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教學設計參考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5 05:16:14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大全(12篇)
時間:2023-12-05 05:16:14     小編:曼珠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長軌跡。論證是總結文章中通過邏輯推理和證據(jù)支持論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總結的例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寫出更好的總結。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一

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古代民歌樸實清新的藝術風格。

重點:背誦;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難點:古代民歌樸實清新的藝術風格。

集體備課。

二次備課。

1導入:欣賞《我愿意是急流》后讓學生談一談這首詩的結構、內(nèi)容、主題。由這首透射著激情火花的愛情詩的粗線條賞析引入《關雎》的學習。

2簡介文化常識。

《詩經(jīng)》的地位、內(nèi)容、體系。

3古詩四步學習法:誦讀——譯讀——賞讀——背讀。

4誦讀。

(1)欣賞錄音[要求: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

(2)學生自主學習字詞。

(3)學生以各種形式朗讀[教師組織]。

5譯讀。

(1)對注釋合作翻譯,再提出重點字詞共同解決,最后嘗試用散文化的語句解說全詩。

(2)欣賞和韻的譯文。

(3)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位男子愛慕一位美麗賢淑、勤勞善良的少女,以至晝思夜想,夢中也不能忘懷,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少女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

(4)《關雎》主要運用的手法是“起興”。詩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起興;又有荇菜即得之而“采之”,興起淑女即得而“友之“。

比興是《詩經(jīng)》突出的藝術手法,也是本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這種含蓄委婉又生動形象的藝術手法在詩中多次運用,使詩歌產(chǎn)生了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的藝術魅力。

《關雎》還巧妙地運用了重章復句、一詠三嘆的形式,各章結構大致相同,只是更換了個別字句,使內(nèi)容遞進,逐步深入的展示了君子熾熱的情懷,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強節(jié)奏感的藝術效果。

6賞讀[在比較中賞析]。

再次欣賞《我愿意是急流》,思考:

兩首詩歌的結構有何異同?

兩首詩歌選取的題材有何異同?

兩首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何異同?

兩首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抒情角度有何異同?

7背讀。

背誦本詩。

背誦與這首詩意境或表現(xiàn)手法相似的詩歌,加深體會。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二

1.了解有關《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

2.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3.了解詩中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創(chuàng)作手法。

4.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背誦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理解這首古詩的主題。

三、教學難點:了解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

四、教法和學法:誦讀法、師生互動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法等。

五、教學過程: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宋年間,遼國使者出使大宋,這遼國使者對大宋朝文人的才學早有所聞,于是,想以他本國一直無人能對的死對來為難他們。且聽他出的上聯(lián)是:三才天地人……,(多媒體顯示)。

串講:這上聯(lián)一出,只見當時在朝的文武官員個個面面相覷,搖頭嘆息,同學們,難道真被一小國使者難住了不成。我們來對對看,怎么樣?不過,同學們對聯(lián)接觸得可能不多,我給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經(jīng)》,“三才”的內(nèi)容是天才、地才、人才。那什么內(nèi)容也包括三部分?請大家打開書本仔細閱讀《詩經(jīng)》的注解一,你也許能馬上對出下聯(lián)。(學生看書,教師提示學生勾畫重點)。

串講:有誰能對?(《詩經(jīng)》風雅頌,很不錯,你已是半個東坡了。)。

明確:幸虧我大宋朝有博學多才的東坡先生在,只見他略一沉吟,對:四詩風雅頌(多媒體顯示)《詩經(jīng)》將大雅與小雅,合稱為“雅”,故此將“風雅頌”稱為“四詩”。三對四,天地人對風雅頌,非常工整,得此對句答復,遼使為之贊嘆驚愕,佩服得五體投地。

師:“風”指什么?“雅”指什么?“頌”指什么?《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

串講:最能代表《詩經(jīng)》成就的是“國風”。“風”注解上說是“地方歌謠”那到底是寫什么內(nèi)容的呢?為何有如此高的評價呢?我們來看《詩經(jīng)》的首篇“關雎”,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風的特色。

