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或者一段時間的結束,我們都需要寫一份總結來梳理一下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查閱和分析,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希望以下的總結案例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導。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一
看完《課堂密碼》總覺得也應該說些什么。既然是“密碼”,那就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解密”。自知愚笨,悟性不高,無法解開所有密碼。所以,看不懂的、解不了的也就不勉強自己了。因為現在的教師,即使他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而他的“課外功”不夠,還是算不了一個“好”教師,僅僅因為他教的學生的成績沒有那些“課外功”十足的教師教的學生的成績來得好。嗚乎,悲哉!人人都清楚,這十足的“課外功”要耗去一個教師的多少精力和時間,他哪會有精力和時間去研究學生和教材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更不用說通過閱讀來提升教學理念來。
回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業(yè)余時間里,自己有足夠的精力看些教育和教學書籍及雜志,當然還有不少的專業(yè)雜志。在上班時間里,備課、批改作業(yè)、課外輔導......我總是能找到時間找學生談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從容,有條不紊,也從來沒有喊過一聲“苦”“累”,因為那個時候,真不覺得苦和累。自己真是把教書這個職業(yè)當作自己“為黨的教育事業(yè)貢獻一生”的事業(yè)了。至于學生,他們有時間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做好事”“文藝匯演”“參觀工廠”“學農”等等,而這些活動表面上看是占了學習時間,實際上卻是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所有這些讓他們懂得: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學習時學習,娛樂時娛樂。那個時候我們學生的英語課本沒有現在這樣厚,學生要記要背的單詞也沒有現在這么多,可是,他們的英語基礎和語言能力卻要比現在的學生好得多。學習的興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來的。
然而,現在的教師,早上6:30到校,“督促”學生早讀或稱作“早輔導”白天上課、備課、做課件、改作業(yè)、教育學生充斥了他們的每一天。說實在的,連備課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認認真真了,更不用說有時間好好地研究學生和教材了。即使想找學生談談心,也不忍心占用他們的時間了。早自習?要早讀,不忍心打斷他們;課間?一天至少8節(jié)課,總不至于課間可憐的10分鐘也去占用,而且很多的時候是不到10分鐘的,老師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課的,自己累點沒有關系,但真不忍心;午間?一大堆的作業(yè)放學前要上交,又不忍心占用他們做作業(yè)的時間。所以,除了不得不處理的問題,隨時隨地解決,能省的“談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著心腸”占用他們的早自習、課間或午間時間了。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種怎么樣的腳步?灌鉛似的!記得一年青教師的媽媽問她女兒的一句話:“你們老師都有沒有‘家’,他們燒不燒飯,吃不吃飯?都這么早上班,這么晚下班?!笔堑?,要不是老公工作輕松,我可能很多的時候會餓肚子。因為很多的時候“累”超過了“餓”??上攵粋€“累”超過“餓”的人當他回到家里時會作出什么選擇。弄吃的還是“睡一會兒再說”?往往這“睡一會兒再說”,即使醒來也不想再起來了。有過不少這樣的經歷。這樣一種狀態(tài),怎么可能會有精力看書?即使有心看書,不一會兒就會睡著。至于現在的學生,學校里上課,做作業(yè),到了家里繼續(xù)做作業(yè)。正像我兒子說過的:“反正我做好了作業(yè)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彼?,很多的學生混著時間做作業(yè)。哪來以前學生“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學習時學習,娛樂時娛樂”的境界?學生和老師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真的好懷念以前的日子,可能真的是老了,也許是精神上的富足沒有心情去追究物質上的貧乏,那時候,沒有現在吃得好也沒有現在穿得好。而現在物質上的富足卻掩蓋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吃好,穿好,卻總覺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前幾天散步時碰到以前學校的一個同事,他今年已經退休。我們搖著頭談現在的教育,感慨頗多!
又扯遠了,大概又是一種老了的表現吧!今天食堂老板說的一句“你太老了”又一次提醒我真不該是還有理想和追求的年紀了。那是年輕人的事,記得80年代有一首歌里有句歌詞:“有人喜歡你,只是因為你年輕”。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很少有東西可以左右我們的了,為了對得起自己就多做些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吧!我非常認同這種說法:“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雖然我已經走不了多遠了,但總可以走下去。那就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走到哪就算哪!
為了讓學生學得輕松,也為了自己教得輕松還是得注重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課堂密碼》封底周彬說了下面這些話:“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
當我們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慣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態(tài)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課堂時,才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p>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二
該書分為五個部分,即: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作者主要觀點如下:
1、莫把課堂只當課堂;莫把課堂只當教學;莫讓課堂止于安靜;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2、當前的知識競爭不再是知識儲存量的競爭,而是知識提取量的競爭。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知識儲存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越是簡單,學生的知識提取就越是困難;邏輯越是清晰,學生提取知識越容易。
3、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不投資的人自然是買不起房的;一個不再看書的人,必然會在每堂課中都處于掙扎狀態(tài)。
4、衡量自己有沒有學會一本書的標準:當你看書的封面時能夠把目錄寫出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40%;當你看目錄時能夠把書中的要點寫出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60%;當你看著知識要點能夠把細節(jié)想起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80%;如果你還能夠把這本書的知識進行重組并靈活應用,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90%以上。
5、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掌握學科知識點,教師以訓練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系統(tǒng)化的學科知識,教師以教學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
6、課堂結構=學科深度×教育廣度。對于學科深度有兩種理解,一是指內容的艱深,二是指理解的深刻。教師在學科知識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師在學科知識的內容上要艱深,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要深刻。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就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就越能讓學生學得有趣,就越能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對于教育廣度也有兩種理解,就是把學生當做“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專業(yè)選手),還是當做“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業(yè)余選手)。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fā),就意味著必須把學生當做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一是學科教師要全面地愛護與關心學生;二是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三是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fā),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
7、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需要更多的方法與策略,還需要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結構。課堂結構應該是學科深度與教育廣度的均衡配置。
8、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課堂教學真正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非常努力,但學生不參與,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仍然為零。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真實教育意義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換而言之,教師的主導只是服務于學生主體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已。因此,評價一堂課優(yōu)劣的標準,從目標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進度。
9、課堂效率需要教師的努力,需要學生的參與,更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協同合作。要讓課堂發(fā)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與投入,但在教師與學生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相互照顧對方的進度,才是最佳的選擇。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10、肖川教授認為,只是關心“怎么教”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只是關心“教什么”的教育是沒有肉體的教育。
11、“教什么”是指教學內容,符合科學的特征,具有可以重復與可以遷移的特點;“怎么教”是指教學手段,符合藝術的特征,具有個性化與即時性的特點。
12、一堂成功的課往往具有即時性,它需要教師有靈感,也需要教師能把握當時的課堂情境,有預設的課可以保證不出問題,但難以保證它非常精彩。一堂成功的課也具有個性特征,教師的個性魅力、知識結構,就決定了他會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而這些方法就像鑲嵌在教師身上一樣,難以為他人所模仿。因此,課堂教學既不會由于外在的強制或者指導而變得精彩,也不會因為對他人的模仿而更為成功。因為在強制的狀態(tài)下藝術家是做不出精品的,而對藝術品的仿制就是地地道道的贗品。
13、不管教師在學科教學上多么努力,對學科知識的學習、理解與掌握,始終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但永遠不可能替代學生去學習、理解與掌握學科知識。因此,課堂教學不應該止于學科生活化,還應該以學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為最終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完成學科生活化之后,進一步推進與完善學生生活學科化的過程。
14、學科教學只是學生習得學科知識的一種輔助手段,真正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是學生自己對學科知識的主動建構。
15、課堂有趣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地方吸引過來的外在興趣,這種興趣有比較價值,但并不一定有內在價值;另一個是真正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的內在興趣,這依賴于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對邏輯與思維的把握與練習。這兩種興趣缺一不可,但絕不應該僅止于第一種興趣。
16、考試成績=學科興趣×學習方法×學生智商。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要素,大致包括以上三大方面。在這三大學習要素中,最難改變的應該是學生智商,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可改變的要素。我們不能改變學生的智商,但能夠改變學生對待自己智商的態(tài)度與使用它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取得學習成績的前提。在學生的學習要素中,最容易改變的是學生的學科興趣。學生對某一學科喜歡與否,很少以其專業(yè)價值為標準,一般是以之是否對他們的胃口為標準,在這一點上,學科教師的教學風格甚至學科教師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教師往往是用強迫來替代學科興趣,用訓練來替代學習方法,雖然明知這種教學方法是飲鴆止渴,但是要讓他們在渴死與毒死之間進行選擇,教師們情愿先止渴再被毒死。
17、教師要切記:不要因捍衛(wèi)教材而丟失了自己,不要變成教材的“傳聲筒”、“衛(wèi)道士”;不要因拘泥于教材而變得教條;不要替代教材而成為學生的敵人。課堂的主要矛盾應該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教材的內容深度之間的差距,次要矛盾應該是學生學習模式與教師之間的差異。
18、教師有三種定位:其一,團結教材而進攻學生;其二,團結學生而進攻。
教材;其三,成為課堂中的陌生人,看學生與教材惡斗不止,而自己坐看“風景”。一般情況下,教師都不會選擇第三種,選擇第一種情況的占絕大多數,選擇第二種情況的占極少數。要進攻教材,教師就要掌握三項本事:讀透教材、補充教材與批判教材。成功的課堂,就是教師帶領著學生,富有智慧地讀透教材、補充教材與批判教材,而不是對著教材頂禮膜拜。
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19、對學科教師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學科是對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師只對學科教學負責;另一種觀點認為,學科是對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師不但要教育好學生,還要對學科教學負責。
