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05:15:13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精選13篇)
時間:2023-11-30 05:15:13     小編:FS文字使者

總結是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經(jīng)驗和收獲的總結,有助于我們總結經(jīng)驗,查漏補缺。在總結中,我們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分析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總結是一個總結錯失的機會、總結倒霉的經(jīng)歷、總結失敗的原因的過程。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一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文章很簡短,與想象中的長篇大論相差甚遠,閱讀提綱,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清思緒去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眾所周知,馬克思是近代最先進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彌補了過去的哲學家的不足之處,使哲學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在高中的課本上曾介紹過費爾巴哈,他曾經(jīng)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但是在1839年,他發(fā)表《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其實在某些方面,費爾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著唯心論的思想,他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早年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他們都不能將自然與社會都列入唯物主義的隊伍中,總是把自然認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困局。

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階段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紀,那個時候正是處在工業(yè)革命時期,物理和化學領域發(fā)展迅速,機械唯物主義取代了古人摸索出來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進步,可是它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因此,處于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們不可避免地在歷史觀上會陷入唯心主義。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哲學綱領性的文件之一,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爾哲學,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zhuǎn)向唯物主義,但是由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義,他沒有認識到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并沒有從社會實踐出發(fā)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談人的本質(zhì),把它認為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質(zhì)理解為“類”。因此,這個提綱是馬克思為批判費爾巴哈以及處于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的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主觀性而寫的,批判他們的唯心思想。在提綱的開篇,馬克思指出了過去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義得以抽象地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卻沒有準確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意義。馬克思主要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意義,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一切認識活動都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出結論。馬克思糾正了費爾巴哈在社會實踐問題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問題上的錯誤理解。

在這個提綱中,馬克思反復強調(diào)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質(zhì),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體,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質(zhì)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人的本質(zhì)和社會生活都應該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在最后強調(diào)哲學家不僅是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復強調(diào)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通過閱讀這個提綱,我回憶起了許多高中時學過的哲學知識,生活中處處都有哲學,今天學校組織大一學生去義賣報紙幫助殘疾人和留守兒童,這不僅是人的主觀活動,更是客觀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我們檢驗出了它的客觀真理性。馬克思的哲學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一盞指路明燈,它為無產(chǎn)階級指明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秘密,提出了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建設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思想基本原則,以經(jīng)濟建設為重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最后,衷心地希望我們的祖國發(fā)展得越來越好,自立自強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二

我讀的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面對著這一堆抽象的、生澀的、令人費解的詞語,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下去,我感覺自己的大腦變得非常機械,思維也好像停止了工作,直到最后一句:“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我被這句話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深深的震撼了。

它使我第二次從頭看起。在關于這篇文章的說明中指出了其基本內(nèi)容是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是否真正懂得實踐及其作用??磥磉@篇文章是講“實踐”的真正涵義和作用的,也許就是所謂的“改變世界”。

我想馬克思在寫出這句“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時,其目的是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即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至少我是這么理解的,但我覺得這句話本身的深層涵義遠不止如此。

我們知道,哲學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內(nèi)部又各自有許多不同的分支或體系。如果我們站在哲學之上,把哲學僅僅看作是一門學科,那么這樣的分歧也許僅僅是分歧而已。但不幸的是,哲學是研究世界本質(zhì)的,它的這一屬性不得不讓我們對它另眼相待。人們通常有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如果認識了世界,那么就解決了最根本的問題。人們之所以這樣迫切地想認識世界并且把這一任務冠以如此沉重的頭銜,是因為人們心理有這樣的一個需要,即認識世界的需要,這一需要滿足了,人才會獲得一種安全感,才會有心思干別的事情。所以,關于世界本質(zhì)的問題不得不被放在特殊的位置。只有這樣才看上去比較合理。

