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通過細致品味和分析,將讀書的感受和體驗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方式。怎樣寫一篇能夠激發(fā)讀者興趣和思考的讀后感?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欣賞他們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一
本書的焦點是應用經濟學--運用經濟學的概念和工具探討眾多的現(xiàn)實問題,學科經濟學很明顯與這一目的.相聯(lián),因為它是應用經濟學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工具的來源。
考讀物。
本書的兩個主要目標是:(1)介紹運用于經濟學研究的研究方法論的概念和哲學基礎;(2)對如何計劃、設計和進行經濟學研究提供程序指導。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二
也正因此,亦因為科學研究中為達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樣的,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學派和不同個人那里,史學方法論是存在明顯差別的,但它們不見得必定是尖銳對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補充、兼容并蓄的,故史學方法論應是個開放的系統(tǒng)。當然,創(chuàng)立一門作為方法或關于方法的理論體系,是比較晚近的事,是近代科學極大發(fā)展的產物,但這并不是說古代史學就沒有其方法論體系,只是缺乏系統(tǒng)的歸納整理。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存在著辯證唯物的史學方法論、實證主義史學方法論、結構主義史學方法論、解釋學史學方法論、發(fā)生學史學方法論、符號學史學方法論、精神分析學史學方法論、證偽主義史學方法論等等多種。而諸如比較方法、數量方法等只作為具體研究方法,而不構成史學方法論。從另一個角度說,史學方法論也可以理解為論史學方法。但這并不是論述一個個具體方法以及它們的簡單排列組合,而是從比較抽象的角度、從理論思維的高度,闡明史學方法一般的內涵、外延、特征,它的層次結構、內部聯(lián)系;論述它與歷史觀,與歷史認識論的關系;論述它與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共性和差異性,以及它吸收其他科學方法的角度、程度及局限;最后還應具體描述和分析歷史學所能應用的種種方法和手段,并從中抽象出一般,發(fā)現(xiàn)歷史研究方法的內在一致性??傊?,盡管國內外對史學方法論體系多有論述,但尚無統(tǒng)一意見,并多為對具體方法的介紹,因此,系統(tǒng)地研究科學的史學方法論,而非個別的方法或方法論仍是史學理論界迫在眉睫的任務。
圖書簡介。
史學方法是訓練史學家的一門學問。杰出的史學家,可能是天縱的,道地的史學家則是訓練出來的。天才也只有接受了既有的`或自創(chuàng)的史學方法后,才能成為史學家。本書以古今中外數千年的史學方法的藍本,歸納總結出了基本的史學方法,在技術的方法之外,擴及史學理論與思想,提出了史學家必備的基本素質與修養(yǎng)。
作者簡介。
杜維運,山東嘉祥縣人,1928年生,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等。著有《中國史學史》、《清代史學與史家》、《趙翼傳》、《優(yōu)患與史學》等書。
圖書目錄。
增寫版自序。
修訂版自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歷史與史學家。
第三章歷史科學與藝術。
第四章史學方法科學方法與藝術方法。
第五章歸納方法。
第六章比較方法。
第七章綜合方法。
第八章分析方法。
第九章史料析論。
第十章史料考證。
第十一章博學與歷史研究。
第十二章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
第十三章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
第十四章歷史文章的特性與風格。
第十五章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第十六章傳記的特質與撰寫方法。
第十七章一部柔美的歷史。
第十八章可以看到聽到的歷史。
第十九章比較歷史與世界史。
第二十章比較史學與世界史學。
第二十一章史學上的純真精神。
第二十二章史學上的美與善。
第二十三章史德與史學家。
第二十四章史學家的胸襟。
第二十五章歷史的兩個境界。
第二十六章史學家的樂觀、悲觀的迷惑。
第二十七章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chuàng)新。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三
(1)含義不同。世界觀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觀往往是自發(fā)的、零散的、樸素的、缺乏理論的論證。方法論是人們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解決的問題不同。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關系:人們以一定世界觀觀察、處理問題時,就有了方法論。一般說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影響世界觀,對世界的看法如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會如何,既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反過來說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世界觀。離開世界觀的方法論和不表現(xiàn)為方法論的世界觀都是不存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哲學的含義:
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四
一般來說,webapi設計指南的重點是通用的功能特性,比如url設計,正確使用狀態(tài)碼、方法、頭信息之類的http功能特性,以及持有序列化的對象或對象圖的有效負載設計。這些都是重要的實現(xiàn)細節(jié),但不太算得上api設計。并且正是api的設計--服務的基本功能特性的表達和描述方式--為webapi的成功和可用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個優(yōu)秀的設計過程或方法論定義了一組一致的、可重復的步驟集,可以在將一個服務器端服務組件輸出為一個可訪問的、有用的webapi時使用。那就是說,一個清晰的方法論可以由開發(fā)人員、設計師和軟件架構師共享,以便在整個實現(xiàn)周期內幫助大家協(xié)同活動。一個成熟的方法論還可以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隨著每個團隊不斷發(fā)現(xiàn)改善和精簡過程的方式而得到精煉,卻不會對實現(xiàn)細節(jié)產生不利的影響。實際上,當實現(xiàn)細節(jié)和設計過程兩者都有清晰的定義并相互分離時,實現(xiàn)細節(jié)的改變(比如采用哪個平臺、os、框架和ui樣式)可以獨立于設計過程。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五
當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隨手翻了翻,沒有吸引到我,感覺有點枯燥。當開始讀后,發(fā)現(xiàn)印證了我的第一個感覺,很無聊,又有點看不懂。那時我正在看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之爭。沒有太多的感觸,就這樣看著。后來在讀書會時我也向老師提出了我的感想,老師說這一定不是書不好,一定是你還沒看懂,還沒明白這本書要告訴你什么,當你讀懂時,就知道了這本書的魅力。
果然老師的話是對的,努力看下去,越看到后面越有感觸,讓我情不自禁又回過去細細地讀了前部分。
史學方法是訓練史學家的一門學問。杰出的史學家,可能是天縱的,道地的史學家則是訓練出來的。在歷史洪流中,史學方法是一門真實的學問,一定要在史學發(fā)展既久、史書大量盈積之后,才能出現(xiàn)。而寫一部理想的史學方法,一定要有一個世界史學的基礎,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學。要客觀的看待各國、各民族的史學,不要存在偏見,要取其長而去其短。
什么是歷史?記得剛進入歷史系,老師就問過我們。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好簡單的問題,歷史就是?????突然有回答不上來,想了想就說是過去的就是歷史。已經記不清當時老師給我們的對歷史的定義。這本書中杜維運先生告訴我們歷史是由所謂“歷史事件”及歷史學家兩部分組成的,缺一不可。歷史事件、歷史學家就成了《史學方法論》所關注的'兩個主要對象。
對歷史事實的選擇、考證和描述是有方法的,本書的前一部分就對此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史學家在治史要綜合應用歸納方法、比較方法、綜合方法和分析方法。要了解這些方法的利弊,合理利用,不能把其中一種認為有用,就當成是萬能的。在史料的考證上要注意史料的不同分類和考證的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歷史就離不開寫作,但史學的寫作與文學又不同,在本書中作者詳細地歷史文章的特性、風格及寫作方法、注意點。
接下去作者比較了中西史學,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比較了中西的史學。西方以歐洲史為其多數時候的唯一,并視為人類歷史的核心,且常認為其它地方是沒有歷史的;中國近代史學雖不如西方澎礴,但在《史記》中就已知將歷史推至歷史學家所知的一切地域。何不算得是一種領先。史學的發(fā)展有賴歷史學家的眼界、心胸的不斷擴展。治史為信史實不易,許多時候也不是歷史學家可以做得了主的。
最后介紹了史學家的素養(yǎng)、歷史的境界。這讓我記起在一次課堂上,一位老師對我們說的歷史并不是誰都可以教的,不懂歷史的人以為歷史很簡單誰都可以教,只要看一下書就行。卻不知道教歷史是不簡單的,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很高的素養(yǎng),也是本書寫的史德。
戰(zhàn)爭是曾經歷史極其重要的部分,也是史學家極其關注的對象。但這讓歷史充斥著戰(zhàn)爭、血腥等。要有一部柔美的歷史,需要史學家的努力,史學家要換角度地描述歷史。這讓我想到了黃仁宇先生的作品。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六
讀了《法律讀本》這本書后,我知道了許多關于法律的解決方案和各種犯法行為。
我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邊第二條、我們應該得到父母的有益監(jiān)護,(.)這個當然是法律規(guī)定的。所有在16歲以下的兒童都屬于未成年,還沒到法律年齡的話,父母就是你的監(jiān)護人。作為監(jiān)護人,是應該嚴格監(jiān)視、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可是父母卻做了一件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就是偷看孩子的私人物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小空間,這個道理當然包括16歲以下的未成年的孩子們。可是父母根本就不在乎,自從我買了一本日記本,開始寫日記的時候,趁我沐浴或其他空兒,媽媽就會趁機偷看我的日記。要不是上次被我發(fā)現(xiàn)了,我還真不知道媽媽居然會管到這種地步!父母卻說,偷看孩子的日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事,好好的幫助她們。其實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人,也需要一些小小的私人空間,哪怕是一本可以在里面寫任何你的秘密或心事的日記本也罷。于是,我買了一本帶鎖的日記本,每天二十四個小時把日記本的鑰匙帶在身上才防止的了這類事故發(fā)生!
