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學活動的設計綱要,它起著指導教師教學的作用。編寫教案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設計符合他們的學習活動和任務。想要提高教案的編寫水平嗎?不妨閱讀一下以下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教案范文。
漢文化教案篇一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fā)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y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tǒng)一、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yōu)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fā)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fā)明與改進、醫(y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tǒng)一、經濟發(fā)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fā)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fā)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fā)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fā)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fā)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y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毒耪滤阈g》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y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y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y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yī)”。華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此項發(fā)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fā)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fā)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fā)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fā)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fā)明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yī)圣”張仲景和“神醫(y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y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yōu)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fā)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tài)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fā)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yī)學。
教學難點?: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1.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tǒng)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tǒng)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fā)展、各民族各地區(qū)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fā)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fā)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yōu)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fā)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fā)掘都發(fā)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fā)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fā)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fā)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fā)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fā)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y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y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還有許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看一下大科學家張衡。(演示張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運行的渾天儀,還發(fā)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慣性原理,哪邊發(fā)生地震中間的都柱就倒向哪邊。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車時有這樣的感受,當汽車啟動時,我們倒向后邊;當汽車剎車時,我們倒向前邊,這就是慣性現象。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比歐洲同等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張衡除制造地動儀、渾天儀外,還在文學、史學、數學、天文、歷法、地理、機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們應稱其為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單)。
[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哪些人物、他(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一、紙的發(fā)明、改進和傳播。
1.從竹木簡、帛到紙。
2.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
三、醫(yī)學的成就。
四、張衡和地動儀的發(fā)明。
漢文化教案篇二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tài)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fā)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tài)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1、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wěn)定,文化也有新發(fā)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qū)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fā)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fā)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漢文化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yǎng)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zhàn)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tǒng)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qū)。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tài)度,適應封建統(tǒng)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zhàn)斗中,發(fā)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tǒng)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qū)傳播的宗教?;浇?、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yǎng)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tài)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tǒng)治階級穩(wěn)固統(tǒng)治的需要,受到統(tǒng)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漢文化教案篇四
(課間:屏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胡同圖片、背景音樂(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導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筑)。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于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筑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chuàng)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chuàng)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臺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梢姡拔幕币辉~的內涵是多么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胡同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筑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閑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布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么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鑒賞。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復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聯系(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tài)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為“胡同文化”,那么,題目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胡同有什么特點?胡同文化有什么內涵?胡同與文化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題目中傳達的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胡同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fā)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胡同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胡同: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
取名,多種來源。
數量多。
形成網絡。
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范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復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
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
愛看熱鬧,不愛管閑事。
忍
(3)、讀課文后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胡同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huán)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梢?,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huán)境的聯系多么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huán)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于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柜里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后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huán)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保ㄗ骷倚斐潜闭Z)。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胡同文化》的寫法,以“××文化”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閱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說一說,借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稍诳催^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課外閱讀參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城市季風》(東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
漢文化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tài)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fā)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tài)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wěn)定,文化也有新發(fā)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qū)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fā)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fā)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漢文化教案篇六
學習目標:
1、了解秦漢時期先進的科技成就——造紙術、數學、地理、醫(yī)學。
2、通過學習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增強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蔡倫改進造紙術;地動儀。
難點:張衡制造的地動儀。
自學指導:認真閱讀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完成填空,注意書寫。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是_________早期用麻做的紙.
2._______時候,宦官________改進了造紙術.后人將這種紙叫做______________.
3.東漢時期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數學名著.總結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數學成就.
4.東漢時期,科學家___________制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____________.這是世界公認最早的地震儀器.
5.漢代著名的醫(yī)學家____________,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_____________,是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他還編了一套醫(yī)學體操,叫做__________.
6.東漢末年著名的醫(yī)學家_______________,寫成了《________________》,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后世尊稱他為_____________.
