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優(yōu)質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5 09:19:06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優(yōu)質15篇)
時間:2023-12-05 09:19:06     小編:HT書生

9.讀后感是對于所讀書籍的評價和看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判斷書籍的價值和影響。寫讀后感時要注重條理清晰、表達準確,盡量避免冗長和復雜的敘述。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們的讀后感分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一

近段時間,我讀了《畢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么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么具有多艷的色彩?!皭邸笔侨耸篱g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愛怕什么》是畢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現代人稱為“心理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文章產生了特有的激動,或許是畢淑敏在字里行間對我的打動,第一次,我真真地對“愛”有那樣的按捺不住的沖動,肯定地說,正是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閱讀這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特別具有生活的氣息,特別具有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棱兩可,“愛”怕沙上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偽劣,“愛”怕刻意求工。“說了愛的許多毛病,愛豈不一無是處?”其實不然,畢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愛是什么”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干、友誼、關懷……。保有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溫暖的燈。

從閱讀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體味是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傾注愛,傾注多少“愛”,是“一生”還是“一時”。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傾注的是畢生的'精力和愛,教師更應具有母親的博大情懷和終生的“愛”,因為教師的職業(yè)就是以“愛”的呵護,“愛”的德行,照耀學生們前行的道路?!皭邸笔墙逃叩那閼?,“愛”是教師的職業(yè)特性,“愛”是靈魂工程師們的之情,“愛”是學生成長的土壤,“愛”是學生快樂的源泉?!皭邸笔窃杏f物的草原。在這里,能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干、友誼、關懷……所有人間的美德和屬于大自然的美麗天分,愛都會贈與你?!?/p>

是啊!作為教師,“愛”顯得猶為重要。只有愛,我們才能為自己鐘情的事業(yè)無私奉獻;只有愛,我們才能讓我千萬幼苗更加絢爛。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二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充滿了懸念和疑惑,為什么人的心靈是那么的脆弱?為什么賀頓會為了考心理師為了開診所不惜也無所謂似的出賣自己的尊嚴??梢哉f賀頓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哪怕是齷齪的骯臟的?帶著這些疑問和懸念我閱讀完了整部小說的時候才明白作者畢淑敏的構思之巧妙。賀頓自身就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經典案例。正是因為有了不愿回憶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記那段時間,才有了一個為了更想得到的東西使勁各種手腕的賀頓。在給別的案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賀頓自身的問題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遇到姬老師之后,賀頓那段塵封的記憶才被打開,如果不是姬老師賀頓還會是那個靈魂和思想總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嚴當回事的丑女孩子。盡管姬老師的治療方法于道德上不對,但是就弗洛伊德的解析來說,用性來解析她這個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實證明對于賀頓也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她終于認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后的路該如何尊嚴的行走下去。在為大方和老松的案例解析的時候才能敏銳的抓住談話中出現的線索,從而順利的解決了兩個人的問題。

身體出了毛病可以用先進的科學進行治療;心靈若是出了問題呢?心理師也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甚至引導也談不上啊;在治療的過程中心理師最注重的就是傾聽,并表示同情。在一番傾訴后,案主也就理出順序和思路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抉擇了。如果盲目的給予別人意見,只會成為誤導。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只是有太多的秘密不是和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或許最合適的就是緘口不言或者是對著一個土坑傾訴完再把它填平。心理師就是這個坑。

我們要更加懂得愛,珍惜愛珍惜自己擁有的愛情和尊嚴。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三

畢淑敏1969年從軍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wèi)生員、助理軍醫(yī)、軍醫(yī)等職。

初識畢淑敏源于《昆侖殤》,當時對昆侖山很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本書,現在小說的具體情節(jié)已經不記得了,不過認識了作者畢淑敏。讓我深深記住這個作家的則是她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她說,若問我在西藏這十年做了什么,那只不過是看了十年的冰,救了幾個人的命而已!

