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對我們所經(jīng)歷和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的過程,是對學習的一種回顧。在寫總結(jié)之前,我們需要先梳理出要總結(jié)的核心要點和重點部分。請大家閱讀下面這些總結(jié)范文,相信會對你們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汪曾祺的散文篇一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里放著?,F(xiàn)在,搬出來,刷洗干凈了,換了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上了槅子,顯得嚴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了帳子,鋪了稻草。洗帳子要挑一個晴明的好天,當天就曬干。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里,夏天離得遠了。稻草裝在一個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了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
我們那里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里面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我們那里燒蘆葦,叫做“蘆柴”)的紅灰蓋在上面。粗糠引著了,冒一陣煙,不一會兒,煙盡了,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jīng)很久。老太太們離不開它。閑來無事,打打紙牌,每個老太太腳下都有一個腳爐。腳爐里粗糠太實了,空氣不夠,火力漸微,就要用“撥火板”沿爐邊挖兩下,把粗糠撥松,火就旺了。腳爐暖人。腳不冷則周身不冷。焦糠的氣味也很好聞。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詩:“冬天,腳爐焦糠的香?!笔譅t較腳爐小,大都是白銅的,講究的是銀質(zhì)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松竹梅花圖案。手爐有極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塊狀燃料,多呈圓柱形),以紙媒頭引著。一個炭墼能經(jīng)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烏青菜、凍豆腐。烏青菜塌棵,平貼地面,江南謂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園辟一小片地,種烏青菜,經(jīng)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豬油“煉”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冬。豆腐凍后,不知道為什么是蜂窩狀?;_,切小塊,與鮮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們那里過去沒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從山東運來的,美其名曰“黃芽菜”,很貴?!扒嗖恕彼朴筒硕?,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陰天下雪,喝咸菜湯。
冬天的游戲:踢毽子,抓子兒,下“逍遙”?!板羞b”是在一張正方形的白紙上,木版印出螺旋的雙道,兩道之間印出八仙、馬、兔子、鯉魚、蝦……每樣都是兩個,錯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時候各執(zhí)銅錢或象棋子為子兒,擲骰子,如果骰子是五點,自“起馬”處數(shù)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則可向內(nèi)圈尋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兒押在上面。下一輪開始,自里圈兔子處數(shù)起,如是六點,進六步,也許是鐵拐李,就尋另一個鐵拐李,把子兒押在那個鐵拐李上。如果數(shù)至里圈的什么圖上,則到外圈去找,退回來。點數(shù)夠了,子兒能進終點(終點是一座宮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宮還是龍門),就算贏了。次后進入的為“二家”“三家”。“逍遙”兩個人玩也可以,三四個人玩也可以。不知道為什么叫做“逍遙”。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機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jīng)半個月。
舂粉子。有位鄰居,有一架碓。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輪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了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里烙熟)、搓圓子(即湯團)。舂粉子,就快過年了。
汪曾祺的散文篇二
現(xiàn)如今,需要排大隊才能買到的吃食實在不多見。偶爾有個餐廳經(jīng)營得好需要等位,也屬鳳毛麟角。不像從前短缺經(jīng)濟時代,為了買幾斤帶魚能站在菜市場門前排一上午隊。
然而,事有例外。秋冬時節(jié),北京街頭的寒風里,您常會看見一些攤位前排著二三十人的長隊,大伙兒時而縮手縮腳,時而翹首觀望,他們等的是現(xiàn)出鍋的糖炒栗子。北京人就好這口兒。
栗子這玩意兒真有意思,長在樹上時毛茸茸的,像個嫩綠的小刺猬。成熟之后也不用摘,掉落樹下一大片。撿起來撥開果苞,就是一顆挨著一顆棕紅油亮的栗子,紫檀珠子似的。從前的栗子講究吃良鄉(xiāng)的。近十來年出名的當屬懷柔油栗,個小而肉香。
鮮栗子撥殼去皮可以生吃,肉嫩漿濃,果鮮醇甘。若是在涼風里晾上幾天,直晾到果肉柔韌發(fā)皺,就成了《紅樓夢》里襲人向?qū)氂裼懸娘L栗子,吃起來更有嚼勁,也更香甜。栗子原本不算什么稀罕東西,可曹雪芹寫過栗子,梁實秋寫過栗子,汪曾祺寫過栗子,張愛玲也寫過栗子??磥碓谖娜说难劬?小小的栗子殼里包含著特有的親切。
栗子當然可以熟吃,用風栗子燉雞就成了栗子雞,燜肉就成了栗子肉。若是把栗子殼上劃上一刀,加花椒、大料放進鹽水里煮熟,就是一盤下酒的小菜。煮栗子也可以用糖桂花,那又成了小孩子愛吃的零嘴兒。據(jù)說在老東安市場的西餐廳里還曾經(jīng)有過用奶油栗子粉和糖葫蘆球兒做成的拼盤,中間一罐乳黃的栗子粉,周圍一圈鮮艷的琥珀球。遺憾的是這種甜點已經(jīng)消失多年了。
不過,對于北京人,栗子最地道的吃法既不是生吃也不是煮熟,而是自家沒法做的糖炒栗子。似乎唯有把帶殼的栗子放進大鐵鍋里用黝黑的砂石“刷拉刷拉”徹底翻炒,直炒得一顆顆棕紅色殼里的空氣滾燙爆脹,在混合著滾滾白氣和陣陣焦香的熱烈氣氛中“啪”的一聲炸裂開來,才不辜負了這甘美的栗子。從前是在胡同口架上柴鍋用鐵鍬翻炒,現(xiàn)在是在商亭里一排兩三口自動攪拌鍋。別看炒栗子的家伙事兒變了,可人們的熱情絲毫沒變。為了吃上這口熱乎的栗子,排隊,那自然是心甘情愿的事。
地安門十字路口有家賣栗子的攤位,那隊排了十來年,可算得上京城一景。您要想吃上一包現(xiàn)炒的栗子,等上個把鐘頭算是尋常。我還曾經(jīng)見過特意從方莊擠公交車來買栗子的老太太,顫巍巍抱著裝滿栗子的牛皮紙袋,如愿以償?shù)叵蜃屗齼?yōu)先購買的人們表示謝意。
地安門離北海和什剎海都不遠。大冬天的,人們樂于捧著一紙袋熱乎乎的栗子去冰面上玩兒,或是踏著碎玉似的殘雪沿著堤岸一邊吃栗子一邊享受著干枯的柳枝透過的一縷冬日暖陽?;蛟S人們喜歡滾燙的糖炒栗子并不全在于它甜膩厚實的味道,更圖的是手里捧著牛皮紙袋的那種暖烘烘的感覺吧?這種溫暖是實實在在的,像是捧著一個溫暖的生命,讓人心里覺得踏實。而且,得到這份溫暖并不昂貴,只需花上幾塊錢就可以,只不過是要耐著性子排上老半天隊。