哪怕是在網上建一個自己的小空間也好,我也不需要任何人能把孩子們管的那么緊。讓我們一丁點自由的感覺都沒有,更何況屬于是父母想了解孩子的內心呢?其實我們的內心就是希望有一個自己的世界,在里面建立屬于我們的青春的一些小小的,卻不能被任何人知道的小秘密。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七
本書是德國著名法學家卡爾·拉倫茨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法學理論方面的經典著作,介紹了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期間德國的法律理論和方法論。本書是臺灣學者陳愛娥所譯、供學生使用的節(jié)略本,可以使讀者在作者龐大的理論體系中辨析源流,把握德國法學理論和方法論的本質與概貌。
內容簡介。
自薩維尼以來,法學方法受利益法學的洗禮,承認法規(guī)范及法律判斷均包含價值判斷的要素,因此,現(xiàn)代法學方法的課題即在于尋找使價值客觀化的方法,本書堪稱此項努力經典代表作之一。其一方面細述現(xiàn)代法學方法上論辯的情況,以及尋找適當之法規(guī)范的方法所持的見解。藉本書之助,當可了解法學何以資格稱為一種科學。
作者簡介。
陳愛娥,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臺北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目錄。
學生版序。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八
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我省從去年開始大力推進煤炭、鋼鐵和電力行業(yè)的供給側改革。我們煤炭系統(tǒng)正處在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期,焦煤集團和兩級公司也制訂了契約化管理等很多好的制度和辦法以應對煤炭市場的變化。前幾天讀了《改革方法論》這本書介紹海南農墾集團改革的歷程。海墾,擁有海南1/4土地和1/8人口(19萬名離退休職工,21萬名在職職工,65萬名非職工居民)的政府企業(yè),盡然用短短四年的時間,從一個封閉落后的“小社會”就能脫胎換骨成為多家現(xiàn)代企業(yè),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內的現(xiàn)代農墾集團。政企分開、社企分開,民生問題的解決等等一樁樁、一件件無不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
下面是我對海墾改革的一些小感受。
一、改革歸根到底是利益重新分配。
任何改革都不得不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權益,改革的成功與否,看能否平衡和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否則會遇到多方面的.阻力,甚至寸步難行。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有幾點:
一、改革領導者的英明決斷,采取有效的利益均衡機制和逐步推進改革的戰(zhàn)略。借力大環(huán)境,全力快速通過“沼澤地”。
二、抓住主要矛盾,始終將實行“政企分開和海南橡膠上市作為改革的主要目標,并分階段、分步驟逐步推進。
三、非常注重民生問題的額解決。解決了老百姓的用水、道路和住房等多年遺留的問題,民心穩(wěn)定了,改革的大環(huán)境也才能生成。
四、改革者在處理利益問題的英明。1、做一個“不粘鍋”的領導者。2、“改革者需要情商,大改革需要大情商”,“方向是剛的,方法是可以柔的”,改革者們堅持理性改革者的“夫子之道”,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采取“蛇形”策略,在迂回中找到平衡點,在曲折中找到前行的路徑3、對干部隊伍,從解放思想入手,分階段、有步驟培訓,逐步形成改革共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xié)力做實事。
二、改革中,領導者的個人品德和魅力作用。
從海墾局改革成功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人員許多優(yōu)秀的品德和個人魅力。改革者應該是一個更有陽剛之氣的,再度把勇敢視為榮譽的時代急需大批做好準備的敢于任事的人,他們沉默、孤獨、果決、不求聞達、堅持到底的人,改革正需要這樣的任事群體。
正如王一新在個人采訪中總結來幾點:1、不能自私,老想著自己;、2要能受委屈、能擔當;3、相信無論將來干什么,都不應該浪費人生,會珍惜每一個做事的舞臺,盡量表演精彩。
我們更應該不斷思考,不斷學習,不斷地鍛煉自己,做一個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的企業(yè)管理人員。
三、思想有多遠,行動就有多遠。
思想決定方向,有正確的方向才會走得更遠。
這句話中的“思想”更應該理解為理想和正確的態(tài)度。這樣我們才能走的更遠,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完美,精彩。相比我們煤炭企業(yè)與的海墾集團,企業(yè)生產基礎扎實,已經邁出轉型步伐,各種專業(yè)人才,優(yōu)秀的管理者比比皆是,優(yōu)勢很多但也有不足。
海墾改革團隊的領導者王一新,現(xiàn)任山西省副省長,國資委主任。王副省長對山西國企改革的發(fā)展非常重視,就如何持續(xù)推進山西國企改革又好又快發(fā)展,更好地為山西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王一新副省長代表省政府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既是山西國企改革的誓師詞,也是改革的動員令,更是改革的方法論。改革是一條出路,不改革是一條死路,必須改、馬上改、堅定改。
做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要把抓改革和發(fā)展相結合,要把抓改革和抓安全生產相結合,要把抓改革和從嚴治黨相結結合。堅持以改革促進發(fā)展,以發(fā)展檢驗改革成效;堅持以改革促管理提升,以安全生產績效保證改革順利進行;堅持以改革精神抓黨建,以黨建優(yōu)勢促改革,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使全體職工在改革中積極發(fā)揮聰明才智,切實為實現(xiàn)集團公司“32620”奮斗目標作出貢獻。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九
第一章經濟學的研究。
第二章理論經濟學的形式化性質。
第三章理論性知識的特殊性質。
第四章一般的與具體的研究。
第五章精確的取向與實在的一經驗的取向。
第六章理論和歷史學是不可分割的學科。
第七章自利的教條。
第八章“原子論”的指責。
第二部分歷史主義的視角。
導論。
第一章理論經濟學中的歷史主義視角。
第二章偽歷史主義的取向。
第三章經濟制度與規(guī)范性法律。
第三部分認識社會現(xiàn)象的有機觀。
第一章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有機體。
第二章歷史發(fā)展的非意圖后果。
第四部分各個時代的歷史學派。
第一章歷史學派的古代淵源。
第二章德國歷史學派對于歷史法學派的無知。
第三章德國歷史學派的政治經濟學。
附錄一國民經濟。
附錄二理論經濟學及其規(guī)律。
附錄三實用經濟學與理論經濟學。
附錄四經濟學的術語與分類。
附錄五人的行為與自然規(guī)律。
附錄六經濟的需求與目的。
附錄七亞里士多德的國家起源理論。
附錄八法律的“有機的”起源。
附錄九倫理的取向。
亞里士多德主義、先驗主義、本質主義。
現(xiàn)象學與經濟學。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
摘要:診所式法律教育在提升法學專業(yè)學生法律知識、實務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也使法學專業(yè)大學生的公益服務需求得以實現(xiàn),提升了學生的律師實務能力及對職業(yè)的熱愛程度。
但是,目前診所式法律教育面臨著缺乏資金支持、教師精力有限、內部管理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學生熱情度不夠等困境。
針對困境提出了多渠道解決經費問題、鼓勵教師參與診所式教育、嚴格按照內部規(guī)章執(zhí)行、建立多渠道激勵制度激發(fā)學生熱情的建議。
關鍵詞:診所式;法律教育;法律診所;法學專業(yè)。
大學生診所式法律教育又稱“臨床法學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它作為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的一種典型模式,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起源于美國。
為生活貧困卻十分需要法律援助的人群提供相應的法律咨詢幫助,為其法律問題進行“診斷”,開出“處方”,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理論的理解。
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體現(xiàn)在能培養(yǎng)法學專業(yè)大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提高職業(yè)道德觀念方面,特別是針對律師職業(yè)技能,對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的有效結合具有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法律診所的起步較晚,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7所高校直到才先后在其法學院引進該課程,并將該課程正式命名為“法律診所”,其影響較為廣泛。
目前已有50余所高校開設“法律診所”,國內著名的法學院和政法院校幾乎都在其中,法學教育改革也將該項措施和內容納入其中[1]。
一、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優(yōu)勢。
診所式法律教育的主體是法學專業(yè)大學生,以法律援助為手段,通過當事人的求助,使學生接觸真實案件。
河南科技學院法律診所成立于12月,3月開設法律診所實踐課程。
在開設法律診所課程的一年多來,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理解、運用以及再學習,還提高了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實務能力,并且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協(xié)調溝通和組織能力。
(一)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務能力。
法學專業(yè)大學生要想具備處理、解決法律方面的問題能力,除了平時扎實的法律理論知識的積累外,還需要不斷接觸、學習法律實務知識。
目前,大學生知識的學習都是按照教學內容進行劃分的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等分課程學習的,缺乏對綜合問題的分析能力。
診所式法律教育促使學生接觸實際案件,從而培養(yǎng)其綜合分析能力。
在診所教師的示范和指導下,學生接待當事人。
在接待過程中把當事人關心和疑惑的問題記下來,事后經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并經過指導教師批閱后,再回復當事人。
在整個過程中由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知識方面的欠缺,然后通過再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積累實務經驗。
長此以往,無形中就提升了學生的法律知識和實務能力。
(二)豐富社會經驗,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大學生在沒有真正進入社會時,看待問題多停留在書本、學校、教師引導的個人主觀方面,不能很好地自我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或者不能十分明確地表達自己對某件事的看法。
除此之外,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有些學生甚至連基本的接人待物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做。
診所式法律教育依托法律診所平臺,使學生見到了很多求助于診所的形形色色的當事人,當事人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訴求。
