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熱門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00:02:18
大學讀后感(熱門18篇)
時間:2023-11-29 00:02:18     小編:MJ筆神

讀后感是在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后,針對其中的內(nèi)容、情感等方面進行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文字表達。讀完一本好書之后,我常常會有一種想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的沖動,讀后感就是這樣的一種方式。讀后感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思想,還可以促使我們思考和反思自身的成長。讀后感是一份有價值的心靈記錄,我相信每個讀書的人都有許多美好的讀后感在等待著他們來寫作。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簡練,避免啰嗦和冗長,讓讀者能夠一氣呵成地讀下去。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不同類型作品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伎己蛦⑹尽?/p>

大學讀后感篇一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我就如饑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書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是由俄國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他生于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yǎng)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

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生命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含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話經(jīng)驗。

我雖然生活在新社會,不知道舊社會是什么樣,但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舊社會是什么樣。

這本書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到底,永不退縮。

大學讀后感篇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

四書五經(jīng)這個東西,千百年來,已經(jīng)被無數(shù)人闡釋了無數(shù)遍,本無需再狗尾續(xù)貂,然而,時代有不同,讀者的閱歷亦有不同,視角自然有變化,故,依然有東西可寫。不妨就寫寫我這些年讀四書的感想吧。

《大學》,非大學。古時學分小學、大學,無中學,一般十五歲入大學。小學學的是識字斷句、聲律啟蒙、遣詞作文;大學則教“大人之學”,也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不可謂不重要?!洞髮W》一書,本出自《禮記》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頤、程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補寫,與《中庸》一起被摘出來單獨成書,二者與《論語》、《孟子》并列,是為四書。

五經(jīng)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經(jīng)典,四書的地位,有點像五經(jīng)的導論,或入門書。《大學》是四書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復雜。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數(shù)百字,敘述了《大學》的核心思想,后面的文字都是在從不同的側(cè)面闡述和論證核心思想?!洞髮W》相傳是孔子的后人子思所作(不確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書》、《詩經(jīng)》等書,看著朱熹的注釋,意思也不難理解,不看注釋,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對于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是沒有閱讀障礙的。

我是20xx或20xx年開始翻看此書,當時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買了一本朱熹的《四書集注》,就看了看。記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讀晚了。目前看來,大二大三看應該比較合適。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對大部分人來說,中學階段基本都是忙于升學,決定了學生的時間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真正上了大學之后,又是忙于各種考試,為了就業(yè),考各種證,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一生只為稻粱謀”,已成為了大多數(shù)人難以改變的“命運”?!洞髮W》這類書,看早了,沒有相應的經(jīng)歷,沒有切身感受,很難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經(jīng)歷過了,也能總結(jié)出類似的道理,再看就是復習了;或者看看別人怎么看,看看古人怎么闡發(fā)其中的“微言大義”的,玩味一下,也未嘗不可。

所以,當前中國的大學生“治國平天下”的水平,與一千年前的“大學生”相比,未必有什么長進,盡管他們讀的“書”很多。

進入正題。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大學》一文,主要講的就是“修齊志平”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許大部分人都用不著治國平天下,即使如此,讀之若能修身齊家也是很不錯的。其中的一些話,即便當做名言警句,也是發(fā)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摘幾句出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這是一個關于目標選擇的問題。此處的“止”,應是終極目標,不是階段目標。說白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為什么而活的,如果這個問題弄明白了,相信一定會少很多煩惱,人的煩惱大部分都是被周圍的環(huán)境惹出來的,看到身邊的人怎么怎么樣了,心里往往會有波瀾,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再去看那些事情,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煩心事兒,一時的得失、高低、成敗、榮辱,不過轉(zhuǎn)瞬,對于“所止”之目標,幾乎無任何影響,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長志”呢?還是“常立志”呢?一個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奮斗一生的目標,并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個人只是求溫飽而已,那么,只要不在亂世,無大病大災,自己踏實工作,這個目標應該很快就能實現(xiàn),實現(xiàn)了之后,又該干點什么呢?把這個“溫飽”生活重復一萬遍?還是再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掙一個億什么的?游遍世界?吃盡美食?這種物質(zhì)上消費型快樂,很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間,而且當一個人老了之后,回憶一生,如果能記起的只是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豈不有點遺憾?不過,話又說回來,人各有志,也許對于一些人來說,吃喝玩樂過一生,就是最大的終極目標,其他都要靠邊站。這種活法對于gdp確實有重大貢獻,既然如此,也不錯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學讀后感篇三

而且,說實話,進入大學后,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然而看書的時間還相對減少了。即使拿起教科書以外的書來翻閱,也很少看什么有營養(yǎng)的書。而這一本書也是經(jīng)人推薦才去看的。但是給了我無限的感想。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這本書中涉及了很多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戀愛,人際交往,兼職等一系列關于大學生的事。而這些內(nèi)容無一例外的都是在引導我們?nèi)绾巫x大學。并且書中最強調(diào)的一點是:大學生一定要有系統(tǒng)分析能力,大學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這是作者開篇提出的一個關于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qū)別的觀點。我很認同作者的這個觀點。()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成為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qū)別。非大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實踐專業(yè)方面的能力,同樣可以達到大學生的標準。大學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個人思想的深度,對這個人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對主觀意識的發(fā)展,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和把握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這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huán)境,對你的思想深度的發(fā)展和變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讀大學,我們究竟讀什么呢?以下是我看完這本書所得出的結(jié)論:

第一:學會思考。想法決定活法,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jié)局。大學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知識體系構(gòu)建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的積累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的發(fā)展。通過思考,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及大學目標,制定詳細的計劃,然后不斷去實施。

第三: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標準!這是我進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學期間,一些學生過于關注學習成績,而缺乏社會實踐,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操作技能,當遇到問題時,不知如何去解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管理的本質(zhì)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就。可見,一個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問題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學習及實踐的綜合。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思考、學習,再加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

大學讀后感篇四

《貓城七日》這本書,我大概看了一周時間,前前后后翻讀了三遍,其中滋味體會也是各遍不同的。

看貓城的第一遍:略讀

貓城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可憐人,他們有人愚昧封建,有人固執(zhí)懦弱,有人逃避埋怨,有人內(nèi)心清明卻仍留守在貓城,不愿踏出一步......

石千斤的固執(zhí)愚昧,對妻子阿水的不信任,以至于對石明亮產(chǎn)生厭惡,進行肆意的毒打;阿毛內(nèi)心對現(xiàn)實的清明或逃避,每天固守著他的幾毛錢的粽子,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看著貓城的風風雨雨;從小被遺棄的盲人阿光,眼睛雖瞎,內(nèi)心卻明朗,每日在橋邊給人按摩度日,卻一輩子沒有離開貓城;桑老板對生意的知足,為人大方友善,對石明亮的好心;外表溫和,內(nèi)心犟脾氣的辛老頭,含著對貓城的失望,在月夜里帶著石明亮離開了貓城,死在他鄉(xiāng);清白有文化的蘇醫(yī)生,被貓城的男男女女羨慕嫉妒著,被流言蜚語著,最后可憐地在貓疫沖突中死在醫(yī)院,連尸體都受人欺辱。

貓城的男女老少,或是愚昧或是封建或是固執(zhí),卻一直將貓城奉為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他們有的人抵制外來人,有的人贊成與外來人貿(mào)易,有的人保持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卻沒有人想要出去貓城,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而不是眼界窄小的只容下貓城這個世界。

石明亮在離開貓城的三十年后帶著辛老頭的骨灰再次踏入八三鎮(zhèn),一切都沒有變,一直都是一座臨時建造的鎮(zhèn)子,沒有人愿意去發(fā)展一個臨時的地方。回到貓城,似乎有些了變化,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不清楚。但是不變的依然是貓城人的愚昧無知,封建逃避。

沒有貓的貓城,老鼠肆意的貓城。三十年前的貓疫,三十年前的恐慌,三十年前的混亂,貓城人對此有著不可描述的抵制情緒。石明亮因為辛老頭的遺言而尋找蘇醫(yī)生,卻在途中發(fā)現(xiàn)了三十年前的貓疫并非是貓疫,而是由于當年米酒釀造的失誤造成的疫病。然而最初被冤枉的鄭院長卻不愿再起風云,事實被繼續(xù)隱瞞著。

三十年前,辛老頭帶著石明亮離開貓城這座愚城,三十年后,石明亮也帶著遇到的女孩阿圓離開貓城,似乎是一輪新的輪回。在離去的隧道口,石明亮告別過去的自己,對阿圓說,有一天你長大后,也許會回來。隨后在黑暗的隧道里,他們漸行漸遠一路向北,把貓城甩在后面,開始他們新的旅途......

第二遍讀貓城:略細讀

沒有那么粗略,沒有那么囫圇吞棗地閱讀。

一切似乎都很連串。石明亮帶著辛老頭的骨灰去找蘇碧宇,由著虎斑客棧的名頭,回到貓城,石明亮遇到了父親,以前的鄰居,遇到了小女孩阿圓,遇到了鹿民......懷著疑問發(fā)現(xiàn)了三十年前的貓疫真正原因。貓城更加的繁華了,一座沒有貓的貓城,一座老鼠肆意的貓城,在繁華的背后是掩飾不了的荒涼,百姓的愚昧,封建的思想?;氐截埑堑氖髁?,似乎是故地重游,又似乎是游客,探索認識著這座城市,實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重新了解它。

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逾越地位的老辜醫(yī)生,背后卻藏著許多腌臜事,十足的陰謀家,年輕妻子的情人是非,三十年前的貓疫事件;美人街由貓城第一刀客的孔一刀掌勺的紅燒羊肉,人人喊著好吃,卻不知那羊肉非羊肉而是貓城中肆意的老鼠肉;九號墻門的原住民,依然駐守著舊地,過著每天罵罵咧咧,碌碌無為的日子;貓疫后產(chǎn)生的草寨子,有著黃賭毒的生活,住在那里的人們卻不怕會帶來貓疫的貓,他們比之貓城里的人似乎更加的清明,更加的現(xiàn)實,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而不是一昧的去盲從,屈服。

貓城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大多數(shù)人,他們無知懦弱,封建愚昧,一昧的盲從逃避屈服;一種是少數(shù)人,他們心中清明,然而卻不曾反抗,默默承受著貓城的禁錮,對思想?還是人身?誰也說不清楚......

