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沙和土科學教案(精選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5 09:41:02
最新沙和土科學教案(精選12篇)
時間:2023-12-05 09:41:02     小編:念青松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和思考,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教案的編寫要注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研究這些教案范文,我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編寫教案的能力。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一

1、 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1、 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復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為什么會滾動?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提示:可以改變它們的形狀,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卡紙、小球、vcd光盤、圓形玩具、鉛筆幫忙,讓它們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后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個??凑l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

設計意圖:

在貫徹《規(guī)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并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活動前讓幼兒初步感知球體、圓柱體能滾動的現象,然后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1、 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 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的探索欲望。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二

1.知道身邊發(fā)生的變化現象。

2.能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分類。

3.明白記錄物體變化的意義,并能設計具體的記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定分類標準,對變化進行分類。

2.設計記錄物體變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記錄等科學探究必備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知道身邊的環(huán)境時刻在發(fā)生變化,認識到世界是變化的。

2.明白正確的記錄有助于活動的進行,對于科學探究非常重要。

3.培養(yǎng)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記錄的科學素養(yǎng)。

1.身邊的世界是變化的;

2.記錄物體的變化。

1.制定標準,對變化分類;

2.涉及記錄方案。

投影儀、冰塊實物或多媒體素材(如冰塊為圖片,可能還需要水的圖片)。

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知道變化和周圍世界的關系,然后進一步討論變化的分類和如何記錄物體的變化,并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變化現象和變化過程進行探究。

(導入新課)展示冰塊,教師借助于冰水轉化的例子進行導入。

同學們,這是什么呢?對,這是冰塊。大家知道冰塊是怎么形成的嗎?

(學生回答)冰是由水凍成的。

(學生活動)說一說。教師要求學生說說印象中其它的變化現象,并簡單說說是如何變化的。

(課堂作業(yè))教師將學生說出的變化現象寫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學生將提到的變化填寫在課本第一頁的空白處,方便課余時間的觀察活動。

(學生回答)不一樣。

(教師)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呢?說說理由。

(活動)同學們,大家知道什么是變化嗎?讓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看看這些變化之間有什么區(qū)別?你們能不能自己討論確定一個標準,然后對這些變化進行分類。

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喜歡集體討論、學會通過比較的方法發(fā)現事物間的不同之處,學會提取有用指標進行學習的習慣,加深對科學過程的認識。在比較發(fā)現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各種辦法:書寫、畫表、繪圖等。

(展示與評價)學生小組說說自己的結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儀等電化設備)。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注意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于不太正確的說法,可以通過讓同學補充的方法進行改正。

(承接)我們雖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變化,也知道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但是,我們卻不可能完全憑大腦記憶,即使現在能記住的,以后也許就會忘記。大家說,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學生回答)做記錄。

(教師)真不錯,通過做記錄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不但可以幫助記憶物體的變化現象和過程,還可以方便地和別人進行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應該采用的記錄方法,并設計一個觀察記錄的過程。

(評價)讓其他同學看看某一方案,說說其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學生小組的方案確定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進行自己的觀察,在實踐中檢驗和評價自己的紀錄方案。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三

結論:炭火由于燃燒猛烈,當扇子扇它時,把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扇走,帶給它更多新鮮的氧氣,因而越扇越旺;而蠟燭由于火力較弱,扇子扇它的時候,雖然能給它帶來更多的氧氣,但同時也把它的熱量帶走,使蠟燭的溫度降低,低于燃燒所需的溫度,所以蠟燭會熄滅。

拓展讓木炭燃燒得更旺:

1.討論:判斷人們是通過控制燃燒的哪些條件進行滅火的?

2.復習:物質的燃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3. 我們在滅火時往往只需破壞燃燒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物質燃燒都可以采用同種方法滅火呢?

