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部電影、一幅畫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和概括,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閱讀作品中的內容和意義,我想我們應該寫一篇讀后感了吧。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全面把握書中的主題和思想內涵。我們要通過深入細致的閱讀,探究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設定、背景等方面,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表達目的和價值觀念。其次,我們要在讀后感中表達個人真實的感受和思考??梢哉務摃幸鸸缠Q的情節(jié)、感人的片段、角色的形象塑造等,運用個人的語言和邏輯進行有條理的敘述。最后,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修辭的運用,使讀后感更具文采和感染力,讓讀者能夠深入體會到我們個人的情感與思考。以下是一些經典讀書人分享的讀后感,或許能夠給您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和觀點。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一
任何時代的統(tǒng)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
我對廢墟一向有著獨特的情緒,小亞細亞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以及亞洲的吳哥窟和越南順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種獨特的蒼涼之感。廢墟是歷史重量的見證。
而在中國,我見過的廢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圓明園等地,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黃土,或者只?;哪荨_b想它曾有過的繁華,風華落盡,每個廢墟都是一哀歌。對廢墟的感觸,古今中外寫得很好的,當是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里所發(fā)的議論。杜牧那個時代,阿房宮早已成了焦土廢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宮的奢華迷離,該賦雖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卻金句連綿,字字珠璣,最后以高廣的歷史哲學感想作結: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宮這個廢墟曾有過的奢華,談到政治以人為本的本質,正因為秦代缺少了這種人性,只追求繁華,當這種繁華沒有人心作為支柱,它當然不能持久。因此,對于這個廢墟,人們在哀傷的同時,是要以廢墟為鑒。由杜牧的《阿房宮賦》我就想到17世紀的英國詩人德萊頓(johndryden)這樣的詩句:
那個人,上帝已替他設計好了廢墟。
他會一步步走向命運,最先是他的心開始敗壞摧毀。
另外則是18世紀英國詩人格雷(thomasgray)也寫道:
廢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幟的散漫混亂已經在前面等待。
因此廢墟既是一種事實,但也是一種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時代的統(tǒng)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而要呵護繁榮,一定要有一切為民的基本態(tài)度,始可能固運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諱的則是好大喜功,窮極奢靡,通常這都是泰極否來的主因。
而在人類史上,古代由于王權浩蕩,幾乎重要的時代都會出現"建筑物主義"價值。統(tǒng)治者為了證明他的能力,都喜歡在他的任上大興土木,動員民工,致力于文獻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謂"文獻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權時代和以君為神的皇權時代,動員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廟、陵寢、宮殿和園囿,在上古和中古時代,每個古老的文明都盛行這種勞民傷財的建筑。這種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馳道、港口、運河及城墻,這種文獻式建筑就像歷史中的一篇華麗文章。華麗的代價是國窮民弱,注定了廢墟的下場。
因此看著人類的許多廢墟,它除了令人發(fā)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對古人的專制奢侈引以為鑒。這些廢墟是一個個令人傷感的活見證。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囑世人,不要像它一樣,走到廢墟的蒼涼之路。
正是因為如此,前幾年有人主張重建圓明園時,我也寫過文章,不以為然。圓明園既然已燒毀了,我們就應記得它持廢墟的狀態(tài),使它成為民族恥辱的永恒紀念物。在恥辱上面重建繁華或者遮蓋掉恥辱的傷痛,它只會膨脹出我們的自大,有自大就會有新廢墟產生。
因此,當我聽說西安打算斥資人民幣380億在古代阿房宮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宮時,我覺得那真的是一個超級餿主意。今天的中國百務待舉,有太多的正事等著去辦,卻要去廢墟之上去重建奢華。出這個主意的人一定沒有讀過《阿房宮賦》。杜牧當年就已寫過,為政者要恤民務實,不可虛耗資源,追求奢華!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二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是杜牧在《阿房宮賦》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點睛之筆,旨在說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賦體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贊美”阿房宮的賦體散文。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當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一文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p>
本文是一篇充分發(fā)揮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歷史上的阿房宮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毀(咸陽宮)。故址在今陜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宮雖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宮的興滅與秦王朝的滅亡卻永遠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幾千年來人們經久不衰的議論的話題。
本文作者用文字還原了阿房宮的雄偉建筑格局與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的腐敗生活,總結了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本文在藝術性上充分運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議論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學習范例。阿房宮被楚人項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寫到“復壓三百馀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边@其中又與比喻、排比交叉運用,可見作者筆功之深,文學底蘊之厚,沒有“讀書破萬卷”的修為,是不會有如此神來之筆的千古佳作。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贝宋碾m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讀來仍給人以強有力的鞭策與警惕。有些人認為歷史枯燥乏味,認為學習歷史沒有用。其實不然,人類社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時就會發(fā)生與歷史有著極為相似的令人震驚的事件。學習歷史就是要從歷史的表象中探索隱藏其內的本質,培養(yǎng)人們判斷是非、分辨善惡的能力。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睂W習此文就是要明白一個統(tǒng)治階級從興盛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統(tǒng)治者脫離群眾。作為統(tǒng)治階級要想永遠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積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是要銘記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讓群眾敢于說真話說實話,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就是要“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三
《阿房宮賦》是晚唐杜牧所寫的一篇賦體散文。作者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時濟俗的情懷。這篇經典名文,早已選入中學教材。我上中學時賞讀過它;在中學任教時,我?guī)е鴮W生解讀過它;如今退休后,再次品讀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它讓我想起了很多,尤其想起了_________那場浩劫。
1966年10月,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場史有前例的歷史悲劇——“破四舊,立四新”運動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地上再次重演了。這是一場由幾個人策劃發(fā)動的所謂偉大的_______。當時,我們正在讀中學,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我們全校師生均成了“紅衛(wèi)兵”。我們組成隊伍,戴上紅袖章,手拿木棍,與公社、大隊組成的破四舊,立四新小分隊匯合在一起,奔赴各村各戶、庵堂寺廟,高喊著“砸爛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去打、砸、搬或是限期群眾將凡屬“四舊”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自動上交到公社去,如有抗命不交者,后果自負。紅衛(wèi)兵所到之處,遠遠就見到老百姓在東奔西突,東收西藏。有的群眾家的碗碟上有古人頭像與萬字圖案的也被砸爛,造成吃飯無碗。房梁上、門窗上、墻上、門頭上有木、磚、石雕的四舊圖案的,頓時就有人上去用斧鑿、鋸、挖。打砸后,揚長而去,還丟下一堆狠話:“未挖凈的,自己去挖?!睂佥p軟的四舊物品順手帶走。真可謂明火執(zhí)仗,入室搶奪,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從老百姓的神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敢怒而不敢言啊!