哲學家們擔負起了這個重任,不管是唯物論者或是唯心論者他們只是在試圖用一種方式來解釋這個世界。如果我們用偏向唯物論的觀點說,世界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不論不是地心說風靡一時或是日心說占據(jù)主導地位,地球和太陽始終沒有改變它們的位置。對于這個世界的解釋是次要的,它僅僅是解釋而已,并不能改變什么。人類的生存目的并不是為了要揭示這個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解釋,只是人類實施改造的精神支持罷了。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三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于18xx年春天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寫在1844—1847年筆記里的。整個《提綱》非常精煉,一共十一條,總共不過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觀點卻豐富而深刻。恩格斯對《提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提綱》強調(diào)了實踐的觀點以及人類的本質(zhì)和真理與感性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提綱》的第二條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即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不能離開實踐的思維去爭論人是否具有現(xiàn)實性?!短峋V》的第六條明確說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否定了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zhì)歸結于人的本質(zhì)的思想?!短峋V》帶有鮮明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思想,馬克思辯證地看待人與環(huán)境和教育的關系,一方面,人的成長是受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的,另一方面,環(huán)境也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還指出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也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第四,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消極的直觀反映論,把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馬克思提出的實踐唯物主義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出了現(xiàn)實批判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解決了改變世界的要求,這一點將唯物主義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四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馬克思早年曾經(jīng)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zhuǎn)向唯物主義,但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無視社會實踐,抽象談論人的本質(zhì)和“愛”的說教等不滿。該文是為了深入批判費爾巴哈哲學并與其劃清界限而寫的提綱。該提綱簡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在此馬克思強調(diào)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diào)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huán)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

在該提綱中,馬克思還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論,特別是其關于人的本質(zhì)的看法;并給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zhì)的經(jīng)典界說,即“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diào)了人的本質(zhì)在于其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故人的本質(zhì)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應從社會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及人的本質(zhì);不僅如此,對社會生活本身也應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在該提綱的最后一節(jié)進一步強調(diào)了他的哲學與以往的哲學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nèi)的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只有1400多字,閱讀該提綱對于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幫助。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五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tài)度和敢于斗爭、敢于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著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里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xiàn)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jīng)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么《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jīng)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里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人,不因為外貌皮囊的美麗而決定自己是美麗還是丑陋,人美麗,主要關系是因為可愛,美不指外貌,更重要的是心靈。簡生命的高貴,院子她是能為自我心靈而活的人,她從自由的心靈里散發(fā)出一種芬芳香氣,散發(fā)出綹縷恬淡的氣質(zhì)。

在當今社會,人心殘忍冷酷的人還是占多數(shù),由此,簡充滿憐憫、愛心、寬容的心靈做了鮮明對比,這就需要我們學習和擁有。

我們感到最幸福的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也得到了幸福!這讓我從簡·愛的一生中看到真、善、美的境界和高尚的幸福理念。

《簡愛》讀后感。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六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文章很簡短,與想象中的長篇大論相差甚遠,閱讀提綱,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清思緒去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眾所周知,馬克思是近代最先進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彌補了過去的哲學家的不足之處,使哲學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在高中的課本上曾介紹過費爾巴哈,他曾經(jīng)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但是在1839年,他發(fā)表《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其實在某些方面,費爾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著唯心論的思想,他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早年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他們都不能將自然與社會都列入唯物主義的隊伍中,總是把自然認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困局。

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階段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紀,那個時候正是處在工業(yè)革命時期,物理和化學領域發(fā)展迅速,機械唯物主義取代了古人摸索出來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進步,可是它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因此,處于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們不可避免地在歷史觀上會陷入唯心主義。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哲學綱領性的文件之一,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爾哲學,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zhuǎn)向唯物主義,但是由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義,他沒有認識到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并沒有從社會實踐出發(fā)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談人的本質(zhì),把它認為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質(zhì)理解為“類”。因此,這個提綱是馬克思為批判費爾巴哈以及處于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的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主觀性而寫的,批判他們的唯心思想。在提綱的開篇,馬克思指出了過去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義得以抽象地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卻沒有準確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意義。馬克思主要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意義,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一切認識活動都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出結論。馬克思糾正了費爾巴哈在社會實踐問題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問題上的錯誤理解。

