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酒店總經(jīng)理致辭(優(yōu)質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2 15:43:37
2023年酒店總經(jīng)理致辭(優(yōu)質14篇)
時間:2023-03-22 15:43:37     小編:儲心悅Y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一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干部張富清,這樣講述著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墻、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范,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guī)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勞肯干,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zhàn)、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著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著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zhàn)功,也在中年轉業(yè)后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說,戰(zhàn)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為信仰,他也一往無前。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二

在通往葉連平創(chuàng)辦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塊黑板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個黑板報是葉連平15年前創(chuàng)辦的,黑板報上書寫的大都是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內、國際新聞,從此經(jīng)過的村民不時地停下腳步駐足閱讀。

“從這塊黑板報上,我們了解到了許多天下大事,內容很豐富!”村民劉福林說,這要感謝葉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處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訪中,烏江鎮(zhèn)卜陳學校校長居平樹介紹說,葉老師堅持15年為村民辦黑板報,寒來暑往,從不間斷,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是我們身邊最生動的教材,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

20年來,葉連平在教學之余發(fā)揮余熱,積極給有關單位作宣講報告,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yè)、進警營,樂此不疲給黨員干部和企業(yè)員工宣講黨的奮斗歷程,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充分發(fā)揮共產黨員的“宣傳員”“戰(zhàn)斗員”作用。

20__年,葉連平被上級評為“三感人物”,獲獎金1000元,他把獎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購買課外讀物。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要嚴格按照新時代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連平說,“我希望最后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三

每次寒假結束都會在學校里觀看《感動中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一個個的感動的品質,讓我感動。也讓我們熱淚盈眶!

十位品質鮮明的人物,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為祖國,為人民,扶助貧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點,遇到危險也讓我們?yōu)樗麄兡罅艘话押?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繼才,他來到了荒涼的孤島,沒有電沒有水,他還孤島上插了一片國旗,國歌再次響起,他和的妻子嚴肅的神情剛勁有力的身軀,他們看著祖國的國旗冉冉升起,他說:“這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就要有人來守護!”在這個荒島,就像貧困上區(qū),甚至比貧困山區(qū)更要貧困,只有他們可以慢慢的改造讓這里變得好起來。那時候連一棵樹都種植不了,經(jīng)過他們的堅持不懈,3年后終于種植了一個棵樹,一個個綻放了鮮艷的花朵,整個島都是一片綠色。而因為天氣情況王繼才和妻子滿身都是疹子,妻子讓他回城看病,而換來了一句:“沒事”,20_年7月27日,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歲。他的妻子決定留下來,來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護了32年,從這段視頻中他最遺憾的就是錯過了大女兒的婚禮和母親的大壽,還有父親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時候,我的眼睛頓時濕潤了,是啊!也是有這樣無畏的人在這里堅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會錯過大女兒的婚禮,母親的大壽和父親的逝世!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保衛(wèi)家園!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們六年級上冊學的《彩色的翅膀》也寫了戰(zhàn)士們保護海島,熱愛海島等精神,我想就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的祖國發(fā)揚光大,越來越繁華,越來越強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實驗成功!

是啊!就是這樣的堅持不懈,才能收獲最后的成功。田老師也說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懶惰的人能成功,能擁有現(xiàn)在的美好!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四

提到楊振寧,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的滿身榮光?還是他那個不受人理解的早年將國籍改為美籍的行為?但人活著有萬般難處,其實楊振寧又何嘗不愛國家,何嘗不思念故土。

“我的父親,直到離世也未能原諒我將國籍更改為美籍的行為?!边@個赫赫有名的人,在耄耋之年說出遺憾萬分的話。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

數(shù)學家楊武之有一個凄苦的身世,他出生于19世紀末國家大動蕩大變革時期,戰(zhàn)亂頻繁,國家動蕩不安,九歲時母親去世,而他的父親早期是貴人府上的幕僚,在其倒臺之后反向,路上也不幸去世,于是在楊武之十二歲那年徹底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從此輾轉各個父母親的親朋好友的之間留宿。

或許是出生于文人家庭,自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加之寄人籬下,楊武之比常人更加聰慧,也更加勤奮刻苦。

