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一
1)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2) 妄身臨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更若愛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3) 馬祖云:
4) 證此(本性)之時,萬象俱絕,恒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俱備。
5)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喝)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處。
6) 佛性不可思量測度見到,當下便見,擬思則差。
7)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zhèn)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8) 高峰禪:
9) 一心有滯,諸法不同。
10) 清凈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jīng):
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
對于生活:
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
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不可說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佛語十大經(jīng)典語錄:
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jīng)》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huán)所謂: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經(jīng)》:
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 佛說: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
禪宗有云:
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三
1、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2、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驕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3、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4、如果你能每天吶喊二十一遍“我用不著為這一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fā)現(xiàn),你心里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5、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6、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8、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0、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2、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4、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15、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16、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17、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18、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19、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20、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21、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22、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23、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24、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25、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26、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27、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28、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29、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30、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31、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32、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33、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34、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5、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nèi)發(fā)者,方謂真慧。
36、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37、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38、尋牛需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亦尋。
39、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40、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1、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42、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43、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44、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45、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46、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47、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8、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9、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50、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51、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一樣是你的。
52、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zhí)著心通通放下。
53、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54、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55、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5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57、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58、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59、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60、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四
1、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2、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3、妄本無體性,如人作夢,夢時非無,醒來了不可得。
4、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5、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6、舍一切煩惱是布施,與諸法無所起是持戒,與諸法無所念是忍辱,與諸法離相是精進,與諸法無所住是禪定,與諸法無戲論是智慧。
7、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8、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9、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10、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11、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12、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13、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14、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15、真心應物,不生分別。
17、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18、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19、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20、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21、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22、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23、眾生界即諸佛界。
24、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25、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26、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27、內(nèi)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8、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29、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30、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3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32、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33、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34、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5、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36、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37、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jīng)用完也無用處。
38、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39、一個常??磩e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4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42、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43、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44、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45、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46、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47、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48、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49、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50、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51、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52、愛人如愛己,率已以隨人。
53、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54、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55、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56、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57、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58、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59、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60、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tài)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61、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62、真心是菩薩凈土。
63、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64、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65、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66、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67、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68、只有面對現(xiàn)實,你才能超越現(xiàn)實。
69、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佛。
70、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71、執(zhí)醫(y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zhí)經(jīng)之一義者誤慧命。
72、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
73、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74、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5、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76、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77、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78、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79、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80、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82、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83、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84、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85、尋牛需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亦尋。
86、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87、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88、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89、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90、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91、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92、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93、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9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95、所有的病患,醫(yī)生最難治,所有的眾生,自以為是的人最難渡。
96、不可說。
97、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98、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99、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100、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五
1.不可說。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5.前生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6.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7.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8.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9.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10.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11.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12.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13.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14.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15.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
16.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17.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18.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1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20.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21.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22.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23.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24.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25.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6.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27.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28.一切皆為虛幻。
29.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30.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31.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32.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3.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佛教語錄
34.次于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35.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36.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37.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jīng)用完也無用處。
38.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39.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40.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41.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42.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43.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44.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45.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46.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47.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8.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4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50.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51.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52.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53.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54.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5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6.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57.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58.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59.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60.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61.發(fā)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62.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63.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64.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六
佛語禪心(15)
證嚴法師云:“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xù)。如燒開水一般,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費事了。”
修行是點滴的功夫,要有耐性,一直保持一顆行善的心。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事,其實修行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應有的生活修養(yǎng):“修”是修身養(yǎng)性,“行”是端正行為。
佛語禪心(16)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上對人們提出警告:“有一種人,早晨看經(jīng)、念經(jīng)、懺悔,晚間縱口業(yè)罵詈人,次日依前禮佛懺悔。卒歲率年,以為日課。殊不知,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謂之斷相續(xù)心,一斷永不相續(xù),一懺永不復造?!?/p>
修行就是學會文明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就是于己于人都有健康向上的意義的生活,或者說是逐漸遠離一切過失遠離一切違背生命與自然規(guī)律的生活。
佛語禪心(17)
海濤法師說:“為了修持慈悲心,一個人必須丟開自私的愛,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愛是以自我為中心,人們只愛個人的自我?!?/p>
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么對他有用使他得益?我們要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學問、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把善良修煉成一種信念。
佛語禪心(18)
證嚴法師曰:“天堂和地獄,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我們之所以做出善惡的行為,是由于我們起善惡之心的結果。人們的一切善惡言行,都是由心而生起?!叭裟芊?,則伏眾法?!币敕乐棺鰫簶I(yè),就必須制服我們的心。
佛語禪心(19)
《佛經(jīng)譯本》上說:“愛產(chǎn)生愛,恨產(chǎn)生恨。若以怨報怨、以惡待惡,將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和氣致祥、誠心和氣比疾言厲色、怒發(fā)沖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誠心和氣,勢必乾坤朗朗、霽日光和、祥瑞普降。”
報復是一柄雙刃劍,它在將劍刺進對方身體與心理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但愿我們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懷有仁愛寬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對人施報復的人!