在這里,法律不再是停留在課本上的空洞理論,它存在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和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這樣無形當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經過這些真實案例的接觸,學生見識了社會百態(tài),全方位地增加了社會經驗,緩解了與社會嚴重脫軌的情況。
(三)培養(yǎng)學生“法律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
診所式法律教育事實上類似一個律師事務所,是學生親身經歷司法實踐的過程,強調“在實踐中再學習”,那么就要求學生具備法律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包括如何處理和當事人之間、律師之間、法官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培養(yǎng)律師技能、職業(yè)熱情等。
在處理當事人案件的過程中,學生真實親身經歷法律職業(yè)技能的運用過程,以此查漏補缺,彌補自身法律知識儲備的.不足,同時,這也使學生作為“法律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得以提升[2]。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公益服務意識、奉獻精神。
通過代理案件,培養(yǎng)學生的公益心、奉獻精神,滿足大學生的助人需求和奉獻需求。
209月,法律診所承接了一起關于房屋租賃合同糾紛的案件,當事人在索要押金無果的情況下求助法律診所,診所學生熱情接待。
接待過當事人之后,迅速成立討論小組,對該案件進行分析、收集資料,形成了多項訴訟方案,最后篩選融合成一份最佳方案。
在教師指導之后,學生積極投入開庭準備,由討論小組組長作為代理人進入訴訟程序。
在開庭完畢之后,小組成員對該案件十分關注,經常詢問案件進展情況以及案件的最終審理結果。
當得知審理結果令當事人十分滿意后,診所學生十分高興,因為幫助當事人捍衛(wèi)了自身權利。
不難看出,診所學生放棄了自己休息時間處理案件,并且對自己的付出沒有物質報酬卻沒有絲毫怨言的表現(xiàn),正是滿足了學生的公益服務意識[3],深度升華了學生的奉獻精神。
二、診所式法律教育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法律診所在實施過程中,雖然得到了學院領導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境,這些困難給法律診所的日常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礙,并制約著法律診所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資金支持缺乏。
診所式法律教育依托法律診所,采用的是在接待真實案件中促進自主學習,也就是學生接待當事人咨詢并代理出庭。
由于法律診所具有非盈利性,所以為了體現(xiàn)公益性,避免市場化收費,診所承諾不收任何費用。
然而,學生代理案件時,必要的交通費、通信費、午餐費、文印費以及意外傷害保險等方面的經費沒有著落,全靠學生的公益精神支撐。
一個案件需要大約100元啟動費用,每名學生一年100元的意外傷害保險,同時診所還需要辦公用品及硬件設施等。
目前,河南科技學院給診所提供了硬件設施及辦公用品,其他都是教師和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
(二)教師精力有限。
診所式法律教育與律師事務所類似,學生作為律師親身經歷司法實踐,實現(xiàn)了“在實踐中再學習”,但也離不開專業(yè)教師的指導。
目前,河南科技學院的診所指導教師均由本校法學專業(yè)教師兼任,因此診所教師在承擔法律診所教學的同時擔任法學專業(yè)的教學工作;再者,案件的進度不以教師或者學生的意志決定,指導教師必須隨時“待命”、隨時指導,使其失去更多的個人休息時間。
這就要求指導教師除了具有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和較強的法律實踐能力外,還必須具備強烈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
學院提供給教師的僅僅是每學期30個左右課時量,這與指導教師的付出遠遠不對等。
因此,教師的作用就很難進行下去。
(三)內部管理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
診所指導教師大都同時擔任本校法學專業(yè)教師,因此診所教師不僅承擔法律診所教學工作而且還擔任法學專業(yè)任職教師,沒有過多的時間,不能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
學生存在惰性心理,若不按照內部管理規(guī)章制度進行管理,易使當事人產生懷疑。
如診所內部管理制度規(guī)定,接待當事人時提出的任何問題不能立刻回答,一律需要小組討論后,由指導教師指導后才能給當事人答復。
可是學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第二天發(fā)現(xiàn)回復有誤,重新電話通知當事人。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一
剛開始研讀《法律之門》時,第一感覺就是法律之門一直敞開,而我卻在門外。大學你可以讀很多書,但《法律之門》是非讀不可的。它內容涉及廣泛,不僅全面介紹了英美法律、而且深入淺出地描述其適用過程;它不是像教科書那樣冷冰冰的說教,而是集法理、判例、文學素材、相關資料于一體,以法力陳述為根本,教會我們思考并提出問題,授予我們分析法律問題的方法。讀博西格諾先生的《法律之門》,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地領悟各種關于法律的困惑。讀后有如下感想,希望能共勉。
法律把自己打扮成理性的化身,而它的功效是依靠于暴力的。這句話摘錄于《法律之門》,它的一方面提及法律的理性,另一方面又提及法律的強制性。
他們的技巧,專業(yè)知識,影響等等都是為了出租”,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他們可能不惜一切代價去偽造證據,教其當事人說謊。這是人的欲望在作怪,是很難避免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法律制度的漏洞,就會被一些居心叵測的律師利用,因此造成很多的冤案,破壞了法律的公平和正義。《法律之門》說,立法是有分層的。有錢有勢的人除了會阻礙有些令他們利益受損的法律制度的頒布外,還會利用他們的權勢和財力聘請高級的律師為他們逃脫他們應要負的責任。
記得羅斯柯·龐德曾經說過:“我們都需要地球,都有大量的愿望和要求需要滿足。我們有那么多人,但卻只有一個地球。每個人的愿望不斷地與鄰人相沖突或者相重疊……即使這些物資手段無法滿足人民的全部需求,至少也應該盡可能地人人有份。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凑f法律的目的在于正義。我們不以為正義是一種個人美德,我們不以為正義是人們之間的理想關系。我們以為正義是一種制度,我們指的是這樣一種什么應被認可、保障,什么應被否認、拒斥的關系。
然后,法律的實施是需要國家強制力的來實施的。一般人面對法律處罰時,是不會輕易接受的。因為這些法律處罰是會損害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且有時候還會是生命的利益。鑒于法律處罰對人們利益的損害,法律處罰所作出的過程和結果是一定要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只有這樣才能令所有人心服口服,包括接受處罰者。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冤枉無罪的人,真正的讓有罪者受到法律的懲罰,彰顯法律的權威。盡管我們傳統(tǒng)的司法模式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在其前行的每一步都沒有把貪污視為理所當然之事。
《法律之門》的理論體現(xiàn)為一種面向民眾的說理,雖沒有文藝書的浪漫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卻有著古羅馬演說家的激情和雄辯。通過研讀,我仿佛從門外走進另一世界。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二
選擇什么樣的談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談判對手之間的關系是對立性的還是協(xié)作性的。與對手第一次談判時選擇的策略非常重要,有時,不僅決定了雙方的談判地位,甚至決定談判結果。那么談判有些怎么樣的方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法律談判的方法論,歡迎借鑒參考。
進攻型策略的特征在于,通過采取提高報價、要挾或者爭論等談判行為,削減對手對其談判力量的信心,誘使其作出讓步并達成談判協(xié)議,力爭讓最終達成的協(xié)議滿足自己當事人事先確定的全部需求,或迫使對方達成一份比他最初確定的最低方案更糟糕的協(xié)議。選擇使用進攻型策略的談判者,總是喜歡通過讓對手付出代價的方式來使自己的當事人獲得利益。
一般來說,進攻型策略可以讓談判者保持非常良好的信心,特別是當進攻型談判者在交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或者擁有較大的談判籌碼時,進攻型策略往往能夠讓當事人取得最大化的談判利益,但這個策略的缺點在于,由于談判者事先未打算作任何實質性的妥協(xié)和讓步,因此,通常他會看不見或者視而不見能讓談判各方共贏的機會,即使他注意到了共贏的機會存在,他也不會有意識地或者主動去利用這個機會,因為他的目標和行動都是制造壓力讓對手讓步,甚至有的進攻型談判者還會認為,只有不斷保持壓力讓對手讓步,他的當事人才會獲得最大利益。
協(xié)作型策略的特征在于,采取合理開價,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確定交易對價,主動做出一些讓步鼓勵和換取對手作同樣的回應,或向對手承諾對他的讓步給予回報,以努力達成一份令雙方都感到較為滿意的協(xié)議。
協(xié)作型策略要求談判者與對手建立一種友好的相互協(xié)作關系,在這一點上,協(xié)作型策略與解決問題型策略比較類似,但解決問題型策略通常運用于共贏性談判局勢中,而協(xié)作型策略除了運用于共贏局勢外,還可以運用于對立性談判局勢中。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協(xié)作型策略的談判者常常采用合理開價和禮節(jié)性爭論的技巧。
解決問題型策略的基本特征在于,通過不斷尋求可以使雙方相互獲利的機會,盡力利用這些機會使雙方達成協(xié)議。解決問題型策略如果運用于共贏性談判局勢中,能使得雙方可以為實現(xiàn)各自的利益,而共同去努力尋求解決辦法,在這一過程中,一方獲得利益,并不會必然導致另一方受損。
考慮到共贏局勢其實在大多數談判中都存在,因此,我認為解決問題型策略是非常重要,也是尤其要推薦大家熟練掌握和使用的一種策略。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共贏機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或者不會輕易被發(fā)現(xiàn)而已。另有一些共贏機會本來是不直接存在于交易中,但一旦律師稍稍發(fā)揮自己的經驗,調整自己的視角,就可以為當事人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機會來。
談判策略的選擇只能取決于具體的個案情況,很多情況下,在同一個談判中可能還會用到多種不同的策略和技巧,不管如何,什么是具體個案情形下最適合的談判策略和技巧仍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而且也是可以通過對這個規(guī)律的理論認知培訓,進而運用到實戰(zhàn)中的不斷檢驗和總結,而賦予優(yōu)秀談判者更優(yōu)秀的掌控能力的。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三
關于什么是法律思維,這里不再詳述。法律人的特殊思維方式,叫做法律思維。法律思維的本質特征是,嚴格按照法律條文進行判斷。很多人可以納入法律人的范疇,如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教授、仲裁員、企業(yè)法務人員,等等。其中,法官、律師是法律人的典型。須要注意,法官進行法律思維,與律師進行法律思維肯定有所不同。法官的法律思維與法學教授的法律思維也有差別。根本原因在于,法官執(zhí)掌裁判權,其法律思維的特殊性是由法官的特殊身份決定的。
法官法律思維的目的是公正裁判。與律師和法學教授的法律思維比較,法官的法律思維首先是目的不同。律師從事法律思維的目的,是為了依法保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法學教授的法律思維,目的是探求法理,其在課堂上分析案例或者撰寫論文研究案例,主要目的在于探求法律上的理論,研討判決是否正確及其理由。法官不是站在當事人一方,也不是要探討法律理論,法官法律思維的目的是公正裁決案件。
