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后感(優(yōu)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1 04:01:05
論語的讀后感(優(yōu)秀17篇)
時間:2023-12-01 04:01:05     小編:琴心月

讀后感是一個人獨立思考的過程,可以讓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領悟閱讀內容。讀后感需要具備客觀性和客觀性的平衡,既要保持個人的情感和觀點,又要尊重書中的內容和作者的意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論語的讀后感篇一

人生之道。

而心靈之道則凈化了我的思想,讓“仁者不優(yōu),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道理。

每個人固有自己的思想,哪怕一個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分辨是非,做出判斷時,思想?yún)s也能產(chǎn)生分歧。這完全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做到內心強大,是要將輕于身外之物看輕。太在乎得與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鄙夫,意義幾乎與小人同等,就是不上臺面鄙陋的人??鬃诱f,像這樣的小人,他能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著不能得到;而在得到后又恐怕這利益會失去。既然害怕會失去,那么,如此的鄙夫則將不擇手段維護利益,往自己臉上抹這不應該抹的“金”。

這種怨得而患失的人,絕不可能擁有開闊的心胸,決不會有坦然的心境,更不用說擁有真正的勇氣。

說到“心靈之道”當然得談到心態(tài)。

子曾經(jīng)曰過,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我認為是說小人驕傲,是炫耀他外在的成就;而君子之驕,則是驕傲內心的風骨。君子因為有心態(tài)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則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xiàn)得則是故作姿態(tài),在眾人面前搔首弄姿,嘩眾取寵,故作玄虛,實際在人們的心中,他所做的一切沒有任何意義,完全是驕矜傲人的脾氣,因為小人的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多的是一股傲氣,所以他們的氣度上便理所當然少了一份安閑,少了一份修養(yǎng)。

一種平和、安詳?shù)男膽B(tài),不論是對學習,還是對生活,都會有推波助瀾一樣的影響。而此種心態(tài),又是從平時篤定、從容的氣勢可以養(yǎng)成的。

《論語》提倡“坦蕩蕩”的心境。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又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這種心境,就像孔夫子所說,它其實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的,若即若離,只是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而已。但是,就是因為心境與心態(tài)的不同,所以心態(tài)會在心境的誘惑迷離下改變本性,使自己墜入深谷,再不能從萬谷深淵中迭起,縱而使自己誤入歧途。心境是一種動力,實際上是虛幻的,當人在傷心時,產(chǎn)生幻境,使心靈得到一絲安慰。這確實是甜美的,可有的人想入非非,虛度光陰,以為這種心境會成為現(xiàn)態(tài)。不知不覺中,心態(tài)也會尾隨心境而變化,養(yǎng)成惰、軟、幻、怨的性格。

正確的心態(tài)會使我們的生活飽滿充盈,讓我們歡欣,讓我們的生命擁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的輪回,并把這種心態(tài)與歡欣向他人疏導。

回到《論語》的角度,《論語》帶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tài)系的哲理,一個新鮮脫俗的至理傳奇!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不可以僵死的理解《論語》的含義,因為她本來就是一本活的典教,其中的含義是通過人一生的經(jīng)驗總結而來的。

這些古代圣賢的思想,在你的大腦中運轉時,在你的血液里流動時,我們深深地知道,并肯定:你正確的心境與歡欣的心態(tài)就是對古代圣賢的肯定和無限的敬仰!

論語的讀后感篇二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

這段經(jīng)文出自于《論語·憲問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說:“如果君上喜好禮的話,那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p>

這段話講了關于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禮,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條目。禮,分為幾個方面含義:

第一,禮是形而上的一種價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橫渠先生曰:“禮者,理也”,禮是一種永恒不變的道。因為形而上的東西都是極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論語》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彼悦恳环N形而上的價值都必須有落實在世間的載體。

第二,便是禮在世間的具體落實,那就是禮制規(guī)范和禮樂教化,是一套復雜完善的規(guī)范和社會制度。通過對百姓的禮樂教化,讓他們有信仰,有敬畏,遵從禮制,固守已位,以明是非,以別貴賤。故荀子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p>

最后,禮就是平常所用的一些禮節(jié)。禮節(jié),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個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構成一個有序社會的重要元素,故華夏文明自古以來都稱為禮儀之邦。