貓城就像是一座監(jiān)獄,囚禁著人們的身體,禁錮著人們想要離開的思想。它易守難攻,有著荒蕪的平原,也有著不羈的盤山公路;它封建愚昧,盲目追捧權威。

貓城里的人,難進也難處,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思想上。

貓城,因為三十年前那場荒謬的貓疫,殺光了城里的貓,養(yǎng)肥了一城的老鼠,打著羊肉的招牌,干著不可告人的勾當;草寨子,因為三十年前的貓疫,由逃難的人們形成的新聚集地,好似思想的解放,他們不畏貓,不畏辛苦,活著似乎比貓城人更有生氣更有活力,他們?yōu)榱嘶钪钪?,不似貓城里的人整天碌碌無為,忙著抓貓殺貓,忙著搞旅游項目,忙著“發(fā)展”貓城。離開貓城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草寨子,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寨子里面或許混亂,但是真實,井然有序,人們?yōu)橹疃钪徊凰曝埑?,在繁榮的外表下,和著一團日漸腐朽的稀泥,而里面的人們用愚昧腐朽的眼光鄙夷著草寨子的人。

草寨子,是貓城少數(shù)人的進步,至少他們離開了貓城思想的禁錮......只有像辛老頭,石明亮,阿圓一樣,真真正正的離開貓城,身體上的離開,思想上的離開,和貓城里的曾經(jīng)的自己道別。斷去,忘記,這貓城......才是真正的進步。

第三遍讀貓城:略思考

貓城,一個新社會與舊社會的結(jié)合縮影,一場新社會與舊社會的拉鋸戰(zhàn)在其中展開。

沒有貓的城市,老鼠肆意著,是因為人們的愚昧,不把老鼠當害類,把不可能傳染疫病的貓當敵人,肥過羊的鼠肉,被黑心的人做了掛羊頭賣鼠肉的勾當??滓坏兜呢埑堑谝坏犊?,老辜的貓城賢名,造就了貓城人民的愚昧無知和盲從,信服著羊肉便是羊肉,信服著貓是疫病的源頭,信服著貓城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正是他們的虛言,掩蓋了事實,掩蓋了他們的私心。控制了貓城百姓的思想,讓他們一直一直的愚昧封建下去。他們發(fā)展著貓城,卻又不發(fā)展貓城百姓的思想,貓城的上位者,權勢者,才真正是“貓城疫病”的源頭。他們的私心和欲望,控制著貓城人們的行為思想,發(fā)展著貓城,卻又讓貓城抵制著外來人游客,不讓游客影響了貓城的人和物。似乎是控制著傀儡,他們說什么便是什么,人們沒有反抗的念頭,然而三十年前的“貓疫”,解放了一批人,這批人更加的鮮活,更加的現(xiàn)實,有人氣,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追求什么,他們?yōu)榱嘶钪钪?。新社會,還是舊社會;進步,還是固守;上位者,權勢者的私心與欲望,平民百姓的愚昧無知和封建。矛盾的思想,矛盾的社會,貓城是一個新舊社會混合的縮影,反映著新舊社會的一切人性的丑惡,人性的真善美。

貓城里面,有著善良的人,有著可惡的人,他們或固步自封,或內(nèi)心了明一切。沉默或是爆發(fā),皆在他們的一念之間。辛老頭懷著對貓城的失望,對貓城百姓的失望,對戀人的糾結(jié)心情,在夜晚離開了貓城,而石明亮在看到辛老頭打算離開貓城后,便毫不猶豫的請求他帶他走,離開這個讓他苦難的家,離開束縛他的城。爆發(fā),盡在一念之間,正是石明亮的爆發(fā),造就了一個新的他,重生的他。離開貓城的他不再受父親的毒打,不再受貓城的束縛,在外面的世界接受新的教育,新的思想,讓他從舊社會的禁錮中解脫,釋放出真正的新自我。

石明亮代表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辛老頭也是,他們所代表的是一批敢于掙脫舊社會枷鎖的人,他們或許曾經(jīng)迷茫過,失落過,不敢釋放自我。但是一旦下定了決心,跨出舊社會的牢籠,不在掙扎于新舊社會混雜的貓城,正面直視自己曾經(jīng)的愚昧封建,曾經(jīng)的懦弱無知,那么,他們便是成功的,成功地從貓城這座舊社會的監(jiān)獄中解放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思想。

石明亮在三十年后重回貓城,他不僅是送辛老頭回到蘇碧宇身邊,更是對自己曾經(jīng)在貓城生活的一種審視。他以一個接受過新社會思想的人,重新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認識自己的故鄉(xiāng),它的封建愚昧,它的固步自封,以及城里的每一個舊社會思想的人。他更似一部電影的觀眾,觀察這貓城這部電影中的城市,百姓,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為意志。

最后,在全城狂歡之際,同時貓城道路被封之際,人們關注的不是貓城是否將與世隔絕,而是老辜醫(yī)生大壽帶來的盛宴和自己可得到的利益。這仿佛便是電影的結(jié)局,石明亮在全城的熱鬧中埋下辛老頭的骨灰,一個具有畫面感的場景,熱鬧是屬于貓城的,不是石明亮的,盡管他也是一個貓城人,但是他是城外的人,他所帶的屬性早已與貓城人不同,他是新生的,涅槃的,帶著遇到的女孩阿圓再一次離開貓城,真正的離開貓城,將它遠遠拋在身后,就像當年辛老頭帶著石明亮一樣,好似一局新的輪回。

大學讀后感篇五

又到了我們看電影的時候,通過老師給我們的消息,我們知道這次的影片名字叫《怪獸大學》,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部科幻動漫影片,據(jù)我們班同學講,這部片子才剛上映,要去電影院才能看到,所以,這次,我們是特別的期待。