20、教育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授受,我們稱之為傳授;二是對學生學科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稱之為教學;三是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領,我們稱之為教育。
21、哲理故事:國王要一位畫家為他畫一匹馬,但是一直等了5年也沒有看到畫家的作品。國王專程來到畫家的畫室,畫家便當場為國王畫馬,僅僅5分鐘后,國王便看到一匹栩栩如生的駿馬從畫家的筆端奔躍于紙上。國王為此非常生氣,質問畫家為什么5分鐘可以完成的任務,居然讓自己等了5年。畫家平靜地說:如果你需要一匹普通的馬,那我當時就可以完成,但因此我永遠都只會畫普通的馬;可如果你需要一匹駿馬,那就需要5年的汗水與艱辛作為鋪墊了。
22、建構主義心理學中關于“魚牛故事”的經典案例:從前,有一條魚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長時間。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來到了岸上,它東看看,西看看,覺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這時,它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頭牛,就仔細地觀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魚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紹得最具體的就是牛了:它長著大大的肚子,有一對犄角,還有四條長長的腿、四只蹄子……魚邊聽邊把牛的樣子畫了下來,但它畫的仍然和魚的模樣一樣,只是肚子大大的,長著四條腿,在魚頭上還長著一對犄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可能讓學科知識獨立于生活知識之外,也不可能讓學習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
23、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家里沒有足夠的藏書,如果父母對書本的感覺很貧乏,那孩子就很難在學校中對學科學習有興趣。當家庭教育不但不提供有智慧的日常生活,反而擯棄學生的日常生活去迎合學習生活時,這種錯位的教育模式,就同時扼殺了學習生活與日常生活。
24、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時,還需要非學科知識為它奠定亮麗的“智識底色”;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時,還需要課外活動為它奠定燦爛的“智能底色”;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時,還需要日常生活為它奠定陽光的“智慧底色”。沒有了這些“底色”,學生的一切都將毫無生機與希望,包括學科學習。
25、課堂管理有兩個核心目的:一是避免發(fā)生或者消除影響班級有序學習的事件,可稱之為維持課堂秩序,這是消極課堂管理;另一是通過合作學習凝聚班級合力,在整體上提高學習效率,可稱之為促進課堂合作,這是積極課堂管理。
26、為何需要課堂管理,原因有六:一是要維持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并學會使用學習方法;三是要調動學生集體力量提高學習效率;四是要通過紀律教育形成課堂學習秩序;五是要通過學習診斷減少學生的違紀行為;六是要避免與診治學生群體的失范行為。
27、課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發(fā)掘學生群體的力量來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課堂管理最失敗的境界,就是對學生群體的失范行為無能為力。
28、怎樣進行課堂管理:教師需要反省自己的課堂管理方式,要服務于學生群體,而非管制學生個體;要尋找學生調皮的原因,而非責備其態(tài)度;要讓學生明白要做什么,而非禁止學生做什么。
29、衡量課堂教學的效率,既不能只以教師的功勞為標準,也不能只以教師的疲勞為標準,而應該以以功勞為分子、以疲勞為分母形成的比例為標準。
30、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緣自積極的學習興趣,而積極的興趣是對學習過程的內在享受,這種享受是由良好的學習方法帶來的,而學習興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學習方法產生。
31、學法指導包括以學習為核心的三項工作,即解題方法的傳授、學習方法的引領與學習過程的指導。和學生談論學習中的成就與挫折,教會學生正確面對學習的短期成本與長期收益,指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沖突與矛盾,這就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
32、對于絕大多數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課堂教學來說,讓學生靜下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學生主動內化學科知識的必經之道。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靜下來,有三種方法可以使用:一是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轉化為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分;二是想辦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壓下去,不讓它有發(fā)揮的機會與空間,并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分,為它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機會并提供空間;三是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過濾掉,把保留下來的具有較高濃度的靜下來的本能成分用到課堂教學中來。
33、影響學生人格的要素,有遺傳、環(huán)境與情境。教育對這三個要素的影響程度決定著教育塑造學生人格的空間。
34、善待學生的無知,不但需要教師有寬容學生無知的度量和改變學生無知的智慧,還需要教師有寬容學生無知的勇氣與改變學生無知的責任感。
35、倡導站在學生那面的教育。站在學生的那面,并不是去縱容他們,而是接受學生的現狀,理解學生的現實。站在學生的那面,就意味著教師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學生,也不可能替代學生,而是做學生的欣賞者與鼓勵者。教育一個人,并不是讓你去改造他,而是讓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學生的對面,挑出學生身上的刺與不足,然后再為學生嫁接上美麗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學生那面,通過發(fā)掘學生身上的潛力,改進學生身上的不足,從而在學生身上培育出美麗的花朵。
36、如果教師站在學生那面,教學設計就要根據學生的經驗與知識來展開,這更容易讓他人看到學生的智慧,它并不直接體現教師的能力,而是通過學生的學習幸福感與學習有效性來予以展現,但是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
37、讓學生在“積極歸因”中尋找“學習。
自信”。把學習成就歸因于內在的、可控的與穩(wěn)定的學習因素,可以提高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評價水平。將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教學要求相比,學生可能永遠都處于失敗的境地;將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他過去的知識儲備相比,他永遠都在取得進步。把可以解決的學習問題歸因于內在的、可控的因素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歸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穩(wěn)定的因素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
38、父母會用孩子的聰明來證明自己的聰明,而學校則會用學生的愚笨來證明自己的聰明。
39、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遮蔽“形成的偶然”。借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結果的必然”。首先,教師應該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識;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種可能性原因,為避免形成差生尋找方法與策略;最后,教師要用更好的教學方法與更高的教學品質去吸引學生,以此來幫助他們避免淪為差生。一言以蔽之,莫給學生變差的機會。
40、父母往往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來評判孩子,改造自己對孩子的關愛,這表現為父母不再關心孩子的生活世界,不再關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只關心對孩子前途有直接影響的班級排名與教師評價。這使得孩子對父母的功利性關愛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拒絕與父母進行真誠的交流與溝通。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因此就不再有“戀母”與“戀父”的需求,相反,這會增強他們對愛的需求,從而促使他們過早地在同輩群體中尋找“愛的歸宿”。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孩子們彼此間形成的愛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愛情,而是父母關愛的一種替代品,是父輩們真誠關愛缺位的產物。
41、成人在面對孩子世界時,更多的是一種武斷,而不是理解;是一種抵制,而不是尊重。作為成人,我們可能漠視孩子的世界,也可能承認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無論如何我們沒有賦予孩子世界應有的地位。孩子們并不是要占有美的東西,而是更著力于對美的追求。
42、學校存在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因此學習世界的意義更甚于教學世界,甚至可以說,是學習世界的現狀決定了教學世界的現狀,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狀態(tài)。但事實并非如此。
43、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與交給他們學習方法是教師的主要責任,而積極地用所學方法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則是學生的主要責任。教師上很多課,就是阻礙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學習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是導致教師與學生都“忙碌而無效”的主要原因,教師的教并不是為了學生,而是為了教師與學校。
44、學習評價有兩個直接的功能,一是證明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另一是查明學生遺漏了多少知識?;谕{的學習評價最終讓學生遠離學習;基于支持的學習評價才會讓學生走進學習。教師通過肯定學生的學習積極面來幫助學生,往往比否定學生的消極面來診斷學生,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習評價的影響力。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并不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而是對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的診斷。診斷需要具備更多的專業(yè)智慧,需要非常明確的指導、非常清楚的問題解決辦法。
45、學生成長有兩個方向:一是通過擴張自己的優(yōu)點來發(fā)展自己,另一是通過彌補自己的缺點來發(fā)展自己。不管在態(tài)度上,還是在技術上,前者都更占優(yōu)勢。
46、家長眼中的孩子越來越聰明,教師眼中的學生越來越笨,這個明顯的落差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47、對于學生而言,教育具有雙重功能:一是發(fā)現并發(fā)展學生的獨特優(yōu)勢,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發(fā)展功能,它注重對學生獨特優(yōu)勢的發(fā)現與培育,是開放與多元化的;另一是根據學生的獨特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評價與篩選,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篩選功能,它注重對學生特定優(yōu)勢的測量與鑒別,是封閉與單一化的。
48、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鼓勵與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與成績,是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根據學生目前的優(yōu)勢與成績來設定教學目標,是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二步;讓課堂教學還原學生優(yōu)勢與成績的獲得過程,是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三步。課堂教學并不是來教訓學生的,更不是用學科知識塞飽學生的無知,而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使用自己獲得優(yōu)勢與成績的方法,通過自己優(yōu)勢與成績的拓展,來填補自己因為年輕而擁有的幼稚與無知。
49、成績競爭=專業(yè)競爭+時間競爭。在教育理論上,教師要擁有良好的教學業(yè)績至少需要三個要素——教師的教學專業(yè)水平、教師的投入程度和教學工作環(huán)境,其中教學專業(yè)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是,一旦回到教育實踐,尤其是教師間的教學競爭上來,這個結論就顯得有點勉強了。
50、竭力去發(fā)現上課人的優(yōu)點,謙虛地詢問其課堂優(yōu)點產生的原因,并向他學習,這是課堂觀察中上課人與聽課人最為良性的互動模式。
51、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兩種途徑:一是填補自己的課堂劣勢,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課堂優(yōu)勢。
5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拓展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而回避課堂教學劣勢的主要途徑,是反觀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課堂教學是一項藝術化的工作,是一項沒有終點的工作。
53、決定課堂進程的,并不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而是學生的學習進程;判斷課堂教學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并不是教師本人的能力如何與表現如何,而是教師的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幫助有多大。
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心得體會,學習心得54、要造就藝術化的課堂,需要的不是模仿別人,而是成就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徑并不是對他人的崇拜,而是對自己教學理念的優(yōu)化與改造,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要素的夯實與重組,是對自己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與培育。課堂教學追求的是藝術性,但造就藝術化課堂的卻是技術性。