禮,是華夏文明的根本,華夏文明便是禮樂文明。禮也是構成良好社會的根本,故《禮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一個國家若想治理得好,便要從禮樂著手。故《孝經(jīng)》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禮?!?/p>

民是國家的根本,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云:“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載舟,亦可履舟?!比绻粋€國家君主推崇禮樂的話,百姓便明理盡性,為人處世都奉行禮制,不會僭越?!八仄湮欢小?,百姓會產(chǎn)生一種自治能力,社會便會上下有序,尊卑有別,貴賤有差,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國只要“恭已正南面而已”。

相反,如果君王不以禮樂治天下,那社會便無序,百姓沒有一個衡量是非辯別貴賤的準則,國家便不能治理好。如:大家熟知的法制社會,它就是通過制定強硬的法律制度,從而強制進行管理,它的精神便是“齊一”。從表面看是公平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實際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為法律雖然是平等的,但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有人貴,有人賤;有人智,有人愚。比如一個窮光蛋和富人打官司,窮人沒錢請好的律師,而富人則可以用最好的律師打敗窮人。這就導致了法律被有能力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間。而禮制就不同,它的精神便是別異,從而使社會有條不紊。

“民易使”,就是說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因為百姓能夠明理,有信仰,能夠自治,所以便很好管理。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禮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性。禮是治國的根本,而如今,禮崩樂壞,社會無序。要使華夏文明與儒家文化復興,就須從禮樂著手,制禮作樂,教化百姓。如此,天下便會太平,國家便會有序,社會便大同,百姓便會無訴訟。這就是禮所帶來的社會功效,也是如今復興禮樂的意義所在。

論語的讀后感篇三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說: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墻頭草,然后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著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說的:做事情不能著急,如果太著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wěn)扎穩(wěn)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著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溫習所學的內容,復習了之后,才可以穩(wěn)扎穩(wěn)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溫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溫習,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樣,走著丟著。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么,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復習。

這就是我總結出論語的幾條名言,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論語的讀后感篇四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有一個好主意,該不該馬上實行呢?(聞斯行諸)”孔子說:“有父母兄長在世,應該先問問他們。”冉有也問道:“聞斯行諸?”孔子卻給他肯定的回答:“聞斯行之!”公西華好奇,問孔子為什么給了他倆不一樣的答案,孔子說:“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打氣。子路好勝,我要給他潑點冷水(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論語的讀后感篇五

《論語》這本書中蘊含著許多哲理,關于孝道、治國、時間、學習……而在這眾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為政》篇中關于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边@句話的意思為,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方面的用途?!本?,應該博學多才,無所不施,而不應像器皿那樣狹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精通?!安黄鳌本褪遣⒉怀蔀槟骋粋€定型的人,一個好的***家,不但要是一個演員,還得是一個十分敬業(yè)的演員,演什么像什么,真實生動,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同樣不應只會一件事,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課與體育極不對稱,文化課勉強還能說得過去,而體育完完全全就是來拉分的呀。別人的體育分能將名次提高好幾個,而再看看我的,說多了都是淚呀。還記得初一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我的文化分是年級第三,而一加上體育成績,瞬間就掉到了年級第二十二,現(xiàn)在一想起來,心還在隱隱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體育能力,把體育成績提上去,先不說能不能成為君子,鍛煉自己的.身體也是好的呀。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論語的讀后感篇六

說了這么多,不舉例子就全是空談。所以下面我就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我讀論語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論語》中記載孔子評詩經(jīng),“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如果要問我,讀了《論語》,如何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讀到了什么呢?我覺得,我讀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幾個以說得詳細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的讀后感篇七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說法毫不夸張?!墩撜Z》里充滿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歷經(jīng)歲月滄桑而生命不息。我那里從《論語》十則中選取他講學習的三則,以達“一粒沙中見世界"之功。

礎構建了一個人知識儲存的“硬件"。怎樣記憶?重復是不二法門。所謂重復,便是孔子所談的“溫故而知新"。惟有“溫故竹,方能具備新的基礎知識;惟有“溫故"并輔之以思,方能打通關節(jié)、開啟視野,到達“知新"的效果。