汪曾祺的散文篇三
暑假開始了,老師向我推薦了幾本書,《汪不祺讀本》一聽它的名字我就喜歡。這本書寫的是關于他小時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園所發(fā)生的趣事,如捉螞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種各樣的昆蟲,汪不祺先生總喜歡把它們放在小瓶子里,開著蓋,讓這些小東西們自生自滅。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咸,這些都是人們做菜時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這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會把所有有關吃的學問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說出來,讓你聽得直流口水,可他為了一道菜而遺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時候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才放棄了,除了媽媽燒的菜之外,我最喜歡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樣子不討人喜歡,可它經(jīng)過油炸之后,簡直是舊貌換新顏,像一塊金麥,可香了!
關于這個美味的豆腐,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愛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墒牵淮瓮话l(fā)的風寒,讓老人臥病在床。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幾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紙箱里,數(shù)日已過,老人已經(jīng)病好了,發(fā)現(xiàn)豆腐已長毛,老人不舍得丟掉,就放在油鍋里一炸,嘗了之后景竟比鮮豆腐還好吃。于是老人就把這長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傳給了后代從此就過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愛,可我最愛“毛豆腐”。
汪曾祺的散文篇四
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就讀于西南聯(lián)大,師從沈從文。1943年開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diào)入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對于性靈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勞是首當其沖,如孫郁所對他的評價:“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復了傳統(tǒng)的藝術品格,將非我的藝術,還原到真我的性靈世界。當代文學的這種精神上的調(diào)整,可以說是從他開始的?!彼纳⑽乃频缹嵢澹麑ξ臍獾耐瞥?,他從理論到實踐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和現(xiàn)代散文的溝通,都可作為他的貢獻。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橋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諸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汪曾祺《蒲橋集·序》作家出版社7月)這段自評從他的散文的題材和行文特點兩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評價,有益于我們對他的散文的欣賞。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融自我于其中,蘊濃厚個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師沈從文教給他寫小說要貼著人物來寫一樣,在講求“真”的散文這一文體中,他更是緊貼著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無論是記人類、游記類、隨筆類、還是小品類散文,他都是通過“我”的情感浸潤的,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他說過“畢竟,人和自然的關系,人是主體”(《目看兩不厭》,《汪曾祺全集》卷5,406頁),他不會把自己淹沒在景物和歷史中。如凡到過泰山的文人在寫泰山時無一不寫它的雄偉渾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卻寫到:“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我“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本來是寫泰山的,卻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發(fā)現(xiàn)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寫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擔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寫泰山的云霧,也無一句寫其壯觀的,反倒只寫了霧所帶來的麻煩。泰山的這些小而平常之處著了汪曾祺的平淡色,還著了他的文人色,一個接一個典故,說古考據(jù),卻沒讓人感覺到味同嚼蠟的`“吊書袋”,原因即在于這些故紙堆里的考據(jù)并非死的學問的羅列,處處以“我”的眼光和心緒量之,處處顯個人情趣。所以他入筆看似平淡,平淡中蘊藏的博學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顯得不同凡響,別有一番悠長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顯不動聲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讀起來平淡之極,卻能讓你在瞬間與作者對視,莞爾一笑。汪曾祺對幽默的見解是:“人世間有許多事,想一想,覺得很意思。有時一個人坐著,想一想,覺得很有意思,會噗噗笑出聲來。把這樣的事記下來或說出來,便挺幽默?!蓖粼鞯挠哪巧埔獾奈⑿?,無關其他什么影射、批判,汪曾祺在散文中常夾雜不動聲色的幽默,這使得汪曾祺在說古考據(jù)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說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來,時不時以幽默來調(diào)劑?!杜芫瘓蟆分械摹叭松鷰缀危瑧賽廴恰钡氖僬?,侯兄送傘“貴在永恒”的故事,眾人皆逃難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報中總是留守的煮食蓮子者和洗頭者,有趣,好玩,面對災難不在乎,讀者于笑中體會到我們民族生存的韌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憶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筆觸使所記人物躍然紙上,在記憶里鮮活起來。金岳霖聚會時捉虱子的自嘲,80歲時坐三輪逛王府井的偶發(fā)童心……讓我們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雙慧眼于世俗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就是一種幽默。在昆明吃汽鍋雞,說成:“今天我們培養(yǎng)一下正氣。”(《昆明菜》“一邊談著克列斯丁娜·羅塞蒂的詩,布朗底的小說,一邊咯吱咯吱地咬胡蘿卜”的聯(lián)大女生。