法官從事法律思維,其目的在于公正裁決案件,這是法官的特殊身份決定的。四中全會《決定》特別要求“公正司法”、“每一個案件都要體現(xiàn)公正”。我認為這一提法非常正確,觸及到法官法律思維的本質。這一提法是科學的,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實踐意義。法官裁判案件會有各種解釋意見和裁判方案,這些解釋意見和裁判方案可能都有其理由,法官最終采納哪一種解釋意見、哪一個裁判方案,必須以達成公正裁決為唯一判斷標準。所有的解釋意見、裁判方案,都必須接受公正性檢驗,只有符合公正性、能夠達成公正裁決的意見和方案,才是正確的和應當采取的。
法律生活與社會生活很難有絕對的真理。法學界討論法律問題,往往有不同觀點,各種觀點都可能有其道理,但無論有什么樣的道理,最后都必須服從公正這一判斷標準。如果不能達成公正的裁決,那些道理都是假的,都是錯的。法官進行法律思維,必須堅持以公正性為最終的判斷標準,簡稱公正性標準。反過來,我們衡量一個已經做出的判決,或者評價法官,也必須堅持以公正為判斷標準。這一點在我們多年的實踐中沒有得到始終一貫的強調,有時偏離了這個標準。
這里特別要談談關于判決書的說理問題?,F(xiàn)在不少觀點強調判決一定要加強說理,甚至以說理作為評判判決的標準。這個問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學界就曾提出。法官在判決中當然要說理,但是否應以是否說理及說理是否充分作為評判案件判決甚至作為評價法官的標準呢?對此存在爭議。我當時就認為,裁判目的是公正,即使說理不夠充分,仍然是公正的判決。憲法要求我們法官進行公正裁判,并沒有要求我們法官一定要說理,不要將法官混同于理論工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應當認識到,要通過判決書說服當事人、說服社會,有時是很困難的。法官不是理論工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法官的職責就是公正裁決案件,強調判決說理,往往忽視判決公正,偏離了法官的職責。
應當看到,在我們的法官隊伍中,很多法官很正直,非常公正,卻不擅長說理,撰寫一份說理充分的判決有困難。這樣的法官是大多數。反之,不可否認有個別法官特別擅長說理,但其公正性有疑問。我到各地法院講座,都明確表示不贊成強調裁判說理。因為,對絕大多數案件來說,立法者已經將道理說清楚了,我們法官依法判決就可以了。需要法官說理的案件通常是特殊的案件,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事實認定。一些復雜案件事實查明中證據較多,法官采納什么證據,不采納什么證據,應當說明理由。法官進行案件事實認定,在證據采信方面要適當說理。二是法律適用。在遇到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不清晰的時候,需要通過解釋予以明晰、進行擴張或者限縮,對于法律未有具體規(guī)定的案件,需要適用誠信原則或者根據立法目的補充法律漏洞,這種情形就應當適當說理。
對于裁判說理,要冷靜看待。只能要求適當說理,不應當要求充分說理。說理說得越多,往往出現(xiàn)瑕疵,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言多必失”,這是社會生活經驗。一段時間強調說理,一些法官的判決書寫得很長,就像寫法學論文,甚至還嫌不夠,還要在判決書之后再附上所謂“法官寄語”。有的判決本來是公正的,就因為說理太多出現(xiàn)瑕疵,被當事人抓住把柄到處上訪。這是有教訓的。
如何評價判決,進而如何評價法官,應當始終堅持公正性標準。說理只是附帶的。認定事實清楚,引用法條準確,就是一個好的判決。實際上,好些情形是無須說理的,例如“欠債還錢”,有什么道理好講?引導法官提高理論水平包括中文寫作水平、判決書寫作水平,我是贊成的。但首先是裁判公正,其次才是判決書寫得好不好。
法官的人格和理性是公正的最終保障。因此最高法院特別強調法官隊伍的建設。我今天不談法官的人格方面,主要談法官的理性。法官的理性,包括法律專業(yè)基礎,熟練進行法律思維,掌握各種解釋方法,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裁判經驗。判決書的撰寫和是否擅長說理,當然也屬于法官的理性方面。
二、法官法律思維中的被動性與主動性。
法官法律思維的特征在于,在某個范圍內法官是被動的,在另外的范圍內法官是主動的。簡單表述為,法官的被動性和主動性。這是由法官的特殊身份決定的,因為法官是裁判權執(zhí)掌者,這一特殊身份決定了法官法律思維的特殊性,即法官在進行法律思維時,既有被動性的一面,也有主動性的一面。這與律師的法律思維、法學教授的法律思維,是不同的。對于哪些事項法官應當被動,對于哪些事項法官應當主動,界限在什么地方,我們對此要有清楚的認識,做到該主動的要主動,該被動的要被動。下面先談被動性。
(一)法官的被動性。
第一,法官受“訴”的限制。原告之“訴”限制了法官,簡單說就是原告訴什么,法官就審什么。人家不告,法院無從受理案件。這是法官和法院工作的被動性一面。
有一個問題需要討論:涉及到共同被告的時候,存在原告告誰、不告誰的問題。過去我們法院常依職權增列共同被告,近年來慢慢在改變。共同侵權是連帶責任,但受害人只起訴共同侵權人中的一人,現(xiàn)在法院已經很少依職權增列共同被告,大多是進行釋明。在法官釋明提示原告之后,如果原告仍然堅持只告其中一個而不告另外一個,則應尊重原告的意愿,視為原告放棄對另一個共同侵權人的請求權。如果沒有這個共同被告,案件也可以查清楚,法庭應當只判本案被告承擔其在共同責任中應分擔的責任份額。如果因為沒有增列某一個共同侵權人,導致案件事實查不清楚,法官就要判決當事人敗訴。因此法官在釋明時,應提示原告萬一因缺乏共同被告查不清案件事實可能的法律后果。
第二,法官釋明的界限。什么事項可以釋明,什么事項不可以釋明?究竟是釋明權,還是釋明義務?關于釋明權和釋明義務問題,是學理問題,今天我們不討論。所謂釋明,是指法官在法庭審理中,認為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事實陳述、證據資料和法律觀點存在模糊、瑕疵和疏漏時,通過發(fā)問或者告知,以提示當事人予以澄清或者補充的訴訟行為。釋明的范圍,限于訴訟關系的事實方面和法律方面。特別在法律規(guī)定請求權競合的情形,常見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當提示當事人明確其請求權基礎,是依據合同法追究違約責任,或者是依據侵權法追究侵權責任。至于當事人依法主張免責、主張減輕責任,是其權利行使,不在釋明的范圍內。
第三,由誰“找法”?適用哪個法律條文裁判本案,應當由原告決定。過去的教科書中講“法官找法”,即法官在初步查清案情之后,要尋找本案應適用的法律條文。但在審判實踐中,原告起訴狀中已經提出了本案應當適用的法律條文。過去的教科書說是法官“找法”,審判實踐告訴我們是原告和原告的代理人“找法”。這一點,我也是經過好多年才悟出的。法官的職責只是判斷原告找的法條是否適當。
原告訴狀中所建議法庭適用的法律條文,現(xiàn)今法律理論上稱為“請求權基礎”,就是支撐其請求權的法律根據。法官的職責是判斷原告的請求權基礎亦即所建議的法律條文是否適當。怎樣判斷?不是法官自己進行研究,而是看被告對此是否抗辯以及如何抗辯。如果被告不抗辯,原告提出根據合同法第幾條追究違約責任,被告對此不抗辯或者不否認違約,法官就據此認為原告提出的法律條文是適當的,進而適用該條文裁判本案。如果被告對此進行抗辯,法官就應當審查被告的抗辯理由是否成立。如果經審查認為被告的抗辯理由成立,當然不應適用原告建議的條文;如果經審查認為被告的抗辯理由不成立,當然就要適用原告建議的法律條文。
被告的抗辯,通常可以分為:適用范圍抗辯、構成要件抗辯、免除責任抗辯和減輕責任抗辯。適用范圍抗辯和構成要件抗辯,屬于事實的抗辯。這兩種抗辯都在講本案事實,而查清本案事實是法庭的職責,對于適用范圍抗辯和構成要件抗辯,即使被告不主張抗辯,法庭也要進行審查,因此法官對于被告是否主張抗辯可以進行釋明。
免除責任抗辯、減輕責任抗辯,是被告用另一個法律規(guī)范對抗原告的請求。該法律規(guī)范的實質是賦予被告主張免除責任、減輕責任的權利。因此,免除責任抗辯和減輕責任抗辯,屬于權利的抗辯,被告有處分權。如果被告不抗辯,法官不應釋明。例如,訴訟時效經過發(fā)生被告的抗辯權,被告可以要求免除責任。對于這兩種抗辯,法官不能進行釋明,也不應主動審查。這是請求權基礎問題。法官只是判斷原告建議的法律規(guī)范是否適當,判斷的方法是看被告是否抗辯及審查其抗辯理由是否成立。
(二)法官的主動性。
法官在審判中并不是無所作為的。法官主動性的范圍在哪里?下面介紹哪些問題或者事項,我們的法官應當主動審查。
第一,關于事實認定。案件事實的認定是法院的職責。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要注意幾個要點:
一是分配舉證責任。事實認定要根據證據,法官要認定案件事實,對本案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有分配的權限,應當根據雙方當事人掌握信息資料的具體情況,分配舉證責任。例如,關于是否付款事實的認定,應當讓付款方(債務人)承擔舉證責任,不能讓接受付款方(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因為,按照社會生活經驗,如果是現(xiàn)金付款,付款方手里有對方出具的收據;如果是通過銀行支付,付款方手里必定有銀行的付款憑條。關于是否交貨事實的認定,要讓交貨方承擔舉證責任,按照社會生活經驗,如果已經交貨,他手里必定有買受人或者買受人的代理人或者買方指定的承運人出具的收貨憑據。應當注意,法官應當根據案件當事人掌握信息資料的具體情況,在當事人間分配舉證責任。舉證責任是多年來困擾法官的問題,舉證責任的承擔不是固定不變的,舉證責任的承擔不能排除法官的活動,法官有分配舉證責任的主動權。
二是舉證責任轉換。法官不僅有權決定舉證責任的負擔,而且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有權決定舉證責任的轉換?!罢l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不是僵化的、絕對的。不是所有的事實都要求原告舉證,也不是都要求達到充分證明的程度。例如當事人主張已經付款,拿出銀行劃款的憑條就可以了,雖然僅根據該劃款憑條達不到充分證明的程度。此時,對方如果爭執(zhí)說沒有收到款項,則法官應當責令對方承擔否定付款事實的舉證責任。這涉及到事實抗辯,法官應當要求抗辯方就抗辯所依據的事實舉證。原告提出證據證明某項事實存在,雖然達不到充分證明的程度,法官應當轉而要求被告就該項事實的不存在承擔舉證責任。舉證責任轉換,是法官認定事實的靈活手段。
三是法官直接認定案件事實。對于某些案件事實,法官不應當要求當事人舉證,而是自己依據社會生活經驗予以認定。這叫“經驗法則”,或者“日常生活經驗的推定”。另外,有的案件事實,法律明文規(guī)定了判斷標準,法官應當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標準予以認定。例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關于說明義務和取得書面同意的規(guī)定。如果沒有說明、沒有取得患者方面的書面同意,法官即應認定醫(yī)療機構有過錯。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七條,醫(yī)療機構如果未盡到當時醫(yī)療水平相應的注意義務,法庭即應認定其具有過錯。如果不知道本案具體情形“當時的醫(yī)療水平”,可以委托權威專家鑒定,實際是由權威專家告訴法庭“當時的醫(yī)療水平相應的注意義務”是什么,再由法庭認定醫(yī)療機構是否有過錯。還有,按照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八條關于不可推翻的過錯推定的規(guī)定,如果具有本條規(guī)定的三種情形之一的,法庭就應當直接認定被告醫(yī)療機構存在過錯。
第二,法官對合同有效性的審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法院合同糾紛案件的判決書中,幾乎都有一段關于合同是否有效的判斷,例如“本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應當認定有效”這樣一段話。我當時就提出意見,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的成立、生效沒有爭議,為什么要審查合同的成立生效呢?并不是所有的合同糾紛案件都要審查合同的成立生效。原告起訴追究被告違約責任,如果被告抗辯說自己不違約,表明雙方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沒有爭議,爭議在被告是否違約,法庭應當審查被告是否違約,不應當去審查合同的成立、生效:如果被告抗辯說沒有合同、合同未成立或者合同無效,法庭須判斷原被告之間是否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這種情形才需要審查合同是否成立、是否生效。