這則講的是學習興趣。事實上,沒有絲毫的興趣可言的話,是全然談不上能夠對所學的資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處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僅僅憑一時的興趣而無深深的理解與體味,同樣是不能理解其中樂趣的真正所在的,對于該學科也難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學者講究一個“正心誠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僅僅以“心"、“意”之正誠為治學根基,我表示懷疑。因為孔子早已經(jīng)深刻地指出學習的深層次動因。創(chuàng)造力與用心性恰恰來源于興趣。由此觀點,我們也能夠想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畸形對于學生身心的摧殘,能夠想見素質教育的緊迫性。

人類社會作為—個整體得以不斷地向前發(fā)展,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學習”——在同時存在的人們之問,知識和技術得到了傳播和發(fā)揚。“學習"是人類生存和前進的本源性的動力之一,所謂學習便就應是從外面的世界獲得原先沒有的知識,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語言的時代,知識流傳的時間和范圍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傳,千百里的道聽途說,使許多消息離它原先的真相越來越遠,最后只留下一個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個古老民族沒有文字信史之前的傳說那樣,一切都變得虛幻縹緲,不可捉摸。遙遠的歷史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之下,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現(xiàn)使一切都改變了。文字寫在竹簡上,刻在石頭上,又從竹簡上被抄到紙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盤上。

道理是樸素而永恒的,絕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發(fā)生本質上的遷移;我們學習的道理以及學習的實踐,也絕不就應有任何時間期限。

論語的讀后感篇八

趁著寒假的閑暇時間,仔細的誦讀了這一本薄薄的小書——《論語》。孔子提倡師生之間應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fā),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它是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它是我國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

啟發(fā)式教育,現(xiàn)在的老師都不陌生。孔子的啟發(fā)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欲教好,因材施??鬃舆€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自己會學習。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處世為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嘲諷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因為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讓人覺醒與自強?!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一個人,且彼此間要留一點分寸。

交友:"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并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純凈與清徹。

論語的讀后感篇九

今天學習了《論語十二章》,我認為論語對我們有著很大的影響。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傳不習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要勤復習,外國的科學家們做過實驗,“遺忘曲線”反映了人當學習了一個知識后,前第一、二天遺忘的最快,到最后就只能記住不到四分之一的知識。復習就是不斷地,反復地鞏固知識,使你加強對知識的記憶??鬃拥脑?,也就是古人的話,都對我們很有益。這些就是學習方法。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币粋€國家軍隊的主帥可以沒有,但人萬萬不可以沒有志向。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向,他的人生將是彷徨與迷茫的,他就像在黑暗中,沒有指南針,只能像只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撞。沒有志向,你整個人就是一副空殼。

短短幾句話,卻能給予我們很多道理,這就是論語的魅力所在。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

“閱讀經(jīng)典誦讀本,品中華民族的文化,從中改善自己?!边@是我在讀完《論語》的前三章后總結來的?!墩撜Z》同《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9本書被列為國學經(jīng)典誦讀本。

在《論語》的前三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與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一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边@句話的意思是: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無違(不違背)。”一天,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說‘不違背’?!狈t問:“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在世時,要以禮服侍;父母去世后,要按禮節(jié)安葬和祭祀他們。

說到這,我想起一個故事,《黃香溫席》許多人都聽說過吧!故事講:黃香的母親去世后,他與父親相依為命。冬天的時候,黃香讀完書便悄悄地躺在床上,當自己身體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后,再叫父親來睡覺。夏天的時候,由于黃香家住矮房蚊蟲多,黃香讀完書后,便拿著扇子先把房子里的蚊蟲扇跑,再把床鋪扇涼,然后扇著扇子讓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入睡。黃香是一個多么孝順的好孩子啊。

也有些人相反。以前有個人的父母有許多房子,他有一個妹妹,他想得到大房子,就在父親去世后把母親接到自己家住,他表面上說自己是醫(yī)生,把母親接到家里看病方便,其實心里想:一是為他在單位分到大房子,母親是家庭成員,分房子時可以加分;二是等母親死后,子女分割遺產(chǎn)時,他因為贍養(yǎng)了母親,可以分得多一些。當他得到大房子后,就把母親鎖在一間6平方米的房間里,直到餓死。這個人心眼真惡毒,我們不能學他??!