畢業(yè)以后,在北京高等師范學院教了兩年書,因其教學管理方式較為嚴格,引起了部分學生的不滿,常有鬧事。

輾轉各地又教了幾年書后,這讓他深知如此于救國之無益,于是出國留學,學歷一再攀升,并在數(shù)學行業(yè)取得巨大成就,五年之后取得博士學位,回到祖國,希望運用自己的知識幫助當時正處于懵懂時期的國國,為危難時刻的國家出一份力量。

當時的中國教育人才極其匱乏,啟蒙問題突出,于是,回國后的他又干起了之前的老本行,在廈門,清華大學等學府任教,為傳播知識做著自己的貢獻。

而當時他的兒子楊振寧也已經(jīng)到了入學的年齡,他為此也花費大量心血。

楊振寧的求學成名之路:

楊武之作為一個東西兼修,受到過科學知識熏陶的人,思想極其先進開明,眼光也更加長遠,對他的兒子楊振寧自然也采取了中西結合的方式教育。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楊振寧不僅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精通數(shù)學和英語,這為他后來出國留學打下良好基礎。

而楊振寧自己也十分聰慧刻苦,小小年紀就展現(xiàn)出極高的數(shù)學天賦,求知若渴,長大后就讀于西南聯(lián)大,帶著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攻讀物理系。

后在研究所遇見了志同道合的李政道,兩人共同研究熱愛的物理學,強強聯(lián)手,很快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開始在物理學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1957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物理學界名聲大噪。

楊振寧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后,進入國家大建設時期,人才急缺,先后有大批留學人才回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坐不住了,他開始頻繁來信,試圖勸自己的兒子回國為祖國發(fā)展出一份力,于是多次赴瑞士,美國等地,探訪勸說兒子。

但楊振寧卻陷入了兩難之中。

無疑,當時新中國的環(huán)境對他的研究是極為不利的,且他所學科目對新中國建設意義不大,后國家又經(jīng)歷了大躍進等眾多變動,終于是未能歸鄉(xiāng)。

1964年,因為種種原因,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這引起了父親的極大不滿。

后來邀請父親赴美團聚也皆被拒絕。一直到楊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諒他。

而此時的楊振寧也已經(jīng)步入老年,這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直到1999年,他才尋到機會,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并于幾年后改回了中國國籍。

這位老人偉大且坎坷的一生,四處漂泊,最終歸鄉(xiāng),不知他望著故鄉(xiāng)的土地,會不會也有萬千感慨。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五

天剛亮,廖海州和隊員們就來到景區(qū)防火執(zhí)勤。此時的九寨溝還沒有游人,四周一片寂靜,蘆葦隨風搖曳,藍色的“鏡?!毖饘訉硬y。

廖海州守護九寨溝已有14年,他早已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了這里的森林與雪山。每年防火期,他都要和隊友們到九寨溝靠前駐防,保護一方生態(tài)平安。九寨溝中隊因此也被當?shù)卮迕穹Q為九寨溝的“第十寨”。

14年的“老九寨” 熟悉這里的山山水水

今年34歲的廖海州是九寨溝的“活地圖”,常年執(zhí)勤巡護讓他對這里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他也時常被隊友們稱為“老九寨”,而這樣的稱呼只有10年以上的消防員才能有。

“前年地震,我們從這里抬出來了好幾個受傷游客……”一位與廖海州同年入伍的老隊員說。

五花海岸邊人來人往,游客操著各種各樣的口音。“你好,從這邊可以到對面景點嗎?”見到人群中走來穿著“火焰藍”的消防員,兩個年輕人走過去問道。廖海州為他們詳細解釋了行走路線,兩個年輕人連連點頭,滿意地離開了。

“很多游客并不熟悉旅行路線,一天當中打聽路線的人有上百個,同樣的問題要回答幾百次,執(zhí)勤久了,我也學會了不少方言?!绷魏V菡f。

每多走一步路 景區(qū)就少一份危險

沿著岸邊繼續(xù)巡邏,廖海州心里清楚,自己每多走一步,景區(qū)就少一份危險,游客就多一份安全。兩年前的地震,正是因為他們多走了9個小時的山路,被困在122林場的受傷游客才得以提早被轉移救治。

廖海州曾參加撲救火災、抗震救災等任務80多次。棧道邊上,一名中年男子正躲在一旁草叢里抽煙,廖海州一眼就看出了端倪,立刻示意男子掐掉煙頭?!斑@兒禁止抽煙,游客中心站設有吸煙區(qū)?!?/p>