影片放映開始了,一開始,屏幕上就出現(xiàn)了一只一個身體兩個頭的怪獸,隨之就開始了故事的講述。故事的主角叫作獨眼麥基,他是一個獨眼怪,在怪獸里看來,他可以算是一個又矮又可愛的怪獸了。在這一天,小學的他參加了學校的春游,他們?nèi)サ牡胤绞钦麄€怪獸世界的恐怖能源供給基地,所謂的恐怖能源,其實就是人們恐懼是產(chǎn)生的能量,而怪獸世界就制造一扇扇通往人類世界的門,用來獲取能量。這里就是他們春游的地方,叫作“嚇破膽”。

他們一進到里面,就看到了真在獲取恐怖能量的人們,這里是禁止小孩進入的,可是獨眼麥基卻跟了進去,而且還活著出來了,大家都很驚訝,這也讓麥基定格了人生目標,他要進最好的大學——怪獸大學,時間轉(zhuǎn)瞬即逝。轉(zhuǎn)眼間,麥基已經(jīng)變成了一名大學生,他也如愿以償?shù)膩淼搅斯肢F大學,在學校里,麥基努力學習,將嚇人的所有理論都記了下來,但是,這并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參加“嚇破膽”,但是,想要進到里面去,就要經(jīng)過重重挑選。

為此,麥基與他的朋友長毛怪和其他的人組成了一支名叫“ok”的隊伍,他們在比賽中利用自己的身體優(yōu)勢,從最不可能贏的隊伍,一直沖到了決賽,最后的結(jié)果就可想而知了,麥基一只笑到了最后,可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是靠朋友長毛怪作弊才獲得勝利,于是他一氣之下就擅自闖到了人類世界,結(jié)果他被人類發(fā)現(xiàn),生命岌岌可危,這時長毛怪挺身而出,自己也沖進了人類世界,還將大人嚇得尖叫,創(chuàng)出了歷史新高,他們也因此成名,被“嚇破膽”錄用。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只要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不放棄,一直為夢想努力,自己的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

大學讀后感篇六

這是一個又聾又盲,卻擁有偉大成就的人,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所寫下的文字;這是一個曾被別人嘲笑,后來卻成了人們心中的偶像的人,帶著對老師的無比懷念與感謝,所寫下的文字。

這個懂得感恩的人,就是曾被評為“十大英雄偶像”的偉大人物——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作為一個又聾又盲的人,讓她學會說話,學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這是談何容易的一件事哪!她那么感謝老師,可見老師在她身上耗費了多少的心血?。?/p>

既然海倫·凱勒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感謝萬分呵護她的老師,我們又何償不能呢?

有人說老師像園丁,呵護我們茁壯成長,有人說老師像蜜蜂,孜孜不倦地工作著。的確,老師為我們操了多少心,耗費了多少的心血呀!他們的諄諄教誨,帶領我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

有人寫道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讓它盛開,雄鷹感恩藍天,因為藍天讓它飛翔,而我們要感恩老師,因為老師讓我們學會了許許多多。不只是知識,更是做人的道理。

感恩老師并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在課堂上,認真聽好每一堂課,在考試時,用心思考每一道題,一次次響亮的發(fā)言,一張張高分的考卷,一本本整潔的練習本,都可以讓老師的臉上浮現(xiàn)出欣慰的微笑。

那揮動粉筆,神采奕奕的身影;那昏暗燈光下,疲憊不堪的身影;那講臺上面,神情嚴肅的身影。這就是一名老師。

父母是我們出生后的第一位老師。父親日夜辛勞,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即使冬季也會累得汗流浹背,臉黑了,背駝了,皺紋增多了,腿有關節(jié)炎了。農(nóng)閑時還要外出打工,為的是讓我們更好地生活。母親十月懷胎生下我們,悉心照料著我們,哺乳、撫育我們健康成長,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感恩父母同樣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們勞累時為他們捶捶背、洗洗腳、端上一杯可口的熱茶。在他們煩悶時為他們分憂解難。在他們生病時陪伴在他們身邊。

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這個世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事物變得更加美麗。

大學讀后感篇七

國學是積淀華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隨著歷史的駱鈴悠悠,開卷輕啟《大學》之扉,收獲良多。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學中提倡內(nèi)修與外治,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抱負?!洞髮W》潛移默化地塑造著炎黃子孫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學》將生命的歷程鋪設在層層階梯之上,進而鼓勵我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聯(lián)系大學生活,我們踏著高中的尾巴朝大學款款走來,對于大學生活我們充滿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負、有畏縮,五味雜成鋪面而來,但更重要的應是《大學》中提倡的內(nèi)修與外治。內(nèi)修——努力夯實文化知識,充實精神世界;外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對社會現(xiàn)象有所思有所感,對國家民族命運有責任感與擔當。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無不告誡我們整體由部分構(gòu)成的哲學規(guī)律,大學生在利己主義盛行之時,應時時憂國憂民,勇于承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感,置身于社會民間疾苦,體味人生百態(tài),而不是一味躲在xx塔尋求安逸。