十月底的一天,公社召開了一次萬人慶功大會。會場選在街道附近的一片有幾十畝面積的稻茬田里,用八仙桌搭起的主席臺設在廣場中央,廣場的前面擺著盡是收繳來的所謂的四舊陳列品。有:古書籍、族譜、古玩、字畫、古瓷器、木、磚、石刻、金銀首飾、牌匾和被鋸掉頭顱的菩薩、牛鬼蛇神頭像等等,包羅萬象。既美不勝收,也滑稽可笑??吹萌搜刍潄y。廣場四周紅旗招展,紅衛(wèi)兵們臂戴袖章,手持木棍,列陣主席臺正前方。全場口號聲此起彼伏,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會議照例是:領導講話;紅衛(wèi)兵代表發(fā)言表決心。內容大意是:宣讀收繳、砸爛清單,張揚豐功偉績。接下來是大會主持人要求全體與會人員舉起拳頭,高呼口號:誓死砸爛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喊聲震天。青少年們心情激動,熱血沸騰;中老年群眾是言不由衷,喊得頭痛心痛。
大會的最后一項是:領導點火——焚燒埋葬舊世界。頃刻間,烈火熊熊,濃煙滾滾。幾千年的文明積累,頓時灰飛煙滅。余火一直延續(xù)到年底。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杜牧曾在《阿房宮賦》中慨嘆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钡谋瘎?,幾千年后再次重演。此刻,我仿佛看到的是圓明園的死灰正在復燃。此種磷火一旦蔓延全國,將是多么可怕啊!值得慶幸的是:這次沒有破舊人,也沒有“坑儒”。假如要是延伸到破舊人的話,那就是與先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是自然傳承的。歷史的車輪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我們應該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批判地繼承,順其自然,讓其源遠流長。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當今世界多地仍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爭搶遺址,名人名勝典故的發(fā)源地,不惜耗巨資復古再造世界遺產,旅游勝地。反之,也有的在繼續(xù)拆毀名勝古跡,新建樓堂館所。殊不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若干年后,狂人再生,或拆遷;或焚毀。悲劇還會重演。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也。
杜牧告誡后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什么是悲劇?魯迅說:“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睔v史的悲劇何時能杜絕重演?先秦的諸子百家早有爭論,并付諸于仁政與法制的實踐。繼后的有志者也曾經進行過多次的變法與改革的實驗,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只不過后人丟之,忘之。西方的所謂現代文明,也高唱著“文明、法制、人權”的調子,但卻總是賊喊捉賊。翻開他們的歷史,就是一部侵略掠奪的歷史!歷史的悲劇還在繼續(xù)重演。若干年后,會不會重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四
我對廢墟一向有著獨特的情緒,小亞細亞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以及亞洲的吳哥窟和越南順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種獨特的蒼涼之感。廢墟是歷史重量的見證。
而在中國,我見過的廢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圓明園等地,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黃土,或者只?;哪荨_b想它曾有過的繁華,風華落盡,每個廢墟都是一哀歌。對廢墟的感觸,古今中外寫得很好的,當是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里所發(fā)的議論。杜牧那個時代,阿房宮早已成了焦土廢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宮的奢華迷離,該賦雖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卻金句連綿,字字珠璣,最后以高廣的歷史哲學感想作結: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宮這個廢墟曾有過的奢華,談到政治以人為本的本質,正因為秦代缺少了這種人性,只追求繁華,當這種繁華沒有人心作為支柱,它當然不能持久。因此,對于這個廢墟,人們在哀傷的同時,是要以廢墟為鑒。由杜牧的《阿房宮賦》我就想到17世紀的英國詩人德萊頓(johndryden)這樣的詩句:
那個人,上帝已替他設計好了廢墟。
他會一步步走向命運,最先是他的心開始敗壞摧毀。
另外則是18世紀英國詩人格雷(thomasgray)也寫道:
廢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幟的散漫混亂已經在前面等待。
因此廢墟既是一種事實,但也是一種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時代的統(tǒng)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而要呵護繁榮,一定要有一切為民的基本態(tài)度,始可能固運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諱的則是好大喜功,窮極奢靡,通常這都是泰極否來的主因。
而在人類史上,古代由于王權浩蕩,幾乎重要的時代都會出現"建筑物主義"價值。統(tǒng)治者為了證明他的能力,都喜歡在他的任上大興土木,動員民工,致力于文獻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謂"文獻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權時代和以君為神的皇權時代,動員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廟、陵寢、宮殿和園囿,在上古和中古時代,每個古老的文明都盛行這種勞民傷財的建筑。這種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馳道、港口、運河及城墻,這種文獻式建筑就像歷史中的一篇華麗文章。華麗的代價是國窮民弱,注定了廢墟的下場。
因此看著人類的許多廢墟,它除了令人發(fā)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對古人的專制奢侈引以為鑒。這些廢墟是一個個令人傷感的活見證。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囑世人,不要像它一樣,走到廢墟的蒼涼之路。