佛語禪心(20)
達摩大師說:“無妄想時,一心即是佛國;有妄想時,一心即是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
我們應該經(jīng)得起各種物欲的考驗,堅守正義守持清心寡欲這樣最終才能避開災禍迎來吉運。
佛語禪心(21)
證嚴禪師說:“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壞念頭。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nèi)心不易與惡事絕緣?!?/p>
善心對堅硬而言是柔和,對難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對冷酷而言是溫暖,對厭世而言則是樂趣。善心代表著一種能夠被他人欣賞和尊重的巨大的內(nèi)在力量,隨和、仁慈可以激勵人們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強硬則無能為力。
佛語禪心(22)
達摩大師說:“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yè),有天堂地獄。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p>
一念不生,萬法莊嚴。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正,萬法歸一,無處不莊嚴,無處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時一定要提起正念。
佛語禪心(23)
慈航法師說:“一個好人,一生當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滿仁慈的行動,雖然微不足道,默默無聞,也沒有人會記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總是熱心地做些不求報償?shù)纳剖??!?/p>
仁慈的底蘊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邁是它的風格,仁慈是自覺自愿地投入,與人同行讓人一生快樂。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給予愛,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幸福。
佛語禪心(24)
佛陀說:“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萬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p>
惡言,永遠不要出自于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罵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己能不揚人惡。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在意別人的過失與缺點而是懂得寬容。
做人,應該看到他人的優(yōu)點寬容他人的不足。
佛語禪心(25)
《佛陀的格言》中說:“莫輕視小惡,以為我不會受報應。莫輕視小善,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后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致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人應當“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漸,小惡可以積成大惡,終必釀成大害。
佛語禪心(26)
《阿含經(jīng)》有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弊C嚴法師說:“土地不耕種,則必雜草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是舉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個人作惡時,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個人不作惡時,他的內(nèi)心就清凈。清凈與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別人幫不上忙。我們要一輩子都不懈地身體力行,才能屏絕惡而不斷接近善,人格才會日臻完善人生才會日臻完美。
佛語禪心(27)
黃檗禪師有首詩:“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凈蓮養(yǎng)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p>
古詩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庇辛舜缺?,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是善的循環(huán),而不是惡的疊加;有了惡性,就會無法突破自我。博愛者必得人愛,作惡者終害自己。
佛語禪心(28)
《佛陀的格言》中說:“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能用仇恨來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愛來止息,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p>
不要把別人帶來的傷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記憶中,在那里繼續(xù)侵蝕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種處世方法,也是一種高尚情操。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七
1.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2.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3.芙蓉白面,須知帶肉骷髏;美貌紅妝,不過蒙衣漏廁。
4.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5.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6.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7.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臺;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
8.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鄻纷援?,無有代者。
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10.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
11.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12.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13.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14.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15.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nèi),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16.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17.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8.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19.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20.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凈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21.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22.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23.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fā)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24.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25.尸棄佛偈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26.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27.大可笑,大可笑!好漢多迷屎尿竅!
28.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
29.一切皆為虛幻。
30.不可說。
3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2.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33.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34.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35.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八
佛語禪心(1)
趙州禪師說:“你不缺少的東西,正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恰恰就是你本來不缺的東西?!?/p>
人生是場無休無情的戰(zhàn)斗,做人要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zhàn)。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欲望,曖昧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在人生追求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保持知足的心態(tài),心靈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佛語禪心(2)
夢窗國師詩云:“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nèi)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無物欲,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胸懷坦蕩,宛若長空旭日煩惱則無處藏身。
我們何不也做一個這樣的快樂佛呢!
