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優(yōu)質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04:32:02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優(yōu)質20篇)
時間:2023-11-29 04:32:02     小編:QJ墨客

教案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促進了知識的傳遞和學習的效果。編寫教案時,要注重評價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以及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以提高教學效果。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和啟發(fā)。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一

2.借助單位圓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數(正弦、余弦、正切)的定義;。

3.能利用三角函數線解決一些簡單的三角函數問題。

2.讓學生從所學知識基礎上發(fā)現新問題,并加以解決,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歸納、數學表述等基本數學思維能力.

1.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共同探究獲取知識.

教學重點:三角函數線的作法及其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利用與單位圓有關的'有向線段,將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數值分別用它們的幾何形式表示出來.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二

我執(zhí)教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本單元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例1是探討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的情況,根據編者的意圖,要讓學生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復雜的問題,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啟發(fā)學生透過現象發(fā)現規(guī)律,讓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經歷分析、思考的過程。因此,我這樣設計:創(chuàng)設情境從學生身邊事,引起學生興趣;自主探索,構建數學模型;拓展應用,培養(yǎng)應用意識。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發(fā)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的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

2.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并總結出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并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說教法: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一次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中,加深對植樹問題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的認識與理解。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中,我選取生活中的學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師的引導中讓學生探究,,建立知識表象,使學生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臺。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痹趯W生已經發(fā)現兩端要種的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后,我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從車站站點、上樓等問題,并通過課件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觀察題中的數量關系,就明白它與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很相似,引導學生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此外,我還進一步拓展了教學目標,在畫圖求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覺得這樣畫到100米麻煩,產生另辟蹊徑的念頭,使學生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說學法:本節(jié)課學生主要采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

說教學流程:本節(jié)課我分四個流程進行教學推進,

一、廣告導入,感知“間隔”的含義。

二、引導探究,發(fā)現“兩端要種”的規(guī)律。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在小路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到底哪一種方法好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樹,使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米太麻煩了,于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

2.簡單驗證,發(fā)現規(guī)律。

通過前面的廣告、斑馬線等圖,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經過學生實際操作,為學生順利發(fā)現并總結規(guī)律打下了基礎。

三、通過兒歌的形式歸納規(guī)律。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fā)現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四、回歸生活,應用規(guī)律。

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和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chuàng)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體驗探究之樂。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三、利用學生資源,加強生生合作。

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與合理的利用。

四、回歸生活,應用規(guī)律。

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和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wěn)、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重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

本節(jié)課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能夠與在座這么多的老師共同學習、交流,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希望在座的老師能多給我提一些寶貴的意見,幫助我成長。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三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理解優(yōu)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教學重點體會優(yōu)化的思想教學難點尋找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圖片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喜歡吃烙餅嗎?誰烙過餅,或看家長烙過?能給大家說說烙烙餅的過程嗎?

2、烙烙餅中也有數學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到數學廣角中去學習有關烙烙餅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問:烙一張餅需要幾分鐘?烙兩張呢?一共要烙3張餅,怎樣烙花費的時間最少?

問:如果要烙的是4張餅,5張餅……10張餅呢?

2、教學例2。

小明,幫媽媽澆壺水,給李阿姨沏杯茶,怎樣才能盡快讓客人喝上茶?觀察理解情境圖。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樣安排?需要多長時間?和同學討論一下,看看。

誰的方案比較合理。

分小組設計方案,思考討論: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做?

比較:誰的方案所需的時間最少?誰的方案最合理?

三、鞏固新知。

1、書后做一做第1題。

2、書后做一做第2題。

四、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做一做的第3題。

小結:我們烙兩張餅時,可以先同時烙餅的正面,用了3分鐘;再同時烙餅的反面,用了3分鐘這樣烙兩張餅就需要6分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理解優(yōu)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四

:1、使學生初步體會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3、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理解優(yōu)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重點:體會優(yōu)化的思想。

難點:尋找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圖片。

2、問:田忌的馬都不如齊王的馬,但他卻贏了?這是為什么呢?

