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匯總2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03:40:31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匯總24篇)
時間:2023-11-29 03:40:31     小編:筆塵

教案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在編寫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以提高教學效果。優(yōu)秀教師的教案分享,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能力。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一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字卡片、課件。

一、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的專題是什么內容,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新的要求。

3、(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4、出示學習目標

二、預習檢測,引導自學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2、多形式檢查課文朗讀。

三、小組討論,合作互助

1、學習提示: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根據(jù)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yōu)槭裁捶Q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xiàn)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2、小組合作交流

四、精彩展示,點撥釋疑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歸納整理:課文為我們講述的伽利略是誰?他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最后試驗結果怎樣?(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試驗,把一個重10磅的鐵球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斜塔頂上落下,結果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同時著地)

2、根據(jù)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人們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真理,不容許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講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從來沒有人懷疑過,而伽利略卻表示了懷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將四段的段意串起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yōu)槭裁捶Q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xiàn)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4、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

五、課堂檢測,總結評價

1、書寫并會聽寫下列字詞,爭取寫正確,寫美觀。

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一磅 拴住

拖住 宣布固執(zhí)比薩城 膽大妄為

2、請注意本課的多音字并標注拼音:

著( )地 更( )正的( )確膽大妄為( )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人們?yōu)槭裁捶Q伽利略為辯論家?

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xiàn)在哪?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二

1、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地科學態(tài)度。

2、理解課文內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朗讀課文。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3課時

同學們知道物體從高處落下來有什么規(guī)律嗎?這篇課文會告訴我們一些道理。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課文著重講的是什么人?

3、他對誰的話提出了疑問?

4、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做了哪些工作?

5、實驗的結果怎樣?

1、默讀課文。想想每一個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

2、提問:

你怎么分段:講講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

學生根據(jù)查找的資料介紹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主張研究自然界必須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和實驗。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

思考:該段怎樣向我們介紹伽利略的?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因為他提出的問題常常使老師都很難解答,這說明他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對事物有獨特的見解)

1、亞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當時的人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

為什么要提到這個人物,他與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

(對這樣的人提出疑問,需要有相當大的勇氣。公開實驗時,才會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對伽利略敢于懷疑,勇于實驗的行動更加贊賞。)

生: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是誰得到的這個結論?

今天,我們通過這課書的學習,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得出這個結論的。

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第1,2自然段講了什么?

1、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產生懷疑?

讀出亞里士多德的話,教師出示,學生理解這句話:如果10磅重的鐵球是1秒落地的話,1磅重的鐵球就會10秒鐘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問:

從亞里士多德的話中,可以得出哪兩個不同的結論?

第一個結論是:1磅重的鐵球拖住了10磅重的鐵球,使捆在一起的2個鐵球落下的速度減慢。

板書:如果……那么……

演示,解釋:

因為1磅重的鐵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鐵球減輕了1磅重量。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減輕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慢。可以用圖來表示:

還可以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

第二個結論是什么意思?板書:如果……就……

用圖可以表示:

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

誰能仿照第一個結論說說道理嗎?

生:因為把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鐵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師:你對這兩個結論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兩個結論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說不通。

師:伽利略也覺得說不通,那么他是怎樣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呢?

1、學生讀第四節(jié):

其他同學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結論?

結論: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無關。

2、對照前面亞里士多德的話,伽利略的結論與之完全相反,這個結論是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統(tǒng)治了兩千多年的結論,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樣得到這個結論的呢?

“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辟だ缘慕Y論不是憑空想象,而是通過科學實驗反復求證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亞里士多德挑戰(zhàn)時,才25歲,已經當了數(shù)學教授,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伽利略當時很年輕,卻已經有了相當?shù)墓Φ??!?/p>

5、他為什么要做公開的試驗?

既為了宣布試驗結果,也為了啟發(fā)大家破除迷信,不顧自己這樣宣布,會面臨人們怎樣的責備。

(二)人們對于伽利略的公開實驗持什么態(tài)度?

“是……還是……”

解詞:膽大妄為、固執(zhí)

人們?yōu)槭裁磳だ杂羞@樣的評價?人們這時認為誰的話是對的?

(三)1、請同學們仔細看圖,對照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塔下的人們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的沸騰場面。

理解人們?yōu)槭裁磿@訝得呼喊起來。

這句話與別的不同,是先說結果,后說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這句話是比喻句嗎?“像”是什么意思?你對這句話怎樣理解?

權威們學識淵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應該尊重權威們得意見。但是,權威說的“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不能盲目迷信權威,伽利略公開試驗使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這是多么重要啊!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查找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理解伽利略這樣做需要多大的勇氣。

課文講述了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鐵球的輕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這句話產生了懷疑,通過分析和試驗,公開在比薩斜塔上進行公開試驗,得出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結論,取得了科學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現(xiàn)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堅持科學試驗的精神。

完成課本后面的作業(yè)。

1、教師提示學法

2、學生分段

3、檢查學生分段情況: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三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谷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兩課時

第一課時

1、教師拿出兩個易拉罐,一個還未開封,是滿的,另一個則已經空了。教師拿著兩個易拉罐讓同學們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其實今天的課文就解答了這樣的問題,只不過,老師試驗的對象的是易拉罐,而課文中說的是鐵球。

(反思:看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直觀可感的東西特別感興趣。讓他們動動手,使得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習熱情也異常高漲。)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思考這個試驗是誰做的,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做的?為什么要做這個試驗?然后試著連起來說一說。

2、出示生字,邊讀邊解釋。其間融入亞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薩斜塔的介紹。(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教師補充介紹)

出示課文中的多音字,指導讀音、組詞。

讀反復朗讀,練習把課文讀流利,畫出你最受啟發(fā)的句子,再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小組內初步交流。