在這個提綱中,馬克思反復強調(diào)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質(zhì),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體,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質(zhì)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人的本質(zhì)和社會生活都應該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在最后強調(diào)哲學家不僅是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復強調(diào)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通過閱讀這個提綱,我回憶起了許多高中時學過的哲學知識,生活中處處都有哲學,今天學校組織大一學生去義賣報紙幫助殘疾人和留守兒童,這不僅是人的主觀活動,更是客觀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我們檢驗出了它的客觀真理性。馬克思的哲學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一盞指路明燈,它為無產(chǎn)階級指明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秘密,提出了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建設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思想基本原則,以經(jīng)濟建設為重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最后,衷心地希望我們的祖國發(fā)展得越來越好,自立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七

然而,真正在各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并且感動人們的“名人”又有多少?這樣一數(shù),真正震驚世界并震撼人心的名人就大大減少了。

《名人傳記》中的名人大多數(shù)都是出身貧寒、在逆境中成長的,他們的堅強是在困境中培養(yǎng)的,比起別的出身高貴、從小嬌生慣養(yǎng)好的同齡人,他們在面對困難是更堅強、更有斗志,在面對挑戰(zhàn)時更加有沖勁,在開創(chuàng)事業(yè)時更容易成功。他們由于從小在逆境中成長,在克服困難、與命運作斗爭的同時也會愈發(fā)對未來的光明日子充滿希望,為此去奮斗。

重重困難,卻始終沒有打倒他們,因為他們有一股韌勁,他們堅強不屈,他們始終懷著“光明將要來臨”的希望。

給我最大觸動的名人是海倫?凱勒。

本來天資聰穎的她,可以享受這其樂融融、趣妙無窮的世界,感受所有人的愛,但不幸的是,她發(fā)了一場高燒,以至于失去了聽覺與視覺,與有聲有色的世界完全隔絕。然而,就在她最需要幫助卻最無助的時候,安妮?沙利文老師出現(xiàn)了,從此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海倫?凱勒成了世界上的一個奇跡,成了震驚世界并感動人們的名人。

與她對比,我感到慚愧。

我也曾經(jīng)遭受過逆境,可是我卻沒有勇敢面對。

我在困難面前退縮,我自暴自棄,甚至曾想過放棄學業(yè),可是媽媽一直陪伴著我走過那段艱辛歲月,使我在逆境中得到真正成長。

其實名人也是一個平凡人,他們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在面對困難、艱苦時有著與一般人不同的心態(tài)、在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時的所表現(xiàn)出非凡的執(zhí)著精神罷了。

只要擁有一顆永不放棄、執(zhí)著追求直到成功的心,你也會成為名人!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八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對舊的唯物論的完善和提高,指出了舊唯物論的不足,建立了自己的唯物論,讓唯物論變成一種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理的哲學,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進而去改變我們的世界。

在寫《費爾巴哈提綱》讀后感前,先介紹一下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藝術出版,可以說是一次具有時代意義的事情,因為它標志著“唯物主義重新登上歷史的王座”。歷史上可以說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唯心主義在做主導,他們鼓吹天才和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痘浇痰谋举|(zhì)》一書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有她片面的一面,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性、消極性和直觀性。就是我們所說的舊的唯物主義。而馬克思在閱讀《基督教本質(zhì)》時,寫下了這一片字數(shù)不長,但卻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的《費爾巴哈提綱》。恩格斯這樣評價這一片文章:“作為包含著心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p>

的確是這樣的,在這字數(shù)不多的提綱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句話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經(jīng)典語句,可謂之“一字千金”,而且“惜墨如金”,沒有絲毫的贅言,句句切中肯綮,直接指明真理的所在。

可以這樣理解,《基督教的本質(zhì)》是舊的唯物主義,而這個提綱則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萌芽”。它在這提綱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實踐。換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插一段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鄧小平最經(jīng)典的話之一。當1976年后,討論中國該走怎樣的路線時,我們依舊要依靠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我們,同時我們還必須在馬克思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通過實踐來明確自己走什么路線,檢驗真理。我們中國有今天的發(fā)展,有今天的地位,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同時也離不開我們將馬克思在主義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的轟轟烈烈的現(xiàn)代化運動的偉大實踐。

所以又回到了《費爾巴哈提綱》一個本質(zhì)上的問題:實踐。引用一段他人的話:

馬克思在《提綱》中十分強調(diào)革命實踐的偉大意義,把實踐觀點引進認識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把實踐觀點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點,提出了無產(chǎn)階級哲學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

馬克思把是將實踐的觀點應用于認識論,相對于費爾巴哈的就唯物主義理論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就是:革命的實踐意義。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雖然比傳統(tǒng)上的唯心主義有一定的進步,但是卻有很多的狹隘性,引用馬克思的一句話就是“他在《基督教的本質(zhì)》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xiàn)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他沒有掌握革命的實踐性,在提綱中的第二條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只有實踐才可以判定你的思維是不是真理。

可以說人類因為有了思維,才讓我們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但是我們的思維不能離開實踐。

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zhì)》中,批判了宗教理論。但是他并沒有將這件事情做得徹底,只是稍微起了一個頭,對于宗教沒有從本質(zhì)上去分析,比如宗教的來源怎樣消滅這些宗教的影響等等,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就如馬克思所說,“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師節(jié)歸結為它的世俗基礎”。而馬克思的觀點則是“對于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他的矛盾中去理解”,進而分析這些矛盾,認識這些矛盾,在實踐中通過革命的手段來推翻原來的制度,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世界。

對于這一句“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對于這句話,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論是費爾巴哈就唯物論的升級版,在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中,費爾巴哈只是將“直觀的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而馬克思給新的唯物主義定義為“把事物、現(xiàn)實和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并從主觀方面去理解的實踐的唯物主義”。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費爾巴哈的就唯物論的立足點就是市民的社會,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論才是實質(zhì)意義上的唯物論,因為他的出發(fā)點是“人類社會抑或是社會人類”,馬克思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正如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全人類的解放”“創(chuàng)建一種超越既有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實現(xiàn)全人類解放的‘自由王國’”。這是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現(xiàn)代文明的形式。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九

費爾巴哈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其代表作《德國意識形態(tài)》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這本書中的一部分——費爾巴哈提綱,更是被認為是德國古典唯物主義的開山之作。作為一名有志于成為哲學家的學生,我十分好奇費爾巴哈提綱的內(nèi)容究竟是怎樣的,并決定仔細研讀此書。下面,我將分享我讀后的心得體會。

費爾巴哈提綱中最基本的論斷是:“物質(zhì)存在是唯一的存在?!边@里,“物質(zhì)”指的是任何存在的物體、物質(zhì)或自然力,并且費爾巴哈將這個論斷推廣到了所有思維和認知的對象,而非僅僅是物體和自然力。他認為人類存在于物質(zhì)之中,并受著物質(zhì)的支配,我們不能夠脫離物質(zhì)去觀察物質(zhì),也即我們無法擺脫我們自己的肉體和身份去思考,這是我們認知能力強弱的區(qū)別根源。

第三段:我的理解和思考。

費爾巴哈的這個理論,其實道盡了我們對于世界、對于自身認知的限制。我們是一個受物質(zhì)支配的存在,世界只存在于我們的物質(zhì)世界中,我們的思維、感情、觀念甚至社會制度都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之上。我們的一切都是由物質(zhì)構成的。因此,我們的思想、意識、理念都無法擺脫物質(zhì)的束縛。

雖然人的思維能力比動物強,但我們并不能完全擺脫自己的肉體和身份。我們的思考和判斷,總是因為感受到物質(zhì)帶給自己的感觸和刺激而產(chǎn)生,而且我們的分析和推理過程極大程度上,更多是在處理自己的知覺信息、感觸信息,并且用語言進行推演。

第四段:對我的啟示。

費爾巴哈提綱對我的啟示在于我學會了如何“看到”物質(zhì)和不同的認識方式。它提示我們,心靈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心靈不能離開人類身體的物性,認識與現(xiàn)實是統(tǒng)一發(fā)展的。在這個統(tǒng)一中,認識是在物的先于認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但人的認識同時又是引導物的發(fā)展的,所以存在了辯證物質(zhì)論。這需要我們?nèi)ヌ骄堪l(fā)展規(guī)律,這是對當前我的哲學學習大有幫助的。人要通過對物質(zhì)世界的細微觀察,逐漸發(fā)掘到一種公正的,在物質(zhì)實踐中的認識與經(jīng)驗,從而推進自己在哲學領域的學業(yè)進展。