佛語禪心(3)
初祖達摩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今?!?/p>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云卷云舒。
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佛語禪心(4)
燃燈法師說;“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zhí)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上郎先杂写蠖鄶?shù)人,為了各種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時刻,只余下少許時間來追尋生命的意義!
佛語禪心(5)
證嚴法師說:“寧靜是美,安定最樂。這是習禪、修心、養(yǎng)性、怡悅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p>
佛經(jīng)的本質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jīng)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尋求安詳?shù)耐緩?。無論是誰要追求要達到愉快、美滿、充實、瀟灑的人生境界,都絕不能缺少一顆安詳?shù)男?
佛語禪心(6)
耕云先生說:“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失了生命的華彩。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p>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憂慮的心態(tài)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一個人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nèi)心寧靜安適我們的人生才一定會美好。
佛語禪心(7)
靜慧大師說:“學佛幾十年,我對佛教最重要的體會只有六個字的體會:看破,放下,自在。”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zhí)著心。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我們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癡,不絕望于人生的苦也不執(zhí)著于人生之樂。
佛語禪心(8)
弘一大師說:“恬淡是養(yǎng)心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p>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勞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人生的苦惱是不分貴賤的,要么你去駕馭生活要么生活駕馭你,你的態(tài)度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者。
佛語禪心(9)
佛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時時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時時都是鬼。這個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惡,會結地獄的果?!?/p>
佛和魔也許只在一念之間,運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當你的心趨向惡時,地獄之門便打開了;當你的心趨向善時,天堂之門則打開了。
佛語禪心(10)
靈泉宗一禪師有詩云:“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須生煩惱處,悟得即菩提?!?/p>
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問自己該做什么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脫,首先應該做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樣獲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huán)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huán)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佛語禪心(11)
弘一大師說:“人生隨緣,便會活得自在。能夠安分守己,不被環(huán)境所轉,心中就不會有障礙。”
佛之隨者,不是跟隨,不是隨便,是順其自然,不怨尤、不強求、不激進。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聽天由命,他所認知的隨緣僅是任之棄之,悲觀之見溢于言表。其實,一切隨緣并不是消極等待或不再追求,而是,要用一顆平常心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不刻意地要求結果,關鍵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你應該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滿意你自己。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你就不會過于執(zhí)著,也就有了一顆平常心,此即隨緣。
佛語禪心(12)
尊者米拉日巴說:“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拋棄傲慢嫉妒獲安樂,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此樂于我樂樂有許多,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安樂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詳,死亦安詳?!绷恕?/p>
佛語禪心(13)
耕云先生說:“內(nèi)心安適,俯仰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俯仰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p>
現(xiàn)代人都有事業(yè)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須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古時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國、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佛語禪心(14)
《輔教篇》云:“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p>
百善孝為先,沒有孝心的人,所謂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樓閣,是虛幻的或者說是徒俱形式的。孝心是稍縱即逝的眷念,是無法重視的幸福是一旦錯過成為千古恨的往事。不要讓你的孝心來得太遲,更不要留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傷痛和遺憾。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九
1、人間的.所有,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來這世上走一回,一切的擁有只不過是借來的,總有一天必須連本帶利還回去。
2、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區(qū)別何在?
3、生不可喜,而死亦不可悲。
4、人的死亡,如住久了的房子,一旦朽壞,就要拆除重建,才有新屋可住。
5、生要行善,死是到極樂世界。
6、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7、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對你百依百順的人,能讓你如愿以償?shù)氖露己苌?。你若非要計較,沒有一個人、一件事能讓你滿意。人活一世,也就求個心的安穩(wěn),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8、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
9、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10、人的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壞了不可復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里。
1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12、茶杯雖然不能復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13、我們?yōu)樗蓝瑓s又為生而死。
14、自殺仍然是殺生,佛法不允許人自殺。
15、生之可喜,死則可悲。
16、人的命,天注定。
17、本心本性就沒有生、沒有死,即超越時間、空間,此時,真正是無量壽、無量光。
18、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19、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20、如果輪回六道,那就生死無終;如果超凡入圣,生死就了結了。
21、我們這個生命,就像一塊沾滿油膩的布。
22、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
23、千生萬死,始獲新生。
24、放過自己,也是一種放生。
25、生亦何苦,死亦何哀。
26、當人之生,弄璋弄瓦,皆在慶賀之內(nèi);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萬分地感傷悲泣。
27、生死,或許就在善惡一念間。
28、因果巡回,生亦是死,死亦是生。
29、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30、一切不斷生滅的無常,遠離一切生滅,回歸本有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佛性本心境界。
31、當人遇到生死,一切都是過眼云煙!