4、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5、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四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過程:懷疑—實驗—公開驗證。

2.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1.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2.理解伽利略懷疑思考的過程。

今天這堂課,李老師要同同學們一起感受伽利略的偉大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齊讀)。

1.出示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體會。

3)小結:

2.出示斜塔圖片: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

3)出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讀。

b)所以老師想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書,看看在做公開試驗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處,師出示伽利略的思考過程,生自由讀這部分,邊讀邊想,還可以用筆作個圖示以幫助自己理解。

d)生說、師說(課件演示)。

e)師引讀第四自然段。

3.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閱讀。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自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學生讀書、交流。

5)生生對話。

6)生表演(點擊課件,是范讀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適當初,你們是這么說的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9)現(xiàn)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聯(lián)系實際:

是的,伽利略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現(xiàn)出來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真讓人嘆服。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類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們小朋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聯(lián)系材料:《動手做做看》)。

5.尾聲:

正如《伽利略傳》的作者布萊希特說的那樣“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出示),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應該留在同學們人生的長河中。

6.老師建議:

創(chuàng)作一條格言勉勵自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五

1. 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過程:懷疑—實驗—公開驗證。

2.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1. 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2. 理解伽利略懷疑思考的過程。

今天這堂課,李老師要同同學們一起感受伽利略的偉大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齊讀)

1.出示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體會

3)小結:

2.出示斜塔圖片: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

3)出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讀

b)所以老師想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書,看看在做公開試驗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處,師出示伽利略的思考過程,生自由讀這部分,邊讀邊想,還可以用筆作個圖示以幫助自己理解。

d)生說、師說(課件演示)

e)師引讀第四自然段

3.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閱讀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自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學生讀書、交流

5)生生對話

6)生表演(點擊課件,是范讀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適當初,你們是這么說的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9)現(xiàn)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聯(lián)系實際:

是的,伽利略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現(xiàn)出來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真讓人嘆服。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類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們小朋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聯(lián)系材料:《動手做做看》)

5.尾聲:

正如《伽利略傳》的作者布萊希特說的那樣“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出示),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應該留在同學們人生的長河中。

6.老師建議:

創(chuàng)作一條格言勉勵自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六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谷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看戲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小組內初步交流。

4、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5、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2、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結合上節(jié)課的內容交流填空,并說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

(三)集體主,引導結合重點語段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fā)現(xiàn)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边@樣的關聯(lián)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伽利略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權威,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shù)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xiàn)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xiàn)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著名的試驗。(出增示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鎰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4描寫恰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三、推薦課外閱讀《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會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教學重點: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

1.針對課文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兩個結論的含義。課前準備: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看戲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一)自讀目標:(出示多媒體課件)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課文講的是誰的故事?他是什么時期的哪國人?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課文按什么樣的順序敘述的?(請你用上“先……然后……接著……最后……”敘述)(二)重點詞語:(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zhí))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2.小組內初步交流。3.自主讀書,誘導感悟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4.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1.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2.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二、重點品讀,理解課文默讀課文,結合上節(jié)課的內容交流填空,并說明理由。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引導結合重點語段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指導有感情朗讀。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正確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fā)現(xiàn)了疑點。所以說他善于思考。出示課件,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伽利略的疑問: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說明: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系,物體越(重),落下的速度越(快)。討論: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就可能產生兩種結果:1.(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2.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圖示法等)結論: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錯誤的)。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與鐵球的(重量)沒有關系。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伽利略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a學生匯報: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權威,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shù)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a學生匯報: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xiàn)得十分勇敢。b教師出示課件,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xiàn)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三、升華情感,體會寫法1.教師范讀第五、六自然段。學生思考:比較一下試驗前后人們態(tài)度的變化。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著名的試驗。(出示投影,比較人們的態(tài)度的變化)試驗前試驗后態(tài)度變化膽大妄為,固執(zhí),會讓他丟盡臉忍不住驚訝地叫了起來思想變化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做真理明白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5.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四、拓展延伸1.搜集有關伽利略的科學小故事。2.在家中動手把試驗做一做。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八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過程:懷疑—實驗—公開驗證。

2.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2.理解伽利略懷疑思考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二)自讀自悟:

1.出示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體會。

3)小結:

2.出示斜塔圖片: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

3)出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讀。

b)所以老師想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書,看看在做公開試驗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處,師出示伽利略的思考過程,生自由讀這部分,邊讀邊想,還可以用筆作個圖示以幫助自己理解。

d)生說、師說(課件演示)。

e)師引讀第四自然段。

3.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閱讀。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自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學生讀書、交流。

5)生生對話。

6)生表演(點擊課件,是范讀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適當初,你們是這么說的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9)現(xiàn)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聯(lián)系實際:

是的,伽利略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現(xiàn)出來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真讓人嘆服。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類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們小朋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聯(lián)系材料:《動手做做看》)。

5.尾聲:

正如《伽利略傳》的作者布萊希特說的那樣“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出示),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應該留在同學們人生的長河中。

6.老師建議:

創(chuàng)作一條格言勉勵自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九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理解個別詞語。(重點)

2、熟練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難點)

3、設計有關基礎知識的練習題。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嘗試)

2、簡單介紹你對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況有限,哪位同學向我詳細介紹一下他的成就。

(1)小老師用自己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是否正確、流利)

(2)小老師用卡片出示詞語指名讀、解釋詞語。(針對學困生)

(3)小老師聽寫典型的詞語。

(1) 課文主要內容寫了什么?