3、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1、把田忌在賽馬中使用的方法在給出的表格中補充完整。出示表格。

齊王。

田忌。

本場勝者。

第一場。

上等馬。

下等馬。

齊王。

第二場。

中等馬。

上等馬。

田忌。

第三場。

下等馬。

中等馬。

田忌。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五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培養(yǎng)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1.借助操作活動或學生易于理解的事例來幫助學生找出排列數或組合數。

2.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逐步建構新的知識。

衣服搭配、擺幾位數、求比賽場次等例子在二年級上冊都出現過。

3.利用直觀圖示幫助學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數或組合數。

1.例1(簡單的組合)。

(1)隱含了分步計數的原理,但這兒不要求用分步計數的方法(乘法)來求組合數。只要能用圖示的方法來求出組合數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兩種圖示表示法,引導學生用畫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抽象的數學知識。實際上還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條裙子或褲子分別可以搭配兩件上衣(分步時,可以把確定上衣作為第一步,也可以把確定裙子和褲子作為第一步),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至于學生用哪種方法求出來,都沒關系。但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發(fā)展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學生自己用圖示表示時,可以很開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圓形表示裙子和褲子,并分別在正方形和圓形里標上序號。實際這是發(fā)展學生用數學化的符號表示具體事件的能力的一個體現。

(4)如果學生用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二年級上冊的例子或借助學具卡片擺一擺。

2.“做一做”

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兩位數寫出來。

3.例2(簡單的排列)。

學生已經有了拿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的經驗,擺三位數可以用類推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解決。在這兒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怎樣擺才能不重不漏。學生一開始可能是無規(guī)律地擺,但經過一定的觀察后,會逐漸走向有序。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實際擺卡片到脫離卡片直接寫出這些三位數的過程。

4.“做一做”

借助學生喜愛的西游記的故事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找出排列數。

5.例3(簡單的組合,兩兩組合)。

(1)利用20xx年世界杯足球賽的題材,除了教學組合知識以外,還可以適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用兩種圖示法表示兩兩組合的方式(比較簡單的兩種方式)。在教學中也要允許有的學生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只要他通過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組合數,都是應該鼓勵的。(原來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審后刪去了。)。

6.練習二十五。

設計豐富的情境讓學生練習,鞏固排列和組合的知識。

1.要借助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求排列數或組合數。

排列、組合是很抽象的數學知識,要用操作活動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2.注意把握教學要求。

在這兒還只是用圖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組合情況羅列出來(即有哪些排列或組合),不是抽象地計算一共有多少種排列數或組合數。要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求排列數、組合數。至于排列、組合等名詞,排列與組合的區(qū)別,分類計數原理、分步計數原理等,都不要求學生掌握。

實踐活動擲一擲。

1.組合(兩個骰子上的數字之和)。

2.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列舉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每個骰子上可能的結果是1至6六個數,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數,不可能是1或13等數。)。

3.可能性大?。ńM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個數,但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動步驟。

(一)示范游戲。

1.體驗確定現象與不確定現象,列舉所有可能的結果。(運用組合的知識,判斷哪些和不可能出現,哪些和可能出現。)。

2.教師提出游戲規(guī)則,學生猜想結果。11個可能結果中教師選5個,學生選6個,學生錯誤地認為贏的可能性比教師大。

3.開始游戲。學生總是輸,產生認知沖突,從而引起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組內游戲,探索結論。

通過小組內游戲的方式,進行實驗,利用統(tǒng)計的方式呈現實驗的結果,初步探索教師總能贏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在實驗的結果中尋找統(tǒng)計學上的規(guī)律。

(三)理論驗證。

通過組合的理論來驗證實驗的結果??梢杂貌煌姆绞絹磉M行組合,讓學生探討每個“和”所包含的組合情況的多少與這個“和”出現的次數之間的關系。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找出最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4、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5、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6、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幣。實物、練習本;動物圖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jié)數學活動課,你們喜歡嗎?