正是因為如此,前幾年有人主張重建圓明園時,我也寫過文章,不以為然。圓明園既然已燒毀了,我們就應記得它持廢墟的狀態(tài),使它成為民族恥辱的永恒紀念物。在恥辱上面重建繁華或者遮蓋掉恥辱的傷痛,它只會膨脹出我們的自大,有自大就會有新廢墟產生。
因此,當我聽說西安打算斥資人民幣380億在古代阿房宮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宮時,我覺得那真的是一個超級餿主意。今天的中國百務待舉,有太多的正事等著去辦,卻要去廢墟之上去重建奢華。出這個主意的人一定沒有讀過《阿房宮賦》。杜牧當年就已寫過,為政者要恤民務實,不可虛耗資源,追求奢華!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五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啟》中這樣寫道:“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顯然,這是他自己道出為何要寫《阿房宮賦》的根本原因,真可謂用心良苦。重溫這篇辭賦,我掩卷深思,感觸頗多!
《阿房宮賦》表面上寫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宮,實際上是在諷刺唐敬宗的大修宮室。它通過阿房宮興廢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秦統(tǒng)治者荒淫奢糜、苛斂百姓的罪行,為后代統(tǒng)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滅亡的歷史教訓,借古喻今,針砭時弊。這對我們今天同樣很有現實意義。
古話說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當然與有關。人心向背與是相輔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開始是代表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橫征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傳到第二世,秦就滅亡了。這里說的正是——人心向背——秦亡的問題。
因秦的“奢”,引發(fā);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終導致滅亡。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v觀我國幾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實在太多。當今世界,一些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先后下臺,一些國家的`政權更迭,盡管各自原因很復雜,但說到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對于這樣的歷史教訓,我們黨始終是引為鏡鑒的。從黨的性質來說,我們黨從誕生之日就公開申明,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權以后,不管時代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形勢和任務有多么不同,我們黨都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反對,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lián)系。
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于黨長期執(zhí)政,地位變了,權力大了,有些人逐漸脫離群眾。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肌體受到社會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極因素的侵蝕,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種誘惑,不是用手中權力為人民工作,而是用來謀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謂既得利益,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這些行為與黨的宗旨根本對立,這是我們要堅決反對與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書記,原交通廳長盧萬里等,他們就是社會的分子,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現在的下場。
想想現實,國家重申提出,“反是一場嚴重的政治斗爭?!卑烟岬搅艘粋€更高的高度。這主要是針對近幾年黨內出現越反越腐的現象而提出的,真可謂重視與及時。因為它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
杜牧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是啊,我們千萬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悲哀,更是全中國人的悲哀!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六
讀了《阿房宮賦》這篇文章,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為阿房宮綿延幾百里,氣勢雄偉而感嘆,為六國粉黛齊聚一宮而驚奇,為那么美麗壯觀的宮殿最終化為焦土而哀惋。但對我觸動最大的還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國經過春秋爭霸,自身均很有實力,不用說六國合縱,只要各自穩(wěn)住陣腳,秦國就難以東向。秦國蕩平群雄,諸侯莫敢與之爭鋒。但是,秦也被打敗了。他們都是被自己打敗的啊!
被自己打敗的又何止是六國?何止是秦?
項羽,楚漢相爭時著名英雄,氣蓋世,力拔山。當年垓下被圍時,他仗一匹烏騅馬,一桿烏龍槍,面對漢王劉邦的十里埋伏,百萬雄師,而毫無懼色*!但是,他失敗了!對于失敗,他自己說:“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自然是非戰(zhàn)之罪,只不過我以為,句中的“天”要換成“項羽自己”,他沽名釣譽,劉邦的幾句恭維話就叫他打消了消滅異己的動機;“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他自稱霸王,將劉邦趕入漢中就萬事大吉,沒有憂患意識,急于表現自己,容易滿足,是他滅亡的重要原因。
三國時的周瑜,赤壁之戰(zhàn)時,談笑間使曹操“檣櫓灰飛煙滅”,可是,他竟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他戰(zhàn)勝不了來自內心的敵人——過分的自尊。他臨死時說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啊!
