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唐詩宋詞首完整版 唐詩的心得體會(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1 10:44:13
最新唐詩宋詞首完整版 唐詩的心得體會(通用8篇)
時間:2023-12-01 10:44:13     小編:文鋒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一

唐詩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之作,它們深刻反映了唐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不同的唐詩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蘊,讀詩不僅僅是欣賞文學作品,更是一種心靈的領悟。下面,本人將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講述,以期對唐詩的心得和體會能夠更加深刻。

首先,唐詩重視文化,表現深邃。唐詩中有很多成語、諺語、俗語等,這些語言符號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思想,不斷引導著讀者去思考人生。比如,李白的《行路難》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人生道路上的艱辛,無論是成功還是寂寞,生命都不斷向前。這樣的詩歌的含義非常深遠,讓讀者感受到人生深奧的真諦和禮敬文化的情懷。

其次,唐詩汲取大自然的靈感,表現出唯美情懷。唯美主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特征,唐詩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贊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他用一個自然的形象來展現情感,比如草萋萋,野火疑神仙,這些詩歌以鮮明的色彩、婉約的語言、嚴謹的抒情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環(huán)境,留下震撼人心的深刻印象。

再次,唐詩內容廣泛,包容性強。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包容性強,唐詩也不例外。唐代詩人真正體現了與生俱來的通情達理和善待他人的美德,反映了一個兼容并包的心態(tài)。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部詩史,它描述了中國歷史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這段愛情故事跨越了不同的階層和文化,反映了人類的情感世界的平等和共同的特性。

第四,唐詩表現文學的懷舊復古的文化特征,表現深刻。懷舊復古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唐詩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老時代文化的向往,表達出文藝家的復古嗜好。王之渙《登高》(行千里路,不如閱讀古人提倡享受現在的生活)表達出了作者對文化的熱愛和復古的激情。這種表達方式喚起了讀者對古代文化繁榮豐富的深刻感受。

最后,唐詩教人處事的智慧,富有啟發(fā)性。唐詩家的詩歌,尤其是唐朝名人聚集的盛世,他們筆下的人物思想深邃,言行處世頗有智慧。蘇東坡的《赤壁》中的“臨江仙尉鼓吹霍去也,定勝云中,一籌莫展”的故事將赤壁之戰(zhàn)深入人心??傮w來說,唐詩豐富多彩,篇幅宏大,思想深刻,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綜上所述,對于唐詩的心得與體會,不僅需要欣賞其文學的藝術價值,更需要領悟這些唐詩中所蘊含的深深思想。唐詩教人以文學之姿,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改變現實未來的生活,揚起對文化的旗幟。正如唐詩家所述“但使愿心似汝等,更無憂惱煩惱中”。在唐詩作者的悠久歷程中,我們發(fā)現了許多以前我們忽略了的價值,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唐詩中的智慧、藝術、哲學和生活之美。唐詩的獨特魅力將一直伴隨著我們,讓我們的生活不斷得到啟迪。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二

唐詩是文學藝術百花園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光彩奪目,搖曳多姿,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叩開唐詩的大門,你會聆聽到楓橋的鐘聲,欣賞到大漠的孤煙。

我從小就與唐詩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我牙牙學語開始,姑姑就會時不時地教我讀唐詩?!谤Z,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駱賓王的這首《詠鵝》是我學會的第一首唐詩。據姑姑介紹:這首詩是唐初四杰之一的駱賓王七歲時所寫的一首詩。那時我也不知道唐初四杰是什么,只是無端地覺得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清新歡快。這首詩理解起來也不難,一只鵝彎曲著脖子朝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輕浮于綠水之上,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澈的水波。我仿佛看見一只活潑可愛的白鵝展現在我面前,朝著我不停地鵝鵝叫,好像在說:“客人來了!客人來了!”

再后來,我又懂得了給詩歌分類。什么田園詩,邊塞戰(zhàn)爭詩,思鄉(xiāng)詩等等。格式上又有五言詩、七言絕句,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詩讓我感受到了潺潺的溪水與明媚的陽光,唐詩伴隨著我慢慢長大,他也是我的第二個啟蒙老師!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三

唐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藝術表達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吸引了無數讀者。我對唐詩詞的賞析與閱讀是從小開始的,通過學習與欣賞,我深深感受到了唐詩詞所散發(fā)出的美與智慧,為人生增添了許多的韻味。

