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優(yōu)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7 04:57:54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優(yōu)秀16篇)
時間:2023-12-07 04:57:54     小編:飛雪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自我,發(fā)現自己的潛力和不足。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首先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作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一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9—90頁的例1、“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題。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本單元共安排了2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本節(jié)課是其中的第1課時?!疤妗奔刺娲?,“換”則更換,替換能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替換,充實思想方法,發(fā)展解題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題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個數量關系進行的替換活動,把較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教學的任務是把沉睡的方法喚醒,使隱含的思想清晰起來。這是例題的編寫意圖,也是設計的教學思路。教材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替換”,引導他們回顧剛才的替換活動,反思是怎樣替換的,清楚地知道可以從哪個數量關系引發(fā)替換的思考。

[教學意圖]: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讓他們學得更主動、更輕松,凸現了內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了過程的活動化,達成了預定的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fā)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感受到“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說說圖中兩個量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

追問:還可以怎么說?

2、下面每個條件中兩個量的關系還可以怎樣表示?

(1)微波爐的容量是洗衣機的1/10。

(2)每個桌面的面積是教室地面面積的1/60。

指出:兩個量的關系,換一個角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表示方法。

3、從圖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體出示:天平的左邊放上一個菠蘿,右邊放上三個香蕉,天平平衡。)。

提問:現在老師在天平的左邊放上兩個菠蘿,要使得天平平衡,右邊可以放些什么?

追問:還可以怎么放?

指出:從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能把一個物體換成與之相等的另外一個物體。

4、口答準備題:

指出:這兩題我們都是用果汁總量去除以杯子總數,就能得出所要求的問題。

二、新授。

(一)教學例1。

1、讀題。

談話:請同學們大聲地把題目讀一遍!

2、分析探索。

小結:哦!剛才兩題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種杯子里,而這題是把果汁倒入到兩種不同的杯子里。

追問:那該怎么辦?同桌先相互說說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談話: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該怎么辦?

追問:還可以怎么辦?

小結:哦!兩位同學都是把兩種不同的杯子換成相同的一種杯子,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啦!同學們可真了不起啊,剛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經蘊涵了一種新的數學思想方法——替換。(板書:替換)。

4、列式計算。

a:把大杯換成小杯。

提問:把一個大杯換成三個小杯(板書),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追問: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幾個小杯?(板書)能求出每個小杯的容量嗎?每個大杯呢?(板書)。

小結:在用這種方法解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來的也是每個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個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換成大杯。

談話:那反過來,把小杯換成大杯呢?(板書)。

提問: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幾個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個小杯換成一個大杯,再把三個小杯換成一個大杯。

提問:這樣做的依據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個大杯。(板書)。

提問:能求出每個大杯的容量嗎?每個小杯呢?(板書)。

5、檢驗。

談話:求出的結果是否正確,我們還要對它進行檢驗。想一想可以怎么檢驗?

指出:哦!把6個小杯的容量和1個大杯的容量加起來,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書)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檢驗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書)總之,檢驗時要看求出來的結果是否符合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

6、小結。

指出:解這題的關鍵就是把兩種杯子看成一種杯子。

(二)練習。

談話:剛才這題同學們想的很好,做的也很棒,接下來還有好多題目,等著大家去完成呢!

1、填空:

想:如果把它們都看成();把()支()換成()支()。

那么用22元錢相當于買了()支()。

想:如果把它們都看成();把()只()換成()只()。

那么全班40人相當于坐在了()只()上。

談話:同桌先相互說說你的答案。

提問:可以怎么說?還可以怎么說?

指出:解決這樣的應用題關鍵就在于把兩種物體看成一種物體。

(三)教學“練一練”

1、出示題目。

談話:自己先在下面讀一遍題目。

2、分析比較。

提問:這題與剛才的例1相比較有何不同之處?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關系是用分數來表示的,而這題已知的是一個量比另一個量多多少的差數關系。

提問:那么這題中的大盒還能把它換成若干個小盒嗎?那該怎么換?談話:現在你能做了嗎?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學生試做。

4、評講。

談話: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個球,就可以換成小盒;另外一個大盒也是這樣。

提問:現在這7個小盒中,一共裝了多少個球?還是100個嗎?幾個?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來的是每個小盒裝球的個數。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來的是每個大盒裝球的個數。

談話:把大盒換成小盒算出結果的請舉手!把小盒換成大盒算出結果的也請舉手!看來同學們還是喜歡把大盒換成小盒來計算。

5、檢驗。

談話:同桌相互檢驗一下剛才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

6、小結。

提問:解這題時你覺得哪一步是關鍵?

指出:哦!還是把兩種不同的盒子換成一種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題。

7、填空。

三、全課總結。

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用替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完整課題)。

指出:哦!當把一個量同時分配給了兩種物體時,而且這兩種物體是有一定關系的時候,我們就能用替換的方法來解題。

追問:那解題時該怎么替換呢?(那在用替換的方法來解題時,關鍵是什么?怎么來替換?)。

指出:把兩種物體看成同一種物體,(板書)求出一種物體的數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種物體的數量。

四、拓展應用,鞏固策略。

1、播放達能廣告。

同學們,從剛才的廣告中你又發(fā)現了哪些數學知識呢?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3、是??!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只要你做個有心人,你會有更多的收獲。課前老師也做了一些調查:

(1)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準備用什么策略?在替換的過程中還需要用到畫圖,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張圖在練習紙二上,畫一畫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出想的過程。

(2)除了把牛奶替換成餅干,還有沒有別的不同的方法嗎?

(3)說一說這題該怎樣檢驗?

(4)提問:為什么你們都不把餅干替換成牛奶來考慮?

