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鄭愁予錯誤教案大全(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5 10:54:12
2023年鄭愁予錯誤教案大全(22篇)
時間:2023-12-05 10:54:12     小編:書香墨

教案細化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教案的編寫要注意教材的因材施教原則,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案范例中的教學資源和課堂管理策略為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參考點。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一

1.引導學生從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準。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來感悟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意境。

1.把握思婦詞這一題材;。

2.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一)導入。

有一種錯誤是美麗的,在鄭愁予的筆下被刻畫的入木三分,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都是那么美麗,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感受這首詩中的意象美。

(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于山東濟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箲?zhàn)期間,隨母親轉徙于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49年他隨家人去臺灣后,一面學習,一面繼續(xù)從事寫作。1955年中興大學畢業(yè)后,在臺灣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他的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1968年,鄭愁予35歲那年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1972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創(chuàng)作藝術碩士學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轉往耶魯大學,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現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

(三)解讀和探究。

1、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美麗的故事情節(jié)。

(2)學生自由討論,根據詩中的語句判斷“我”“你”的身份(5分鐘)。

(自由朗讀—討論——自由發(fā)言——要點歸結——齊讀)。

要點歸結: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句為證。

“你”是一位閨中思婦,有“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及第二節(jié)中的詩句為證。

2、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

(1)詩中用什么意象來寫女子的外貌?

明確:(投影:蓮花—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蓮花的特點:美麗純潔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周敦頤〈〈愛蓮說〉〉)。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熘灸Α础瓷硴P娜拉〉〉)。

(投影:純凈溫柔)。

明確:倒裝句,應該是“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開落的蓮花”。為了強調“開落””?!霸诩竟?jié)里”是說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紅顏憔悴枯槁。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女子的美麗與深情。

長短句交替,長句暗示女子等待時間之長,短句暗示過客匆匆。

(板書:蓮花開落——相思無盡,紅顏消退。)。

(3)女子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詩中說“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幃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她的內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這座小城一樣,封閉、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樣落寞、孤單;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閉;更像緊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3、展開想象,再現故事情節(jié)。

師:請同學們告訴我,這首詩為什么起的詩題是“錯誤”呢?請根據你的理解,談談這里隱含的一個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組討論一下。

(生帶著思考和問題進行熱烈討論)。

一生答:我這樣理解: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碰到一個癡癡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閨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信息,又沒有漫天飛舞的柳絮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無心去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

(此時教師點撥: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長深遠)。

生:終于,她聽到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馬蹄聲,以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歸來了。當打開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個過路人。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熱烈鼓掌)。

4、背誦課文。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就這樣錯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歸人的聲聲長嘆中,有多少個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個溫柔謙卑的靈魂,有多少蓮花似的容顏蹉跎在哭泣的歲月中,有多少美麗的聲音曾唱過相思之曲……千百年過去了,她們依然等待著,在等待中輪回。這正如豐子愷在《實行的悲哀》中說的:“世事之樂不在于實行而在于希望,猶似風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闭驗橛羞@樣的思想,我們才可以吟唱出“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漂流/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傷口”這樣的句子,平淡而從容,即使傷感,也帶著釋然的微笑。

(五)作業(yè)布置。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二

1、提高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細心做事的習慣。

3、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1、教師故意說一些錯誤的句子,讓幼兒糾正:你們聽聽我的話有什么地方是有問題的?請你幫助我糾正。例:

(1)弟弟長大了,要吃奶。

(2)晚上,太陽出來了。

(3)夏天天氣冷,要穿毛衣。

(4)船在天上飛。

2、教師讓幼兒看一看有錯誤的圖片,啟發(fā)幼兒細心觀察,把錯誤的地方找出來,并幫助改正,還要說清楚錯在哪兒。

3、教師把每一句話重復一次,稍停頓,然后請幼兒回答更正。

4、根據幼兒的不同水平設計語句。

該游戲目標實現的程度較好,內容適合程度較好,幼兒很感興趣。通過語音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的敏感性。句子較短,孩子發(fā)現錯誤比較完整,如果是長句,則只能發(fā)現一兩個錯誤。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三

這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錢夢龍老師提出來的:“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边\用這個思想,我嘗試建構教師“啟發(fā)式提問——學生想象、聯(lián)想——合作探究——得出結論”教學步驟。最后進行知識的控固和加深。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憑借詩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詩詞,運用一定的教法,學法,以達到學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時利用探討,研究,點撥,讓學生自主發(fā)言等,達到真正的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

(一)教材分析。

《錯誤》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中國當代詩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教學重點是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fā),結合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的了解,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lián)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讀詩趣味。

《錯誤》是鄭愁予的名作,這首詩在臺灣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全詩共九行三節(jié)。第一節(jié)的兩句詩寫“我”騎馬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還在這里苦等的“佳人”。“蓮花的開落”這一意象在詩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暗示“我”與她分別的時間之長,一是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第二節(jié)的五行詩全寫“我”對她的想象:時節(jié)雖是陽春,但由于“我”仍未歸來,所以她絲毫也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猶如小城的傍晚,惆悵猶如緊掩的窗扉。這幾行詩不禁讓我們想起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庇纱艘部梢姵鲟嵲姷墓诺漤嵨?。第三節(jié)寫“我”從想象中回到現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隱約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懊利惖腻e誤”是全詩最讓人激賞的字眼,與她越來越近確實是美麗的,但不能相見無疑是一個錯誤,詩人把兩個相互矛盾的詞組合在一起,真可謂妙筆生花。全詩情意纏綿,格調凄婉,含蓄蘊籍,韻味悠長。

學習《錯誤》一詩重點要領悟詩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這一詩眼的意思;同時要體會本詩的藝術特色。根據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朗讀并背誦。

2.理解生動,鮮明的意象。

說明: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也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閱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fā),才能通過吸收內化而學以致用。

能力目標:

1.感知,分析語言,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

2.領悟詩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

3.品味詩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標:

1.陶冶學生情致、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激發(fā)學生讀詩的興趣。

說明:語文學習除了關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tài)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領悟詩中女子的情感,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同時體會本詩的藝術特色。

2.難點: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在詩中所表現的意境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現當代詩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因而對詩歌的研讀有待加強。這單元已經學習了毛澤東的詞,中國現代詩三首,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對現代詩歌進行閱讀和鑒賞,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讀詩趣味。

根據教學理念和學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

誦讀法:培養(yǎng)學聲的語感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對詩有各自的理解,我選用抽個別同學起來誦讀,老師和同學雙方進行評價,再放標準的朗讀帶。

講授法:本詩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詩詞的意象,作為高一的學生,再理解上還有一定的困難。

問題探究法:主要體現在對“蓮花的開落”“美麗的錯誤”的理解中。

2.學法。

1.誦讀吟詠法。

2.聯(lián)想、想象法。

3.問題探究法。

說明:學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年齡、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本課的重難點而設立,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誦讀吟詠,問題探究等學習方法。

1.導入:我們通常犯的“錯誤”為什么不用“美麗”形容?

今天學的詩《錯誤》和這個錯誤用什么區(qū)別?

每個學生都有好奇性,用問題法導入,開始就直接提出本課的重點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的思考,有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作者簡介。

根據“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必要介紹作者,但只是簡要的介紹,根據他詩中的兩種不同的氣質,指出鄭愁予是“浪子詩人”,進行語文積累。由于他詩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國的中國詩人”。并讓學生在此詩中總結。對難點在一定意義上有所突破。

3.朗誦。

抽一個學生起來誦讀,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得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chuàng)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4.聽朗讀帶。

請學生帶著問題聽:“這首詩敘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培養(yǎng)語感和整體感知的過程,我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的思維保持連貫性,也有利于節(jié)約時間。

5.新課研討:

這步主要在于學生的研討和想象,由此我設立如下問題。

(1)詩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蓮花的開落”應怎樣理解?

