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不畏挫折的名人故事篇一
1957年,納爾遜生于英格蘭的諾福克,爸爸媽媽一共養(yǎng)育了十個子女,納爾遜排行第六。這么多孩子個個都要張嘴吃飯,爸爸媽媽為了養(yǎng)活他們可犯愁了!調皮的納爾遜更是讓爸爸媽媽頭疼。好心的舅舅很喜歡活潑的納爾遜,就在他9歲那年收養(yǎng)了他。
說起舅舅可真是威風,他是英國海軍一艘軍艦的艦長。小納爾遜開始了他的軍艦生涯,他穿著舅舅的舊軍裝,儼然成了一個小水手。
大海,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充滿了神秘的激情,納爾遜自從看見大海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愛上了它,他真想永遠和大海在一起。
“大海可是變化無常的哦,不會一直給你好臉色看的?!本司嗽囈幌录{爾遜的膽量————一個膽小鬼是不能做水手的。
“我才不怕呢!”納爾遜蹦跳著走上了甲板,他開心得就像魚兒要馬上游進大海一樣!
最初的航行慵懶而美好,大海的美麗在小納爾遜面前一覽無余。不過就像舅舅說的:“大海不會永遠風平浪靜”,果然,船在一次遠行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和暴風雨相遇了!
軍艦在暴風雨中劇烈地搖晃,水手們硬挺著身軀做好一切安全準備后,一個個都趴在甲板上嘔吐起來。舅舅擔心納爾遜會受不了,他在水手們當中發(fā)出了小納爾遜,他正在幫忙別的水手呢!而且奇怪的是,第一次接觸暴風雨的小納爾遜竟然沒有嘔吐,更沒有嚇得躲進船艙里,他顯得比在船上多年的老水手更健康。他勇敢地在暴風雨中行走,并按照舅舅事先教他的方法工作著。
“納爾遜!”舅舅大聲叫著他的名字,當納爾遜回頭的時候,舅舅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不畏挫折的名人故事篇二
英國哲學家托馬斯·布朗說:當你嘲笑別人的缺陷時,卻不知道這些缺陷也在你內心嘲笑著你自己。誠哉斯言!我們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那些喜歡嘲笑別人的人,往往一輩子毫無建樹;而那些被嘲笑之人,卻往往以頑強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開出奪目的人生之花。
謝謝你曾嘲笑我影響全球華人的國學大師、耶魯大學博士、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先生,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哲學與人生”課在臺灣大學開設17年以來,每堂課都座無虛席。2009年,他受央視邀請,在《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得到眾多學者、大師的認同。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成就卓著的學者和演講家,卻曾飽受嘲弄與歧視。
小學時的傅佩榮有些調皮,常學別人口吃,卻不料這個惡作劇導致他自己不能流暢地表達。九年的時間里,傅佩榮的口吃常常被人視為笑柄,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雖然他經多年的努力終于克服了口吃,并成為眾人敬仰的演說家,但是這段被人嘲笑的經歷還是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一次,傅佩榮去赴一個訪談之約。那日,炎陽如火,但他仍堅持穿著筆挺的西服接受訪談。因場地未設麥克風,他就大聲說話,甚至有些喊的意味。到后來,他的嗓子都啞了。眾人深受感動,無不贊美傅佩榮為人謙遜,沒有名人的架子。傅佩榮說:曾經口吃的痛苦經歷令我對自己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我終生都不會嘲笑別人。因為我被人嘲笑過,知道被嘲笑的滋味,這使我自身沒有優(yōu)越感。二、我非常珍惜每一次說話的機會。因為我曾經不能流暢地說話,所以現在當有機會表達時,我會非常珍惜。
同樣因為口吃受盡了嘲笑與譏諷的拜登,不僅被別人起了很多難聽的外號,而且還被老師拒絕他參加學校早晨的自我介紹活動。他難過得落淚,覺得自己就像被戴了高帽子站在墻角受罰一樣。悲痛往往催生動力,拜登決心一定要摘除這個命運強加給他的“緊箍咒”。他以極大的毅力堅持每天對著鏡子朗誦大段大段的文章。經過多年的努力,他不但成功摘除了這個“緊箍咒”,而且也為他日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演說家和領導者奠定了堅實的口才基礎。
被人嘲笑是痛苦的,那些刺耳的嘲笑、無情的眼神,是一把把尖利的刀,深深刺進你的心。面對這把刀,傅佩榮和拜登都選擇了奮起,“沒有任何人規(guī)定我只能有這樣的際遇,既然這樣,那我為什么不改變它呢”?而那些嘲笑、譏諷甚至侮辱,其實都無須拔出,就讓它們插在你的心上,然后忍住痛,跋涉!當你跋涉到一個高度的時候,你的熱血就會變成一股烈焰,熔化那把尖刀。而那些曾經嘲笑你的人,早已渺小得擠不進你的視野,甚至匍匐在你的視野之下。
不畏挫折的名人故事篇三
桑蘭,著名體操運動員,被譽為中國的“跳馬王”。但,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的體操賽場。只是一次賽前訓練,只是一次偶然,桑蘭的一個沒有做完的手翻轉體動作,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為“著名”。讓桑蘭“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遠燦爛的微笑。17歲的花季,即使受傷的花朵依然美麗。