在儒學體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學講究"德教",在浮躁的社會中,我們的確需要明德這盞清茗擊退內(nèi)心的不安。面對紛繁的誘惑我們需保持內(nèi)心的道德底線,絕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強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揚善根,而摒棄誘惑。知其所止對于我們當今浮夸的社會風氣猶如一劑鎮(zhèn)靜劑,止即找準自己的位置,當今社會誘惑繁多,機會供需失衡,人們內(nèi)心迷茫,對自身定位毫無概念,成為精神流浪者。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誘惑重重,我們應明德,堅守內(nèi)心道德底線,能果斷對誘惑伸出拒絕之手。面對中國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輩常垂首嘆息,生活猶如平靜的海面有歷經(jīng)風浪仍從容歸港的船只,我們當代大學生應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目標、理想,為心靈鑄造指路的燈塔,保護我們不至于迷失自我,隨波逐流,成為沉睡于海底的殘骸。

改革創(chuàng)新四字對中國的歷史命運起了轉(zhuǎn)折點的重要作用。延伸到個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隨時代的腳步革新。xx這場黑暗的劫難已沉淀在歷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訓值得我們沉思,并痛定思痛。改革創(chuàng)新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是命運的掌舵,對于個人而言是人生的財富。作為當代有志青年我們不應墨守成規(guī),甘做井底之蛙,我們應懷著宏偉的志向奔赴遠方,開闊眼見,時時創(chuàng)新,勇做創(chuàng)新之巔的弄潮兒。引用偉人一句話即——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品國學,思《大學》,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懷有——"最樸素的生活,最遙的夢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國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淀,一個國家的歷史瑰寶。我們應守護好自己的根,而不做無根的大樹,隨風而倒。

大學讀后感篇八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币馑际恰洞髮W》這部書,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為什幺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閱讀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中的《大學》。

《大學》被朱熹分為了經(jīng)篇和傳篇。經(jīng)一章向人們展示的是儒家的“叁綱八目”的要義,邏輯分明,層層推進。“叁綱”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篇的傳的文則是引經(jīng)據(jù)典地闡釋“叁綱八目”,其內(nèi)容言簡義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的宗旨在于顯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yǎng)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解釋“在明明德”的傳一章引用了《康誥》《大甲》《堯典》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質(zhì)從叁皇五帝時期就開始了,并不是我們標新立異的產(chǎn)物。”我認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洞蠹住吩唬骸邦櫿溙熘髅??!敝械摹疤熘髅本褪侵干咸炱降荣x予每個人的德性。它強調(diào)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異。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們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在親民”?!端臅戮浼ⅰ分小俺套釉唬骸H,當作新?!敝祆湔f“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薄缎旅衽c親民——作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一個問題》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眾提高覺悟,實現(xiàn)精神、思想的更新;而“親民”則指使民眾富足、安頓而獲得必要的生存基礎,進而親善于政權結(jié)構(gòu),易于統(tǒng)治,服從管理?!叭绻麖倪@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親民“適合古代社會而”新民“更適合現(xiàn)代的社會。因為”新民“更強調(diào)了一種自我的革新,社會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說的,首先要自己”去其舊染之污“,對自己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幺領導者就不擔心人民不歸順他。對于個人來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笆且环N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辦法:通過不停歇地隨時反思自我、改過自新從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叁省吾身“。

通過”明明德“、”親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說:”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霸谖铱磥?,這是通過”明明德“、”親民“后達到的一種效果,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從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今社會來講都有點脫離了實際。然而,我們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談論”止于至善“。書中所描述的”止“是從精神層面上來講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認,這對于現(xiàn)在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強調(diào)了自己應該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為之奮斗。

經(jīng)篇勾勒出”叁綱八目“的要義,然后傳篇對其展開闡釋。其中”八目“又包含著”內(nèi)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nèi)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在內(nèi)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誠其意,正其心?!彼^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為窮,故其知有不盡也。“由于我還不太懂朱熹這番話,于是我通過查找一些資料來加深對格物致知的了解?!备裎镏概ΩF就事物之理,當人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jié)果;所以朱熹認為,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來說格物和致知的關系,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人的知識在認真研究外界事物中獲取,日積月累就能達到”知之至“的境界。這里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對于教師,該怎幺樣幫助學生”格物致知“呢?過去的教師”填鴨子“的形式顯然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聯(lián)系”格物“,我認為它更強調(diào)了是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借用別人的知識,從而達到”致知“。

從知識儲備方面,內(nèi)修要求”格物致知“,那幺從精神修養(yǎng)方面呢,就要求”誠其意,正其心“了。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我覺得無需哆嗦這兩者,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自我改善中達到的。

在外修方面,”齊家,治國,平天下“著眼于處理人際關系。這讓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志銘:我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fā)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塬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這也讓我想起了自身,自問我沒有這幺大的抱負要平天下,或改變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過我教育的學生都能成為能”平天下“,能改變世界的人,那幺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師了!

總的來說,《大學》言簡義豐,讓我領略到中華經(jīng)典的強大。

大學讀后感篇九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nèi)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大學讀后感篇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學》的宗旨就是讓人們顯示自己天賦的美德,革新人們的思想觀念。每次讀到《大學》時,這種體會都讓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

你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段話是我最喜歡的,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會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心靜的人心態(tài)也會安穩(wěn),遠離浮躁,思慮周全,從而收獲最偉大的學問之道。

記得四年級時,我雄心勃勃地報了許多數(shù)學競賽,可獲獎的次數(shù)卻寥寥無己,我一下子驚呆了!平日里在奧數(shù)班里的“雞頭”走出去卻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我變得煩躁不安起來,對奧數(shù)也起了排斥之心……在這關健時刻,全校要求背誦《大學》,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正是這段話讓我頓時豁然開朗,它讓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決心動搖了,思緒混亂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將會付諸東流,因為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難。我忍不住對著墻大喊:“王子陌,從容鎮(zhèn)定地面對所有的一切吧!”