學法指導: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最簡練的語言概括本課學到的科技和醫(yī)學成就。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有疑問的地方作出標記并提出來。
領域時期代表人物主要成就。
造紙西漢。
東漢蔡倫。
數學東漢。
地理東漢。
醫(yī)學東漢麻沸散和五禽戲。
東漢張仲景。
漢文化教案篇七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yǎng)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zhàn)斗的精神。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tǒng)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qū)。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tài)度,適應封建統(tǒng)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zhàn)斗中,發(fā)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tǒng)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qū)傳播的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yǎng)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tài)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tǒng)治階級穩(wěn)固統(tǒng)治的需要,受到統(tǒng)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漢文化教案篇八
教學難點: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構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構,掌握重點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chuàng)立于印度,創(chuàng)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忍受現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發(fā)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tài)度,主張修身養(yǎng)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yī)藥(煉丹、火藥)、武術(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系前面曾經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tǒng)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小結]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漢文化教案篇九
今年6月中旬筆者應邀赴韓國江陵參觀考察了世人關注的端午祭?;貒蠓喆罅坑嘘P文獻,一條令人震驚的線索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出來,即:韓國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
在韓國,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韓國地名設置史料,這些地名設置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韓國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么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xù)集》一書,很受啟發(fā),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系。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并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fā)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陜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韓國的幾個地名分布:丹陽屬于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韓國漢江發(fā)源于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接處的太白山下。韓國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韓國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韓國開國神話,在中國和韓國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于是“下視三危、太白”,并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感勐暑I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云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于一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成人,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并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后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一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成人?;感厶焱跖c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于一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系。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yè)務氏熊,在鬻熊之后,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于“三?!?、“太白”,韓國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敝钢袊鼗透浇娜I健V袊鴮W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笔侵钢袊湃?,“太白”應該指韓國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公元前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系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游》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云中君”、即“云師”)。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云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云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對象。
檀君神話中天神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中韓都有學者認為這“天符印”是巫師做法的法器。韓國江原道的巫俗是韓國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師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內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太白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離,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苗為甚。現在苗族地區(qū)仍有許多巫師。
神話里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時掛艾草、蒜頭以僻邪驅瘁,是楚國風俗,至今也還存在。
探討一下楚羅國、盧國與韓新羅、辰韓之間的關系。公元前8世紀,在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和盧國。羅國在襄陽西南,據《左傳》杜預注:“羅,熊姓國?!背渫醪⑼塘_國,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羅被楚滅后,楚王把羅國遷到枝江,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爾后楚師擴境江南,再遷其羅國遺民至洞庭以南的長沙。盧國(也稱盧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陽縣西。盧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于盧水上游,故名盧戎。姜姓屬古羌人亦稱民羌、羌戎。學者們考證盧水即今四川岷江。從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民羌人活動在岷山以北的地區(qū),岷江、漢水、嘉陵江諸水源頭,而這一帶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遷到三危去之后,一部分融入了西戎,還有一些繼續(xù)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紀出現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間,他們順著離嘉陵江不遠的漢水朝南遷徙,到達漢江中游,建立了盧國。這些逾越千年后從三危遷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經濃濃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諸多習俗,他們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樣尊虎崇虎。