第五段:結論。

從費爾巴哈提綱的閱讀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物質(zhì)、意識和社會等概念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物質(zhì)存在是唯一的存在,因此我們在研究人類的社會、思想、文化等現(xiàn)象時,應該更多地關注它們物質(zhì)基礎和物質(zhì)制約因素,這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問題。費爾巴哈的探究在哲學領域內(nèi)具有重要影響,其思想啟示了許多哲學家、思想家,也為后來的唯物主義思潮做出了重要貢獻。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十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于1845年春旅居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時所寫的筆記,這些筆記寫在他的1844-1847年的筆記本中,筆記上端寫著:“1.關于費爾巴哈”。這是匆匆寫成的準備作進一步研究、寫作用的提綱,當時并沒準備發(fā)表。馬克思逝世五年之后,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的遺稿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提綱,1888年恩格斯在自己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附錄中第一次發(fā)表,發(fā)表時的標題為《馬克思論費爾巴哈》。而且,《提綱》概括了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馬克思、恩格斯第一部合著的《神圣家族》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馬克思已最終克服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

《提綱》第一條,揭露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唯心論先驗論看到了主體的能動性,但夸大了能動性,而舊唯物論承認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但否認了主體的能動性,因此,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zhì)》中僅僅是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

《提綱》第二條,以實踐為基礎,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反映論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反映論,點明新唯物主義的特點:實踐的能動性。但是卻有誤人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最后導致純粹想而拋棄實踐的危險。

唯物主義者正是因為不能正確看待主體的能動性和客觀的物質(zhì)性的辯證關系,因此必然不能正確說明人與環(huán)境、人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歷史觀上必然會陷入唯心主義史觀。馬克思提出:“環(huán)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碍h(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

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人與環(huán)境、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人的實踐就體現(xiàn)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用實踐回答了康德發(fā)現(xiàn)的人與環(huán)境二律背反的難題。因此,這不是對人的主體性的一般理解,而是對現(xiàn)代工業(yè)在確立人類主體在客體世界中的主導作用的真實理解。

《提綱》第四條,分析和批判費爾巴哈的宗教觀。僅僅規(guī)定為對宗教進行理論的批判,而批判的目的又是為了完善宗教。而馬克思從人的社會實踐出發(fā),分析了宗教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和階級的根源。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提綱》第五條,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上做出的貢獻。但他認為費爾巴哈雖然是批判了強調(diào)抽象思維的唯心主義,但他的唯物主義同樣是不徹底的,正如他對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樣:“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而沒有揭露宗教的社會根源,對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于理論上而沒有“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偠灾?,包括費爾巴哈在內(nèi)的一切舊唯物主義都是因為不能看到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其性質(zhì)都是屬于直觀唯物主義。

《提綱》第六條,批判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zhì)的錯誤規(guī)定,提出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著名論斷,為歷史唯物主義奠定理論基礎。馬克思指出:站在直觀唯物主義的立場,其社會歷史觀只能看到的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原因在于費爾巴哈”

理論脫離了實踐,沒有從人們現(xiàn)存的社會聯(lián)系中來觀察人們。在這個角度來說,其社會歷史觀仍然沒有擺脫唯心主義范疇。馬克思從實踐出發(fā),揭示了人的社會本質(zhì)。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的、抽象的理解人,馬克思則認為,人是“現(xiàn)實的人歷史的人”,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而環(huán)境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方式,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