學生交流后小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一般要選擇簡潔、容易的方法來解答。

五、機動練習。

附:板書設計。

——替換。

把兩種物體看成同一種物體。

1、把大杯換成小杯共需要9個小杯。

720÷(6+3)=80(毫升)驗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換成大杯共需要3個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5~67頁例題和“想想做做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初步學習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對表格中的信息進行分析,認識其中的數量關系,學會從問題入手和從條件入手,找出解答問題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目標:培養(yǎng)學生主動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yǎng)有條理和富有個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充分體會有關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價值,樂于和同學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能自覺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獲得克服困難及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畫線用),文字貼圖。

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欣賞:播放《曹沖稱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在黑板上貼課題)。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看了故事你想說什么?

(2)過渡語:要稱出那頭大象的重量,大人們都束手無策,七歲的曹沖卻想出了那么妙的解決辦法,用稱出與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頭的重量來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想送他一個美名“小小策略家”。

問: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嗎?你還在哪里見過或者使用過策略呢?

問: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

師:對,今天我們要像曹沖一樣巧妙地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

過渡語:解決什么問題呢?我們也找頭大象來稱稱他的重量好不好?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就解決一個身邊的數學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

1.生活中的難題(課件)。

以動畫圖片的方式呈現情境:元旦快到了,為了使慶祝元旦的活動更有意義,固城中心小學五年級四個班準備分別在本班舉行一次“我是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演講比賽。瞧,四位班長正在買獎品呢。五(1)班買了9本筆記本用去36元;五(2)班要買11本筆記本;五(3)班用52元買筆記本。五(4)班要買8支鋼筆。

2.從圖上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問: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課件依次出示三個問題)。

問:這些問題現在都能解決嗎?(為“五(4)班要買8支鋼筆共要多少元”打下伏筆。)。

(生廣泛發(fā)言,教師及時肯定和評價)。

3.第一個問題能解決嗎?

圖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辦?(張貼:整理信息)。

四人小組交流:你已經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

師: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樣的。你們平時經常用這些方法整理信息嗎?

4.師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在黑板上列表。)。

過渡語:老師今天要教一種新的整理方法,你們想學嗎?

(1)圖中的信息都要整理嗎?(張貼:有用信息)。

板書:五(1)、五(2)。

(2)整理的時候把這些信息全部抄下來嗎?

先引導學生呈現純文字的簡化整理。

如:五(1) 9本36元。

五(2) 11本 ?元。

問:這樣整理怎么樣?

師:如果再給他們加上點線框,就形成了一份表格了。感覺怎么樣?(更清楚了,在學生的回答中張貼“有條理”)。

5.課件出示列表,并指出這樣的整理叫“列表整理”。(張貼:列表)。

讀表:你能從這張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比較:這張表與上面的情境圖相比,哪個更有條理?

6.比較各種整理方法。

過渡語:同學們說了許多整理信息的方法,老師課前也準備了一下,想看嗎?課件依次呈現預設的四種整理:

學生可以邊看,邊將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感受與同桌交流。

比較:如果讓你選擇,你會把最喜歡的一票投給誰呢?為什么?

先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再匯報。

引導學生理解,這幾種整理方法都比較清楚,但列表更簡單些。

過渡語:看樣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簡單,那么我們就根據列表中的數據來解答題目吧。

7.分析數量關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學生根據表格說一說解答思路。

問: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據表格我們可以怎么想?

適時的明確學生是“從條件想起”的或“從問題想起”的。并張貼紙片。

(2)完成計算,一生板演。

匯報時,追問:每一步分別求的是什么?這個結果對不對呢?

三、明理內化,初步運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

你認為表格的第一列應該填什么?(五(1)和五(3))課件出示。

接下來會填嗎?同桌商量一下。

學生在訓練卡上填表整理,并解答。學生匯報做法,課件驗證。

2.整合、簡化。(課件呈現兩張表格)。

(1)師:觀察比較兩個表格,你能發(fā)現什么?

為什么兩個表格中都有“五(1)買本子的信息”?

(討論后匯報,只有通過這個信息才能知道本子的單價)。

(2)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用了兩個表格,多麻煩,能不能將兩個表格合并成一個表格呢?需要設計幾列幾行?為什么?每一行分別填什么?(課件依次呈現)。

(3)師講解:如何不考慮班級,而將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數量與總價的關系上,這張表還可以簡化成下面的形式。

出示箭頭簡化后的表格。

感覺怎么樣?

這里面的數據會填寫嗎?

觀察這個表格,你還想說什么?

3.小結全課: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兩個問題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貼出板書: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數量關系、解答并檢驗。

四、鞏固提高。

1.完成書本p66頁的第一題。

2.完成書本p67頁的第二題。

書本上兩題,視時間而定,一般只完成第一題(字典摞起之高)。

3.問題三:五(4)班買8支鋼筆一共用去多少元?(有問題,但無條件。)。

(2)學生自主列表整理并解答。

(3)展示3位學生不同的列表及做法。后組內四人交流、修正。

4.開放題:根據所求問題自主選擇有用的信息解答并展示。

具體設計如下:

學校要購買物品,商場里正在播放信息。(課件播放)。

四人小組,每個組為學校解決一個問題,認真讀一讀,想一想你需要哪些信息?等老師播放信息。

課件:體育組買6個足球的錢,可以買幾個籃球?

學校買7張辦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買來的掃帚每班發(fā)3把,可以發(fā)給24個班,如果每班發(fā)4把,可以發(fā)給幾個班?

學校用124元可以買多少個黑板擦?

