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一
由于我這一次是選班上課。也是一個對自已的挑戰(zhàn),到一個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課。能提高自已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盡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xiàn)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涵詠真情。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幾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diào)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同時,通過有聲有色的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
二、借助文本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這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到:醉文者,情動而詞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情。人間最美是真情,只有領會了詩中的情感,才會真正的去理解這篇課文。不過,在課文中有一些地方的訓練不到位,今后在課堂中要注意去克服。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xù)積累詩句、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采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導入新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通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tài)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導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并了解詩題中出現(xiàn)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考慮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導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jié)奏,并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找注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狈攀肿寣W生憑借課文的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師導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根據(jù)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通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后出示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來表現(xiàn)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理解后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么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fā)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shù)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jié)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jīng)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通過嘗試寫詩,并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fā)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xiàn)。但是,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guī)范、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于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藝術(shù)性,養(yǎng)成了重復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于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后一句已經(jīng)蹦出來,說出來后才發(fā)現(xiàn)前一句還沒說,然后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guī)范。此外,重復羅嗦、說話藝術(shù)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后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三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于是,在在教學設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fā)言,在熱鬧的發(fā)言中,我步步啟發(fā),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為什么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復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fā)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并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
在“悟詩情”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diào)動起來,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shù)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jié)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jié)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jié)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這首詩方面的信息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于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于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7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