1.范讀全詩注意字音和停頓。(多媒體顯示)。

2.自由讀(注意注釋中的字音)朗讀指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鳩”“洲”“逑”韻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復,要拖長讀,顯出聲音的回環(huán)和諧。

3.齊讀(正音、停頓:關關/雎鳩)整體感知。

提問:詩也就是歌。剛才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風中的詩都是地方民歌。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歌曲?(愛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還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體顯示)。

問:“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讀音為第三聲,因為意思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歡配偶。“窈窕”是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的結合。)。

串講:男子追求女子,經(jīng)歷哪些過程?這整個過程我認為是一個完整的愛情故事,也可以說是愛情的三部曲。(多媒體顯示主題內(nèi)容分析)。

5.請同學們仔細研讀,哪三部(哪三個階段),用三個詞語分別概括。

學生討論:(相愛或相戀,相即互相,是雙方的。這是兩相情愿嗎?)。

明確:鐘情(多媒體顯示)哪幾句詩寫的是這一階段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多媒體逐步顯示)。

串講:鐘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階段呢?用什么詞語來概括?哪些詩句?(多媒體顯示)。

“寤寐”“思服”什么意思?討論后明確:追求(多媒體顯示)。

串講:你認為追求的結果是怎樣的?理由呢?這一階段用什么詞語來概括?

討論明確:結合(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多媒體顯示)“友之”“樂之”是什么意思?

對這個結果歷來有爭議。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也有人認為這是追求的結果,也就是結合了。理由是:鐘鼓是我國古代的大型樂器,不象現(xiàn)在的年輕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陣。撞鐘擊鼓不是隨隨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場的,只有貴族在迎娶新娘時才有如此隆重的場面。用琴瑟來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F(xiàn)在,也還用琴瑟之和來表現(xiàn)夫妻和諧。當然同學們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能否概括本詩的主題?(歌頌對愛情的忠貞)(多媒體顯示)。

7.有感情地朗讀。

1.興。

串講:剛才我們在分析詩歌內(nèi)容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有幾句詩我們始終沒有提到。我們先看第一句:導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后面兩句有什么關系?(引出)(多媒體顯示詩句)。

串講:這在表現(xiàn)手法上,叫興,或者說托物起興。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fā)端。托什么物興的又是什么?(托“關雎”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為何不說“關關烏鴉”卻說“關關雎鳩”換句話說,所起興的事物和所歌詠的事物之間有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看注解“雎鳩是一種貞鳥”鳥類一般是群居的,而雎鳩卻有固定的配偶,也就是一夫一妻,這說明愛情的忠貞。同時就預示著這首詩的主題——贊美忠貞的愛情。由此聯(lián)想到世間美好的婚姻愛情。它在詩中的作用很重要,可以寓意、聯(lián)想、象征,烘托氣氛等。

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請同學們在以下幾節(jié)中找找看,(先言什么,興什么?)。

討論明確: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lián)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nèi)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根據(jù)分析多媒體逐步顯示)。

2.比、興經(jīng)常和比結合使用,在興的同時,又有比。所謂“比”,簡單地說,就是比喻。(多媒體顯示)我們剛才分析“興”時,同時就有“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還有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比喻淑女的難求。

3.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賦,所謂“賦”,是鋪陳其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敘述和描寫。這首詩也大量的用了賦這種表現(xiàn)手法。同學們,能找到嗎?(全詩寫愛情故事就是用了“賦”)。

四、欣賞音律(音韻美)。

1.重章疊唱。

現(xiàn)在我們分組對讀,來思考一下《詩經(jīng)》在藝術上具有什么特點?(反復)。

師:對,有哪些句子是“反復”?