多么輕描淡寫,又多么的讓人崇敬,有多少人能夠在西藏最艱苦的阿里待十年,又有多少人能夠拯救別人的生命。

《畢淑敏心理咨詢手記》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科學工具,畢淑敏以細膩的筆觸再現了數十個頗具典型意義的心理咨詢案例,引導讀者建立自我療愈與修復機制,學會如何從容應對心理危機,構建持久親密關系,活出安寧幸福人生。

應該“魔由心生。時刻檢點自己的心靈寶庫,可以儲藏勇氣,可以儲藏經驗和教訓,可以儲藏期望和安慰,只是不要儲藏應該?!?/p>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張魔床,這種魔床有一個最通俗簡單的名字,叫做應該。從小我們被教導應該勇敢、堅強、自信、大方,應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等等,我也一直認為我們應該對人友善,彼此信任,對國家對伴侶忠誠,對工作有責任心有擔當。這樣的應該太多了,以至于有人認為我成績好,我就應該是全能的,不停地給自己增加枷鎖,以至于如果遇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會自貶自憐,落落寡合。

其實沒有什么應該不應該,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舉個例子,做警察應該勇敢,不勇敢就不能做警察了嗎,沒有這樣說的,警察可以擁有勇敢這樣的品質,而不是應該是勇敢的。只要我們內心擁有美好的品質,并用這些品質來指導我們行為,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要用應該捆綁自己,更不要去捆綁別人。不能用自己的處事風格或者是非觀去決定別人應該怎么做,而對別人進行評價,這對人對己都不好。

“坦言是一種勇敢,因為你面對著世界,發(fā)出了獨屬于你的聲音。坦言是一種敢做敢當的嘗試,因為你既不是權勢的傳聲筒,也不是旁人的回音壁?!?/p>

之前在抖音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哭著對她的同伴說我不喜歡你了,你不再是我的好朋友了。畫面很是惹人憐愛。很多人評論只有小孩子才能夠想什么說什么。小孩子擁有的就是坦言,其實最簡單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坦言了吧,想什么就說什么,可是為什么在成人的世界了就沒有那么多的坦言了呢,因為有人認為坦言不安全,遮遮掩掩才是老練,坦言是缺少城府涉世不深,坦言是性子直,不會處事。其實,所有的拒絕坦言是因為我們的弱小,因為坦言,我們可能被心愛的異性拒絕,可能得罪昏庸的上級,我們的一切弱點都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墒遣惶寡晕覀兙湍艹晒α藛幔湍茏龅较才恍斡谏藛?。不是這樣的,不說出來難道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憋在心里嗎,我們的心應該是空而大,而不能被當做堆積各種負能量的儲藏室。

如果你反對,你就旗幟鮮明。如果你熱愛,你就如火如荼。如果你堅持,你就矢志不渝。如果你選擇,你就當機立斷。學會坦言,讓我們更輕松的行走。

該憤怒的時候,拍案而起,該堅持的時候,固守原則,該意氣風發(fā)的時候,瀟灑自如,只有心理上長不大的人,才會在得病的時候,又恢復成一個小女孩的幼稚心理。我已長大,只能獨立面對命運的殘酷挑戰(zhàn)并負有英勇還擊的責任。

把自己的生命和一個不靠譜的人聯系在一起,我只能想象一出浩大悲劇的幕布。身體的殘缺不等于人生的不幸。沉默有時候是哺育力量的襁褓。

內心平和而堅定,再有一定的表達技巧,就可以外柔內剛了。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四

在最近的一斷時間里,心情不是很好,心態(tài)當然更差,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拜讀了畢淑敏的《女心理師》,這本書真的寫的很好,至少我這么認為。因為讀了《女心理師》讓我又重新找回從前能夠調整自己的我,感謝畢淑敏給我們帶來這樣一本好書。不管別人怎么看這本書,但是我喜歡,我覺得不管是什么書,里面一定有我們學習或對我們有幫助的地方。除非你讀書時的心態(tài)和目的不同。

本書寫的是一個青年女子學習擔當心理師的故事。你會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你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很近,甚至我們曾經歷過,但所有的事情又都有內在的邏輯和意料之外的解釋,人性就是如此的豐富斑斕。

我尤其喜歡書中沙茵說過的一段話:

“這世界上的道理,又有多少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呢?明明白白的,不過就是事到臨頭自己糊涂罷了。我也不曉得言語這個東西有多大的力量,想來當年老祖宗不辭辛苦地發(fā)明出來,一定是頗有深意的。你相不相信,一個人,只要是能把自己心里頭嘈雜的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一遍不解氣就兩遍,兩遍不解氣就再加一遍以至n遍,旁邊有個人能安安靜靜的聽,苦主的心事就會解開大半?!?/p>

沒有華麗的詞匯,卻說出了真理。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五

學了戲劇《一厘米》。

劇本講述的是一位母親的故事。母親帶著不滿1.1米的孩子去公園,(兒子不需要買票)卻被公園的管理人員認為是逃票,母親拒理力爭,沒有用。還引起了兒子的誤解,從此不再信任母親。為了不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母親把這件事反映到報社。后來,公園管理人員親自上門道歉,母親只要求他們對自己的孩子說:媽媽沒有錯。劇本講述的是一件小事,反映的卻是一個很深刻的`主題。關于子女的教育問題。我也是一位母親。我不知道,如果我碰到這樣的事,()我是不是會象這位母親一樣的執(zhí)著。總覺得自己沒有那位母親偉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就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說話不算數,有時還對孩子撒一些小謊,許下一些無法實現的承諾。真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會在這樣的教育下變成什么模樣。正如那位母親所說:有些東西失去了可以彌補,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永遠也補不回來了。孩子現在還小,有些事情可能很快忘了,可是,久而久之,也許我們就會成為孩子不信任的人了。

那時候,我們的麻煩就來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得盡力做個好母親。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六

旅行,能夠開闊視野,讓我們親密接觸大自然;旅行,能夠走進智慧的殿堂,讓我們歡樂,讓我們享受;旅行,能讓人心曠神怡,把所有煩惱全部拋開;旅行,還能讓人增長見識,打開大自然的窗戶。這個寒假,《畢淑敏母子航海環(huán)球旅行記》令我永遠回味無窮。

這本書介紹了畢淑敏母子乘“和平號”航海環(huán)球旅行114天的旅行記,記錄了他們航海環(huán)游旅行數十個國家的所見所聞所悟,他們去的每一個地方,都令我感覺到異域風情。原來,旅行是那么幸福,那么舒適!走在廣闊的`馬路上,或坐在輪船上,都能讓人心曠神怡,煩惱猶如藏了起來。書中還有許多小故事,令我大開眼界,愛不釋手。

我們不能一直陶冶在書香里,必須要開闊視野,多見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用心體會大自然的氣息,才能有真正的見聞,有著真正的知識。

我想,等我大學歸來時,一定得踏出旅程的那一步,不管風吹雨打,都要用心感受大自然,擁抱大自然,還要多出去走走。

《畢淑敏母子航海環(huán)游旅行記》這本書令我有了見識,體會到了大自然,令我流連忘返。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七

讀了《畢淑敏散文》中的《寫下你的墓志銘》后,我受益匪淺。

畢淑敏女士在文中寫道:認真地策劃自己的一生,還是要把自身命的時間定得更長遠一些,活的更從容,面對死亡的限制,把自己的一生渲染得絢麗多彩。這說明了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精彩,活的值得,活的快樂就滿足了,不需要獲得什么重大獎項。不需要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不需要成名,到了臨死之前,回想過去精彩絢麗,酸甜苦辣的一生,蒼老的嘴唇是否會向上揚起?虛弱地運轉著記憶的齒輪,想起童年在茂盛蔥綠的樹底下,蕩起那輕巧的小秋千;想起青年時期前的伙伴們稚嫩的小手,漫步在金色的林蔭之下,哼著不知名的小曲,面朝火紅的夕陽走去;想起老年時期,子孫滿堂,抱起新生的嬰兒,一家人沉浸在溫暖與幸福之中。

我決定,我死后,墓碑上會刻著這樣幾行字:我感謝母親給予我生命,給我看見這絢麗世界的機會;我感謝這造世主,不辭勞苦地創(chuàng)造出人類的弱小智慧的生命;我感謝地球母親,哺育人類這么多年,不抱怨,默默地承受著人類對它的摧殘;感謝進化所走過的漫長旅程。