首先,唐詩詞給我?guī)砹藢ψ匀坏母形?。唐詩詞中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和變幻多樣的氣象,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與思考,詩人們抒發(fā)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比如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余》:“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痹娭幸郧镆沟募澎o和地表倏然升起的瑞光作為描寫對象,將詩境描繪得極其真實而動人。這讓我深刻認識到自然界的美妙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其次,唐詩詞讓我感受到了豐富的情感內涵。唐代詩詞以率性豪放、深情厚意為主要特點,描寫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展現了人生的喜悲離合。例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詩中以作者屋舍被秋風摧毀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失意和憂傷。這些情感起伏,使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境況中,感同身受,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再次,唐詩詞啟發(fā)了我對人生道理的思考。唐詩詞總結了人生百態(tài),傳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金庸如《登高雜詩》中的“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边@四句簡練的詩句,道出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對我有著重要的啟示,讓我明白人生無常,要珍惜眼前,做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最后,唐詩詞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作靈感。通過閱讀唐詩詞,我對言語表達的技巧與藝術得到了提高,學會了用簡練而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掌握了一些修辭手法,如借景抒懷、寫景抒情等。這些都為我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和借鑒。

總之,唐詩詞是中華文化瑰寶,也是一扇認識世界和自我內心的窗戶。通過閱讀與欣賞,我領略了唐詩詞之美,也感悟到其中的智慧和道理。同時,我也從中汲取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提高了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與審美能力。唐詩詞是一座瑰麗的文學殿堂,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心靈驛站,感受到前人的智慧與生命的力量。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四

唐代:李商隱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

獨臥不眠,更覺靜夜漫漫長長。

巫山神女艷遇楚王,原是夢幻;

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獨處無郎。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風波摧殘;

我是鈴芳桂葉,卻無月露香。

雖然深知沉溺相思,無益健康;

我卻癡情到底,落個終身清狂。

神女:即宋玉《神女賦》中的巫山神女。

小姑句:古樂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p>

風波句:意謂菱枝雖是弱質,卻不相信會任憑風波欺負。

直道兩句:意謂即使相思全無好處,但這種惆悵之心,也好算是癡情了。直道:即使,就說。了:完全。清狂:舊注謂不狂之狂,猶今所謂癡情。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詩中人作為女子解,那么,還是作癡情解較切。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這首七律無題,內容是抒寫青年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相思無望的苦悶,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獨白就構成了詩的主體。她的身世遭遇和愛情生活中某些具體情事就是通過追思回憶或隱或顯地表現出來的。

這首詩側重于抒寫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寫法非常概括。一開頭就撇開具體情事,從女主人公所處的環(huán)境氛圍寫起。層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籠罩著一片深夜的靜寂。獨處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輾轉不眠,倍感靜夜的漫長。這里盡管沒有一筆正面抒寫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態(tài),但透過這靜寂孤清的環(huán)境氣氛,讀者幾乎可以觸摸到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感覺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彌漫著一層無名的幽怨。

頷聯(lián)進而寫女主人公對自己愛情遇合的回顧。上句用巫山神女夢遇楚王事,下句用樂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意思是說,追思往事,在愛情上盡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樣,有過自己的幻想與追求,但到頭來不過是做了一場幻夢而已;直到現在,還正像清溪小姑那樣,獨處無郎,終身無托。這一聯(lián)雖然用了兩個典故,卻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有用典的痕跡,真正達到了驅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別是它雖然寫得非常概括,卻并不抽象,因為這兩個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話傳說本身就能引起讀者的豐富想象與聯(lián)想。兩句中的“原”字、“本”字,頗見用意。前者暗示她在愛情上不僅有過追求,而且也曾有過短暫的遇合,但終究成了一場幻夢,所以說“原是夢”;后者則似乎暗示:盡管迄今仍然獨居無郎,無所依托,但人們則對她頗有議論,所以說“本無郎”,其中似含有某種自我辯解的意味。不過,上面所說的這兩層意思,都寫得隱約不露,不細心揣摩體味是不容易發(fā)現的。

頸聯(lián)從不幸的愛情經歷轉到不幸的身世遭遇。這一聯(lián)用了兩個比喻:說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卻偏遭風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這一聯(lián)含意比較隱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惡勢力的摧殘,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與幫助?!安恍拧?,是明知菱枝為弱質而偏加摧折,見“風波”之橫暴;“誰教”,是本可滋潤桂葉而竟不如此,見“月露”之無情。措辭婉轉,而意極沉痛。