32、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33、人生百年,轉眼成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邂逅,悲喜皆由心定??吹猛?,放得開,則一切如鏡中花,水中月,雖然賞心悅目,卻非永恒。不如開開心心,坦坦蕩蕩,不讓自己在悲傷中度過,別讓自己在徘徊中漫步,隨緣起止,隨遇而安,開心生活。人生一場,不過活一回心境。
34、和棺材同眠,早已看破生死。
35、人的生死問題,就是人的生命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36、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義必自斃。
37、有生起就有滅亡,有生有滅,就是屬于生死。
38、人生百年,轉眼成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邂逅,悲喜皆由心定??吹猛?,放得開,則一切如鏡中花,水中月,雖然賞心悅目,卻非永恒。
39、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40、出離生死,成就佛果。
41、人生的得與失都是一種感悟,得到需要的,是福;貪求過多的,是累。
42、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再也不要來到人間啦!
43、別著急,命運自會安排好一切,大千世界,世事生死難以預。
44、生命無價,會用才有價值,不會用則是白白浪費。
45、生死,只是換軀殼而已。
46、生死輪回來,有始有終,看透看破了,就不會害怕不會糾結。
48、修身,養(yǎng)心,知命。
49、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50、看破紅塵卻入紅塵,看破生死卻即生即逝,入情入愛卻穿心斷腸甜入迷,入戲戲入情入愛,情否愛都解否,執(zhí)欲緣逝入塵。
51、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哭著降生,笑著遁世。
52、人生難免會有迷茫,關鍵在于明白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多點淡然,少點虛榮,活得真實才能活得自在。
53、看破生死,笑看風云。
54、從早到晚,這念心都是不停地生滅,起善念也是生滅,起惡念還是生滅,這就是心靈上的生死。
55、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生死看淡,超脫紅塵,濟顛是也!
56、看破生死,入了輪回才無懼輪回,累世尋覓,哪怕只這一世并肩無悔。
57、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終結。
58、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59、斷也好,滅也好,實際上都是轉化。
60、生極是死,死極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亦死,死亦生,生死一念間?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十
1、其實人生有好多路,哪條路都可以好好走的,就是別走斜路,別鉆絕路。每條路都有坎坷荒漠,風雨險惡,也都有藍天白云,鮮花坦途,只要堅持走,就是一條自己的路。在路上,不一定怕迷路,就怕錯過了沿途景致,或誤跌了陷坑。人生一路是需要用心發(fā)現(xiàn)的,用心看路,用心看景。
2、功成不居,光榮成就歸于大眾。
3、對于挨罵的人,要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挨罵,但不必睚眥必報,以牙還牙。有人背后罵你,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
4、修行就是要常保智慧的光明,而不是讓它一閃即。
5、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7、所以,只有把握當下,享受當下的人生,才能切身感觸到幸福的喜悅。
8、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diào)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9、五十肩,胳膊僵硬,平時能彎曲到的角度就是彎曲不到,穿衣、洗澡、刷牙都困難,稍一用力,疼痛難忍只好作罷。心地剛強,不柔軟,不能怪它不聽話,因為它雖想聽話,無奈心太疼,出家人,出世俗家,人佛法家。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講愛而血濃于水,講理則恩斷義絕。身要有家,心更要有家。有佛、有法才有家;無佛、無法沒有家。三界火宅,六道逆旅,唯凈土是心之家。安住于法,以法為家,生諸佛家。我家廣大。只好作罷。
10、佛語:"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后念不生,前念自滅。"迷惑的起因在于二念,若在一念興起時,能如紅爐點雪,頓作消溶,就不會生起迷執(zhí)。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清理腦中的垃圾,心靈凈化了,自然就能透徹天上地下的一切。心中明了了,一切也就順了。
11、不是慚愧、感恩念佛能往生,而是念佛必生,因而生起慚愧、感恩等。但凡夫心生滅不定,或時慚愧、歡喜,感動至深,或時這一切皆煙消云散,無慚愧,無歡喜。
12、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后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diào)一切眾生。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diào)伏眾生。
