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01:30:13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模板17篇)
時間:2023-11-28 01:30:13     小編:字海

在總結中,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提前準備,明確總結的目標和主題,梳理出要點和重要觀點。以下是一些總結寫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本,梳理小說情節(jié)。

2.通過簡潔而傳神的對話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教師點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zhàn)爭,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它演繹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見證了人性的正義與邪惡。提起戰(zhàn)爭,我們眼前浮現的總是戰(zhàn)火紛飛哀聲一片?!逗苫ǖ怼穮s給我們呈現了一幅不一樣的場景。今天,我們跟隨孫犁先生,走進白洋淀,感受發(fā)生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的感人故事。

二.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檢查預習。

課前,老師已經安排同學們進行預習,查閱資料,補充了解作者以及解決字音問題,下面老師來檢驗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成果。

1.字音。

荷花淀()吸吮()鳧()水圍剿()。

蠻橫()泅()水投奔()撅()嘴搖櫓()。

2.作者。

關于作者孫犁先生我們并不感到陌生,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他的作品《蘆花蕩》,它和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荷花淀》被稱為“姊妹篇”。老師整理了一些資料,我們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一下作者孫犁先生。

(大屏幕展示,學生齊讀)。

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七七”事變前夕,曾在白洋淀當過小學教師??箲?zhàn)以后參加晉察冀邊區(qū)的革命工作。他的《白洋淀紀事》是在延安寫的,其中許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兒女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逗苫ǖ怼肥撬拇碜髌分弧W髡叻浅J煜ぜ街锌谷崭鶕厝嗣竦纳?,他的作品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寫《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戰(zhàn)爭和革命改變了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民族的精神氣質。”

四.整體感知文本。

(小說三要素)--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

1.情節(jié)。

小說主要通過情節(jié)來表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他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一般可以概括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首先我們來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根據小說的自然空行,課文分為三個部分,迅速閱讀課文,試著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故事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開端:水生嫂得知丈夫要去參軍,夫妻二人面臨分離。

結局:女人們躲進荷花淀,無意把敵人引進伏擊圈,為游擊隊伏擊敵人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

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概括,為每一部分擬一個四字小標題,力求簡潔準確。

同學板書:夫妻話別----探夫遇敵----助夫殲敵。

2.人物。

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很晚丈夫才回來了……女人流著眼淚答應了他”,朗讀的時候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達人物感情。

鑒賞課文第一部分對水生嫂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思考方向:.找到具體語句,說明描寫手法。

分析人物形象。

水生嫂:勤勞善良,溫柔體貼,深明大義。既有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美德,又有解放區(qū)婦女的進步特點。

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青年婦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心直口快,爽朗直率。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的女人說。-----謹慎、穩(wěn)重。

哪里就碰得這么巧,我們快去快回來。---性急、冒失。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靦腆、害羞。

孫犁先生通過寥寥數筆向我們呈現了這些女人身上不同的性格特點,這些稱之為個性化的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指在小說中直接體現人物性格特點的語言,這些語言極其平淡,充滿了生活氣息,但是細細品味,卻意味深長,展現了語言的魅力。

五.情感探究。

冰心說:如果這世界上少了女人,就會減少了七分的美,六分的善,和五分的真。小說以中國婦女為切入點,描寫一群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他們深愛著自己的丈夫,當自己的家園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踐踏時,他們又積極支持丈夫參軍,同時他們自身也不甘于落后,勇敢的投入到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中。這是根據地人民的精神風貌,也是抗戰(zhàn)勝利的精神源泉。

主題----夫妻之情、家國之愛。

《荷花淀》沒有正面渲染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以輕松的筆調,以白洋淀明媚如畫的風光做背景,用飄飛的蘆花和粉色的荷花,襯托出中國農村婦女的美麗心靈,襯托出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人們昂揚樂觀的戰(zhàn)斗精神和對家鄉(xiāng)祖國的深厚感情。

六.布置作業(yè)。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寫的語段,并且具體分析其作用。

穆春燕。

[《荷花淀》個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等史實。理解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認識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工業(yè)壓迫的史實,學會史論結合的方法。通過分析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掌握一分為二看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了解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yè)的壓迫和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本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所進行的斗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帝國主義對民族工業(yè)的壓迫與摧殘;本國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府對民族工業(yè)的摧殘與破壞;民族資產階級斗爭的目的。