(3)詩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4)怎樣理解“美麗的錯誤”?

這三個問題建立在對整體文章的把握上,第一個問題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來提問,是想讓學生分清表現在詩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個問題,在于學生的討論,采用問題探究法。既展現女子等待之久,相思無盡,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變化。問題三是對于意象的理解,為本詩的難點,由老師講解,引導,學生朗讀,聯(lián)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單元的作文教學。最后一個問題是根據本文的重難點而設立,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爭議較多。老師不宜介紹太多爭論話題,也不應禁錮學生思想。讓學生自主討論,老師引導,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顧開頭提出的問題,對兩種錯誤進行解答,深化重難點。同時對“中國的中國詩人”進行講解,由文本分析過渡到對風格特點的分析。在思維的連貫中引出下一點。

7.討論總結。

對詩的結構,風格,語言進行總結。這些已經在新課研討中出現,但在最后加以總結,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主題突出。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四

引導語:鄭愁予的錯誤想必很多人都讀過,而要怎樣設計一份有關鄭愁予錯誤的教案呢?怎樣做板書?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1.引導學生從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準。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來感悟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意境。

1.把握思婦詞這一題材;

2.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1課時。

多媒體、黑板、粉筆。

通過誦讀、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把握思婦詞這一傳統(tǒng)題材,賞析鄭愁予詩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業(yè),背誦詩歌。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種錯誤是美麗的,在鄭愁予的筆下被刻畫的入木三分,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都是那么美麗,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感受這首詩中的意象美。

(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于山東濟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箲?zhàn)期間,隨母親轉徙于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49年他隨家人去臺灣后,一面學習,一面繼續(xù)從事寫作。1955年中興大學畢業(yè)后,在臺灣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他的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1968年,鄭愁予35歲那年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1972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創(chuàng)作藝術碩士學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轉往耶魯大學,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現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

(三)解讀和探究。

1、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美麗的故事情節(jié)。

(2)學生自由討論,根據詩中的語句判斷“我”“你”的身份(5分鐘)。

(自由朗讀—討論——自由發(fā)言——要點歸結——齊讀)。

要點歸結: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句為證。

“你”是一位閨中思婦,有“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及第二節(jié)中的詩句為證。

2、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

(1)詩中用什么意象來寫女子的外貌?

明確:(投影:蓮花—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蓮花的特點:美麗純潔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周敦頤〈〈愛蓮說〉〉)。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熘灸Α础瓷硴P娜拉〉〉)。

(投影:純凈溫柔)。

明確:倒裝句,應該是“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開落的蓮花”。為了強調“開落””?!霸诩竟?jié)里”是說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紅顏憔悴枯槁。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女子的美麗與深情。

長短句交替,長句暗示女子等待時間之長,短句暗示過客匆匆。

(板書:蓮花開落——相思無盡,紅顏消退。)。

(3)女子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詩中說“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幃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她的內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這座小城一樣,封閉、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樣落寞、孤單;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閉;更像緊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板書: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閉、沉悶。

春帷不揭??落寞、孤單)。

窗扉緊掩。

“春帷不揭”說明她的院子里沒有人來,沒有一點動靜。而她在等待??嗫嗟厥睾钏哪恐械摹鞍遵R王子”出現。

(板書:等待)。

3、展開想象,再現故事情節(jié)。

師:請同學們告訴我,這首詩為什么起的詩題是“錯誤”呢?請根據你的理解,談談這里隱含的一個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組討論一下。

(生帶著思考和問題進行熱烈討論)。

一生答:我這樣理解: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碰到一個癡癡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閨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信息,又沒有漫天飛舞的柳絮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無心去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

(此時教師點撥: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長深遠)。

生:終于,她聽到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馬蹄聲,以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歸來了。當打開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個過路人。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熱烈鼓掌)。

4、背誦課文。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就這樣錯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歸人的聲聲長嘆中,有多少個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個溫柔謙卑的靈魂,有多少蓮花似的容顏蹉跎在哭泣的歲月中,有多少美麗的聲音曾唱過相思之曲……千百年過去了,她們依然等待著,在等待中輪回。這正如豐子愷在《實行的悲哀》中說的:“世事之樂不在于實行而在于希望,猶似風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我們才可以吟唱出“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漂流/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傷口”這樣的句子,平淡而從容,即使傷感,也帶著釋然的微笑。

(五)作業(yè)布置。

?這首詩是寫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寫了一個遺憾的過程。這很容易讓人去描繪那時這樣一幅幅畫面。當他們雙眼交錯的一剎那,他們內心的琴弦是怎樣被激蕩起來的?如果讓你當導演,把這個相遇的過程拍一部小的電影短片,你們會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詩,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于美與情,那么《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去體味和感悟詩歌的意蘊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當然,作為一首短詩,我在課堂上也讓學生自由讀詩,甚至背誦。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條件(底子比較?。杂幸恍┉h(huán)節(jié)學生有點跟不上。

通過這節(jié)課我認識到: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要備好教材,還需要備學生,靈活處理課堂出現的各種狀況。同時,詩歌是情感的藝術,教學是語言與理性的藝術,如何在二者之間架構一座橋梁,營造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啟發(fā)學生去想象、學會與人分享這種情感、把課堂還給他們,放手讓他們討論和感受。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五

1、知道上課專心聽講的重要性。

2、明白在外面擅自離開身邊大人會遇到危險。

3、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

4、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一、小猴子圖片一張。

——孩子們你們認識這張圖片上的動物不啊?

——誰來說說猴子都喜歡什么啊?

——你們知道小猴這么多事那!

——那我們一起看小猴子怎么上課的吧!

二、講述《不專心的小猴》的故事。

——山羊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森林里學習大自然……。

——到森林里小猴沒有聽老師講課,去抓蝴蝶了……。

——小猴抓夠蝴蝶后,才發(fā)現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

——山羊老師和同學們找到小猴時,山羊老師批評小猴……。

——小猴媽媽來接小猴放學……。

三、《不專心的小猴》故事的內容大義。

——說小猴不認真聽課,光顧著玩了。

——小猴不聽老師的話,自己走丟了。

——山羊老師發(fā)現小猴不見了,就去找小猴啦。

——找到小猴后,老師告訴小猴自己亂跑會遇到危險的。

——小猴媽媽問小猴,小猴答不上來,認識到了錯誤。

四、小結。

——故事是不是說明上課不認真聽講,就什么也學不會啊!上課專心聽講很重要啊!

——我們外出一定要跟住身邊的大人,如果自己走丟遇到危險了怎么辦。

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六

1.引導學生從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準。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來感悟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意境。

二、教學重點。

1.把握思婦詞這一題材;

2.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黑板、粉筆。

五、教學設想:

通過誦讀、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把握思婦詞這一傳統(tǒng)題材,賞析鄭愁予詩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業(yè),背誦詩歌。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種錯誤是美麗的,在鄭愁予的筆下被刻畫的入木三分,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都是那么美麗,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感受這首詩中的意象美。

(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于山東濟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箲?zhàn)期間,隨母親轉徙于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49年他隨家人去臺灣后,一面學習,一面繼續(xù)從事寫作。1955年中興大學畢業(yè)后,在臺灣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他的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1968年,鄭愁予35歲那年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1972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創(chuàng)作藝術碩士學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轉往耶魯大學,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現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

(三)解讀和探究。

1、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美麗的故事情節(jié)。

(2)學生自由討論,根據詩中的語句判斷“我”“你”的身份(5分鐘)。

(自由朗讀—討論——自由發(fā)言——要點歸結——齊讀)。

要點歸結: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句為證。

“你”是一位閨中思婦,有“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及第二節(jié)中的詩句為證。

2、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

(1)詩中用什么意象來寫女子的外貌?