5. 結論:b-p24

(1)油桶著火,應迅速移走其他油桶,以防引起爆炸,利用的是搬開或隔離可燃物的辦法(草原或森林著火時,往往都要開辟一個隔火帶)。

(2)電路引起著火,應先切斷電源,然后蓋上沙子隔絕氧氣(如果直接用水澆,就容易引起短路、觸電)。

(3)用滅火器滅火,滅火器產生的泡沬或二氧化碳能隔絕氧氣,大部分的火災都可以用它來滅火。

(4)消防隊員用水來降低燃燒物的溫度,以實現滅火。

網上學1.常用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泡沫滅火器。

2.認識一些燃燒爆炸有關的標志。

3.小學生如何防止火災?sb-p25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四

1、簡單了解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方法。

2、愿意了解動物傳遞信息的多種方式。

3、了解動物通過氣味、震動翅膀、聲音、動作、色彩等傳遞信息的方式。

1、準備螞蟻、蟋蟀、蜜蜂、孔雀等動物的圖片。

2、《小動物之間的聯系方式》的錄相。

3、活動前,請幼兒找相關資料,簡單了解小動物傳遞信息的方式及幼兒查找的小動物聯絡圖文表。

教師用擁抱、握手、拉幼兒舞蹈、動作、圖畫、語言等方式,讓幼兒感受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方法(有動作、圖文、聲音、表情、新聞媒體等方式)從而印發(fā)幼兒了解動物之間的聯絡方式。

1、教師用動作引出幼兒要學習的動物——孔雀的傳遞信息方式:通過錄相知道孔雀開屏是以色彩來傳遞信息的。

2、教師用謎語引出第二種小動物——蜜蜂,通過錄相知道蜜蜂是通過動作來傳遞信息的。

3、出示圖片螞蟻,引起幼兒要了解螞蟻是怎樣傳遞信息的欲望——知道螞蟻是通過氣味,觸角相碰來傳遞信息的。

4、聽聲音引出蟋蟀、蝗蟲傳遞信息的方式,知道它們是通過振動翅膀傳遞信息的。

出示幼兒自己搜集的關于各種動物之間聯絡的圖文表,激發(fā)幼兒愿意與其他幼兒相互交流分享的欲望,從而讓幼兒更多的了解不同動物的不同聯絡方式。

看錄相,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界其它動物之間傳遞信息方式的學習和了解的興趣,讓幼兒展開繼續(xù)的搜集和學習。

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信息,

2)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信息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通過查詢、采訪等方式了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可啟發(fā)幼兒從物體發(fā)信號、用聲音發(fā)信號、用文字發(fā)信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通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fā)信號;通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fā)信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fā)傳真、發(fā)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fā)信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用放倒消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引導幼兒了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游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后,再一個一個的往后傳,各組最后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qū)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制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提供道具。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五

1、知道水仙花的名稱、外行特征以及生長特點。

2、有興趣觀察水仙花、欣賞水仙花的美麗。

3、愿意照料水仙花,懂得基本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水仙花一盆,水仙花掛圖一張。

2、在教師坐成半圓形。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

師:小朋友,你們有沒有發(fā)現我們教室里多了什么?

(引導幼兒找到水仙花。)

師: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嗎?

這叫水仙花,是在冬天生長的一種花。

你們以前有見過嗎?

在哪里見過?

二、認識水仙花。

1、認識水仙花的根。

幼:白色。

師:那你們知道著看起來這么丑的根,它有什么作用嗎?

(幼兒發(fā)言)

師:水仙花的根可以吸收水分以及水分中的營養(yǎng)。這樣子才能快快長大,開出美麗的鮮花。

2、認識水仙花的莖。

師:我們一起來看這里,這個圓圓(幼兒教育 )的部分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嗎?

它叫“水仙頭”,是水仙花的莖。

那它有會有什么作用呢?

(幼兒發(fā)言。)

師:它本領可大了。除了可以儲存水分和營養(yǎng)之外,它還會不啊水分和營養(yǎng)送到水仙花的各個部分。

3、認識水仙花的葉子。

師:我們認識了水仙花的根和莖,那它的葉子是長在哪里的呢?

(出示圖片)我們還可以看這張圖片,這也是水仙花。只不過老師帶來的水仙花是還沒開花的。

是什么顏色的?

它的形狀是怎么樣的?像什么?