55、課堂教學分為三個方面六個要素:教師教學方面,包括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指導方式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方面,主要考慮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教學效果方面,包括學習成功率與課堂思維深度。
56、教師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間的關聯與互動,是成就成功課堂的重要因素。
57、精彩的教學,并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些枯燥的課堂教學,卻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是由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的關聯度決定的。
參與和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是學生基于自己內在的學習動機而走進課堂,容易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被動參與是學生基于外在的學習或者生活壓力而走進課堂,這雖有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會讓學生對課堂本身產生厭倦感。
59、教師對學生課堂參與梯度的回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有沒有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二是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是否顧及了不同問題的思維層次,并根據問題思維層次的不同,來照顧與教育不同層次的學生;三是教師在進行作業(yè)和試卷設計與點評時,是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回饋與反應。
60、評價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得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成功率進行評價。學習成功率可分為三項指標: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教師教學計劃實現度與課堂教學效果拓展度。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主要是指本堂課的直接教育效果是否得以實現;教師教學計劃實現度主要是指教師預先為自己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完成;課堂教學效果拓展度是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與創(chuàng)新性教育效果的觀察與評價,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計劃中的,但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亮點。
61、對課堂體悟而言,課堂學習氛圍、課堂人際互動和課堂思維品質,是表現課堂品質極為重要的核心要素。對課堂學習氛圍的體驗,主要聚焦在教師對學生的寬容與控制兩個維度上。應該把教師對學生的寬容看成是教育的起點,而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則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所以控制欲寬容并不矛盾,但存在控制的程度與寬容的內容是否適應的問題。
62、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的課堂,并不是教師個人的精彩課堂,也不是學生個人習得學科知識的課堂,而是教師與學生借助課堂教學這一活動與平臺,在教師的精彩教學之中,在學生學科知識的習得過程之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與知識共享的樂趣的課堂。
63、課堂中的人際互動,容易被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同學間的合作學習所掩蓋。課堂中真實的互動,可以表現在行為層面上,但并不必然如此。更為深刻的人際互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對同一個觀點的默契,應該是同學之間對同一樣感受的共鳴。這不一定要通過具體的行為與活動表現出來,往往在彼此的相視一笑或者同樣的身體語言中得以充分表達。不能將課堂中的活動互動作為課堂人際互動的全部,這回阻礙更深層次課堂人際互動的產生。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三
我本期讀了《課堂密碼》一書,深有感觸,它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學"、"有效教學"。本人教學幾十年,一直教數學,深知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維性、知識性和邏輯性,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邏輯思維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課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采用"有趣教學"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學",顧名思義,那就是在教師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教育家鳥中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的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愿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心理活動、年齡段和科目等特征為依據,發(fā)掘數學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識,運用多種、多變、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刺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堂密碼》一書中講到:"要讓學生對學習趣味較濃,需要教師采用一些外在于學科知識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外包裝與廣告效應。教師既要向學生說明這些學科知識的未來價值,又要將這些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在每堂的課堂切入時,對學科知識的包裝都特別重要,因為這決定著學生能否將之集中到課堂上。"《課堂密碼》中的這些話談到了教師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采取這樣一些措施:用生活實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教師可運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如概率一節(jié)中用擲硬幣來探究頻率、頻數,讓學生親自參與,從中獲得快樂。同時,利用參觀、實地考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見多識廣知識。
總之,激發(fā)學生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持久的興趣,那就必須用學科知識的邏輯思維來鍛煉學生,讓他們在對學科知識的整合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價值。在實現了課堂的有趣之后,我們又談如何實現"有效"呢?如何僅僅停留在"有趣"這一層面上,學生課堂上很高興,但卻毫無收獲,這樣的興趣是難以持久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持久的興趣,就得讓他們在課后有真正的收獲,而且覺得有趣之外,覺得這種可持續(xù)的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趣的同時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總會發(fā)現,在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對一些實際應用,其探索的題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分析問題也比較深刻。但有些學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是模糊不清,邏輯思維較亂。但他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許就能夠做好些,這說明他正在努力追求進步,對學科學習有興趣,和積極趕上。因此我們不能把他和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比較,而去批評他,應該看到他的點滴進步,保有他有了些收獲,就會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是持續(xù)性的,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興趣。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高,這樣他們就會越來越愛學習。
要真正地促使課堂有趣和知識有效的互換與互助,需要為兩者的轉換預留足夠的時間,教師在學科知識結構的整合中,學科邏輯與思維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數學的總復習,教師就得進行對每個知識面點系統(tǒng)復習,進行歸類,知識點的整合,各知識點的展示,并進行解題的方法指導,學生方面要善于反思總結,一堂課學生究竟有沒有興趣,有沒有知識上的收獲,最佳的決定者是學生本人,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和參與和體驗是其產生與維持興趣的決定要素,因學生要能夠同想,自己去適應、反思、總結。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與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多引導他們,明確學習學科知識的目的,端正態(tài)度,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這樣他們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科知識,這樣才能實現"有趣"與"有效"之間的轉換。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四
讀了《課堂密碼》一書,真的讓我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讓我獲得了許多感悟。
一、博大而熾熱的愛:
名言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笔堑?,對于教師來說,愛是不可須臾或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它所熱愛的事業(yè)和學生。名師魏書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學生獻上了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愛。這也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人生追求的原動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把我全部的愛與熱情獻給我的學生,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樂學善學的智者。
現代社會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更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yè)。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向書本、向實踐、向各種信息渠道學,引千道清泉、聚萬座富礦、集百家之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才能用自己淵博的學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成為學生的“活字典”和“百科書庫”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師都應具有一顆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師直到七八十高齡還在與小學生親密接觸,他們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游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試問他們又怎么不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又怎么會不親其師信其道呢?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總之,做一個“有效的”教師,實施有效的教學,是所有教師應有的追求。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五
放假了,心里一下放松了,休閑的時候看了一些教育類的書,當然少不了周彬老師寫的一本《叩問課堂》,仔細、認真地閱讀了《叩問課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斷地變化: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完之后,對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遠離課堂,似乎我們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p>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一線的教師,每天都必須“置身于課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課堂”,天天面對學生,一屆又一屆,時間久了,我們更習慣于隨意地講那些爛熟于心的教材內容,而對講臺下的一茬又一茬學生熟視無睹?!芭f調重彈”、“老調常彈”,必然讓人生厭,別人厭自然導致自己煩,怎么辦?或許我們該象學生那樣多補補課,充充電,不讓自己的教學資源枯竭?或許我們應該象駕駛員,雖然技術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對高速路、山路、彎路、滑路,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學的要求,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減慢“車速”,或許那樣學生會學得更愉快,車子開得更平穩(wěn),走過了泥濘,說不定師生齊心協力,教學的效果會驚人。
“置身于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想學好,我們也希望他們個個都很強,可現實并不是這樣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樣,就有多少種思想,但我們的要求是:做得最好,爭得第一!于是望著幾十雙眼睛,我們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心態(tài)是不一樣的,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我們會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態(tài)去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聰明的,對于我們的所說所做,他們是心領神會的,他們在我們的眼神暗示下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做著我們“期望”的事……而忘了“差異的發(fā)展”;在當今“分數高于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老師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么,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其實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蛟S我們的要求應該是:做最好的自己!