明確:(投影:蓮花—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蓮花的特點:美麗純潔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周敦頤〈〈愛蓮說〉〉)。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熘灸Α础瓷硴P娜拉〉〉)。

(投影:純凈溫柔)。

明確:倒裝句,應該是“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開落的蓮花”。為了強調“開落””。“在季節(jié)里”是說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紅顏憔悴枯槁。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女子的美麗與深情。

長短句交替,長句暗示女子等待時間之長,短句暗示過客匆匆。

(板書:蓮花開落——相思無盡,紅顏消退。)。

(3)女子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詩中說“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幃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她的內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這座小城一樣,封閉、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樣落寞、孤單;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閉;更像緊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板書: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閉、沉悶。

春帷不揭落寞、孤單)。

窗扉緊掩。

“春帷不揭”說明她的院子里沒有人來,沒有一點動靜。而她在等待??嗫嗟厥睾钏哪恐械摹鞍遵R王子”出現。

(板書:等待)。

3、展開想象,再現故事情節(jié)。

師:請同學們告訴我,這首詩為什么起的詩題是“錯誤”呢?請根據你的理解,談談這里隱含的一個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組討論一下。

(生帶著思考和問題進行熱烈討論)。

一生答:我這樣理解: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碰到一個癡癡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閨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信息,又沒有漫天飛舞的柳絮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無心去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

(此時教師點撥: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長深遠)。

生:終于,她聽到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馬蹄聲,以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歸來了。當打開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個過路人。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熱烈鼓掌)。

4、背誦課文。

(四)總結擴展。

總結:就這樣錯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歸人的聲聲長嘆中,有多少個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個溫柔謙卑的靈魂,有多少蓮花似的容顏蹉跎在哭泣的`歲月中,有多少美麗的聲音曾唱過相思之曲……千百年過去了,她們依然等待著,在等待中輪回。這正如豐子愷在《實行的悲哀》中說的:“世事之樂不在于實行而在于希望,猶似風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闭驗橛羞@樣的思想,我們才可以吟唱出“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漂流/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傷口”這樣的句子,平淡而從容,即使傷感,也帶著釋然的微笑。

(五)作業(yè)布置。

這首詩是寫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寫了一個遺憾的過程。這很容易讓人去描繪那時這樣一幅幅畫面。當他們雙眼交錯的一剎那,他們內心的琴弦是怎樣被激蕩起來的?如果讓你當導演,把這個相遇的過程拍一部小的電影短片,你們會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詩,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教學反思: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于美與情,那么《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去體味和感悟詩歌的意蘊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當然,作為一首短詩,我在課堂上也讓學生自由讀詩,甚至背誦。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條件(底子比較?。?,所以有一些環(huán)節(jié)學生有點跟不上。

通過這節(jié)課我認識到: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要備好教材,還需要備學生,靈活處理課堂出現的各種狀況。同時,詩歌是情感的藝術,教學是語言與理性的藝術,如何在二者之間架構一座橋梁,營造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啟發(fā)學生去想象、學會與人分享這種情感、把課堂還給他們,放手讓他們討論和感受。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七

第一次接觸到鄭愁予是在高中,美麗的《錯誤》讓我遇見了詩人。

詩人鄭愁予,原名叫鄭文韜,原籍河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走過了大江南北,也就走過了江南,江南的印象應該是深深的留在是詩人的心里??箲?zhàn)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俺钣琛眮碜郧摹断娣蛉恕返摹暗茏咏蒂獍卒荆棵烀熨獬钣琛薄倪@我們不難看出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可以說是深厚的古文功力。詩人的母親也是功不可沒的。他們說詩人,“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yǎng),但他卻畢業(yè)于法商學院;他身為現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焙茈y想象,這么矛盾的一個人,兩種極端結合在一起,古典與現代,書生與健將,婉約與豪放,讓人不禁深深陷入他的詩中。而他的《錯誤》被譽為是“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整首詩處處流淌著古典的氣息,卻又是現代詩的格律。讓整個現代詩充滿著古典的韻味,婉轉美麗,古今完美的結合,古典的意象,在詩人完美的運用下,呈現出了新的味道。

自古以來,“江南”都是詩人們精神的寄托。許許多多的“江南”出現在古往今來的詩人中,蘇軾的“江南”,陸游的“江南”,王勃的“江南”,杜甫的“江南”……江南水鄉(xiāng)的吳儂軟語,也是詩人們的追求之一。現代的詩人們也不例外,《錯誤》中的“你”,戴望舒《雨巷》“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江南的伊人們啊。

江南的雨巷,古老的青石板,總會住著詩人們想追求的姑娘。江南水鄉(xiāng)的美人兒總是那么的讓詩人們惦記。在夢里,在詩里,走近那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xiāng),邂逅那美麗如水般的水鄉(xiāng)姑娘,抒發(fā)著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情感。

曾做夢著,幻想著,在某一個下著細雨的午后,獨自撐著一把紙傘,走進江南水鄉(xiāng)靜謐的深巷。踏著古老的青板石,聽著細微的雨聲,望著巷里的淳樸古屋。靜靜的看著那一個個小小的窗扉里面的容顏,看著如水的水鄉(xiāng)姑娘撐著紙傘走進那一道道深巷。邂逅著她們命中注定的人兒。邂逅一段又一段美麗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故事。也許不止是詩人有著江南情結著,我們都有吧,藏在了心底深處的一個個江南情愫。

詩人在詩中說“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達達的馬蹄敲在青石板上,敲在的伊人的窗扉上,敲在了伊人的心扉上,等待了多少日日夜夜,終于響起了達達的馬蹄聲,卻是過客,怎不讓伊人心碎!歸人在何方?伊人不曉得,只能是等待,等待,再等待,等著終會有那么一天,響起的馬蹄聲是歸人的。是伊人等待的那一個歸人。

邂逅,也只能是邂逅,一個轉身,瞬間的交集,就這樣分道揚鑣,按著命中既定的旅程繼續(xù)前進,那個邂逅只是彼此間一個美麗的插曲,一個美好的回憶,一個唯一的關聯(lián)!“我”路過江南,終究只是路過江南,所以“我只是個過客”不是“伊人”的“歸人”即使非常的流連,非常的留戀也終究只會是個過客,而不是歸人。在這個落雨如花的江南,最終還是只能離去,而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藏心底,流連指尖,躍然紙上。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柳”向來是與離別分不開的,柳絮不飛,是真的因為“東風不來”嗎?還是因為伊人的不愿離別?等待啊等待讓伊人嘗透了離別的滋味。她也許不愿在等待了,所以“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到要只能裝得下自己,又小小到只能裝下那一個“歸人”。所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緊掩著自己的心,就能不受傷害吧。

三月到了,春天到了,可惜伊人的春帷卻還沒拉開,是“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嗎?還是伊人不敢在看過了春的生機后,又要經過夏的烘烤,秋的蕭瑟,冬的蕭條?也許這樣的結果會讓伊人無法承受吧。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八

《錯誤》給了我錯誤的幻覺,一開始的時候我被優(yōu)美的.文字迷惑了,原來等待中的姑娘竟是如此的不幸,一場歡笑一場夢呀!

對于這份愛情,也許本不該發(fā)生,她的開始就已經預示著留下的只是深深的苦戀。三月的驕花,姑娘你已不曾有心思來欣賞,春天的活潑也不曾給你帶來喜悅的笑臉。這一份優(yōu)美而哀傷的愛,讀來總叫人憐惜!