足球:每個56元椅子:3把100元。

拖把:一把39元粉筆:20盒46元。

排球:每個42元掃帚:3把10元。

籃球:每個48元辦公桌:2張300元。

計算器:一個24元黑板擦:10個20元。

學生根據課件中滾動的信息搜集相關信息列表。生獨立完成,匯報。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生你有什么收獲?

(2)你認為用列表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有什么好處?

(3)列表的策略對解決其他問題也同樣有效嗎?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三

1、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數量關系,初步學會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實際問題。

2、能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等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等能力。

課件、導學單、教具。

一、復習鋪墊。

1、出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個同樣的小杯子里,正好倒?jié)M。平均每個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數量關系:個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頭列式解答。

提問:和第1題相比,這道題難在哪里?(第1題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種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計,這一道題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兩種杯子里,題中有兩個未知數量。)。

3、揭示課題:這道題可以怎樣解答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學例1。

(1)理解題意。

談話:請同學們先觀察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想一想,根據題意,你。

能找到怎樣的數量關系,和小組里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些數量關系的。

揭示:6個小杯的容量+1個大杯的容證=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確定思路。

談話:我們知道,在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要想辦法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你有辦法把這個問題變得簡單嗎?請先聯(lián)系剛才理解數量關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學說說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反饋:請把你的解題思路分享給大家。

學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幾種,結合學生的交流,分別作如下引導:

思路一:假設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問:把720毫升果計全部倒入小杯,1個大杯要換成幾個小杯?把大杯換成小杯后,正好倒?jié)M多少個小杯?先畫線段圖分析。

思路二:假設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個小杯換成幾個大杯?把小杯換成大杯后,正好倒?jié)M多少個大杯?先畫線段圖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結: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同學們想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幾種思路都是抓住哪一個數量關系展開思考的?像這樣通過假設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假設)。

(3)列式解答并檢驗。

談話:選擇一種方法完成解答,并檢驗解題的過程和結果。

完成解答后,讓學生說說列式、檢驗的方法和結果。

(4)回顧反思。

(5)教學第二種思路。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教師巡視。

指名交流解題時的思考過程,以及列式計算的過程和結果。

(6)比較和回顧。

提回:通過解答上面的問題,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2、完成“練一練”。

(1)出示題目,提問: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單價、可以怎樣進行假設?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師巡視。

(2)讓不同思路的學生展示自己解題的過程。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十一第1—3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四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第1課時,教材第68頁—69頁例2和練一練。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數量關系,初步學會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實際問題。

2、能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等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單、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出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個同樣的小杯子里,正好倒?jié)M。平均每個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數量關系:個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頭列式解答。

提問:和第1題相比,這道題難在哪里?(第1題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種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計,這一道題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兩種杯子里,題中有兩個未知數量。)。

3、揭示課題:這道題可以怎樣解答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學例1。

(1)理解題意。

談話:請同學們先觀察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想一想,根據題意,你。

能找到怎樣的數量關系,和小組里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些數量關系的。

揭示:6個小杯的容量+1個大杯的容證=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確定思路。

談話:我們知道,在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要想辦法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你有辦法把這個問題變得簡單嗎?請先聯(lián)系剛才理解數量關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學說說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反饋:請把你的解題思路分享給大家。

學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幾種,結合學生的交流,分別作如下引導:

思路一:假設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問:把720毫升果計全部倒入小杯,1個大杯要換成幾個小杯?把大杯換成小杯后,正好倒?jié)M多少個小杯?先畫線段圖分析。

思路二:假設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個小杯換成幾個大杯?把小杯換成大杯后,正好倒?jié)M多少個大杯?先畫線段圖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結: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同學們想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幾種思路都是抓住哪一個數量關系展開思考的?像這樣通過假設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假設)。

(3)列式解答并檢驗。

談話:選擇一種方法完成解答,并檢驗解題的過程和結果。

完成解答后,讓學生說說列式、檢驗的方法和結果。

(4)回顧反思。

(5)教學第二種思路。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教師巡視。

指名交流解題時的思考過程,以及列式計算的過程和結果。

(6)比較和回顧。

提回:通過解答上面的問題,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2、完成“練一練”。

(1)出示題目,提問: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單價、可以怎樣進行假設?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師巡視。

(2)讓不同思路的學生展示自己解題的過程。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十一第1—3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五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它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課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著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們,帶著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著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故事表達了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破壞美好生活的專制者的憎恨。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善良的人們的深深同情。

二、學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yè)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丑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要求:

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為之奮斗的精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會用“心急如焚”、“霎時間”造句。觀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牽牛星和織女星,將觀察的經過寫成一篇短文。

四、教學重點難點: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為之奮斗的精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間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為之奮斗的精神。

一、課文導入:

1.提問:喜歡過節(jié)嗎?喜歡哪些節(jié)日呢?

2.老師:“對了!那同學們又清不清楚每個民間節(jié)日所不同的習俗呢?下面老師就來考考你們,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3.出示,請同學們?yōu)樗鼈冞B線。

七夕節(jié)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jié)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jié)七月初七賞月吃月餅。

元宵節(jié)九月初九拜月乞針線。

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看燈吃湯圓。

4.“現在同學們知道了,每個民間節(jié)日都有不同的習俗,為什么會不一樣呢?這可跟他們產生的緣由有密切的關系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們之中的一個:七夕節(jié)的由來?!?/p>

二、人物認識:

1.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讓同學們觀察,圖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紹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織女。

三、介紹文體:

《牛郎織女》是民間故事。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是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性格,語言口語化,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課文: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邊讀邊做記號。

2.自主學習: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相識前相識中、相識后)。

五、學習前兩部分。

1.再讀課文,思考:

牛郎是怎樣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小組內交流。

全班匯報。

3.分析探究:老師與同學共同分析課文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

答案允許多樣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

六、課文小結。

教學后記:

本課設計通過先閱讀再編后演的開放性教學,體現了創(chuàng)造地讀寫結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學生對民間故事有較高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只是理解能力不夠好,對人物的象征意義、主題的理解偏差。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會用“心急如焚”、“霎時間”造句。

3.觀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牽牛星和織女星,將觀察的經過寫成一篇短文。

一、復習導入: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織女后來的生活怎樣了呢?

