度過大的情況。他們認為語言學教材應盡量體現(xiàn)基礎性、實用性、啟發(fā)性、自足性和時代性。教師應該有一種宏觀的教材觀,合理選擇和使用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教材,并且要及時補充大量教材之外的材料,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綜上所述,當前語言學課程的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本文認為在教學中貫徹全人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語言學課程教學效果。
二、全人教育思想與英語教學。
“全人教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但是現(xiàn)代意義上“全人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國教育思想家ronmiller率先提出的(文旭2014:12-13)。全人教育凸顯人的整體發(fā)展理念,近年得到國內不少學者的重視(謝安邦、張東海2007,2009[7][8];文旭2014;文旭、夏云2014[9]等)。文旭(2014:13-14)總結出全人教育的幾個方面理論主張:一是關注個人能力與潛力的全面挖掘,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實現(xiàn)人的整體發(fā)展;二是強調聯(lián)系、關系概念,尋求個體之間的理解與生命的意義;三是關注人生經驗,而不是狹隘的“基本技能”;四是促使學生養(yǎng)成對所處的文化、道德、政治環(huán)境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致力于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改造,而不僅僅是現(xiàn)有文化的復制;五是側重人文精神培養(yǎng)和融合;六是倡導跨學科互動與知識整合。全人教育的理論主張給英語教學帶來很大啟示。首先,在思想的高度上,全人教育要求我們在英語教育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而不是拘囿于語言技能的訓練。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應該注重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與共性有較為深刻的掌握,養(yǎng)成多元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英語專業(yè)實質上語言專業(yè),學生應該掌握一些有關語言的一般學科知識和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善于從英語學習和母語的對比中了解語言的共性和個性差異。積極學習和吸收英語文學和文化知識,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好地學習漢語文學與文化,提升漢語文學與文化素養(yǎng)。這種理念既要體現(xiàn)在整個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中,也要體現(xiàn)在每一門具體課程中。在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應該在確保英語技能訓練的前提下凸顯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地位,重點開設英語文化,英語文學,英語史,英漢語言對比,英漢文化對比,英漢文學對比,中西方思想史(哲學史)等方面的課程。在單科課程來說,應該有跨學科意識,注重知識與文化,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應該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之間的關系。下節(jié)我們重點談一談如何在語言學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全人教育理念。
三、語言學教學的全人教育實現(xiàn)。
全人教育理念的語言學教學可以從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施兩個方面來進行,課程設置解決知識“博”和“專”的張力問題,為有效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潛能創(chuàng)設基本條件。
(一)“多位一體”的語言學課程設置。
全人教育一方面追求學生知識面的廣博性,另一方面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個性與個體潛能。這種理念給語言學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認為,語言學課程一方面要保持課程的共性內涵,另一方面也要兼顧課程的個性拓展,構建一種“多位一體”的開放性課程體系。具體的做法是開設“英語語言學概論”為必修課,開課時間為1個學期,周課時為2學時,系統(tǒng)介紹普通語言學理論。在此基礎上開設語言學門類下的專業(yè)選修課,如句法學、音系學、語義學、詞匯學、語言習得等方面的課程。各門選修課程的開課周數(shù)至少是8周,周課時為2學時。有些課程可以采取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開課方式。筆者所在的學校在修訂2016年英語本科培養(yǎng)方案的時候貫徹了這種課程理念,目前先后開出了句法學、音系學、詞匯學、二語習得等專業(yè)選修課。開課效果非常理想,很受學生歡迎。
向健極(2014)[10]在探討高等職業(yè)教育存在的問題時指出,當前學生只有專業(yè)選擇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課程選擇權。如果賦予學生課程選擇權,他們將以一條自我選擇的課程路徑代替現(xiàn)有的強加于他的專業(yè)課程。這種思想同樣適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多位一體”的語言學課程設置能給學生充分的課程選擇權,有效促進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完全符合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
(二)全人教育語言學教學。
由于英語專業(yè)的特殊性,語言學課程主要選用英語撰寫的教材,教材主要討論英語語言現(xiàn)象。因此,學生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語言學理論就是研究英語語言的理論。其實不然,英語語言學課程是一門普通語言學課程,英語只是語言學理論的一種主要載體,不是語言學理論唯一的研究對象,語言學研究面對的是全人類的語言。因此,在語言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語言學理論普遍性的理念,引導學生關注更多的語言。我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結合漢語的語言事實,采取英漢對比的方式討論語言的共性與個性。例如,在講解粘附詞綴和自由詞素這一組概念后,學生毫不費力就掌握了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分,能指出什么是粘附詞素(如-ness),什么是自由詞素(如boy)。但是,當問及學生漢語中是否有粘附詞素,以及有哪些粘附詞素的時候。學生表現(xiàn)出一臉茫然,啞口無言。毋庸置疑,漢語也有比較豐富的粘附詞素,如下例中的“老”,“頭”,“兒”:
(1)a.老二去哪里了?
