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當(dāng)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一
透過這檔節(jié)目,我們“看”到了家鄉(xiāng)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為了美食,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勞累?多少人背井離鄉(xiāng)?……
感謝《舌尖上的中國》,提醒我們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個人,都應(yīng)該擁有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第二季的第一集《腳步》直接選擇中國人的遷徙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讓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覺得生活的無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來重視安土重遷的中國人又何以會四處奔波?這一集的淚點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麥客臉上那深深的皺紋,在盼了大半年終于盼到父母回鄉(xiāng)共同制作一罐魚醬,卻在短短半個月的相聚后就要與之分離的苗家女孩的眼淚,在那個為了女兒用五年時間學(xué)會了捕獵彈跳魚的父親,以及從他口中說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時女兒滿臉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處的那一句“這是巨變的中國”。
正如有人評論的:那奔波的人群,你看到自己的身影了么?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二
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變革體,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觀念的國度,食物背后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各個地域的人們在穿、住、用、行上愈發(fā)的相似,似乎當(dāng)下的中國食物是最能區(qū)分一個地域特點的了。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日常生活中飲食行為習(xí)慣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時空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
自然環(huán)境對人們獲得的食物種類起到很大的影響,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環(huán)境使得人們?yōu)榱松娑鴮︼嬍辰Y(jié)構(gòu)和食物做出選擇。貯存、腌漬、晾曬、冷凍等諸多方式被使用來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不同風(fēng)味的食物。
舌尖2中說“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傆幸环N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p>
白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樹為弟弟獲取蜂蜜,歸鄉(xiāng)華僑的一頓蘿卜飯,為女兒苦練抓跳跳魚技巧的父親,養(yǎng)蜂父親顛簸路途中的患難與共等等,通過食物所承載的那份親情,是更重要的。
這世間最好的廚師,最好的食物永遠都是父母和愛著的人。這不僅在于食物,更是那份親情。
因為中年人外出務(wù)工而造成的“鄉(xiāng)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隊,麥客們低下的效率與現(xiàn)代化社會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斷進程,裹挾著一些人們走進城市,進入高樓,而他們是否能夠適應(yīng)?市場化的大潮,是否會讓那些記憶中的味道不復(fù)存在?
所以中國這輛列車,請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三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jīng)常會想起家里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并不懷念故鄉(xiāng),也許只是故鄉(xiāng)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yǎng)蜂的女人說,結(jié)果我跟她結(jié)了婚,風(fēng)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jīng)驗。這些感受與經(jīng)驗,在作家那里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里吟成了詩,在母親那里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fēng)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后來再也沒嘗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四
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fēng)干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擺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來,沒人不被美食所誘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無論有多勞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節(ji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有菜餡的,也有肉餡的。無論是哪種,我都愛吃。元宵,元宵可好了,雖然很小,可這也正好:因為滿足不了我們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誘人。尤其是紅棗餡的,別提有多美味了。傳說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人們就都在端午節(jié)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進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覺得我三生有幸,因為我剛好是月圓之夜降臨人世的。這天,可以欣賞美麗的圓月,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餅,真是妙極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為這天,可以品嘗到許多美食: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我都不會拒絕。只要吃到我媽媽親手做的酸辣土豆絲、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噴噴的雞腿、誘人的魚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湯……哪怕讓我連干三天家務(wù)都行。現(xiàn)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飛回家去了。糟了,還是別想了,口水都流出來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我國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雞丁,若是你吃了,準回味無窮。我現(xiàn)在都還記著那辣子雞丁的味道,雖然辣,但卻吸引人。還有廣東的鐵板鴨,別提有多美味了。那鴨肉與眾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嘗起來感覺獨一無二,細細的品嘗,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無其他雜念。我可不是吹哦!