中興之主唐玄宗,開元天寶讓人津津樂道。但他戰(zhàn)勝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棄宮逃跑,連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場。
我們青年學生,明知道不能貪玩,要認真學習,但就是不能戰(zhàn)勝自己,最后導致學習成績飛速下滑。
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勝利者。劉邦原來是一個“貪于財貨,好美姬”的地痞無賴,但當他發(fā)現要成就大事,必須戰(zhàn)勝自己,克服自己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他攻下關中后,“籍吏民,封府庫,還軍霸上”,“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經常想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諫的魏征,戰(zhàn)勝了自己,獲得了貞觀之治的美譽。朱元章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這樣的例子在當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鄭培民、陳景潤、袁農平,以及奧運健兒,他們無不是先戰(zhàn)勝自己,才戰(zhàn)勝別人,才戰(zhàn)勝困難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時時檢討自己,在前進的路途中,除了要戰(zhàn)勝外在的敵人,還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打鐵還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養(yǎng),在成功的時候不得意忘形,在失敗的時候不垂頭喪氣,總結經驗,記取教訓,改正錯誤,才能不被自己打敗,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七
杜牧是晚唐杰出詩人和散文家,其文學主張是"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比較正確地認識了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唐朝是個詩歌盛世,最為著名的詩人是"大李杜",即李白和杜甫;很著名的詩人是"小李杜",即李商隱和杜牧。由此可見杜牧詩名及其在唐詩中的地位。杜牧擅長于七言絕句,詩作畫面優(yōu)美、語言清麗,情韻綿長、風格悠揚,藝術上別具特色。春花秋月、春雨秋葉,是詩人們十分喜歡的意象,杜牧就留下了兩首千古絕唱。一首是描寫春天,帶著淡淡的憂傷:"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另一首是描寫秋天,勾畫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的散文也很有名,代表作是《阿房宮賦》。這是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王朝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晚唐統(tǒng)治者發(fā)出警告,既體現了作者出眾的政治才華,又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無論諷喻特色,還是寫作技巧,《阿房宮賦》都不愧是一篇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的古典文學作品。后人評價"古來之賦,此為第一",有人給予"詩人之賦"的美譽。漢朝辭賦大家揚雄認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意思是,詩人寫的賦不僅文詞優(yōu)美,而且意義嚴正;而辭人寫的賦,不過是徒具外表的華麗而已。顯然,《阿房宮賦》思想藝術俱佳,全文五百一十三字,分為四個自然段。前兩段是描寫阿房宮的富麗堂皇,后兩段是議論秦王朝的滅亡教訓,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夸張而不淫靡,議論而不干枯。第一段濃墨重筆描寫阿房宮的氣勢,尤其開篇四句,寫阿房宮之由來,"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氣勢雄健、含義無窮,音節(jié)緊湊、撼動人心。其中前兩句,只有六個字就寫出六國相繼滅亡,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后兩句是寫興建營造阿房宮的浩大聲勢,一"兀"一"出"對比鮮明,用意極深,暗示砍光了秦隴一帶的樹木和四川的樹木,才建造了阿房宮。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第二段是著力描寫阿房宮宮女的美麗和珍寶的繁多,指明這些宮女和珍寶是從六國來的,揭露秦王朝的荒淫靡費。寫宮女,既夸張地寫她們的美麗和化妝的講究,又寫出這些宮女的悲慘命運,其中"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即有的宮女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中從來沒有見到過他,更談不上寵幸了。寫珍寶,既言其貴重和六國收藏之不易,又言秦王朝揮金如土,不知珍重和愛惜。第三段用"嗟乎"一詞轉折,由前兩段夸張描寫轉為后兩段正面議論,揭示文章的主旨。在議論中,作者對秦王朝的殘暴奢靡,滿懷悲憤之意;對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充滿同情之心。第四段是總結六國和秦王朝的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們驕奢淫逸、民不堪命,才被起而"族"之,目的是警告晚唐統(tǒng)治者。
品讀《阿房宮賦》,不能不佩服文章的語言美和藝術美,不能不佩服杜牧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文字駕馭能力。首先表現為繁簡適當,恰到好處。文章繁處,不惜筆墨描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極盡鋪張揚厲之能事,讀來非但不覺冗長,反而覺得筆酣墨飽,痛快淋漓;簡處,則是惜墨如金,只用六個字概括秦滅六國的歷史,讀來不僅沒有淡乎寡味、瘦硬枯燥的感覺,反而能獲得言約意豐、盡得風流的意象。其次表現為比喻新奇,夸張大膽。比喻和夸張,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形象、勾人心魄的重要修辭手法。文章以擬人的手法比喻阿房宮亭臺樓閣的形狀,即"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其中腰、牙、心、角都是動物身體的組成部分,用來描寫亭臺樓閣,生動逼真、情趣盎然。文章的夸張更是大膽而奇崛,如寫阿房宮占地之廣,則說"覆壓三百余里";繪阿房宮之高,則云"隔離天日".再次表現為駢散交織,韻白兼行?!栋⒎繉m賦》既狀物敘事、抒情言志,又重視音韻節(jié)奏、辭章優(yōu)美??傮w分析,鋪敘、描繪以駢偶句為主,議論、抒情以散文句居多,用韻不拘駢散,而是隨意造詞、因詞就韻。具體而言,第一、二段錯落有致地運用駢偶句和散文句;第三段則是散文句中間插駢偶句;第四段都是散文句。全文語言風格看似駢散雜用,實則和諧協(xié)調,令人感到新鮮和耐讀。最后表現為用語凝練,珠圓玉潤?!栋⒎繉m賦》多用疊字、雙聲和疊韻來描摹事物,疊字如"溶溶"、"盤盤",雙聲如"檐牙"、"蜂房",疊韻如"獨夫"、"戍卒",不僅讀來朗朗上口、悠揚動聽,而是能以聲傳情、聲情并茂。同時,注意聲調平仄的搭配,如"各抱地勢"是四個仄聲連用,繼之為"鉤心斗角",則轉為"平平仄仄";又如"歌臺暖響"是"平平仄仄",繼之為"春光融融",則轉為四個平聲。這種四連平、四連仄的用法是極其大膽的,從效果上看,音調變得抑揚頓挫,節(jié)奏更加流暢明快。
《阿房宮賦》直接抨擊了秦王朝的驕奢淫逸?!妒酚洝酚涊d,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對照《阿房宮賦》的描寫,歷史事實與文學描寫有著很大差別,其中一個差別是秦始皇修阿房宮的原因主要是咸陽人口不斷增加,原有的宮殿不能滿足擴張需要,而杜牧卻將興建阿房宮歸因于"秦愛紛奢".第二個差別是秦始皇只建了阿房宮前殿,并沒有完成全部工程。即使完工,也不像杜牧所說的有"覆壓三百余里"的規(guī)模。后來的考古發(fā)現,秦王朝并沒有建成阿房宮,僅完成地基而已。第三個差別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只有兩年時間就去世了,這與杜牧所說的宮女"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差距甚大。指明以上差別,并不是想掩飾秦王朝的驕奢淫逸,而是想說明《阿房宮賦》是文藝作品,想象和夸張勢在必然,我們不能據之考證阿房宮的規(guī)模,進而線性地評論秦始皇的歷史功過。但是,《阿房宮賦》批判秦王朝的紙醉金迷、腐敗墮落,卻有著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文章寫阿房宮的高大氣派,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咸陽是指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渭川指渭水,發(fā)源于甘肅省境內,樊川為渭水支流灞水。