(2)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

(教師邊聽課邊做記錄,檢查工作完后作補充、指導、評價)

1、分組交流設計的題目。(教師巡視指導。)

2、評選設計題目優(yōu)秀的學生并給予鼓勵。(特別是學困生)

3、教師用小黑板出示練習題。(重點是學困生)

4、反饋課文主要內容。(小黑板出示課文主要內容的練習題。)

教師做好記錄,以待下節(jié)課解決。

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

1、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fā)現(xiàn)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

(反思:雖然閱讀課以學生的朗讀體悟為主,但教師也不能完全放棄講解。由于考慮到學生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對理解伽利略是怎樣利用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推出兩個結論的這一教學難點比較吃力,于是,在突破難點時,采用列算式來理解:,這樣理解既簡單又明了。同時這種方式也學科間的知體現(xiàn)出學科知識是相通的)

出示 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讓學生用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來說,能夠令他們感受到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2、伽利略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試驗?

(無數(shù)次)

2)他的實驗成功了嗎?

(引導學生讀第4自然段,說明伽利略帶著上面的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斯多德的那句話的確說錯了。)

3)為什么要作公開試驗?

讀課文第5自然段。

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權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這里可以結合作業(yè)本,令學生指導,信奉意義,信奉的反義詞是懷疑作業(yè)本還是要用起來,以后備課一定要記得連作業(yè)的內容一起備進去。)

總結: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shù)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在比薩斜塔的公開試驗的目的是為了公布自己的試驗結果。

公開試驗的結果是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

那么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公開試驗的目的,只是為了公布自己的試驗結果嗎?

再次朗讀朗讀第五自然段。

得出結論:之所以要公開試驗,就是要向權威挑戰(zhàn)。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默讀課文思考:當時人們是怎樣崇拜亞里士多德的?人們又是怎樣議論伽利略的行為的?

讀課文2、5段,對比人們的不同態(tài)度。

總結: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xiàn)得十分勇敢。

1、 出示最后一句話。

說一說,你怎么理解這句話。從課文中你學習到了什么?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

要敢于質疑,勇于挑戰(zhàn)。)

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師總結。

出示: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一

(出示圖片)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塔嗎?對,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試驗,使這座塔名聲大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于這個試驗的文章。

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課題)

誰來讀讀課題?(指名一位同學讀。)你讀得很準確,這里有一個多音字,“著地”的“著”字,在這里讀zhao,是“接觸”的意思。(在“著”下面加黑點。)

請大家齊讀課題。

1.概述課文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輕輕翻開書,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誰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學生概述課文)真好!這位同學采用抓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述全文,真善于學習!|真好!這為同學會圍繞課題來概述課文,真是不錯的方法。

3.先來讀讀介紹加利略的語段,誰來?(學生讀第一段。)

4.從這段話中,你對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偉大的人,愛提問題的人)

5.是啊,(出示課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數(shù)為33倍的天文望遠鏡,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凹凸起伏。發(fā)現(xiàn)銀河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萬萬顆星星所組成的等等許多許多,在科學領域上做出了杰出貢獻。你還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學生說自己課下搜集到的資料)

7.那課文中是怎樣描述亞里士多德的?誰來讀讀?(學生讀第二段。)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為是百科全書,他的思想影像了人類近兩千年,人類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那樣對人類的啟蒙做出那么大的貢獻,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們遇見解答不了的難題還是會從他的著作中區(qū)尋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無人匹敵的領袖。所以,人們把他的話當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這樣(點擊)責備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句責備的話。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家,當聽到有人懷疑他的理論的時候,你會大聲的責備他:讓學生讀。

1.你是怎么理解這段話的?(說明重球比輕球先著地,速度是輕球的十倍。)

看老師演示。(演示)

2.這說明,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4.請學生用道具便說邊演示。

5.剛才從同學們的演示中,我們明白了加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一起再來看看動畫演示。(放動畫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樣一個事實卻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看來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亞里士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tǒng)治了西方學術界近兩千年,人們對此毫不懷疑,但加利略卻對這段話產生了疑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不迷信權威的人。)板書。

過渡: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劃出相關語句。

1.(出示:加利略帶著……)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2.再來看這段,自己再讀讀,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復”和“許多次”)(課件,點紅)

3.體會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也像我這樣想象下去嗎?學生說。

5.過渡:加利略嚴謹治學,科學試驗,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找出書中的話說說。(讀“兩個……”)由此,我們看出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錯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輕重沒有關系。(把有關的板書改過來。)

6.過渡: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證明自己推斷的正確性,一次次的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他很清楚同為科學家的布魯諾曾因為堅持“日心說”而觸怒教廷被逮捕,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堅持做公開試驗)

1.出示書上的圖,看,消息一傳開,許多人都爭先恐后的來到比薩斜塔,他們要看看到底是誰嬴誰輸。你們瞧,斜塔周圍的人議論紛紛,他們都在說什么呢?誰來讀讀書上的話?(學生讀,沒有感情。)你讀的很通順,請同學們注意看兩句話的結尾,出示,都有一個感嘆號,你能體會出什么啊?(人們對伽的不滿,嘲諷。)

2.那請你不滿的讀讀第一句話,再請另外的同學嘲諷的讀讀第二句話。

3.過度:就是在這一片譏諷聲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頂端,請看:出示試驗的課件。

4.你看到了什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

你聽到了什么?(人們的驚呼聲。)

你就是驚呼的人群中的一員,你說些什么?

5.由此,人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話。(先逐個讀,后齊讀。)

來,我們一起將心中的贊美呼喊出來:出示課文第一句。

結束語:關于加利略在科學上勇敢探索的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在課下認真搜集,他不迷信權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同時,對課文最后“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一句,同學們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體會,我們下節(jié)課可以一起交流。下課。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速度與質量有(無)關

加利略 亞里士多德

大膽質疑

偉大 不迷信權威

執(zhí)著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二

知識與能力:

1、 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與態(tài)度:學習伽利略獨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詞。

1、掌握違、妄、執(zhí)三個字的讀音

2、重點字的書寫提示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生字表的漢字,找出容易寫錯的地方,并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寫自己容易寫錯的字。

3、學生快速默讀課文。

4、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誰?