是否所有的案件法官都不主動審查合同效力呢?當然不是。合同是否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無效合同,法官應當主動進行審查。例如,合同法第五十一規(guī)定的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合同、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無效合同、第五十三條規(guī)定的免責條款無效,無論當事人是否主張,法庭都應主動審查。法律上規(guī)定合同無效,限于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情形,法庭應當主動審查。因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屬于法院的職責。在法律理論上,上述條文屬于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法庭須依職權予以適用。此外,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和四十一條格式合同條款的規(guī)制規(guī)則,也屬于強制性規(guī)定。規(guī)制格式合同條款,屬于國家保護消費者的特別制度,即使當事人不主張,法官也要主動審查。
第三,對合同內容公正性的審查。法庭對于任何合同、合同條款和約定,都有進行公正性審查的職權。合同法規(guī)定的合同自由,是有限制的、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自由,不允許濫用合同自由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對方當事人利益和第三人利益。因此,法庭對合同內容是否公正有主動進行審查的職權,任何合同、合同條款和約定都必須接受公正性審查。
例如,合同約定了巨額違約金,約定違約金超過合同總金額甚至超過若干倍,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違約方可以請求法院予以調整,如果屬于被告缺席審判,或者被告未以抗辯方式請求法院調整,這種情形,法庭應當對違約金約定進行公正性審查,并依據合同法第四十條或者第六條否定其效力。
再如,合同約定“無論出現(xiàn)什么情形的違約,哪怕是輕微違約,都有權解除合同”。法官如何對待這種條款?合同法第九十四條將法定解除限定為根本違約及一般違約導致合同落空的情形。合同法不允許一方隨意解除合同,損害對方的合法利益。輕微違約不能解除合同,是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因此,法庭應主動適用第六條誠信原則,否定該項約款的效力。
還有這樣的情形,合同約定,以債務人一方的第三人的行為,作為債務人履行義務的條件,或者作為合同解除的條件。如購房合同約定,如果購房人自己的債務人向購房人支付款項,購房人才向出售方支付房款;商品房預售合同約定,如施工單位不能按時竣工則預售方有權解除合同。這種約定的實質是,由當事人自己決定是否履行義務、將自己一方的風險轉嫁給對方,剝奪對方的合同權利,顯然違背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對于這樣的合同約定和約款,法官應當主動審查其是否公正,經審查認為不公正的,如果屬于格式合同,應適用合同法第四十條否定其效力;如果不是格式合同,則應適用第六條誠實信用原則否定其效力。
第四,關于規(guī)避行為和虛假行為。法官應當主動審查本案合同是否屬于規(guī)避行為和虛假行為。規(guī)避行為和虛假行為,都是雙方串通的,當事人自己不會主張其無效,法庭應當主動進行審查。這類合同往往違反社會生活經驗,違背常情、常理。凡是反常的案件和奇怪的案件,大抵屬于規(guī)避行為和虛假行為。例如,標的額一個多億的股權轉讓合同,以“合同簽署之日起一年之內目標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為合同解除條件。不說在港交所,即使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一年之內也絕難做到。雙方當事人同時簽訂一份股權轉讓合同和一份回購協(xié)議,也是反常的。屬于規(guī)避金融管制的行為。
上世紀90年代末出現(xiàn)不少反常案件、奇怪案件。例如,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出借人是典當行,借款人是銀行,典當行要求法院判決銀行歸還借款。實際是典當行違法收當承兌匯票,將所收當的承兌匯票交給被告某銀行營業(yè)部,由該銀行營業(yè)部出具借款憑據(約定借款金額、還款期限、違約金等),然后將匯票交給地下錢莊,由地下錢莊向該銀行營業(yè)部付款,地下錢莊再持匯票到承兌銀行承兌。原告典當行和被告銀行營業(yè)部提交給法庭的借款合同,是虛偽表示。被掩蓋的典當行、銀行營業(yè)部、地下錢莊之間“串匯票”的違法行為,屬于隱藏行為?,F(xiàn)實中存在規(guī)避行為、虛假行為甚至虛假訴訟,法官不要輕信當事人提供的材料和陳述,凡是可疑、反常、奇怪的案件,當事人提供的材料往往是假的。為穩(wěn)妥起見,我們至少不要匆忙判決。
第五,關于法律漏洞填補。法律不可能完美無缺,總會遇到現(xiàn)行法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案件。這種情形稱為法律漏洞。這種情形,法官應當運用各種漏洞補充方法,填補法律漏洞,裁判法律未有規(guī)定的案件。常用的補充方法有,適用習慣法、類推適用、目的性擴張或者限縮、反對解釋,及直接適用誠信原則。運用各種方法填補法律漏洞、裁判法律上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案件,體現(xiàn)了法官的主動性。裁判實踐中已經有好多成功的經驗。
例如人民司法第12期刊登的2010青民二商終字562號民事判決:解除權人未行使解除權,經過5年時間,致相對人有正當理由信賴其將不再行使解除權時,依據誠信原則,不允許其再行使解除權。再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民二終字第135號民事判決:債務人有多個普通債權人,在債務人也已陷入支付危機、瀕臨破產、其財產已經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情況下,債務人與其中一個債權人惡意串通,將其全部或者部分財產抵押給該債權人,導致其降低或者喪失履行其他債務的能力,侵害其他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應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認定這種事后抵押無效。前一判決創(chuàng)設“權利失效”規(guī)則,后一判決創(chuàng)設“事后抵押無效”規(guī)則,體現(xiàn)了法官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具有重大意義。
第六,行使自由裁量權。民法中有好多法律條文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例如,侵權法第九條第二款規(guī)定,教唆幫助未成年人的,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是什么性質的侵權責任?全部責任還是部分責任?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均未明確規(guī)定,實際是委托法官根據具體案件自由裁量:如果教唆人、幫助人有賠償能力,可判決其承擔全部責任或者主要責任;如果沒有賠償能力,則可判決其承擔連帶責任。再如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關于使用人責任的規(guī)定,未明確使用人在承擔賠償責任之后,可不可以對具有故意、重大過失的被使用人行使追償權,實際是包含了一項委托授權:由法官結合案件事實決定是否許可使用人行使追償權。此外,侵權責任法有關“相應的責任”、“相應的補充責任”的規(guī)定,同樣是委托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凡是條文有“相應的”一語,均包含對法官的委托授權:單獨責任不能判全額賠償,補充責任不能補充全額,究竟判決全額的百分之幾,由法官結合具體案件自由裁量。
第七,法官的衡平權。如果造成的損失金額過大,應不應該判被告全額賠償?例如出租車與豪車相撞,出租車不過幾萬塊錢,造成對方幾百萬損失,即使出租車一方負全責,判他賠對方幾百萬行不行?違約責任案件,合同總金額才幾十萬,判違約方賠償幾百萬行不行?法庭要考慮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利害關系的平衡問題,法庭有協(xié)調雙方利害關系的職權,我們可以稱為衡平權。法官行使衡平權,協(xié)調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當然要有法律依據,我們的合同法、侵權法都有這樣的制度。在審理違約責任案件中,法庭據以協(xié)調雙方利害關系的法律規(guī)則,是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減損規(guī)則,和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末句規(guī)定的不可預見規(guī)則,以及情事變更解釋規(guī)則。審理侵權責任案件,供法庭最后權衡雙方利害關系的法律規(guī)則,是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過失相抵規(guī)則。法庭審理侵權責任案件,計算出來的損失金額過大,法庭覺得都讓被告賠償,一是被告賠不起,二是即使賠得起也不公正,就要適用第二十六條過失相抵規(guī)則,減少被告的賠償責任,將賠償金減少到法庭認為比較公平合理的數額。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當然要認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至于怎么認定他有過錯,是法官的智慧。你開豪車就要比開普通汽車更加仔細小心,你沒有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損害的發(fā)生,這就是過錯。你家祖?zhèn)鲙状墓哦ㄆ?,沒有采取特別措施保護,隨便擺放在客廳,以致被客人損壞,這就是過錯。裁判的目的是,作出一個法庭認為比較公正合理的判決,法律規(guī)則是供法庭達成目的手段。
三、當前法官法律思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混淆解釋論與立法論。審判實踐中的一種傾向是,法官在討論案件時,往往無視法律規(guī)定、脫離法律條文,引用學術觀點甚至外國理論,談論案件應該怎么樣處理、不應該怎么樣處理。問題是混淆了立法論與解釋論。討論某項法律(法律制度、法律條文)的制定或者修改,探討其理論根據、立法理由和具體方案,當然可以引用學術觀點和外國理論,這叫立法論。法官討論具體案件如何裁判,應當緊扣本案應適用的具體法律規(guī)定(法律條文),分析該法律條文的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及為什么應當適用該條而不應適用別的條文,分析該法律條文的立法目的、政策判斷及司法解釋,這叫解釋論。法諺云:任何法律條文不經解釋不能適用。法官的職責是解釋適用具體的法律條文裁判待決案件,絕不是為待決案件創(chuàng)制法律規(guī)則、提出立法方案。法官在討論待決案件時,必須從法律條文出發(fā),緊扣法律條文,討論何以必須適用該法律條文裁判本案。解釋論是法官的本職工作,僅在本職工作之外,討論某項法律的制定、修改,為立法機關提供立法建議或者撰寫學術論文,才有從事立法論的可能。解釋論和立法論,一定要嚴格區(qū)分,不允許混為一談。
第二,死摳法律概念。由于我國的民事立法逐步完善,法律條文越來越多,加之我們的法官大多經過法學院專業(yè)學習,因此容易套用法律概念來解決問題。例如有法官問“原告只要求退貨,沒要求退款,怎么辦?”須知法律概念與生活用語不一致,法律上叫“解除合同”,但生活中通常說“退貨”。買方“退貨”,賣方當然要“退款”。法律概念不能叫“退貨退款”,因為解除合同的結果還可能有損害賠償。
再如被告(一樓住戶)在露臺上擅自搭建,對原告(二樓住戶)造成妨害,法官認為是“共享空間”問題。實際是物權法上的“違章搭建”,無須使用所謂“共享空間”概念,適用物權法第八十三條關于“違章搭建”的規(guī)定,判決責令拆除即可。再如,被告名義上是公司,但既沒有公司機構(董事會)也沒有公司賬薄,經營財產與個人財產混而不分,有法官認為應“揭穿公司面紗”。實際是名為公司、實為個體經營,按照清產還債程序,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債務,再由被告?zhèn)€人賠償即可,沒有必要套用所謂“揭穿公司面紗”概念。
還有,合同法司法解釋,將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強制性規(guī)定”,區(qū)分為效力性強制規(guī)定和管理性強制規(guī)定,這當然是對的,但這兩個概念不能到處套用。有法官問,公司法第十六條關于公司為本公司股東、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應經股東會決議的規(guī)定是否屬于效力性強制規(guī)定?實際上公司法第十六條既不是效力性強制規(guī)定,也不是管理型強制規(guī)定,而是一種程序性的規(guī)定,公司未經股東會決議為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擔保,這樣的擔保合同是否有效,須適用合同法第五十條表見代表規(guī)則。