這是概述阿房宮的全貌,具體描寫了阿房宮的形勢、規(guī)模和氣魄,讓人想象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幅員之廣大。寫阿房宮建筑之堂皇,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從而對亭臺樓閣極盡描繪之能事,把樓閣之眾、走廊之曲、檐牙之奇寫得精妙如畫。寫阿房宮中人的夢幻感覺,是"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意思是,盤旋而上,曲折而下,天井像蜂房排布,瓦溝如旋渦相繞,層層疊疊矗立而起,真不知有幾千萬處院落。長橋飛渡水面,天上萬里無云,為何有蛟龍橫臥?復道高架空中,并非雨后放晴,怎么會有彩虹輝映?身在宮中,只覺此高彼低;撲朔迷離,不辨東南西北。寫阿房宮的歌舞升平和醉生夢死,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意思是,臺上歌聲悠揚,歌喉吐暖,溫暖如春光融融;殿中舞袖舒展,徐徐生風,清涼似風雨凄凄。在一天的時間內和一個宮殿里,竟然有不同的氣候冷暖。雖然文學想象不能代替真實歷史,但秦王朝修建阿房宮,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卻是不爭的史實。還是《史記》記載:"隱宮徒刑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當時,全國人口只有兩千萬,動用七十萬人修建阿房宮,如此巨大工程,如此浩繁靡貴,必然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政治壓力?!妒酚洝肪筒恢挂淮翁岬溃?天下苦秦久矣,此其一端。"。
《阿房宮賦》間接抨擊了六國和晚唐王朝的驕奢淫逸。杜牧在文章中既寫秦國又寫六國,主批秦王朝,次批六國統(tǒng)治者。文章寫阿房宮美人之多,因為這些美人是從六國掠奪來的,"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意思是,六國帝王之妻妾及其宮女和王子皇孫,告別故宮樓閣,乘車來到秦國。早晨獻歌,晚上奏樂,成為秦國宮人。那么,這些美人在阿房宮怎樣生活呢?"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一連用六個"也"字狀寫這些美人的奢華生活,即美女洗漱倒掉的殘脂剩粉,使渭河水面泛起層層油膩,焚燒的椒蘭香料,使驪山山坡煙霧彌漫。其實,這既是在批判秦王朝的奢靡,也是在批判六國的奢靡,秦王朝奢靡不過是六國奢靡的繼續(xù)和延伸。同時,文章寫阿房宮珍寶之富,因為這些珍寶也是從六國掠奪來的,而六國的珍寶是經過多少代、多少人,從老百姓手中掠奪得到的,即"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這些珍寶到了秦國之后,秦人并不珍惜,"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意思是,寶鼎被視為鐵鍋,美玉被當作石頭,黃金被看成土塊,珍珠被認為砂礫,隨意丟棄,遍地可見。秦人見此情景,并不覺得可惜?!栋⒎繉m賦》批判秦人對待珍寶的態(tài)度,實則也是批判六國對待珍寶的態(tài)度。六國統(tǒng)治者與秦王朝一樣,都是揮金如土,棄之如敝屣。應當指出,杜牧寫《阿房宮賦》,主要目的是警示晚唐統(tǒng)治者,拿他自己的話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寶歷就是杜牧其時的皇帝唐敬宗李湛的年號,因而文章明批秦王朝,暗批晚唐王朝。史料記載,李湛十六歲即位,昏聵失德,荒淫無恥,不可一世,既"游戲無度,狎昵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命令度支員外郎盧貞,"修東都宮殿及道中行宮",以備游幸。李湛在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了,繼任者文宗清算時,就將"內庭宮人非職掌者放三千人",還廢了"教坊樂官、翰林待詔、伎術官并總監(jiān)諸色職掌內冗員者共一千二百七十人".這說明晚唐統(tǒng)治者的荒唐行為絕不比秦王朝遜色。杜牧年輕時就懷抱"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的志向;《阿房宮賦》運用委婉的言辭表達作者觀點和題旨,對晚唐統(tǒng)治者進行暗示、告勉和勸誡,以期能夠幡然醒悟、重新振作。文章所寫秦王朝的宮殿、美女、珍寶,字字句句實則鋒芒所指是晚唐統(tǒng)治者。當然,杜牧的批判不是希望唐王朝的覆滅,而是希望當時的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重振大唐盛世。而史實恰恰與杜牧的愿望相反,在他死后數年,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再過五十年,大唐王朝就在風雨飄搖中轟然倒塌。
《阿房宮賦》指明了驕奢淫逸必然亡國的道理。杜牧在前兩自然段中極力鋪陳描繪阿房宮之雄偉、宮女之奢華、珍寶之繁榮,其實是為第三、四自然段的正面議論造勢和作鋪墊,目的是說明驕奢淫逸必然亡國的道理,給封建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古文觀止》在編選《阿房宮賦》時評論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視向來瑰麗,亦復何有!以下因盡情痛悼之,為隋廣、叔寶等人炯戒,尤有關治體。"隋廣指隋煬帝楊廣,叔寶指魏晉南北朝陳后主。這是很有道理和見地的。圍繞驕奢淫逸必然亡國,《阿房宮賦》全面議論了秦王朝的滅亡過程。首先批評秦王朝統(tǒng)治者不懂民心、不知節(jié)儉,掠奪財物時是錙銖必較,使用財物時是揮霍無度,"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其次用比喻手法,評論秦王朝的橫征暴斂、勞民傷財。"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意思是,修建阿房宮的結果是,使支撐棟梁的柱子,比田里的農夫還多;使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婦女還多;使閃亮的釘頭,比谷倉中的粟粒還多;使參差不齊的瓦縫,比全身上下的線縷還多;使縱橫交錯的欄桿,比全國土地上的城郭還多;使嘈雜的樂器聲音,比市場上嘈雜的人聲還亂。再次是指出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使得民心背離,揭示統(tǒng)治者與勞動人民的尖銳矛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最后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用了三個典故,概括了秦國的滅亡和阿房宮被毀。一是戍卒出身的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發(fā)動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二是劉邦率兵首先攻入函谷關,使秦王朝滅亡;三是楚人項羽領兵來到咸陽后,焚毀阿房宮。圍繞驕奢淫逸必然亡國,《阿房宮賦》對六國和秦王朝的滅亡發(fā)出了深深的嘆息。"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文章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在于不能愛護體恤人民,揮霍無度、驕橫斂怨。否則,六國可以抗秦而不致以滅亡,秦可傳位于萬世而不致以二世而亡。"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圍繞驕奢淫逸必然亡國,《阿房宮賦》直抒胸臆、情緒激憤,警示晚唐統(tǒng)治者以及后來的統(tǒng)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意思是,亡國的教訓,秦人是來不及為自己哀痛了,后人可以為秦人哀痛;后人如果僅僅哀痛卻不引以為鑒,那也會使后人的后人再來哀痛后人呀。《阿房宮賦》這最后一段話,誠如子規(guī)啼血,一叫一回腸欲斷,誰能不為杜牧的忠誠之心感動呢!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縱觀中國二十四個封建王朝,由于驕奢淫逸亡國的例子不勝枚舉。一般而言,封建王朝都經歷了由盛入衰的歷程,其轉折點就是驕奢淫逸。開國者環(huán)境艱辛,尚能做到節(jié)儉,與民休養(yǎng)生息;繼任者則是條件優(yōu)渥,容易不惜民力、恣意揮霍,逐步走上亡國之路。因此,《阿房宮賦》以諷喻手法,極盡比喻和夸張,啟示執(zhí)政者要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侈,順應民心、珍惜民力。因為驕奢淫逸,必然搜刮民脂民膏?,F代經濟理論認為,公權力、公共機關是不創(chuàng)造財富的,其收入和消耗只能由納稅人承擔和老百姓付費。執(zhí)政者揮霍越多,老百姓負擔越重。一旦老百姓不堪其負,忍無可忍,就會揭竿而起,執(zhí)政者就會喪失民心,國家就會風雨飄搖。因為驕奢淫逸,必然加劇貧富分化。即如法國啟蒙學者孟德斯鳩所言:"奢侈與財富不均永遠成正比。一個國家里,財富分配如果均勻,就不會有奢侈。"驕奢淫逸與生活貧困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些人驕奢淫逸,另一些人肯定是生計無著、艱難度日。這不僅損害社會公平正義,而且加劇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裂痕,造成社會動蕩和不穩(wěn)定。因為驕奢淫逸,必然敗壞社會風氣。"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執(zhí)政者對于社會風氣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如果驕奢淫逸,就會使社會物欲橫流,民德趨薄,敗壞風氣;如果節(jié)儉樸素,社會風氣就會淳樸清正,民心就會平和順暢,國家就會長治久安。長治久安,這不正是執(zhí)政者夢寐以求的目標嗎?!杜牧作《阿房宮賦》,執(zhí)政者鑒之鑒之。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八