珍惜剩余的生命,幸福、快樂地度過每分每秒。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八

買《旅行使我們謙虛》這書,絕對是被書名所吸引。我無比認同畢淑敏對旅行的詮釋——旅行使我們謙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畢淑敏旅行使我們謙虛讀后感,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因喜歡畢淑敏那清新自然、婉麗平和的文字,近日,特讀了畢淑敏寫的旅行。

散文。

《旅行使我們謙虛》一書。蕩滌在她如此沁人心脾的文字中,感受著她旅途的所感所想,在進行了強烈的思想碰撞交匯后,我獲益良多。

本書記錄了作者在各地旅行時的見聞,描述了異域的人情世、風俗習慣、文化特點等。我們不僅可以領略自然的美麗風光,還可以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學會欣賞、感恩、以及愛。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旅行與讀書同樣重要,除讀書外,旅行是獲取知識的另一途徑,在旅行途中,豐富的見聞、親身的體驗,以及對于未知的探索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財然后開闊,更能自如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繁瑣的事情。旅行的人的精神是享受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人生是向上的,生活是美好的,未來是光明的,他們時時刻刻傳播一種正能量。

一次絕佳的旅行,是身體和靈魂的高度協(xié)調一致,只拖著軀殼的旅行并不算真正的的旅行。在現代生活的沖擊中,人有時候走得太快了,而把靈魂落在了后面,我們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停一停,等靈魂追上來,然后再一同前進,這樣才走得踏實,走得長久,否則,人類必會在前面某個地方跌倒,起不來。所以旅行并不是單純的身體移動就可以的,還必須由靈魂來協(xié)調,欣賞時不僅要用眼來欣賞,而且要用心來欣賞,身體和靈魂都要在路上。

旅行過,才懂得山的巍峨險峻,、水的清澈純凈;去過莫高窟才領略壁畫的綺麗;去過海上油田才知道工人們的艱苦;去過基維斯特才能感受海明威寫作時的心境……。雖說書本可以讓我們了解我們未曾到過的地方,但要真正地感悟、領略其內在的精神,還需我們自己去親身體驗。

旅途中,我們可以碰上許許多多的人,每個人都有各自或坎坷崎嶇、或順暢無阻、或平凡普通的經歷只要我們善于觀察,思考,一定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獲得寶貴的人生感悟,自己也將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這也是旅行的價值之一。坐井觀天的人的視野是狹隘的,走出來才會更廣闊的天空。

喜歡旅行就勇敢出發(fā),不要畏懼旅途上的未知,不要畏懼未知的環(huán)境。拋開生活中的煩惱,堅強邁開步伐,去感受另一番風情吧,你會發(fā)現生活多姿多彩生命絢爛無比!

第一次看畢淑敏的《旅行使我們謙虛》,居然又是醫(yī)生出身,怎么這么多棄醫(yī)從文的呢。大名鼎鼎的就是魯迅、毛姆了吧。其他的還有好多。

文字很美,作者帶著平和的心去看世界,原來這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睆奈淖种心茴I略到別處的新奇和美妙,但終究是他人的體驗,只有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才有更豐富的收獲。不過還有白老師指教的“不如一悟”,每次聆聽白老師的教誨,總是豁然開朗。

感到不足的地方是,作者沒有寫游歷的時間,沒有日期做背景,只是從空間上來看景色,總是缺了一些輔助理解的信息,畫面不夠完整。

有人說,保持青春最好的方法就是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旅行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向往。

最開始買《旅行使我們謙虛》這書,絕對是被書名所吸引。我無比認同畢淑敏對旅行的詮釋——旅行使我們謙虛。飛馳的速度,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發(fā)生的事情,強烈的超出了我們已知的范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zhàn)的姿態(tài),敦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的好奇。在被瑣碎磨損的生命里,在被刻板疲倦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我也是深切的感受到,旅行讓我更加豁達。我經常在旅行中,突然有著對生命的感悟,或是對困擾已久的困惑豁然開朗。旅行不單純是身體的移動,更重要的是帶著自己的靈魂。