他和隊友巡邏在游客最多的長海和五彩池附近,擔負著周邊的森林防火工作和游客安全。

可能是從當上森林消防員那一刻起,他們才知道,一草一木對于九寨溝的重要性,他們才明白森林防火對九寨溝意味著什么。

一天的執(zhí)勤結束后,廖海州和隊友們乘車路過荷葉寨,透過車窗,他看見自家屋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身后,水還是那樣清,山還是那么綠。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六

有人說:“只會唱歌跳舞的并不值得全民敬仰,舍已為人的戰(zhàn)士才是我們的全民偶像?!庇腥苏f:“不贊網(wǎng)紅不贊星,只贊橙衣英雄?!边€有人說:“在這和平年代,橙衣英雄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p>

3月31日,四川發(fā)生森林大火災,大火鋪天蓋地地蔓延,30名消防員孤身入林,與肆虐的大火斗爭。就在這時,突然發(fā)生了林火爆燃,原本就勢頭很大的火焰形成了火海,把30名消防員包圍了,使他們與外界失聯(lián)……4月1日,確認30名消防員的遺骸全部找到,這也預示著,30名消防員全部都壯烈犧牲。

其中中隊長張浩29歲,而且剛結婚不久,婚后他還來不及享受幸福,就奔赴各個災區(qū),撲滅了一場大火,再去撲滅下一場大火;救了這一座山的村民,再去救下一座山的百姓。張浩生前一直奔赴前線,因為,這是他的使命,而在烈日下,嗮得最多的,正是他的軍裝,他的任務和他的使命。

4月2日夜里,從高速公路口一直到西昌市殯儀館,站滿了人,當載著30名消防員的遺骸的車隊駛過時,成百上千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到“英雄英雄!一路走好!”

為什么他們會這樣奮不顧身地救火了,為什么他們救火時即使把生命獻出也不在乎?為什么他們生命的最后時刻也要救人,救火?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要保衛(wèi)人民,保衛(wèi)地區(qū),保衛(wèi)祖國!

祖國還有許許多多像他們這樣的英雄,有錢凌云、劉杰、趙萬昆……其中楊科璋在轉移一位一歲小女孩時,不慎踩空,從五樓墜落。在那生命的最后時刻,楊科璋緊緊地把她抱在懷里。小女孩毫發(fā)無傷而他卻傷重不治。他原本可以把小女孩當墊子而存活下來的,可他沒有這么做,而是把她緊緊地抱著,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小女孩。正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的舍己救人的英雄,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安逸的生活。

英雄們!感謝你們的舍己救人;感謝你們如守護神一樣保護著我們;感謝你們維護祖國的和諧安定,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仰。謝謝你們,穿著橙色戰(zhàn)衣的英雄們!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七

由于患胰腺癌晚期,王婭不能正常進食,只能靠輸營養(yǎng)液維持。家用爬梯綁上一根竹竿,成了向來節(jié)儉的王婭自制的輸液桿。

而就在不久前,她卻慷慨地將這套僅有的一室一廳住房,捐贈給了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用于資助西部貧困學子完成高中學業(yè)。王婭開玩笑說:“現(xiàn)在是住在別人的房子里了,但這也還是自己的家。因為基金會就像是自己的親人,資助的那些孩子也都是自己的孩子?!?/p>

王婭是誰?

王婭生于1952年,今年66歲,是國網(wǎng)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后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而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后,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__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來她持續(xù)的愛心捐贈足跡。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王婭自己也說不清,而她現(xiàn)在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拔揖褪莻€普通人,做的這些事實際上很普通,沒有什么?!蓖鯆I說,“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幫點兒,小的能力就少幫點兒,反正是盡力去幫?!?/p>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八

那一道凄厲的閃電,擊中了四川涼山木里的枯樹。一瞬間,濃煙滾滾,火焰登時席卷了整片山林?;饎菅杆俾?,生機盎然的森林,變成了人間地獄。

誰舍得讓祖國的大好山河付之一炬?但是,以任何人的力量,都無法阻止這場慘劇。但是,一個人不行,一群人呢?一個廣大而團結的集體呢?

他們奔赴火海,義無反顧的向這場天災宣戰(zhàn)!消防車是他們的戰(zhàn)車,水管是他們的武器,明知道這是一場希望渺茫,甚至可以說是以卵擊石的戰(zhàn)斗,但為了守護美麗家園,他們卻選擇了生命中的最美逆行——沖向火場,永不回頭。

都說水火無情,突如其來的風向改變,引發(fā)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燃,奪走了30人的生命。當他們被烈火淹沒時,有些人依然無悔。是什么支撐著他們奮斗,甚至獻出生命?