3.學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學生質疑。

二、自學課文,體會感情。

1.教師提問:文中的牛郎、織女、王母娘娘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大家自由讀課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匯報。

說一說,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人物的性格,找出來讀一讀。

2.總結:

牛郎:勤勞、勇敢、善良。

織女:美麗、賢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專橫、跋扈、不講親情。

3.師小結:

因為牛郎織女都是那種勤勞節(jié)儉來創(chuàng)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民間才會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說。

4.請你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們都希望牛郎和織女這兩位善良、勇敢、勤勞的人過上好日子,寄托著人民群眾也能過上美滿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業(yè):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話故事,和你的同學相互交流。

板書:

男耕女織。

痛失老牛。

13.牛郎織女。

夫妻離散。

鵲橋相會。

教學后記:

很顯然,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六

2、進一步感受使用列舉法時的有序性。

3、進一步發(fā)展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教學光盤。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談話: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二、指導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一第6題。

先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結:我們用列舉法解決問題時,應當注意些什么?

2、完成練習十一第7題。

指名讀題,問:觀察表格,你有什么發(fā)現?

4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周長是多少?你是這樣想的?

3、完成練習十一第八題。

指名讀題,問:“只是向東、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4、完成路線十一第9題。

出示題目,要求仔細讀題。

三、完成思考題。

出示思考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可在書上畫一畫)并進行集體訂正。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七

本節(jié)課是解決問題中的一種策略——倒推,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倒推的策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對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是有價值的。同時,能進一步增強學生運用策略分析問題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閱讀《現代心理學》,我知道人們解決問題一般有兩種搜索策略,即算法式和啟發(fā)式。算法式即指按照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逐個去嘗試,最終找到答案的方式。這種不依賴已有知識,通過嘗試錯誤找到答案的方式是解決問題的弱方法;啟發(fā)式,即指人們根據規(guī)律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竅門解決問題的方式。該種方式只是進行選擇性的搜索。雖然冒著不能解決問題的風險,但可把嘗試的次數減到最小,而迅速、經濟地解決問題。

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我更明確地認識到我們的數學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編入,我們的教學也不可能把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一講全,把每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教給學生,讓學生一一認識。教學的功能是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導他們靈活應用這些方法,適應問題的千變萬化,這就涉及到“策略”,所以我們把教學生會解決問題作為課程目標。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分析具體情境中的實際問題,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fā)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在讀書中,我了解到,教學的真諦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方法的掌握,是當今學習的一個根本問題,“學會學習”的達成應該是衡量一個教學好壞的重要指標,而學習策略的研究與實踐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條途徑,我下大力氣于于小學數學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收到了積極的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重視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合理運用。如課前談話,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揭示了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的應用。新知學習層次分明,由易到難,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例1讓學生理解倒退策略的要點是從現在出發(fā)到推出原來;例2讓學生掌握倒推的方法;發(fā)獎品送卡片活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和諧發(fā)展;練一練鞏固新知并強調倒推的次序。本節(jié)課最后環(huán)節(jié),告訴學生生活中許多地方應用倒推策略,讓數學回歸生活,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素養(yǎng)。使學生學會運用“倒推”的策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和步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倒推”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并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八

1、知識技能方面:使學生在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用畫直觀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所畫的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確定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能正確解答與長(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有關實際問題。

2、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方面:使學生經歷畫示意圖描述和分析問題的'過程,積累一些整理條件和問題、借助圖形直觀分析數量關系的經驗,感受畫示意圖對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的作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幾何直觀。

3、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體驗經過克服困難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升學好數學的信心。

學會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圖形面積增加或減少的情況,幫助理解題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多媒體課件,

一、引入新課。

1、出示復習題。

師:觀察這三幅示意圖,你能說說每一題的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嗎?

誰能口答算式?(數量關系式)。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九

1.提高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列舉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深入感受使用列舉法時的有序性。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光盤。

一、復習導入。

通過談話,復習前兩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并了解學生的學習收獲。

二、指導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一中的第6題。

讓學生說出他們是怎么想的,然后總結出在使用列舉法解決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內容。

2.完成練習十一中的第7題。

指名讀題,讓學生觀察表格并回答問題:“4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周長是多少?”

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然后給出解題方法。

3.完成練習十一中的`第8題。

指名讀題,讓學生理解“只是向東、向北走”的含義,并使用字母代替路線上的直線交點。

4.完成練習路線十一中的第9題。

出示題目,并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題目。

三、完成思考題。

出示思考題并讓學生獨立完成,并進行集體訂正。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有條理的分析數量關系,并獲得問題的答案。

2、溝通“一一列舉”和“列表”兩種策略的聯(lián)系,通過列表,幫助學生養(yǎng)成有序列舉的習慣。3、在學生感受這一策略的特點和價值的同時,進一步發(fā)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以前我們曾學過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地解決問題,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策略,這種策略和以前學習的策略還有很大的關系呢!

二、教學例1。

1、導語: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

出示:園藝工人用6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他是怎樣圍的?