曾經和很多認識、不認識的朋友聊起我的旅行時,大多聽到的感嘆是“好有錢啊”。其實,旅行最重要的前提是時間。其次就是放下憂愁,既然溫飽無憂,就不必一味地再糾結于這身下水。買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穿戴更名貴的衣服首飾……總是由著自己的這點兒虛榮心,自然就滅掉了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輩子都只能在肚里畫出的半徑中度過。

對于游記,各人有各人的寫法,至少我是很難寫出純文字的游記。但是看看別人,尤其是作家如何寫游記,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啟發(fā)。正好我正寫敦煌游記,本書中也有幾篇關于敦煌,碼字的人就是不一樣,能寫出心中的那分惆悵啊,學習學習!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九

有一種文體如和煦的春風,吹拂著讀者的臉頰,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著失敗者那干枯的心靈。咦,那是什么?哦!原來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畢淑敏則是那散文中最有創(chuàng)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讀此書時,一種莫明的親切感、一種難得的求知欲也油然而生,它讓我不停斷、也不厭倦地往下讀,有時我會隨著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淚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滿結局而歡心雀躍!

我記得我第一天讀畢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慘和她妹妹的幸福寫得淋漓盡致,它寫出了母親對她的不公,但她仍然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國語附屬中學,以及后面的參軍入伍當上了軍醫(yī),當然還有成為博士生時的風光,這些林林總總的好事她一筆描過,文章中主要寫得還是那些凄涼的過去,但是從字里行間根本無法看見她對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對新生活的向往。在我讀第二遍時,不知怎的,我讀出了另一種東西——感恩,讀出了她對周圍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覺她后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于她的母親。

之后的幾篇文章都讓我有深深的體會,我明白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還真是磨難,一種對困難的堅貞不屈,當然還有愛,有母愛、父愛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在我看來,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博愛,還有一種對生活的觀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腳步,散文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向往。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十

看完最后一篇散文,合上書——意猶未盡。

這本散文集里面共有70篇散文,在書中,作者有談到了生活中的諸多方面。小到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等,大到人生選擇,文學,科學,哲學,生與死....,這本散文集給我?guī)砹酥T多方面的啟發(fā),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沉溺在作者縝密的思考和深刻而又細膩的文字中,與其說這本書是讓我得到更多的啟發(fā),倒不如說帶給我更多的是內心的從容與堅定。

畢淑敏女士在多篇文章中談到“死亡”這個話題,談到“死亡”這個詞,你會想到什么?或者說,你的第一感覺如何?是掙扎,恐懼,敬畏,迷惘,痛苦,逃避,遙遠,還是像忽然有一根魚刺卡在喉嚨里,不痛不癢但不舒服又難以言說。

嗯,那不妨今天借題發(fā)揮一下,來簡單的探討一下死亡。

說實話,這是個確實是個沉重的話題,作為年輕一輩,在長輩面前,我們大多對于“死亡”這個話題避口不談,不約而同的有意避之。在長輩們看來,這個話題十分忌諱,甚至不吉利,作為年輕人,就應該像八九點鐘的太陽,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把握美好青春,而思考死亡,貌似有點操之過急之嫌。

我也曾在萬物俱靜的深夜里閉目凝思,假設下一秒死亡就要來臨,我將如何面對?

冥冥之中潛意識里似乎有個聲音一直在回響:“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死而有憾?!笔郎厦總€人最終都會面臨死亡,避不開,逃不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默許的死亡是完成了所有(至少一部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注意我說的想做的事不是指別人對你的期許),然后帶著平靜與從容,安詳的離開這個紛繁的世界,明白死亡只是從一個有趣的地方去到另一個有趣的地方,走呀走,走呀走,最終走出時間。赤手空拳的來,也赤手空拳的走,其實也是一件很自然而又高尚的事情。就像博爾赫斯在《另一種死亡》中所說的“死亡,就像水消失在水中?!笨墒前踩坏乃廊ズ孟褚膊皇且患菀椎氖虑椋词棺龊昧藨獙λ劳龅臏蕚?,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意料之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殘酷又讓人無可奈何的現實。