13、于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14、身一切善行,口一切善行,意一切善行,是名成就威儀行。
15、佛門"安心",既是修行的手段,又是修行的目的。用"安心"——心境的安寧平和來應對紛繁的俗世欲求,便能鬧中獲靜,濁中得清,達到無貪欲、無妄想的清靜智慧之境,也即"安心"之境。
16、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公平的,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就像佛說的:"別人能夠幫得了你一時,但幫不了你一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真正幫得了你一世,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17、云何凈佛國土?佛言:有菩薩從初發(fā)意以來,自除身粗業(yè)、除口粗業(yè)、除意粗業(yè),亦凈人身口意粗業(yè);……自布施亦教人布施;……持是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凈佛國土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
18、佛說好的心態(tài)能生出善良的種子,能以慈悲的心態(tài)對待別人,能從容地對待生活,在任何艱苦的環(huán)境中,都能幸福、快樂、健康。而心中缺少了從容和淡定,不僅會誤會和傷害別人,也許還會損壞身體,毀了自己,種下禍事的種子。
19、生活即修禪。定力不堅,心隨神移的人,被花紅柳綠、光怪陸離的塵世迷了眼,分了心,因此,只能成為米飯,甚至是半生不熟的夾生飯。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無旁騖,物我兩忘,才能將自己釀成一瓶芳香的美酒。禪,定也。靜心修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淡定才是生活的本真。
20、世人因為心中無法保持淡泊的境界,因而難以把握"身在俗世,心卻出離"
21、世事如棋局,不執(zhí)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才是真空。人生沒有完美,幸福沒有滿分,當執(zhí)著成為負累,放手就是解脫。心中有道,擁有一切;心中有夢,才有希望;心中有禪,生活安然。攜一份淡泊,品一份寧靜,興之所至,心之所安,盡其在我,順其自然。
22、生活,是活在現(xiàn)實中,而不是活在夢想里。夢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現(xiàn)實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沒有夢想,現(xiàn)實將會是一片黑暗;沒有現(xiàn)實,那么夢想也只不過是美夢和幻想。夢想只有接上現(xiàn)實的地氣,才有可能夢想成真。
23、平常的人生,懷一種平常心,何苦計較太多,本來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佛法對無的理解,眼中有世界,心中無糾纏,能夠坦然地面對生活的故事,活得起負擔,走得起高低,有張有弛,心態(tài)平和,有些過往如其掛念不忘,不如一切隨緣。
24、世間的一切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就是無常,能這樣想會幫助你看開一點,放下一點,不要太執(zhí)著,什么事都不要太硬碰硬,對自己沒有好處,對眾生也沒有好處,假使能忍一時之氣,當時好像是被人欺負了,可是一個學佛的人知道,那是消災免難!
25、貪婪是很荒謬的,它使得我們?nèi)プト|西,就像嬰兒去抓波浪鼓一樣。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如此貪婪渴望得到什么時,你可以停下來一會,退一步仔細審視自己真正的需求。問問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那個東西或者你只是想要得到那個東西。你要盡可能清楚地區(qū)分真正的需求和純粹的欲望。
26、人生的道路總是曲折不平,沒有誰是踏著一路鮮花、一路陽光走來的,遭遇磨難時請不要氣餒灰心,艱辛困苦時請不要放棄努力,請相信人生有寒冷的嚴冬,也一定會有溫暖的陽春。即使生活落入谷底,我們也不能失去希望;即使風雨凄凄,也一定要勇敢堅持,請相信只要耐得住冰凍三尺,就一定會迎來杏花如雨、梨花如云的盎然春季。
27、如果生活已經(jīng)很苦悶,再用剩下的時間來咀嚼苦悶,只會讓生活更加糟糕,所以要放開心胸,學會從苦悶中解脫出來。人生道路上會被布置了失望、傷心、孤獨、掙扎和苦痛,會被日常生活的打擊、工作的疲憊消磨得筋疲力盡。但是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都要記得一切從快樂出發(fā),不要逃避生活,不要躲藏,抑或封閉自己,要努力擁抱新鮮事物,經(jīng)歷全新體驗,或許我們失敗了十次,但是,也許成功就在第十一次。
29、不管別人怎么樣,也不管外圍有多少人在指責我們,確定了自己所做的菩提事業(yè)是正確的,就應當努力把自己做好。
30、暗綠色的海水,卷起城墻一樣高的巨浪狂涌過來,那陣勢真像千匹奔騰的戰(zhàn)馬向著敵人沖鋒陷陣。
31、感恩傷害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寬恕;感恩欺騙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原諒;感恩鞭策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進步;感恩遺棄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長大;感恩絆倒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堅強;感恩責罵過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包容。感恩萬有的存在,因為這世界你的生命才具有價值!