出示課題:數學活動。

2、我們先來做一個拼圖游戲: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張圖,請你任選兩張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說一說。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讓學生在游戲中產生興趣,在活動中找到啟示。

二、動手操作,探索規(guī)律。

1、用1和2兩張卡片擺數。

(1)自己動手擺一擺,看一看誰最愛動腦筋,誰的小手最巧。

(2)獨立動手擺,然后在班內說一說自己用這兩張卡片擺了那些數。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張卡片擺數。

教師激勵學生動腦擺一擺:從數字卡片中任選兩張卡片,你能組成什么數?可以與小組同學討論,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拿出卡片,自己動手擺一擺。

引導學動腦,找規(guī)律去擺,我們比一比誰擺的數朵而不重復。

3、學生擺完后,小組交流,組長把成員擺的數記下來,并總結擺數的方法。

4、小組匯報。師生總結,指明學生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操作活動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學習中應用。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玩的有趣嗎?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一、小組合作,鞏固發(fā)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戲。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幾次。

(2)小組匯報,三人到臺上有規(guī)律的握手,得出結論。(3次)。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到臺上來賣。

板書學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兩件不同的上衣和兩條不同的褲子圖:請看這里有幾種搭配方式?試一試。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用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不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游戲一:

故事導入:森林王國要舉行運動會,入場時要組織一個花束隊,雞大嬸讓藍貓和非非準備一束花,雞大嬸說:“他們拿的分別是紅花和藍花?!彼{貓說:“我拿的不是紅花?!彪u大嬸說:“請同學們猜一猜,藍貓和非非分別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許多這樣的問題等著同學們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誰最愛動腦筋。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新課等于抓住了兒童的天性,激起了他們玩的樂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玩的有趣嗎?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一、游戲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組圖讓學生注意觀察。

讓學生猜一猜他們拿的是什么書?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4人一組,兩名同學分別拿語文數和數學書,其中一名同學說:“我拿的不是什么書。”另外兩名同學比賽看誰猜得快。交換進行。

(3)、同桌活動。

拿出準備好的動物卡,又一名同學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學生猜,交換進行。

二、游戲三:

1、找三名同學配合,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根據例題做一做,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a、師:把猜一猜的游戲規(guī)則說一說。4人一組輪流進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進行活動。教師不做任何規(guī)定,讓學生撇開思維,自己去猜。

c、小組交流,向全班匯報活動過程。

3、觀察比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三、鞏固練習:師生一起做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游戲活動,既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活動,一起在活動中探索新知。放手讓學生隨意玩,鼓勵他們玩出新意,教師捕捉創(chuàng)新的火花,培養(yǎng)他們的求異思維。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上得真愉快,你們在游戲中都學會了什么?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七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2、愿意觀察、比較、體驗發(fā)現的快樂。

1、材料準備:每人三根長度不一樣的小棒。生活中三角形的東西的圖片:屋頂、彩旗、衣架、圣誕帽、三角蛋糕。黑板。

1、活動重點: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2、活動難點:能按要求操作,根據圖形特征進行匹配。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通過擺弄、觀察、比較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操作探索,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三點連線變三角形。

教師在黑板上畫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然后用直線連起來。

師:我是神奇的魔術師噢,現在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了,看好了,變!變!變?。▽⑷齻€點用直線連起來)看一看,變出了什么圖形?(三角形)。

(2)擺圖形。

發(fā)給幼兒每人三根小棒,讓幼兒自由擺弄、操作。

師:現在寶貝們也來當一當小魔術師,看看你們能不能變出像魔術師變出來的一樣的圖形。

(3)數一數。

讓幼兒數一數擺出來的圖形有幾個角,并總結出有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師:寶貝們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圖形寶寶有幾個角?(三個)對了,有三個角的圖形寶寶就叫做三角形。

2、感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出示生活中三角形的東西的'圖片:屋頂、彩旗、衣架、圣誕帽、三角蛋糕。

師:寶貝們你們看一看除了三角形寶寶以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這么多的東西像三角形的形狀。我們一起說出它們的名稱吧!(屋頂、彩旗、衣架、圣誕帽、三角蛋糕)你們還能說出其他像三角形的東西嗎?(幼兒自由回答)。

總結: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八

(12月20日備12月日授)主備人:張洋楊超審核:吳國璽姓名:學號。

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函數的定義,及應用。

一、基礎知識回顧:

1、仰角、俯角2、坡度、坡角。

二、基礎知識回顧:

1、在傾斜角為300的`山坡上種樹,要求相鄰兩棵數間的水平距離為3米,

那么相鄰兩棵樹間的斜坡距離為米。

2、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九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2.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理,能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評價方案:

2、通過引導提問,說出在搭配時如何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測評目標二。

學習重點: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學習難點:怎樣排列可以不重復、不遺漏。

學習過程。

一、情景導入。

(1)、用開密碼鎖的方法學習數的搭配。

師:找到密碼才能打開門,大家想不想試試看?

(3)探究搭配的方法。

(板書:調換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十位法:121321233132)。

(4)課堂反饋。

師:小老鼠很開心學會了一項新本領,為了鞏固一下它想和我們一起挑戰(zhàn)一下這道題,大家敢接受挑戰(zhàn)嗎?一起來讀一下:

師:小老鼠也用固定十位法做了一下這道題,一起來看它的結果。

師:通過這兩道題,你覺得在做搭配時,怎樣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呢?

師:那數學中只有數字可以玩搭配游戲嗎?文字可不可以呢?一起來看這幾道題。

三、課堂練習。

1、用字組詞。

故事頭發(fā)。

故事交換順序事故也是一個詞。

頭發(fā)交換順序發(fā)頭發(fā)頭不是詞語。

2、用字連成一句話。

歡喜我花。

3、判斷下面的搭配能否交換順序?

(1)秦老師的電話號碼:

(2)袁老師家的汽車牌照:豫a3sw39。

(3)秦老師的qq號碼:1542037621。

(4)秦老師家的門牌號:08134。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搭配。

(不重復不遺漏)。

調換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十位法:121321233132。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

1、使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2、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并學會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3、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4、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5、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分配問題。抽取問題。

正確說明分配的結果。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2課時。

教學內容:分配。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并學會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教學重點:分配問題。

教學難點:正確說明分配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學例1。

1、活動。

把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幾種情況?

學生思考各種放法。

與同學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匯報交流情況。

學生口答說明,教師利用實物木棒:

第一種放法:第二種放法:

第三種放法:第四種放法:

2、問題。

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為什么?

經過簡單交流,學生不難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個文具盒只放1枝鉛筆,最多放3枝,剩下1枝還要放進其中的一個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鉛筆放進同一個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鴿子飛回5個鴿舍,至少有2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說出想法。

如果每個鴿舍只飛進1只鴿子,最多飛回5只鴿子,剩下2只鴿子還要飛進其中的一個鴿舍或分別飛進其中的兩個鴿舍。所以至少有2只鴿子飛進同一個鴿舍。

嘗試分析有幾種情況。

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體會到,如果把各種情況都擺出來很復雜,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找到數學方法來解決就方便了。

二、學例2。

1、本書放進2個抽屜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幾體書?

擺一擺,有幾種放法。

不難得出,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3本。

2、說你的思維過程。

果每個抽屜放2本,放了4本書。剩下的1本還要放進其中一個抽屜,所以至少有1個抽屜放進3本書。

3一共有7本書會怎樣呢?9本呢?

學生獨立思考,尋找結果。

與同學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匯報結果,全班交流。

4、能用算式表示以上過程嗎?你有什么發(fā)現?

5÷2=2……1(至少放3本)。

7÷2=3……1(至少放4本)。

9÷2=4……1(至少放5本)。

說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數進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個抽屜至少放進的本數。

5、做一做。

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想:每個鴿舍飛進2只鴿子,共飛進6只鴿子。剩下2只鴿子還要飛進其中的1個或2個鴿舍,所以,至少有3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2、4題。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家庭作業(yè)》第20練習。

教學內容:抽取游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抽取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3。

1、猜一猜。

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2、實驗活動。

一次摸出2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有可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一次摸3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一定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3、發(fā)現規(guī)律。

啟發(fā):摸出球的個數與顏色種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不難發(fā)現: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題。

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同學交流,說明理由。

2、第2題。

說一說至少取幾個,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個,能保證取到兩個顏色相同的球嗎?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家庭作業(yè)》第21練習。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一

通過猜想、驗證,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規(guī)律的興趣,初步感知計算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

三角形的內角和

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學具卡片

出示三角尺中的一個,提問:誰來說說三角尺上的三個角分別是多少度?