“置身于課堂”,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我們要進行會考,去折磨學生也折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把“公開課”當作“作秀”,總之,我們有許多的“不得不……”。
“真的有許多疑問、許多問題難以直面,不過讀了《叩問課堂》,讓我看到了自己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問題,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從這些問題中更深地思考從而認識到課堂對于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艷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顧及內在的品質,拋棄課堂背后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就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梢?,我們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課堂,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
“學生為什么無心于課堂”原因是有些課堂并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舞臺,或者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課堂。讓學生喜歡上課堂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者課堂的程度越深,學生對課堂的喜歡程度就越大;二是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教學是屬于“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學生對課堂的熱愛程度就越大。
我想:我們教師也許無力改變大環(huán)境,可我們完全有責任把我們自身做好,并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態(tài)度和思想,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為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六
我本期讀了《課堂密碼》一書,深有感觸,它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學”、“有效教學”,談談讀書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課堂密碼》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課堂密碼》是一本很不錯的書,里面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學科深度上,當學科還沒有分化的時候,教師普遍看重育人,這就是韓愈所講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當學科分化之后,教師普遍看重教授知識。至今,我們評價一位教師有沒有教育智慧時,雖然也看這位教師對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卻是看學生的學科成績。在課堂教學中,學科知識有兩個來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師。教材上的學科知識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現的。之所以說它一次性,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解釋;之所以說它平面化,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習情境的變化進行演繹。但也正因為如此,教材較教師提供的學科知識更有權威性,也更有邏輯性。于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科知識,并不重在學科知識本身的權威性與深刻性,而是對教材弱點的補充,也就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教材提供的學科知識進行多重解釋,根據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對教材提供的知識進行多樣演繹。因此,教師在學科知識上的深度,并不是讓教師在學科知識內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在內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師,學生學起來就越艱難,能夠掌握學科知識的學生人數也越少。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學得更有趣,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掌握學科知識。
其次在教育廣度上,教師教學生,是專業(yè)教練教業(yè)余選手而非專業(yè)選手。當專業(yè)教練教專業(yè)選手時,可以把專業(yè)選手描述成是“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墒?,對于學生來說,盡管學習是他們的專職工作,但在眾多學科中喜歡上哪門學科,致力于哪門學科,并沒有強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學生稱為業(yè)余選手,把他們描述成是“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而專業(yè)教練教業(yè)余選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這些業(yè)余選手,以便讓他們在專業(yè)學習這條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們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機會發(fā)揮專業(yè)教練的專業(yè)價值。兩相對比,專業(yè)教練教專業(yè)選手,走的是專業(yè)深度的道路,教學廣度對他們的要求并不太高;專業(yè)教練教業(yè)余選手,就得先走教學廣度的道路,因為教學廣度是教師推進專業(yè)深度的前提與手段。
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fā),就意味著必須把學生當作是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這樣可以在以下3個方面來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一,學科教師要全面愛護與關心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師生關系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師生關系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護,師生關系本身也就不復存在。如果連師生關系都不復存在,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也就無從談起?!坝H其師信其道”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教師要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與使用還需要鍛煉,他對文字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而書面化學科知識的最大弱項在于,它的表達方式是書面語言而非口頭語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維而非具象思維。因此,學科知識生活化的過程,就是教師把學科知識從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從抽象邏輯轉化為具象邏輯的過程。第三,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fā),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教材所呈現的學科知識并不是對學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對學生學完教材后的最終目的。如果我們用最終目的去要求初始學習的學生,往往會嚇跑了學生。
教師只有從對學科知識的過度關注中走出來,才可能以“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更愿意向一個“人”學習,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學習。如果教師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那么他也勢必會獲得死板、平面化與抽象的形象。
對教師個人而言,這本書可以改變學科教師只對學科知識負責的意識,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科深度不再越來越深,而教育廣度越來越廣。
我本期讀了《課堂密碼》一書,深有感觸,它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學”、“有效教學”。本人教學幾十年,一直教數學,深知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維性、知識性和邏輯性,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邏輯思維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課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采用“有趣教學”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學”,顧名思義,那就是在教師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教育家鳥中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的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愿望?!币虼耍跀祵W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心理活動、年齡段和科目等特征為依據,發(fā)掘數學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識,運用多種、多變、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刺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堂密碼》一書中講到:“要讓學生對學習趣味較濃,需要教師采用一些外在于學科知識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外包裝與廣告效應。教師既要向學生說明這些學科知識的未來價值,又要將這些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在每堂的課堂切入時,對學科知識的包裝都特別重要,因為這決定著學生能否將之集中到課堂上?!薄墩n堂密碼》中的這些話談到了教師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采取這樣一些措施:用生活實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教師可運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如概率一節(jié)中用擲硬幣來探究頻率、頻數,讓學生親自參與,從中獲得快樂。同時,利用參觀、實地考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見多識廣知識。
總之,激發(fā)學生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持久的興趣,那就必須用學科知識的邏輯思維來鍛煉學生,讓他們在對學科知識的整合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價值。在實現了課堂的有趣之后,我們又談如何實現“有效”呢?如何僅僅停留在“有趣”這一層面上,學生課堂上很高興,但卻毫無收獲,這樣的興趣是難以持久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持久的興趣,就得讓他們在課后有真正的收獲,而且覺得有趣之外,覺得這種可持續(xù)的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趣的同時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總會發(fā)現,在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對一些實際應用,其探索的題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分析問題也比較深刻。但有些學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是模糊不清,邏輯思維較亂。但他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許就能夠做好些,這說明他正在努力追求進步,對學科學習有興趣,和積極趕上。因此我們不能把他和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比較,而去批評他,應該看到他的點滴進步,保有他有了些收獲,就會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是持續(xù)性的,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興趣。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高,這樣他們就會越來越愛學習。
要真正地促使課堂有趣和知識有效的互換與互助,需要為兩者的轉換預留足夠的時間,教師在學科知識結構的整合中,學科邏輯與思維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數學的總復習,教師就得進行對每個知識面點系統(tǒng)復習,進行歸類,知識點的整合,各知識點的展示,并進行解題的方法指導,學生方面要善于反思總結,一堂課學生究竟有沒有興趣,有沒有知識上的收獲,最佳的決定者是學生本人,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和參與和體驗是其產生與維持興趣的決定要素,因學生要能夠同想,自己去適應、反思、總結。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與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多引導他們,明確學習學科知識的目的,端正態(tài)度,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這樣他們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科知識,這樣才能實現“有趣”與“有效”之間的轉換。
讀書筆記。
該書分為五個部分,即: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作者主要觀點如下:
1、莫把課堂只當課堂;莫把課堂只當教學;莫讓課堂止于安靜;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2、當前的知識競爭不再是知識儲存量的競爭,而是知識提取量的競爭。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知識儲存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越是簡單,學生的知識提取就越是困難;邏輯越是清晰,學生提取知識越容易。
3、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不投資的人自然是買不起房的;一個不再看書的人,必然會在每堂課中都處于掙扎狀態(tài)。
4、衡量自己有沒有學會一本書的標準:當你看書的封面時能夠把目錄寫出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40%;當你看目錄時能夠把書中的要點寫出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60%;當你看著知識要點能夠把細節(jié)想起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80%;如果你還能夠把這本書的知識進行重組并靈活應用,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90%以上。
5、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掌握學科知識點,教師以訓練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系統(tǒng)化的學科知識,教師以教學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
6、課堂結構=學科深度×教育廣度。對于學科深度有兩種理解,一是指內容的艱深,二是指理解的深刻。教師在學科知識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師在學科知識的內容上要艱深,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要深刻。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就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就越能讓學生學得有趣,就越能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對于教育廣度也有兩種理解,就是把學生當做“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專業(yè)選手),還是當做“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業(yè)余選手)。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fā),就意味著必須把學生當做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一是學科教師要全面地愛護與關心學生;二是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三是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fā),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