b.讓他嘗嘗甜頭。
c.給我留點兒吃的。
以上三個句子中的三個粘附詞素有較為豐富的含義,“老”表示家里孩子的排行;“頭”粘附在“甜”之后表示一種抽象的名詞意義;“兒”表示量比較少。以上三個粘附詞素的意義完全不同于作為獨立成詞的自由詞素“老”,“頭”,“兒”,如下例所示:
(2)a.父親老了。
b.他低下了頭。
c.養(yǎng)兒防老是一種舊觀念。
上例中的“老”作為形容詞,表示年齡大的意義,“頭”指“腦袋”,“兒”指兒子,都有具體的詞匯意義。(1)例中作為粘附詞素的“老”,“頭”,“兒”所具有的是語法意義。經過分析漢語的語言事實,讓學生覺得語言學理論并不“遙遠”,而是“近在眼前”,顯得格外親切。語言學不是“舶來品”,是實實在在存在于自己的母語中。在語言學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適當引用方言例子,拓寬語言事實的廣度,讓語言學研究更貼近生活。筆者在教授句法學這一章的時候,講到語言結構的多樣性,給學生介紹了海南話以及海南黎語的例子,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下面列舉一例作為說明。
海南話(特別是萬寧閩語)存在一種很普遍的單音節(jié)形容詞重疊結構,這種結構對形容詞修飾的程度進行了強調,類似于副詞修飾。例如,在萬寧閩語中,若要形容一女子非常漂亮,可以用下面的結構表示:
(3)這個姑娘靚,靚,靚。
很特別的是三個“靚”無論是調值還是節(jié)奏都是不一樣的,第一、二個“靚”的調值接近普通話中的陽平的調值,第三個“靚”的調值接近普通話中的去聲的調值。第一個“靚”的節(jié)奏拉得最長,其次是第二個“靚”,第三個“靚”為最短。形容詞“靚”的疊加表示修飾的強度,是一種比較有趣的現(xiàn)象。當然,無論是漢語普通話還是英語都存在形容詞或者副詞的疊加表示強調的現(xiàn)象。如普通話中的“好好看”,英語中的“veryverygood”。但是,仔細分析萬寧閩語的形容詞疊現(xiàn)象加不難發(fā)現(xiàn),它和普通話和英語極為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萬寧閩語中類似的結構還比較多產,如“臭,臭,臭”,“壞,壞,壞”等等結構的使用也非常廣泛,甚至也存在動詞重疊表示強調的情況,如“我想、想去”(我非常想去)等等。
總而言之,這種教學凸顯了語言學教學的跨語言性以及語言學理論的普遍性,拓寬學生對語言學的認識視野,這與全人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英語教學中漢語語言和文化的缺失一直以來都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曾洪偉2006[11],肖龍福等2010[12],張珊2017等[13]),筆者認為,忽略母語語言事實的語言學課程教學是一種“文化缺失”的具體表現(xiàn)。
全人教育理念視野下的語言學教學實踐還應該體現(xiàn)在語言學教學的跨學科性上面。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科學,而人類幾乎所有的事務都離不開語言的干預。因此,語言學學科勢必與其他學科發(fā)生緊密聯(lián)系。例如,研究社會問題的專家離不開語言的討論,研究心理問題的學者,也一定繞不開語言的理解和產出。錢冠連先生曾說過:“語言學家睡在哲學家編制的搖籃里,還不知道這搖籃是誰編的。”(錢冠連2012:115)[14],此語道破了語言學與哲學的關系。西方哲學發(fā)生了第二次轉向,即是語言的轉向,哲學家們從原來的認識論轉為關注語言問題。語言學研究中很多問題若要追問其源頭,就會走向語言哲學那里去。此外,語言學與文化、政治,歷史等諸多領域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因此,在教授語言學的理論時,不能不涉及相關學科的討論。當然,我們不是要求學生在語言學的學習過程中要學習這么多的學科門類,而是要適當、有選擇性地打開學生的學術視野,讓他們學會系統(tǒng)地看待問題,對待一門課程。通過跨學科知識的拓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學術興趣。真正做到“博雅”和“專精”相結合,做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單科,育全人”(文旭2014:18)。
四、結束語。
本文從全人教育的思想出發(fā),結合英語本科專業(yè)語言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全人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提升語言學課程教學的品質。英語教育不應該只是語言技能的訓練,應該要回歸英語學科的人文性,關注人的理性價值而不是工具性價值。在語言學課程教學上,我們應該吸收全人教育的先進理念,從課程設置和教學理念和方法上改善教學。本文認為,在課程設置上,應該選擇“多位一體”的理念,即以語言學概論課為主,分別開設語言學下面的各門具體子課程,關照學生的個性需求。在教學理念方法上,教師切勿忽略語言學理論的普遍性和母語語言事實的參與,切勿割裂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lián)系,授課要有跨學科意識,切實有效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認識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切實有效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
[2]鞠玉梅.關于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課程教學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
[3]江曉紅.“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
[4]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5]文旭.教單科,育全人-論專業(yè)外語教育中的全人教育[j].中國外語教育,2014(3).
[6]李克,李淑康.高校英語語言學教材的建設與思考[j].外語界,2008(6).
[7]謝安邦,張東海.全人教育的緣起與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8]謝安邦,張東海.全人教育理念與和諧社會建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語教育中的現(xiàn)實化[j].外語界,2014(5).
[10]向健極.“全人教育”視角下的高等職業(yè)教育[j].高職探析,2014(6).
[11]曾洪偉.文化“失語”、民族認同缺失與教育偏誤[j].教育評論,2006(4).
[12]肖龍福,肖笛,李嵐,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
[13]張珊.中國外語教育的文化自覺[j].外語教學,2017(2).