3、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教學安排】3—4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歷史是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币粋€朝代的興和衰,總是有其規(guī)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視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歷代“治亂興亡之道”、“古人之長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娺@是一篇諷時刺世之作。文中對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杜牧企冀統(tǒng)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這篇《阿房宮賦》就是他匡世濟國的思想的體現。
二文體介紹: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和散文的一種文體,到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裁,講究鋪敘夸張渲染,講究詞藻,還講究音韻對仗等。
三學生自學:
1要求學生不看課文注解,通讀全文,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后對照注解再讀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標出(1)、(2)……序號。
(讓學生通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并且有層次地運用已有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借助課本注解、字典進行自學。教師在巡視中發(fā)現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對性、集中性和實際性。)。
2板書補充,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1)注音:
驪(li)山不霽(ji)何虹妃嬪(pin)媵(ying)嬙(qiang)。
輦(nian)來于秦盡態(tài)極妍(yan)鼎鐺(cheng)玉石。
管弦嘔(ou)啞(ya)。
(2)注解:
不霽何虹:雨(霧)過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到,去。
齊楚之精英:精華。
秦愛紛奢:多。
可憐焦土:可嘆。
(“可憐身上衣正單”——值得同情;“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可愛)。
(3)詞類活用:
輦來于秦:名——》狀。
朝歌夜弦:名——》狀;名——》動。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動——》名。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名——》動。
族秦者秦也:名——》動(使動)。
廊腰縵回:名——》狀。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意動。
(4)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在文中的運用。
例如:明星影熒熒,開妝鏡也。
戌卒叫,函谷舉。
(5)完成“思考與練習”四、五。
3翻譯全文(口頭練習)。
四深入理解:
1文章開頭幾個字的用意是什么?
點明阿房宮出現的時代背景。因為下文中的妃嬪、珍寶均來自六國,秦始皇的的紛奢驕橫,也是因為他滅了六國之后,自以為功高千古,隨心所欲造成的,所以這點明時代背景的12個字,是這篇賦的總綱。
2這篇賦的寫作思路:
宮殿的宏偉壯麗(宮中的歌舞之盛)——》宮人宮藏之多(秦人的驕奢)——》驕奢導致滅亡,阿房宮被燒毀——》分析原因,抒發(fā)感慨。
(1)是秦始皇驕奢的見證。
(2)是封建獨裁的象征。
(3)是秦王朝滅亡的標志。
所以,選取這一形象,用來論秦很是貼切。由于寶歷年間正大建宮室,以阿房宮來論今很恰當。而要把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變?yōu)樯⑽闹械乃囆g形象,就要充分從多個角度對這一形象加以描繪,作者在塑造形象時,充分發(fā)揮了“賦”的特點。
4試舉例分別說明“賦”體的特點:
(1)潑墨如云,鋪張蹈厲。
(2)鋪敘有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舉例(略)。
(3)妙于用語,珠圓玉潤。
形式雖華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卻給人以強烈印象,并揭示了歷史本質的真實,因而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也能夠深入人心。
5本文的構思是借古諷今,是議論時政,鋪敘描寫是議論的鋪墊,是必備條件;議論是描寫的歸宿,是必然之結果。本文因宮而起,緣宮而發(fā)。越是寫得壯觀繁華,后面的議論越是扎實可信。唯其描寫筆墨之淋漓、酣暢,議論文字才顯恣肆汪洋。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以昔借以諷今,企冀唐統(tǒng)治者更弦易轍,作者到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寫作本意。
6比較《過秦論》的寫作手法及思想內容:
(1)均先鋪敘,后議論;
(2)均借古鑒今:《過秦論》喻漢朝皇帝,《阿》喻唐朝統(tǒng)治者;
(4)《阿》用的是“賦”的形式,《過》也具有濃厚的“賦”的色彩。
五、板書設計:
寫作思路:
宮殿——》宮人宮藏——》驕奢而亡——》不愛其人。
“賦”體特點:
(1)潑墨如云鋪張揚厲。
(2)鋪敘有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
(3)妙于用語珠圓玉潤。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九
六國的君主滅亡了,全國(為秦所)統(tǒng)一;蜀地的山(樹木被砍盡,)光禿禿的,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面積廣大,)覆壓著三百多里地面,(宮殿高聳,)把天日都隔離了。它從驪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轉彎,一直走向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宮墻里邊。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如綢帶般縈回,牙齒般排列的飛檐像鳥嘴向高處啄著。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低傾斜而建筑,(低處的屋角)鉤住(高處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盤結交錯,曲折回旋,(遠觀鳥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沒有起云,為什么有龍?原來是一座長橋躺在水波上。不是雨過天晴,為什么出虹?原來是天橋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上由于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雨凄涼。一天里邊,一座宮殿中間,氣候卻不一樣。
六國的宮妃和王子王孫。辭別六國的宮樓,走下六國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上歌唱,晚上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這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渭水漲起一層油膩,這是宮妃們拋棄了的胭脂水;煙靄斜斜上升,云霧橫繞空際,這是宮中在焚燒椒、蘭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響,這是宮車駛過去了;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膚,每一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加。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