32、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內(nèi)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象,太過于執(zhí)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心。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
33、疑卻不是一種罪惡,因為在佛教理沒有盲信這一條。
34、黃金非毒蛇,凈財作道糧,外財固然好,內(nèi)財更微妙,求財要有道,莫取非份財。
35、圣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37、凡是一切適悅人心的感受都稱為樂受,一切使人心不適悅的感受都稱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體:心理所引起,發(fā)生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時處的感受。
39、所謂朋友,不過是我在路上走著,遇到了你,大家點頭微笑,結伴一程。
佛語經(jīng)典語錄短句篇十一
如果不是絕佳的機會就不珍惜,那很可能會錯過真正的機會。下面是小編搜索整理的佛語的語錄70句,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誰都會有欲望,但超過自己承受范圍的欲望,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學會滿足,就是掌握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修煉一顆平常心,痛苦就會越來越淡,幸福就會越來越濃。寧靜如水。心靈的寧靜是用心靈的厚度滋養(yǎng)出來的。無論悲喜,昨天的故事就適合放在昨天的夢里。
2、忙碌里,誰都有難處,現(xiàn)實中,誰都有苦楚,人生,總有太多的糾結,讓我們無助;總有太多的奈何,讓我們無可。所以,有些事,可以認真,但不要較真,心若輕松,路才順當。有些事想不通,就不去想;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悟不透,就不去悟;有些路走不通,就不去走。
3、現(xiàn)在很痛苦,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fā)現(xiàn)其實那都不算事。生活的真諦在于創(chuàng)新,生活的理想在于遠大,生活的藝術在于選擇。一直覺得,等待是一種美好的狀態(tài),因為它包含了無數(shù)的可能性。生活要踏實,平平淡淡的快樂就是夠。
4、不喜繁華喧囂,喜歡安安靜靜的一個人,守著那一份僅屬于自己的恬靜。放上一段清純的輕音樂,沏上一杯香茗,寫幾行自己喜歡的文字。許是禪林遺落的一顆種子,生就一副多情的柔腸。
6、有人盯著你,有人嫉妒你,有人批評你,說明你還有價值, 對方的層次越高,說明你的價值越大。
7、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8、我謂二種說: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独阗そ?jīng)》卷三
9、放下再放下,這就是排除煩惱、排除憂愁、立身處世的最有效辦法。
10、能過清淡生活,最知足;有余力幫助他人,最富有。
11、當知是舍,有于三種,何等為三?謂舍煩惱舍、護自他舍、時非時舍。
12、禪宗、密宗是非常正宗的法門,其最高境界都提倡不立文字。但沒證悟這種境界的人,必須先通過文字來學習佛法。否則,什么佛理都不懂,就打著這種旗號來弘揚佛法,所作所為一定會與佛法相違。
13、慈悲需是非分明;道德需有毅力、勇氣。
14、要活得健康,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人生才會幸福。
15、朋友,就是住在你的優(yōu)點里,廝守著你氣息的那些人。他們也不是看不到你的缺點。只是那些缺點,像屋外的寒風,有一陣沒一陣地來,也就不在意了。倘若有一天,朋友離開了,那一定是他們的心被寒風吹徹,在你身上再覓不到半點陽光和溫度。
17、古時候我們只聽說結婚,沒有聽說離婚的,現(xiàn)在離婚率為什么這么高,為什么古時候沒有?這就是結婚的意義不相同。古時候人結婚是為什么?兩個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標,互相協(xié)助,達到共同的理想目標。古人是為道義,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應該盡的義務。古時候,夫婦是道義的結合,不是感情——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F(xiàn)在人結婚是為愛情,愛情會變,所以婚變的事情層出不窮。
18、見怒能忍,是為梵行;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瞋彼所,是謂梵行。
19、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違法亂紀的惡人和喜歡惹是生非的小人,都是既可憐又可惡的人,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弱者,沒有能力憑正當手段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只好用令人痛恨的方式去營造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對他們多一點厭惡,不如多一點同情。