[14]錢冠連.眼光與定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語言文化論文篇九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
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的著作。
我國茶圣一-唐代陸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tǒng)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
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zhàn)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于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
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fā)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
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臺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于日本賀滋縣(即現(xiàn)在的池上茶園),并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臺、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
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并寫有《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
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傳播到日本,啟發(fā)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
明代末期,公元16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于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yè)的茶館。
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
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語言文化論文篇十
摘要:
在高等教育不斷得到普及的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設的良好開展,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而且也有利于推動高校得到良好的進步,由此可見,做好高校文化建設至關重要。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容方面融合了儒、道、釋等多家優(yōu)秀的思想精華,而在形式方面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具備養(yǎng)生、修身、禮讓等多種社會功能,因此,將茶文化應用于高校文化建設中是符合整體發(fā)展趨勢的。本文針對茶文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的作用及開展途徑進行相關方面的探討和研究,以提供借鑒。
關鍵詞:
茶文化;高校;文化建設;開展途徑
1、前言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從形成到發(fā)展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不僅融合了多家優(yōu)秀的思想精華,而且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由于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所需求人才的主要場地,在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需要做好文化建設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來發(fā)揮輔助性的作用,而高校文化建設的有效落實,需要借助茶文化的融合。因此,將茶文化融合到高校文化建設中,發(fā)揮茶文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的作用,無論是對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還是對高校整體的發(fā)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的作用分析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無論是在內容方面還是在形式方面都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將茶文化應用于高校文化的建設之中,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2.1有利于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茶文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的作用,第一個層面表現(xiàn)在不僅有利于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國不僅是生產茶葉的大國,而且也是茶葉的故鄉(xiāng),茶在中國的出現(xiàn)以及發(fā)展的歷史已經長達千年,由此衍生的茶文化也早已經融入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傳統(tǒng)文化,需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來予以繼承與發(fā)展,而茶文化是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這三個層次所構成,其內容的組成豐富多樣,形式也是千變萬化,將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充分接觸、學習、感受茶文化,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茶文化進行有效的繼承和發(fā)展。除此之外,茶文化中包含了優(yōu)秀的儒家、道家等方面的思想精華,在高校文化建設中融合茶文化,讓學生在茶文化的學習中逐漸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
2.2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茶文化功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茶文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的作用,第二個層面表現(xiàn)在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茶文化各個方面的功能,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茶文化具有多個方面的功能,將茶文化應用到高校文化建設中,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茶文化各個方面的功能,以此來促進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比如說,茶文化具有美學功能,以茶德、茶藝、茶禮等方面的熏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行為。又比如說,茶文化具有養(yǎng)生功能,長期飲茶有助于人體健康,將茶文化應用到高校文化建設中,讓學生通過接觸茶文化來充分提高自身身體各個方面的機能,從而為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茶文化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茶道思想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二是茶文化精神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良好開展,推動高校文化建設的發(fā)展。
3、發(fā)揮茶文化對高校文化建設作用的措施
3.1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內容
茶文化不僅具有豐富的內容形式,而且具有多層的社會功能,要想將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中,所能采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內容,以此來讓學生更好地接觸茶文化。首先,由于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和鍛煉能力的主要場所,因此,高校要從課程設置入手,讓茶文化知識的教育走進課堂,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知識。需要注意的是,設置茶文化相關的課程,高??梢酝ㄟ^必修課或者是選修課的形式來進行合理的設置,同時計入學生的總學分中,以此來推動茶文化課程得到良好的開展。其次,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作用,缺少任何一方的作用,都將難以實現(xiàn)提高教學質量這一目標。因此,在高校設置茶文化相關的課程之后,教師一方面要從教學內容安排出發(fā),以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作為落腳點,在講述必要的茶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講解一些歷史典故、人文趣事等,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茶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形式上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比如說將教學場地轉換成茶樓、茶室等地方,讓學生一邊觀摩一邊學習,身臨其境地去充分感受茶文化。通過采取這些形式,在豐富茶文化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基礎上,促進高校文化建設得到良好的開展。
3.2明確茶文化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全面營造茶文化的校園氛圍
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擔著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高能力且全面發(fā)展型人才的重責,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將茶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中,促進整體的發(fā)展,采取的第二個措施就是明確茶文化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全面營造茶文化的校園氛圍。目標是行動的前提,在目標的指示下行動才能合理開展,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明確茶文化教育的目標和價值,才能讓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達到最令人滿意的效果。除此之外,還需要全面營造茶文化的校園氛圍,以此來發(fā)揮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針對于這一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高校在對校園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的過程中,將茶文化的相關理念融入其中,在理念的指導下建立相關的信息資源庫,為學生在學習和理解茶文化過程中搜索相關的信息提供便利,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茶文化知識;第二,學生進入高校之后,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加自己想參加的活動或者是社團,因此,高??梢远ㄆ诮M織一些與茶文化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座談會、展覽、演講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讓學生充分學習茶文化知識;第三,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高??梢匝埫耖g的藝人或者是專家來校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多不同的角度讓學生了解茶文化,從而促進高校文化建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3.3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各個方面資源的建設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衍生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fā)展,其組成內容呈現(xiàn)著多樣化的特點,因此,要想將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中,采取的第三個措施就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各個方面資源的建設,從而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文化的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支撐,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首先,高校領導層要意識到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將對高校多方面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茶文化研究室、茶藝練習室、茶葉審評室等,促使茶文化有效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除此之外,茶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各個方面資源的建設,比如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這不僅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而且也要鼓勵教師積極地去學習跟茶文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fā)展。
4、結束語
茶文化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將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中,對于高校多方面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以此為探討點,進行了上述論點的探討,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從而促進高校文化建設的發(fā)展。
語言文化論文篇十一
2、選題目的和意義;。
目前關于網絡流行語的現(xiàn)象研究方興未艾,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探討??傮w來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從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和審美學的角度進行評析;對其產生的原因的認識比較全面;對其后果和影響的分析比較客觀;提出的對策建議也比較理性和寬容。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對網絡流行語的生成方式,使用情況等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有的網絡流行語研究中缺少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還需要我們本著科學的態(tài)度進行認真、深入和細致的整理和研究。
選題目的:網絡流行語作為流行語的一支,以獨特的風格和迅猛地傳播速度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力求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對網絡流行語進行歸納和總結,使網絡流行語在規(guī)范中發(fā)展。
選題意義:希望通過研究,使我們對網絡流行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針對網絡流行語中出現(xiàn)的不規(guī)范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網絡流行語健康發(fā)展。逐步豐富和拓展網絡流行語的研究領域,激發(fā)我們對網絡流行語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文獻和理論觀點綜述:
1、研究文獻:
[1]曹起.網絡流行語的語音變異分析[j].遼寧工學院學報,,8;32.[2]陳建偉.網絡流行語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
[3]陳一民.語言學層面的網絡流行語解讀[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08,11:96.[4]李潤生.網絡詞匯的造詞法探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5]伍鐵平.普通語言學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陳勇力.網絡時代的新“語言”[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3.[7]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12.[8]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9.[9]鄧文彬.網絡語言的定位與規(guī)范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01.