三、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1、結合課文內容填空,并說明理由。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2、指名朗讀能體現(xiàn)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質的語句。并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詞的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段,把有關伽利略思考過程的句子劃出來。

4、四人小組討論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并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老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

5、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

四、升華情感,小結課堂內容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課后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思考:伽利略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怎樣進行試驗的?別人有哪些反應?

(二)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讀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樣用事實來證明的? 2 為什么要進行多次試驗? 請找出能反映試驗多次的詞語,說說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試驗的結果怎樣? 4、齊讀這段話。

(五)課堂作業(yè)設計 朗讀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三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區(qū)文教局教研室高靜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數(shù)學應該是開放式的教學。開放教材、開放課堂呈現(xiàn)形式,解放老師和學生,形成大語文觀?,F(xiàn)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的值得推廣的好的方面總結一下:

一、開放教材。

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留有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

如:讓孩子們課前搜集:

1、伽利略的資料。

2、不唯書,不唯師,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人和事。

3、搜集:

物體下落速度究竟和什么有關的知識。這些信息有目的是孩子感性趣的,有的是學生的問題,也有老師的精心策劃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習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開放課堂呈現(xiàn)形式。

提倡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學習結果,用不同方法理解課文,如:

1、聯(lián)系上下文。

2、抓重點詞句。

3、圖文結合。

4、畫圖法。

5、引用資料。

6、換位。

7、感朗讀。

8、表演等等。

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讓孩子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資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四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過程:懷疑—實驗—公開驗證。

2.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2.理解伽利略懷疑思考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今天這堂課,李老師要同同學們一起感受伽利略的偉大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齊讀)。

(二)自瀆自悟:

1.出示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體會。

3)小結:

2.出示斜塔圖片: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

3)出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讀。

b)所以老師想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書,看看在做公開試驗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處,師出示伽利略的思考過程,生自由讀這部分,邊讀邊想,還可以用筆作個圖示以幫助自己理解。

d)生說、師說(課件演示)。

e)師引讀第四自然段。

3.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閱讀。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自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學生讀書、交流。

5)生生對話。

6)生表演(點擊課件,是范讀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適當初,你們是這么說的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9)現(xiàn)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聯(lián)系實際:

是的,伽利略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現(xiàn)出來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真讓人嘆服。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類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們小朋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聯(lián)系材料:《動手做做看》)。

5.尾聲:

正如《伽利略傳》的作者布萊希特說的那樣“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出示),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應該留在同學們人生的長河中。

6.老師建議:

創(chuàng)作一條格言勉勵自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五

《》講的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年輕時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勇敢挑戰(zhàn)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并經過反復求證和公開試驗,用事實捍衛(wèi)了真理。課文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學生尊重權威但不能盲從以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好教材。從文章表達上看,主要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通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huán)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這些都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資源。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和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初步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課時。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簡介伽利略、亞里士多德。(強調偉大、著名)。

3.出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提出讀書要求:正確,流利。在讀書的過程中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學生字詞。

三、初讀感知。

1.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獲。

3.引導學生填空,并說明理由。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講意大利偉大科學家()在青年時代敢于質疑權威,大膽進行(),以()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科學家。

四、為課文分段。

提示:課文講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青年時期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tài)度研究科學的故事。分段應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全文6個自然段,按事情的階段劃分,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著地的問題展開敘述的,段與段之間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

一、復習導入。

聽寫生字詞,了解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二、研讀課文。

1.讀第2自然段,體會一下人們對他的肯定和崇拜??纯茨男┰~語表現(xiàn)了這種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人類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種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這又說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罢胬怼保鎸嵉?、普遍的,人人應該遵從的道理。這種道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可見亞里士多德的話,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這一段最后一句話用反問句,讀一讀這句話,說一說為什么用反問的語氣?改用加句號的陳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陳述句就使“不能違背的真理”效果差了,達不到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容許更改”的“權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疑問,說明伽利略的一種什么精神,或者說什么態(tài)度?(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態(tài)度。)。

2.讀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提出了疑問,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亞里士多德的話是:“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大鐵球落地速度快,小鐵球落地速度慢。大鐵球落地需要5秒鐘的話,那么,小鐵球落地就得幾秒鐘?(50秒鐘)。

3.這一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是指什么事實?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哪兩個?(疑問中的。

“一個事實”指亞里士多德說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兩個“應當”:一個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一個是: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4.把兩個不同的結論展示出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兩個結論的內容說給鄰近的同學聽。

5.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不僅提出疑問,而且推想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后,用什么辦法來驗證自己對或者不對呢?(用試驗的辦法去檢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或者不對。)。

從這一點看,伽利略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態(tài)度?(認真求實的態(tài)度。)。

三、課堂小結。

一、默讀第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以下幾個問題:

1.伽利略敢于提出懷疑的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他的話可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因此,試驗的態(tài)度怎么樣?結果怎么樣?第4自然段中有五個詞,突出了試驗的態(tài)度,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的結果。把它們找出來,標上橫線。

2.為什么還要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3.公開試驗時,人們又怎樣議論的?

(伽利略帶著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梢姡F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胺磸汀薄霸S多”“都”“的確”“總是”五個詞突出了試驗態(tài)度的嚴肅、認真,也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結果和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不一樣。

伽利略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的試驗,目的是公布自己試驗的結果,也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時,人們認為伽利略竟敢跟“人類的真理”挑戰(zhàn),是膽大妄為,是固執(zhí),會丟盡臉的。)。

二、朗讀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圖,想一想,議一議:

1.公開試驗成功了。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什么呢?