(1)師: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畫一畫。寫好后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匯報板書:長(m)2,寬(m)1。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和他想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

小結:看來這個花圃只有一種圍法。

2、導語: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花圃:

(1)師:長和寬都有哪些情況?請你思考之后寫在作業(yè)紙上。

(2)學生匯報板書:長(m)43,寬(m)12。

師:你有幾種圍法?你呢?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圍法?看來我們已經找全了答案。(板書:全)。

小結:第一個花圃,我們找到了1種圍法,第二個花圃,我們找到兩種不同的圍法,像這樣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來,這種方法叫做一一列舉,(板書:一一列舉),“一一列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策略。

3、導語:下面請同學們用這個策略來解決一個問題。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幾種不同的圍法?

(1)請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圍法一一列舉到第一張表格上。

(2)學生匯報(投影展示三張作業(yè)紙:不全、全而無序、全而有序)。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十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用畫圖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

教學難點: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教學資源: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二、新知探究。

1、出示題目:指名讀題目,并要求說說知道了些什么,還想到些什么?

2、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題目中的信息比較多時,可以用適當的方法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進行整理,這樣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

3、學生嘗試整理信息。

你能將題目中的這些信息整理出來嗎?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學生討論)。

4、匯報交流:1、列表整理;2、畫圖整理。

5、學生整理,教師巡視。

三、.師生交流。

1、分別展示學生的整理方法,并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解答:根據整理的結果,可以怎樣列式計算。

4、比較兩種解法有什么聯(lián)系?

四、試一試。

1、出示第1題: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

2、出示第2題: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并進行解答,

再評議訂正并說說畫圖整理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五、鞏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最后集體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題。

(1)先幫助學生理解183元是購買8瓶墨水和9枝鋼筆的錢,要從183元中去掉8瓶墨水的錢就是9枝鋼筆的錢。

(2)再讓學生獨立解答,最后交流反饋。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題。

(1)先引導學生畫一個橢圓形跑道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跑道長應等于小張和小李所跑的路程之和。再讓學生嘗試畫出線段圖并解答。

五、總結質疑。

1、這堂課你有些什么收獲?2、作業(yè):想想做做第3~5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用畫圖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會用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并能正確解答。

教學資源: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還記得上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嗎?

二、新知探究。

1、出示題目:指名讀題目,并要求說說知道了些什么。

2、討論:打算用怎樣的策略去解決這個問題?

3、學生嘗試整理信息,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交流:1、列表整理;2、畫圖整理。

分別將兩種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提醒學生畫圖時線段長度的比例應大致符合實際情況,并標出相應的已知條件;列表整理時提醒學生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把擴建后的操場的長與寬直接填在表中,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主要數量關系。

5、學生糾正。

6、解答:通過剛才的整理,你現在能快速、準確地解答這道題目了嗎?(學生獨立解答)。

7、反饋交流答案。

三、試一試。

1、出示題目,指名讀題后討論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為什么?

2、引導學生說出用畫出示意圖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畫出示意圖,再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獨立解答。

3、反饋交流答案。

四、鞏固應用。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先獨立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最后集體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題。

(1)先讓學生畫出長增加6米后的示意圖,理解此時面積增加了48平方米,而48正好是原長方形的寬余的乘積,由此可以求出原長方形的寬,再用同樣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長,最后計算出原來實驗田的面積。

(2)再讓學生獨立解答,最后交流反饋。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題。

(1)先引導學生理解紅花與謊話的擺法,四條邊共可擺36盆,但由于4個頂點處被多計算了一次,所以紅花的盆數是32盆。同樣的道理,可以算出黃花的盆數是40盆。

(2)學生獨立解答并交流答案。

五、總結質疑。

1、這堂課你有些什么收獲?2、作業(yè):想想做做第1~3題。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第103頁例題通過場景圖提供相關信息,啟發(fā)學生根據解決問題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在此基礎上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目的與要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中,體會用畫圖和列表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畫圖和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

2、是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自信心。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用畫線段圖和列表方法解決有關行程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投影儀、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投影出示p103例題。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聯(lián)系現實場景,說說能知道些什么?還能想到些什么?

二、探索研究。

1、小組探討:怎樣用適當的方法把題中的條件和問題進行整理,更有利于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體思路?教師巡視,給與恰當指導。

2、教師強調畫線段圖的方法。

(1)、讓線段圖正確反映小發(fā)明家、學校、小芳家的相對位置關系。

(2)、能在圖中看出小明、效仿各自行走的速度和時間以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3)、能從圖中直觀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

3、小組匯報整理的方法,投影出示:

(1)、畫圖整理:

(2)、列表整理。

小明家到學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

小芳家到學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

4、根據整理結果,小組交流、探討:

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師鼓勵學生富有個性解決問題。

學生匯報,教師投影展示:

704+604???????(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他們兩家相距520米。

5、比一比,兩種解法有什么聯(lián)系?