明確:第二章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與下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準確地說應該是“重章疊唱”,(多媒體顯示)這種手法對后代詩歌的影響很深遠,如現(xiàn)在的歌曲,在高潮部分再三反復,這是為什么?這樣唱才覺得過癮。使的詩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嘆的效果,突出了詩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長的效果,增強了感染力。這正是民歌的一個特色。(如好一朵茉莉花)。

2.偶句入韻。

在音韻上,除了重章疊唱以外,還有什么特點?再讀詩歌(押韻)我們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看看有哪些韻腳?押了什么韻?首句鳩”“洲”“逑”韻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全篇三次換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

3.雙聲疊韻。

師:詩歌在用詞上也非常講究,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兩個韻母相同的)“參差”是雙聲;(兩個聲母相同的)“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請閱讀下面幾首詩歌,分析它的表現(xiàn)手法。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笆芸椝兀膶W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齊讀,思考:這首詩繼承了《詩經(jīng)》哪種表現(xiàn)手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顯示答案:(興)(其他幾首用同樣的方法。)。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比興)。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賦)。

《紅燭》聞一多。

紅燭?。∵@樣紅的燭!詩人?。⊥鲁瞿愕男膩肀缺?,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紅燭啊!……(重章疊唱)(用啟發(fā)性朗讀學生很快能回答)。

總結:由此可以看出,詩經(jīng)中的表現(xiàn)手法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的深遠:從漢樂府到唐詩、宋詞,甚至現(xiàn)代詩歌。

六、小結《詩經(jīng)》“六藝”。

七、自由讀,并且背誦。

八、語文實踐活動:同學們,這節(jié)課大家學得很認真,這下,我們也當一回詩人,再現(xiàn)《關雎》一詩的意境和主題,寫一首新體詩,字數(shù)不限,句式長短不作要求,只要有詩味就行。至于押韻,感興趣的同學可嘗試一下。

九、結束:音樂欣賞。

最后,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關雎》的音樂美。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三

這節(jié)音樂欣賞課《賽馬》中有精彩的環(huán)節(jié)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力求體現(xiàn)全新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全身心地感受音樂,享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chuàng)設情境:

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對我們漢族的孩子來說了解得不多。為了使學生們更直接的了解到我國蒙古族人的生活習慣,合理運用了電腦軟件制作了一些他們吃、住、穿等方面的風情畫面,配合優(yōu)美的內(nèi)蒙古《賽馬》,視聽結合,避免了枯燥的說教,使本來抽象的內(nèi)容變得具體形象化,并很自然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引入到美麗的大草原的情境中。

2、擁有豐富的內(nèi)容:

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采用初聽、分段聽和完整聽,來指導學生學會“初步感受音樂——聽音樂發(fā)揮想象——表現(xiàn)音樂“的欣賞方法。在整個過程中,為了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老師引導學生使用凳子、道具及身體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賽馬》,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教師與學生一起跳起了蒙古族舞蹈,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上,帶到了場面熱烈的賽馬場上。激起了學生對草原生活的美好回憶與向往。同時,教師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音樂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學生們更深一步了解蒙古族牧民的風土人情,大大豐富、開闊了學生的音樂生活的范圍和音樂視野。

3、面向全體。

課堂上,教者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主要的位置,如對每個樂段的處理,讓每個學生思考并說一說音樂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意境,再用肢體語言或者樂器加以表現(xiàn),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從中受益,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需要改進的方面:

三年級學生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一般情況下很難要求他們非常投入地來欣賞一段音樂,那么就需要音樂教師來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被音樂吸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他們處理好聽覺與聯(lián)想的關系,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體教學能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但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對象始終是音樂,不會被圖片或動畫所取代,就需要教師把握一個度,因為任何教學手段都必須是為音樂服務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感受與心得,希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共同探究,共同進步!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四

二胡曲《賽馬》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六冊的聆聽內(nèi)容,黃海懷作曲。該曲描寫了我國蒙古族人民在歡度節(jié)日、舉行賽馬盛會時熱鬧而歡快的場面,表現(xiàn)了他們對草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

樂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段音樂熱烈奔放,強有力的附點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jié)奏,顯得輕快而有力,仿佛是矯健的騎手隨著出發(fā)的號令,如離弦之箭,疾馳而飛出,騎手們你追我趕,呈現(xiàn)出一派緊張、熱烈的氣氛。