(“因為大家看見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樣?!保?。

(顛倒順序:因為大家看見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所以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意思一點沒變,因為把先說結果的句子跟后說原因的句子,顛倒了順序。這種先說原因后說結果的句子,一般中間要加上“所以”一詞。)。

3.課文結尾的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這句話里的“原來”,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起初”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表示發(fā)現(xiàn)了不知道的真實情況。你認為是前者,還是后者?(是后者)。

這句話最后指出“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不是全都對的”換個意思不變的另一種說法,是什么?(“也會有錯的”)。

4.這句話還有什么進一層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實際,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fā)。

(權威、專家學識淵博,懂得東西比一般人要多,這是事實,應該尊重,應該學習他們。但是權威、專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誤。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的試驗行動,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他不盲目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想敢做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升華感情,體會寫法。

1.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2.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勇敢質疑博學。

認真求證權威。

公開試驗信奉。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說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通過對重點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的科學精神。

3.學習通過具體的實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直奔課題。

2.檢查字詞:信奉哲學違背宣布。

懷疑?固執(zhí)解釋英鎊伽利略膽大妄為。

3.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導讀感悟。

(一)走進亞里士多德。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伽利略實驗證明的,那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呢?

出示句子:“兩個鐵球,一個10磅,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p>

1.亞里士多德何許人也?交流課前搜集資料。

2.文中是怎么介紹的?

出示句子: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結合生活理解說說,只是“相信”的意思嗎?

(4)帶著你的體會,自己再讀一讀這句話。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責備”的語氣。

(5)再讀亞里士多德的話,指名讀,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小結:當時,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過去了,有人懷疑嗎?沒有,兩千年過去了,有人懷疑嗎?有!誰這么有膽量?伽利略。

(二)品讀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語句:“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1)指名讀,說說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這句話說了哪兩層思,用句子中的一個字概括每層意思。

(3)出示課件演示,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1)提出問題:伽利略做試驗有什么特點?(反復、許多次)。

(2)換詞比較:

3.當伽利略要公開試驗的時候,人們有什么反應?畫出來,讀好語氣。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執(zhí)著的伽利略!頂著巨大的壓力,試驗開始了。試驗的結果到底怎樣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現(xiàn)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

(1)指名讀。人們驚訝了!他們信奉了兩千多年的結論竟然是錯誤的!多么不可想象!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一起讀。

(2)想象補白:當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時,人們有什么表現(xiàn)?

7.理解:“這個時候,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三.鼓勵質疑。

2.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請你用一兩句話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四、學習寫法,積累言語。

1.總結寫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獻身科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質,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一是選擇懷疑權威、反復試驗和公開試驗三個典型事例;二是描寫了人物心理、語言和動作。)。

2.課外練筆:選擇自己熟悉的一個人,學用這種方法寫一段話或一篇習作。

3.課外閱讀:推薦閱讀《哥白尼的日心說》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七

師:(教師隨即在黑板上寫下這個詞,并故意將“妄”寫成“忘”字。)。

生:老師把“妄”字寫錯了。這里應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師:老師寫錯了嗎這里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說說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亂,荒誕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記”的意思。

生:“膽大妄為”的意思是“毫無顧忌地胡作非為”,所以這里應該用“女”字底的“妄”。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老師的確寫錯了。由此可見,老師也有錯誤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們不能盲目相信有權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們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們提出疑問。

生:我們還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或者試驗,得出科學的答案。

片斷一:

1、出示了亞里士多德的話后,老師問:人們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當時的人們非常相信亞里士多德的話。

2課文中是用哪個詞來說明人們非常相信的?

學生回答:信奉。

3、讓學生比較:“信奉”和“相信”有什么區(qū)別?用信奉這個詞好在了哪里?

評課:

通過比較,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人們對亞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崇拜。從而更佩服伽利略敢于懷疑亞里士多德話。隨即學生對于人們的”責備”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隨機進行朗讀訓練,學生讀的非常到位。把人們的這種深信不疑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似乎一切都很圓滿,偏偏有個年輕的數(shù)學家伽利略提出了疑問。李老師又不惜花時間,再一次引領學生在伽利略的實驗上咬文嚼字。

片斷二:

1、伽利略做試驗有什么特點?

學生: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做了許多次。板書:許多次。

學生:他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2、他每一次試驗的過程怎樣的呢?誰能從文中找到答案。

學生:每一次做的試驗都是由區(qū)別的。因為書上有個詞說:反復做。

評課:學生的思路完全打開了,說了許多不同的試驗方法,比如說試驗的場地不同,試驗的材質不同,形狀、大小等等。學生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反復”。白老師又馬上一引,伽利略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引導學生推敲“如果”。伽利略也只是懷疑,所以他必須用無數(shù)的不同實驗去求正自己的想法,畢竟亞里士多德是個偉大的哲學家。

在這篇文章中,伽利略是個愛探究的數(shù)學家,老師也帶著我們學生進行了一番推敲和探究語言文字的心路歷程。實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的特點。

縱觀整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老師的教學設計真的考慮很周到,只是如果在設計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也許這節(jié)課會更完美無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與態(tài)度:學習伽利略獨立考慮,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和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示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同學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詞。

1、掌握“違、妄、執(zhí)”三個字的讀音。

2、重點字的書寫提示。

讓同學仔細觀察課后生字表的漢字,找出容易寫錯的地方,并讓同學在本子上寫一寫自身容易寫錯的字。

3、同學快速默讀課文。

4、考慮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誰?