引導學生說出90度、60度、30度。

出示另一個三角尺,引導學生分別說出三個角的度數:90度、45度、45度。

提問:請同學們任選一個三角尺,算出他們三個角一共多少度?

學生計算后指名回答。

師:三角尺三個角的和是180度。

提問:是不是任一個三角形三個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請同學們在自備本上

任畫一個三角形,量出它們三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再求出它們的和,然后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了解學生情況,個別同學加以輔導。

全班交流:讓學生分別說出三個角的度數以及它們的和。

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

:任何一個三角形三個角的和都是180度。利用三角形的這一性質,我們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要求學生先計算,再用量角器量,最后比較結果是否相同?讓學生說說計算的方法。

教師說明:即使結果不完全一樣,是因為測量的結果存在誤差,我們還是以

計算的結果為準。

完成想想做做的題目。

學生獨立計算,交流算法。要求學生用量角器量出結果,和計算的結果想比較。

指導學生看圖,弄清拼成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指的是哪三個角。計算三角形三個角的內角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是180度。

通過操作、計算,使學生認識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怎樣變化,它的內角和是不會變化的。

引導學生運用三角形的分類及三角形內角和的有關知識解決有關問題,重點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二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

讓學生通過比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種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題更簡便.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師點評:(1)配方法將方程兩邊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數應為12,12的一半應為14,因此,應加上(14)2,同時減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口答下面各題.

(老師提問)(1)上面兩個方程中有沒有常數項?

(2)等式左邊的各項有沒有共同因式?

(學生先答,老師解答)上面兩個方程中都沒有常數項;左邊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兩個方程都可以寫成:

(1)x(2x+1)=0(2)3x(x+2)=0。

因為兩個因式乘積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個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實現降次的?)。

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上述兩個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開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為兩個一次式的乘積等于0的形式,再使這兩個一次式分別等于0,從而實現降次,這種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條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邊為0,另一邊可分解為兩個一次因式乘積.)。

練習: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確的是()。

c.(x+2)2+4x=0,∴x1=2,x2=-2。

d.x2=x,兩邊同除以x,得x=1。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14頁練習1,2.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應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邊為兩個一次因式相乘,另一邊為0,再分別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業(yè)布置。

教材第17頁習題6,8,10,11。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三

1.在角的內部,如果一條射線的端點與角的頂點重合,且把一個角分成兩個相等的角,那么這條射線就是這個角的平分線。

2.在角的內部,到一個角兩邊距離相等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

3.兩個角有一條公共邊,且相等。

定理1:角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兩邊的距離相等。

逆定理:在角的內部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在這個角的角平分線上。

定理2:三角形一個角的平分線與其對邊所成的兩條線段與這個角的兩邊對應成比例。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一邊上的某個點與這條邊所成的兩條線段與這條邊的對角的兩邊對應成比例,那么該點與對角頂點的連線是三角形的一條角平分線。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學會畫角、做角,能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認角。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習慣。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實踐的思想.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畫角和能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認角。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學具:課件、手工紙、活動角。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生:三角形。

師:對,三角形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中的一種。在三角形中你能找到什么?

生:角。

師:角也是平面圖形中的一種,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角。

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系實際,整體感知角。

1、師:角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校園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試著找找吧?。ǘ嗝襟w演示:美麗校園的主題圖。突出:門窗上的角、鐘面上的角、操場中場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時上下肢組成的角……)。

2、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找到了這么多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物品上也有角,我們一起來看看。(多媒體出示圖:剪刀、飲料吸管和水管實物圖片,指出在物品上顯出角)。

3、師:在我們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試著把它找出來嗎。

三、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這是個點。

4、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得嗎?(師示范指角)。

5、師:請同學們從身邊選取一個角,像老師這樣來指一指。

四、自主探究,創(chuàng)造角。

1、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一個角。

2、學生用不規(guī)則的紙折角。

3、集體交流自己創(chuàng)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個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覺和發(fā)現?