從生走向死的過程,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從單純走向深邃的過程,就像貧窮和富有本不該劃分明顯的界限一樣,談到死,就不能避開生?!笆駳q月,一去無返”,對于生,對于死,我們仿佛都處于被動的局面,猝不及防,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可是又近在咫尺。每分每秒都有人離世,雖然我們不得而知,可這確鑿無疑。細細想來,這世界許許多多的生離死別的發(fā)生都是意外。我猜想意外的來臨恐怕就是生神與死神在人間的惡作劇。而生死就是命運的兩極,我們夜以繼日的在這兩極間兜轉徘徊,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生的意義,而渴望自己死的更有價值。而死的更有價值,首先要做恐怕就是勇敢的正視死亡(兜兜轉轉又回到了“生”)。只可惜能真真正正做到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少之又少。

很喜歡也很贊同三毛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說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fā)。"。

生死——原來如此,不過如此。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十一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張曉風的散文更加通俗,她的筆風也許沒有張曉風那么優(yōu)美,可她用最樸質的話語譜寫著人生的樂章。

不用長篇大論,一句淡淡的“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這是的真理?!币鱿挛?,沒有一絲困惑,任何人都能明白?!缎Q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一反常態(tài),蠶在人們的眼中,是一種勤勞,無私奉獻的動物??晌闹械男Q,竟有一些自找麻煩的感覺,可你如果細細的、慢慢的去品這篇文章,你就會發(fā)現,其實并無道理。又有多少人為這俗世中的金錢、權勢、地拉吐出的絲就那樣,緊緊的裹住,直到你窒息。當生命結束時,他們才會恍然發(fā)覺,世界是一個繭,而他們從未為自己而活過。

《愛的回音壁》我們被深深的愛意蘢蓋著,可是我們又是否真正懂得愛呢?我喜歡“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復回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币驗?,已經邁入初中的我在這句話發(fā)現,父母真很愛我。時間無情,在他們的臉上已經滿滄桑,每一根銀絲,每一條皺紋都滿是愛意和那對子女的擔憂??!我們已經12歲了,不說別的,從我們上學開始,6年?。∥覀儗Ω改刚f過一句“我愛你”這三個字嗎?因為我們成天沉浸在愛里反而磨木了。父母不求別的,只求一句“我愛你,你辛苦了?!蔽覀冎杏行┤?,可以將歌星的生日、愛好倒背如流,可又有多少人記得父母的生日,在那一天說一句“生日快樂!”讓我們行動出來吧!讓父母對我們的愛感到回音吧!

畢淑敏的一生,絢麗多彩,她總在平凡的事中發(fā)現不平凡的道理。人生,也許就需要和她一樣活的有滋有味!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十二

許久未曾這么不帶功利性的讀書了,身后放著班得瑞的音樂,我在書桌前讀著畢淑敏老師的散文集,恍惚中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閑”這樣的感慨。

本書是由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全書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人生經歷的一些自述,這段內容是在中學的時候讀到的,當時的我完全是被其中像故事般傳奇的人生經歷所吸引,最受觸動的是這段描述:

沒想到真到臨行的時候,只有父親依舊去戍邊。

被人為什么都不去呢?為什么偏偏是我們?母親不解。

他們都說自己有病。父親說。

那你也說自己有病。母親說。

我沒病。父親說。

當我的父親后來患一種極罕見緩慢的惡性血液病、離開人間的時候,我在外文資料上看到,父親所患疾病的病史是長達幾十年的。父親到了新疆之后就多次高燒,現在看來,那就是疾病的早期征兆了。

那些號稱有病的軍人,至今還在世上。我的健康無比的父親,已長辭人間。

作者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內心一定是隱痛的。

第二部分是這次最用心讀到的一個部分。閱讀本就是件閱人閱己的事情,領悟與經歷有著直接的關系。

《火車內外的風景》通過講述一個文學家與經濟學家關于火車的對話,描述了兩個行業(yè)簡單的不同,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歡迎文學家到車頭來。經濟學者的朋友這樣說。