生活就是這樣的,真正面對人生的時候,某種選擇本來就是錯誤的。在愛恨情仇的羅網里,交織了多少生死相戀的人們。畢業(yè)了,走上社會就再也不能像大學那樣天真爛漫,你我有不同的目標,有不同的客觀社會條件,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一講現實的時候,制于某些難于改變的原因,而不得勞燕紛飛了。

這個時候,在愛情面前,我們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我們都是愛情的過客,曾經的山盟海誓,轉眼間被拋到九霄云外了。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九

1.引導學生從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準。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來感悟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意境。

1.把握思婦詞這一題材;

2.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1課時。

多媒體、黑板、粉筆。

通過誦讀、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把握思婦詞這一傳統(tǒng)題材,賞析鄭愁予詩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業(yè),背誦詩歌。

有一種錯誤是美麗的,在鄭愁予的筆下被刻畫的入木三分,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都是那么美麗,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感受這首詩中的意象美。

(板書課題)。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于山東濟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箲?zhàn)期間,隨母親轉徙于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49年他隨家人去臺灣后,一面學習,一面繼續(xù)從事寫作。1955年中興大學畢業(yè)后,在臺灣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他的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1968年,鄭愁予35歲那年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1972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創(chuàng)作藝術碩士學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轉往耶魯大學,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現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

(1)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美麗的故事情節(jié)。

(2)學生自由討論,根據詩中的語句判斷“我”“你”的身份(5分鐘)。

(自由朗讀—討論——自由發(fā)言——要點歸結——齊讀)。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句為證。

“你”是一位閨中思婦,有“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及第二節(jié)中的詩句為證。

明確:(投影:蓮花—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蓮花的特點:美麗純潔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周敦頤〈〈愛蓮說〉〉)。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熘灸Α础瓷硴P娜拉〉〉)。

(投影:純凈溫柔)。

明確:倒裝句,應該是“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開落的蓮花”。為了強調“開落””?!霸诩竟?jié)里”是說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紅顏憔悴枯槁。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女子的美麗與深情。

長短句交替,長句暗示女子等待時間之長,短句暗示過客匆匆。

(板書:蓮花開落——相思無盡,紅顏消退。)。

明確:詩中說“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幃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她的內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這座小城一樣,封閉、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樣落寞、孤單;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閉;更像緊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板書: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閉、沉悶。

春帷不揭落寞、孤單)。

窗扉緊掩。

“春帷不揭”說明她的院子里沒有人來,沒有一點動靜。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出現。

(板書:等待)。

師:請同學們告訴我,這首詩為什么起的詩題是“錯誤”呢?請根據你的理解,談談這里隱含的一個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組討論一下。

(生帶著思考和問題進行熱烈討論)。

一生答:我這樣理解: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碰到一個癡癡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閨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信息,又沒有漫天飛舞的柳絮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無心去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

(此時教師點撥: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長深遠)。

生:終于,她聽到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馬蹄聲,以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歸來了。當打開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個過路人。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熱烈鼓掌)。

就這樣錯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歸人的聲聲長嘆中,有多少個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個溫柔謙卑的靈魂,有多少蓮花似的容顏蹉跎在哭泣的歲月中,有多少美麗的聲音曾唱過相思之曲……千百年過去了,她們依然等待著,在等待中輪回。這正如豐子愷在《實行的悲哀》中說的:“世事之樂不在于實行而在于希望,猶似風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闭驗橛羞@樣的思想,我們才可以吟唱出“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漂流/讓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個傷口”這樣的句子,平淡而從容,即使傷感,也帶著釋然的微笑。

這首詩是寫了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寫了一個遺憾的過程。這很容易讓人去描繪那時這樣一幅幅畫面。當他們雙眼交錯的一剎那,他們內心的琴弦是怎樣被激蕩起來的?如果讓你當導演,把這個相遇的過程拍一部小的電影短片,你們會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詩,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于美與情,那么《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因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去體味和感悟詩歌的意蘊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當然,作為一首短詩,我在課堂上也讓學生自由讀詩,甚至背誦。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條件(底子比較?。?,所以有一些環(huán)節(jié)學生有點跟不上。

通過這節(jié)課我認識到: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要備好教材,還需要備學生,靈活處理課堂出現的各種狀況。同時,詩歌是情感的藝術,教學是語言與理性的藝術,如何在二者之間架構一座橋梁,營造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啟發(fā)學生去想象、學會與人分享這種情感、把課堂還給他們,放手讓他們討論和感受。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

這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錢夢龍老師提出來的:“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边\用這個思想,我嘗試建構教師“啟發(fā)式提問——學生想象、聯(lián)想——合作探究——得出結論”教學步驟。最后進行知識的控固和加深。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憑借詩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詩詞,運用一定的教法,學法,以達到學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時利用探討,研究,點撥,讓學生自主發(fā)言等,達到真正的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

《錯誤》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中國當代詩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教學重點是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fā),結合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的了解,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lián)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讀詩趣味。

《錯誤》是鄭愁予的名作,這首詩在臺灣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全詩共九行三節(jié)。第一節(jié)的兩句詩寫“我”騎馬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還在這里苦等的“佳人”?!吧徎ǖ拈_落”這一意象在詩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暗示“我”與她分別的時間之長,一是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第二節(jié)的五行詩全寫“我”對她的想象:時節(jié)雖是陽春,但由于“我”仍未歸來,所以她絲毫也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猶如小城的傍晚,惆悵猶如緊掩的窗扉。這幾行詩不禁讓我們想起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庇纱艘部梢姵鲟嵲姷墓诺漤嵨?。第三節(jié)寫“我”從想象中回到現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隱約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懊利惖腻e誤”是全詩最讓人激賞的字眼,與她越來越近確實是美麗的,但不能相見無疑是一個錯誤,詩人把兩個相互矛盾的詞組合在一起,真可謂妙筆生花。全詩情意纏綿,格調凄婉,含蓄蘊籍,韻味悠長。

學習《錯誤》一詩重點要領悟詩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這一詩眼的意思;同時要體會本詩的藝術特色。根據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了解作家,作品。朗讀并背誦。

2.理解生動,鮮明的意象。

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也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閱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fā),才能通過吸收內化而學以致用。

1.感知,分析語言,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

2.領悟詩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

3.品味詩中古典的意境美。

1.陶冶學生情致、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學習除了關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tài)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領悟詩中女子的情感,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同時體會本詩的藝術特色。

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在詩中所表現的意境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現當代詩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因而對詩歌的研讀有待加強。這單元已經學習了毛澤東的詞,中國現代詩三首,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對現代詩歌進行閱讀和鑒賞,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讀詩趣味。

根據教學理念和學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學法。

培養(yǎng)學聲的語感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對詩有各自的理解,我選用抽個別同學起來誦讀,老師和同學雙方進行評價,再放標準的朗讀帶。

本詩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詩詞的意象,作為高一的學生,再理解上還有一定的困難。

主要體現在對“蓮花的開落”“美麗的錯誤”的理解中。

1.誦讀吟詠法。

2.聯(lián)想、想象法。

3.問題探究法。

說明:學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年齡、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本課的重難點而設立,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誦讀吟詠,問題探究等學習方法。

今天學的詩《錯誤》和這個錯誤用什么區(qū)別?