6、小結,通過例題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三、拓展延伸:

1、完成“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根據題意先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獨立進行解答。

第2題,讓學生在列表整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明確解題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中題目。

第2題,教師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意思,再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和計算,填出括號里的數字。

第3題,教師先畫一個橢圓形跑道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跑道長應等于小張和小李所跑的路程之和”。

學生嘗試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量關系。

第4題,重點引導學生先列表整理條件再獨立解答。

第5題,第(2)小題根據題意,師生合作化出相應線段圖,然后再解答。

四、作業(yè)。

想想做做1、5題。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第106頁例題主要通過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運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并體會相同的策略可以有不同操作形式。

教學目的與要求。

1、使學生會通過畫線段圖,直觀示意圖或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使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習用畫直觀示意圖和列表的方法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

投影儀、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投影例題:學生讀題,討論用怎樣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二、探索研究:

小組合作,探討、交流。

教師提示:畫出的操場示意圖中線段長度的比例大致符合實際情況,在圖中應標出相應的已知條件。

1、小組匯報解決策略,教師投影展示。

列表:

長????寬????面積。

原來?50米?40米??平方米。

現在??米??米???平方米。

畫圖:如圖書p106。

2、想想,要求操場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再解答。

板書:(50+10)?(40+8)??????????50?40。

=60??48???????????????????=(平方米)。

=2880(平方米)。

2880-=880(平方米)。

或50?8+(40+8?10)。

=400+480。

=880(平方米)。

答:操場的面積增加了880平方米。

3、小結:通過例題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三、拓展應用:

1、完成“試一試”

指導學生根據題意畫出直觀示意圖,啟發(fā)學生把圖中“小路”適當分成幾部分,分別算出面積后再求和;也可啟發(fā)學生用外圍大正方形面積減去里面的草坪面積,從而求得小路面積。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題,讓學生畫出長增加6米后的示意圖,理解面積增加了48平方米,而48正好是原長方形的寬與6的乘積,由此可以求出原長方形試驗田的寬。再用同樣的方法求出長方形試驗田的長,最后計算出原來試驗田的面積。

第3題,分別引導學生理解紅花與黃花的擺法,紅花應沿里面的正方形邊擺,每邊能擺9盆,四條邊共可擺36盆,但由于4個頂點處各被多計算了一次,所以紅花的盆數是32。同樣的道理,可計算處黃花的盆數是40,紅花和黃花一共要放72盆。

四、作業(yè)。

想想做做第1題。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十二

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第89~90頁例一、練一練和練習十七第一題。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解題步驟,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體會畫圖、列表等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價值。

2、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覺“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fā)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替換策略的優(yōu)越性。

教學難點:對替換前后數量關系的把握。

教學準備:

課前學生自學《曹沖稱象》,并分組,準備大量鉛筆約20支。

課前給學生合作要求紙。正面題目1和要求,反面自編題目。

打開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

有誰帶了鋼筆嗎?(學生舉手)。

老師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帶鋼筆,誰能借老師用一下?

要不這樣吧,有誰愿意讓老師用一枝鉛筆來換你的鋼筆?(學生困惑)。

(嚴肅,讓學生覺得真換)。

怎么啦?(學生說說)。

是啊!

那你倒是說說看希望老師拿幾枝鉛筆,你才肯和我交換?

為什么?(老師:成交!)。

用鉛筆換鋼筆依據。

那你說說看為什么非要老師用十支鉛筆才肯換呢?

(引導學生說出價錢差不多)。

緊接板書:價格相當。

十枝鉛筆和一支鋼筆價格相當,這正是公平交換的前提和依據。

板書:依據。

二、溫故知新:

課件打開到曹沖稱象圖片。

(他用什么替換了什么?)。

你能聯(lián)系上面情節(jié)講一講它替換的依據是什么呢?

(鼓勵性評價:真聰明)。

石頭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為替換的依據。

那曹沖是怎樣來保證石頭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書:添上----替換兩字。

三、協(xié)作創(chuàng)新。

曹沖是三國時期的人物,談到三國,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戰(zhàn)吧。這場著名的戰(zhàn)斗主要是在水上進行的。

三國時期的水上兵器比較多,有走舸,艨艟,斗艦和樓船等等。

(簡略介紹其中的走舸和樓船。)。

題目看不清楚的話,可以拿出老師發(fā)給你們的紙,上面也有。

生一起讀題。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這道題目能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嗎?

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題目下面的要求,來親身體驗一下替換。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換什么?(把題目中替換的雙方圈一圈)。

2替換的依據是什么?(在題目關鍵句的下面畫一畫)。

3替換前后的數量關系各是什么?(分別把替換前后的數量關系寫一寫,也可以用圖畫或者線段圖表示)。

小組交流:

知道怎么替換了的同學請舉手。

你們在替換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替換有什么好處???

請你在四人小組里面和同學交流一下。看看同學們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樣?

1替換有什么好處?

2你替換的方法和其他同學完全一樣嗎?

結合課件畫面講解,板書。

一艘樓船--替換--5艘走舸(每條走舸乘坐的士兵數量是樓船上士兵人數的1/5)。

課件展示:

替換前。

(10走舸與1樓船橫排,出示數量關系:10艘走舸和1艘樓船上一共裝了105名士兵)。

替換后。

(15走舸,出示數量關系:15艘走舸一共裝了105名士兵)。

讓學生計算。并講一講過程(數量關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見解):還有其他的替換方法嗎?(課件要可以在兩種方法間自由切換)。

兩種方法都講解完后,讓學生說說替換的好處。

四、鞏固立新: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請學生說說如何替換?

板書:一條運糧船----------替換----------(一輛馬車+15袋)。

讓學生在自備本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一畫。

實物投影展示替換方法。(最好選文字和圖畫各一份)。

數學是需要簡潔和凝練的,看趙老師怎么來做。。。

強調計算的時候是個倒推的過程,是先減還是先除,不能忘記什么?

課件演示思考過程。

同桌之間互相說說:替換前后的數量關系分別是什么?