三、文言與現(xiàn)代白話于一爐的獨特語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輿之圓方》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語言:“把白話‘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滿文人雅氣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強烈的張力中達到和諧……”(《重讀大師——激情的歸途》人民文學出版社第355頁第一次版)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語言特色,汪曾祺在語言上也顯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結(jié)合。汪曾祺從小便接受了儒家經(jīng)典的熏陶,汪曾祺的祖父為他講解《論語》,父親請當?shù)孛飨蛲粼鱾魇诠诺湮膶W。汪曾祺自己閱讀甚廣,中國古典文論、古代散文,尤其偏愛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靈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使汪曾祺在語言方面簡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讓人有隔閡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國畫的計白當黑。對民俗的體察,對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關注,又使他的語言充滿口語化,讀來不覺俗氣,反覺暢快淋漓,甚而叫絕。在《虎頭鯊、昂嗤魚、陣螯、螺螄、蜆子》一文中說到,蘇州人喜歡塘鱧魚,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魚更是眉飛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來我知道:塘鱧魚就是虎頭鯊,嗐!”一個“嗐”字,讀來過癮。類似的還有《故鄉(xiāng)的食物》寫到高郵咸蛋“筷子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爸ā弊炙装?,卻極精準,勾人食欲。《葡萄月令》中通篇寫種葡萄的過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風……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澆水……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六月……”。名詞的羅列,一目了然,事實的陳述,簡單明確,仿佛過于直白口語,但看無意,然連綴成篇,卻韻味十足,漢語傳遞的獨特魅力在這里展現(xiàn)出來。融文言與現(xiàn)代白話于一爐,漢語的表現(xiàn)力被展現(xiàn)和增強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遺韻,看似散淡無法的結(jié)構,駁雜的文體相混,游刃有余,顯出深厚老到的文學功力。對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達一種超然的審美,對凡俗個體顯示自己的尊重,舉重若輕,暗藏對理想和諧的人世和社會的召喚。汪曾祺在散文中避開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濾掉生活經(jīng)歷中的丑,避重就輕,使汪曾祺散文中顯示的人生有一種笑而卻之的退縮,也缺少了一份崢嶸血性之感,這是必須承認的局限。
汪曾祺的散文篇五
汪曾祺的一生,可謂是極為坎坷,但在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也沒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堅強的活著。
作家賈平凹評價汪曾祺是一只文狐,而且是一只修煉成精的老狐貍,可見汪曾祺在文學上的造詣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經(jīng)盛贊過汪曾祺,說他是少有的學問界文章寫得好的。沈從文也曾經(jīng)說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實了,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卻一直沒有刻意的表露過自己的長處,以致于老舍先生很久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了汪曾祺這顆文學界的金子。
汪曾祺的散文篇六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家最亮的地方。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于這點。
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則幾乎是黑色的,一種類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說它是青的)里面充滿了影子。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龕前的花消失。晚間點上燈,我們常覺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無窮高處。神堂屋里總掛一只鳥籠,我相信即是現(xiàn)在也掛一只的。那只青襠子永遠瞇著眼假寐(我想它做個哲學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時將盡,它唱一會,洗個澡,抖下一團小霧在伸展到廊內(nèi)片刻的夕陽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顏色都郁起來,屋頂,墻,壁上花紙的圖案,甚至鴿子:鐵青子,瓦灰,點子,霞白。寶石眼的好處這時才顯出來。于是我們,等斑鳩叫單聲,在我們那個園里叫。等著一棵榆梅稍經(jīng)一觸,落下碎碎的瓣子,等著重新著色后的草。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里可沒有菖蒲呵?它是哪兒來的,是哪些草?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我此刻把它們沒有理由的糾在一起。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泵總€小孩子都這么唱過吧。有時甚么也不做,我躺著,用手指繞住它的根,用一種不露鋒芒的力量拉,聽頑強的根胡一處一處斷。這種聲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聽得。當然我嘴里是含著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無的水紅色是一種自然的巧合。
草被壓倒了。有時我的頭動一動,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來。我靜靜的注視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里叫一聲“嗯”!有時,不在意,憐惜它的苦心,就算了。這種性格呀!那些草有時會嚇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來了,當我看天上的云。