[1]實踐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人可以能動地創(chuàng)造歷史,但人不可以無視客觀條件而去強求無法得到的結果。所以,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伺c環(huán)境都是人的實踐的產(chǎn)物。實踐是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人在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實踐的存在物。實踐對象、現(xiàn)實、感性,一切都是“人的感性活動”,都是“實踐”,突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實踐雖然是一種人帶著自己的利益、意志、需求和價值認同進行的客觀的物質(zhì)性的活動,目的在于改變和超越。人和環(huán)境、主體和客體之間關系是雙向互動的,人的實踐就是這種互動關系的完整體現(xiàn)。如馬克思所說:“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正是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才能達到了人與自然、社會和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提綱》第七條,舊唯物主義沒有看到,“宗教情感”是作為一定形式的人所天生的內(nèi)在屬性,因此單從宗教的“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批判宗教是不徹底的。在馬克思看來,人并不是一個抽象存在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是屬于一個社會范疇、一定階級的、具體的個人,也就是他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提綱》第八條,運用實踐的觀點,進一步闡明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揭示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一切社會意識來源于社會存在。并針對第六條中揭露費爾巴啥“撇開歷史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的錯誤,進一步闡明社會意識的本質(zhì)。

《提綱》第九條,內(nèi)容是總結直觀唯物主義由于不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不能正確認識人的本質(zhì),就必然不能正確認識社會的本質(zhì)。從而進一步具體地分析、總結舊唯物主義陷入唯心史觀的根源。

歷史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無產(chǎn)階級堅持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

《提綱》第十一條,是整個《提綱》的總結。中心思想是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舊哲學的本質(zhì)區(qū)別,科學地總結馬克思在哲學史上所實行的革命變革的實質(zhì)在于為新唯物主義哲學提出“改變世界”的任務。在這里馬克思并不是抽象地提出一般地“改變世界”,而是針對當時資產(chǎn)階級所維護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提出的。他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chǎn)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卣驗槿绱?,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不僅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科學理論,更是我們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罢軐W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名言永遠地被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也永遠地鎊刻在不斷努力改變世界以求社會進步與人類發(fā)展的人民群眾的心上。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十一

費爾巴哈的《提綱》是一份透露著新世界觀萌芽的天才大綱。正是它的問世,才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形成。

全文由11條大綱構成,全都緊緊地圍繞著“實踐”這個中心,強調(diào)實踐的決定性作用。費爾巴哈由于不理解實踐的概念和意義,因此他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思想是直觀的、非實踐的,這導致他在社會歷史領域無法擺脫唯心論的巢臼。馬克思正是對費爾巴哈進行了揚棄,在提綱中主要提到這樣幾個觀點:舊唯物主義是沒有把事物、現(xiàn)實等當作感性活動當作實踐;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現(xiàn)在大量被引用的關于實踐的理論的雛形。

扼要的提綱勾畫出這樣一個有異于先前哲學家所確立的“人”:這個人與其周圍的一切的聯(lián)系都是一種東西——即是實踐。這個實踐是最廣義的,它涵蓋了“社會化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自然人體對周圍環(huán)境的作用以及環(huán)境對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維。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實踐本身就代表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念:人的一切活動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可以作為一個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時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觀真理性仍然需要通過來實踐證明。馬克思很明確地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真理作為人的思維的經(jīng)驗性的東西是要靠實踐來證明的。

馬克思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可視為實踐,實踐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實在。實踐即是存在,實踐之外別無存在,實踐決不是停留在書本和理論上的夸夸其談,并不是如青年黑格爾派在思辨哲學上的糾纏不清。因此,實踐也就是我們理解馬克思整體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馬克思整體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鑰匙。有人徑直地把馬克思的哲學稱為“實踐主義”(practicalism)。所謂“主義”(-ism),就是一種學說或信念;所謂“實踐主義”,就是一種關于實踐的哲學學說和對于實踐的理論信念(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一度自稱他們的哲學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但在今天,“實踐唯物主義”實際上已成為八十年代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當中的一個特定流派的稱謂。

在馬克思看來,實踐被界定為有著“主觀”、“能動”內(nèi)涵的“人的感性活動”,亦即人的對象化活動。對象化意味著人的預期目的在其存在對象上的實現(xiàn),即包含著人化的意味。實踐既然有了人的對象化,也便有了主體性的意味,因而實踐決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思辨哲學上,更多的是社會性和人的主體活動當中。他不像費爾巴哈那樣回避主體的人的活動與作用,而是使問題又回到主體的能動方面。他認識到,只有在主體感性的參與下,才有認識的發(fā)生,否則就不可能建構起任何認識論。為此,馬克思把人的活動“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決不是象黑格爾那樣,把主體感性束縛在思想和觀念所決定的范圍,而是把主體的人的活動理解為感性的物質(zhì)活動,即對象性的活動。他說:“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边@樣,按照馬克思所提供的思維方式,實踐活動被賦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體現(xiàn)了認識活動的主體性原則,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認識活動的客體性原則,從而使主體感性在實踐中獲得了自身的完滿統(tǒng)一。