4、認識水仙花,以及水仙花的形狀、生長習性。

師:水仙花到了二月份的時候還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開出來的花就是圖片上這樣的。

那它(水仙花的花瓣)是什么顏色的呢?

師:我們平時看到的花和水仙花有什么不一樣呢?

幼:它是生長在水里的。

三、小結。

這盆水仙花以后就是我們的好朋友了。我們要怎么樣啊?是不是要好好照顧它啊?能不能經常去亂動呢?(不能。)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六

1、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畫圖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1、重點:通過調查、討論,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2、難點: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時,對植物各部分的名稱有所認識。

一些植物或圖片、課前收集植物對人類的貢獻相關資料。

(一)認識植物對人類的多方面貢獻。

1、講述: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生命的物體,包括哪些?

2、提問:在動物和植物中,你認為誰和我們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3、學生回答。

4、講述:大部分同學認為植物同我們人類關系最密切,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說一說嗎?

5、小組討論。(可以結合書上插圖或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

(二)認識植物的局部。

2、根據學生發(fā)言,把植物的名稱寫在黑板上或貼出相應圖片。

(三)認識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稱。

1、講述:

2、請你在活動記錄上畫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圖,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外調查

調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2、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蒲公英的變化;

3、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1、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蝙蝠、貓頭鷹等;

3、建立事物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系的初步認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晝夜交替對生物的奇妙影響,并以一定的方式贊美,如美文等。

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明暗對比明顯的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2、學生發(fā)表各自意見。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2、學生討論并交流。

3、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嗎?

4、學生討論并交流。

5、小結:每種植物的生活習性都是受著節(jié)律的支配,這種節(jié)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著,和鐘的周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jié)律我們也稱作生物鐘。

6、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有位科學家就利用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展示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7、我們能不能利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guī)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郁金香在晚上也能開花。

8、學生討論并交流。

三、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么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說明。

2、學生交流各自解釋。

4、學生交流各自見解。

5、我們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了解答案?

6、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并進行調查訪問。

8、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四、探究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fā)現。

作業(yè):選擇一種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了解它為什么喜歡在夜間活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八

1.激發(fā)幼兒對光發(fā)射現象的興趣,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

2.發(fā)展幼兒初步的觀察力、判斷能力,提高反應的靈敏性。

3.引導幼兒利用鏡子的反射現象,進行追逐游戲。

1.課件-活動卡:家養(yǎng)動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鏡子,上面各畫上簡單圖案。

趣味練習

重點:了解光的反射現象。

難點: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課件演示,引發(fā)幼兒討論:為什么有影子?

二、展開

(一)室內游戲

1.每人一面小鏡子,請幼兒自由地玩。

教師啟發(fā)幼兒嘗試將鏡子反射到墻上,并互相介紹鏡子上是什么圖案。

2.教師觀察,及時把新的發(fā)現介紹給其他幼兒,引導幼兒互相學習。

3.游戲《大家都來玩》。

教師選擇一處墻或一個大型玩具,請小朋友“讓鏡子上的小動物到滑梯上來玩“,幼兒嘗試用鏡子將圖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課時根據陽光的照射情況選擇地點)。

4.討論與交流:怎樣才能使圖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導幼兒反復嘗試,在操作中體驗和感受)

(二)室外游戲

1.游戲《追逐我》。

鼓勵幼兒自由結合,做追逐光斑的游戲。

啟發(fā)幼兒,如一名幼兒跑,另一名幼兒利用鏡子反射的光緊緊跟隨在他身后。

兩人協商互換角色互換角色,提醒幼兒在追逐跑時,注意不要碰撞。 2.指導幼兒觀摩有創(chuàng)意的玩法。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九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許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學探究

能靜心聽聲音,判斷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嘗試搜集自然風光圖片,嘗試向同伴介紹大自然風光。

3.科學態(tài)度

感受自然的美麗、神秘,讓學生熱愛自然,激發(fā)探究欲;學習達爾文科學考察過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艱辛、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