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發(fā)了光。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難聞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這種籽兒有帶鉤兒的毛,討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記它:因為我急于要捉住那個“都溜”(一種蟬,叫的最好聽),我舉著我的網(wǎng),躡手躡腳,抄近路過去,循它的聲音找著時,拍,得了??墒腔厝?,我一身都是那種臭玩意。想想我捉過多少“都溜”!
我覺得虎耳草有一種腥味。
紫蘇的葉子上的紅色呵,暑假快過去了。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時一個、兩個的時候更多。它們總像有一樁事情要做,六只腳不停的運動,有時停下來,那動著的便是兩根有節(jié)的觸須了。我們以為天牛觸須有一節(jié)它就有一歲。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難工作,即使它在樹枝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你等一個合適地點動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時候很少。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個有教養(yǎng)惜身份的紳士,行動從容不迫,雖有翅膀可從不想到飛;即是飛,也不遠。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的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為依然是溫文爾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極瑰麗顏色的。有一種還似乎帶點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線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說也好。
蟋蟀已經(jīng)變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興趣在斗,而我們對于捉蟋蟀的興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過一本秋蟲譜,上面除了蘇東坡米南宮,還有許多濟顛和尚說的話,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個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頸子上的細毛是瓦青還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還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歡喜。聽,,哪里?這兒是的,這兒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來了。顧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撲,追著撲。有時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還沒喂吶,于是趕緊回家。我每吃一個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給它一點。正吃著晚飯,我的蟋蟀叫了。我會舉著筷子聽半天,聽完了對父親笑笑,得意極了。一捉蟋蟀,那就整個園子都得翻個身。我最怕翻出那種軟軟的鼻涕蟲。可是堂弟有的是辦法,撒一點鹽,立刻它就化成一攤水了。
有的蟬不會叫,我們稱之為啞巴。捉到啞巴比捉到“紅娘”更壞。但啞巴也有一種玩法。用兩個馬齒莧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剛剛合適的,仿佛馬齒莧的瓣子天生就為了這種用處才長成那么個小口袋樣子,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向上飛,決不偏斜轉(zhuǎn)彎。
蜻蜓一個個選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種通身鐵色的蜻蜓,翅膀較窄,稱“鬼蜻蜓”??此羁畹娘w在墻角花陰,不知甚么道理,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里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蛘?,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它的眼睛如金甲蟲,飛在花叢里五月的夜。
故鄉(xiāng)的鳥呵。
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有時一只鳥冒冒失失飛進那個花廳里,于是大家趕緊關門,關窗子,吆喝,拍手,用書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憐的東西這一來完全沒了主意,只是橫沖直撞的亂飛,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網(wǎng),最后大概都是從兩椽之間空隙脫走。
園子里時時曬米粉,曬灶飯,曬碗兒糕。怕鳥來吃,都放一片紅紙。為了這個警告,鳥兒照例就不來,我有時把紅紙拿掉讓它們大吃一陣,到覺得它們太不知足時,便大喝一聲趕去。
我為一只鳥哭過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癩花。也不知從甚么人處得來的,歡喜的了不得,把父親不用的細篾籠子挑出一個最好的來給它住,配一個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個荸薺,安了兩根風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掛在紫藤架下。正是花開的時候,我想是那全園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當當后,獨自還欣賞了好半天,我上學去了。一放學,急急回來,帶著書便去看我的鳥?;\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還有半碗水,“我的鳥,我的鳥吶!”父親正在給碧桃花接枝,聽見我的聲音,忙走過來,把籠子拿起來看看,說“你掛得太低了,鳥在大伯的玳瑁貓肚子里了”。哇的一聲,我哭了。父親推著我的頭回去,一面說“不害羞,這么大人了”。
有一年,園里忽然來了許多夜哇子。這是一種鷺鶩屬的鳥,灰白色,據(jù)說它們頭上那根毛能破天風。所以有那么一種名,大概是因為它的叫聲如此吧。故鄉(xiāng)古話說這種鳥常帶來幸運。我見它們吃吃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訴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沒有說什么話。我想起它們來了,也有一天會像來了一樣又去了的。我盡想,從來處來,從去處去,一路走,一路望著祖母的臉。
園里什么花開了,常常是我第一個發(fā)現(xiàn)。祖母的佛堂里那個銅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換新。對于這個孝心的報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時總讓我去,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