這個廣義的實踐與“社會性”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人的任何認識活動所面對的任何“客觀對象”實際上都已經(jīng)處在實踐的“域內(nèi)”,因而都總是已經(jīng)有人的“主體能動性”參與其中了。我們確實可以在認識過程中盡量去排除不同認識主體的意識主觀性的干擾,努力爭取“主觀符合客觀”,把握客觀規(guī)律;但我們卻無法將人的存在、為滿足其需要的活動從客體對象中排除,因為任何客體對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為存在背景上面呈現(xiàn)出來的。因此,當我們談到任何一個客觀對象時,它的所謂“客觀性”,只是相對于我們“當下的”意識而言,即它是獨立于“這一次”的意識,先于“這一次”的認識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實踐域內(nèi)。而意識同樣是實踐的內(nèi)在要素,因而客觀對象仍在此前的意識域內(nèi),即最終不可能獨立于意識、外在于意識。于是無論如何,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所尋求的客觀規(guī)律就已經(jīng)具有了某種“實踐的規(guī)律”甚至“意識本身的規(guī)律”的意義了。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是社會的成員,所以個人的活動應該且必然社會化。從現(xiàn)實的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每個個體的活動都具有社會性,這是它的本質(zhì)屬性,雖然我們依然還有相對孤立的生活。作為單一個人,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接觸的人和事,相對來說是比較局促狹小的,這樣的生活如果沒有著意去拓寬就會變得僵化,人身處于社會當中,活動卻局限于社會的一個微小的角落,顯然人只是這滄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們強調(diào)人的認識對象與人的存在的不可分離性,這并不會影響客體對象及其規(guī)律的客觀實在性。恰恰相反,我們是把“客觀實在性”從舊哲學所想象的純粹自在的領域歸還于人的現(xiàn)實實踐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實在”。既為“實在”,就有一個需要、也能夠?qū)χ右哉J識和把握的問題,也就有一個認識是否符合對象、正確地呈現(xiàn)對象的問題。因而作為“求是”對象的規(guī)律,也同樣表現(xiàn)為本質(zhì)特性、客觀聯(lián)系等等,也同樣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但這里的“本質(zhì)”,是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內(nèi)在特性;這里的必然性、規(guī)律性,是人的活動內(nèi)部以及不同活動之間的內(nèi)在必然關聯(lián)。中國哲學中有所謂“理在事中”,強調(diào)的就是規(guī)律乃是人之“實事”中的“理”。

為此,我們需要以高遠的視野把宇宙濃縮,把活動放到更廣闊的現(xiàn)實中去,這個活動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間接的方式是通過各種媒介獲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親身實踐,嘗嘗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讀萬卷書”,當然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不止是是讀書了,后者主要是“行萬里路”,自然也不僅指行路一途,通過兩種方式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從而可以使得我們的思維更加的全面、靈活、精深,使我們的實踐活動更加合乎科學,更具革命性。

馬克思在文中提到:實踐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條綱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鳴:“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把居于能動與主導方面的主體和居于依據(jù)與基礎方面的客體聯(lián)結起來,形成了改造與被改造關系,它改造著自然界,改造著社會,改造著人們之間的關系和人自身。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表明,沒有實踐,就沒有歷史的進步和人自身的進步。

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圍繞“改變世界”——即“實踐”而展開,而不是對思想史上某種問題作純學理的邏輯推演,因此,一切認識與思考都必須圍繞實現(xiàn)目標所需要的實踐而展開?!瓣P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很早就用這句話明確地表示了他對“離開實踐的思維”不感興趣。這是一個肩負“改變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維傾向。