20、時光過得很快,過了一天,我們的壽命就會減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魚兒,沒有一點快樂可言。佛教講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無論是參禪還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長期纏繞在心頭的妄想之心。
2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很多人將這句話當做對"執(zhí)著"二字的最好詮釋。但我們可以將"求索"二字理解為對生活方向的摸索,既然要摸索,就少不了摸爬滾打,只有在跌跤碰撞中,才能更準確地確定真正合適自己的路。
22、我們都無法忘懷初次相遇時的心動,那回眸時驚心動魄的一瞬間,在多年以后還能讓你悸動。你如果能時時保持新鮮感,讓他常常感覺你的不同,他會重新認識你身上的閃光點。
23、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24、若隨順空,不減諸見,于彼空性亦無增益,如是忍者,是名菩薩畢竟之忍。……如是乃至若隨順空,不減生死,于涅槃性亦無增益。舍利子,如是等相而生忍者,則名菩薩摩訶薩畢竟之忍?!磺兄T法,非是有為,亦非無為,無有增益,無損無增,亦無長養(yǎng),無盛無衰,無有作者,無有起者,由無起故,亦無有盡。如是忍者,則名為菩薩摩訶薩無生之忍。
25、無論我們做什么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禪定。當我們依這樣的禪定而有了覺性時,內(nèi)心就不會再有迷惑。而這個沒有迷惑的心,就會有智慧如實地看待各種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覺悟。
26、譬如比丘,于四重禁法,若犯一事,非沙門,非釋子,是人現(xiàn)身不得四沙門果。
27、今天是白閉癥日,透過電視等媒體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神智自閉的小孩,感到他們非??蓱z。不過在佛菩薩的眼里我們凡夫都像得了自閉癥的小孩一樣,善惡不明,取舍顛倒。現(xiàn)在真的不知道誰更應該被可憐。
28、成功皆有理由,失敗均有原因。人生總是面臨成功失敗的交 替,無論何種理由和原因都需要一顆強大的心靈去承受。
30、環(huán)境的凈化,要從心靈開始。
32、若有為求無上菩提,于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度鐏聿凰甲h境界經(jīng)》
33、弟子:"要怎樣管教孩子才算恰當?"師言:"生養(yǎng)子女就如同種樹苗。樹苗植入土里刻意加太多的水和養(yǎng)分,根會很快腐爛,因為大自然本來就有充分的水和陽光、空氣,自然會培育它。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生他,即是天地養(yǎng)育長大的,過分溺愛孩子,反而害了他。"
34、眼界有多闊,你的思想就有多深邃。世人各有你不具備的長 處,眼界寬了,老師就多,你收獲的啟迪就越多。一個人的成就,需 要很多人的添磚加瓦促成。如果時時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不斷拓展外部 世界,你的行止、德行、格調(diào)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持續(xù)的提升。謙 卑是最大的自信,謙卑是最高明的美德。
36、念佛參禪心最細,細中之細最難明。直至尋到無處尋,始知凡心是佛心。
37、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當你活在當下,沒有過去拖在你后面,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強大的張力。
38、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成功和挫折幾乎都會交替出現(xiàn),但命運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味自我懲罰、自我折磨永遠與成功無緣。人生事業(yè)成敗的關鍵,不在命運,而在于你能正視失敗,敢于跨越人生的敗點。
39、人生的七味心藥:"心善,善樂好施;心寬,寬大為懷;心正,正大光明;心靜,靜心如水;心怡,怡然自得;心安,安常處順;心誠,誠心誠意。"心是人生的方向,苦和樂的坐標。讓自己快樂起來,讓自己真正的活在世界里,眼淚不能代表你是正確的,只有你的微笑才是人間正道。
40、學誠法師:萬般帶不走,唯有業(yè)隨身。今生賺多少錢,帶不到來世;今生幫助過多少人,這份善業(yè)可以帶到來世。把自己的福報儲存在善業(yè)的"銀行"里,是聰明人的做法。
42、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給人帶來經(jīng)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chuàng)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有永遠的經(jīng)濟保障,擁有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43、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暫時的,如白駒過隙,光陰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時行善積德,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我們才不會空過此生,就會在此生此世種下好因,將來有個好的結果。
44、成熟是一種懂得,因而平靜;歲月是一種歷練,方能沉淀。