桑蘭的傷勢異常嚴重:第五—七頸椎呈開放性、粉碎性骨折,75%錯位,中樞神經嚴重損傷,雙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覺。美國的送護人員十分盡職:從長島拿騷縣醫(yī)療中心,到紐約市區(qū)最著名的蒙賽耐康復中心,醫(yī)療專家們拿出了最佳的治療方案,使用了最好的藥品。
世人對桑蘭極為關切:
當地聞知此事的美國有關官員和普通百姓絡繹不絕地前去探視,鮮花堆滿了桑蘭的病房;中國體操協(xié)會委托的監(jiān)護人謝曉虹女士日夜守候,在桑蘭最痛苦的時候緊握住她的手;祖國人民更傾注了無盡的親情和關愛,十二億份遙遠的祝福飛越大洋彼岸……
但表現最出色的還是桑蘭:從她蘇醒過來以后,她就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從她重新面對公眾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遠浮現著燦爛的微笑。17歲的小姑娘,17歲的純真的讓人慨嘆的微笑,征服了美國,征服了中國,征服了世界……十個月后,傷情基本穩(wěn)定的桑蘭終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繼續(xù)接受康復治療。
這是一個更為漫長而艱苦的歷程。
桑蘭挺住了。她忍受著極大的痛苦與送護人員積極配合,由截癱可能引起的泌尿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感染、壓瘡、脊柱側變等并發(fā)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糾正,體位性低血壓已經緩解,名個關節(jié)保持著良好的活動度,肌肉力量開始恢復,輪椅已能自己搖出很遠;桑蘭的生活自理能力大為提高,她可以自己穿脫衣服、襪子和鞋,可以獨立進食、洗臉、刷牙、洗澡,正在學習英語,可以操作電腦,可以完成從輪椅到床的轉換……
當然,實際上她完成的是角色的轉換。她不再是一個體操運動員,甚至她也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高位截癱的殘疾人。她是一個19歲的永遠微笑的姑娘,是一個與常人一樣對新生活充滿渴望和希冀的活力四溢的年青生命。
她現在是中國最著名的學府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數學、語文、英語……花季中的蓓蕾在迫不及待地接受著人類文化知識的灌溉;她有著人天性中的善良,將社會各界贈給她的價值百萬元的'各種康復器械和殘疾人生活用品,又全部轉贈給北京博愛醫(yī)院和更需要、更困難的殘疾患者。
她是人道主義的慈善大使,以殘疾之軀奔波于祖國各地,在上海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的火炬,在深圳與施瓦辛格先生一起為智殘兒童募捐,她的事跡感染著人們,一個服刑人員給她來信,一位不務正業(yè)的青年到病床前看望她,她都熱情回信和接待……
19歲的桑蘭,人生的美麗畫卷剛剛展開。她曾經跌倒過,她正在站起來。
中國的一位著名作家問過:永遠有多遠?19歲的桑蘭用她的人生經歷如此回答:生命永遠,微笑永遠……
不畏挫折的名人故事篇四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樂名城維也納,一個歷史性的偉大時刻,銘刻在音樂藝術的輝煌史冊上。在這座講究禮儀的藝術之城,就是皇族駕臨,人們也不過行三次鼓掌禮,而在這個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許這個掌聲會有十次、二十次…
這是一個何等恢宏壯偉的場面!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難忘的時刻!在這里,一部不朽的音樂杰作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樂壇上。
羅曼·羅蘭用激動的筆觸寫道:“黃昏將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后是沉重的云,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了我們”。
是的,當人們從這震撼寰宇的音響中蘇醒過來,當人們從這歡樂之聲的轟鳴中站立起來,片刻沉默之后的暴發(fā),竟壯觀得使皇族駕臨的威重禮儀暗然失色。人們狂熱地歡呼鼓掌,涕淚交流地涌上舞臺,向這位為人類鑄造出如此驚人的藝術杰作的大師奔去…
但是,有誰想像得到,這位偉大作品的作者,這位在音樂世界中創(chuàng)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貝多芬,此刻卻背向狂熱的觀眾毫無所聞。當女低音歌唱家翁格爾拉著他的手轉過身時,他不是聽到,而是“看到”了聽眾強烈爆發(fā)的熱情。
雙耳失聰的作曲家激動得當場暈倒了…從這個驚心動魄的首演之夜開始,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向著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擴展著、延續(xù)著,以至于許多音樂藝術家竟然也急不擇詞地對這部巨作加以熱情的贊美。
舒曼說:“我從來沒有象對這首交響曲那樣入了迷?!?/p>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2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