第三,忽視法律邏輯性。例如,法院審理無效合同糾紛案件,有的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判決合同無效就完了,不處理當事人已經支付的貨款、交付的貨物的返還問題。當事人提出返還請求,法庭告訴當事人依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另案起訴。還有的法院,在審理違約責任案件當中認為合同無效,就利用所謂釋明權告知原告變更訴訟請求,變更為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要求返還財產之訴。原告按照告知變更為依據第五十八條要求返還財產之訴后,法庭作出返還財產的判決。上訴到二審,二審法院審查認為合同并不違法,屬于合法有效的合同,本應判決被告承擔違約責任,但二審法院遇到了難題:一審已經變更為請求返還財產之訴,二審沒有辦法改判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當然二審可以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但新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發(fā)回重審只能有一次,第一次裁定撤銷原判決發(fā)回重審,如果一審法院重審仍然維持原判,第二次上訴上來,二審法院不能再發(fā)回、必須改判,但二審法院沒法改判為承擔違約責任。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按照民法原理,法律行為的無效,是指不發(fā)生當事人所希望的法律效果,但一定要發(fā)生法律規(guī)定的法律效果。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合同無效的要件(原因),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合同無效的法律效果,第五十二條加上第五十八條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規(guī)范。法庭在依據第五十二條認定合同無效之后,應當依職權適用第五十八條關于合同無效法律效果的規(guī)定。
再如,法庭審理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合同案件,也不能僅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認定合同無效就完了。應當注意第五十一條關于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合同的規(guī)定,與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關于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兩個條文之間的邏輯關系。在依據第五十一條認定合同無效的情形,如果買受人屬于善意,并且想要得到標的物,他會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主張善意取得。只要買受人主張善意取得,法庭就必須再適用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如果經審查符合善意取得的條件,法庭就應當判決買受人已經善意取得標的物所有權。如果買受人不主張善意取得,或者買受人雖然主張善意取得,法院經過審查認為不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guī)定的善意取得要件,這兩種情形,法庭在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認定合同無效之后,還要依職權適用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判決恢復原狀,雙方退貨退款。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第五十八條和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之間的邏輯關系。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適用,必須買受人主張,法庭不能依職權適用,而合同法第五十八條是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無需任何人主張,法庭應當依職權適用。忽視法律條文之間的邏輯性這個問題,民法學界也有責任,我自己也是近年才認識到。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四
但與之相匹配的中職學校的法律教育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應的后續(xù)教育機制也不夠完善,造成了學生的法制觀念薄弱,嚴重影響著中等職業(yè)學校的發(fā)展,因此加強中職學生法律教育成為當下刻不容緩的問題。
本文通過對中職學生違法犯罪原因的深度剖析,深入探討了加強中職學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據個人實踐經驗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中等職業(yè)教育學校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作為中職學校的學生,則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
目前,我國對于中職院校給予很多政策性的支持,如湖北省在20通過了《湖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探索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單獨招收優(yōu)秀中職、高職畢業(yè)生,促進中、高職銜接貫通,同時建立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鑒于中職院校的重要性,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yǎng),是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
通過對中職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制觀念,也是新時期、新形勢下職業(yè)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點,從而當前我國的職業(yè)教育改革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一、中職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
1.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社會生活的起點,會給他們的個性、人格、德性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
中職學生缺乏法律意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五
趙世棟法學100348400316。
摘要:人們很早就重視邏輯在法律領域的運用,對法律領域里的推理與論證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也進行了許多研究。法律具有不確定定性,有開放的結構,執(zhí)法的人在尋找可適用的法律原則或規(guī)則的時候,會用到法律的推理。并且法律推理在發(fā)現(xiàn)、重構、填補與創(chuàng)制法律,法律解釋、漏洞填補和法律續(xù)造時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法律邏輯法律推理推理模式方法現(xiàn)實運用。
概述。
在法律分析過程中,法律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法律有開放的結構:
上看是一目了然的,人們對其不會發(fā)生誤解和爭議。但是,語言的概念總有不確定性,有些法律條款是籠統(tǒng),抽象,不具體的,是需要進一步明確或確定的。2.法律皺褶:“法律反差”“法律沖突”“惡法”。法律皺褶分為三種情況:其一,對于具體案件而言,法雖有明確之文但是法律文字與立法本意,法律意圖或目的,法律精神有抵牾或者相悖之處,一旦直接適用法律定或規(guī)則會造成違背或違反立法本意、法律意圖或目的、法律精神的結果。這種情形稱為“法律反差”。其二,或者法律雖有明確規(guī)定但存在多個可適用于同一個具體案件的規(guī)定或規(guī)則,這些法律規(guī)定或規(guī)則卻是彼此矛盾,彼此沖突,相互抵觸的,法律條款的通融性、一貫性、勻稱性發(fā)生了斷裂或者扭曲,彼此矛盾、沖突、抵觸的規(guī)范是不能被履行的。履行其中一個規(guī)范,就無法同時履行另一個規(guī)范,記者種情形稱為“法律沖突”相應的案件稱為“沖突案件”。其三,或者法雖有明確第一文庫網規(guī)定,但一旦直接適用該規(guī)定或規(guī)則會帶來明顯有悖于情理的,顯失公平爭議的結果,因而有些不合理或者不妥當,有正當理由拒絕適用它。3.法律漏洞:“法無明文規(guī)定”。對于具體案件而言,法律無規(guī)定或者“法無明文規(guī)定”,沒有提供明示的名直接相關的,可直接適用的規(guī)則;實在法不能回答或涵蓋具體案件,存在法律的漏洞或空白,存在法律的缺乏或空隙,法律實然不及應然,法律不完備或不圓滿,這些情形統(tǒng)統(tǒng)稱為“法律未規(guī)定”,相應的案件稱為“未規(guī)定案件”
正因為有法律的不確定性的存在,所以要求相對法律推理的存。
在。
法律推理有以下模式:
社會的習慣或慣例、社會效用或社會利益、社會公共政策以。
及社會公平正義觀念,探尋法律條文的“確切含義”,對法律。
條文加以明確化、確定化和具體化,界定法律條文的界限、
限定法律的所指、確定法律的具體內容,澄清法律條文的含。
混和疑問。
2.還原推導。所謂還原推導,是指在遇到“法律反差”即法律。
文字與法律真實意思、法律意圖或目的、法律精神存在發(fā)差。
或相悖時,根據法律的意圖或目的、法律的價值取向,對法。
律的條文加以限制或除外,重構法律條款,還原法律真實意。
思,消除法律文字與法律真實意思或意圖的發(fā)差,避免出現(xiàn)。
與立法本意或法律意圖不相符的結果。
3.辯證推導。所謂辯證推導,是指遇到“法律沖突”時,根據。
法律的邏輯結構、法律的意圖或目的、法律的價值取向、社。
會習慣或慣例、社會效用或社會利益、社會公共政策以及社。
會公平正義觀念,尋求一種選擇或者平衡,解決或化解法律。
的內在沖突與抵觸。
4.衡平推導。所謂衡平推導,是指在遇到“惡法”,即一旦發(fā)現(xiàn)。
對于當前的具體案件,尋在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或規(guī)則,但是,
如果該規(guī)定或規(guī)則直接適用于此案,就明顯有悖于情理,會。
造成顯失公平、公正的結果,法官基于對法律歷史、社會習。
慣或慣例的考查,法律意圖、目的、價值取向的考量,社會。
利益或社會相應的衡量,以及社會公共政策或社會公平正義。
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等,對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或規(guī)則制定一。
個例外,或者說為其拒絕適用、背離該規(guī)定或規(guī)則找一個正。
當理由,回避、淡化該法律規(guī)定或規(guī)則的缺點和難點,對法。
律規(guī)定或規(guī)則予以補救,從而建立起裁判大前提,對于個邊。
案件衡平公正,實現(xiàn)個別公平。
5.演繹與類比推導。所謂的演繹與類比推導,是指在遇到“法。
無明文規(guī)定”時,運用演繹法或類推法,從法律的“明確規(guī)。
則”或“明示規(guī)則”推導出法律的“隱含規(guī)則”或“類推規(guī)。
則”,發(fā)掘其“隱含意思”與“深層含義”,消除其法律“缺。
乏”,填補其法律“漏洞”或“空白”。
1.形式推導:“形式或結構論”的方法。是指通過探尋制定法條。
文語法上的結構與邏輯上的關聯(lián)并以此為依據來解釋與推論。
法律,也稱為形式推導。
2.目的推導:“意圖或目的論”的方法。是指探尋立法本意、法。
律意圖與目的并以此為依據解釋與推論法律,也稱為目的推。
導。
3.價值推導:“結果或價值論”的方法。是指探尋法律的價值取。
向并以此為依據解讀會推導法律,也稱為價值推導。
現(xiàn)實運用。
現(xiàn)實應用。
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法官在能動性司法方面已經發(fā)揮了較為突。
出的作用。法官運用法律推理是司法性質決定的。法律是對社會關系共性的調整,它不能直接適用于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柏拉圖在《政治篇》中指出:“法律絕不可能發(fā)布一種既約束所有人同時又對每個人都真正最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完全準確地給社會的每個成員作出何謂善德、何謂正確的規(guī)定。人類個性的差異,人們行為的多樣性,所有人類事務無休止的變化,使得無論是什么藝術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制定出可以絕對適用于所有問題的規(guī)則。