盧國和羅國距離非常近,猶如唇齒相依。歷史上羅盧聯軍曾打敗過楚國軍隊的侵犯。公元前690年,盧國和羅國同時被楚所滅,之后,一起被遷到枝江,然后又遷到長沙。到長沙后,盧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的辰州,現今湘西辰水中游鳳凰縣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我們再來看看韓國古代的辰韓。辰韓,中國史書《三國志》和《后漢書》都有這樣的記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边@些有關辰韓的史籍在韓國《三國遺事》等古籍中有,大量的歷史資料說辰韓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國人,對這一點中韓學者是一致認同的。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里詳細地記錄了辰韓大大小小的部落國家,有許多是以盧為國名,如莫盧國、駟盧國、萬盧國、捷盧國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為國名,如楚山涂卑離國、楚離國等。在韓國史籍中,筆者找到了辰韓、弁韓是苗裔的記載,如《三國遺事》:“《新舊唐書》云,弁韓苗裔在樂浪之地?!蹦壳绊n國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遺址,這就說明辰韓和弁韓和楚國的羅氏、盧氏一樣均為苗裔,同樣以蚩尤為始祖。
公元前57年古新羅建國,新羅是由辰韓部落聯盟中斯盧部落所建,所以也稱斯羅、斯盧。初期新羅地盤狹小,四世紀后,開始征服周圍部落,成為半島東南部的強國,公元676年新羅率先統(tǒng)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并以熟練使用漢字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并記錄下來了開國神話。新羅在統(tǒng)一后的兩個多世紀內,出現繁榮景象,獨具特色的新羅文化在統(tǒng)治者的倡導下廣為傳播最終成為韓國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韓和弁韓居民均來自被秦滅國的楚國,是羅和盧戎之后。
那么羅、盧兩氏族是怎樣從中國來到韓國的呢?秦漢及以前的戰(zhàn)國時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睞,他們不僅通曉方術,而且熟知天文地理、醫(yī)術、農業(yè)及航海等知識。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秦始皇入海求藥。與徐福同時代的方士,還有韓終、盧生、侯公等,他們也先后為秦始皇訪求仙藥,這在史籍中都有許多記載。徐福一行人最終到了日本,這是現在中日學者一致的認識。韓終之屬出海后到了哪里呢?我認為韓終是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的辰韓。
查找韓終的有關史籍可見,韓終乃齊國方士,煉丹采藥,修煉成仙?!逗鬂h書?張衡列傳》“韓謂齊仙人韓終也。為王采藥,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标P鍵的問題在于,韓終修煉的地方是楚國境內的長沙??赏葡腠n終在長沙時與羅氏、盧氏交往密切,在秦滅楚后,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在那里重建家園。
韓國羅氏、盧氏的宗譜也有類似的記載。韓國羅氏被分為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韓國1982年版《羅州羅氏大同譜》卷一《姓原考》說,“周代成王因大羅氏有功封羅國,為楚附庸,后被楚屈氏所滅,是為豫章羅氏”。韓國羅氏宗譜非常明確地記載著羅氏是“楚附庸羅國”、“祝融(楚人先祖)氏后裔”,由此可見,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國之地的羅國人。韓國盧姓一直認為出自山東,但究其盧姓歷史卻不盡其然。盧戎在商代是強大的部族,曾從周武王滅商,周天子封功臣姜族首領姜尚(即姜子牙)到營丘為齊侯,于是有一部分盧人也隨著同族到山東建立了盧子國(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但是還有另外一部分盧人輾轉南遷到了湖北襄陽,也建立了盧子國,這就是和羅氏一起遷到韓國的盧氏祖先。
筆者認為,韓國盧氏應是從楚國來的盧戎之后裔。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韓兩國的文化聯系不僅僅表現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韓終的率領下,楚國的羅、盧兩氏的3000多居民就遷徙到了朝鮮半島的東南部,并建立了辰韓、弁韓以及后來的新羅國。韓終應是檀君神話中桓雄的原型。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漢文化教案篇十
1.備課思路。要學習“昌盛的秦漢文化(一)”我就認真地思考如何能體現新課標精神,把老師感到困惑的文化課處理精當些、鮮活些、生動些、深刻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例如,設計導語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導入?!扒貪h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強,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漢文化。今天我們將學習16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本課向我們展示了這一時期在科技、醫(yī)學方面領先世界的成就,現在讓我們一睹她的風采?!奔ぐl(fā)了學生熱情,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課件運用。我一直堅持認為,課件的應用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突出重點和難點。例如,地動儀的震動原理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個“震動示意圖”,以初一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理解杠桿原理等物理知識。有的學生把飲水機想象成地動儀,引起了興趣,但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把這個難題解決,我?guī)捉浿苷壅业搅艘欢慰破找曨l,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在另一個班教學時效果很好。顯然,在上次教學過程中,學生確實存在較大的認識誤區(qū)。當視頻資料播放時,生動形象的演示使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起來。
3.活動設計。結合教學實際需要,我調整了教學內容,將原來的三個欄目,更改為四個,使問題更加系統(tǒng)、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不同欄目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注重方法引導,設置多樣的教學情景,通過“導學提示”、“課堂研學”、“課堂感悟”、“總結升華”和“鞏固提升”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切實提高課堂實效。
4.課堂組織。完成課堂教學,需要老師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備課時準備非常充分,對課件也進行了反復的調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時,卻發(fā)現不是很自如,在這種情況下,我臨時調整思路,設計了一個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究意識的問題,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分別作四個展廳的解說員,以鞏固本課知識。同學們都躍躍欲試,積極表現,既鍛煉了口才,又鞏固了知識??梢姡處煹恼n堂組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響教學效果,也會因為教學智慧使課堂活躍起來,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漢文化教案篇十一
1、了解秦漢時期先進的科技成就——造紙術、數學、地理、醫(yī)學。
2、通過學習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增強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蔡倫改進造紙術;地動儀。
難點:張衡制造的地動儀。
自學指導:認真閱讀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完成填空,注意書寫。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是_________早期用麻做的紙.