在《論語》這本書里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多讀讀這種書,因為我們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可憎?!爆F(xiàn)代文人林語堂則認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讀書必須出于完全自動。”因此,每個人對讀書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借此機會,就我個人的一點讀書心得,向大家作個簡單匯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演講的題目是《讀書、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觸,現(xiàn)在的社會,面臨著競爭、就業(yè)、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焦慮、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樣始終圍繞在現(xiàn)代人的身邊。如何在這個全面加速度的社會里,合理釋放壓力,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我認為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可以讓自己浮燥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地放松。古人云:開卷有益。英國學者科利爾曾說:書籍,在青年時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娛樂。這句話,可以說將書籍的兩重身份說的十分透徹,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果實,每一本好書都是我們良師益友,它不但可以給人以愉悅,還能給人以啟發(fā),讓人受益良多。因此,我們應該把讀書當作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的《論語心得》就是這樣一個良師益友。對于《論語》,學生時代曾學習過一些,特別是對一些經(jīng)典章句也曾背誦過,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yún)s很膚淺。作者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用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通過讀《論語心得》,不僅讓我重溫了那些經(jīng)典語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影響,更對如何運用《論語》面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說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讀者怎樣才能過上自己所需要的快樂的生活。

時下,很流行測算幸福指數(shù)(或快樂指數(shù))。所謂幸福指數(shù)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shù)。從《論語心得》我們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心體驗,是一種感悟。你幸福,你快樂嗎?誰都覺得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梢J真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對快樂的理解卻各有不同。有的人認為升了職,做生意賺了錢,買了房,買了車,就快樂了;有的人則認為這世界變化太快,生活節(jié)奏,整天忙于生計,沒有時間享受快樂,認為只有今后賺了錢或達到某一個成功的目標后,自然就會很快樂了。這些理解,就是認為只有那些有錢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鞓返腵。但據(jù)有關方面調查,財富和幸福沒有太大關系,經(jīng)濟更為發(fā)達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總結到: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睿腋?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因此,一個富翁不一定就會比一個擦皮鞋的幸福指數(shù)高??赡苡行┤藭f,如今天天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讀書呢?想想,似乎確實這樣,但人們都在忙些什么?沒時間讀書,卻有時間喝酒、打麻將,其實,忙只是個借口而已。我們對讀書的理解,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因此,于丹教授說: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工作,也應該是快樂的。談起工作,可能大家總是會感覺有許多的壓力與煩惱。那么,我們該如何在工作中尋找到快樂的支點呢?《論語心得》告訴我們:并不是一個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yè),并不在于他給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標,而在于他內心是否有一種能夠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在每天默無聞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一點一滴的盡自己所能,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可能他們所做的事并不轟轟烈烈,但大家卻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生活的滿足,實際上他們是最快樂的。快樂工作并不難。有些人心隨所愿,從事自己為之熱愛的工作,有些人可能為了生計和生存,從事一些和自己所愛偏離的工作。無論所從事的是什么樣的工作,它都是我們每一天應該去做的事情,有時我們無法選擇工作,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對這項工作的態(tài)度。只要懷著一顆熱情的心對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你就會發(fā)現(xiàn)工作會帶給你成就感以及這種感覺帶給你的快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于丹把《論語》所帶給我們的感悟闡釋的淋漓盡致,從中,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更了解了怎樣做一個智慧的快樂人。讓我們在工作之余,拿起書籍,在淡淡的墨香中,尋找快樂吧!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二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這樣的書,肯定含有有無限的智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弟子言行的書。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童,是我國首個語錄體散文。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引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墩撜Z》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化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售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辨,侃侃而談;或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讓我獲益良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一句的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這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古魯?shù)娜焕蠋煛?,他的三位老師一位是乞丐,一位是狗,一位是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老師,媽媽教會我要出眾,弟弟教會我要寬容,我的好朋友教會我要真誠。這說明了老師無處不在世界萬物皆為我?guī)?,只要你誠心學習,在哪都能找到老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我也深有體會,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愛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鬃邮侨f世師表,但他的學問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也是靠自己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提高,豐富自己的知識,對文化的認識才得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成果,這里告訴了我們要不斷去學習,要去追尋,探索知識。

我現(xiàn)在正值學生時代,不能偷懶,要努力學習,因為我不是“生而知之者?!?/p>

《論語》中富有無限智慧,就連商業(yè)大亨馬云也說過:《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復看,不斷看,受益最多的書。這書也將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三