是金錢嗎?不,金錢永遠沒有生命重要!

是名譽嗎?不,名譽也不及生命重要!

是信仰!

是堅定的保衛(wèi)祖國大好河山的信仰;是甘愿做和平時代的戰(zhàn)士的信仰;是功成不必有我,建功必須有我的信仰——甚至,消防員這三個偉大的漢字,就是他們的信仰!

回溯歷史,在火災中搬運燃燒的煤氣罐的,是消防員們;在洪水中奮勇救人的,是消防員們;在危難之中解救被困者的,是消防員們......當今社會,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紛飛的戰(zhàn)火,感受不到槍林彈雨,“出生入死”這種詞語,我們已經(jīng)陌生。但是,消防員們卻依然沖入險境,從死神的刀下挽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他們,卻常常沒有逃脫死神扼殺。這精神,怎么不值得贊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消防員的精神再偉大,我們不身體力行的學習,終究還只是空中樓閣,還只是屬于他們的榮耀。所以,我們要把消防員的精神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

我們之中,大部分的人將來可能不會成為消防員,其中又有大部分的人,一輩子也不會遇到像森林大火這種生死攸關的情景。所以,有些人錯誤的認為,既然自己絕對不可能面對火場,那么學習這種精神就毫無用處。這種想法是狹隘的。盡管我們可能不會成為消防員,我們仍要學習這種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精神,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就是撲火者,就是消防員。

他們一生都處在水火之中,在水火不相容之間,你們挺身而出,每一次救火都打著“死”的準備,對于我們來說,你們是天使,救濟人類的天使!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九

今年63歲的張桂梅是云南麗江華坪縣女子高中校長。20__年,她用從各方籌集到的資金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招收貧困山區(qū)的女孩。12年來,已經(jīng)有1800多名女生從這所學校走出,考上大學,實現(xiàn)夢想。

每天清晨剛過5時,華坪縣女子高中學生們的一天都是從校長張桂梅的喇叭聲中開始的。

5時30分開始,讀書聲就會陸續(xù)在學校各個角落響起。這里的女孩都來自貧困山區(qū),基礎差、中考分數(shù)低,要想考上大學就需要付出更多。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去世后,她申請從大理來到華坪縣教書,沒多久就查出身患腫瘤,讓她沒想到的是,華坪縣婦聯(lián)為了救她發(fā)起了募捐。

張桂梅在山區(qū)家訪時發(fā)現(xiàn)很多女孩早早就輟學在家、嫁人生子,延續(xù)著貧困,她想創(chuàng)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這些女孩能夠繼續(xù)讀書、考大學、改變命運。20__年,張桂梅在縣里財政和各方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女子高中。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連年高考綜合上線率百分之百。她也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薄叭珖鴥?yōu)秀共產黨員”等多個榮譽稱號。

現(xiàn)在張桂梅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多種疾病讓她每時每刻都在咬牙堅持,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

目前,麗江市設立了“張桂梅教育基金”,籌集資金將用于支持華坪女子高中發(fā)展、補助貧困學生。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十

回國后,他交給接待人員一份希望會見的人員名單,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學——鄧稼先。因為他心中一直盤旋著一個疑問。1964年中國原子彈研制成功,舉國歡騰,但美國學界一直傳言這其中有美國物理學家的幫忙,楊振寧希望好友鄧稼先能親口打破這個傳言。

楊振寧:希望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

慎重起見,鄧稼先在請示了周總理后,次日托人轉交給他一封信,十分確定地告訴他,原子彈的成功完全是中國人自主研發(fā)。

楊振寧的弟弟 楊振漢:我大哥拆完信以后他就哭了,然后他就跑到了洗手間,整理了以后出來。

楊振寧:這是靈魂深處的一個震蕩。當我知道鄧稼先的回答以后,我感情上的沖動不是當時能夠自己控制住的。

楊振寧的激動是有原因的,早在1945年出國前,父親楊武之就曾叮囑他,“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在美國,讀完博士并正在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的楊振寧為了繼續(xù)當時的研究工作,沒有像鄧稼先等人那樣1950年就乘船回國,但等他想回的時候,已經(jīng)回不了了。