但是,有時候,法律推理法律推理在審判實踐中極度匱乏,法官。
對法律推理不敢大膽運用。即使本能地法律推理,也只是運用形式推理。
我認為,在當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發(fā)展時期,法律推理應當受到。
更高得重視,這樣才能更好提高司法水平與公正。
法律具有穩(wěn)定性,而社會生活卻充滿了變動性,這種矛盾雖。
變化發(fā)展趨勢的法律原則和法律精神,在維護法律規(guī)范權威性的前提下,適當地變通司法,有利于在動態(tài)微調中實現(xiàn)社會實質正義的要求。
法律推理具有一般推理的預測功能。例如,律師可以通過對。
各種可能情況的分析推理,預測法院在何種情況下可能會作出何種判決。并且,法律推理的實際過程可以改變原來的預測結果,使法律決定朝著有利于訴訟某一方的方向轉變。法律推理的預測功能來自于各種要素的綜合作用,目的標準、操作標準以及評價標準的正當性、公開性、公認性等賦予了法律推理預測性;法律推理的預測功能還來源于邏輯的力量,邏輯的確定性使預測成為可能;此外,法律推理主體的能動性也是預測功能的重要源泉。法律推理作為一種理性思維工具,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司法的目的、程序和方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權力和義務,正確評價司法行為的正當性、權威性和效率,弄清法律實踐中可能出現(xiàn)的思維誤區(qū),使自己的法律活動成為符合法治原則、符合科學認識規(guī)律的自覺的思維和實踐,從而能夠更加理性地認識外部法律現(xiàn)象,公正、合理、高效地處理法律案件,成功地指導法律實踐。為了盡快提高律師、檢察官和法官的法律思維素質,應該對其提出更高的掌握法律推理科學方法的要求。
營銷部新員工實習報告。
員工姓名:遞交報告日期:實習部門:實習日期:
報告內容: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六
法律價值論文對對東西方法律價值的主要觀點進行概述,其次界定了法律價值的含義,最后提出完善法律價值的基本思路。
關鍵字:法律價值;觀點;思路。
一、概括東西方法律價值的主要觀點。
(一)西方法學流派關于法律價值的觀點。
1.新康德主義法學派。
這一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繼承和發(fā)展康德法律思想為特征的資產階級法學派別,主要流行于意大利、德國等國。
他們把法律價值看做是僅憑信仰去把握的領域,界定為法律理想或者是法律理念的境界,其主要內容是要求分配的公平正義性。
在新他們把法律價值界定為法律理念或法律的理想境界,看成是只能憑信仰把握的領域,其內容就是分配正義原則。
在新康德主義法學看來,法律價值是相對的。
2.新自然法學派。
這一學派也是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亦可稱之為復興自然法學派。
該學派認為,在自然法的理論體系當中,法律價值既可以指它具有的意義和應發(fā)揮的作用;也可以指實在法所賴以生存和得以產生的基礎;還可以指對其評價的標準和所用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把這三者綜合起來就是所謂的自然法。
還指它應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對其評價的標準;而這些不同方面的統(tǒng)一,自然法。
在這一學派法學家眼里,法律價值所包含的內容很多,是絕對的,但是其最高價值還是正義。
3.社會法學派。
這一學派是19世紀末以來資產階級法學派別中的一個派別,又可以稱之為社會學法學派。
它強調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
又譯社會學法學派。
社會法學派更強調法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他首先承認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的發(fā)展決定了法的發(fā)展,但同時強調法對社會能動反作用。
認為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作用,即實現(xiàn)立法目的和對人力社會有積極推進作用的法就是真正的法,反之就不是真正的法。
他們認為法律價值是一個社會評價和制定法律的依據和標準,而這個標準只能是從經驗所獲得,并通過理性來安排行為和調整關系,使得其在浪費和阻礙最小的情況下,使得整體大局利益得到最大的優(yōu)化和效果。
(二)東方法學流派主要是我國學者關于法律價值的觀點。
1.第一種觀點認為,法的價值的本質在于滿足主體的內在的需要、效益和利益為內容,并且法律的作用、變化和存在于法與主體的統(tǒng)一關系當中。
法與主體的統(tǒng)一是由主體性為主導來決定的。
表現(xiàn)在外在形式上,是指一種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和它所包含的價值量的大小。
所以,法的價值指的是法的什么作用和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促進和滿足人們所需要的最佳的生活方式。
2.第二種觀點認為,法律的價值在于在主體的有用性和滿足其需要的積極的作用。
法律不僅僅是只具有服務性和工具性,它本身也具有其自己的價值,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器。
法的本身的價值,指的是法的保護機制、調整機制和程序機制,還包括各種各樣的法律手段所賦予的特殊的文化價值,所以說法律的自身價值是指它能夠實現(xiàn)其工具使命所應當具有的素質。
如果離開了其工具性的價值,那么我們講的法律價值就無從談起了。
3.第三種觀點認為,法律的價值是指法律與社會當中人的關系的一個范疇,而與人的這個關系又是法律對人的效用、意義和作用和人對于這個作用的評價。
他們認為這種說法是一種主客體的關系論。
說的是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機制,是課題的作用、屬性和存在等對于社會當中的人的意義和效用,也可以說是這種客體所能滿足的主體的需要。
人的關系說,強調價值不能夠離開主體也不能夠離開客體,而與此同時他們又認為價值不是主體的一種需要和滿足,不是客體所具有的屬性。
這樣一來,對法律價值的概念的解釋就模糊化了。
二、法律價值的含義。
(一)法律價值概念不能等于法律的效用,不是一個屬性的范疇。
法律的本身所包含的法律的強制性、階級意志性和發(fā)揮的何種作用等等都僅僅是法律價值得以形成的條件和基礎。
雖然法律的所具有的客觀的屬性對理解和解釋法律的價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而言,法律價值的內在的尺度和主體才是其主導因素。
武步云先生認為:法律價值應該指的是這樣一種將法律滿足主體意志、需求和愿望和其本身的作用、功能相結合所形成的“第三種東西”。
這一說法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在后來的闡述中則認為:法律價值總的來說指的是法律對社會的有序性的增進和維護。
這樣一來,就使得法律的價值和法律的有用性相混淆,有點狹隘。
(二)法律價值的概念相比于商品價值等等概念更為特殊和復雜。
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其客體是勞動產品。
在這一價值關系當中,主體和客體都是確定的。
而法律價值的客體指的是法律,它不僅僅屬于一種精神客體和現(xiàn)象,還是一套價值的規(guī)范。
由此,人們可以從了兩個不同的層次上來研究法律價值:一是把法律作為評價的工具,即人們自身的社會關系和行為當做是客體而把法律作為價值的規(guī)范來研究;一是把法律作為評價的對象,即把法律看作是客體來進行研究法律的價值。
應當說明的是上述兩個不同層次來研究都是數以法律價值的必要內容,但是,法律價值是否僅僅就只是包括上述兩個層次呢?很多學者不太贊同,大多數學者認為,法律價值的根本意義在于法律如何來為人們服務,我們所倡導和弘揚的是人的主體性的法律價值。
三、實現(xiàn)法律價值的基本思路。
(一)創(chuàng)新法律制度。
一是對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進行大膽地立、改、廢。
適時地進行法律的創(chuàng)新和修正工作是不斷完善我國法律制度體系的一個重要的體現(xiàn)。
科學合理的立法工作始終是建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認真亞久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之上的,以科學嚴謹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和精神對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進行反思,并且最找法律制度的規(guī)律及其程序,大膽地進行法律制度的創(chuàng)新。
二是用法律制度去完善社會的控制機制。
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的分析我國當前所出現(xiàn)的社會各類的違法和矛盾沖突,健全各種相關法律機制,并在法治的基礎之上進行解決和調節(jié),使矛盾和沖突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更新法律理念。
一是,要明確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當中的使命。
法律史適應當前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要求而產生的,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由于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這一時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餓立法的重點就是要在為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礎之上,最好能夠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公平公正。
二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法制理念。
法律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解決矛盾,協(xié)調關系和促進社會和諧。
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三)落實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和建立的助推器,而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得以進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當中,依法治國在發(fā)揮法律價值的作用和滿足人們的需要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方針和策略,致力于法律文化的構建和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逐步提高人們的法律素質,從而實現(xiàn)守法的自覺化。
參考文獻: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七
法律講堂”我每天都看,可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下面隨便說一個吧。
深夜,一女子(下面簡稱a)被兩個搶匪追趕,逃到一個中年男人(下面簡稱b)所開的小賣部求他救自己,b為了救a,與兩歹徒搏斗,負傷住院,a從此再也未露過面。在歹徒尚未被抓到的情況下,b認為他是為了救a才負傷住院的,a不但不感謝他,連一次都沒有來醫(yī)院探望過他,b十分氣憤,他認為醫(yī)療費應當由a負責,所以將a告上法庭。而a認為是歹徒將b刺傷的,與她無關,她也是受害者,所以拒付醫(yī)療費。
緊急避險: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傷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由于她被歹徒追趕,逃到b的小賣部,屬于法律上的“緊急避險”,她也是受害者,不應當替b付醫(yī)療費。
a的情況不符合“緊急避險”的要求,緊急避險所采取的措施必須是沒有別的辦法了,只有這么一個唯一的出路了,才能稱之為“緊急避險”,而當時a除了逃到b的小賣部求b幫助,還可以尋求其他的幫助,比如說報警、向其他人求助等等,所以a的做法根本不是“緊急避險”。
法院認定a的做法不屬于“緊急避險”,而且a將有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危險轉移到了b身上,導致其受害,法律上稱為“風險轉移”,所以a應當負責b的醫(yī)療費用。突然覺得有些累了!心里總是有種莫名的心煩!不知道自己該去做什么,能去做什么!