孔子雖然已經(jīng)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yǎng)的人。現(xiàn)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zhèn)淙烁窀呱械娜恕?/p>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jīng)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shù)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笨鬃咏虒覀儯斦x和財富發(fā)生沖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shù)氖侄蝸慝@取?,F(xiàn)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污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后,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圣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xù)才有了文化紐帶?!墩撜Z》這本書的語句已經(jīng)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四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于丹對《論語》從七個方面進行了拆講與分析。先我就從作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我覺得教師很學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后,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們作為一名技校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扎實的學習功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的教育學生,而且要對我們自己的學生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心的肯定我們的學生。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學中也許已經(jīng)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么處理的?我在教學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讓你來干?,F(xiàn)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字。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師”這個名詞的結果。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對象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愛我的學生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爭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币虼宋覀冊谂c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p>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p>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tài)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yōu)槿说母荆鋈说臉藴?。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五

對于《論語》,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曾經(jīng)是強迫自己去讀,因為高中語文老師要求嚴格,不讀的話,上課叫起來很尷尬。那時倒不覺得怎么,但是在老師的強迫下,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別人的翻譯了。現(xiàn)在對于這些古典書籍不那么恐懼了,甚至還覺得有點親切感。

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下飆升,一時網(wǎng)上議論的沸沸揚揚,一月份我去買這本書,就已經(jīng)重印了七次,看后覺得心里壓抑了好久的東西自己表達不出來,但是書中表達出來了。對于《論語》,書店的書更多的是學者壓人式的講法,而《論語心得》這種親切的講法一下將讀者拉近了,我們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正如書中說,論語不同與勵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誨,而是一幕幕場景,像話劇一樣來看最有意思。

《論語》當中孔子是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形象,和學生探討問題總是和顏悅色,是商量的語氣,盡管孔子比他的學生要大好多歲。想想現(xiàn)在的課堂,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又要看幻燈,又要做筆記,忙的不亦樂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仁是《論語》當中出現(xiàn)很多的一個字眼,但是《論語》當中并沒有給出定義,只有兩句克己復禮為仁和仁者愛人,其他的解釋是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于不同的答案,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對于君子,書中也沒有給出定義,而是將其與小人做了多次對比。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鬃涌偸菍⒋鸢噶艚o學生,現(xiàn)在又把答案留給了我們這些讀者。

我覺得《論語》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給了我們現(xiàn)代人一雙眼睛,一雙看心靈的眼睛,讓我們在這個物化的時代,了解到在我們的內心其實還有一片廣闊的天空。我們的快樂其實來自于這片還未開墾的土地。教我們自己為自己營造一片精神的樂土,讓我們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轉為向內看,完滿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心胸開闊,心境敞亮,心態(tài)坦然的人。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六

《論語》是與《大學》《中庸》《孟子》共同稱為《四書》的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編撰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涉及政治,經(jīng)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方面。簡單的說,《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事的經(jīng)驗,和對弟子的教導。

《論語》乃是統(tǒng)治中國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jīng)典。教給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稱之為“治國之本”而這“治國之本”在今天,仍然可以為我們現(xiàn)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有些人視《論語》為天書。認為《論語》中所提及的真理和思想都是深不可測的。其實不然,真理都是樸素的。論語,其實是很簡單的。孔子是以一種樸素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tài)度,去影響它的弟子。

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說:“孔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所以,《論語》是簡單的。

孔子的人格理想乃“神于天,圣于地?!逼渲械摹疤臁敝傅氖侨说睦硐?。而“地”則指的是現(xiàn)實。我認為這句話形容得很好??鬃影牙硐氡茸鳌疤臁保熏F(xiàn)實比作“地”?!疤臁薄暗亍敝g是有距離的,比喻了理想和現(xiàn)實間是有差距的?!疤臁薄暗亍卑讶藠A在中間。而人不能在天上飛,卻腳踏實地,說明人生活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而且人不能只活在理想中,是與現(xiàn)實分不開的。所以正如于丹教授所說:“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可是有了天,地,人,又應該怎樣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呢?