我們那里有這么個風俗,誰拿著掐來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搶的,表姐姐們每帶了花回去,必是坐車。她們一來,都得上園里看看,有甚么花開的正好,有時竟是特地為花來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樂于干這項差事。爬在海棠樹上,梅樹上,碧桃樹上,丁香樹上,聽她們在下面說“這枝,唉,這枝這枝,再過來一點,彎過去的,喏,唉,對了對了!”冒一點險,用一點力,總給辦到。有時我也貢獻一點意見,以為某枝已經(jīng)盛開,不兩天就全落在臺布上了,某枝花雖不多,樣子卻好。有時我陪花跟她們一道回去,路上看見有人看過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興。碰到熟人同學,路上也會分一點給她們。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那時候我們在一處玩,從來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時寫字條時如此稱呼,而且寫到這兩個字時心里頗有種近于滑稽的感覺。我輕輕揭開門簾,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這兩樣東西了。太陽照進來,令人明白感覺到花在吸著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樂。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隨便找一本書看看,找一張紙寫點甚么,或有心無意的畫一個枕頭花樣,把一切再恢復原來樣子不留甚么痕跡,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發(fā)覺誰來過了。到第二天碰到,必指著手說“還當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繃子上戳了兩針,我要拆下重來了!”那自然是嚇人的話。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繡球花可由人工著色。在瓶里加一點顏色,它便會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紅的之外,別種顏色看上去都極自然。我們常以騙人說是新得的異種。這只是一種游戲,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為甚么我把花跟拖鞋畫在一起呢?真不可解?!霉靡呀?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
花園里舊有一間花房,由一個花匠管理。那個花匠仿佛姓夏。關于他的機伶促狹,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為舊日傭仆談起,但我只看到他常來要錢,樣子十分狼狽,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說他的故事的人的?;ń畴x去后,花房也跟著改造園內(nèi)房屋而拆掉了。那時我認識花名極少,只記得黃昏時,夾竹桃特別紅,我忽然又害怕起來,急急走回去。
我愛逗弄含羞草。觸遍所有葉子,看都合起來了,我自低頭看我的書,偷眼瞧它一片片的開張了,再猝然又來一下。他們都說這是不好的,有甚么不好呢。
荷花像是清明栽種。我們吃吃螺螄,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戶把馬糞倒在幾口大缸里盤上藕秧,再蓋上河泥。我們在泥里找蜆子,小蝦,覺得這些東西搬了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缸里泥曬干了,便加點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紅色的小觜子冒出來了水面,夏天就來了。贊美第一朵花。荷葉上花拉花響了,母親便把雨傘尋出來,小蓮子會給我送去。
大雨忽然來了。一個青色的閃照在槐樹上,我趕緊跑到柴草房里去。那是距我所在處最近的房屋。我爬上堆近屋頂?shù)奶J柴上,聽水從高處流下來,響極了,訇——,空心的老桑樹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來越黑了,雨點在我頭上亂跳。忽然一轉(zhuǎn)身,墻角兩個碧綠的東西在發(fā)光!哦,那是我??匆姷?老貓。老貓又生了一群小貓了。原來它每次生養(yǎng)都在這里。我看它們攢著吃奶,聽著雨,雨慢慢小了。
汪曾祺的散文篇七
汪曾祺老先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資深“吃貨”。他自詡為“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沒有過往歲月的難忘經(jīng)歷,如果沒有對各地美食的留戀,恐怕難以形成這些精妙的美文。
汪老先生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畫面感很強,每每描述一種吃食,就像是在你面前展示制作工藝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要品嘗。全書文章通透自然,引用了較多的歷史典故,針對多種食材介紹了各地的不同做法。既有南北方不同習俗的對比研究,更有作者的主觀品評。在此基礎上,汪老還談了親身體會和見聞,并結(jié)合美食美味介紹當?shù)氐娘L土人情、歷史文化,尤其是大量引用了歷代文人墨客對美食的記載和評述?;蚴窃娢?,或是典故,無不為八方美食平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如《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就引用了“資深美食家”袁枚所作《隨園食單》中關于高郵咸蛋的記載,頗有趣味。
由于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也使汪老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華夏中原還是塞外邊疆,無論走到哪里,汪老都會遍訪當?shù)孛朗?。這期間,當然也有很多趣聞。據(jù)說,汪老為了尋找地道的“臭豆腐”,曾經(jīng)領著幾個老頭,聞著臭味,直到靠近一家公共廁所……由此可見汪老對美食美味的熱衷和推崇。手把肉、豆腐、野菜、魚等等這些美食都在本書中有大量篇幅的描述。原料的取材盡管異常簡單,但是做法卻是異常講究。比如高郵咸蛋和內(nèi)蒙手把肉。高郵咸蛋的蛋黃里面有紅油溢出,這可比平日所見到的干癟的`鴨蛋誘人太多;內(nèi)蒙手把肉用白水煮開后,蘸了料吃,真是鮮嫩無比,大快朵頤。這也應了“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酣暢舒爽之氣。羊肉腥膻與否都不會影響到肉的口感,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殊的飲食習慣。
本書特別注重介紹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比如《豆腐》一文,就介紹了南北豆腐的多種做法和歷史淵源。拌、燒、炒、燉等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可以使用在豆腐上,這也映襯了豆腐具有無味調(diào)和、海納百川的天然優(yōu)勢。
汪曾祺的散文篇八