難點:為什么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與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

教學建議:

(1)首先讓學生回憶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狀況,指出發(fā)展曲折,設問:為什么中國民資發(fā)展曲折緩慢呢?由民族資本主義受雙重壓迫的漫畫導入新課。

(2)“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目,教師需要講述兩方面問題:外國資本主義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然后結合教材,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壓迫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題加深學生的理解。

(3)“在斗爭中求發(fā)展”一目,則需要依據教材分析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介紹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斗爭具體的一些表現。最后教師需要總結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受到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不可能有充分地發(fā)展。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三

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tǒng)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tǒng)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四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電訊產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到末,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fā)送文件。

報刊影視互聯網。

概況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chuàng)辦的報刊。

發(fā)展:

3.此后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yè)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臺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后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yōu)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yōu)勢于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五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yè)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qū)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qū))、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q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qū)、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

(4)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1988年。

(5)1990年開發(fā)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六

1.蜀道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2.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從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詠懷古跡(其三)(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4.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

1.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

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停濁酒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七

《新青年》的誕生:

19,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新文化運動: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白話文運動的意義: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載體,開啟民智,有利于擴大民主社會的群眾基礎)。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沖擊正統(tǒng),宣傳西學,傳播馬列,鼓動五四,催生中共。

19,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八

1.服飾(1)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2)近代,中國男子的流行服飾有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3)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zhàn)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tǒng)和現代服飾并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中山裝、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列寧裝、制服裝、綠軍裝成為社會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

2.飲食結構: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4.習俗風尚:

(1)促使變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特征是刪繁就簡。

5、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九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以老解放區(qū)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來建立人民教育事業(yè);成功地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yōu)檠刂鐣髁x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

2、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制定新中國的教育方針,是人民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边@就確定了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

3、在發(fā)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同時,建立起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學生可根據需要選擇全日制學習或半工半讀。

4、結果: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guī)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yè)余教育共同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zhèn)涞慕ㄔO人才。

二、**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復興。

教育復興的過程及表現:

(4)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

(5)20世紀90年代,為推動高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國家著手實施發(fā)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實驗室迅速發(fā)展壯大。

(6)在教育投資上,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社會力量辦學也應運而生,啟動了“希望工程”。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力度。

(8)國家出資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設,并在西部近200個縣建立職業(yè)教育中心。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yè)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qū)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qū))、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q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qū)、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

(4)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1988年。

(5)1990年開發(fā)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一

了解伽利略、牛頓對建立經典力學所作的貢獻。

伽利略:通過實驗證實,外力并不是維持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只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他還發(fā)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chuàng)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為后來經典力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在伽利略研究基礎上,英國科學家牛頓確認了物體宏觀運動的規(guī)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創(chuàng)立了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

a內容: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b特征: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

c意義:他把地球上的物體的運動和天體的運動概括在同一個理論之中;這一體系對解釋和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后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人們發(fā)現了海王星等。

了解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相對論、普朗克提出量子論。

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相對論:20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a狹義相對論(19):認為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即會發(fā)生尺縮效應和鐘慢效應。

b廣義相對論(19):認為空間和時間的性質不僅取決于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于物質本身的分布狀態(tài)。

普朗克的量子論:19,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這一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

理解相對論、量子論提出的意義。

相對論提出的意義: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它也發(fā)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量子論提出的意義:量子論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成為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相對論和量子論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它們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而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進化論。

了解《物種起源》。

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發(fā)表了《物種起源》一書,創(chuàng)立了生物進化論。

了解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原理被后人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a生物既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進化而來的,它們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

b生物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生物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須適應或對付周邊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還必須與其他種類的生物互相競爭,同時,生物個體之間還存在著本種類內部的競爭。(這一過程中遵循“優(yōu)勝劣汰”原則。)。

d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基礎。

3、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

了解工業(yè)革命時期瓦特改良蒸機。

a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能適應不同工廠的需要。

b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采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了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電氣技術的應用。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a電燈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晝;b電車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c電梯使摩天大樓越建越高;d電話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e電冰箱、洗衣機、電熨斗等的使用大大減輕了人們繁重的家務勞動;f電影和電視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