5、學生匯報。

6、師: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是角的邊。

五、動手操作,畫畫角。

2、教師示范畫角,邊畫邊講解怎么畫角。(課件演示)。

3、學生嘗試畫角,指幾名同學板畫。(學生看書,勾畫出畫角的方法,邊畫邊讀。)。

小結: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六、游戲活動,比比角。

師:想玩游戲嗎?我們就來玩一個超級變變變的游戲。

1、師:變變變,把角變大,變更大。變變變,把角變小,變更小。

2、小組內玩這個游戲,并說說發(fā)現了什么?

3、指名匯報: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兩人把角張開同樣的角度,看看會發(fā)現什么?

5、生匯報: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6、師總結。

七、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練習八中第7題。

八、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角,動手做了角,畫了角,還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實,只要你善于觀察,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五

課本p100頁。

1、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動物圖片、語文、數學、自然等教科書。

故事導入:森林王國要舉行運動會,入場時要組織一個花束隊,雞大嬸讓藍貓和非非準備一束花,雞大嬸說:“他們拿的分別是紅花和藍花?!彼{貓說:“我拿的不是紅花?!彪u大嬸說:“請同學們猜一猜,藍貓和非非分別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許多這樣的問題等著同學們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誰最愛動腦筋。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新課等于抓住了兒童的天性,激起了他們玩的樂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1)出示例2的第一組圖讓學生注意觀察。

讓學生猜一猜他們拿的是什么書?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4人一組,兩名同學分別拿語文數和數學書,其中一名同學說:“我拿的不是什么書?!绷硗鈨擅瑢W比賽看誰猜得快。交換進行。

(3)、同桌活動。

拿出準備好的動物卡,又一名同學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學生猜,交換進行。

1、找三名同學配合,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根據例題做一做,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a、師:把猜一猜的游戲規(guī)則說一說。4人一組輪流進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進行活動。教師不做任何規(guī)定,讓學生撇開思維,自己去猜。

c、小組交流,向全班匯報活動過程。

3、觀察比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4、鞏固練習:師生一起做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游戲活動,既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活動,一起在活動中探索新知。放手讓學生隨意玩,鼓勵他們玩出新意,教師捕捉創(chuàng)新的火花,培養(yǎng)他們的求異思維。

這節(jié)課我們上得真愉快,你們在游戲中都學會了什么?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六

通過猜想、驗證,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規(guī)律的興趣,初步感知計算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

出示三角尺中的一個,提問:誰來說說三角尺上的三個角分別是多少度?

引導學生說出90度、60度、30度。

出示另一個三角尺,引導學生分別說出三個角的度數:90度、45度、45度。

提問:請同學們任選一個三角尺,算出他們三個角一共多少度?

學生計算后指名回答。

師:三角尺三個角的和是180度。

提問:是不是任一個三角形三個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請同學們在自備本上任畫一個三角形,量出它們三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再求出它們的和,然后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了解學生情況,個別同學加以輔導。

全班交流:讓學生分別說出三個角的度數以及它們的和。

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

:任何一個三角形三個角的和都是180度。利用三角形的這一性質,我們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要求學生先計算,再用量角器量,最后比較結果是否相同?讓學生說說計算的方法。

教師說明:即使結果不完全一樣,是因為測量的結果存在誤差,我們還是以。

計算的結果為準。

完成想想做做的題目。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七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p82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fā)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能判斷給定長度的三條線段是否圍成三角形,能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通過學習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同長度不同顏色的小棒若干根,實驗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課件)同學們看,圖上這些地方你們都熟悉嗎?

(我們的學校、鼓樓商場還有學校后門的建設銀行。)。

師:老師從學校大門口到建行去取錢,有幾條路可走?猜一猜我會走哪條路呢?為什么?

師:老師在銀行取了錢后,現在要去鼓樓商場購物,又有幾條路可走?我會走哪條路?

師:老師現在要回學校,我又有幾條路可走?我又會選擇哪條路呢?