7、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需要更多的方法與策略,還需要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結構。課堂結構應該是學科深度與教育廣度的均衡配置。
8、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課堂教學真正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非常努力,但學生不參與,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仍然為零。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真實教育意義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換而言之,教師的主導只是服務于學生主體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已。因此,評價一堂課優(yōu)劣的標準,從目標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進度。
9、課堂效率需要教師的努力,需要學生的參與,更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協同合作。要讓課堂發(fā)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與投入,但在教師與學生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相互照顧對方的進度,才是最佳的選擇。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10、肖川教授認為,只是關心“怎么教”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只是關心“教什么”的教育是沒有肉體的教育。
11、“教什么”是指教學內容,符合科學的特征,具有可以重復與可以遷移的特點;“怎么教”是指教學手段,符合藝術的特征,具有個性化與即時性的特點。
12、一堂成功的課往往具有即時性,它需要教師有靈感,也需要教師能把握當時的課堂情境,有預設的課可以保證不出問題,但難以保證它非常精彩。一堂成功的課也具有個性特征,教師的個性魅力、知識結構,就決定了他會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而這些方法就像鑲嵌在教師身上一樣,難以為他人所模仿。因此,課堂教學既不會由于外在的強制或者指導而變得精彩,也不會因為對他人的模仿而更為成功。因為在強制的狀態(tài)下藝術家是做不出精品的,而對藝術品的仿制就是地地道道的贗品。
13、不管教師在學科教學上多么努力,對學科知識的學習、理解與掌握,始終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但永遠不可能替代學生去學習、理解與掌握學科知識。因此,課堂教學不應該止于學科生活化,還應該以學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為最終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完成學科生活化之后,進一步推進與完善學生生活學科化的過程。
14、學科教學只是學生習得學科知識的一種輔助手段,真正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是學生自己對學科知識的主動建構。
15、課堂有趣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地方吸引過來的外在興趣,這種興趣有比較價值,但并不一定有內在價值;另一個是真正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的內在興趣,這依賴于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對邏輯與思維的把握與練習。這兩種興趣缺一不可,但絕不應該僅止于第一種興趣。
16、考試成績=學科興趣×學習方法×學生智商。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要素,大致包括以上三大方面。在這三大學習要素中,最難改變的應該是學生智商,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可改變的要素。我們不能改變學生的智商,但能夠改變學生對待自己智商的態(tài)度與使用它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取得學習成績的前提。在學生的學習要素中,最容易改變的是學生的學科興趣。學生對某一學科喜歡與否,很少以其專業(yè)價值為標準,一般是以之是否對他們的胃口為標準,在這一點上,學科教師的教學風格甚至學科教師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教師往往是用強迫來替代學科興趣,用訓練來替代學習方法,雖然明知這種教學方法是飲鴆止渴,但是要讓他們在渴死與毒死之間進行選擇,教師們情愿先止渴再被毒死。
17、教師要切記:不要因捍衛(wèi)教材而丟失了自己,不要變成教材的“傳聲筒”、“衛(wèi)道士”;不要因拘泥于教材而變得教條;不要替代教材而成為學生的敵人。課堂的主要矛盾應該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教材的內容深度之間的差距,次要矛盾應該是學生學習模式與教師之間的差異。
18、教師有三種定位:其一,團結教材而進攻學生;其二,團結學生而進攻。
教材;其三,成為課堂中的陌生人,看學生與教材惡斗不止,而自己坐看“風景”。一般情況下,教師都不會選擇第三種,選擇第一種情況的占絕大多數,選擇第二種情況的占極少數。要進攻教材,教師就要掌握三項本事:讀透教材、補充教材與批判教材。成功的課堂,就是教師帶領著學生,富有智慧地讀透教材、補充教材與批判教材,而不是對著教材頂禮膜拜。
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19、對學科教師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學科是對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師只對學科教學負責;另一種觀點認為,學科是對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師不但要教育好學生,還要對學科教學負責。
20、教育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授受,我們稱之為傳授;二是對學生學科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稱之為教學;三是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領,我們稱之為教育。
21、哲理故事:國王要一位畫家為他畫一匹馬,但是一直等了5年也沒有看到畫家的作品。國王專程來到畫家的畫室,畫家便當場為國王畫馬,僅僅5分鐘后,國王便看到一匹栩栩如生的駿馬從畫家的筆端奔躍于紙上。國王為此非常生氣,質問畫家為什么5分鐘可以完成的任務,居然讓自己等了5年。畫家平靜地說:如果你需要一匹普通的馬,那我當時就可以完成,但因此我永遠都只會畫普通的馬;可如果你需要一匹駿馬,那就需要5年的汗水與艱辛作為鋪墊了。
22、建構主義心理學中關于“魚牛故事”的經典案例:從前,有一條魚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長時間。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來到了岸上,它東看看,西看看,覺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這時,它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頭牛,就仔細地觀察了一番?;氐骄锖?,它向魚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紹得最具體的就是牛了:它長著大大的肚子,有一對犄角,還有四條長長的腿、四只蹄子……魚邊聽邊把牛的樣子畫了下來,但它畫的仍然和魚的模樣一樣,只是肚子大大的,長著四條腿,在魚頭上還長著一對犄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可能讓學科知識獨立于生活知識之外,也不可能讓學習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
23、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家里沒有足夠的藏書,如果父母對書本的感覺很貧乏,那孩子就很難在學校中對學科學習有興趣。當家庭教育不但不提供有智慧的日常生活,反而擯棄學生的日常生活去迎合學習生活時,這種錯位的教育模式,就同時扼殺了學習生活與日常生活。
24、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時,還需要非學科知識為它奠定亮麗的“智識底色”;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時,還需要課外活動為它奠定燦爛的“智能底色”;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時,還需要日常生活為它奠定陽光的“智慧底色”。沒有了這些“底色”,學生的一切都將毫無生機與希望,包括學科學習。
25、課堂管理有兩個核心目的:一是避免發(fā)生或者消除影響班級有序學習的事件,可稱之為維持課堂秩序,這是消極課堂管理;另一是通過合作學習凝聚班級合力,在整體上提高學習效率,可稱之為促進課堂合作,這是積極課堂管理。
26、為何需要課堂管理,原因有六:一是要維持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并學會使用學習方法;三是要調動學生集體力量提高學習效率;四是要通過紀律教育形成課堂學習秩序;五是要通過學習診斷減少學生的違紀行為;六是要避免與診治學生群體的失范行為。
27、課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發(fā)掘學生群體的力量來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課堂管理最失敗的境界,就是對學生群體的失范行為無能為力。
28、怎樣進行課堂管理:教師需要反省自己的課堂管理方式,要服務于學生群體,而非管制學生個體;要尋找學生調皮的原因,而非責備其態(tài)度;要讓學生明白要做什么,而非禁止學生做什么。
29、衡量課堂教學的效率,既不能只以教師的功勞為標準,也不能只以教師的疲勞為標準,而應該以以功勞為分子、以疲勞為分母形成的比例為標準。
30、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緣自積極的學習興趣,而積極的興趣是對學習過程的內在享受,這種享受是由良好的學習方法帶來的,而學習興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學習方法產生。
31、學法指導包括以學習為核心的三項工作,即解題方法的傳授、學習方法的引領與學習過程的指導。和學生談論學習中的成就與挫折,教會學生正確面對學習的短期成本與長期收益,指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沖突與矛盾,這就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
32、對于絕大多數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課堂教學來說,讓學生靜下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學生主動內化學科知識的必經之道。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靜下來,有三種方法可以使用:一是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轉化為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分;二是想辦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壓下去,不讓它有發(fā)揮的機會與空間,并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分,為它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機會并提供空間;三是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過濾掉,把保留下來的具有較高濃度的靜下來的本能成分用到課堂教學中來。
33、影響學生人格的要素,有遺傳、環(huán)境與情境。教育對這三個要素的影響程度決定著教育塑造學生人格的空間。
34、善待學生的無知,不但需要教師有寬容學生無知的度量和改變學生無知的智慧,還需要教師有寬容學生無知的勇氣與改變學生無知的責任感。
35、倡導站在學生那面的教育。站在學生的那面,并不是去縱容他們,而是接受學生的現狀,理解學生的現實。站在學生的那面,就意味著教師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學生,也不可能替代學生,而是做學生的欣賞者與鼓勵者。教育一個人,并不是讓你去改造他,而是讓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學生的對面,挑出學生身上的刺與不足,然后再為學生嫁接上美麗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學生那面,通過發(fā)掘學生身上的潛力,改進學生身上的不足,從而在學生身上培育出美麗的花朵。
36、如果教師站在學生那面,教學設計就要根據學生的經驗與知識來展開,這更容易讓他人看到學生的智慧,它并不直接體現教師的能力,而是通過學生的學習幸福感與學習有效性來予以展現,但是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
37、讓學生在“積極歸因”中尋找“學習。
自信”。把學習成就歸因于內在的、可控的與穩(wěn)定的學習因素,可以提高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評價水平。將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教學要求相比,學生可能永遠都處于失敗的境地;將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他過去的知識儲備相比,他永遠都在取得進步。把可以解決的學習問題歸因于內在的、可控的因素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歸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穩(wěn)定的因素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
38、父母會用孩子的聰明來證明自己的聰明,而學校則會用學生的愚笨來證明自己的聰明。
39、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遮蔽“形成的偶然”。借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結果的必然”。首先,教師應該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識;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種可能性原因,為避免形成差生尋找方法與策略;最后,教師要用更好的教學方法與更高的教學品質去吸引學生,以此來幫助他們避免淪為差生。一言以蔽之,莫給學生變差的機會。
40、父母往往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來評判孩子,改造自己對孩子的關愛,這表現為父母不再關心孩子的生活世界,不再關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只關心對孩子前途有直接影響的班級排名與教師評價。這使得孩子對父母的功利性關愛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拒絕與父母進行真誠的交流與溝通。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因此就不再有“戀母”與“戀父”的需求,相反,這會增強他們對愛的需求,從而促使他們過早地在同輩群體中尋找“愛的歸宿”。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孩子們彼此間形成的愛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愛情,而是父母關愛的一種替代品,是父輩們真誠關愛缺位的產物。
41、成人在面對孩子世界時,更多的是一種武斷,而不是理解;是一種抵制,而不是尊重。作為成人,我們可能漠視孩子的世界,也可能承認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無論如何我們沒有賦予孩子世界應有的地位。孩子們并不是要占有美的東西,而是更著力于對美的追求。
42、學校存在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因此學習世界的意義更甚于教學世界,甚至可以說,是學習世界的現狀決定了教學世界的現狀,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狀態(tài)。但事實并非如此。
43、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與交給他們學習方法是教師的主要責任,而積極地用所學方法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則是學生的主要責任。教師上很多課,就是阻礙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學習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是導致教師與學生都“忙碌而無效”的主要原因,教師的教并不是為了學生,而是為了教師與學校。