行進的列車上,總要有人看車窗內外的風景。我說。

有人在車頭掌控著列車的前進方向,有人在觀望這車窗內外的風景,還是需要有人去研究怎么讓火車更快更穩(wěn)的前進,這是研究控制的人說的話。

一千種行業(yè),也許會看到一千種不一樣的列車。

火車是怎么前行的固然重要,但是在火車運行的過程中,審視心靈同樣非常重要。《拍賣你的生涯》中最后一段話這么說:“人生的重大決定,是由心規(guī)劃的……如期改變我們的命運,請首先改變心的軌跡?!比松@么長,精力十分有限,有的東西是一定會被舍棄的,想要得到什么必須先從舍棄什么開始。比如“名垂青史”、“和家人共度周末”、“直言不諱的勇敢和百折不撓的真誠”。我在選擇為什么貢獻自己的一生的時候,也同樣沒有選擇這三項。這些品質不重要嗎?當然重要。不過相比較于別的選項,這三項看著著實沒有什么競爭力。很難評判誰的取舍就是正確的錯誤的,借用書中的一句話“重新剖析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質量,內心就有了激烈的碰撞和痛苦的反思。”

《每只小狗都有一個目標》、《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幾層》適合放在一起去看,都談到了人生目標,以及如何奮斗的故事。

“正是你自己你需要一個目標,而不是你的父母或者是你的老師或是你的上級需要它。它的存在,和別的人都沒有和你的關系那樣密切。也就是說,它將是你最親愛的伙伴,其血肉相連的程度,絕對超過了你和你的父母,你和你的妻子兒女,你和你的同伴和領導的關系。你可能喪失了所有的財產和所有的親人,但只要你的目標還在,你就還有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存在,你就并不孤獨和無望。”

“你以為你逃避了風險,你以為你躲避了責任,你以為你心甘情愿收斂包裹自己,你就可以在人們的艷羨之中,安安穩(wěn)穩(wěn)的過此一生了嗎?……由于每一個人都是那樣的與眾不同,由于你所具有的內在生命力一直在熊熊燃燒。所以,當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臺階之后,你就要向上攀登。你只要在這種不倦的探索中,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才能得到生命的歡愉,才感到自己內在的充實和價值?!?/p>

每一個奮斗過的或者正在奮斗的人都會對這樣的文字產生強烈的共鳴感,為了目標而努力的過程,更多的是自己被自己所感動,周遭的人大多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高興,只有自己才能深刻的體會到奮斗過程中所克服的困難,所忍受的孤寂,堅定努力過的人會更懂。

文章的第三部分描寫的是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行所想,勾起了我濃濃的想要出去走走的心思。關于旅行的故事,還是在旅行中去寫讀后感吧。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十三

在讀《畢淑敏散文》前,因讀的是《張曉風散文》對于散文,便誤認為是一些華麗的詞藻以及高深莫測的言語拼湊而成的,所以當閱讀畢淑敏第一篇散文,覺得有些抗拒,不像散文。但慢慢,發(fā)覺散文就似是記錄作者經歷的事,以及世間的悟,而畢淑敏就像在這世間游走的精靈。

畢淑敏所書寫下的文字,似是在畫著一幅幅她的人生畫卷。像是我是她的一個朋友,她在我耳邊訴說這經歷。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她在西藏阿里當兵時的心情,可以感受到她在訪美后所受到的震撼,可以感受到她做為一名母親的勇敢。里面篇篇都是她經歷或感悟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的是本質的美。

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大雁落腳的地方》,初看標題,以為是寫景,大雁的棲息地在她所游覽的城市吧。可我發(fā)現我錯了,那是畢淑敏與她母親的尋故記。畢淑敏出生的小鎮(zhèn)巴巖岱。那是她出生的故里,她們所尋的不只是新疆巴巖岱不長憂郁眼睛的伊犁楊,更是她母親懷她時住的俄式建筑,漆黑夜里如同鬼魅一般的榆樹??砂雮€世紀過去了,巴巖岱變化巨大,連母親都找不到舊時的醫(yī)院,而她卻僅憑直覺找到她睜眼第一縷陽光的地方。我心中有什么觸動了。她與這里有著的是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她與這里的情是緊緊相連的!那被繩子拽著,卻又激動不已的心情,是她重歸故里時最令我震撼的,那冥冥之中的安排?那是被命運之神所連系成的重重牽絆?我感嘆于畢淑敏如此的直觀切入,驚嘆于畢淑敏與她舊時回憶的一線牽,更是詫于世間的情感與宿命的安排。