師:同學們你們?yōu)槭裁凑J為在三角形的線路中走其中一條邊的線路比走另外兩條邊組成的線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學生困惑,沉默不語。)。

師:今天我們就用數學的方法來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邊的關系是怎樣的?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二、設疑激趣,動手探究。

師:(設疑)用小棒代替線段。請看,老師這兒有紅、藍、黃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種顏色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色的三角形嗎?(學生會出現能圍成和不能圍成兩種情況。)。

師:有兩種意見,到底誰的猜測是正確的呢?讓我們動手操作后再談自己的發(fā)現。

師:我請一位同學上來任意拿出不同顏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圍成三角形?

(學生上臺演示,其他同學看。)。

師:這位同學圍成三角形了嗎?(根據學生的情況將數據填在表格中)你們想不想試試?

師:請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小棒,要求用三種顏色的小棒圍三角形??纯茨男╅L度的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哪些長度的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個同學圍三角形,然后讀出小棒上標出的長度;另一個同學作記錄。

(單位:厘米)。

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紅、藍、黃)的長度分別是:

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紅、藍、黃)的長度分別是:

你的重大發(fā)現:

三、匯報交流,發(fā)現規(guī)律。

讓每組同學匯報圍成和圍不成三角形的數據。

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課件演示能圍成和不能圍成兩種情況。(不能圍成又有兩種情況:兩條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況;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情況)。

師:到底什么樣長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圍成三角形呢?

結論一: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師:同學們都同意這個結論嗎?有不同意見嗎?

師:看來同學們發(fā)現的這個結論不夠全面。還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進一步得出結論二: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師:這個結論全面嗎?是否適合任何一個三角形呢?請同學們任意畫一個或擺一個三角形,量出三邊的長度,驗證一下。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發(fā)現了一個有關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重要結論,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四、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解釋老師所行路線的原因。

2、判斷。

五、全課小結。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八

3、在角平分線的兩邊截取等線段,構造全等。

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交于一點,稱作三角形的內心。三角形的'內心到三角形三邊的距離相等。

三角形一個角的平分線,這個角平分線其對邊所成的兩條線段與這個角的兩鄰邊對應成比例。

定義。

三角形的一個角的平分線與這個角的對邊相交,連結這個角的頂點和與對邊交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也叫三角形的內角平分線)。由定義可知,三角形的角平分線是一條線段。由于三角形有三個內角,所以三角形有三條角平分線。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交點一定在三角形內部。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十九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guī)律進行探究活動是這節(jié)課設計的主要特點之一?!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數學課堂,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嘗試著將數學文本、課外預習、課堂教學三方有機整合,在質疑、解疑、釋疑中展開教學,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征。本課是安排在學習三角形的概念及分類之后進行的,它是學生以后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及解決其它實際問題的基礎。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能力方面: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已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習慣。因此,教材很重視知識的探索與發(fā)現,安排了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活動。教材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通過量、算、拼等活動,讓學生探索、實驗、發(fā)現、討論交流、推理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學生已經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類,熟悉了鈍角、銳角、平角這些角的知識,大多數學生已經在課前通過不同的途徑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課的設計意圖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驗證,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研究問題的過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動手操作的意識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能夠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交流、比較、評價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

1、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的過程,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能運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猜想、驗證、合作、交流等具體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

數學教案-角的平分線篇二十

教學目標:

1、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2、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操作發(fā)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教學重點:認識“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抽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若干根小棒,4個紙杯。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老師組織學生做“搶椅子”游戲(請3位同學上來,擺開2條椅子),并宣布游戲規(guī)則。

師:象這樣的現象中隱藏著什么數學奧秘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原理。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鉛筆,3個文具盒。

1、觀察猜測。

猜猜把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會存在什么樣的結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

(2)小組合作操作驗證:請拿出鉛筆和文具盒小組合作擺一擺、放一放。

(3)交流討論,匯報??赡苋缦拢?/p>

第一種:枚舉法。

用實物擺一擺,把所有的擺放結果都羅列出來。

第二種:假設法。

如果每個文具盒中只放1枝鉛筆,最多放3枝。剩下1枝還要放進其中的一個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鉛筆放進枝同一個文具盒。

第三種:數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個數,共有四種情況,(4,0,0)、(3,1,0)、(2,2,0)、(2,1,1),每一種結果的三個數中,至少有一個數是不小于2的。

(4)、比較優(yōu)化。

師:為什么不采用枚舉法來驗證呢?