三、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1、結合課文內容填空,并說明理由。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

2、指名朗讀能體現(xiàn)伽利略善于考慮的品質的語句。并讓同學結合課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詞的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段,把有關伽利略考慮過程的句子劃出來。

4、四人小組討論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發(fā)生的,并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考慮過程。老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

5、指導同學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

四、升華情感,小結課堂內容。

五、安排作業(yè):

1、謄寫課后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考慮:伽利略為了證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怎樣進行試驗的?他人有哪些反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

2、知道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過程]:

講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紤]:亞里士多德講過什么話?伽利略對這話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為什么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他是怎么想的?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讀后考慮:伽利略是怎樣用事實來證明的?

2為什么要進行多次試驗?

請找出能反映試驗多次的詞語,說說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試驗的結果怎樣?

4、齊讀這段話。

(三)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1、齊讀后考慮:在斜塔上做公開試驗前,人們是怎樣想的?

2、人們?yōu)槭裁磿@樣想?

3、當看到試驗結果時,人們的態(tài)度有什么改變?

4、這說明什么?

小結:

5,讀了這篇課文,伽利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

總結。

(四)板書設計。

懷疑(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善于考慮。

(五)課堂作業(yè)設計。

朗讀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十九

一.導入:

(出示圖片)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塔嗎?對,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試驗,使這座塔名聲大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于這個試驗的文章。

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課題)。

誰來讀讀課題?(指名一位同學讀。)你讀得很準確,這里有一個多音字,“著地”的“著”字,在這里讀zhao,是“接觸”的意思。(在“著”下面加黑點。)。

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領略人物。

1.概述課文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輕輕翻開書,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誰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學生概述課文)真好!這位同學采用抓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述全文,真善于學習!|真好!這為同學會圍繞課題來概述課文,真是不錯的方法。

3.先來讀讀介紹加利略的語段,誰來?(學生讀第一段。)。

4.從這段話中,你對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偉大的人,愛提問題的人)。

5.是啊,(出示課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數(shù)為33倍的天文望遠鏡,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凹凸起伏。發(fā)現(xiàn)銀河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萬萬顆星星所組成的等等許多許多,在科學領域上做出了杰出貢獻。你還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學生說自己課下搜集到的資料)。

7.那課文中是怎樣描述亞里士多德的?誰來讀讀?(學生讀第二段。)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為是百科全書,他的思想影像了人類近兩千年,人類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那樣對人類的啟蒙做出那么大的貢獻,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們遇見解答不了的難題還是會從他的著作中區(qū)尋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無人匹敵的領袖。所以,人們把他的話當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這樣(點擊)責備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句責備的話。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家,當聽到有人懷疑他的理論的時候,你會大聲的責備他:讓學生讀。

三.置疑。

就在人們狂熱的信奉亞里士多德的時候,加利略卻對他的一句話產生了懷疑。哪句話,找出來。(出示亞的話。)誰來讀?。

1.你是怎么理解這段話的?(說明重球比輕球先著地,速度是輕球的十倍。)。

看老師演示。(演示)。

2.這說明,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4.請學生用道具便說邊演示。

5.剛才從同學們的演示中,我們明白了加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一起再來看看動畫演示。(放動畫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樣一個事實卻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看來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亞里士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tǒng)治了西方學術界近兩千年,人們對此毫不懷疑,但加利略卻對這段話產生了疑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不迷信權威的人。)板書。

四.自己做試驗。

過渡: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劃出相關語句。

1.(出示:加利略帶著。。。。)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2.再來看這段,自己再讀讀,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復”和“許多次”)(課件,點紅)。

3.體會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4.所以,你認為加利略是個什么樣的人?(嚴謹治學,有科學試驗態(tài)度的人。)板書。他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這使我想象到,他站在椅子上,一手拿一個一磅重的鐵球,一手拿一個十磅重的,兩個鐵球同時脫手,結果是:學生說。。。。。。。。

你能也像我這樣想象下去嗎?學生說。

5.過渡:加利略嚴謹治學,科學試驗,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找出書中的話說說。(讀“兩個。。。。?!保┯纱耍覀兛闯鰜喞锸慷嗟碌拇_說錯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輕重沒有關系。(把有關的板書改過來。)。

6.過渡: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證明自己推斷的正確性,一次次的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他很清楚同為科學家的布魯諾曾因為堅持“日心說”而觸怒教廷被逮捕,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堅持做公開試驗)。

五.公開試驗。

1.出示書上的圖,看,消息一傳開,許多人都爭先恐后的來到比薩斜塔,他們要看看到底是誰嬴誰輸。你們瞧,斜塔周圍的人議論紛紛,他們都在說什么呢?誰來讀讀書上的話?(學生讀,沒有感情。)你讀的很通順,請同學們注意看兩句話的結尾,出示,都有一個感嘆號,你能體會出什么???(人們對伽的不滿,嘲諷。)。

2.那請你不滿的讀讀第一句話,再請另外的同學嘲諷的讀讀第二句話。

3.過度:就是在這一片譏諷聲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頂端,請看:出示試驗的課件。

你聽到了什么?(人們的驚呼聲。)。

你就是驚呼的人群中的一員,你說些什么?

5.由此,人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話。(先逐個讀,后齊讀。)。

六.總結:

來,我們一起將心中的贊美呼喊出來:出示課文第一句。

結束語:關于加利略在科學上勇敢探索的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在課下認真搜集,他不迷信權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同時,對課文最后“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一句,同學們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體會,我們下節(jié)課可以一起交流。下課。

板書:

速度與質量有(無)關。

加利略??亞里士多德。

大膽質疑?????。

偉大??不迷信權威???。

執(zhí)著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二十

(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出示句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保?。

師:怎樣才能把這句讀懂,才能將其中所含的道理讀出來呢?