教師準備:蟬鳴、蛙鳴、杜鵑鳴叫、蟋蟀鳴叫、雷鳴等音視頻資料。

1課時。

(一)教學導入

大自然,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初步了解。

(二)新課學習

1.提取對大自然的已有認知并予以豐富

(1)老師播放來自大自然的聲音(選取帶有各種自然之聲的聲音資料,學生聽音判斷和想象)。

(2)學生認真聽,把聽到的聲音與對應的物體(現象)畫下來。

(3)交流。學生將頭腦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畫面,用圖畫和言語表述出來。

(4)出示大自然的聲音對應的事物(現象)圖片,與之前的交流結果進行印證或糾正。

(5)學生介紹自己見過的自然風景,豐富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先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結。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動植物,有各種自然現象(例如雷電)。

大自然中蘊藏著很多奧秘,需要我們運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現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達爾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實

(1)閱讀。學生看圖、看拼音自讀短文,然后互相講講達爾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獲和感想。

(3)總結。我們要像科學家達爾文一樣,愛自然,多觀察、勤整理、記錄、善堅持。

(三)下課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十

課題出自國標本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第二課,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固體在水中的表現,了解固體的更多的性質:沉浮性質、溶解性質等。本課在此基礎上,作了調整,為學生準備了兩組材料:大小不同的蠟燭,蘋果、蘋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筆、粉筆頭,長短不同的塑料棒。通過這些材料,讓學生發(fā)現物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溶解和不溶解現象等,也通過不同的材料對比讓學生發(fā)現:改變物體的大小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但會改變物體的溶解快慢。

學生能仔細觀察物體,發(fā)現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物體會有大小不同;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現象;

學生能夠通過實做,驗證自己的想法;

能夠通過整理數據發(fā)現物體沉浮現象和物體本身的大小沒有關系;

知道物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現象、沉浮現象等;

知道物體的大小不影響物體沉浮,會影響物體的溶解速度;

意識到經驗往往會靠不??;

整理數據會得到有價值的發(fā)現。

課前交流:提醒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里,發(fā)言和大聲匯報


學生做什么?


教學流程


教師做什么?


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別人的經驗,

能夠覺察物體的不同,能夠發(fā)現兩組材料在大小上會有顯著區(qū)別。

觀察與比較



「主題」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觀察要求

1、認識這些物品。

2、比較兩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物體在水中的表現。

提出物體在水中不同表現在記錄紙上如何表現。

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并提出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們的實驗要求]

了解實驗的性質、研究的范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著手來探究]

我們打算怎么做:規(guī)劃一下流程,做什么?誰來做?需要多少時間?

怎么取得資料?實驗怎么做?怎么記錄?





假設與驗證










匯報與交流



提出問題:將兩組物體放入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兩組材料在水中的表現會一樣嗎?

指導學生做記錄,歸納學生的各種經驗和想法,將學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



[協助學生確定實驗方法]


問題讓學生討論:打算如何做實驗,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記錄。理清各實驗的過程,確定實驗的觀察內容。


[協助學生實驗]


[實驗結束鼓勵學生就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綜合整理兩次實驗的資料、報告,發(fā)表自己的實驗心得,也聽取別人報告

[我們的發(fā)現]

這些數據顯示什么意義?

依據數據我們可得到什么結論?

[檢討與建議]

獲得對整個實驗的理解。


整理記錄









分享經驗



提出整理實驗資料的任務:對2、3兩頁的實驗記錄進行整理,形成總結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fā)表心得,并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匯集到別組的經驗。

提出綜合性的想法、檢討實驗得失、提出新的問題。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十一

1、愿意跟著教師一起看看蔬菜,講講蔬菜的名稱。

2、嘗試和同伴、老師一起用蔬菜拼做娃娃臉,感受蔬菜娃娃可愛的造型,增強對蔬菜的好感。

卷心菜、土豆、辣椒、芋艿、西紅柿若干,放在一個大籮筐里;5個蔬菜標記貼在椅背上;小籮筐5個;書面紙上畫有單線條娃娃臉圖案一個。

1、師:今天來了許多小客人,我們來看看是誰來了?