學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請學生說說替換的好處。

五、博古通今:

學校閱覽室為了讓大家能閱讀三國的故事,進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國演義》,一共花費了410.4元。每本《三國演義》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別求《三國演義》和《四大名著》的單價。

學生獨立完成。

讓一學生上黑板進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圖)。

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把四大名著換成三國演義。

并讓學生體會把三國演義換成四大名著雖然也可以計算,但是比較繁瑣。

六、自編自演:

大家家里都買過名著沒有?小紅她也想買些書來閱讀,所以她就把平時的零花錢都放到儲蓄罐里儲存起來。

請大家開動腦筋,根據5角硬幣1元硬幣儲蓄罐三個詞語,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換策略解決的應用題。(可適當加上數據條件)。

七、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準備以后經常使用這個策略嗎?說說原因。對于這個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學的呢?經驗也可以。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十三

本次微課《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以ppt的形式,以教師講解和展演學生常見作品的方式,將畫線段圖的策略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并通過提問和線段圖的分析引導學生學會根據直觀圖去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微課的形式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能夠根據波利亞四部曲完整地解決一道實際問題。

學生會畫線段圖,并能夠根據線段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該微課主要幫助學生通過分析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正確地畫出相應的線段圖,并能根據線段圖清楚地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順利解決問題。

在三年級學習了從條件出發(fā)和從問題出發(fā)的策略去解決問題,在四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的策略,而本節(jié)課是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畫圖是一項重要的策略,在今后的學習中會用畫圖的策略來分析較為復雜的數量關系,并解決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在于兩方面:一是能正確應用畫圖的方法整理條件和問題;二是能借助直觀圖示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并能夠解決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

學生的學習難點就在于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而微課將這兩個方面的重難點進行了詳細講解,又給了學生思考的過程,學生可以一邊思考一邊學習,學生試著畫圖和試著說說想法,并與正確的講解進行對比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這節(jié)微課對于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來說還是很有針對性的。

一,出示例題,理解題意。

2.提問:根據這兩個條件,你想解決什么問題(ppt: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1.學生需要獨立思考出從屏幕中可以知道什么條件?

2.獨立思考根據這兩個條件可以求出什么問題?

二,根據題意和觀察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

2.請學生自己畫一畫線段圖,提示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3.教師在ppt上展示了一些同學們常見的線段圖畫法,并讓同學們思考最欣賞哪一副線段圖。

4.教師完整地介紹線段圖的畫法,并由ppt進行展示。

5.根據線段圖,說說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6.談話:現在你能觀察自己的線段圖,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自己思考一下。

7.教師介紹三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并通過ppt進行演示。

9.談話:的確,從圖上直觀、清楚地看到了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思路。這也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常用到的一種策略。

【設計意圖】:1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畫出本題目的線段圖。

2.通過觀察教師展示的學生作品和介紹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互學,想一想自己所畫線段圖的問題,并觀察介紹者所畫線段圖的方法。體會線段圖能夠直觀地表示出條件和問題。

3.根據所畫出的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找到方法,并根據教師的ppt展演,進行思考,理解三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4.通過觀察對比解決問題的三種線段圖,讓學生體會和發(fā)現都要把他們的郵票轉換成同樣多。

三,解答并檢驗。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養(yǎng)成解決問題的完整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回顧解題過程。

1.師:同學們我們解決了一道題目,回顧一下剛才的解題過程,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用ppt展示解題的過程)。

2.回憶: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曾經運用過哪些畫圖的策略?

【設計意圖】:通過ppt回顧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題目都能再次回顧,通過體會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畫圖的重要性。

學習指導。

請在預習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一課時時使用本微視頻,初步掌握畫線段圖并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也可以在學習過本課時,但還沒有掌握的情況下,繼續(xù)重新學習微課,從而達到掌握的目的。

配套學習資料。

制作技術介紹。

所需要的軟件為:錄屏工具軟件;制作的簡要流程為:先制作相應的片段ppt,并設計好相應的教案,在此基礎上提前邀請一些學生試著畫一畫本節(jié)課例題中的線段圖,將典型的學生所畫的線段圖進行展示;利用錄屏工具軟件進行錄制。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十四

你能根據題意自己獨立畫線段圖整理。

展示學生的線段圖,并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補充合適的問題后,學生獨立解答。交流的時候分別說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較兩題,找聯(lián)系。

說說兩題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個是相向的,一個是相背的)做手勢。

什么相同?(都是求兩斷之間的距離,可以先分別算出各自的距離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來的`速度再算總的路程?!?/p>

1、先畫圖整理,再解答。

2、讀題后問:這道題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想?把你的算式寫在作業(yè)本上。

3、讀題后問:這道題和例題有什么聯(lián)系?你會解答嗎?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十五

【教材分析】例題用文字敘述,學生一般能讀懂題意,但不會利用其中的數量關系思考。而通過課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個數量關系進行的替換活動,把較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可見,在學生的經驗結構里有替換,不過是潛在的、無意識的,教學的任務是把沉睡的方法喚醒,使隱含的思想清晰起來。再引導他們回顧剛才的替換活動,反思是怎樣替換的,清楚地知道可以從哪個數量關系引發(fā)替換的思考。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例題的教學意義超越解答一道題目,得到一組答案,體會一種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fā)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用等量替換的方法實現問題的簡單化,并相應的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曹沖稱象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吧?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曹沖他是怎么稱象的。(點擊播放)。

播放結束后提問:曹沖稱象,為什么不直接稱大象而要稱石頭?(生自由回答)。

生:當時還沒有這種技術。

了不起。其實,他就是運用了“替換”這種方法解決了問題。(板書“替換”)。

二、教學例題1。

師:大臣們的問題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個杯子,正好都倒?jié)M,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會列式嗎?(課件沒有出示杯子)。

生自由說。

師:720÷7?真的這么簡單?就能難倒聰明的曹沖?看看,大臣們給的到底是什么樣的杯子。(出示杯子)。

師:看,這樣的杯子,能用720÷7嗎?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因為杯子的大小不一樣)――可以多問幾個學生。

師:是的,杯子不一樣,所以我們就不能直接用720÷7。那如果,裝滿的都是?