我認為我們的實踐應該以“致用”為終極目標和最后歸宿,即必須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實踐結果為目標,對現(xiàn)實的人生和全人類從物質(zhì)或精神兩個方面有益處為衡量標準,“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無助于現(xiàn)實生活向前、向上的改變不應看作有效的實踐,比如“永動機”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終于會在現(xiàn)實面前破滅。在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必然要發(fā)生主體對客體的認識關系。認識關系在改造關系的基礎上產(chǎn)生,又作用于改造關系。我們從外界擇取種種信息,先把它們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識、思維甚至理論,然后知道我們自身的行為實踐,反饋、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維、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釋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維方面的現(xiàn)實行動,我把它理解為改變世界;只有把“主觀能動性”和“現(xiàn)實操作性”兩者結合,實踐才可以說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變現(xiàn)實的革命意義。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十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寫在1844—1847年筆記里的。整個《提綱》非常精煉,一共十一條,總共不過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會思想和哲學觀點卻豐富而深刻。恩格斯對《提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提綱》強調(diào)了實踐的觀點以及人類的本質(zhì)和真理與感性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提綱》的第二條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即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不能離開實踐的思維去爭論人是否具有現(xiàn)實性?!短峋V》的第六條明確說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否定了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zhì)歸結于人的本質(zhì)的思想?!短峋V》帶有鮮明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思想,馬克思辯證地看待人與環(huán)境和教育的關系,一方面,人的成長是受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的,另一方面,環(huán)境也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還指出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也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概括而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重要意義在于:第一,從總體上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直觀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第一次明確提出新唯物主義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第二,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以及從這種觀點出發(fā)對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三,揭露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脫離、互相對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費爾巴哈半截子唯物主義的根源;第四,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消極的直觀反映論,把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提出的實踐唯物主義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出了現(xiàn)實批判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解決了改變世界的要求,這一點將唯物主義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讀費爾巴哈的提綱有感篇十三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文章很簡短,與想象中的長篇大論相差甚遠,閱讀提綱,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清思緒去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眾所周知,馬克思是近代最先進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彌補了過去的哲學家的不足之處,使哲學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在高中的課本上曾介紹過費爾巴哈,他曾經(jīng)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但是在1839年,他發(fā)表《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其實在某些方面,費爾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著唯心論的思想,他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早年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他們都不能將自然與社會都列入唯物主義的隊伍中,總是把自然認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困局。

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階段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紀,那個時候正是處在工業(yè)革命時期,物理和化學領域發(fā)展迅速,機械唯物主義取代了古人摸索出來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這是哲學史上的一個進步,可是它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因此,處于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們不可避免地在歷史觀上會陷入唯心主義。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哲學綱領性的文件之一,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爾哲學,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zhuǎn)向唯物主義,但是由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義,他沒有認識到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并沒有從社會實踐出發(fā)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談人的本質(zhì),把它認為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質(zhì)理解為“類”。因此,這個提綱是馬克思為批判費爾巴哈以及處于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的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主觀性而寫的,批判他們的唯心思想。在提綱的開篇,馬克思指出了過去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義得以抽象地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卻沒有準確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意義。馬克思主要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意義,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一切認識活動都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出結論。馬克思糾正了費爾巴哈在社會實踐問題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問題上的錯誤理解。

在這個提綱中,馬克思反復強調(diào)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質(zhì),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體,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質(zhì)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人的本質(zhì)和社會生活都應該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在最后強調(diào)哲學家不僅是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復強調(diào)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通過閱讀這個提綱,我回憶起了許多高中時學過的哲學知識,生活中處處都有哲學,今天學校組織大一學生去義賣報紙幫助殘疾人和留守兒童,這不僅是人的主觀活動,更是客觀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我們檢驗出了它的客觀真理性。馬克思的哲學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一盞指路明燈,它為無產(chǎn)階級指明了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秘密,提出了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建設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思想基本原則,以經(jīng)濟建設為重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最后,衷心地希望我們的祖國發(fā)展得越來越好,自立自強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姓名:楊騰飛學號:10383038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專業(y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引言: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對舊的唯物論的完善和提......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費爾巴哈提綱讀后......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57842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