樂曲第二段以內(nèi)蒙古民歌《紅旗》為主題,旋律悠揚、柔美,歌唱性很強;這一主題旋律第一次反復時在演奏技巧上加以變化,富有節(jié)奏感;第二次反復時由伴奏樂器奏主旋律,而獨奏樂器二胡用指撥弦為主旋律伴奏,表現(xiàn)了內(nèi)蒙古草原上騎手勇敢、豪放的性格。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xiàn),使賽馬的歡騰場面又一次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敢于大膽地創(chuàng)編,對專注聆聽音樂已有較好的習慣。但音樂視野不寬,對民族音樂的體驗感受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教學策略。

根據(jù)學生活潑好動的身心特點,我采用律動、模仿相結合的手段進行教學,以生動活潑的打擊樂伴奏形式幫助學生感受二胡曲《賽馬》。針對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采用圖譜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

另外,針對學生音樂視野窄,對民族音樂的體驗感受不足的弱點,通過觀看二胡演奏家表演的短片,使他們更加熱愛民族音樂。

四、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賽馬》所表現(xiàn)的意境和情趣,激發(fā)對草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知識目標:感知不同的音樂段落并熟悉主題旋律。

3、能力目標:在律動、模仿與創(chuàng)編伴奏中,培養(yǎng)表現(xiàn)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合作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不同樂段所表現(xiàn)的意境和情趣。

難點:用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

六、教學準備。

圖譜、打擊樂器、音響、多媒體等。

七、教學過程。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五

教材簡析:

《賽馬三月街》是教科版實驗教材三年級語文下冊“快樂讀書屋四”中的第二篇課文,文章講述的是白族少年為在三月街參加賽馬和在賽馬場上發(fā)生的故事。表現(xiàn)了白族少年的聰明、機靈、勇敢及對賽馬的熱愛,同時也教育大家學習他遇事沉著、不慌張的思想品質。文章選材典型有趣,語言淺顯易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本教學設計本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用教材教”的指導思想,以教材為平臺,培養(yǎng)學生動手搜集、整理信息(各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資料)的能力、給學生留下廣闊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了解各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知道幸福的生活源自祖國,進而產(chǎn)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對活動參與意識與遇事沉著不慌張的思想品質。

2、了解白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三月街”,讓學生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的了解,產(chǎn)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勇于參與的精神,教育學生遇事沉著不慌張的思想品質。學習作者按發(fā)展順序描寫活動場面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欣賞課件:各民族歡度自己節(jié)日的畫面,學生欣賞課件并說出自己知道的少數(shù)民族名稱或相應節(jié)日名稱。

2、講述:(畫面定格在白族“三月街”上)白族是眾多少數(shù)民族中的一員,這是他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街”,今天我們就跟隨“快樂讀書屋”(貼出快樂讀書屋的圖片)走進白族的“三月街”看一看。

3、板書課題:賽馬三月街。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談話質疑,激趣導讀。

我們知道“三月街”是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賽馬三月街”是什么意思呢?請你走進課文和小作者“我”一起去看一看吧!

自讀釋疑。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畫出生字、生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思考課題含義。

(2)匯報心得: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對課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2)集體交流,理清層次。(課文是按賽馬前、賽馬中、賽馬后的順序寫的。)。

(3)同桌互讀、探究答案:

同桌按自然段互聽互讀,商議答案談感受。

“三月街”熱鬧嗎?從哪里看出來的?

賽馬場上發(fā)生了什么意外的事?

“我”是怎么對待的,“我”的心情怎么樣?從哪兒看出來的?

請你說說“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4)匯報朗讀、談感受。

回答思考的問題并朗讀相應的段落(按賽馬前、賽馬中、賽馬后讀課文),引導學生談感受同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在此處進行范讀課文。

3、遷移視線、換位思考,教育學生要遇事沉著不慌張。

討論:如果是你遇到了這件事,你會怎么辦?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你是怎么辦的,說給大家聽一聽。

三、拓展與延伸。

1、朗讀比賽。

(1)組內(nèi)競賽。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合作,分別選自己最喜歡的一段來讀,推出組代表參加總決賽。

