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服務員轉正申請書(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2 15:38:50
2023年服務員轉正申請書(大全14篇)
時間:2023-03-22 15:38:50     小編:儲心悅Y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好的觀后感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觀后感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挠^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一

陳俊貴,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指戰(zhàn)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筑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zhàn)。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zhàn)士奉命帶著最后的干糧出門求援,在風雪彌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后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

班長和戰(zhàn)友陸續(xù)犧牲了,陳俊貴終于找到了人群,部隊得救了。接受4年凍傷治療后,他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始終沒有忘記班長的臨終囑托:希望陳俊貴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陳俊貴不知道戰(zhàn)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1985年冬天,陳俊貴作決定,帶著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zhàn)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為戰(zhàn)友守墓。20多年里,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

終于,他從一名掃墓的老戰(zhàn)友口中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xiāng)的地址。2005年10月,陳俊貴趕赴羅田縣,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目前,陳俊貴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里的管理員。陳俊貴說:“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為修筑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zhàn)友們了!”

感動中國給陳俊貴的頒獎詞: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后陣地,灑一碗酒,那碗里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二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30多年對家人守口如瓶保守國家機密,他用自己整個一生來實現對國家的誓言,讓人們知道了他的承諾比山重,比海深。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lián)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lián)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聽后發(fā)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guī)潛艇經歷又畢業(yè)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fā)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lián)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yè)、為我國核潛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感動中國給黃旭華的頒獎詞: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三十載赫赫而無名,花甲年不棄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三

看了感動中國后,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fā)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2年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zhàn)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xiāng)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yè)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來,他助學的規(guī)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yǎng)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里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y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fā)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fā)現美的眼睛去發(fā)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fā)現細節(jié)的感動吧!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篇四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這世界才會永恒———”這歌詞多么讓人感動。是??!一縷陽光讓你燦爛,一絲關懷令你溫暖,一片愛心使你感動萬千。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在有人獻愛心,溫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動著——中國。

實現社會主義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有這樣一個事例:

梁萬俊是一名試飛員。一次,一架新型戰(zhàn)斗機誕生了,梁萬俊接受了這個任務。

半路上,戰(zhàn)斗機突然發(fā)生狀況,飛機失控了!飛機帽出了黑煙這時的梁萬俊完全可以打開降落傘跳機,但這樣的話,人是保住了可飛機卻會墜毀。梁萬俊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他跳下去了,這個科學家們辛辛苦苦制作出來的新型飛機就會墜毀,將會成為一堆廢鐵。為了保全飛機,為了保全國家財產,梁萬軍毅然決定迫降。但這樣很容易機毀人亡——雖然梁萬俊心里知道這一點,但他依然沒有動搖這個決心??偛恳詾槠冉底龊昧藴蕚洌喝f俊小心翼翼的駕駛著飛機著陸了,飛機在停機場上劃了好久才停下來。算算看的話,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就用了八分鐘!這緊緊握著一條火熱的生命的八分鐘??!你又孕育了一顆生命種子。

公共財物是國家的財產,這是由許許多多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梁萬俊把戰(zhàn)斗機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他的不顧一切,感動了總部,感動了全中國人民,同時,也感動了——中國。

像梁萬俊這樣的人還有許多,像孝敬父母的田世國;像熱愛生命的貴希恩;像精忠報國的任長霞;像不畏艱苦的徐本禹——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只是我們沒有發(fā)現罷了。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竟爭的社會,祖國是中華兒女成長的沃土,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祖國。五千年的歷史、壯麗的山河、燦爛的文化,輝煌的成就、崇高忠貞的民族氣節(jié)、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對!也需要充滿愛心。人人獻出一絲愛心,世界將變得更美好,燦爛的陽光灑滿大地,芳香的鮮花開滿人間。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5126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