今天法律講堂上演,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是大學同學,后來結了婚,婚后10年,他們有了女兒,可是男主人公卻和單位里的女秘書偷偷在一起了。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他老婆發(fā)現(xiàn)了!當初那個男人創(chuàng)業(yè)很艱辛,是女主人公一直陪在他身邊,可是后來有了錢就。。。為什么男人有錢就會變壞?為什么不能忠實原配老婆?難道這就是男人的本性嗎?女主人公發(fā)現(xiàn)后,說要離婚,其實或許男主人公是怕他老婆分他的錢,因為他現(xiàn)在公司的資產已是百萬。女主人說讓他簽了份協(xié)議,大概意思是說如果離婚給付女方99萬,好像房,車,都歸女方,還有公司部分股份。但是那個男人最終還是和女主人公離婚了,法院好像也判了給女方99萬,車,房,也都歸了女方,孩子也歸了女房,每月給付生活費!
其實有時候看了這些電視,我倒是真希望和老公過平淡的日子。我不想面臨失去,更不愿意看到老公有了錢就變。所以有時我會傻傻的希望和老公過平淡的日子。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八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寶貴的會是什么?是生命。血的悲劇告訴我們,一定要遵守交通法則,真正做到“關愛生命”。
今天,老師帶我們看了學法律、知權利、會防范、懂禮儀的宣傳欄。其中,交通安全篇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人的生活中,離不開交通,同時也離不開安全,因此,我們就要處處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假如我們不遵守規(guī)則,交通事故就猶如一顆定時炸彈,躲不過,便會喪失寶貴生命。
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意識薄弱,是導致交通事故發(fā)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還有那些不守規(guī)則的司機,自由放縱的行人。輕視,疏忽,大意都會使一個生命轉瞬即逝。
法律方法論讀后感篇十九
摘要法律方法是從事法律工作的人最終要依據的根本,本文從法律方法的具體內容,法律方法的重要性,法律方法的實際應用等方面對法律方法進行了簡要的論述。
法律人的天生本職是解決糾紛,而解決糾紛就得有方法,就法律方法而言,它是法律人最終要依據的根本。
以下試就法律方法及其在實際中的運用等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在法學理論上,審判依據的尋找、法律規(guī)范之間沖突的解決、法律漏洞的填補和法律解釋等基本都被包括到法律方法或法學方法之列。
但是就法律方法與法學方法而言,它們的中心點又不一樣。
法律方法研究的是法律的應用,是研究如何把法律用好,是法律人在法律運用過程中運用法律、處理法律問題的手段、技能、規(guī)則等的總和,其更多的關注于實踐,側重于法律適用的技術手段,這些特殊的、僅于法律領域內適用的方法,關于這些方法的學說理論是法律方法論。
獨特的法律方法有助于保證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有效實現(xiàn),適用法律方法的目的在于解決法律上的事端,為法官解決疑難案件提供法方法工具,通過定紛止爭實現(xiàn)社會公正。
而法學方法是圍繞法律這樣一個中心,其目的在于解釋法律,探究法學的真理,是認識法學的工具,但是其實踐能力較低,它不能直接轉化為改造法律世界的手段,有關法學方法的學說是法學方法論。
簡單比喻就是,法學方法是大學法學教授及研究院所的法學科研人員,不做案子只研究,法律方法是律師,主要做案子。
法學方法更側重于作為法學家研究法律現(xiàn)象的手段,不同法學流派使用的法學方法各有自身的特色,如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使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經濟法學派使用經濟分析的方法。
一般而言,法律方法主要包括法律淵源識別方法、判例識別方法、法律注釋方法、法律解釋方法、利益衡量方法、法律推理方法、法律漏洞補救方法、法律說理方法;而法學方法則以價值分析方法、實證分析方法和社會分析方法為主。
關于法律方法的內容,學界有不同的觀點。
總的看來,法律方法可以劃分為四類:第一類,狹義的法律解釋方法;第二類,法律漏洞補充方法;第三類,不確定概念的價值補充;第四類,利益衡量。
(1)文義解釋,就是按照法律規(guī)范通常的字面含義和通常使用的方式對法律規(guī)范進行解釋。
(2)擴張解釋,就是根據立法精神,結合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將法律條文的含義按照擴大范圍的解釋。
(3)限縮解釋,這一解釋方法與擴張解釋正好相反,是指法律條文如果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表面文義進行解釋,其適用的范圍過于寬泛,于是縮窄其文義的范圍,從而達到立法者的本意。
(4)體系解釋,是法律的解釋方法之一,也稱邏輯解釋,這是指將被解釋的法律條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這個法律體系中,聯(lián)系此法條與其他法條的相互關系來解釋法律。
(5)當然解釋,是指某個法律條文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適用于某個案件事實,但從該法律條文的立法本意來看,該案件事實更應該適用該法律條文。
(6)目的解釋,是指從立法目的來對法律規(guī)定進行解釋,一般我國的法律基本上都會在第一條明文規(guī)定立法目的。
(7)立法解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guī)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
(8)合憲解釋,是指用憲法及階位較高的法律規(guī)范解釋階位較低的法律規(guī)范。
(9)社會學解釋,就是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例如,社會預測、社會調查、市場調查等方法)解釋法律規(guī)定。
(10)比較法解釋,就是用國外的法律規(guī)定和具體案件的判例來對比解釋本國的法律條文。
法律漏洞,是指整個法律內部是不完整的,出現(xiàn)了需要填補的空白,具體來說就是法律條文存在法律應規(guī)定卻未規(guī)定的情況。
對于出現(xiàn)法律漏洞的案件,法院的審判法官不能因為沒有法律規(guī)定而拒絕審理,而只能依據法律漏洞補充方法創(chuàng)設規(guī)則。
法律漏洞補充方法具體包括:一是依據以往的習慣進行補充;二是直接適用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補充;三是目的性限縮補充;四是目的性擴張補充;五是類推適用對法律漏洞進行補充。
3.不確定概念的價值補充。
不確定概念的價值補充,是指有的時候有些情況雖然有法律規(guī)定,但是法律規(guī)定不充分具體、沒有明確的構成要件,因此適用范圍不確定,在適用此法律規(guī)定用于裁判案件前,必須結合具體案件事實情況,對法律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和適用范圍加以確定。
4.利益衡量。
所謂利益衡量,指的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在案件事實查清后,不是馬上去尋找本案應該適用的法律規(guī)則,而是綜合分析案件的實質,并綜合考慮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當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人們的價值觀念等方面,對雙方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作對比權衡,從而作出案件當事人哪一方應當受保護的判斷。
在此基礎上,再看應該適用的法律條文,以此來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
法律方法最近一些年以來逐漸引起我國法學界和實務界的重視,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對法治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方法能夠排除人們對法律的任意解釋,法治從其根本上說,主要是為了防止人的任意專斷,但我國法治的現(xiàn)實情況卻不是這樣,由于不重視法律方法的研究與探索,我國已經規(guī)定的大量的實體法律和程序法律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
第二,法律方法有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
通過法律方法的適用指引法律人沿著正確的方法司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
法律方法還可以使法律問題的解決體現(xiàn)正當性和合法性,為法律結論提供使人信服的理由。
只有獨特的方法才可以使法律人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法學共同體,形成特定的法律職業(yè)階層。
獨特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方法具有專業(yè)性,使之得以與未經訓練的其他人相互分開,未經專業(yè)訓練者無法從事法律置業(yè),從而保障了法律的自治。
第四,法律方法的完善可以推動法律理論發(fā)展和完善。
第五,法律方法還可以保障法治的實現(xiàn)和法律文化的傳承。
由上可知,法律秩序的構建、法治的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法律研究人員和從事司法實務工作的人員在法學研究與法律實踐中關注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的運用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一式,這是法律方法最簡單的運用形式,即將一種方法作為解釋結論的唯一理由,而無須其它方法,一般而言即是指文義解釋方法;二是復合方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解釋方法。
在這類情況下,又可以大致區(qū)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不同的解釋方法均指向同一個結論,這種情形比較簡單,可直接適用該結論;另一種是不同的解釋方法支持不同的結論,形成比較復雜的沖突局面,要妥善解決這種沖突,并不是簡單的事情。
適用法律方法致使解釋結論的差異性,區(qū)分不同情況,可以以不同的方法加以處理:一是如果一種或一些解釋方法被證明不具備所需要的條件,那么這種解釋方法就不能適用,這種情況很簡單;二是如果一種或一些解釋方法的解釋條件雖然能夠得到滿足,但是,另一種或另一些解釋方法卻使前述的解釋方法的初始效力或證明力完全歸于無效;三是一種或者一些解釋方法雖然能夠適用,但是經過分析,另外有一種或一些解釋方法在當時情況下被認為更具有重要性或影響力,則適用另一種或另一些解釋方法。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審理判決案件要經過以下程序:先就案件的事實作出判斷,之后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正義感進行法理分析得出分析結論,從而對案件有一個大概的初步判斷。
在此基礎上,依據法律規(guī)定,選擇并解釋擬適用的法律,而后判案法官將法律基于事實認定和法理分析,適用于案件,作出判決結果。
作為一個案件結束的最后標志是,法官審理每一個案件,最后都要制作裁判文書。
但是,目前有些裁判文書在適用法律與認定案件事實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關系,形成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相脫離的現(xiàn)象。
究其主要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階段大部分法官對法律方法知道的很少,能熟練使用法律方法的法官就更少。
法律方法一方面可以幫助法官對法律文本進行正確的理解,另一方面還有助于為某種具體的司法做法提出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并使人信服的法律理由。
因此,應大力提高法官應用法律方法的能力,要培養(yǎng)一支現(xiàn)代化高素質的法官隊伍。
目前,法律方法在我國開始受到學界和實踐的重視,表明我國司法開始更多注重司法技術及相關的理論問題,關注具體案件具體分析。
總之,在我國法制建設中,對法律方法進行必要充分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永流.法律方法階梯.北京大學出版社..
[3]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陳金釗.司法過程中的法律方法論.法制與社會發(fā)展..
[5]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20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