2._______時候,宦官________改進了造紙術.后人將這種紙叫做______________.
3.東漢時期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數學名著.總結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數學成就.
4.東漢時期,科學家___________制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____________.這是世界公認最早的地震儀器.
5.漢代著名的醫(yī)學家____________,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_____________,是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他還編了一套醫(yī)學體操,叫做__________.
6.東漢末年著名的醫(yī)學家_______________,寫成了《________________》,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后世尊稱他為_____________.
學法指導: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最簡練的語言概括本課學到的科技和醫(yī)學成就。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有疑問的地方作出標記并提出來。
領域?時期?代表人物?主要成就。
造紙?西漢??。
東漢?蔡倫?。
數學?東漢??。
地理?東漢??。
醫(yī)學?東漢??麻沸散和五禽戲。
東漢?張仲景?。
漢文化教案篇十二
漢服、漢禮、雅樂、雅聚。
文史學會、采薇閣、國學學會、思弈協(xié)會、營銷協(xié)會、天涯笛簫社。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廣袖飄飄,今在何方?
中華民族歷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樂之邦”,中華文化素以文雅著稱。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本應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來文化充斥我們的生活,國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越來越多的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在國人之間的表現越來越嚴重。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而當代青年學生是中國文化中最活躍的推動者與受益者,加強青年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加深當代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普遍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使我們任重而道遠的大任。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學熱興起,作為華夏兒郎,在弘揚華夏文明,展我禮儀之邦的大潮中,應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促進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對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了解,也為了承接宿州學院首屆漢服漢禮文化藝術展演所帶來的文化影響,準備開展以“漢服、漢禮、雅樂、雅聚”為主題的服飾文化、禮儀文明活動,展現中國的大雅文化。
通過此次活動,旨在鍛煉會員們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并加強社團之間的交流與協(xié)作,在校園內營造一種識禮、懂禮的文化氛圍。推動當代大學生自覺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自覺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為校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通過本次活動,旨在倡導禮的回歸,在大學校園里宣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宣傳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倡導知禮、懂禮、舉止優(yōu)雅、言談有度。同時引導大學生去思考中華文化何去何從,為中華文化找到歸屬感。提升青年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
通過服裝、禮儀的展示,喚醒同學們對中華文化根源的認識和覺醒,增強同學們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及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激起同學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1、通過活動開展,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學習交流、分享見解。
2、倡導同學們在校園文化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中國古典文化,更好的做一名華夏兒郎。
3、營造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優(yōu)雅氛圍,凸顯中華文化獨有的魅力,增強同學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前期宣傳。
由主辦社團聯合制作宣傳海報兩幅進行宣傳,屆時,視贊助情況在校內以條幅形式宣傳。
2、活動流程。
(1)活動當天中午在食堂門口組織一場倡導知禮、懂禮、文明、優(yōu)雅的簽名活動,為其造勢。
(2)活動當天下午,晚會前一小時,所有禮儀模特、演員以巡游姿勢繞行校園一圈。
(3)晚上,在報告廳,以漢服漢禮文化藝術展演形式開展一場以古代文化為主體的晚會。
注:附活動詳細流程細則。
3、分組安排。
漢文化教案篇十三
20xx年6月13日下午兩時。
圖書館二樓平臺。
漢服成人禮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日新國學會籌劃舉行的一次旨在弘揚傳統(tǒng)禮儀,復興民族文明的大型成人典禮。經過此次漢服成人禮,讓更多的'當代大先生看法我們的民族服裝,理解和保存?zhèn)鹘y(tǒng)文明中的精髓局部,明白成人認識,提示社會責任。