燕趙收藏的金玉,韓魏營謀的珍寶,齊楚的精華物資,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從他們的人民那里掠奪來,堆疊得像山一樣。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邊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接連不斷,秦人看起來,也并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秦皇如此奢侈浪費,)致使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項羽放一把火,可惜(華麗的阿房宮)化為了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族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蓢@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就順次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王朝滅亡得太迅速)秦人還沒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十
1.認識封建統(tǒng)治者荒淫奢侈、魚肉百姓的罪惡,理解秦王朝自取滅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識記和理解“畢、兀、構、縵、霽、杳、邐迤、紛奢、負、庾、舉、族、念、哀”等文言詞語,了解文中詞語活用的現象和文言句式。
4.背誦課文,歸納“焉、而、夫”等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能力目標。
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十一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
4.理解并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并背誦全文。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毀,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只剩下夯工和臺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
二、解題。
1.文體。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夸張;結尾多發(fā)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于文賦。
2.背景。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警告,希望唐朝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范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睂懥税⒎繉m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tǒng)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余里。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寫規(guī)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重點詞:
鉤心斗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復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云、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huán)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guī)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復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guī)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名——歷?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云: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自讀三、四段。
1.重點詞:
(1)秦愛紛奢:豪華。
(2)直欄橫檻:欄桿。
(3)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動。變成焦土。
(4)族:滅族。
(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動——意動,以……為鑒。
2.段落大意:
第3段:寫秦始皇的荒淫導致秦國滅亡。
第4段:總結歷史教訓,希望當世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
3.總結:
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陳,轉入對秦之歷史教訓的議論,并領起后文一嘆再嘆的筆調。使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最后寫民眾的反抗,迅猛異常,摧枯拉朽。
第4段諷勸后人引以為戒,是前一段的擴展。作者連續(xù)慨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轍。
三、借古諷今。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借回領歷史來向當地統(tǒng)治者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提醒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最終落得亡秦的下場。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3、4段。
2.完成練習二、三、四。
附:設計。
杜牧。
一、解題:
1.賦。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鋪陳。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十二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zhí)攸c。
2.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諷喻的目的。
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兩課時
預習學案
1.了解與寫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詩人。為別于杜甫,后人稱之“小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以別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別墅在樊川(長安縣),故名)。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來大興土木,廣征聲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宮為題,借古諷今,意在諷喻皇帝借鑒秦亡的歷史教訓,否則將重蹈其覆轍。
2、了解文體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詳細地敘述)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fā)一點議論,以寄托諷諭之意。
二、賞析學案
回答提示:第一段:極力描寫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第二段:極力描寫阿房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宮這樣的建筑、生活說明秦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因而殘酷剝削、橫征暴斂——導致滅亡,就以意在借古諷今,并為下文的議論做好了鋪墊。
2、為議論的兩段概括主旨,注意體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導致滅亡(不恤民力導致滅亡)。
第四段:諷喻唐統(tǒng)治者要愛護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轍。
3、課文末出現了四個“后人”,都分別說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后人”暗指唐統(tǒng)治者。
其余第一個“后人”指秦以后的統(tǒng)治者;
第二個暗指唐統(tǒng)治者(敬宗李湛);
第三個暗指敬宗以后的統(tǒng)治者;
第四個暗指唐統(tǒng)治者(敬宗之類)。
4、文末一段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根據是什么?請從文中找出來(二條)。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其二: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