數據較小時可以采用枚舉法,也可用假設法直接思考,而當數據較大時,用假設法思考比較簡單。

3、引導發(fā)現。

只要放的鉛筆數比盒子的數量多1,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盒子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

1、學生嘗試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結果,可能如下:

1)枚舉法。

共有3種情況。在任何一種結果中,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3本書。

2)假設法。

把5本書“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個抽屜放進2本書,還剩下1本。把剩下的這1本放進任何一個抽屜,該抽屜里就有3本書了。

由此可見,把5本書放進2個抽屜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放進3本書。

同樣,7÷2=3…1把7本書放進放進2個抽屜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放進4本書。

9÷2=4…1把9本書放進放進2個抽屜中,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放進5本書。

3、觀察發(fā)現。

學生討論交流,發(fā)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有幾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紹原理。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你們的這一發(fā)現,在數學里被稱之為“抽屜原理”,也叫做“鴿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紀的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為“狄利克雷原理”。這一原理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可以用它來解決很多有趣的問題呢。

三、應用原理,解決問題。

完成教材第72頁“做一做”第1題。

四、全課總結,回歸生活。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回歸生活:你還能舉出一些能用抽屜原理解釋的生活中的例子嗎?

第二課時抽取游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進一步掌握抽屜原理,掌握抽屜原理的反向求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思考的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屜原理問題中被分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思考、發(fā)言。

師:學習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能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二、活動探究、深入了解:

1、學生提出猜想。

2、用預先準備的學具,小組合作交流。4、小組反饋,師相機板書:

3、得出結論:把顏色看作抽屜。

有兩種顏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們的顏色至少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研究規(guī)律。

師:如果盒子里有藍、紅、黃球各6個,從盒子里摸出兩個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分小組討論后匯報。

再出示做一做第2題,匯報后得出:問題結論只與球的顏色種數也就是抽屜數有關。

小結:確定什么是抽屜什么是物體是解決抽屜問題的關鍵。

三、鞏固訓練,促進內化。

1、做一做。

2、解決課前有趣的問題。

3、有紅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讓你閉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幾根才敢保證有兩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幾根,才能保證有兩雙同色的筷子?為什么?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回歸生活:你還能舉出一些能用抽屜原理解釋的生活中的例子嗎?

第三課時節(jié)約用水。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感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節(jié)約用水,從我做起”的責任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

教學重難點。

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問題。

1、(屏幕顯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請學生說說對這則廣告的理解。引出課題。

2、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節(jié)約用水呢?

二、問題討論,明白道理。

1、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暢談有關水的認識。

2、課件展示相關資料,了解地球上水資源狀況。

3、交流感想,強化體驗。

三、參與活動,親身體驗。

師:課前我請同學們做了一個漏水試驗,我們一起來看看試驗結果吧!

1、小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鐘大約滴水50毫升)。

2、計算統(tǒng)計,交流感想。

師:根據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統(tǒng)計表。

一個漏水水龍頭漏水情況統(tǒng)計表。

時間1分鐘1小時24小時1年。

水量(升)。

一個水龍頭一年浪費多少水?(1立方米約重1噸)。

3、評價家庭用水狀況,提出節(jié)水建議。

4、(課件出示)小明刷牙時不間斷放水30秒,用水約6升。小剛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約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當于小剛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c、節(jié)約的這些水,如果以一戶三人,每戶月均用水量為8噸計算,夠你家用幾天?

(獨立分析計算、匯報計算結果,交流想法)。

四、解決問題,提出方案。

分組討論一下節(jié)約用水的措施。

1、學生分組討論,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節(jié)水片段。

2、出示節(jié)水倡議,生齊讀:節(jié)約用水,從我做起,從節(jié)約每一滴水做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24399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