(2)總決賽。請幾組朗誦較好的小組代表進行展示。

2、學生分組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可以是以下幾方面:

(1)各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的介紹或由來,

(2)交流搜集到的各少數(shù)民族歌曲,可能是:

《草原贊歌》、《走進》、《勇敢的鄂倫春》、《歡樂的達斡爾》等。

(3)交流歌頌少數(shù)民族或民族大團結的贊歌、詩歌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整體感知,總結升華。

孩子們,無論白族還是,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民俗和文化。我們是祖**親的孩子,56個民族密不可分,請記住美好幸福的生活源自祖國。最后讓我們在歌曲《大中國》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播放歌曲《大中國》,師生共唱,結束本節(jié)課。

五、擴展延伸。

以當?shù)靥赜械纳贁?shù)民族如:回族為例展開調查,了解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六

二胡獨奏曲《賽馬》是小學音樂第五冊中的一首聆聽曲目。音樂結構是常見的帶再現(xiàn)的三段體。樂曲描寫蒙古族人民在歡度節(jié)日舉行賽馬盛會時的熱鬧而歡快的場面。它以二胡這種獨特的民族樂器,表現(xiàn)了賽馬時那種萬馬奔騰、蹄聲“得得”的壯觀場面。聽來使人仿佛置身于駿馬在草原上狂奔的情景中,令人隨著跳蕩的節(jié)奏而心潮起伏,對遼闊神秘的內(nèi)蒙古草原無限神住,同時也了表達內(nèi)蒙人民對草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樂曲有三個部分組成,第一段音樂熱烈奔放,刻畫了賽馬場上馬兒飛奔的沸騰場景,第二段音樂抒發(fā)了人們在節(jié)日賽馬的歡樂情緒,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部分再現(xiàn),使賽馬場面又一次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律動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體驗樂曲,幫助學生理解樂曲內(nèi)容;以打擊樂器的伴奏來增強學生對音樂元素的感悟,以及培養(yǎng)學生聽音樂的習慣。

整個教學過程以總分總的形式展開。首先是了解草原文化,初聽樂曲,感受基本情緒,并認識演奏的樂器二胡。然后分段細聽,第一段著重從律動出發(fā),旨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并了解樂曲基調,加上簡單聲勢;第二段在律動之外,又加上打擊樂器的伴奏,引導學生仔細聆聽音樂,并與所聽到的音樂進行交流;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進行變化后延入到第三樂段,實現(xiàn)比賽快到終點時的氣氛與前幾段的比較,并加入人聲的節(jié)奏,重現(xiàn)賽場的白熱化。最后,總體感受樂曲,把律動與聲勢結合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抓住聽,并嘗試培養(yǎng)學生好的聆聽習慣,從細處入手,努力與本課的三個教學目標靠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七

1、《關雎》和《蒹葭》在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于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chuàng)設優(yōu)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yōu)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3、教學本文,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jīng)》重章疊句的表現(xiàn)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認識《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jīng)》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八

1、會認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認識“a、走”2個偏旁;理解“終于、漸漸”等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烏鴉是怎么喝到瓶子里的水的。

教學重點。

1、會認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認識“a、走”2個偏旁;理解“終于、漸漸”等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懂得遇到問題要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法。

演示法、兒歌法、辨析法、畫一畫、游戲法、

學法。

拍手記憶法、編兒歌、問答法。

1、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教師)。

2、預習課文,了解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學生)。

師生雙邊活動。

二次備課。

第一課時。

2、板書課題。

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認真聽。

3、老師再讀課文,學生再通過聽解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

4、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課文。想想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標出來。

5、想一想:

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到水的(練習說話)。

第二課時。

1、抽學生讀生字卡片,全體讀。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3、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會寫的是哪幾個字?看田字格認讀。

4、師范寫,生模范寫。

1、動手做一做“烏鴉喝水”的小實驗。

2、讀讀“詞語花籃”中的詞語,再自主選擇喜歡的詞語填在空花朵上。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九

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

比興手法的運用。

1課時。

電腦多媒體,電視機。

一、播放《蒹葭》動畫,引入新課學習。

二、作品簡介。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jīng)》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讀準生字詞。(讀)。