愛情遇合既同夢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沒有放棄愛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奔幢阆嗨既粺o益,也不妨抱癡情而惆悵終身。在近乎幻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銘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來,以愛情、艷情為題材的詩歌逐漸增多。這類作品在共同特點是敘事的成份比較多,情節(jié)性比較強,人物、場景的描繪相當細致。李商隱的愛情詩卻以抒情為主體,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她(他)們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而為了加強抒情的形象性、生動性,又往往要在詩中織入某些情節(jié)的片斷,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敘事成分。這就使詩的內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體制與豐富的內容之間的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強詩句之間的跳躍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聯(lián)想等多種手法來加強詩的暗示性。這是他的愛情詩意脈不很明顯、比較難讀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也正因為這樣,他的愛情詩往往具有蘊藉含蓄、意境深遠、寫情細膩的特點和優(yōu)點,經得起反復咀嚼與玩索。

無題詩究竟有沒有寄托,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離開詩歌藝術形象的整體,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語,附會現實生活的某些具體人事,進行索隱猜謎式的解釋,是完全違反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像馮浩那樣,將《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中的“垂楊岸”解為“寓柳姓”(指詩人的幕主柳仲郢),將“西南”解為“蜀地”,從而把這首詩和《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說成是詩人“將赴東川,往別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鑿附會的典型。但這并不妨礙讀者從詩歌形象的整體出發(fā),聯(lián)系詩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區(qū)別不同情況,對其中的某些無題詩作這方面的探討。這首著重寫女主人公如夢似幻,無所依托,橫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筆意空靈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滲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讀者不難從“神女”一聯(lián)中體味出詩人在回顧往事時深慨輾轉相依、終歸空無的無限悵惘?!帮L波”一聯(lián),如單純寫女子遭際,顯得不著邊際;而從比興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會。作者地位寒微,“內無強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黨勢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風波摧折,桂葉無月露滋潤致慨。他在一首托宮怨以寄慨的《深宮》詩中說:“狂飚不惜蘿陰薄,清露偏知桂葉濃”,取譬與“風波”二句相似(不過“清露”句與“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證“風波”二句確有寄托。何焯說這首無題“直露(自傷不遇)本意”,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不論這首無題詩有無寄托,它首先是成功的愛情詩。即使讀者完全把它作為愛情詩來讀,也并不減低其藝術價值。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五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占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烽火:這里借指戰(zhàn)爭。

連三月:是說戰(zhàn)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一個春天過去了。

連:連續(xù)。

三:泛指多數。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fā)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fā)。

搔:抓,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渾:簡直。

欲:將要;就要。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發(fā)的一種針形首飾。古代男子束發(fā),所以用簪。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zhàn)亂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fā)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zhàn)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第一聲)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于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fā)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的一、二兩聯(lián),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lián)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zhèn)涠挥坞x,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贝苏擃H為妥帖?!凹視秩f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1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后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洞和穼懹诖文耆?。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lián)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皣啤睂Α俺谴骸保瑑梢庀喾?,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lián)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于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么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這首詩的特點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發(fā)內心愁苦的感情?!洞和烽_篇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河山依舊。雖江山未改,但景象大異。詩中的“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這些都是寫景,情寓景中,抒發(fā)詩人痛苦悲傷的感情。后4句直抒感情,“家書”是針對上句的“恨別”,有了離別才有思鄉(xiāng)的家書;“烽火”照應前句中的“感時”。感傷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戰(zhàn)火。最后兩句以詩人望后的情態(tài)作結,把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推向極點。詩人愁得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說明頭發(fā)都快掉光了,詩人的愁苦都緣于“國破”和“恨別”。全詩借眼前的景物抒發(fā)內心愁苦的感情。

用詞自然;表現力極強。詩人激越與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現在遣詞用語上。作者把重要的詞語都寫在每句的前面:“國破”、“城春”、“感時”、“恨別”、“烽火”、“家書”、“白頭”,而這一切思緒皆從“國破”而來?!洞和吠ㄟ^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fā)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寫春望之景,詩的前四句,寫春望所見,作者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盡春城敗象。后四句主要抒發(fā)春望之情,寫心念親人的境況?!凹視秩f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首聯(lián)主要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第二聯(lián)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為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五六句分別寫國憂、家愁。這兩句深層寫春日所感。尾聯(lián)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思?!巴笔秦灤┤木€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tài)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fā)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層面來看:詩高度概括,形象生動的反映社會生活,常用比興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擬、聯(lián)想、對比等手法,將所要表達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鮮明生動的畫面。詩歌形象除鮮明生動外,還往往具有象征意蘊和夸張圖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張手法,寓意高遠,發(fā)人深思。詩歌抒情言志,具有強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達詩人的典型感受。詩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啟示力的藝術,而詩歌的想象通常表現為聯(lián)想、類比、幻想等方式??梢哉f沒有想象就沒有詩。特別要注意一些具有現代派的象征詩,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詩的結構。詩的結構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邏輯,具有跳躍性。因而詩人特意建構“空白”——藝術的跳躍與省略。中國古代文論稱之為“間空”。田間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中國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長。/大風沙里,/一個義勇軍。/騎馬走過他的家鄉(xiāng)。/他回來:/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詩人省略了奮勇抗戰(zhàn)的場景,但那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都洋溢在字里行間。因為開頭時代氣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詩眼,使讀者得以有根有據地用想象補充戰(zhàn)斗場面。詩跳躍與省略,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造成“空間”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力。