44、學習評價有兩個直接的功能,一是證明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另一是查明學生遺漏了多少知識?;谕{的學習評價最終讓學生遠離學習;基于支持的學習評價才會讓學生走進學習。教師通過肯定學生的學習積極面來幫助學生,往往比否定學生的消極面來診斷學生,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習評價的影響力。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并不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而是對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的診斷。診斷需要具備更多的專業(yè)智慧,需要非常明確的指導、非常清楚的問題解決辦法。
45、學生成長有兩個方向:一是通過擴張自己的優(yōu)點來發(fā)展自己,另一是通過彌補自己的缺點來發(fā)展自己。不管在態(tài)度上,還是在技術上,前者都更占優(yōu)勢。
46、家長眼中的孩子越來越聰明,教師眼中的學生越來越笨,這個明顯的落差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47、對于學生而言,教育具有雙重功能:一是發(fā)現并發(fā)展學生的獨特優(yōu)勢,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發(fā)展功能,它注重對學生獨特優(yōu)勢的發(fā)現與培育,是開放與多元化的;另一是根據學生的獨特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評價與篩選,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篩選功能,它注重對學生特定優(yōu)勢的測量與鑒別,是封閉與單一化的。
48、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鼓勵與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與成績,是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根據學生目前的優(yōu)勢與成績來設定教學目標,是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二步;讓課堂教學還原學生優(yōu)勢與成績的獲得過程,是從學生優(yōu)勢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三步。課堂教學并不是來教訓學生的,更不是用學科知識塞飽學生的無知,而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使用自己獲得優(yōu)勢與成績的方法,通過自己優(yōu)勢與成績的拓展,來填補自己因為年輕而擁有的幼稚與無知。
49、成績競爭=專業(yè)競爭+時間競爭。在教育理論上,教師要擁有良好的教學業(yè)績至少需要三個要素——教師的教學專業(yè)水平、教師的投入程度和教學工作環(huán)境,其中教學專業(yè)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是,一旦回到教育實踐,尤其是教師間的教學競爭上來,這個結論就顯得有點勉強了。
50、竭力去發(fā)現上課人的優(yōu)點,謙虛地詢問其課堂優(yōu)點產生的原因,并向他學習,這是課堂觀察中上課人與聽課人最為良性的互動模式。
51、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兩種途徑:一是填補自己的課堂劣勢,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課堂優(yōu)勢。
5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拓展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而回避課堂教學劣勢的主要途徑,是反觀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課堂教學是一項藝術化的工作,是一項沒有終點的工作。
53、決定課堂進程的,并不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而是學生的學習進程;判斷課堂教學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并不是教師本人的能力如何與表現如何,而是教師的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幫助有多大。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54、要造就藝術化的課堂需要的不是模仿別人而是成就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徑并不是對他人的崇拜而是對自己教學理念的優(yōu)化與改造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要素的夯實與重組是對自己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與培育。課堂教學追求的是藝術性但造就藝術化課堂的卻是技術性。
55、課堂教學分為三個方面六個要素:教師教學方面,包括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指導方式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方面,主要考慮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教學效果方面,包括學習成功率與課堂思維深度。
56、教師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間的關聯與互動,是成就成功課堂的重要因素。
57、精彩的教學,并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些枯燥的課堂教學,卻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是由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的關聯度決定的。
參與和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是學生基于自己內在的學習動機而走進課堂,容易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被動參與是學生基于外在的學習或者生活壓力而走進課堂,這雖有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會讓學生對課堂本身產生厭倦感。
59、教師對學生課堂參與梯度的回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有沒有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二是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是否顧及了不同問題的思維層次,并根據問題思維層次的不同,來照顧與教育不同層次的學生;三是教師在進行作業(yè)和試卷設計與點評時,是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回饋與反應。
60、評價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得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成功率進行評價。學習成功率可分為三項指標: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教師教學計劃實現度與課堂教學效果拓展度。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主要是指本堂課的直接教育效果是否得以實現;教師教學計劃實現度主要是指教師預先為自己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完成;課堂教學效果拓展度是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與創(chuàng)新性教育效果的觀察與評價,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計劃中的,但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亮點。
61、對課堂體悟而言,課堂學習氛圍、課堂人際互動和課堂思維品質,是表現課堂品質極為重要的核心要素。對課堂學習氛圍的體驗,主要聚焦在教師對學生的寬容與控制兩個維度上。應該把教師對學生的寬容看成是教育的起點,而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則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所以控制欲寬容并不矛盾,但存在控制的程度與寬容的內容是否適應的問題。
62、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的課堂,并不是教師個人的精彩課堂,也不是學生個人習得學科知識的課堂,而是教師與學生借助課堂教學這一活動與平臺,在教師的精彩教學之中,在學生學科知識的習得過程之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與知識共享的樂趣的課堂。
63、課堂中的人際互動,容易被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同學間的合作學習所掩蓋。課堂中真實的互動,可以表現在行為層面上,但并不必然如此。更為深刻的人際互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對同一個觀點的默契,應該是同學之間對同一樣感受的共鳴。這不一定要通過具體的行為與活動表現出來,往往在彼此的相視一笑或者同樣的身體語言中得以充分表達。不能將課堂中的活動互動作為課堂人際互動的全部,這回阻礙更深層次課堂人際互動的產生。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七
叩問課堂是一種備受推崇的教育方式,它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自主思考,積極探究。叩問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講師,更是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這種教育方式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學生放棄老舊的思維方式,并積極適應新的學習范式。
第二段:叩問課堂的效果-自由與平等。
在叩問課堂中,教師不再是學生的唯一知識來源,他們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再是教師所謂的死知識點,而是由學生自己建立的發(fā)現和探究。同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得以釋放,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問題,討論問題,通過不斷的互動來發(fā)現、解決問題,從而形成網絡化的知識交流平臺。
第三段:叩問課堂對學生的要求-思辨能力。
叩問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它無法形成固定的知識模式和標準答案。因此,學生必須具備高水平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只有經過思辨和分析,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得以培養(yǎng),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鍛煉了自覺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維特質。
第四段:教師的作用-引導與鼓勵。
在叩問課堂中,教師起到了重要的引導和鼓勵作用。教師要展開多方面的討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fā)現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點。在溝通互動時要注意和學生進行有關個人的交流,激發(fā)不同思維模式,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思考模式探究問題。同時,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增強其學習信心和成就感。
第五段:總結和展望。
總的來說,在叩問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更高,更凸顯其主動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發(fā)現和發(fā)展?jié)摿砹烁嗟臋C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讓他們充分理解知識本質和價值。未來,叩問課堂將成為一種強調學生優(yōu)勢和知識能力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更多機會和幫助。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八
《課堂密碼》是一本很不錯的書,里面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學科深度上,當學科還沒有分化的時候,教師普遍看重育人,這就是韓愈所講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當學科分化之后,教師普遍看重教授知識。至今,我們評價一位教師有沒有教育智慧時,雖然也看這位教師對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卻是看學生的學科成績。在課堂教學中,學科知識有兩個來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師。教材上的學科知識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現的。之所以說它一次性,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解釋;之所以說它平面化,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習情境的變化進行演繹。但也正因為如此,教材較教師提供的學科知識更有權威性,也更有邏輯性。于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科知識,并不重在學科知識本身的權威性與深刻性,而是對教材弱點的補充,也就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教材提供的學科知識進行多重解釋,根據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對教材提供的知識進行多樣演繹。因此,教師在學科知識上的深度,并不是讓教師在學科知識內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在內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師,學生學起來就越艱難,能夠掌握學科知識的學生人數也越少。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學得更有趣,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掌握學科知識。
其次在教育廣度上,教師教學生,是專業(yè)教練教業(yè)余選手而非專業(yè)選手。當專業(yè)教練教專業(yè)選手時,可以把專業(yè)選手描述成是“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可是,對于學生來說,盡管學習是他們的專職工作,但在眾多學科中喜歡上哪門學科,致力于哪門學科,并沒有強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學生稱為業(yè)余選手,把他們描述成是“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而專業(yè)教練教業(yè)余選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這些業(yè)余選手,以便讓他們在專業(yè)學習這條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們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機會發(fā)揮專業(yè)教練的專業(yè)價值。兩相對比,專業(yè)教練教專業(yè)選手,走的是專業(yè)深度的道路,教學廣度對他們的要求并不太高;專業(yè)教練教業(yè)余選手,就得先走教學廣度的道路,因為教學廣度是教師推進專業(yè)深度的前提與手段。
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fā),就意味著必須把學生當作是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這樣可以在以下3個方面來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一,學科教師要全面愛護與關心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師生關系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師生關系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護,師生關系本身也就不復存在。如果連師生關系都不復存在,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也就無從談起?!坝H其師信其道”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教師要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與使用還需要鍛煉,他對文字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而書面化學科知識的最大弱項在于,它的表達方式是書面語言而非口頭語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維而非具象思維。因此,學科知識生活化的過程,就是教師把學科知識從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從抽象邏輯轉化為具象邏輯的過程。第三,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fā),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教材所呈現的學科知識并不是對學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對學生學完教材后的最終目的。如果我們用最終目的去要求初始學習的學生,往往會嚇跑了學生。