四、認知討論:就課文內(nèi)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可以羅列部分問題引導。(說)。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合作探究:討論《關雎》之美,美在何處?(議)。

六、學生試譯課文內(nèi)容(按節(jié)),教師補充并歸納。講解有關《詩經(jīng)》的基本常識,對重點的'生字詞提出要求。(說)。

七、觀看《關雎》動畫,學生現(xiàn)場演繹現(xiàn)代版《關雎》(聽,看)。

八、主題歸納并學生進行必要的警示。

這首詩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內(nèi)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fā)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tài),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純真之美。

九、課堂作業(yè):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十、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詩(記)2翻譯全詩(寫)。

板書設計:見有關課件。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十

1、會認“江、南”等9個字,認識三點水、草字頭兩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背誦詩歌。

3、結合插圖,通過吟誦,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以及人們采蓮的歡樂場景。

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背誦詩歌。學習吟誦,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ppt課件,生字卡,小魚道具。

第一板塊:

理解題目,認識漢字;看圖說話,了解詩文。

“江”字的構成,學偏旁“三點水”,說一說“三點水”的漢字,寫“水”的甲骨文,理解“象形字”。

“南”的讀音,與“藍”天的“藍”字區(qū)別,學習方位詞“東、西、南、北”,理解生活中的方位以及地圖上的方位。

看地圖,風景圖理解“江南”。

看課文插圖,說一說圖意。

聽古詩讀誦,了解內(nèi)容。

第二板塊:

認讀漢字,理解字義;讀誦詩文,讀準讀熟。

出示帶拼音的漢字:江南可采蓮魚東西北,讀準音。去掉注音,再次朗讀。

學習“魚”(復習“象形字”),學習“采”(理解“會意字”)。

學習“蓮”(學習“草字頭”;蓮花、蓮葉、蓮蓬、蓮子的圖片)。

看圖理解“何田田”

練習讀誦詩文(強調“an”韻拖長;采用多種方法讀熟練)。

第三板塊:

欣賞音畫,涂色聽吟;角色表演,打開詩境。

觀看動畫介紹“漢樂府”(樂府詩是“唱”出來的)。

欣賞音畫視頻(水墨版《江南采蓮圖》:荷塘風景優(yōu)美,采蓮的男童天真可愛,小魚活潑靈動;吟誦聲音優(yōu)美)。

給采蓮圖涂色(同步反復播放《江南》的吟誦)。

分角色表演(全體參與,整個教室就是荷塘。主唱在中間,和唱站四方。大部分學生表演蓮葉蓮花,隨風搖曳。選幾位同學表演小魚,自由穿梭。這樣吟誦起來就穿越回漢朝熱鬧的采蓮場景里了。)。

課后作業(yè):

背誦或吟誦《江南》給家人聽。

和家長一起學習白居易的《小池》。

和小伙伴一起用吟誦的方式排演《江南》(選做)。

教后反思。

進入古詩去學習,而不是“在詩外”學習。這節(jié)課的教學體現(xiàn)了這一教學理念。進入古詩的學習就是與作者與詩中的主人公“共情”的學習。這樣的學習入情入境也“入心”。學生當然喜歡,不僅喜歡讀誦,更喜歡全身心投入的表演。用整個身心去學習是學習古詩文的最佳方式。

如何進入古詩,以下兩點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課堂上播放視頻。氣韻生動的水墨動畫,優(yōu)美動聽的古詩吟誦把大家?guī)У搅藵h朝勞動人民采蓮的歡快場景里。

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習,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思維也非常活躍。每個孩子或是活潑、調皮的小魚,或是風中搖曳的荷葉、荷花、蓮蓬,或是快樂的采蓮人。整個教室就是一片荷塘。這樣的情境,在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最受歡迎的角色是小魚。課后,孩子們自發(fā)制作小魚道具,輕聲吟誦“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樂此不疲。