生:“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蔽易x時強調“亞里士多德”,是因為他是當時最有名的科學家,而伽利略卻用事實證明了他的結論是錯誤的。

生:“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蔽易x時突出“大”和“全都”,是為了說明亞里士多德雖然是權威,但他有時也會犯錯誤,伽利略敢于懷疑大哲學家的結論很了不起。

生:“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我還加一個“也”字,是為了表示大哲學家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們不能盲目崇拜某一個人。

師:那么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生:一個人無論知識多么淵博,我們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學習參考書,有一次預習“輝”字時,有本參考書上說這個字用部首查字法應該先查“光”部,后來我在新華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這個部首,最后問老師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學了這一課,我更加認識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問,有主見。

廣西自治區(qū)小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亢美。

李老師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努力追求引導實踐、指導練習、誘發(fā)感悟三者結合的閱讀教學過程。他以學生為基點,在深入鉆研文本的基礎上,找準了教學內容,抓住課文中最有訓練價值的語段,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把文中嚴謹?shù)倪壿嬎季S過程,周密科學的試驗過程,事實勝于雄辯的公開試驗的過程展現(xiàn)在學生的心里。從而,不僅僅使學生知道伽利略不迷信權威,還知道他為什么不迷信權威,感受他是怎樣思考和做事的。這樣的閱讀教學過程就比較深入,教學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

例如,李老師抓住了課文中的一個重要語段:“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思考、分析、揣摩、演示,終于從中體會到伽利略嚴謹?shù)乃季S和這其中包含的理性精神。這也比單純讓學生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來的更加深入。

再比如:李老師讓學生反復朗讀了“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一句話。比較了“反復”與“許多次”兩個詞,體會到伽利略對科學實驗的嚴謹?shù)膽B(tài)度和周密的思考,更從中感受到他的科學的實驗方法。這樣的理解是深刻的,這樣的方法是樸素,而教學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

總之,李衛(wèi)東老師的這堂課,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過程一絲不茍。這課書的教學體現(xiàn)了他一直倡導的“小學語文感悟式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本、以生活為源、以實踐為經、以感悟為緯、以內化為宗,體現(xiàn)了“感悟式教學”的特點:注重實踐、注重感悟、注重內化,也保持了他一貫的扎實、樸實的教學風格,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品味。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二十一

(出示圖片)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塔嗎?對,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試驗,使這座塔名聲大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于這個試驗的文章。

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課題)。

誰來讀讀課題?(指名一位同學讀。)你讀得很準確,這里有一個多音字,“著地”的“著”字,在這里讀zhao,是“接觸”的意思。(在“著”下面加黑點。)。

請大家齊讀課題。

1.概述課文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輕輕翻開書,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誰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件什么事?(學生概述課文)真好!這位同學采用抓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述全文,真善于學習!|真好!這為同學會圍繞課題來概述課文,真是不錯的方法。

3.先來讀讀介紹加利略的語段,誰來?(學生讀第一段。)。

4.從這段話中,你對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偉大的人,愛提問題的人)。

5.是啊,(出示課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數(shù)為33倍的天文望遠鏡,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凹凸起伏。發(fā)現(xiàn)銀河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萬萬顆星星所組成的等等許多許多,在科學領域上做出了杰出貢獻。你還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學生說自己課下搜集到的資料)。

7.那課文中是怎樣描述亞里士多德的?誰來讀讀?(學生讀第二段。)對,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為是百科全書,他的思想影像了人類近兩千年,人類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那樣對人類的啟蒙做出那么大的貢獻,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們遇見解答不了的難題還是會從他的著作中區(qū)尋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無人匹敵的領袖。所以,人們把他的話當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這樣(點擊)責備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句責備的話。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家,當聽到有人懷疑他的理論的時候,你會大聲的責備他:讓學生讀。

1.你是怎么理解這段話的?(說明重球比輕球先著地,速度是輕球的十倍。)。

看老師演示。(演示)。

2.這說明,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4.請學生用道具便說邊演示。

5.剛才從同學們的演示中,我們明白了加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一起再來看看動畫演示。(放動畫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樣一個事實卻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看來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亞里士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tǒng)治了西方學術界近兩千年,人們對此毫不懷疑,但加利略卻對這段話產生了疑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不迷信權威的人。)板書。

過渡: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劃出相關語句。

1.(出示:加利略帶著……)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2.再來看這段,自己再讀讀,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復”和“許多次”)(課件,點紅)。

3.體會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也像我這樣想象下去嗎?學生說。

5.過渡:加利略嚴謹治學,科學試驗,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找出書中的話說說。(讀“兩個……”)由此,我們看出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錯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輕重沒有關系。(把有關的板書改過來。)。

6.過渡: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證明自己推斷的正確性,一次次的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他很清楚同為科學家的布魯諾曾因為堅持“日心說”而觸怒教廷被逮捕,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堅持做公開試驗)。

1.出示書上的圖,看,消息一傳開,許多人都爭先恐后的來到比薩斜塔,他們要看看到底是誰嬴誰輸。你們瞧,斜塔周圍的人議論紛紛,他們都在說什么呢?誰來讀讀書上的話?(學生讀,沒有感情。)你讀的很通順,請同學們注意看兩句話的結尾,出示,都有一個感嘆號,你能體會出什么啊?(人們對伽的不滿,嘲諷。)。

2.那請你不滿的讀讀第一句話,再請另外的同學嘲諷的讀讀第二句話。

3.過度:就是在這一片譏諷聲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頂端,請看:出示試驗的課件。

你聽到了什么?(人們的驚呼聲。)。

你就是驚呼的人群中的一員,你說些什么?