教師只有從對學科知識的過度關注中走出來,才可能以“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更愿意向一個“人”學習,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學習。如果教師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那么他也勢必會獲得死板、平面化與抽象的形象。
對教師個人而言,這本書可以改變學科教師只對學科知識負責的意識,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科深度不再越來越深,而教育廣度越來越廣。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九
近段時間一直在看教育學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課堂密碼》一書,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題”;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正如書中所說的,對待課堂,現在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正是這句話,成為不少老師不懈努力的動機。我們小學每節(jié)課又是40分鐘,我們在靜下心來想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fā)現自己在實踐這句話的時候,會不會忽略學科的整體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課是不是就意味著孩子就能夠學好這個學科。往往效果并不會有我們教師預期的那么好。所以如何處理好課題和學科的關系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慣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態(tài)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課堂時,才肯呢過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的課堂中獲得成績?!被旧纤械睦蠋煻际亲ゾo課堂上的40分鐘時間,每天都為孩子們的學業(yè)而努力中,但是讀到這里,我才明白孩子們的成績并不是老師在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需要用到的。書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的學生信息為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這兩點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難實現的,我們不能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也只有每次40分鐘時間,在課堂上也有每天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樣的內容也許大多數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對于個別孩子來說還是會有困難的,但是作為老師,我們也只能努力的拉著孩子繼續(xù)學習。正如書中所說,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麗,對孕育它的條件就越苛刻。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并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么豐富多彩,多么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么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么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于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fā)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細細品味,書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們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許我們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的,但是我們并不孤單,因為我們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在引領。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
課堂上,為什么我們的教師積極忙碌卻徒勞無功?為什么有的學生總給老師制造麻煩?為什么有學生聽課走神?為什么學生會沉默不語?為什么學生不聽老師的話?這些問題常常困擾著一線教師。而《課堂密碼》一書,就像是解開這些課堂現象的密碼,透視出掩藏在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導教師對自己的課堂實踐作出反思,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課堂密碼》從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五個方面打開“課堂困惑”之門,讓我們深深感覺到:莫把課堂只當課堂;莫把課堂只當教學;莫讓課堂止于安靜;以學生為師,在學生的心靈中教書,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課堂為友,會尊重同事的勞動成果,更樂意向同事的課堂學習,不是把聽課、評課當作一項任務,而是希望能夠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才能發(fā)現課堂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本人認為《課堂密碼》提出的觀點、問題、案例很值得我們去深思與研讀,特別以下幾個觀點我更有興趣:
一、學得好,還要考得好”。周彬老師用“愛人教育我”放、找東西的實例來說明在平時的學習中,不管我們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們用什么邏輯來掌握學科知識,似乎只要記住了或者儲存好了學科知識完事大吉了??墒?,當我們身處考場時,儲存得好好的學科知識,不但不會主動跳出來,即使我們去找,也不見得能找到。然后論述一、從“知識的儲存”向“知識提取”的轉變,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師和學生呈現出來的疲憊、顯現出茫然,學生不可能考好成績;考試的競爭不是知識儲存量的競爭,而是知識提取量的競爭。二、“知識提取”對“知識儲存”的工具功能,發(fā)現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知識儲存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越簡單,學生的知識提取就越是難;邏輯越是清晰,學生提取知識就越是容易。
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儲存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提取知識;不但要讓學生在做作業(yè)時提取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在考試中提取知識。既要讓學生理解學科知識,還能讓他們提取出來的學科知識為他人所理解,還要求教師與學生能夠不斷地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在儲存新知識的同時,還能夠不忘記舊知識。三、為了“知識提取”的“知識儲存”,在教育的意義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儲存了多少學科知識,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學科知識。有的學生有了辛苦的儲存,但卻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學科成績不好。因此,重視學科成績的提取,在于強化學生的學習責任,更在于促使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互動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是為了別人,更是為了自己。
二、為何教師總是忙而無功周彬老師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顯得很聰明,但最終卻一事無成”。這種現象現實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頗有同感。周彬老師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1、深陷課堂教學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時間管理上,有的老師認為,我們每天課都上不完,哪有時間看書?很少人會想到,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不投資的人自然是買不起房子的;一個不再看書的人,必然會在每堂課中都處于掙扎狀態(tài)。要上好一堂課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課都上好卻是非常困難的。教師要從課堂教學能力向學科教學能力的轉變,需要課堂教學經驗在量上的積累,但更需要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在質上的突變。前者需要教師潛入課堂教學之中,后者需要教師跳出課堂教學。
2、踏上學科教學的“理性之路”,我們行走時若只是盯著腳下的路,雖然每一步都走得穩(wěn)健,但離最終目標往往相去甚遠。我們認為學習與儲存知識點時要“盯著腳下的路”,但在總結與提取學科知識時要“盯著前方的路”。學科教學的困惑在于,為了讓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就必須將學科知識肢解為知識點,讓學生逐點學習與掌握??墒窃趯W生逐步學習與掌握的過程中,越是仔細,越是投入的學生,就越是難返身整理與總結學科知識,也就是說,在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學科的知識能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科知識能力,可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本來就是一對矛盾。因此,不管在學期初,還是在學期中與學期末,只有站在學科教學的高度,始終盯著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化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教學目標,再在每次課堂教學中努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點,才能避免雖然學科教學贏得知識點上的勝利,卻偏離了最終的學科教學目標的情況。
3、打開教育教學的“展望之窗”。學校是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好的地方。學生學習得更好有兩個方面的理解:一是學生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二是學生越來越喜歡學習了。如果只是對學生的短期學習成績負責,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負責,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負責,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學校只是對學生的短期成績負責的話,難免會以犧牲“犧牲越來越喜歡學習”為代價。
一旦犧牲學生對學習興趣,最終的結果恐怕只能是即沒有培養(yǎng)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讓學生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需要學校與教師的眼界,又需要與教師的教學水平的。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駕馭,遠比訓練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點更為困難;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又遠比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更為重要。
周彬老師在《課堂密碼》中對課堂的獨特見解,本人學習后,在課堂教學中受到了一些啟迪。上面只是我一些點滴的感悟。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一
“叩問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旨在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問、思考和探究。在這樣一種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作為一名學生,當我初次接觸到這種教育方式時,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其中的好處。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示。
第二段: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在“叩問課堂”中,學生需要自己提問并探究問題,這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也在漸漸地轉變著我的學習方式。在這樣一種氛圍下,我不再只是無腦地背誦,而是更加專注和主動地思考,并從中汲取了更多的營養(yǎng)。通過這種方式,我逐漸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段:知識的構建與整合。
“叩問課堂”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問題和思考來學習,并不是盲目地接受別人的答案。因此,我發(fā)現自己學到的知識更加全面、深入,對于知識的快速掌握也更加自信。此外,我在實踐中也發(fā)現,通過將不同的知識領域進行聯接,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第四段:個性化的學習。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只能給每個學生統(tǒng)一的教育,而“叩問課堂”則更加注重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通過探究不同學生的問題,老師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并在這個基礎上提供更個性化的教育服務。這對于不同個性的學生來說,更加有利于他們自己的成長。
第五段:總結。
總的來說,“叩問課堂”教育模式是一種更加注重學生發(fā)問和獨立思考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知識,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個性化的學習目標,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育難以達到的。這種教育方式也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相信它會在未來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二
兒子拿回來的《父母課堂》我堅持每期都看。從剛開始的興趣逐漸變成了依賴。因為在那里面我總能找到教育兒子的方法,還有許多能讓我和兒子共同討論的話題。
在今年第三期中有一篇文章讓我反思了許久,題目叫做《讓孩子知道錢的意義》。文章中講了培養(yǎng)孩子理財能力的重要性,教我們要告訴孩子錢是怎么來的,要向孩子傳達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道理,讓孩子知道亂花錢的可怕后果。并用名人當范例,形象描繪了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咸難咽。
看完文章我深思了許久,對照文章我跟兒子探討分析了他的現狀,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兒子的“財商”并不是很高,優(yōu)點跟缺點并存。
不亂花錢、懂得存錢是兒子的優(yōu)點。但是不知道節(jié)約,不會花錢就是他欠缺的。找到了缺點,我跟兒子開始了要做“理財小高手”的歷程。雖然不是件簡單的是,但我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從文章中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購物要求,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發(fā)育受影響。而若家長不肯消費,孩子就會出現叛逆情緒。因此,面對一群沒有正確消費觀,心智也未完全成熟的“小皇帝”,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與他們斗智斗勇。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懂得節(jié)儉是美德。必須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對于每一分錢都不能任意揮霍。引導孩子們與家長換位思考,體會家長的艱辛。哪怕只是很少的幾元甚至幾分錢,也要讓它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
開卷有益,打開《父母課堂》你會發(fā)現它會讓我們許多迷茫的父母找到了方向,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三
《父母課堂》每期一下來,我就會愛不釋手的認真閱讀,一遍、兩遍甚至多次翻看,覺得對自己教育孩子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和借鑒作用。