我心靈由此深深觸動了,畢淑敏的寫作風格是很實際的,現實的就像一面鏡子,我讀著讀著,總覺得它像在我身邊發(fā)生似的,最后便歸咎于鏡花水月的幻覺了。

我驚異于她是如何從索然無味的生活中尋找到那么多的瑰麗珍珠,最后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美景,她那敏銳的慧眼,給了我們一個不同角度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中的哲理與普通人的心理。

我想是那精靈,帶給以世間明朗,而它游走過的足跡,在身邊,步步芳香。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十四

一個藍色的橡皮泥蘿卜,擺在桌前,預示著自我未滿足的童年。你也許會說:“蘿卜不是紅色的嗎?怎樣變成藍色蘿卜呢?”如果你想明白答案,就來讀一讀畢淑敏的《藍色蘿卜》吧!

蘿卜和童年,兩個完全沒有關系的東西,卻在作家的神來之筆下,顯得密切相關,人的一生有幾個童年呢?答案永遠只會有一個——1個童年。這篇文章中的一位母親,只因為自我的虛榮與粗暴,奪去了自我孩子的僅有童年,請家長捫心自問,自我的童年是否過的愉快、無憂無慮呢?對于我來說,一個初中生來說,童年是遙遠的、是夢寐以求的,在我心中它是比金錢貴萬倍,可是它已離我而去。

畢淑敏是一位感性與多情的心理學者,在文章中,她通常將情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使我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這篇便是我的最愛。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文章中孩子被拿走橡皮泥時的情景,但他那時的心境我完全能夠感受,僅僅因為一個“孝”字,他就能忍痛割愛把自我的最愛拋棄了,但他的母親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此,孩子的童年被剝奪。

我相信,上億孩子中,有60%~80%的孩子的童年被家長所剝奪,我從小就被父親所學習我毫無興趣的東西,等我在一次比賽中失利了,父親從不安撫我,反而責罵我,試問,對一樣毫無興趣的事物,你怎能打起精神去學習,更談不上去比賽得名次了,從小我便喜愛畫畫,媽媽極力贊成,可是因為“學了沒用”的理由將我去培養(yǎng)毫無興趣的滑冰!就在今日,我下樓去鍛煉身體,看到一個比我小六七歲的孩童和父親無憂無慮地玩耍,家長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孩子的臉上綻放著歡樂,這場面讓我羨慕不已,竟在一旁發(fā)起了呆。再次讀了一遍畢淑敏散文,我仿佛沉浸在母愛的懷抱中舒適不已。

散文的大門為你開著,所有的感動與溫柔,盡在你翻開的一瞬間。愿你把握今日,展望完美的未來!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篇十五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面給吸引了,一乳一白色的封皮上點綴著幾朵淡紫色的小花,那么清新又充滿詩意。揭開封皮,映入眼簾的淡淡的米黃和著一點深沉的橘色。幾個著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種顏色】整齊地排列著,整個人好似身臨其境地穿梭在春秋兩季之間,來去自一由。

這本書盡管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我最鐘愛的是【提醒幸?!?。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畢淑敏對生活的感悟。她說:”我們要學會調節(jié)幸福,幸福就像是一個頑皮的羊羔,不知道在哪逗留,當你不留神時它卻悄悄地來了,它也時常和你唱反調,你想要它來時它不來,不想要它來時它卻來了。人生就是這么充滿戲劇一性一,它有時又像是一盤不小心粘到了芥末的壽司,你總是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這句話啟發(fā)了我,我覺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

因為我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人。在學校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學生,我有朋友,有同學,我和他們嬉戲、玩耍,雖然有時我會和他們吵架、拌嘴,但這讓我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讓我忘記了學習的煩惱,這是友誼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孩子,我有最愛我的爸爸、媽媽。有最疼我的爺爺、奶奶。有時我也會被媽媽罵,但是媽媽的罵聲中也是充滿著對我的愛,這是親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可以裝下很多人,有老師,朋友,家人,同學,小警物,讓他們一起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訴自己:“我很幸福!讓我們一起發(fā)現幸福傳遞幸福,因為幸福就在你身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38409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