楊振寧:我們當時已經(jīng)想要回來了,但美國的總統(tǒng)杜魯門下了一個命令,說是中國學生在美國得到理科功科博士學位的人,不可以讓他們回國,所以,很多這種人被擋住了。

這一等就是20年。然而,在沒能回國的歲月里,楊振寧在為華人贏得了巨大的榮譽。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恒”定律,顛覆性地震驚了世界,并在1957年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 我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覺得不如外國人這個心理。

楊振寧的成就遠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爾斯教授共同創(chuàng)建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理論為粒子物理學提供了基本框架。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翟薈:楊先生的科學貢獻,是人類科學文明的一個寶庫中非常璀璨的一個明珠,可能再過1000年,再過幾千年,我們人類提到我們最重要的對于自然界的認識,還是不可避免要說到楊米爾斯理論。

學術界公認,楊振寧在統(tǒng)計力學、凝聚態(tài)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4個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的成就,他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使他背后的“中國”二字越發(fā)熠熠生輝。

楊振寧:基本上每一次探親訪問,回國以后都有中情局的人或fbi的人來了解情況。

盡管不斷受到盤查和壓力,楊振寧仍然堅持每年回國一兩次。他跟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領導人都多次研討中國教育和科技上存在的問題,主張重視基礎理論的發(fā)展。他十分關心新中國的科研力量,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成立了“與中國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了數(shù)百名中國學者去美國學習深造,這些人日后都成為了新中國建設的骨干力量。

1996年,楊振寧接到了一份協(xié)助清華大學創(chuàng)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請。

楊振寧:我從小在清華長大。這個要求我必然答應。

20__年,楊振寧回國定居清華。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不僅不領年薪,還將美國的一棟房產捐給清華。20__年,82歲高齡的他,甚至主動為200多個大一新生教了一整個學期的《大學物理》課。他為清華高研院累計籌措資金1億多元,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同時,他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以一片赤子之心進行諫言和批評,繼續(xù)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十一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這句風靡上世紀80年代的口號重新回歸大眾視野,一時間刷屏網(wǎng)絡。微博上網(wǎng)友紛紛為女排點zan的盛況,也勾起了人們對于80年代那支成就“五冠王”偉業(yè)的隊伍的回憶。郎平、孫晉芳、袁偉民……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瞬間浮現(xiàn)眼前。

“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女排精神從那時起,升華為民族面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符號。

可是,鮮有人想到,如果脫離開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在整體國力與國民體質方面的種.種變化,女排和她們的精神會在一個普通的時間節(jié)點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么?

正如郎平在奪冠后接受采訪時所說,“隊伍的打磨,不是講故事和心靈雞湯就能解決的”。

當這幫如今平均年齡24歲的姑娘們20__年應征參加國家隊集訓時,她們的身體條件和意志品質都遠達不到奧運冠軍的水準。正是三年備戰(zhàn)期,隊員們的身體與意志在經(jīng)過一堂堂訓練,一場場比賽的磨練之后,雙雙取得長足的進步。

“身體素質 意志品質”,身體是科學基礎,意志是動力保障。這便是女排精神的最核心。

《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十二

“哎喲——”張桂梅異常痛苦地哼了一聲,嚴重的類風濕病等疾病磨著她的身體。每次坐在稍矮一點的凳子上,她都只能在學生和家長的攙扶下緩慢站起。

“張老師,喝口水,休息一下吧?”學生家長心疼地問。

“沒時間了,我還要去好幾個學生家?!睆埞鹈沸πφf,揮了揮貼滿膏藥的手。

在同事和鄉(xiāng)村干部的攙扶下,張桂梅走下鄉(xiāng)村公路,沿著山間小路艱難地走到學生家里。告別時,她又在學生及家長的攙扶下走上公路,拖著疼痛的雙腿上車……

這是今年國慶期間,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到學生家里家訪時的場景。今年,張桂梅先后被評為云嶺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墒撬墓ぷ魃顩]有任何變化,依然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巡查學校、深夜1點后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訪學生,尤其是寒假和國慶,她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后來縣里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里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斑^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后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里走遍華坪縣榮將鎮(zhèn)、石龍壩鎮(zhèn)、興泉鎮(zhèn)、船房鄉(xiāng)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xiāng)華榮村后,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著雙腳劃過水面。

自20__年創(chuàng)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盡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余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qū)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chuàng)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yè)生升學率100%,今年高考又創(chuàng)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著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高考打個漂亮仗。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5149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