45、生活中與他人之間的不快和誤解、不幸和悲傷,都會在海水漲潮的時候隨著潮水的逝去而消失。用心記住別人對自己的每次幫助,把心中的感激和彼此之間的快樂和友誼刻在石頭上,讓它和石頭一樣不朽。
46、生命像一座山,高低起伏不斷,風霜雪雨交加,但是,只要我們勇敢地在崎嶇的山路上跋涉,我們便終有一天能夠攀登上生命的高峰。生命像一條河——上游是童年,宛如美麗的小溪,清澈見底,歡歌笑語中奔流向前;中游是壯年,有瀑布有暗礁有曲折也有流暢;下游是老年,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回歸大海,有平靜有遼闊有寬容也有博大。
47、為貪女色而擺闊氣,送人貴重東西,是不凈布施。
48、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49、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50、痛也一天,樂也一天,何不快快樂樂過一天;生活不鉆牛角尖,人也舒服,心也舒坦。
51、人一生的努力,就在于用你手里所擁有的一半去獲取命運所掌握的另一半。
52、一個人住在任何人都比他強大,他跟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一個地方,還一個勁兒地妄自尊大,真是白費力氣。
53、如果您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您煩惱。因為您自己的內(nèi)心,您放不下。
54、別讓自己活得太累,應該學著想開、看淡,學著不強求,學著深藏;別讓自己活得太累,適時放松自己,尋找宣泄,給疲憊的心靈解解壓。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記性太好,記住了那些不該記住的東西,所以學會記住快樂的事,忘記令你悲傷的事。
55、任何事情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幸福的人生,是好因善緣的結果,悲慘的遭遇,也是輪回中無法逃避的惡果。所有一切的根源,都是由自己親自參與并種下的。我們要懂得取舍,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要的在于當下。
56、每個眾生都需要通過聞思修才能得到解脫,也需要通過聞思修才能成佛。沒有聞思修此二路不通。
57、通常我們說苦、樂,指的是內(nèi)心對外在環(huán)境、事物產(chǎn)生的感受,它是一種情緒,讓人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痛苦。
58、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zhàn)中上。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diào)身,自損至終。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59、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壞花瓣的美麗和芬芳一般,仁者隨緣而住,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60、佛曰:要學會寬恕,要學會放下。學會放棄,學會放下,學會寬恕別人,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只有寬恕,放下,才能以更好的姿態(tài)繼續(xù)向前生活。如果不原諒他人的過錯是,心靈就會被怨恨所占據(jù)發(fā),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61、佛曰: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62、古人說:"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運,超出命數(shù)之外。為何不吉祥,就是心里不吉祥,種下惡因,當然有惡報。若能改過從善,便可趨吉避兇。
63、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64、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65、少恩加己,思欲大報,于己怨者,恒生善心。(《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自他莊嚴品》)
66、當我們希望的是贊美而非批評,是關注而非忽視,就很難遇到善知識了。你關上了你的門,不讓真正的上師進來;他們也很難對你說實話,因為一旦他們對你說實話,你不會喜歡聽??墒牵粋€尋求證悟的人應該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在這條道路上,你必須聽真話,尤其是非常嚴肅的、令人痛苦的真話。
6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8、從外在的掠取獲得,永遠不能滿足內(nèi)在的貪欲,它只會得到短暫的快樂,接著又會引發(fā)痛苦。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冀求更好,得到的又怕失去。
69、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靜能生慧,靜能安神,靜能致遠,靜能超然。大道至簡,大音希聲。簡單做事,簡單思考,簡單為人,一生簡單。
70、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80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