倚疊如山。
5、本文借古諷今,你還學過這樣的文章嗎?舉例說說。 回答提示:《六國論》以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以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應為遼和西夏積威之所劫而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
6、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guī)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旨在說明秦統(tǒng)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笨梢姡恼虑懊嫠M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7、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潑墨寫意,粗筆勾勒?!案矇喝儆嗬铩?,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jié)中,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tài)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jié)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tài)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十三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
4.理解并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并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毀,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只剩下夯工和臺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二、解題。
1.文體。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夸張;結尾多發(fā)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于文賦。
2.背景。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警告,希望唐朝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tǒng)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余里。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寫規(guī)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重點詞:
鉤心斗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復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云、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huán)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guī)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復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guī)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名——歷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云: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自讀三、四段。
1.重點詞:
(1)秦愛紛奢:豪華。
(2)直欄橫檻:欄桿。
(3)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動。變成焦土。
(4)族:滅族。
(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動——意動,以……為鑒。
2.段落大意:
第3段:寫秦始皇的荒淫導致秦國滅亡。
第4段:總結歷史教訓,希望當世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
3.總結:
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陳,轉入對秦之歷史教訓的議論,并領起后文一嘆再嘆的筆調。使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最后寫民眾的反抗,迅猛異常,摧枯拉朽。
第4段諷勸后人引以為戒,是前一段的擴展。作者連續(xù)慨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轍。
三、借古諷今。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借回領歷史來向當地統(tǒng)治者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提醒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最終落得亡秦的下場。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3、4段。
2.完成練習二、三、四。
讀后感阿房宮賦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難點、重點解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問題,可參見自讀提示?!栋⒎繉m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碧凭醋诶钫渴鶜q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guī)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guī)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tǒng)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guī)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tǒng)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余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后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余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官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后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后人”是全文主旨。聯(lián)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歷(唐敬宗的年號――5;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后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
(四)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guī)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tǒng)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豆盼挠^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笨梢?,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jié)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tài)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jié)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tài)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4][5][6]。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00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