先得備料。把立柱、橫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楊木的、樺木的,按照樹棵大小,分別堆放在旁邊。立柱有湯碗口粗的、飯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豎柱。然后搭橫梁,用粗鐵絲緊后搭小棍,用細鐵絲縛住。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捌穑 穑 卑?,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地伸開,扇面似地伸開。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溝,把大糞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糞,不用稀釋,就這樣把原汁大糞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夠了。四月,澆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壟,就成一個池子。池里放滿了水。葡萄園里水氣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來是驚人的。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組織跟別的果樹不一樣,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細小的導管。這一點,中國的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秷D經(jīng)》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將貨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為木通?!薄澳焊绕涓?,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對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澆水了。,再澆,果粒就會漲破?!爸锌障嗤ā眳s是很準確的。澆了水,不大一會,它就從根直吸到梢,簡直是小孩嘬奶似地拼命往上嘬。澆過了水,你再回來看看吧:梢頭切斷過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種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澆了水,葡萄就使勁抽條、長葉子。真快!原來是幾根根枯藤,幾天功夫,就變成青枝綠葉的一大片。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別的果樹都不這樣。別的果樹都是刨一個“樹碗”,往里澆幾擔水就得了,沒有像它這樣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噴波爾多液。從抽條長葉,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噴多少次。噴了波爾多液,太陽一曬,葡萄葉子就都變成藍的了。葡萄抽條,絲毫不知節(jié)制,它簡直是瞎長!幾天功夫,就抽出好長的一節(jié)的新條。這樣長法還行呀,還結(jié)不結(jié)果呀?因此,過幾天就得給它打一次條。葡萄打條,也用不著什么技巧,一個人就能干,拿起樹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來的一截都給它鉸了就得了。一鉸,一地的長著新葉的條。
葡萄的卷須,在它還是野生的時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別的什么樹木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人給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點用也沒有了。卷須這東西最耗養(yǎng)分,——凡是作物,都是優(yōu)先把養(yǎng)分輸送到頂端,因此,長出來就給它掐了,長出來就給它掐了。
葡萄的卷須有一點淡淡的甜味。這東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難吃。
五月中下旬,果樹開花了。果園,美極了。梨樹開花了,蘋果樹開花了,葡萄也開花了。
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說葡萄不開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顏色淡黃微綠,不鉆進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開花期很短。很快,就結(jié)出了綠豆大的葡萄粒。
汪曾祺的散文篇九
(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
孩子們跑著,跳著,在圓筒上面,在圓筒里面。忽然,有一個孩子在心里驚呼起來:“我已經(jīng)頂?shù)酵沧禹斄?,我沒有踮腳!”啊,不知不覺的,這些孩子都長高了!真快呀,孩子!而,這些大圓筒子也一個一個地安到深深的溝里去了,孩子們還來得及看到它們的淺灰色的脊背,整整齊齊地,長長地連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溝里填土。
現(xiàn)在,場子里又空了,又是一個新的場子,還是那棵小棗樹,挺立著,搖動著枝條。
不久,溝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寬廣的,特別平,特別寬的路。但是,孩子們確定地知道,這下面,是下水道。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
1、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耍€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8、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汪曾祺《受戒》。
29、睡著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汪曾祺《受戒》。
30、墓草凄凄,落照黃昏,歌聲猶在,斯人遠矣。――汪曾祺《受戒》。
31、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取你一如初見。
32、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33、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5、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36、西瓜以繩絡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7、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9、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40、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41、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42、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43、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44、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中。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45、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46、茶擔子。金漆木桶,桶口翻出,上置一圈細瓷茶杯,桶內(nèi)和杯內(nèi)都裝了香茶。
花擔子。鮮花裝飾的擔子。