了解二戰(zhàn)后計算機的誕生和互聯網帶來的積極影響。

計算機的誕生:1946年,美國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互聯網帶來的積極影響:

a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進了互聯網的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進一步發(fā)展為全球信息網。

b互聯網可以提供文件傳輸、電子郵箱、聊天等服務,在社會各個領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會開始出現。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fā)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傳統(tǒng)產業(yè)也借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并通過全球營銷和采購擴大市場。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發(fā)生著改變。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二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zhàn)爭后,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yè)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并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fā)展,并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fā)展階段表。

階段時間原因表現影響認識。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yè)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抵御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fā)展從甲午戰(zhàn)爭到一戰(zhàn)前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yè)救國”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短暫春天。

b.“實業(yè)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zhàn)期間列強放松了經濟侵略。輕工業(yè)發(fā)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yè)家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b.國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經濟政策(“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fā)展。發(fā)展顯著,民族工業(yè)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逐漸占主導地位。

萎縮抗戰(zhàn)勝利后(1945—1949)a.美國的經濟掠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新二十一條”)。

b.官僚資本的排擠。

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國統(tǒng)區(qū)的工業(yè)體系趨于瓦解。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三

《竇娥冤》(關漢卿)。

1、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福貴又壽延。

2、天地也!作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

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4、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四

1、全國解放前夕,國統(tǒng)區(qū)經濟趨于崩潰的原因有: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戰(zhàn)爭的破壞。

2、“一五計劃”的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國家。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同時并舉。

4、“一五計劃”中工礦業(yè)建設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

5、“一五計劃”的意義: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6、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義是: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9、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核心為調整。調整的含義是: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

12、1966年國民經濟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有: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經濟建設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_**海沒有擴展到經濟領域。

13、1967、1968年國民經濟呈下降趨勢的原因:“_**擴展到經濟領域。

14、1973年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趨勢是:復蘇。原因是: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15、1975年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趨勢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

必修二歷史學習方法。

改善記憶效率的策略。

必修二歷史學習技巧。

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規(guī)律。

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fā)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fā)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五

1.服飾(1)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2)近代,中國男子的流行服飾有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3)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zhàn)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tǒng)和現代服飾并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中山裝、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列寧裝、制服裝、綠軍裝成為社會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

2.飲食結構: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4.習俗風尚:

(1)促使變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橐鲲L俗的變遷特征是刪繁就簡。

5、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

6、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

(1)在鴉片戰(zhàn)爭后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國后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又重新趨于封閉化、獨立化。

(3)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7.交通: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1)中國有自己的自行車制造廠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軌電車,1924上海公共汽車。

(2)中國近代輪船業(yè)發(fā)端于洋務運動時期。(1865年,中國終于建造成了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民航事業(yè)起始于20世紀代。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認識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的途徑,端正學習態(tài)度。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方法:

點撥法、歸納法、誦讀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生回答后老師可復述概況、可補充、可升華、可表揚不可誤導多叫幾個同學回答不能集中到一個同學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兩點3分鐘)。

1、從背景講起:

在唐朝中期的時候,一種門閥制度的風氣依然存在著,當時,一些貴族的子弟,他們憑著自己的貴族出身,天生就是統(tǒng)治者,這樣呢,學習和學養(yǎng)在他們看來是毫無價值的,他們更不把老師放在心目之中,風氣非常流行,甚至出現了“以從師為恥”的社會風氣。當時文學家柳宗元記載過當時社會中誰要是跟著老師學習,大家就都嘲笑他的這種社會風尚的詳細情況。當時,另一位大文學家拍案而起,寫了一篇力作,來抨擊時弊。這個人是大文學家--韓愈,作品是千古奇文--《師說》。

2、走進韓愈:

提問:我們對韓愈并不陌生,以前學過他的'什么作品?(《馬說》)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韓愈的情況?(提問1人)。

答: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祖籍昌黎,故后人稱之為韓昌黎,謚號“文”,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恫柘壬诽K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

3、了解文體--搞清文章題目的意思。

“說”,議論文體可議論--《馬說》,可敘述--《捕蛇者說》,可抒情--《愛蓮說》,最終的目的是說理議論,可按“論述……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論述關于“從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文本(5分鐘)。

給大家五分鐘時間,放開聲音自由朗讀,讀的過程中注意兩點:讀準字音,注意句讀、斷句;結合注釋了解、疏通文章的大意。

三研習文章結構(每段先讀,可朗讀、默讀、叫同學讀,再提出問題,思考一二分鐘后提問,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來解釋)。

1、分析第一段(10分鐘)。

全體朗讀第一段,大聲讀,體現班級的風貌,并思考下列問題。

(1)議論文有論點,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讀的過程中考慮,應該是哪句。

提問:提出了文章總論點,是哪句?為什么(2-3同學)。

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總論從師的重要?!氨赜小倍郑Z氣極為肯定。

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如今“師道不存”,借古非今。

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3)提問:本段除總論點之外的內容分為幾層,分別是怎么對總論點進行論證的?