遺憾的是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安排過多,讀誦練習不夠充分。如果把“象形字”“會意字”的知識,把漢字字形的教學安排到第二課時。這一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會得到更好的突破與落實。另外,分角色表演的環(huán)節(jié)還應該有更精心的設計與準備。

1.引導學生感受4/4拍歌曲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溫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導學生認識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義和強弱規(guī)律。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聲斷氣連的歌唱。

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xiàn)4/4拍的強弱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帶來的圖片,有哪位同學可以看圖片給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通過講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歌曲的豐滿音響,對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二、教唱歌曲。

1.完整聆聽《小船》的范唱,讓學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韻律,進一步熟悉4/4拍的強弱規(guī)律。

2.用哼鳴模唱歌曲旋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教師帶唱。

3.教師聲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學生輕聲跟唱,學生隨音樂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歌曲,掌握歌曲的速度和情緒,進一步學習四四拍的節(jié)奏韻律,并能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4.熟悉歌曲旋律。

(1)提問:感受歌曲是什么情緒(從情緒、節(jié)拍、速度等方面考慮)?

(2)復習3/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guī)律,引導學生學習4/4拍號的含義和強弱規(guī)律。

(3)用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xiàn)4/4拍的強弱規(guī)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開。

三、歌曲處理。

1.指導學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處聲斷氣連,注意倚音的演唱。

2.結束音要唱滿四拍,講解全音符,讓學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狀和時值。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的練習、分析和對全音符的理解,讓學生從中感受對父母的親情和對家庭的親情,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小結: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識6個生字。

2.能正確讀寫要求學會的詞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兩段。

4.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北京的美,激發(fā)學生對首都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學過《看雪》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們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樣子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北京,去了解一下這個美麗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門)圖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課文是怎樣描寫圖上的景物的呢?請大家自由讀課文。

要求初步讀通課文。

2.教師范讀課文(或放錄音)。請大家注意字的讀音。

3.學生再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新詞。

4.學生匯報。教師出示下面的詞語,請大家讀一讀。

5.記準字形:

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出示下面的生字:

1)學生自由識記,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2)小組討論,交流識字方法。

3)對大家認為比較難的字或教師認為易錯的字進行重點指導。

央:最后一筆是捺。

瓦:筆順是,一共四筆。

碑:右邊的筆順是撇、豎、橫折、橫、撇、橫、豎。

6.指導書寫:

闊:門要寫得寬大一點。

雄:左右一樣寬,右邊的是四橫,不要寫成三橫。

碑:左窄右寬。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自由練習,完成課后2題。

2.作業(yè)展示。

3.師生評改。

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能力目標: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

體會夾竹桃的妙處,感受植物之美。

難點:

懂得作者為什么喜愛夾竹桃。

教法:

讀中感悟。學法:自主探究。

教具:

搜集有關夾竹桃的資料。

流程:

一、組織教學。

二、倒入閱讀,激發(fā)興趣。

直接板書夾竹桃,齊讀課題,簡介、順勢引入課文。

三、初讀課文,讀順課文。

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做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畫出生字新詞,畫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別寫了什么?

2.默讀課文,課文是怎樣具體介紹的呢?

五、精讀課文能,領悟夾竹桃的“妙處”。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夾竹的哪些“妙處”引起了作者的喜愛?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夾竹桃是怎樣的?

3.讀了課文,你也喜歡夾竹桃嗎?為什么?

六、領悟寫法,學習表達。

1.作者在表現(xiàn)夾竹桃的時候,運用的是什么寫法?明白作者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方法。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十一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并能說出某些關鍵詞的意義或用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nèi)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后的凌云壯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了解,并培養(yǎng)出對唐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nèi)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后的凌云壯志。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了解,并培養(yǎng)出對唐詩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泰山美景的圖片,并請去過的同學敘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經(jīng)過幾輪互動以后,教師總結:“看來每個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那我們來看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去泰山時有怎樣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課《望岳》。

2、用多媒體出示杜甫個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稱為“詩圣”。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結合注釋講述本詩大意,并通過互動引導學生說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黃昏。層層白云,滌蕩胸中溝壑,飛鳥翩翩歸巢。等到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xù)設置如下任務: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

通過互通引導學生總結出:

青山、明暗、云、歸鳥—————描繪出雄偉壯麗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輕人的豪情壯志。

2、這首詩名為《望岳》,請問作者是怎么望的?