你看!《大學》就像是我的一個益友,將數(shù)不清的道理塞滿了我每一根血管,讓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讓我終身受用!

大學讀后感篇十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四書五經(jīng)這個東西,千百年來,已經(jīng)被無數(shù)人闡釋了無數(shù)遍,本無需再狗尾續(xù)貂,然而,時代有不同,讀者的閱歷亦有不同,視角自然有變化,故,依然有東西可寫。不妨就寫寫我這些年讀四書的感想吧。

《大學》,非大學。古時學分小學、大學,無中學,一般十五歲入大學。小學學的是識字斷句、聲律啟蒙、遣詞作文;大學則教“大人之學”,也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不可謂不重要?!洞髮W》一書,本出自《禮記》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頤、程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補寫,與《中庸》一起被摘出來單獨成書,二者與《論語》、《孟子》并列,是為四書。

五經(jīng)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經(jīng)典,四書的地位,有點像五經(jīng)的導論,或入門書?!洞髮W》是四書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復雜。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數(shù)百字,敘述了《大學》的核心思想,后面的文字都是在從不同的側(cè)面闡述和論證核心思想?!洞髮W》相傳是孔子的后人子思所作(不確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書》、《詩經(jīng)》等書,看著朱熹的注釋,意思也不難理解,不看注釋,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對于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是沒有閱讀障礙的。

我是20xx或20xx年開始翻看此書,當時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買了一本朱熹的《四書集注》,就看了看。記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讀晚了。目前看來,大二大三看應該比較合適。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對大部分人來說,中學階段基本都是忙于升學,決定了學生的時間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真正上了大學之后,又是忙于各種考試,為了就業(yè),考各種證,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一生只為稻粱謀”,已成為了大多數(shù)人難以改變的“命運”。《大學》這類書,看早了,沒有相應的經(jīng)歷,沒有切身感受,很難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經(jīng)歷過了,也能總結(jié)出類似的道理,再看就是復習了;或者看看別人怎么看,看看古人怎么闡發(fā)其中的“微言大義”的,玩味一下,也未嘗不可。

所以,當前中國的大學生“治國平天下”的水平,與一千年前的“大學生”相比,未必有什么長進,盡管他們讀的“書”很多。

進入正題。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大學》一文,主要講的就是“修齊志平”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許大部分人都用不著治國平天下,即使如此,讀之若能修身齊家也是很不錯的。其中的一些話,即便當做名言警句,也是發(fā)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摘幾句出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這是一個關于目標選擇的問題。此處的“止”,應是終極目標,不是階段目標。說白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為什么而活的,如果這個問題弄明白了,相信一定會少很多煩惱,人的煩惱大部分都是被周圍的環(huán)境惹出來的,看到身邊的人怎么怎么樣了,心里往往會有波瀾,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再去看那些事情,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煩心事兒,一時的得失、高低、成敗、榮辱,不過轉(zhuǎn)瞬,對于“所止”之目標,幾乎無任何影響,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長志”呢?還是“常立志”呢?一個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奮斗一生的目標,并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個人只是求溫飽而已,那么,只要不在亂世,無大病大災,自己踏實工作,這個目標應該很快就能實現(xiàn),實現(xiàn)了之后,又該干點什么呢?把這個“溫飽”生活重復一萬遍?還是再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掙一個億什么的?游遍世界?吃盡美食?這種物質(zhì)上消費型快樂,很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間,而且當一個人老了之后,回憶一生,如果能記起的只是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豈不有點遺憾?不過,話又說回來,人各有志,也許對于一些人來說,吃喝玩樂過一生,就是最大的終極目標,其他都要靠邊站。這種活法對于gdp確實有重大貢獻,既然如此,也不錯吧。

大學讀后感篇十二

窗叔向我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說要放在手邊,時常翻翻。

我要羞恥的說我的第一遍看得非常之艱難,總覺得哲學式的表達方式我還是領悟不來,這是一個要慢慢鍛煉的過程,需要時常翻翻的過程。

這篇,就是第一次的讀后感吧。

這四年半以來我對大學的教學方式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質(zhì)疑,我質(zhì)疑它為什么沒有教給我我希望學到的東西,質(zhì)疑它為什么沒有教給我可以令我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本錢,質(zhì)疑它為什么一定要我們寫論文,為什么要把學術和教學糾纏在一起,質(zhì)疑它為什么不能真正的培養(yǎng)出人才。質(zhì)疑為什么新一輪的大學校長全部換成了行政人員。

在閱讀這本書之中,我時刻感到自己曾經(jīng)的這些質(zhì)疑有多么幼稚。

大學應當是一個獨立的,給予追求真理者一切物質(zhì)的、精神的條件的地方。

真正的大學生是一群抱有非功利目的的,對真理充滿渴望,不斷追求的人。而不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為目的的人。

大學應是一個整體,是教師和學生的整體,是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整體,是學術與教學的整體,大學,應是體現(xiàn)“統(tǒng)一性與整體性”之地。而不可將組成它的部分各個分離,假若不是研究的需要,嚴格意義上的分科也是不應當?shù)摹?/p>

但是對于大學的質(zhì)疑仍是不應停止的,且問以下幾句,雅斯貝爾斯所提倡的。

1,我們大學的精神是否是獨立的?