2、理論觀點綜述:
網絡流行語的研究是現(xiàn)代漢語語言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它具有和其他領域的流行語一樣的基本屬性,又具有獨特語言學領域的特色。
關于網絡流行語的問題,目前學術界有不同的界定標準。比如有的學者所言,“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發(fā)展變化都不以個體的`意志為轉移,是社會集體意志的產物”,這是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論述的;還有研究者從語言中的修辭角度進行解釋,網絡流行語的各級語言單位在修辭手段應用上呈現(xiàn)出許多獨到的修辭特點:有的則是從審美觀點出發(fā),指出網絡流行語適應時代發(fā)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綜上所述,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泛指在網絡傳播中所應用和觸及到的一切語言,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引起學者的重視。
本文主要是從網絡流行語的概念和發(fā)展入手,借鑒先前研究學者的經驗,在語言學的基礎上更加全面的對網絡流行語進行歸納和總結。
4.論文的進度安排:
1.20xx年3月圍繞選題收集材料。
2.20xx年4月撰寫初稿。
3.20xx年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內容:
一、網絡流行語的概述。
(一)網絡流行語的概念。
(二)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現(xiàn)狀。
二、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
(一)語言的合作原則。
(二)語言的經濟原則。
(三)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
三、網絡流行語的生成方式。
(一)語音手段。
1、出現(xiàn)大量的諧音詞。
2、同音法。
(二)詞匯手段。
1、詞語的縮略法。
2、舊詞新用。
3、借詞的大量增加。
(1)音譯詞。
(2)意譯詞。
(3)音譯兼意譯。
4、數(shù)字或字母代替漢語詞語。
5、方言詞的運用。
(三)語法手段。
1、詞序的變化。
2、詞類的發(fā)展。
3、語法中的類推作用。
(四)修辭手段。
1、隱喻的大量使用。
2、借代的運用。
3、仿詞的出現(xiàn)。
四、網絡流行語的來源。
(一)來源于社會熱點事件。
(二)來源于網民自創(chuàng)。
(三)來源于影視文學作品。
(四)來源于春晚經典臺詞。
五、網絡流行語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二)消極影響。
完成論文的條件、方法及措施:
條件:借助學校圖書館查閱一些與論文相關的書籍、期刊等資料;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有關的大量信息作為參考;論文指導教師的指導與幫助。
方法及措施:首先,掌握大量與網絡流行語密切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第二,通過圖書館及互聯(lián)網查閱關于網絡流行語的相關文獻,并將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做好相關筆記;第三,在不同年齡段網民中間做一系列問卷調查,用來掌握網絡流行語的實際使用情況,用以支撐論文觀點;第四,在論文指導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對論文進行修改,使其在理論及應用上更加嚴謹;最后,整理歸納所有的資料及調查數(shù)據,經指導老師的審核后完成論文,然后將資料進行保存,作為以后學習和工作的資料。
語言文化論文篇十二
2、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
3、披君貂b,對君白玉壺。――李白。
4、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羅隱。
5、彈琴醒暮酒,卷幔引諸峰。――岑參。
6、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
7、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
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李白。
9、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李嘉佑。
10、勸君莫拒杯,春風笑人來。――李白。
11、何以解憂,為有杜康。――曹操。
1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
13、玉壺系青絲,沽酒來何遲。――李白。
14、移樽勸山簡,頭白恐風寒。――杜甫。
15、龍池賜酒敞云屏,羯鼓聲高眾樂停。――李商隱。
16、幾日寂廖傷酒后,一番蕭瑟禁酒中。――晏殊。
17、雪花酒上滅,頓覺夜寒無。()――李白。
18、晚酌東窗下,流鶯復在茲。春風與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9、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瑚珀光。――李白。
20、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張先。
2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韋應物。
22、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李白。
2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李白。
24、醉中驚老去,笑里覺愁來。――包佶。
語言文化論文篇十三
2、醫(yī)學檢驗專業(yè)雙語教學的思考。
3、“微時代”下的軍事醫(yī)學英語微課教學研究。
4、淺析中醫(yī)五行學說一些術語的英譯。
5、傳統(tǒng)美學視角下的散文翻譯中情感美的傳遞。
6、目的論視角下的文學翻譯策略研究——以《紅樓夢》兩個英文譯本為例。
7、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翻譯研究價值——以《穆斯林的葬禮》為例。
8、《長恨歌》中認知隱喻的翻譯。
9、高羅佩《武則天四大奇案》英譯之詩學探析。
10、詩歌翻譯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詩《江雪》四種英譯的對比分析。
11、《紅樓夢》角色姓名“歸化”譯法探究。
12、論戲劇翻譯的可表演性原則。
13、《越人歌》的審美再現(xiàn)——從語內翻譯到語際翻譯。
14、早期西方漢學家英譯《聊齋志異》中的跨文化操縱。
15、“西語哲”視域下的英漢句子形態(tài)的差異及啟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際用語的差異探析。
17、網絡環(huán)境下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圖式理論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聽力作業(yè)設計研究。
19、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的滲透和本族語文化的回歸研究。
21、新課改下高校教育碩士(英語)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反思。
22、中小學英語銜接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23、信息技術與高校英語教學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計算機輔助模式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情感因素。
25、開元數(shù)字化平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建構主義理論。
26、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互動特征分析——以實習教師課堂為例。
27、西部農村中學英語寫作在線同伴反饋和教師反饋的對比研究。
29、小學英語課堂激勵方法的應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語以讀促寫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語學術論文語體特征多維度對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國職業(yè)英語教育改革探索與應對。