經(jīng)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此兩句是遠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薄藘删涫墙础?/p>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薄藘删涫羌毻?。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薄藘删涫歉┩?/p>

作者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立體地勾勒出泰山的壯美。

3、這首詩的美景中有實有虛,請問哪句實寫,哪句虛寫?

經(jīng)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前六句為實寫,寫景中抒情,后兩句是虛寫,襯托出作者滿腔的凌云壯志。

(四)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望岳》《春望》,結合背景來比較兩首詩在情感上有何異同。

經(jīng)過小組互動,閱讀分析和互動,得出以下結論:1。在內(nèi)容上,《望岳》寫于作者年輕時,當時國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著報效國家的豪邁情懷,這一點在詩歌中表露無疑?!洞和肥前彩分畞y發(fā)生以后,戰(zhàn)亂時期,民不聊生,詩歌中更多地展現(xiàn)了人民的疾苦與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2。表現(xiàn)手法不同,寫作《望岳》時,作者正年輕,寫作語言流暢輕快,風格偏于浪漫主義;《春望》寫作時,作者年紀已大,又逢亂世,寫作風格已發(fā)展成現(xiàn)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yè)。

總結文章內(nèi)容,請同學將上述對比閱讀中的收獲,圍繞一個點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關雎教學設計參考篇十二

1、學會“光、了、風、云、水、升、太”7個字,會認“叫、變、成、洗、亮、陽”6個字。認識新筆畫“撇折”。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使學生感受到海邊早晨美麗的景象,激發(fā)學生觀察自然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1、識字、寫字,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使學生感受到海邊早晨美麗的景象,激發(fā)學生觀察自然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具準備:cai課件、生字卡片。

1、導入: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第四課《晨光》,和許多生字寶寶交上了朋友。今天,老師又把他們帶到了課堂上。

2、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3、出示生詞學生認讀。

1、導入:激烈的比賽結束了,現(xiàn)在咱們放松以下,一起去海邊走走吧。(cai課件播放,教師激情講述)。

2、感知課文內(nèi)容。

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誰醒了?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1、復習生字“風”,師:誰叫醒了風?

2、教師扮演風姐姐,引導學生來叫醒。(cai演示風的聲音)指導朗讀“晨光叫醒了風,”

3、學生扮演大樹,教師來叫醒大樹。(cai出示句子)指導朗讀“風叫醒了樹,”

4、指導朗讀“樹叫醒了鳥,鳥叫醒了云。”

5、多種形式指導朗讀第一小節(jié)。

1、導入;那云兒又會去做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第二節(jié),看看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說)。

2、指導朗讀“云變成了雨滴,滴落在大海上,”

3、(cai演示)指導朗讀“海水變藍了,”

4、(cai演示)指導朗讀“海水變藍了,洗亮了升起了太陽?!?/p>

1、全班分男女生比賽讀全文,醞釀情感。

2、過渡:早晨的海邊可真美呀!椰子樹高高的,迎風搖擺著自己綠綠的葉子;海水藍藍的,頑皮的海浪娃娃一陣一陣拍打著沙灘,小鳥歡快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展翅飛向天空;太陽亮亮的,無私的把自己的第一縷晨光送給了大海和住在大海邊的.所有的朋友們。讓我們合著這優(yōu)美的音樂,跟著自己的感覺,美美地朗誦這首詩吧!

3、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全文。

1、(cai出示生字)請看大屏幕,誰能夠大聲的叫出他們的名字?

2、學生認讀生字。組詞。

3、引導學生觀察生字是由哪些筆畫組成的。

4、指導書寫“云”字,認識新筆畫“撇折”。

太陽公公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清晨,他把陽光灑向大地。于是,世界變得五彩繽紛,美麗極了。有空,起個早床,到屋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景象說給你的小伙伴聽一聽。下課!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32533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