身為人母感到幸福,深知責任重大,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自己沒有經驗,只能憑父母那時怎么教育我的一些記憶,以及同事、朋友平時交流的一些育兒方法,來嘗試教育孩子,總覺各有特點,不是十分滿意。讀了《父母課堂》雜志后,感同身受,收獲頗豐。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F在每個家庭一般都一個孩子,都深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疼愛,慣著寵很普遍。具寵愛于一身的孩子教育,基本上落到父母肩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孩子善于模仿,孩子會學父母的言行和動作。
作為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樣。教會孩子正確地判斷事物,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言行,給孩子作出他們?yōu)橹湴恋陌駱印?/p>
前段時間流傳的“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法,孩子成才需要靠高壓,父母的威信是靠吼、打、板面孔樹立起來的。我覺得那只是個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A教育階段要強調學生自由地探索,主動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父母贏得尊重,要靠與孩子平等交往,靠理解、尊重孩子來建立。父母同孩子面對面、目光平視著說話,特別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的家庭氛圍。孩子說話時,父母最好專心傾聽,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話題,讓孩子感到父母和藹可親,可以信賴。
孩子如果覺得父母像朋友,他就會無話不談,無拘無束。在平等、寬松的環(huán)境里,孩子就會養(yǎng)成活潑開朗、自信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健康個性。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兒童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世界觀、道德觀逐步形成。我們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人。身教勝于言教,我們將從坐公交車時給老人讓座、與同學團結互愛、尊重師長、愛護小動物、做錯事坦然承認、碰到困難自己解決做起,鑄成孩子未來誠實坦蕩、富有愛心、堅強自立的優(yōu)良品格。
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我們相信,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澆灌下,我們的孩子一定能茁壯成長,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
《父母課堂》,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家長,讓我認識到如何愛孩子,如何欣賞孩子,用智慧和愛讓他成為一個自信、快樂、向上的孩子。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四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課堂教育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和變革。在我一年級的學習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叩問課堂的重要性。叩問課堂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叩問課堂的心得體會。
首先,叩問課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過去的課堂中,老師往往是以灌輸知識為主,學生只需要機械地記住和背誦。然而,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與此不同,叩問課堂以學生的主動思考和探索為中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互動式的學習讓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熱情。
其次,叩問課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老師通常會告訴學生答案,學生只需被動接受,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叩問課堂中,老師會引導學生通過提問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幫助學生培養(yǎng)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通過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討,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叩問課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叩問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這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了學習內容,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另外,學生通過不斷的提問和回答,在互動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叩問課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在課堂中,老師和同學們通過互動提問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觀點,同時也傾聽他人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培養(yǎng)了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團隊精神。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課堂學習,也對他們今后的社交和工作具有積極的影響。
總而言之,叩問課堂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與感悟。通過參與叩問課堂,我發(fā)現學習可以是有趣的、積極的和愉快的。叩問課堂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僅提高了學習效果,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我期待著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能夠繼續(xù)叩問課堂的學習模式,以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能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五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任師,在教孩子如何做人方面,家長其實要比老師更重要。
家長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會給孩子極大的教育,孩子在一天天地長大,作為家長,我們可能都有過面對孩子的缺點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甚至有時對著他們大發(fā)雷霆的經歷。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對每位已為人父、已為人母的人來說一定不會陌生。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漸漸明白了,要改變孩子的缺點并不一定指出錯誤,指明正確而規(guī)范的做法。
對小孩子來說,對他優(yōu)點大加贊賞就是讓其改正缺點,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很好辦法。在此,我想將自己通過《父母課堂》學到的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
現代的父母由于工作忙碌與孩子相處及互動的時間比較少,許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很容易陷入一種模式,當孩子在與父母分享生活的點滴時,父母的心卻不斷地盤算著生活中的瑣事,事實上,孩子在外面遇到煩心事和開心事,目的是想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父母此時的任務是放下手中的瑣事,專心傾聽孩子的點滴,理解孩子的感受,用適應的語言給孩子以感情上的回應。
做父母的一定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物,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尊嚴,你只有尊重他,他才會學會尊重你,尊重別人.這樣他才會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能得到更多的朋友。
不要分數是第一,過分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要知道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有一個閃光點,你要懂得發(fā)現,也要懂得條條大道通羅馬,做父母的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
家庭是孩子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家長就是孩子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會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學會生活,有時父母不經意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家長許諾的事,一定要落實,這是對孩子誠信教育的最好教材,兒子看到家長都能誠信,自然而然,我們對他提出的要求,也能兌現,否則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教育孩子不應該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作為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更應責無旁貸,所以我們會經常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孩子在家的不良習慣和點點進步,及時反饋給老師,這樣相互溝通,互相補充,使孩子能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對孩子的教育家長也應該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小學是孩子的基礎階段,也是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在德智體全方面都能得到發(fā)展是我們家長最為關注的事情,對孩子的教育我體會八個字:理解、要求、引導、努力,理解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要求就是規(guī)范孩子的言行及學習習慣;引導就是循循善誘,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努力就是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奮斗,共同進步。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六
常言道:關心則亂。的確如此,每天的緊張情緒使我這個在小學工作了十幾年的"老"教師,一時間竟將所有的教育理論,教育策略拋之腦后。記得那是孩子剛開始學拼音時,聲母、韻母合拼不起來經常發(fā)生,比如"b-a"拼出"bo"的音,"p-a"拼成"ba"。數學學習也是這樣,初學數字"2、3、4、5、6、9"的朝向問題,我認為非常容易的事在孩子那里屢屢犯錯誤。于是,一向認為脾氣良好的自己在不經意間竟也學會了"河東獅吼"的武藝。
一天,孩子拿回了《父母課堂》,其中一篇文章是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的專訪,她明確的指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由父母決定的。父母對學習中諸多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決定著孩子的成功與否。尹老師說,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要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當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的時候,他便會投入精力,學習就會變得有趣、輕松,沒有那么沉重了。家長可以用玩游戲的方法引導孩子的興趣,即所謂的"寓教于樂"。
一語點醒夢中人,尹老師的話引起了我對孩子教育的深深思索:我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節(jié)奏?我犯了嚴重的拔苗助長的錯誤。
在以后的時間里,我嘗試著慢下來,對孩子的要求相對降低。跟隨孩子的認知節(jié)奏,學習節(jié)奏,用一些更感性的方法幫孩子突破學習的難點,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比如:孩子"b""p""d""q"識記發(fā)生困難時,我采取做半圓加小棍抽拉的方式加強記憶;當拼讀發(fā)生困難時,我將聲母韻母一一做成卡片,讓它們找朋友。這些做法既增強孩子的記憶,又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這樣一個階段下來,孩子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增強了學習的信心。想來,真的要感謝《父母課堂》,是它使我由偏激回歸了理性,重新認識到遵循孩子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應該側重于充當指揮者,更重要的應該是陪伴者,建議者和幫助者。家長只是陪伴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成長,至于孩子有多大的舞臺,取決于家長給孩子自主能動的空間有多大。
叩問課堂讀書心得篇十七
“叩問課堂”是一種充滿討論、互動和思考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課堂效果。在過去的學習中,我曾經參與過一些“叩問課堂”的授課過程,深受其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自己對于“叩問課堂”的心得體會,總結這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
第二段:優(yōu)點。
“叩問課堂”的教學形式有許多優(yōu)點。首先,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通過討論和思考,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并且從中發(fā)現更多的問題。其次,“叩問課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他們更加獨立地思考問題,并且能夠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最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讓他們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合作。
第三段:不足之處。
當然,“叩問課堂”并不是完美的。這種教學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這種教學方式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合作,如果有些學生比較沉默或者不愿意與他人交流討論,那么他們就會錯失機會。其次,“叩問課堂”需要老師進行密切的引導和管理,讓課堂中的討論不失控,并且也需要老師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來解答學生的問題和疑慮。
第四段:個人體會。
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曾經參加過一些“叩問課堂”的授課,深受其影響。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中,我感受到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力量,同時也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討論和思考的過程中,我發(fā)現自己常常不能夠盡快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同時也發(fā)現了自己更深層次的學習需要和不足之處,這讓我更積極地探究課程內容,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第五段:結論。
在總結一下,“叩問課堂”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教學方式,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社交能力。如果老師能夠善于引導和管理討論和思考的過程,那么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將更加顯著。我非常感謝這種教學方式給予了我重要的啟示和幫助,同時也希望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探索和使用“叩問課堂”的教學方式。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26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