2,我們的大學有沒有教給我們探索真知的方法?

3,我們的大學是否將自己定位為為人類探索真知而設立的機構(gòu)?

4,我們的大學知道他們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嗎?

5,我們的大學有很好的處理學術與教學的關系嗎?

6,我們是讓與學術無關的行政人員來治校了,可是這些人員是客觀的嗎?

7,我們的大學允許異己的聲音存在嗎?

8,我們的大學允許不利己的聲音存在嗎?

綜上所述,中國有大學嗎?

中國沒有真正大學,但是又是否有真正的大學生在呢。

大學理念的不能發(fā)揚,大學精神的缺失,恐怕責任也不都在大學。

作為本應是渴望探索真知的大學生,我不能不捫心自問:

1,你上大學究竟是為了什么?

2,你的心中究竟有沒有對真知的渴望呢?

3,你為什么總是在抱怨大學而不自省呢?

反復想著這些問題,在沒有真正的大學的時候,若想產(chǎn)生真正的大學生,是件難事。但若你有著真正的大學生精神,真正領悟了大學之理念,哪里又不是你的大學呢?畢竟,雅斯貝爾斯也不得不承認,很多推動現(xiàn)實進步的成就,都是發(fā)生在大學之外的。

從今天開始,在一個沒有真正的大學的國度里做一個真正的大學生吧!

大學讀后感篇十三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最終一部。這本書透過描述飽嘗人間辛酸的阿遼什卡,抱著進大學讀書的夢想來到喀山。可是,由于當時的大學并不向窮人敞開的,所以阿遼什卡的夢想破滅了。為了反抗黑暗的社會制度,為了爭取受教育的權利,不久以后,他參加了秘密的革命組織。阿遼什卡生活貧困,在伏爾加河一帶流浪,和搬運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齊。之后,他最終在一家面包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向工人們傳播革命思想,不僅僅如此,他還鼓勵工人們參加大學生的秘密組織,領導工人們罷工,與反動的政府進行斗爭。這些事實告訴我們要珍惜此刻來之不易的完美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

我們此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更要努力學習,在學習新知識同時,也不要忘記復習鞏固舊的知識,古語:溫故而知新。

我們不但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并且在生活中,我們就應觀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從大自然中學習新的知識。大自然就是一本無字的移動的字典,也是一本百科全書。在人與人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你的教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我們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我們此刻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梁,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奉獻自我的一份光和熱,一片丹心,報效祖國,讓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他是一位偉人,我們家喻戶曉,是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就是高爾基。這個假期,我讀了他的書《我的大學》。

書中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沙皇統(tǒng)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相互抱怨,對罵,三天兩頭的打架,甚至于去殺人。作者為了上大學,來到了喀山,最終因種.種因素,高爾基沒有上成大學,而是在那里上“社會大學”。在這期間,他曾當過搬運工、面包師助手、小店店員……在剛來到喀山時,他遇到了小偷和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爾基看書的“愚蠢行為”,有的人贊賞高爾基渴望獲得知識的精神,這些贊同高爾基獲得知識的人是理智的,因為他們堅信僅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這種壓迫。高爾基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藏有很多書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銷售貨物,到了晚上刻苦讀書,并最終走向了革命的路。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高爾基生活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從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之后,他在潘科夫的店鋪里一邊做工,一邊埋頭苦讀,不顧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讀書。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環(huán)境中,吃得飽,穿得暖,也有很多書看。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比高爾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大學,那就很說可是去。我們必須要好好讀書,用功學習,超越高爾基。

僅有知識才能使人提高,僅有讀書才容易獲取知識。沒有了知識,人們就會像一堆廢物一樣。沒有了知識,人們也不會發(fā)展科技,建設一個現(xiàn)代的禮貌的世界。

大學讀后感篇十四

我們很有意思的時刻——晚餐。有時,我們?nèi)胰嗽诔燥垥r,會討論著一件事。比如:學習、新聞等等.......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學習的事。

大家一邊圍著桌子吃飯,一邊談論著。碗筷碰撞的聲音襯托著討論。這是爸爸主動地為我們開了頭,說:“蒙蒙,你今天有不懂的題,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吧?”我想了想說,“恩......我輔導書上遇見了一個問題是一道計算題要我們來估算的?!蔽矣窒肓讼脒@道題是什么?“這道題是9814—15904除以32?要先估算?!卑职至晳T性的提醒我要巧算,而媽媽卻滿臉堆笑地說:“這到題嘛,恩......我也......”這時,我們放下碗筷,爸爸叫我拿草稿紙來,打下草稿,答案終于出來了!一會兒,又聽見碗筷相碰撞的聲音......

我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沒想到卻在餐桌上解決了。所以,我覺得每天的晚餐討論也是很有意義的!

大學讀后感篇十五

又讀了《大學章句集注》,并參考了唐文治的《大學大義》。因為自己就是從事教育行業(yè)的,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古代讀經(jīng)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的一些方面做了對比。

不管是《大學》還是其他經(jīng)書,其主要內(nèi)容無外乎兩方面,一是修身,一是治國。而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從中小學到各大高校基本上是不講治國的內(nèi)容,修身的內(nèi)容也不再強調(diào)了,取而代之的是公民的核心素養(yǎng)。

現(xiàn)代教育的課本五花八門,差不多十年一變,不知變了多少,沒有守。古人讀的儒家經(jīng)典卻是歷經(jīng)千年不變的,變的是每個時代的注疏。

以上變化究竟是好是壞,我個人不想過多的評說。但有一點卻讓我憂心不止,不得不說。當我去讀四書五經(jīng)的時候,我能鮮明地感受到有人在文化的源頭向我招手,使我不斷向他看齊。然而讀現(xiàn)代白話課本成長起來的我,雖然也一直在教育領域工作,卻從來沒有類似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問自己,我交給學生的這一套我自己相不相信呢?越是往深處思考,我越是沒有底氣回答。

不論實行怎樣的教育制度,采用什么樣的課本,如果教育本身不能凝聚人心,增強文化的向心力,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都是堪憂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身不修”、“家不齊”而“國家治”、“天下平”呢?