每個學生都有好奇性,用問題法導入,開始就直接提出本課的重點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的思考,有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根據“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必要介紹作者,但只是簡要的介紹,根據他詩中的兩種不同的氣質,指出鄭愁予是“浪子詩人”,進行語文積累。由于他詩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國的中國詩人”。并讓學生在此詩中總結。對難點在一定意義上有所突破。

抽一個學生起來誦讀,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得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chuàng)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請學生帶著問題聽:“這首詩敘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培養(yǎng)語感和整體感知的過程,我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的思維保持連貫性,也有利于節(jié)約時間。

這步主要在于學生的研討和想象,由此我設立如下問題。

(1)詩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蓮花的開落”應怎樣理解?

(3)詩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4)怎樣理解“美麗的錯誤”?

這三個問題建立在對整體文章的把握上,第一個問題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來提問,是想讓學生分清表現在詩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個問題,在于學生的討論,采用問題探究法。既展現女子等待之久,相思無盡,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變化。問題三是對于意象的理解,為本詩的難點,由老師講解,引導,學生朗讀,聯(lián)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單元的作文教學。最后一個問題是根據本文的重難點而設立,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爭議較多。老師不宜介紹太多爭論話題,也不應禁錮學生思想。讓學生自主討論,老師引導,共同一起完成。

其目的在于回顧開頭提出的問題,對兩種錯誤進行解答,深化重難點。同時對“中國的中國詩人”進行講解,由文本分析過渡到對風格特點的分析。在思維的連貫中引出下一點。

對詩的結構,風格,語言進行總結。這些已經在新課研討中出現,但在最后加以總結,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主題突出。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一

鄭愁予的詩和他的名字一樣,輕巧又帶著深深的愁怨,婉轉而藏著一份訴說的衷情?!扒嗌秸诓蛔。吘箹|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這是辛棄疾的詞,何等的空寥,何等的愁怨?同時,這正是詩人詩的意境。

在詩的開頭,詩人說:“我打江南走過?!焙唵蔚摹敖稀倍郑幌伦泳蛯⑷藗儙氤錆M詩情畫意的境地——那蒙蒙的煙雨,那翠綠的河岸和靈秀的山水,當然還有深閨和那思念的人兒。然而,詩人心中的江南是消瘦的江南,留下的風景已經變換了數旬,已經如蓮花,在開開落落之間只剩下了一支干枯的荷梗。

這是怎樣的季節(jié)呢?該是春季吧,早春,一切都在焦急的等待中。東風滯留在遙遠的地方,柳絮在柔柔的柳枝中沉沉睡去,不管人間的等待和夢。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在江南那小小的城市的閣樓中,婦人的心扉緊閉,如幽深的青石小巷,籠罩在氤氳的暮色中,寂寞中伴著深深的愁思。

一切都靜靜的,連一個足音都沒有。春天或許已經來了,那綠樹和鮮花已經在絢爛地開著了。然而,沒有心靈盼望的足音,春天等于沒來,春色仍藏在深深的帷幕中。“你”的心扉如同那深深庭院的一扇窗扉,緊緊地關著一顆寂寞的心,含著深深的愁怨。南宋著名詞人蔣捷的詞道:“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钡@首詩里說的不是黃花秋聲,紅葉低窗,是綠柳早春,青石深巷;不是凄涼在心,是相思,是悠悠的哀愁和寂寞。

這時,“我”的足音,清脆的馬蹄聲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達達而過。這“美麗的錯誤”更生動新穎地寫出了思婦的懷人心情,寫出了那心中的'寂寞和盼望。然而,這“美麗的錯誤”使婦人陷入了更深的寂寞中。詩人只是一個過客。詩人走過,留給婦人一份落寞和懷念。正如李清照的詞所說的:“此情無計可消處”,“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詩歌深得宋詞的長處,意境幽婉而朦朧。詩歌的表現手法純熟,句式整飭,語調輕快,富于節(jié)奏感。開頭和結尾的兩句都使用了短句,這恰恰是對過客的描寫: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來不及停下就消逝在歲月的長河里。中間的句子都是用長句,采用輕俏的詞語,如柔柔的柳枝。那是在寫婦人,悠悠的,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懷念。詩中的意象都是詩歌手法的表現,比喻也用得恰到好處。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二

我打江南走過.

暮色近了,但那翠綠的河岸與空靈的山水卻未曾褪去半分的美麗,果然是水鄉(xiāng)啊,永遠的煙雨蒙蒙,永遠的繾綣氤氳,與黃沙莽莽的大漠不同,這里沒有大風,烈日,有的只是精致的詩情畫意,溫柔的接納著每一個過客.

靜謐,江南不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么?怎么此刻如此的寧靜,又或許再生動熱鬧的人也需要休息?江南也是如此罷,繁華慣了,反倒思念起了最初的寂寞.

水畔邊立著些雙層的木屋,古色古香,與柔美的水合著,如夢的清香霎時彌散開來,別有一番奇巧曼妙的風致.

“吱”一聲,木板間摩擦聲音恍然響起,微弱卻清脆.我卻是猛然一驚,收回了散漫的思緒,循聲望去.誰知這一眼,便再也難以忘懷.

一扇木窗推出了一個女子,她的神情是那樣急切而傷感.可是讓我驚詫的是,她的視線竟然是向我投來?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舞動的裙裾襯著無比的落寞,單薄仿佛即將被風吹落的蓮花,發(fā)簪斜亂的插著,尚未挽好的青絲溫柔的倚在雙肩.我看不清她的容顏,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然而眼神相交的那一刻,我徹底迷失.

如蓮的容顏頃刻凋落,被風吹落.

寂寞,倦意,失落,飄了江南一季的天空.

而這一切只在我的驚訝、回眸、凝視之間.

我手足無措的立在原地,不知做錯了什么,卻突然想起了一首詞: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頻洲.

眼前之景又何嘗不是?只不過千帆成了馬蹄,白頻洲成了青石路.

一切都是靜靜的,連一個足音都沒有,一切的一切在這一刻停滯.恰若女子緊閉的心扉,蕩漾著如水的寂寞.一切的等待,在這一刻破滅,一個遙不可及的錯誤;一切的沉睡,在這一刻驚醒,一個樂極生悲的夢魘.東風滯留在遙遠的地方,柳絮在柔柔的枝條中又沉沉睡去,不管人間的等待和夢.

“經一別,已無言.初時前庭柳,青青,君知否?君知否……”

低弱的沉吟盡數落入耳中,綠柳早春,青石深巷,我不禁輕問:“春天,真的已經到了么……”

一聲長嘆,伴隨著馬兒的一聲長嘶,韁繩過處,一陣清冷的風,攪碎了女子的嘆息,“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從此,豐腴的江南在心中消瘦,風景變了數旬,如蓮,在開開落落之間卻只剩下了一支干枯的荷梗.

我輕輕拍打著馬兒,馬兒低低的長嘯,我看著馬兒,馬兒也望著我,那眼神幽深幽深,望的我一陣心痛.它仿佛在訴說著些什么,我聽不清.

數度春與秋中,我一直不知道,原來它說的是:“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莽莽的黃沙刮的漫天都是,我的淚就那樣流了下來.