挑茶擔子、花擔子的扁擔都極軟,一步一顫。腳步要勻,三進一退,各依節(jié)拍,不得錯步。茶擔子、花擔子雖無很難的技巧,但幾十副擔子同時進退,整整齊齊,亦頗婀娜有致。
47、不教白發(fā)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面生。
48、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49、越冬的麥粒在松軟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50、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喝一毛三的是一個層次,喝二鍋頭的是一個層次,喝紅粱大曲、華燈大曲的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個層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層次,喝茅臺的是最高層次。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一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與陸游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
汪老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按撼跣戮拢锬┩磔俊笔峭粼饔脕碓u價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深得自然之馥郁,敘述平淡,含蓄,而節(jié)制。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p>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跡什么的,好像信手拈來,娓娓而敘,并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西經(jīng)過作者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處理后,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著汪曾祺,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后者的大家風范,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群自作聰明者,他們不是“真和尚”??芍^:真僧最言家常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二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jié)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xiāng)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zhì)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diào)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jīng)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jīng)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jīng)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幕貞洠约皩ο热说乃寄睢?/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三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作“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作“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云南把這種花叫作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系——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lián)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戳顺乩锏臐M池清水,看了著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四
汪曾祺是迄今為止爭議最小的當代作家:他的美學氣質(zhì)、作品的審美價值、文學史意義得到評論界、創(chuàng)作界的一致肯定。他以散文筆調(diào)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他的小說《受戒》、《大淖紀事》、《陳小手》都是當代文壇的經(jīng)典名篇,對于他的小說吸收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京派小說風范評論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且他的小說那種淡泊恬淡的田園感受,也讓很多讀者流連忘返。我個人就非常喜歡他的小說,比如看過《受戒》腦子里經(jīng)常會浮現(xiàn)小和尚和一個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畫面,也經(jīng)常會想到兩個天真少年在岸邊留下的那一對小腳丫。今天我們就來重點探討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數(shù)都寫得隨意感性又興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義上的隨筆。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隨隨便便、任心閑話、興之所至的的閑話。他自己曾說,散文是一個大類,也說自己實在無法區(qū)分散文和隨筆,于是將自己作品中稍長的稱為散文,短的稱為隨筆?!锻粼魃⑽碾S筆集》自序。他的散文題材非常廣泛:個人經(jīng)歷、天文地理、民情風俗、飲食男女、街頭巷議、人生世相、文壇曲藝等等無不可以入文。《文集自序》“此集諸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認為散文是一種見性情,見人品,見功底的文體。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其實“隨緣任運”是汪曾祺所有作品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風格。代表的有《隨遇而安》、《猴年說命》、《平心靜氣》、《覓我游蹤五十年》、《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自報家門》、《認識到和沒有認識到的自己》、《老年的愛憎》等。他在《隨遇而安》中開篇就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边@是對過去苦難的一種淡泊的心境,接著文章中既無凄楚之詞,亦無憤懣之聲,倒是寫了在下放勞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民情樂趣。他說“批判是一出荒誕戲劇,每一個上場的人都只是角色?!边@又何嘗不是一種清醒。張愛玲曾經(jīng)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這樣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淚水而愈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溫厚?!?/p>