33、初中英語教學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區(qū)初中生英語自主學習淺見。
35、淺議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
36、試析模塊教學法在中職酒店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7、英語詞匯增長路線圖理論研究。
39、周作人的直譯觀及其嬗變。
40、新教學環(huán)境下的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建設分析。
41、論翻轉課堂模式下英語課堂提問策略的轉變。
42、支架式教學模式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43、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警務英語教學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際意識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45、從目的論視角淺談英文電影片名中譯。
46、淺析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
47、論《論語》英譯中的語用充實。
48、翻譯目的論視角下的漢語典籍英譯——以《論語》英譯為例。
49、英美影視作品中“神翻譯”的定義及方法探析。
50、電影片名翻譯的跨文化解讀。
51、“討論”與“演講”相結合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
52、單詞配對法對雙語詞匯翻譯的影響。
53、素質教育視野下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開發(fā)與學生英語學習的關系。
54、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元認知策略。
55、語境中語塊的加工及其影響因素——以中級漢語學習者為例。
56、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之管見。
57、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
59、平行文本視域下的企業(yè)簡介漢英翻譯策略研究。
60、文化差異的導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
1、簡論janeaustin的愛情婚姻觀。
2、janeeyre'slinguisticfeatures。
3、從《簡愛》看早期女權主義的理想和追求。
4、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筆下的真、善、美。
5、英國十八世紀浪漫主義詩人的自然觀。
6、批評方法之我見。
7、淺談泰戈爾的生命。
8、淺談《紅字》中珠兒形象的作用。
9、論《紅字》中的道德主題。
10、《紅字》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11、論霍?!都t字》中“a”的象征意義。
12、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運用。
13、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藝術特點。
14、伍爾夫創(chuàng)作中的女權主義立場。
15、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女權思想。
16、伍爾夫女性視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論夏洛特-勃郎特《簡愛》中性別文化政治。
18、簡-奧斯丁之《傲慢與偏見》一書中達西先生之蛻變。
19、論簡-奧斯丁在《愛瑪》一書中的妥協(xié)藝術。
20、艾米莉-勃郎特《呼嘯山莊》中場景要素之研究。
22、onthemeaningsofimagesinmobydic。
23、democraticideainleavesofgrass。
28、從《呼嘯山莊》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內心世界。
29、論悲劇《李爾王》的藝術技巧。
30、浪漫主義與新古典主義之對比研究。
31、王國維的“出入說”與華茲華斯的詩論。
32、由愛反映出的個性-《簡。愛》中情愛的分析。
33、淺析王爾德的文藝主張。
34、onthelinguisticfeaturesofburns'poetr。
35、onthefatalisticideasinhardy'sworks。
37、americanslangincatcherintherye。
38、differentmarriagesinprideandprejudice。
40、論馬克吐溫的藝術風格。
41、論亨利詹姆斯的“國際題材”
42、美國現(xiàn)實主義運動的特點。
43、美國夢與美國噩夢-試析《大人物蓋茨比》。
44、當代漢語與外國的聯(lián)系。
45、《章魚》: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說。
46、《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與黑色幽默。
47、從女權主義的視角解讀《簡。愛》。
48、《紅字》里的象征主義。
49、解讀《老人與海》的主題思想。
語篇分析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
作為普通語言學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john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評判與借鑒。
析索緒爾、喬姆斯基和韓禮德的意義觀。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語言哲學探索之一。
系統(tǒng)功能普通語言學發(fā)展五十年回顧。
評20世紀的索緒爾研究。
索緒爾的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
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中幾個核心概念的比較與詮釋。
索緒爾的語言學思想及其影響。
論索緒爾的語用哲學思想。
探析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關系。
簡述現(xiàn)代語言學流派代表人物。
博杜恩·德·庫爾特內與三個語言學派。
論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
洪堡特語言哲學中的辯證精神。
語法分析的系統(tǒng)描寫與比較的幾個方面。
韓語語法教材中“時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緒爾--“語言與言語”之再辨析。
系統(tǒng)功能類型學--類型學之功能視角。
對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的認識。
中國學者從事外國語言學研究的正道。
國外語言學在中國的譯介及其影響。
淺析符號的能指與所指。
詞的時間和空間因素。
索緒爾結構語言學中主體離場的系統(tǒng)論研。
從英語擬聲詞出發(fā)反思語言符號任意性理論。
索緒爾語言符號觀評述。
重新認識索緒爾的共時和歷時語言學的價值與意義。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語言類型學。
淺談俄羅斯人對音素的偏好。
維吾爾語語素問題新探。
語言學研究的多元化趨勢及相關啟示。
簡評哥本哈根學派與索緒爾語言學的關聯(lián)。
從轉喻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理據性。
談語法研究中的本位觀。
淺談結構主義與生成語言學。
論索緒爾的任意性原則。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評介。
漢字速記符號的符號學分析。
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國際地位的思考。
領屬小句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闡釋。
語言符號任意性與理據性辯證關系研究。
普通語言學視野之下的“的”字。
代縣方言中的不經濟現(xiàn)象。
對莫斯科語義學派的認識。
趙元任與索緒爾之普通語言學和符號學對比研究。
中國手語的音系學研究。