后記。

經一別,已無言.往事如煙,盡夢斷無眠.自古多情傷,更那堪情深非身前!多情擾人無情夢,一世紛紛如雪霰,亂入浮萍,驚散流年.長一悲,只嘆多情未嬋娟,誰人知我癡絕?春花秋月,終是一番空時節(jié)!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三

今天教師節(jié)。照常上課。跟平時一樣,沒刻意地備過課??煲险n時,拿著課本就準備去上課。出了辦公室門才想起來我課表都還沒看,還不知道第一節(jié)課是哪個班的課。于是又轉回來看課表。

在我看課表時,一個同事說,想去聽我的課,問我歡迎還是不歡迎。馬上就要上課了,我不能說不歡迎,要是我說不歡迎,一是不能直說,既然不能直說,就要找個比較恰當的理由來拒絕,要找到比較恰當的理由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二是說不歡迎,就說明膽虛或者準備不充分怕露馬腳。我只能說,十分的歡迎。

先完成昨天布置的課堂練習。第一題是注音,第二題是錯別字,第三題是選詞填空。無論是高二結束后的省會考,還是最終的高考,這三種題型都是必考的題型,也是最難拿到分的題型?,F在就開始讓學生見識這樣的題型,我就不相信,3年以后,還不會有質的突破。事先我沒想過要如何來落實。盡管有同事來聽課,我也沒要故意回避的意思。

我問學生有沒有哪個同學做好第一道題了。連問三聲,沒有一個學生回應。我說,那好,說明大家都太忙,事先沒有時間做,那就現開始在做吧。為了節(jié)省時間,可以資源共享,4個同學一組,a、b、c、d,一個同學玩成一項。哪一組先完成,哪一組派代表舉手發(fā)言。

幾分鐘后,就有學生紛紛舉手。我隨意叫一個在舉手的學生到臺子上把注音有誤的字改正過來讓大家共享。完成了第一道題,后面兩道題也如法炮制。都很快得到解決。

最后一道題是選擇填空,雖然舉手的學生已經說出了正確答案,但要他們說出理由,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跟學生簡單講了“原型”和“原形”、“年青”和“年輕”、“勾通”和“溝通”兩組詞的區(qū)別。通過我的簡單講解,學生就會知其然,也會知其所以然。

說實在的,在學生說出正確答案之前,我也并不知道正確答案該選哪一項。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是經學生動手翻詞典,查字典核實過,都是準確無誤。答案一經出來,我就能說出其所以然,這就是老師和學生的不同之處。

在賞析鄭愁予的《錯誤》之前,先叫一個學生起來朗讀。起來朗誦的學生問我,是不是只要她朗誦《錯誤》。我說,不是“錯誤”的其他兩首(舒婷的《致橡樹》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朗誦。學生聽后哄堂大笑。

叫起來的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完三首詩,教室里馬上響起熱烈的掌聲。不用我說什么,聽的人都會覺得該學生確實朗誦得不錯。不知道坐后排的同事聽后有何感想,包括我,也自愧不如。

我說,在《錯誤》這首詩里,我們知道,一個浪子騎著馬周游江南,獨守空閨的女子晝盼夜盼,日盼月盼。盼啊盼,等啊等。突然有學生問我,她在盼誰,在等誰。我說,“我”。教室里再次哄堂大笑。

學生的笑聲過后。我把帶著雙引號(“”)的“我”字在黑板上。我進一步說,獨守空閨的女子盼啊盼,等啊等,總算聽到“達達的馬蹄聲”了??墒牵葋淼牟皇撬鹊娜送崎_門進來,而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如果說,在不盡的期盼和等待中還有希望的話,那么,一聲“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就由希望變成失望,又由失望完全變成了絕望。可憐一個獨守空閨的女子!

不是嗎?獨守空閨的女子在盼啊盼,等啊等的'過程中,就是時光悠悠,蓮花開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閉、沉悶、沒有生氣、孤苦伶仃。這個“城”是“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甚至向晚的街上已無人跡,她在失望中將心的門扉緊掩。這個過程使獨守空閨的女子度日如年,這就夠她她難以承受的了。

這時,街上傳來達達的馬蹄聲,這聲音給極度失望的她又帶來新希望。但是,這希望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并不是她盼望的歸人,而只是一個過客。對獨守空閨的女子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四

第一次接觸到鄭愁予是在高中,美麗的《錯誤》讓我遇見了詩人。

詩人鄭愁予,原名叫鄭文韜,原籍河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走過了大江南北,也就走過了江南,江南的印象應該是深深的留在是詩人的心里??箲?zhàn)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俺钣琛眮碜郧摹断娣蛉恕返摹暗茏咏蒂獍卒?,目渺渺兮愁予”。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可以說是深厚的古文功力。詩人的母親也是功不可沒的。他們說詩人,“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yǎng),但他卻畢業(yè)于法商學院;他身為現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很難想象,這么矛盾的一個人,兩種極端結合在一起,古典與現代,書生與健將,婉約與豪放,讓人不禁深深陷入他的詩中。而他的《錯誤》被譽為是“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整首詩處處流淌著古典的氣息,卻又是現代詩的格律。讓整個現代詩充滿著古典的韻味,婉轉美麗,古今完美的結合,古典的意象,在詩人完美的運用下,呈現出了新的味道。

自古以來,“江南”都是詩人們精神的寄托。許許多多的“江南”出現在古往今來的詩人中,蘇軾的“江南”,陸游的“江南”,王勃的“江南”,杜甫的“江南”……江南水鄉(xiāng)的吳儂軟語,也是詩人們的追求之一?,F代的詩人們也不例外,《錯誤》中的“你”,戴望舒《雨巷》“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江南的伊人們啊。

江南的雨巷,古老的青石板,總會住著詩人們想追求的姑娘。江南水鄉(xiāng)的美人兒總是那么的讓詩人們惦記。在夢里,在詩里,走近那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xiāng),邂逅那美麗如水般的水鄉(xiāng)姑娘,抒發(fā)著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情感。

曾做夢著,幻想著,在某一個下著細雨的午后,獨自撐著一把紙傘,走進江南水鄉(xiāng)靜謐的深巷。踏著古老的青板石,聽著細微的雨聲,望著巷里的淳樸古屋。靜靜的看著那一個個小小的窗扉里面的容顏,看著如水的水鄉(xiāng)姑娘撐著紙傘走進那一道道深巷。邂逅著她們命中注定的人兒。邂逅一段又一段美麗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故事。也許不止是詩人有著江南情結著,我們都有吧,藏在了心底深處的一個個江南情愫。

詩人在詩中說“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達達的馬蹄敲在青石板上,敲在的伊人的窗扉上,敲在了伊人的心扉上,等待了多少日日夜夜,終于響起了達達的馬蹄聲,卻是過客,怎不讓伊人心碎!歸人在何方?伊人不曉得,只能是等待,等待,再等待,等著終會有那么一天,響起的馬蹄聲是歸人的。是伊人等待的那一個歸人。

邂逅,也只能是邂逅,一個轉身,瞬間的交集,就這樣分道揚鑣,按著命中既定的旅程繼續(xù)前進,那個邂逅只是彼此間一個美麗的插曲,一個美好的回憶,一個唯一的關聯(lián)!“我”路過江南,終究只是路過江南,所以“我只是個過客”不是“伊人”的“歸人”即使非常的流連,非常的留戀也終究只會是個過客,而不是歸人。在這個落雨如花的江南,最終還是只能離去,而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藏心底,流連指尖,躍然紙上。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柳”向來是與離別分不開的,柳絮不飛,是真的因為“東風不來”嗎?還是因為伊人的不愿離別?等待啊等待讓伊人嘗透了離別的滋味。她也許不愿在等待了,所以“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到要只能裝得下自己,又小小到只能裝下那一個“歸人”。所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緊掩著自己的心,就能不受傷害吧。

三月到了,春天到了,可惜伊人的春帷卻還沒拉開,是“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嗎?還是伊人不敢在看過了春的生機后,又要經過夏的烘烤,秋的蕭瑟,冬的蕭條?也許這樣的結果會讓伊人無法承受吧。

一個“窗扉”阻隔了彼此,平添了些許凄楚,“跫音”的響起,擾亂了“伊人”的心,“跫音”響起了,“歸人”可來了?詩人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夢,一場美麗的邂逅。即使沒經歷過,但我們的心底已裝滿濃濃的美麗。是詩人的,也是我們自己的.....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五

《錯誤》展現的是一幅唯美的畫卷:過客騎著馬兒打窗下路過,偶一抬頭,對上的,是一雙從希翼倏地暗淡的雙眸。盈盈的眼中是不盡的思念。然后,重重的失落。

是什么樣的情,可以使一張美麗的容顏甘經時間孤寂的考驗?