讓生答:裝滿的都是小杯或者都是大杯,我們就可以直接算出每個杯子的容量了。

師: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大臣們出的問題具體是:(課件出示: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jié)M。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請同學們把題目讀一讀。

師:你從題目中獲得到什么信息?

(720毫升果汁、6個小杯、1個大杯)(師板書)。

理解關鍵句。

師: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句話的?(多問幾個同學)。

(預設之一:把大杯當做標準量,小杯是比較量;反過來那如果把小杯當作標準量(單位一)那大杯的容量是可以說一個大杯的容量相當于3個小杯的容量,也可以說3個小杯的總容量等于1個大杯的容量)。

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杯的容量相當于3個小杯的容量。

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1、師:那你想用什么策略解決這個問題?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然后把你的解題過程寫出來。

同桌討論,生列算式的過程中(師巡視指導,并請兩位學生上臺板演。)。

2、師:好,同學們請看:(指著算式)做對了嗎?你來解釋一下你的解題過程!3、課件演示學生所回答的思路。

師:老師聽明白了,你們呢?(演示):他是把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這時候就有??(生:9個小杯)現在就可以先求出??(小杯的容量),然后我們再根據大杯和小杯之間的關系,求出大杯的容量。

4、板書小結:

師:簡單的說就是把1個大杯替換成3個小杯,再加上原來的6個小杯,一共就有9個小杯。

5、請學生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師:誒?這組算式呢?對嗎?誰知道他的想法?生回答。

6、學生講完第二種方法后,課件演示。(也要問到點子上,比如:你是根據)。

師:真不錯,是把每三個小杯換成一個大杯,這么一替換,得到的就是(大杯)。就可以求出??(大杯的容量),我們在根據大杯和小杯之間的關系求出小杯的容量。

7、完成板書:

師:是的,我們還可以把6個小杯替換成2個大杯,再加上原來的1個小杯,一共就有3個大杯。

師:你們也都像他們這樣解決嗎?

檢驗。

師:到底正不正確呢?我們還要對它進行?

生:檢驗。

師:怎么檢驗呢?試一試!(留給學生檢驗的時間)好,誰來說?生:用240+80=720ml所以正確。

師:哦,你是驗證了一個大杯和6個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這個條件,但是請你們好好思考思考,只符合這個條件就可以了嗎?(240÷80=3)。

師:所以,我們在檢驗時不能只考慮一個方面,要從整體去思考??偨Y:

師:剛才我們用什么策略幫助曹沖解決難題的?生:替換師:對,替換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師:那為什么要替換?

生:因為杯子不同,替換了就能變成同一種杯子,問題變得簡單了。師:你替換的依據是?

生: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師小結:是的,解這道題的時,我們先把兩種不同的杯子替換成同一種杯子,也就是說把兩種不同的量替換成同一種量來解決問題。這樣,復雜的問題就簡單化了!(板書:兩種不同的量替換同一種量)。

師:看來呀,替換真是一種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那咱們繼續(xù)用“替換”這種策略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請看:(出示練習)。

三、鞏固應用。

師:你打算填幾?跟你的同桌說一說。學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從題目中,我們知道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也可以理解為1個大杯的容量等于()個小杯的容量。

如果把小杯替換成大杯,那么8個小杯的容量+2個大杯的容量=()個大杯的容量。

如果把大杯替換成小杯,那么8個小杯的容量+2個大杯的容量=()個小杯的容量。

2、有2個大箱和4個小箱,每個小箱的容量是大箱的1/2,1個大箱可以換成()個小箱,4個小箱可以換()個大箱,如果把大箱都換成小箱,則共有()個小箱。

3、買15支鉛筆和4支鋼筆共50元,5支鉛筆可以換2支鋼筆,每支鉛筆和鋼筆各是多少元?(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做題,展示學生作業(yè)時,要問:這個算式表示什么?算得的又是什么?每個數字各表示什么等。)。

四、全課總結:

師:你覺得這種替換的策略神奇嗎?你有什么樣的感想說一說,和大家分享分享。

師: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替換的策略來解決。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我想:我們將會有許多不同的收獲和發(fā)現,韋老師期待著,那我們下一節(jié)課再一起來探討。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篇十六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從條件出發(fā)展開思考,分析并解決相關問題。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價值,發(fā)展分析、歸納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用從條件想起的策略解決問題。

策略的體驗和理解。

分了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部分是導入,先出示一個條件,讓學生初步體驗只有一個條件無法求出問題,接著提供兩個條件,讓學生選擇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條件,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只有兩個相關聯(lián)的條件才能解決問題。

第二部分是教學例題,感悟策略。出示例題后重點讓學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從兩個角度提煉出了數量關系,然后說解題思路,主要講清楚根據哪兩個條件求出什么,再根據哪兩個條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溝通了兩者的關系,最后總結得出解決問題時我們緊緊抓住條件在思考。揭示課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變式溝通,形成策略。通過兩個變式的教學,讓學生加深對策略的感知。接著安排了皮球那道題目,學生對條件的理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安排了一個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四個題目結束后,安排了回顧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新教材比較強調的,讓學生在回顧反思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經驗。

第四環(huán)節(jié)是練習鞏固,運用策略。選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題的第一小題,讓學生根據條件提出不同的問題,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第三個小竅門。緊接著請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第5題。第5題的設計主要考慮到一是學生對游戲比較感興趣,二是國際象棋是我們學校的特色,三是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

第五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總結,交流收獲?;仡檶W習了什么內容,以及解決問題時是怎樣一步步分析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76345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