5.由此,人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話。(先逐個讀,后齊讀。)。

來,我們一起將心中的贊美呼喊出來:出示課文第一句。

結束語:關于加利略在科學上勇敢探索的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在課下認真搜集,他不迷信權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同時,對課文最后“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一句,同學們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體會,我們下節(jié)課可以一起交流。下課。

速度與質量有(無)關。

加利略亞里士多德。

大膽質疑。

偉大不迷信權威。

執(zhí)著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二十二

生:“膽大妄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師:(教師隨即在黑板上寫下這個詞,并故意將“妄”寫成“忘”字。)。

生:老師把“妄”字寫錯了。這里應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師:老師寫錯了嗎這里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說說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亂,荒誕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記”的意思。

生:“膽大妄為”的意思是“毫無顧忌地胡作非為”,所以這里應該用“女”字底的“妄”。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老師的確寫錯了。由此可見,老師也有錯誤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們不能盲目相信有權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們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們提出疑問。

生:我們還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或者試驗,得出科學的答案。

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師出示句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話的意思。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時,大家才明白像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師:那么在伽利略公開試驗之前人們是怎樣的。

生:在伽利略公開試驗之前,人們信奉亞里斯多德這位古代哲學家,把他說的話當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們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即將公開試驗前,還有人說他膽大妄為。

師:伽利略正是在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做了公開試驗,用事實證明亞里斯多德的話是錯誤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亞里斯多德這位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請同學們再讀讀。

(生讀)。

生:不能這樣改。如果這樣改,就只是說亞里斯多德一個人說的話不是全對的。而原句中有“像……這樣……”。它告訴我們,并不只是亞里斯里德一個人說的話不是全對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學家說的話都不是全對的。

師:難道只有哲學家說的話有錯。

生: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名人說的話都可能有錯。我們應該像伽利略那樣敢于提出疑問,并且用事實證明自己的看法。當然,這需要科學的思維和巨大的勇氣。

師: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再說一遍。

生:這句話是說,直到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時大家才明白,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偉大的人物,盡管知識豐富、才思敏捷,說的話也不可能是全對的。

[評析]。

這是課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話。教者運用比較法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了句意,認識到即使偉大的人物也可能說錯話,培養(yǎng)了學生的辯證觀點;同時還使學生體會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二十三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字卡片、課件。

一、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的專題是什么內容,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新的要求。

3、(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4、出示學習目標。

二、預習檢測,引導自學。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2、多形式檢查課文朗讀。

三、小組討論,合作互助。

1、學習提示: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根據(jù)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yōu)槭裁捶Q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xiàn)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2、小組合作交流。

四、精彩展示,點撥釋疑。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歸納整理:課文為我們講述的伽利略是誰?他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最后試驗結果怎樣?(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試驗,把一個重10磅的鐵球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斜塔頂上落下,結果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同時著地)。

2、根據(jù)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人們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真理,不容許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講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從來沒有人懷疑過,而伽利略卻表示了懷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將四段的段意串起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yōu)槭裁捶Q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xiàn)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4、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

五、課堂檢測,總結評價。

1、書寫并會聽寫下列字詞,爭取寫正確,寫美觀。

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一磅拴住。

拖住宣布固執(zhí)比薩城膽大妄為。

2、請注意本課的多音字并標注拼音:

著()地更()正的()確膽大妄為()。

人們?yōu)槭裁捶Q伽利略為辯論家?

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xiàn)在哪?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語文教案篇二十四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一磅、拴住、拖著、宣布、固執(zhí)、比薩城、膽大妄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相關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激趣。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預習課文知道的。

師: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生:伽利略。

師:今天,我們通過25課的學習,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地得出這個結論。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學習課文生字新詞。

3.檢查交流。

1)指名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進行正音;

2)學習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的”的讀音和用法;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走進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

1.再讀課文,說說對這兩個人物的初步了解。

2.人們是怎樣對待亞里士多德的?你從哪里看出來?人們?yōu)槭裁磿@樣對待他?

通過學習1、2兩節(jié)讓學生明確伽利略的特點和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態(tài)度。

3.朗讀1、2自然段。

四、完成課堂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完成作業(yè)本、同步練相關字詞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亞里士多德有什么了解?

二、學習精講課文。

(一)了解第一對矛盾(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1.學生讀課文。

2.討論: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認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p>

而伽利略對這句話抱有懷疑態(tài)度。

3.伽利略的懷疑有根據(jù)嗎?你從哪里得知?

伽利略通過假設推出兩個結論,也就是兩點根據(jù)。

4.第一個結論是什么意思?

生:這個結論的意思是:1磅重的鐵球拖住了10磅重的鐵球,使捆在一起的兩個鐵球落下的速度減慢。

第二種假設與第一種有什么不同?

落下的速度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能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嗎?(上黑板書寫)10+1=1111>10。

能仿照第一個結論說說道理嗎?

因為把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鐵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師:你對這兩個結論有什么看法?

生:兩個結論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說不通。

(二)課文重點設境。

導:要想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出示句子: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生讀句子,讀了句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反復——許多次是重復,學生說觀點。

(三)了解第二對矛盾。

導:伽利略做這個試驗不僅要解決和亞里士多德的矛盾,其實他還要解決他和——的矛盾。(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們)。

1.面對年輕的教授,人們是怎樣對待他的?

找出句子,反復讀。

討論:人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態(tài)度?

(四)再次設置重點情境。

導: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看插圖,對照課文第四段的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塔下的人們在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的沸騰場面。

1.生想象:……。

2.現(xiàn)在,我們來想象一下,站在54.5米高的塔頂上的伽利略此時此刻會怎樣呢?

生:……。

師:同學們想象得多么具體?,F(xiàn)在,我來做試驗,現(xiàn)在,請同學們當“塔下的觀眾”要身臨其境?,F(xiàn)在開始,一、二、三!

生:啊!……(“塔下的觀眾”的呼喊聲異常熱烈)。

師:我成功了!(“伽利略”興奮地站在凳子上舉起雙臂)。

讀最后一段。

三、總結課文鋪導。

伽利略敢于打破迷信權威、堅持科學實踐的精神。

……。

你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四、完成作業(y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23145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