汪曾祺在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tǒng)?!鄙⑽姆矫姹憩F(xiàn)在《泰山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崇高、偉大的近似偏激的情緒?!拔沂菍懖涣颂┥降模驗樘┥教?。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蓖粼魈寡浴拔业母星闊o非三種:憂傷、歡樂和嘲諷”這與他追求的和諧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種感情都很溫和。他在《我是一個中國人》中談到,“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就必須會接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認為儒家是講人情的,是一種富于人情味的思想?!庇靡痪湓捀爬ㄎ业乃枷耄骸拔沂且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边@首先表現(xiàn)在對人的尊重上,汪曾祺這樣解釋自己的人道主義,即“用充滿溫情的眼睛看人,發(fā)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詩意,努力去感覺周圍生活的生意盎然,懷著碧綠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給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講自己年輕時的一段風流韻事,講的老淚縱橫?!耙虼宋矣X得我的祖父是個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寫到的平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寫的家常小吃。就這樣于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寫出人生的哲理。
汪曾祺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有許多民俗文化背景,比如《受戒》里的廟,《大淖記事》里的大淖等,這些環(huán)境和人文民俗都構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寫了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名人,故鄉(xiāng)的鄉(xiāng)親,故鄉(xiāng)的廟宇,故鄉(xiāng)的河湖,故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風俗,故鄉(xiāng)的特產(chǎn),故鄉(xiāng)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寫了好多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俗,比如昆明,比如張家口,甚至美國,他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抒情詩”(《是怎樣寫出來的》他稱自己是“通俗抒情詩人”,他寫的清風白水、竹籬茅舍無不帶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高中語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shù)量,胡同功能和環(huán)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zhì),“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xiàn)。最后,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比如說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語言也是極其的樸素,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diào)。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chǎn)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拔黠L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他散文的精神氣質(zhì)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給人們的視覺建立起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的欣賞,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fā)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p>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五
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時,和朋友朱德熙到昆明蓮花池去游覽。蓮花池有個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戳藵M池清水邊的陳圓圓著比丘裝的石像后,下起雨來。汪曾祺到蓮花池邊小街的小酒店里坐下,一碟豬頭肉,半斤酒。雨大,汪曾祺看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嚴嚴實實。密密匝匝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多少年過去了,汪曾祺忘不掉這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是江蘇高郵,故鄉(xiāng)的風物,咸鴨蛋,野菜,甚至小咸菜,都滋養(yǎng)了他的筆墨。晚年所寫的小說和散文,都是取材于故鄉(xiāng)的人物和食物。
昆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個驛站。在昆明生活了多年,他青春的夢在這里綻放,收獲了愛情友情。云南的美食,培養(yǎng)了他后來作為美食家的胃口和審美。他寫昆明的吃食,別有情味和韻味,已經(jīng)超越了美食的味道,有了記憶的回味,情感的醞釀,一飯一蔬,散發(fā)出醉人的氣息。我是在他的筆下知道過橋米線、汽鍋雞,十幾年前,去昆明時,特意上街品嘗。
人能端什么飯碗吃什么飯,一生之中,有很多偶然,有很多不確定性。與西南聯(lián)大的朱德熙從事語言學研究相比,汪曾祺吃了文藝的飯,后來被下放到農(nóng)村勞動。在張家口地區(qū)的沽源馬鈴薯研究站,汪曾祺完成了一套《中國馬鈴薯圖譜》。汪曾祺白天畫馬鈴薯,晚上看《容齋隨筆》。畫一個整薯,還要切開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汪曾祺是一個達觀主義者,樂生,灑脫。吃地方小吃,品四方美食。興之所致,親自下廚,做兩個小炒,美滋滋地喝上幾杯,然后鋪上宣紙,隨意畫兩筆。汪曾祺畫畫是自娛自樂,并照搬了陶弘景的詩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的花鳥畫作,的確如嶺上白云,飄逸,高潔。對應了人間食物的五味雜陳與溫熱篤定。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49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