第一層:為什么從師(必要性)從正反兩方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第二層:以什么人為師(擇師的標準)。

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p>

(3)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板書)。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么從師(正反說明)--擇師的標準。

(4)全班根據思路,再次朗讀。

2、學習第二段(12分鐘)。

讀(1位同學)。

提問:帶著怎樣的情感讀:憤慨失望。

怎么體現這種失望、憤慨的呢?

作者強調的重點的詞語,感情強烈惑矣、久矣;

強烈的語氣詞:嗟乎、嗚呼、矣等。

全班同學帶著感情、放開聲音朗讀本段,注意剛才情調的體現感情的字詞,并思考一下問題: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種人用筆畫出來:

(3)提問:本段中心句是?(1同學)。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批判當時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4)提問: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于師”的人,作者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分別怎么對比的,本段內容分為幾層,具體理清楚?(2-3同學)。

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通過正反對比,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闡明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板書:分論點:師道不傳,恥學于師(對比論證)。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議論: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根據板書,再次朗讀。

3、學習第三段(5分鐘)。

(1)集體朗讀,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式?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1-2同學)。

這一段是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舉例論證。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既是證明論點,又是升華論點。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板書: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事例論證);孔子從師的言行。

4、分析第四段(1同學)(5分鐘)。

集體朗讀本段。

(1)明確這段話的主要目的與作用是什么?

說明寫作緣由?!坝嗉纹淠苄泄诺?,作師說以貽之”

(2)思考:作本文的根本目的僅在于此嗎?(1同學)。

針對時弊而做到,所以,抨擊、批判當時的士大夫“恥學于師”的社會現象,為了扭轉當時極度頹敗的學風,提倡尊師重教。

“不拘于時”被動句“于”表被動翻譯:不被時俗拘束,不被時俗限制。

“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從此也可看出文章是針對時弊而作。

總結全文的結構。

五、結合板書,集體朗讀全文。

六、小結(2分鐘)。

今天,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師說,我們感受到了韓愈不平則鳴的文風,感受到不顧流俗的勇氣,感受到堅守真理的精神。這篇文章雖然寫了一千多年了,但文章的許多思想與句子,內涵和精神還非常富有生命力,還閃爍著真理和智慧的光輝。所以我們各位同學課下一定要好好品讀文章,體會作者的人格力量,也體會作者關于從師學習的重要論斷,以此來指導我們?yōu)槿藶閷W。

李志英。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學設計篇十七

《師說》問世之初不啻一聲驚雷,振聾發(fā)聵。經歷時空的淘洗,更是經久不衰,傳世不朽。它為后人吟誦、引用、借鑒,成為屹立于經典之林中的一座奇峰?!稁熣f》一文比較淺易,在積累關鍵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語感基礎上,主要學習作者關于從師學“道”的遠見和不畏流俗的智勇?!稁熣f》擬這樣設計:

1.導入:介紹韓愈孤苦身世,使學生憐其人。

2.學生介紹作者成就,敬其成。

3.師范讀課文,生正字音、斷文句、感其文。

4.一生讀課文,大家篩找表現作者的觀點的句子,體其志。

6.誦讀、分析:誦讀論證這些觀點的語段。分析論說方法。

7.運用:這些論證方法我們如何學習并具體運用。

10.反思自我,提升認知:有問題會向人請教嗎?你人云亦云、盲目跟風嗎?

《套中人》是契訶夫的代表作品,受胡慧敏老師一些啟發(fā),把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作為本文的側重點來設計如下:

1、導入:以契訶夫的《變色龍》喚起印象。

2、思考討論:套中人別里科夫的套子表現在哪些方面?討論他的性格特征(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4、探究主題、了解寫作目的:別里科夫這類人產生的社會原因。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85392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