4、詩的語言。精煉、富有韻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復等手法,注意語言的聲調、押韻和節(jié)奏構成音樂美。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六

唐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它凝聚了一代代詩人的智慧和感悟,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藝術享受。作為讀者,我深深地被唐詩詞所打動,沉浸其中,從而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唐詩詞給了我一種美的享受。唐詩詞以其獨特的韻律抒發(fā)了文人墨客們對自然景色、愛情、友情等各種情感的體驗和表達。這些詩詞形象鮮明,細膩入微,語言流暢,如行云流水。例如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边@兩句描寫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夜晚,讓人們仿佛親眼目睹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詩詞之美,讓我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其次,唐詩詞給了我一種思想的啟迪。唐代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繁榮而自由的時代,因此唐詩詞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呈現出了強烈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性。有的唐詩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和思考,有的唐詩表達了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和思考。例如杜甫的《綠肥紅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兩句傳達出杜甫在亂世中所抱持的深深的憂國憂民之情,反映了他對亂世的思考和對社會現象的反思。這樣的詩詞讓我不僅可以欣賞到詩人的才華,更能引發(fā)我對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的思考。

再次,唐詩詞給了我一種人文情懷。唐代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各種人物形象,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人生和人情。他們的筆觸細膩入微,生動傳神。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妾招商旅,不廢甲兵?!边@些詩句表達了白居易對平凡百姓的關心和對社會問題的批判。這樣的詩詞讓我對人性和人情產生了更深的思考,促使我更加關注和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互動。

最后,唐詩詞給了我一種審美的提升。作為藝術的杰作,唐詩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的韻律優(yōu)美,意境豐富,用字精準,意蘊深遠。例如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暗數歸魂峽,高懸石壁酒。冷月無邊涼,風高陣陣細。”這樣的詩句讓我體會到了詩歌之美,認識到了文字的魅力。通過欣賞和閱讀唐詩詞,我對于優(yōu)美語言的追求和審美意識得到了提升,從而對一切美好事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體驗。

總的來說,唐詩詞給了我一種美的享受,一種思想的啟迪,一種人文情懷,以及一種審美的提升。正是通過欣賞和閱讀唐詩詞,我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唐詩詞的瑰麗世界永遠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品味。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七

作為一門文學課程的一部分,唐詩課程不僅可以幫助我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還能夠提高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在過去的一學期中,我上了一門關于唐詩的課程,并從中受益匪淺。

第二段:唐詩的魅力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它以其優(yōu)美的語言、深刻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吸引了無數讀者。通過學習唐詩,我對中國古代文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發(fā)現,唐詩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通過優(yōu)美的詞句和細膩的描寫,深入人心的抒發(fā)情感。每一首唐詩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感悟,讓人產生共鳴和思索。

第三段: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唐詩的語言表達是其獨特之處之一。每一句詩都經過精心構思和修飾,用詞準確而豐富。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分析唐詩中的句式和修辭手法,學習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模仿和創(chuàng)作,我發(fā)現我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更加準確和有力,也能夠更好地傳達自己的意思。

第四段: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

唐詩課程還培養(yǎng)了我對文學鑒賞的能力。通過學習唐詩中的字音格律、韻律和詞義,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深意。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分析唐詩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這使得我對文學的鑒賞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通過與同學們的討論和交流,我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首詩,培養(yǎng)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評論能力。

第五段:對生活的啟示

通過學習唐詩,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對生活的啟示。唐詩中有許多關于愛情、友誼和人生哲理的詩歌,它們向我展示了古人對于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這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唐詩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提高了我的學術水平,更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體悟。

結尾:

通過參加唐詩課程,我發(fā)現了唐詩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并且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啟示。唐詩的學習對于我來說是一次獨特而難忘的經歷,它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扇通向古代文學世界的窗戶,讓我更加熱愛文學,也更加熱愛生活。

唐詩宋詞首完整版篇八

【唐】李群玉

層波隔夢渚,一望青楓林。有鳥在其間,達曉自悲吟。

是時月黑天,四野煙雨深。如聞生離哭,其聲痛人心。

悄悄夜正長,空山響哀音。遠客不可聽,坐愁華發(fā)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聲猶至今。