鄭愁予以細膩的文人之心捕捉了女子執(zhí)著、落寞、無奈的心境,以春天的生機為支點,大嘆女子的心扉不開、自己失誤的無辜和抱歉。什么情如此值得等待?那是信任之后的全身心的愛戀吧!

鄭愁予是高明的。來到如水的江南的他,沒有重墨大談等待的場景,沒有交代前因后果。僅一對視,給了讀者寬裕的想象空間。達達的馬蹄敲出了女子再次的希翼。之后,“我”卻只能說句對不起。因為“我”從那對視中視出了狠狠的失望。鄭愁予撥動的是讀者內心的那根敏感的弦,讀者憐由心生。

有這樣一種女子,她們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顆堅強的心;她們不屑于世間的爾虞我詐的糾紛;她們臉上掛著令人感覺受到冷落的表情卻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她們害怕受傷不會經意去愛,但是一旦愛了就是永遠的烙印?!跺e誤》中的那個女子就是這樣的吧:通身盡是落寞的排斥,緊閉的心靈卻透露著更多的真誠。所以“我”在馬兒即將掠過窗口時成就了這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們被這95個字虜獲,我們更感動于這細膩而無奈的心聲。

錯誤。許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許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許是在對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許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后卻又不得不分離。我們會無意中忽略一路上的風景,執(zhí)著于我們的錯誤,或是惋惜,或是埋怨,或是為自己的錯誤找到了借口:世間總會有不變的。

是呀!我們都常說世事無常,但我們也知道:不變是常道,變易為非常道,道就是不變的自然原則。可是,那并不能成為我們錯誤的借口。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六

踩著歸鄉(xiāng)的步子,我的心也逐漸變得輕快起來,此刻太陽也似乎歸心似箭,早早地便下了山,盡管連日來日夜兼程但仍不愿停住行程,繼而走向另一座江南小城。

一路走來早已看到春的消息,但春風似乎從未臨幸這座江南小城,路旁的柳枝巍然不動,似鐵如剛。別是太陽太過吝嗇,收回了一切春意和生機。而讓幾絲淡淡的憂怨、幾縷輕輕的思愁肆意地彌漫于空氣中,不勝涼意。馬蹄的“達達”聲不斷在空氣中回響,我詫異平日里沒有多大聲音的馬蹄,在此刻卻像一顆丟入湖中的石頭擊起的水暈,余音不絕。這大概便是“靜故了群動”的意境罷。我愈是前行,便愈覺得涼得徹骨。愈是涼得徹骨,愈覺得有一種灼熱的目光火辣辣地想將我燒透。我不由地調轉馬頭,在昏暗的夕陽中搜索那雙目光。吱呀”一聲,像是對我搜索的應答,從厚重的.門內閃出一個人影佇立在門邊上。由于屋內透出了燈光,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個少婦倚在門旁,發(fā)髻油亮,略施粉黛。這難道便是春?不,這春怕跨過了夏早已入秋了,她日日呼吸這愁怨的空氣怎能不憂愁,而這空氣因為她的憂愁而更加愁怨。

她踮著腳尖,顰著眉頭,眉下的一雙含著秋水的眼睛深深地鎖定著我。我也看著她,看看,內心浮現出另一個形象,曾幾何時,我的妻子也是這樣顰眉遠送的,她們都有一雙含著秋水的眼睛,都期盼我有所行動——調轉馬頭向她們飛奔而去,對她們說:“我回來了?!辈挥傻兀依o了韁繩,馬兒邁開步子,緩緩地向她走去,她的眉頭也緩緩地展開,像一朵開放的水蓮,但我忽然停下了,她,畢竟不是我的妻子,我不是她殷殷的期盼,我那含著秋水的妻子才是的。

我堅定地調轉馬頭,向前奔去,留給她一個殘忍的背影。我知道我不是第一個帶給她希望和失望的人,但我由衷希望我是最后一個,我覺察到一朵水蓮靜默地謝了,在我心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七

詩歌錯誤鄭愁予分享給大家,鄭愁予的這首詩剛一發(fā)表,臺灣島上到處便響起達達的馬蹄聲,流傳甚廣。一起來看看吧。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的這首詩剛一發(fā)表,臺灣島上到處便響起達達的馬蹄聲,流傳甚廣。它輕巧雋秀,美麗凄婉,含蓄蘊藉,百讀不厭。詩的首句,“我打江南走過”,由江南起筆,詩意淡遠開闊。江南,在古典詩詞里,既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又是一個令人銷魂之所在。屈原在《招魂》中地唱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凄婉哀傷。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之句,又使它成了一個令人向往的好地方,歷來備受文人騷客的由衷贊美。白居易的《憶江南》最為著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同代稍后的韋莊干脆直言:“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薄拔蠢夏€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倍鴾赝ン蕖锻稀贰笆嵯戳T,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备且皇桌p綿動人的閨怨詞。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江南不單純是一個地理上的'區(qū)域概念,它幾乎積淀成為美好如夢凄婉迷離而又讓游子低徊傷感的幽遠的意象。“我打江南走過”,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澳堑仍诩竟?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以花喻人,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把美麗的容顏比作蓮花,也不乏其例。單是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中就有“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之句,《長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分明又融入了感傷思念之情。這里的比喻,都是靜態(tài)的?,F代詩人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辈粌H以蓮花喻容顏,更喻神態(tài),有新意,更鮮活。而“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寫出了一種動態(tài)的美,在漫長的等待中,即使如蓮花般嬌美的容顏,也會像過了季節(jié)的蓮花褪色凋落。第一節(jié)兩句詩,前句簡短,似游子漂泊匆匆而過,后句長而復雜,好像思婦的愁緒綿綿不盡。

思婦在漫漫無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聽到清脆的達達馬蹄聲由遠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騎馬歸來,她的心被達達的馬蹄激活了,懷著滿腔的驚喜,打開久久緊掩的窗扉,迎接歸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個陌生過客,從窗前走過,這和“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何其相似,又是一個多么讓人心傷的故事啊?!跺e誤》確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滿哀怨的詩歌。

詩讀到這里,可以說已升堂,但尚未入室。我們說《錯誤》是一首優(yōu)秀的經典之作,不僅在于它對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且在于它的現代手法的運用,張顯了現代詩歌的魅力。下面,我們就敘述視角這個角度來剖析《錯誤》這首詩歌的現代性。

現代敘述學在分析小說時認為,在作家和作品之間存在著一個敘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里站出來敘事,而是通過敘述者來敘事。古代詩歌中,閨怨詩多為代言體,詩人與詩之間的敘述者清晰明顯。如唐沈如筠的《閨怨》:“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痹娙司褪且砸粋€旁觀者的身份在客觀的敘述。有的詩人把自己設想為思婦,直接以思婦的口吻敘述,如唐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而《錯誤》詩中的敘述者,與此又不盡相同,這個敘述者就是“我”,在詩中充當了兩個角色,或者說敘述時采用了兩種視角:受限制的視角和全知視角?!跺e誤》詩第一句“我打江南走過”,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視角,第二句和第二節(jié)詩,采用的是全知視角,第三節(jié),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視角。為了理解方便,我們不妨把原詩改動如下: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八