有的人會認為,治理國家與個體沒什么大的關系,而是那些當領導的人去治理的。我認為,這種看法是偏頗的。

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說明國家的事務與每個個體都是分不開的?!皣鴮⒉粐?,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

岳飛與秦檜:岳飛背負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馳騁沙場,雖遭奸人陷害,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感動后來許多人;秦檜一副賣國嘴臉,為了金錢與利益,不顧國家安危,出賣忠臣,出賣國家,遭受萬人的唾棄。

一滴水不能養(yǎng)活一棵大樹,卻能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一朵花不能裝扮整個春天,卻能展現(xiàn)出生命的華美;一個人不能構(gòu)成一個國家,卻能體現(xiàn)出這個國家的文明。

從普遍和長遠來看,“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大學讀后感篇十六

要知道本人是對中國的教育制度同樣懷有絕望心情的人,此看見這個文章有著同樣的觸動和震撼,于是,今天我很認真的在我的博客上寫下我的感覺。

當時看它,我就覺得給我很大的暗示,震撼著我的心。:

中國的人口基數(shù)很大,論天賦,每年中國出生的人口中,至至少少有10個左右是可以影響世界的人,也許這個數(shù)字還只是零頭。還有一種說法是,世界出生每個人都可以影響世界,那么中國教育的罪惡就更大了。

橘生南謂之橘,生北謂之枳。

已經(jīng)到了這般地步,大老爺們還在上面指定一些網(wǎng)絡實名化的愚蠢條例,還在高校找mm陪舞。

你知道富人為什么看不見窮人么?因為富人眼里沒有窮人,他們生活的圈子也沒有窮人。所以富人看不見窮人,時間長了富人就不知道有窮人了,富人以為天下豐蒼、國泰民安,富人以為人人豐衣足食、溫飽小康。

因為指定教育規(guī)則的人,周圍沒有生活在底層的學子,沒有真正體會到教育制度的人,所以制定規(guī)則的人也就想當然。

在這里,誰是上帝?指定規(guī)則主宰一片土地的人就是上帝,我的上帝呀,你在做什么?我的生命,我的將來,都在你的手上,而我是你的子民,你卻如此這般兒戲。

我的母親呀,我不想戳痛你的心,現(xiàn)在的研究生喝酒打牌逛窯子,為教授寫文章翻譯書籍掛教授名字以換取一個學位的還少么?導師拋棄結(jié)發(fā)多年的妻子與他的妙齡少女學生逛內(nèi)衣店,真真切切就在我身邊發(fā)生。我不想說100%因為我想給我自己一個追求理想的一絲微光,好讓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念頭不至于夭折和絕望。

我就是被淘汰了幾倫的殘次品,我的大學給我的,我的母親給我的……到死我也無法瞑目!

大學讀后感篇十七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讀《大學》,云里霧里,一知半解,感覺十分乏味。讀完后就只記得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順道留了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印象。說來,我讀《大學》與冰心讀《三國》頗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再次讀《大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么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讀,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不過20xx字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包羅萬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總體來說,大學總體框架是由“三綱八目”搭建,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在這逐步的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我的內(nèi)心是十分震撼,總結(jié)下來,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对姟吩疲骸熬囆U黃鳥,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爸渌埂?,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通俗說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統(tǒng)統(tǒng)成了精神的流浪兒。其實,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尋找最適合的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斷向著目標邁進。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為“格物致知”?既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洞髮W》崇尚的是一種終身學習不斷實踐的態(tài)度,縱觀中古歷史上的學者,身上都有一種極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yè)業(yè)的專研學問,幾乎對知識帶了一種虔誠,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在今天的學者身上也很難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F(xiàn)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來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一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抱終身學習觀念的人越來越少,快餐式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一種潮流。在這種情形下更是需要我們謹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切勿在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極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為了貶義詞,其原意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洞髮W》所訴:“正其心,誠其意,慎其獨”均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徑。古人之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們對于自身道德修養(yǎng)提出了嚴格幾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标U述的就是古人對于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斷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反觀現(xiàn)在,道德缺失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話題,隨便打開新聞都能看到各種道德缺失的報導,十分令人痛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更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養(yǎng)上一個臺階。

大學讀后感篇十八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shù)偉人的事跡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于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jīng)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yōu)秀的她。可是,命運不愿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占,受著外族沙皇統(tǒng)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終于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于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里幾乎什么也沒有!家具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著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zhí)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于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jié)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fā)現(xiàn)了鐳以后,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愿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著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閑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恒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xù)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后,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么遠在他鄉(xiāng),要么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著工作,終于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jīng)歷了世界大戰(zhàn)的考驗!但并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jié),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yè)做出的輝煌燦爛,她舍得拋棄這一切么?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yè),終結(jié)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21750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