日薪國學會會員。
黨委副書記王興和教授圖書館長讀書會長黃秀子。
日薪國學會指點教師杜沛然日薪國學會指點教師肖琴。
迎賓:主人立于東面臺階位等候賓客。
就位:主賓落坐于主賓位;主人就座于觀禮位。
開禮:主人〔父親〕起身,復雜致辭。
就位:冠者〔笄者〕走至場地中,面向南,向觀禮賓客行揖禮。
賓盥:正賓洗手做預備。
初加:正賓跪坐下〔膝蓋著席〕為冠者〔笄者〕梳頭加巾〔笄〕。
一拜:冠者〔笄者〕面向父母親,行正軌拜禮。這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
二加:正賓為冠者〔笄者〕著帽〔簪上發(fā)釵〕。
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賓,行正軌拜禮。這是第二次拜,表示對師長和長輩的尊崇。
三加:正賓為笄者冠者〔笄者〕著幞頭〔加釵冠〕。
三拜:冠者〔笄者〕面向國旗行正軌拜禮,這是第三次拜,表示傳承文明報效祖國的心。
置醴:有司擺好醴酒席。
醮子:冠者〔笄者〕跪著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意味性地沾嘴唇,吃一點飯。
字冠者〔笄者〕:給冠者〔笄者〕取字。
聆訓:冠者〔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對其進展教導。
揖謝:冠者〔笄者〕向在場一切參禮者行揖禮以示感激。
禮成:冠者〔笄者〕與父母并列,全體起立。父親面向全體參禮者頒布發(fā)表禮成。
弘揚傳統(tǒng)禮儀,復興民族文明。明白成人認識,提示社會責任。
侯楷藏倩。
漢文化教案篇十四
漢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深深影響了中國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價值觀。秉承著對漢文化的無盡熱愛與追求,我愿意將自己多年的學習和感悟用文字表達出來,并分享給更多的人。下面將從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傳統(tǒng)節(jié)日、尊師重道以及文化傳承等五個方面來展開寫作。
首先,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孝道”和“禮儀”,倡導“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在我看來,儒家文化教育了我如何做一個有擔當、有修養(yǎng)的人。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通過對待人際關系的寬容與理解,我學會了與他人和諧相處,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包容精神。
其次,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道家注重個體與自然的融合,強調“無為而治”和“無為而無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積極追求心靈的寧靜與和諧,學會了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中保持淡定與從容。同時,通過修煉身心的方式,我更加明白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哲理,明白了只有在與自然和睦共生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寧。
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jié)、中秋節(jié)和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我與家人共同慶祝的時刻。尤其是春節(jié),它代表著新的開始和希望。我熱愛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它讓我感受到親情的濃厚、親戚朋友的團聚、互送祝福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尊老敬老之風,還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民俗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尊師重道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觀。中華民族歷來尊重師長和對知識的追求與崇敬。我從小就被灌輸尊師重道的思想,這不僅是對老師和父母的尊重,更是對智慧的崇敬。通過尊師重道的理念,我學到了謙卑與感恩,懂得了悉心學習和虛心求教的重要性。這一價值觀使我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風和品德,也讓我深刻理解了“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深刻內涵。
最后,文化傳承是漢文化的重要使命。作為一名學生,我感到自己肩負著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的使命與責任。通過學習中國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我更加珍惜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積極參與各種文藝活動,如朗誦比賽、書法展示等,努力傳承和弘揚漢文化。同時,我也通過親身實踐和社會交往,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將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融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的驕傲和底氣。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傳統(tǒng)節(jié)日、尊師重道以及文化傳承構成了漢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我多年來學習與感悟的重要指導。我深信只有通過對漢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我們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共同努力,攜手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繁榮、和諧的漢文化世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61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