天,地,人三者的關系處理好,才能成為一個擁有強大力量的完美整體。而處理天,地,人三者關系的方法。即是《論語》中天,地,人之道了。

這樣的道理難道不樸素,不簡單嗎?在我看來,《論語》中教給我們?yōu)槿颂幨碌奶?,地,人之道其實很簡單。用孔子的一句話就能概括,而且這句話僅僅五個字。即“天,地,人合一”。

論語的讀后感篇十七

《論語》的第十九節(jié)〈子張〉篇就不是子曰,而是子張曰、子夏曰、子游曰、曾子曰和子貢曰,也就是收集了孔子的弟子的一些語錄。這些語錄跟孔子的話如出一轍,是孔子思想的一些延伸。

首先是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本褪钦f士在國家遇到危難時獻出生命,遇到利益時首先想到義,祭祀時想的是如何恭敬,居喪時想到如何致哀,這就可以了罷。國家危難時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就像我們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都是仁人志士。見得思義,要得到的時候思考是否符合道義,所謂不拿無義之財。怪不得我有時特別想撿到一包錢,但是伴隨著這種想法的那一剎那,我忍不住要想是誰丟了錢,丟錢的人怎么辦。還來在我的血脈中似乎也隱藏著這句話。祭思敬,祭祀時一定要有敬畏心理。喪思哀,如今有許多人以不講究為名,在親友喪葬期間聚眾喝酒玩樂,呈現(xiàn)出茶話會的景象,真是改革得四不象了。

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怎樣交朋友,子張先問子夏是怎么說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可交的就與他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絕往來?!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劊壕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弊訌堈f,與我所聽到的不同。君子尊重賢德的人而且容納眾人,贊賞好的而同情無能的人。這應該是建設和諧社會最需要的品質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弊酉恼f,每天能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說是好學的了。現(xiàn)如今中國最差的學生恐怕都能做到這一點,而處在工作崗位上的人,特別是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呢?說中國人重視教育,確切地說是重視中小學教育,大學松懈點,工作一段時間后,對學習幾乎就沒有要求了,這就是當今中國學習的功利性。對于建設學習型社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我看也只是口號而已。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弊酉恼f,廣博地學習并且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并且不斷思考問題,仁就在其中了。學而思,不斷地懂得,不斷地積累,就能獲得仁了。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弊酉恼f,各種工匠在他們的作坊里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只有學習才能達到所追求的仁道。我們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時,也要牢牢地記住,讓“百工居肆”的條件下完成工作。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看上去莊重嚴肅,與他接近則溫柔敦厚,聽他說話則嚴厲不茍。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學得好了,有余力了,可以去做官。這是千百年來士的光明大道,我們今天也有很多人記得。而“仕而優(yōu)則學”,就是做官做好了,有了余力就可以學習了,這句話對于當今社會的人來說卻相當陌生,仕而優(yōu),則萬事大吉了,這時候還需要學習嗎?!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得,則哀矜而勿喜?!痹诱f,在上位的人失去了仁道,民心渙散很久了。如果了解到犯罪的真情,要哀憐他而不要表現(xiàn)出高興。在上位的人失去仁道,在歷史上總不斷有這樣的時期,社會積怨在增加,人也很容易失去控制,從而導致犯罪率上升。曾子告訴我們這時候對待罪犯要哀矜而勿喜。

子貢在論語里就為商紂王翻案了,他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也就是說商紂的壞,還有現(xiàn)在說的那么嚴重。是“天下之惡皆歸焉。”是把天下的壞事都歸結到商紂身上了。在歷史的長河中樹立一個壞的典型也不容易,樹立一個反而教材,將天下的惡都歸到他身上,從而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進行教育。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弊迂曊f: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這樣說任何一個人要做壞事,也都像日食和月食一樣,比如今天的官員,總認為自己做的諸多損公肥私的事,別人不知道,豈不知也跟日食和月食一般,大家心里跟明鏡似的,只不過沒有精神說出來。

最后三節(jié)都是有人說“子貢賢于仲尼?!倍迂曔M行反駁。子貢首先將賢能比作宮墻,自己的圍墻只有肩膀那么高,而孔子家的圍墻有幾丈高,外人可以看見他家的好東西,而看不到孔子那宗廟的美好。

然后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弊詈笏f“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边@些老師子貢給孔子的評價。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81616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