現(xiàn)在,眼前擺著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fēng)干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馬全吃了。?。『妹牢?!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五
前幾天,我們一家人去了中國的西北部。那里的飲食習(xí)慣與蘇州大不相同。比如每頓飯都會有白饅頭,老酸奶,還有西北人愛吃的皮囊和糟醅。我真的不習(xí)慣吃。為什么人在不同的地方吃的不一樣?我媽跟我說這叫飲食文化。
回到家,我媽打開電視讓我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食物,主食,轉(zhuǎn)化,儲存,烹飪,調(diào)配,生態(tài).一共七集紀錄片,我居然一口氣看完了!在廚師的“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的味道一個個出現(xiàn)在我面前,讓我“流口水三千尺”。我仿佛聽到了那些美食的呼喚,真的希望電視上的美食能立刻飛到我身邊。
之后我的心就靜不下來了。我問了所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的朋友,他們都說看完餓了。一開始我是這么想的,但是冷靜下來想想。真的只是為了讓我們了解食物嗎?恐怕不行!就像那些在烈日下勞作的農(nóng)民,也許他們沒有讀過書;也許,他們的條件并不比我們優(yōu)越;也許,他們沒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們有勤勞樸實的面孔,堅韌干練的雙手,善良樂觀的心!其實播出這部電影的真正原因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勤勞頑強的性格,造就了我們偉大的中國的各種飲食文化。
“誰知道中國菜難吃。”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背這首詩,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的含義?每次看一集,都會默想內(nèi)容,看著碗里桌子上剩下的米粒。我總是感到羞恥。
我們要感謝大自然的美食,感謝那些把它擺上餐桌的人。我們要珍惜碗里的每一粒米,每一道菜,讓美味不僅留在舌尖,還能滲透到我們的心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六
哲學(xué)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guān)于吃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光,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的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的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guān)系、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p>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薄渡嗉馍系闹袊犯嬖V我們,即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jié)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可以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類節(jié)目,也可以實現(xiàn)藝術(shù)與經(jīng)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dǎo)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shù)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chuàng)作者應(yīng)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與其說事在介紹中國美食,不如更準確地說是在介紹中國文化,把文化通過味蕾傳給大腦。舌尖上舞動的不僅僅是那些或珍貴或平常,或鮮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國人為之自豪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七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是拍給大多數(shù)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看的紀錄片,它表達的是在中國傳統(tǒng)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間溫情和樸實的傳遞。
就我個人而言是從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發(fā)現(xiàn)在每個地區(qū)城鎮(zhèn),最當(dāng)?shù)氐拿朗趁菜圃诔鞘兄须y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樸的美味都隱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處只存在短暫時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當(dāng)?shù)厝瞬⑶疑钤诔鞘兄?,那么你可能一輩子都吃不到那種美味。
描述養(yǎng)蜂人的那個,養(yǎng)蜂夫婦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外游蕩,為了養(yǎng)家糊口,但在他們看來,這也算是一種不需要受人束縛的自由,很佩服。離鄉(xiāng)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團聚半個月伴隨家鄉(xiāng)美食的飽腹和與家人團聚的溫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說中國古老的麥客,也就是割麥人,工業(yè)化的進步人工勞動力已日漸消失,一天下來兩雙手在稻田里的揮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東家吃頓樸實鮮辣的晚飯補充能量。出來一趟十幾天四個人賺不上一千。
就中國這么多的人口來說,大多數(shù)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質(zhì),豪車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們沒看過什么外國紀錄片,看美劇英劇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們看來,這個紀錄片有觸動到內(nèi)心,描述的是樸實的美食令當(dāng)?shù)厝烁袊@對就是這樣。這樣,就是對他們口味的紀錄片了。
對于大多數(shù)人就想活著過日子生活溫飽的中國社會,希望我們這些不過是念了些書看了點東西肚子里有點文化的會注冊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鉆那個牛角尖。美食紀錄片嘛,看著是那么回事就好。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篇八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個異?;鸨募o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際我也有著自己的感嘆:
一、電視上的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泛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xiàn)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dāng)下,在麥當(dāng)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里才有浸透著汗水與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里,不能在肚子里。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與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們的`田野。
鋼筋與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與焦灼品嘗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jīng)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與水泥鎖定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心里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里的凈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與快樂。
三、轉(zhuǎn)化的靈感。
我是陜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陜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jīng)過加工可以轉(zhuǎn)化為豆腐,大米經(jīng)過發(fā)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與汗水可以轉(zhuǎn)化為美好與幸福。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這么容易令人感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7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