【唐】貫休

何如上下皆清氣。大道冥冥不知處,那堪頓得羲和轡。義不義兮仁不仁,擬學長生更容易。負心為壚復為火,緣木求魚應且止。君不見燒金煉石古帝王,鬼火熒熒白楊里。

君不見道傍廢井生古木,本是驕奢貴人屋。幾度美人照影來,素綆銀瓶濯纖玉。云飛雨散今如此,繡闥雕甍作荒谷。沸渭笙歌君莫夸,不應常是西家哭。休說遺編行者幾,至竟終須合天理。敗他成此亦何功,蘇張終作多言鬼。行路難,行路難,不在羊腸里。九有茫茫共堯日,浪死虛生亦非一。清凈玄音竟不聞,花眼酒腸暗如漆?;蚺家蚱灾蛔值堑诠舛H,又不能獻可替否航要津??谧T羲軒與周孔,履行不及屠沽人。行路難,行路難,日暮途遠空悲嘆。君不見道傍樹有寄生枝,青青郁郁同榮衰。無情之物尚如此,為人不及還堪悲。父歸墳兮未朝夕,已分黃金爭田宅。高堂老母頭似霜,心作數支淚常滴。我聞忽如負芒刺,不獨為君空嘆息。古人尺布猶可縫,潯陽義犬令人憶。寄言世上為人子,孝義團圓莫如此。若如此,不遄死兮更何俟。

唐·輿恭

霜隕蘆花淚濕衣,

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

曾典袈裟糴米歸。

簡析:輿恭的這首思念亡母的詩,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詩人回憶:去年五月黃梅時節(jié),家中糧斷,白發(fā)老娘倚門翹首,盼兒歸來,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無長物,只好典當袈裟,糴米回家,奉養(yǎng)老母。當時的境況雖然清苦,但畢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涩F在,母親已經去世,柴扉冷落,已無親人倚門。霜打蘆花,淚濕衣衫,詩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慟。

讀這首詩,令人悲從中來,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動。詩中寫梅雨季節(jié),白頭倚門,典當袈裟,負米歸來等景象,樸素真實,直抒胸臆。句句在敘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寫景,句句蘊至誠。莊子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這是開啟心靈的奧秘,這是感人肺腑的奧秘。這是作詩的真諦,這是做人的真諦。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忘我的感情?!鞍抵袝r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清人倪瑞璿《憶母》中的這兩句詩,總算懂得了母親的心腸,這是對母親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兒女的,領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強烈,報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北扔髡媲校Z出肺腑,所以能真摯感人,流傳千古。

輿恭的《思母》所以格外動人,更因為詩是出家人寫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塵緣和難舍的親情。其實,母愛的崇尚和感戴,與出家宗旨并不相悖。

李白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

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云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閑。

豈惜戰(zhàn)斗死,為君掃兇頑。

精感石沒羽,豈云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簡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千古流傳不衰。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tài),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y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 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 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 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 爾獨哀怨深。

應是母慈重, 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 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 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 鳥中之曾參。

韓愈

非癡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云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云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圣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愿往

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德宗時裴延齡、韋渠牟等用事人爭出其門)

韓愈

有鳥夜飛名訓狐,矜兇挾狡夸自呼。

乘時陰黑止我屋, 聲勢慷慨非常粗。

安然大喚誰畏忌,造作百怪非無須。

聚鬼征妖自朋扇,罷掉栱桷頹墍涂。

慈母抱兒怕入席, 那暇更護雞窠雛。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惡物常勤劬。

縱之豈即遽有害,斗柄行拄西南隅。

誰謂停奸計尤劇, 意欲唐突羲和烏。

侵更歷漏氣彌厲,何由僥幸休須臾。

咨余往射豈得已,候女兩眼張睢盱。

梟驚墮梁蛇走竇, 一夫斬頸群雛枯。

白居易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注釋】:原題注:叟有愛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時,亦嘗如是。故作《燕詩》以諭之矣。

【唐】杜甫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注釋:渠,代詞,他。

杜甫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唐代詩人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棲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亂后回到家鄉(xiāng)時,已田園寥落,物是人非。凄苦憂愁,睹物傷懷,他將憂國憂民之心與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發(fā),寫成感人肺腑的《無家別》。言詞悲切,凄苦哀絕,足以令人慷慨動容,流下千秋之淚。

【唐】陳去疾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唐】鮑溶

擇木無利刃,羨魚無巧綸。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貧。

前者不厭耕,一日不離親。今來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蠶桑能幾許,衣服常著新。

一飯吐尺絲,誰見此殷勤。別君歸耕去,持火燒車輪。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8775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