自然語言處理用藏語格助詞的語法信息研究。
從加的夫語法看“語法”與“語言學”的關系。
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語言觀的對比分析。
社會發(fā)展是詞義演變的根本原因嗎。
語言文化論文篇十四
所謂會計模式,是指對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會計活動的各種要素按照一定邏輯進行綜合描述,反映各種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內在聯(lián)系與結構形式的有機整體。其組成要素包括:會計目標模式、會計管理模式、會計規(guī)范模式、會計核算模式、會計報告模式、會計監(jiān)督模式和會計教育模式。會計模式的研究必須緊緊圍繞會計所面臨的客觀環(huán)境展開,包括社會經濟環(huán)境、政治法律環(huán)境、科技教育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等。本文擬從文化環(huán)境對會計模式影響的角度作一些探討。
文化環(huán)境是指對會計模式系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制約和影響作用的各種文化因素的總和。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趨向、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以及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由于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申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體現(xiàn)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財富,因而由各種文化因素組成的文化環(huán)境,茬不同的社會必然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文化環(huán)境方面的這種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各國會計模式系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以下將文化環(huán)境對會計模式子系統(tǒng)的影響作具體分析。
一、對會計目標模式的彤晌。
會計目標是會計工作的基本服務方向,代表著社會各利益集團政治經濟利益的基本要求。在會計模式系統(tǒng)中,會計目標模式處于最高層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會計模式的基本框架和運行導向,甚至被一些學者作為不同會計模式的標志。
會計目標模式的構建,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必然受其文化環(huán)境尤其是價值趨向因素的制約。具有代表性的價值趨向主要有兩種:一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強調個人奮斗、個人創(chuàng)造以至個人冒險的個人價值觀;二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注重群體意識、團結合作、共同奮斗的社會價值觀。
在全面強調個人價值的國家和地區(qū)。會計側重于將維護私人投資者的利益作為會計工作的基本方向,形成以投資人利益為導向的會計目標模式。美國是這種模式的突出代表。美國政府及社會公眾都非常重視個人價值,認為個人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基礎,『有充分實現(xiàn)個人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價值。這種文化觀反映在會計目標上,認為保護私人投資者利益與維護全社會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大力倡導社會價值的國家或地區(qū),會計傾向于承擔社會責任,關心公眾利益。由于社會利益實質上是通過國家利益體現(xiàn)的,這就必然形成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會計目標模式。我國社會公眾看重集體主義精神,認為個人只是集體的一分子,個人價值也只是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必須服從于社會價值。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個人價值開始受到重視,但傳統(tǒng)的價值趨向并未改變。因此,從會計目標看仍然是以服務于國家利益為基本傾向。
二、對會計規(guī)范模式的彤巾。
會計規(guī)范是會計人員開展會計工作應當遵循的行為標準,是指導會計行為朝著合法化、合理化和有效化方向發(fā)展的路標。對各種會計法規(guī)制度和職業(yè)道德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機組合而形成的體系即為會計規(guī)范模式。會計規(guī)范展于上層建筑的范疇,體現(xiàn)國家意志和社會特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會計法規(guī)制度的特征與文化價值趨向密切相關,越是強調集體主義和社會價值的國家,會計法規(guī)制度的統(tǒng)一性越強,強制力越大,持續(xù)時間越長。如法國的會計總計劃、瑞典的宏觀會計制度都具有指令性、統(tǒng)一性和強制性特征,我國的會計法規(guī)更是如此。相反,崇尚個人主義和個人價值的國家,則會計法規(guī)制度的靈活性越大,強制力越小,如美英等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只提供原則性指導,注重專業(yè)導向,提倡依賴會計人員的專業(yè)判斷能力,很少具有強制性。
其二,會計法規(guī)制度的執(zhí)行與權力差距大小密切相關。荷蘭學者何斯德在其著名的文化模式中把權力差距作為衡量各國文化特征的一個重要標準,認為權力差距越大的社會,其成員越是認同組織結構、紀律和社會秩序,對權力的不公平分布越能默認,服從性越強,主觀判斷能力越差。相反,權力差距越小的社會,其成員的服從性越差,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這種文化現(xiàn)象反映在會計法規(guī)制度的執(zhí)行問題上,必然出現(xiàn):權力差距大的國家,會計人員喜歡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法規(guī)制度,對法規(guī)制度的完整性和具體性要求較高。不善于進行專業(yè)判斷和政策選擇,因此在執(zhí)行過程中難免會死搬教條,依樣畫葫蘆。我國的情況就基本如此。而權距小的國家,會計人員則喜歡獨立思考,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專業(yè)判斷,靈活機動地理解和執(zhí)行會計法規(guī)制度,對法規(guī)制度的靈活性及務實性要求較高。美英等國的情況大體如此,法國則截然相反。
三、對會計管理模式的彤晌。
比較敏感等文化特征密切相關。至于我國,從古到今都非常強調集權,包括會計人員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都樂于接受來自政府的領導,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已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準則。因此,我國的會計管理模式更為強烈地表現(xiàn)出政府特征。
四、對會計核算模式的彤吶。
所有這些問題,都可從美國社會的文化特征中找出合理的解釋。眾所周知,美國人對社會人生較為樂觀豁達,標新立異、求真務實是大多數(shù)人的信念追求,重視現(xiàn)實、面向未來是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方式。這種信念追求和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成為美國會計人員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動力。加之會計規(guī)范的靈活性、會計管理行業(yè)的自律性,留給會計人員發(fā)揮個人才能的空間較大,客觀上促使美國的會計核算模式偏向樂觀,技術方法的發(fā)展更新較快,強調實質重于形式,因此更有利于解決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的會計問題。而法德等國則相反。這說明社會文化越保守的國家,傳統(tǒng)會計核算方法的市場越大。