鄭愁予的這首詩剛一發(fā)表,臺灣島上到處便響起達達的馬蹄聲,流傳甚廣。它輕巧雋秀,美麗凄婉,含蓄蘊藉,百讀不厭。詩的首句,“我打江南走過”,由江南起筆,詩意淡遠開闊。江南,在古典詩詞里,既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又是一個令人銷魂之所在。屈原在《招魂》中地唱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凄婉哀傷。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之句,又使它成了一個令人向往的好地方,歷來備受文人騷客的由衷贊美。白居易的《憶江南》最為著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同代稍后的韋莊干脆直言:“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薄拔蠢夏€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倍鴾赝ン蕖锻稀贰笆嵯戳T,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更是一首纏綿動人的閨怨詞。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江南不單純是一個地理上的區(qū)域概念,它幾乎積淀成為美好如夢凄婉迷離而又讓游子低徊傷感的幽遠的意象。“我打江南走過”,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澳堑仍诩竟?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以花喻人,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把美麗的容顏比作蓮花,也不乏其例。單是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中就有“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之句,《長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分明又融入了感傷思念之情。這里的比喻,都是靜態(tài)的?,F代詩人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辈粌H以蓮花喻容顏,更喻神態(tài),有新意,更鮮活。而“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寫出了一種動態(tài)的美,在漫長的等待中,即使如蓮花般嬌美的容顏,也會像過了季節(jié)的蓮花褪色凋落。第一節(jié)兩句詩,前句簡短,似游子漂泊匆匆而過,后句長而復雜,好像思婦的愁緒綿綿不盡。

思婦在漫漫無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聽到清脆的達達馬蹄聲由遠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騎馬歸來,她的心被達達的馬蹄激活了,懷著滿腔的驚喜,打開久久緊掩的窗扉,迎接歸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個陌生過客,從窗前走過,這和“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何其相似,又是一個多么讓人心傷的故事啊?!跺e誤》確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滿哀怨的詩歌。

詩讀到這里,可以說已升堂,但尚未入室。我們說《錯誤》是一首優(yōu)秀的經典之作,不僅在于它對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且在于它的現代手法的運用,張顯了現代詩歌的魅力。下面,我們就敘述視角這個角度來剖析《錯誤》這首詩歌的現代性。

現代敘述學在分析小說時認為,在作家和作品之間存在著一個敘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里站出來敘事,而是通過敘述者來敘事。古代詩歌中,閨怨詩多為代言體,詩人與詩之間的敘述者清晰明顯。如唐沈如筠的《閨怨》:“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痹娙司褪且砸粋€旁觀者的身份在客觀的敘述。有的詩人把自己設想為思婦,直接以思婦的口吻敘述,如唐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倍跺e誤》詩中的敘述者,與此又不盡相同,這個敘述者就是“我”,在詩中充當了兩個角色,或者說敘述時采用了兩種視角:受限制的視角和全知視角?!跺e誤》詩第一句“我打江南走過”,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視角,第二句和第二節(jié)詩,采用的是全知視角,第三節(jié),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視角。為了理解方便,我們不妨把原詩改動如下: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十九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拓展閱讀:《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二十

詩歌錯誤鄭愁予分享給大家,鄭愁予的這首詩剛一發(fā)表,臺灣島上到處便響起達達的馬蹄聲,流傳甚廣。一起來看看吧。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的這首詩剛一發(fā)表,臺灣島上到處便響起達達的馬蹄聲,流傳甚廣。它輕巧雋秀,美麗凄婉,含蓄蘊藉,百讀不厭。詩的首句,“我打江南走過”,由江南起筆,詩意淡遠開闊。江南,在古典詩詞里,既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又是一個令人銷魂之所在。屈原在《招魂》中地唱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凄婉哀傷。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之句,又使它成了一個令人向往的好地方,歷來備受文人騷客的由衷贊美。白居易的《憶江南》最為著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同代稍后的韋莊干脆直言:“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薄拔蠢夏€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而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备且皇桌p綿動人的閨怨詞。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江南不單純是一個地理上的'區(qū)域概念,它幾乎積淀成為美好如夢凄婉迷離而又讓游子低徊傷感的幽遠的意象?!拔掖蚪献哌^”,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澳堑仍诩竟?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以花喻人,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把美麗的容顏比作蓮花,也不乏其例。單是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中就有“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之句,《長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分明又融入了感傷思念之情。這里的比喻,都是靜態(tài)的?,F代詩人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辈粌H以蓮花喻容顏,更喻神態(tài),有新意,更鮮活。而“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寫出了一種動態(tài)的美,在漫長的等待中,即使如蓮花般嬌美的容顏,也會像過了季節(jié)的蓮花褪色凋落。第一節(jié)兩句詩,前句簡短,似游子漂泊匆匆而過,后句長而復雜,好像思婦的愁緒綿綿不盡。

思婦在漫漫無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聽到清脆的達達馬蹄聲由遠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騎馬歸來,她的心被達達的馬蹄激活了,懷著滿腔的驚喜,打開久久緊掩的窗扉,迎接歸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個陌生過客,從窗前走過,這和“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何其相似,又是一個多么讓人心傷的故事啊。《錯誤》確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滿哀怨的詩歌。

詩讀到這里,可以說已升堂,但尚未入室。我們說《錯誤》是一首優(yōu)秀的經典之作,不僅在于它對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且在于它的現代手法的運用,張顯了現代詩歌的魅力。下面,我們就敘述視角這個角度來剖析《錯誤》這首詩歌的現代性。

現代敘述學在分析小說時認為,在作家和作品之間存在著一個敘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里站出來敘事,而是通過敘述者來敘事。古代詩歌中,閨怨詩多為代言體,詩人與詩之間的敘述者清晰明顯。如唐沈如筠的《閨怨》:“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痹娙司褪且砸粋€旁觀者的身份在客觀的敘述。有的詩人把自己設想為思婦,直接以思婦的口吻敘述,如唐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倍跺e誤》詩中的敘述者,與此又不盡相同,這個敘述者就是“我”,在詩中充當了兩個角色,或者說敘述時采用了兩種視角:受限制的視角和全知視角。《錯誤》詩第一句“我打江南走過”,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視角,第二句和第二節(jié)詩,采用的是全知視角,第三節(jié),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視角。為了理解方便,我們不妨把原詩改動如下: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二十一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拓展閱讀:《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鄭愁予錯誤教案篇二十二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于美與情,那么《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性。這是一首絕對的中國詩,是一首屬于中國人的詩,講著一個永恒、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著學習西方技巧的現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一層的中國傳統(tǒng)意識是不可置疑的?!跺e誤》一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tǒng)。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留下了獨守空閨的女子,日以繼夜地等待著、盼望著情人"我"的歸來。然而女子癡癡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著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

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終于"我"回來了,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是美麗的,因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為"我"只不過是過路罷了,而不是"歸人"。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樣?;蛟S,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處在那個動蕩時代的臺灣人的心態(tài)是一——種漂泊,等待著一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臺灣島上僅是一個過客,想著有一天能回到故鄉(xiāng),與親人團聚。然而,由于政治緣故,他們的愿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嘗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情婦》中"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另一首詩《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著的臂用紗樣的黑夜纏繞。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長歲月中,空等著男子歸來的凄涼心境。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

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后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里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xié)調中閃發(fā)出光彩。這首詩另一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并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

若與此詩的中國性聯(lián)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了鄭愁予中國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體現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

文字純凈是這首詩的另一個優(yōu)點。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說:"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H说?,如果寫的東西連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凈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戲,或堆砌詞藻,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一首真實、真情的詩。

《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40766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