(出示卷心菜)這是誰呀?引導孩子說說卷心菜的名稱、顏龜、形狀,并向卷心菜問好。

(出示土豆)這是誰呀?引導孩子說說土豆的名稱、顏色、形狀,并向土豆問好。

出示辣椒、芋艿、西紅柿,方法同上。

2、師:今天蔬菜寶寶要來跟我們做游戲,我們歡迎它們吧。

1、師:蔬菜寶寶說它們擠在一起很不舒服,請小朋友幫幫忙把它們分開放。

2、出示5種蔬菜的標記和籮筐,引導孩子按標記分放蔬菜。

3、孩子將蔬菜按標記分放,教師和孩子一起檢查有否放錯,并以蔬菜寶寶的口吻表示感謝。

1、師(出示娃娃臉圖片):蔬菜太可愛了,我們要把這么多蔬菜變成一個可愛的蔬菜娃娃。

2、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將蔬菜變成蔬菜娃娃。

蔬菜娃娃的頭發(fā)可以請什么蔬菜寶寶來變呀?(請一孩子取卷心菜,教師示范放到合適的地方。)

蔬菜娃娃的臉盤可以請什么蔬菜寶寶來變呀?(教師引導孩子用連接的方法擺放。)

蔬菜娃娃的嘴巴紅紅的、彎彎的,可以請誰來變呢?

(出示芋艿)這是誰呀?猜猜它想變成蔬菜娃娃臉上的什么?(眼睛。)

(出示西紅柿)哎呀,西紅柿著急了,它說我也要變,它可以變什么呢?(臉頰的紅暈。)

3、孩子取放各種蔬菜做蔬菜娃娃。

4、(出示三個土豆)看看蔬菜娃娃還缺什么?(耳朵、鼻子。)耳朵(鼻子)長在哪里?

5、蔬菜娃娃做好嘍,蔬菜娃娃瞇瞇笑,蔬菜娃娃真可愛。

6、引導孩子和可愛的蔬菜娃娃說再見。

沙和土科學教案篇十二

1、通過操作活動了解篩子的作用,激發(fā)幼兒探索、發(fā)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合作精神。

3、樂于表達,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篩子、勺子、、筷子圖片若干。

2、分組操作材料:多種混合物、黃豆、赤豆、大米、、玉米粒、石子、鹽、沙、玉米粉各一盤,紙盒若干。

(一)、設置“小廚師學本領”情境,引出課題

1、教師出示混合物(大米和鹽),提問:

(1)、盆子里有什么?

(2)、小廚師能有什么辦法把兩樣東西分開?幼兒嘗試用多種辦法分離盆中的混合物。

2、教師出示篩子,提問:

(1)、有哪位小廚師知道這是什么?

(2)、如果把東西混在一起放在篩子里,會發(fā)生什么奇怪的事情呢?

(二)、操作活動:

1、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1)、小廚師任選幾種東西混合后在用篩子分離。

(2)、看看發(fā)生了什么奇怪的現象。

2、幼兒自由操作交流,教師隨機啟發(fā)幼兒發(fā)現問題。

(三)、討論分析活動:

邊講邊圖片演示:

(1)、小廚師發(fā)現了什么?(黃豆、大米、赤豆、石子、玉米粒留在篩子里;鹽、玉米粉、沙漏下去了。)

啟發(fā)幼兒發(fā)現比較:

(1)比篩孔大的東西留在篩子里

(2)比篩孔小的東西會漏下去

小結:篩子神氣的本領就是篩子上有許多小孔,它可以把比孔小的東西漏下去,比孔大的東西留在上面,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

(四)、在生活中我們運用篩子的本領解決哪些困難?

科學活動并不是把現成的科學結論告訴幼兒,而是使幼兒成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發(fā)現者。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是要提供豐富的材料,營造寬舒的心理環(huán)境,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讓幼兒在探究中驚異科學,在持久、深入地探究過程中建構科學經驗?!毒V要》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所有的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币虼耍瑸榱俗層變赫J識篩子,我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實驗材料,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不進行直接的指導,而是強調幼兒在與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發(fā)現、思考、解決各種問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39023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