五、對會計報告模式的彤晌。
會計報告模式是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披露內容、傳遞方式以及使用對象等進行的綜合描述。各國會計報告模式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會計信息的公開化程度不同,二是會計信息的主要服務對象不同。兩種區(qū)別的存在都與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有關。一般來講,凡價值觀趨向于個人主義,社會成員要求公平分配社會權力的欲望較強、對社會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回避較弱,能夠直面現(xiàn)實、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國家和地區(qū),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較高,尤其是投資人和潛在投資者更加關注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會計報告較為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既全面又詳細,并把滿足投資人要求作為首選目標。如美國的會計報告模式,既以信息充分披露又以最大限度地服務私人投資者要求而聞名于世。相反,社會價值觀念較重、權力差距較大、對不確定性因素反應較強、個人成就欲和決斷能力較弱、思想比較保守的國家和地區(qū),會計信息不僅公開化程度低,而且更傾向于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的需要。例如,法國、德國、瑞典等國的公司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一般不超過法律和歐共體指令的最低要求,甚至提供一些經過加工、符合保密要求的會計信息,其透明度很難與美國相比。我國會計報告模式類似于法德等國,即公開化程度較低,強調會計信息為宏觀經濟管理服務。
六、對會計監(jiān)審模式的彤響。
健全完善,基本上可以從該國審計業(yè)的發(fā)展狀況考察,而審計業(yè)的發(fā)達程度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尤其受到各民族觀念意識的影響。
如果對中美兩國的審計發(fā)展狀況作一比較,將會迸一一步證明上述分析的'正確性。在美國,不僅社會審計業(yè)發(fā)達,從事審計業(yè)務的注冊會計師的社會地位較高,其中介作用巨大,而且內部審計機構健全,制度完善,多數(shù)企業(yè)的內部審計工作由副總經理專門領導,或由董事會屬下的審計委員會領導,這與美國社會對人性的懷疑不無關系。相比之下,我國對人之本性的傳統(tǒng)看法是人之初,性本善,這種文化觀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雖然受到當代人的懷疑甚至批判,但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痕跡依然存在,有時還十分明顯,可以說它對我國審計業(yè)的發(fā)展有直接的阻礙作用。當前社會審計地位不高、活動范圍狹窄、中介作用有限、內部審計不受重視、審計機構及其工作不能獨立,無不與此有關。
七、對會計教育模式的彤晌。
會計教育模式是關于會計教育的目標、對象、內容、方法及組織管理方式的總稱。會計教育是人類傳授、延續(xù)和發(fā)展會計學文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可以說,構成會計教育模式的各個因素,都與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存在聯(lián)系,所不同的是,各個因素具體受哪種文化現(xiàn)象影響以及受影響的程度大小有所區(qū)別。
先看會計教育目標。西方許多國家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會計教育的目標,認為會計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讓學生一走上崗位就成為專業(yè)化的會計工作者,而是要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名會計人才所應具備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為在日益拓展的會計職業(yè)界工作做好準備,使學生能夠通過接受教育,在會計專業(yè)外其他方面也終身受益。而我國的會計教育目標盡管在學歷教育的各個層次有所區(qū)別,并隨著會計教育的改革有所變化和發(fā)展,但基本上都把培養(yǎng)會計專門人才作為最高目標,把學生上崗后能否立即適應專業(yè)工作要求作為目標實現(xiàn)與否的衡量標準。這種中西方會計教育目標的差異,與中西方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和社會成員的信念追求等文化因素不同密切相關。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人才的評價,除專業(yè)能力外,非常重視其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決斷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對挫折和失敗的承受能力,社會成員在信念追求方面甚歡自我表現(xiàn),張揚個性,全面發(fā)展,從而獲取成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會計教育目標豈能局限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能力的狹小圈子里。在我國,對人才的評價是以政治思想為基礎,以專業(yè)能力為核心,另外才考慮組織觀念、群眾關系等,因此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把一技之長作為立身之道和終身追求。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即使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會計教育目標,也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看會計教育內容。美國會計學會(aaa)認為,會計教育不僅要傳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識,而且要灌輸?shù)赖聵藴屎途礃I(yè)精神。因為道德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比技巧和知識更為重要,特別是在會計人員遇到相關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時,技巧與知識都不能有效地解決矛盾,唯有會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水準和道德決策能力發(fā)揮作用。為此,美國的會計教育把會計職業(yè)道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強調道德是最基本的會計原理,許多學校在會計專業(yè)的第一間會計課程中,就專門討論職業(yè)道德問題,使學生一開始學習會計就認識到職業(yè)道德的重要性,樹立起會計職業(yè)的尊嚴感。相反,我國的會計教育至今未把職業(yè)道德納人其內容體系。之所以產生這種差異,應當說與中美兩國對人性。的看法不同有關。主張性善論必然忽視職業(yè)道德的教育和培養(yǎng),認為職業(yè)道德水準會因人之善良本性自發(fā)地提高。反之,則認為只有加強教育和培養(yǎng),才能提高職業(yè)道德水準和道德決策能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語言文化論文篇十五
《語言與文化》一書出自“大家小書”第三輯,作者羅常培。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一、書的作者是大家;
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較一些罷了(出自“大家小書”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錄有關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各個文科領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舉重若輕,深入淺出,整齊地展示學術成果;又是大家民眾的讀物,可以開闊讀者眼界,一窺學術堂奧。而一冊小書,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濃縮了學者畢生的心血和才華。所謂大家,就應該是把他的學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讓所有的讀者都可以品味出個中奧妙。那些所謂晦澀難懂的文章,不僅顯示不出作家學術的高深,而且更意味著作家學問的貧瘠。
本書作者羅常培(1899-1958),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滿族。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后,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一生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對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卓有成績,被學術界譽為“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大師。
本書引言中,引用美國語言學教授薩皮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并且說明想從語詞的含義討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內容分六段:第一、從此與的語言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第二、從造詞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第五、從形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是社會學和人類學上的重要問題,作者想做的就是嘗試給語言學和其他學科搭起一座橋梁。
每一章節(jié)中,作者都大量舉例說明,足以見得作者在語言學領域的廣博學識。第二章,我們可以看到有趣的語義演變,繼而了解到文化演變的清晰片影。例如,英語pen從拉丁語penna來,原意羽毛(feather),最初之嚴格應用于原始的鵝毛筆(quillpen),后來筆的材質雖變化,但這個字依然保存著,如果由此分析現(xiàn)代語詞和羽毛的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古代筆的制度。我國著名的《說文解字》中的字,大都可以看出一些歷史遺跡,如“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會意,就是說把女子關在家里便可安靜,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女性的觀念。
第三章,從很多語言的習用語或俚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造詞的心理過程和民族的文化程度。
例如,云南昆明的倮倮叫妻子“穿針婆”,發(fā)怒叫“血滾”,傷心叫“心冷”,欺負叫“看傻”。在初民社會里對于自然界的現(xiàn)象,因為超過他們所嫩解答的范圍,也會發(fā)生一些神異的揣測,倮倮叫冰“鎖霜條”,福貢的傈傈族叫虹“黃馬吃水”。這些族語里不明方位,前者叫東方“日出地”,西方“日落地”,后者叫東“日出洞”,西“日落洞”,北“水頭”,南“水尾”,在這些民族中保留了古代人民在不了解自然時的懵懂與敬畏。第四章,語言本身可以映射出歷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來文化接觸時,它也會吸收新的成分和舊的糅合在一起,所謂“借字”就是一國語言里所羼雜的外來語成分,包括音譯的,新諧聲字,借義詞,描寫詞。一般來說,兩種文化接觸時,上層文化影響低級文化較多,而看借字,中國語中有入超現(xiàn)象,作者認為這不能單以文化高低來論,另外還有很多原因,依我總結一是中國向來自大,對其他文化很少接受,不屑研究,以致從沒有人注意過中國語詞的流出;二是中國方言眾多,又過于復雜,除了本方言使用者,其他人也就不覺得是中國話了。至今文化借字依然是廣泛存在,所以從借字看古代文化交流應該是十分有力的例證。第五章,學者說“地名的研究實在是語言學家最引人入勝的事業(yè)之一,因為他們時常提供給重要的證據”,我國古代的幾次著名遷移都可從語言學角度加以證實,南渡的百姓有根據他們的舊籍貫僑臵州郡縣的制度,“僑郡”一詞,原意是讓他們有所懷念,不忘歸北,但我們就可以此來了解此次民族遷移的情況,在《宋書〃州郡志》有具體考證。第六章,中華民族有很多部族組合而成,雖漢化程度很深,但從姓氏方面還可以窺探到它的來源。如,慕容氏本來是鮮卑姓,其后人因諱言所出,分化為兩支:一支廣東東莞容氏,一支山東蓬萊幕氏,這兩個形勢看來毫不相關,但其實出自同一個祖先。據向達說:“曾無甘肅。。p82”,那么。。從此種歷史遺跡我們可以繼續(xù)推測出兩個民族間的接觸和來往。第七章,在初民社會里,即一種理想的原始社會里,名稱的用處極大,名稱相同,意味著實質也相同,在各個國家都有這種由親屬稱謂而制定出的婚姻制度,但由于它對于我這個讀者過于復雜,在此不做累述。
語言文化論文篇十六
關中,即渭河平原,關中之名始于戰(zhàn)國,因位于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而得名,形如棗核,號稱“八百里秦川”。戰(zhàn)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并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關中沃土,受益于渭河。渭河滔滔,從甘肅渭源縣鳥鼠山奔涌而下,東流入黃。北有六盤山屏障,南有秦嶺橫亙,猶如大河的兩岸,夾峙著渭河。唐代張藉在《登咸陽北寺樓》中寫道:“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奔词菍λ膶懻?。渭河大德,“三源出鳥鼠,一水興八朝”,相傳華夏禮貌的始祖黃帝和炎帝既誕生于此。《國語》中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笔芳铱甲C,姬水在武功,姜水在寶雞,都是渭河的支流。西北荒寒,不可謂地利,但周秦漢唐等封建王朝標榜史冊,能夠說渭河的作用不可小覷。
從大禹導渭開始,無論是鄭國渠,還是白公渠,正是它們的滋養(yǎng)讓八百里秦川多了一抹大國氣象的紅潤。猶如母愛的臂膀,變貧瘠為肥沃,變荒涼為葳蕤,于是“倉稟實而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脫胎于蠻荒,向著禮貌的珠峰一步一個臺階邁出堅實的腳步。渭河由此成為秦川的一條綠色絲帶,河岸的每一根蘆葦都是一個傳奇。渭河通衢,當年晉國大旱向秦國乞糧,秦的糧食“以船漕東轉,自雍相望至絳”,能夠沿渭河而下,又溯黃河、汾水而上,直達晉都。作為一國之都的長安,人煙阜盛,每年需要漕運的糧食多達數(shù)十萬石數(shù)百萬石,這些都要仰仗渭河。渭河之水阿,她亦曾載著李白將詩意的經緯穿針引線在華夏的布衣之上,讓這兒的人們在躬耕之余眺望那輪思念的月亮。所以當你站在渭河邊上,聽那潺潺之音,即是這些詩句的吟哦,嗒然入心。
渭河成就了關中,“山水清麗,林跨數(shù)郡”。除此之外,關中還有地理上的優(yōu)勢,北有陜北高原,南有秦嶺橫亙,西有隴山連綿,東有華崤諸山,兼有黃河環(huán)繞,可謂山河環(huán)抱,氣勢團聚。關中險要,有一個說法叫“百二秦關”,意思是說百萬人攻關中,兩萬人足以拒之。當年范雎入秦,游說秦王:“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陂,奮擊百萬,戰(zhàn)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自秦以降,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關中的地位為經營天下者所首重。關中,多少個封建王朝枕流而棲?無需走進發(fā)黃的書頁,我們也能目穿古今,那滔滔渭河淘走了無數(shù)的英雄往事,卻無法吹散兩岸的裊裊炊煙,那覆壓大地的村莊只有聽著她的呼吸才能走進睡眠,仿佛母愛的臂彎,與她在同一個脈搏上心跳。即使我們遠走他鄉(xiāng),也會記得這條村頭的長河,她讓我們的.目光變得柔軟,那柔軟中卻又有著一根堅硬的骨頭,于是振作起來,遙追周秦漢唐的光芒,作弄潮兒的長吟。
酒是一方水土的物化,或濁或清,或醇或寡,或烈或淡。飲了這杯酒,似乎就以某種方式融入了當?shù)氐纳缴剿?,繼而神往不疑,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了。關中酒就是這片土地的味道,空杯余香,意猶未盡??此茖こ?,其實奇崛。正像北國的冬天,以一色作墨,翩躚天地之間。當你飲了這杯酒,即是把漢唐氣象吸納于胸襟之中,眼前是霓裳聲色,耳畔是金聲玉振,這就是關中酒的魅惑,也是每個喝了關中酒的人庶幾能夠抵達的彼岸。
作者:孔金泉。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79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